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目标:

1、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通过对标本的分析、观察,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教学过程:

一、课堂展示:

我来捡豆子

准备材料:豆子(20粒红豆、20粒绿豆、20粒黄豆、20粒黑豆)、一张大一些的纸(其颜色与豆子中的一种相似)、一次性纸杯、手表。

活动方式:两人一组,一位同学先闭上眼睛,等另一位同学将豆子撒在纸上,并随意地混合好之后,再睁开眼睛捡豆子,要求把豆子放进相距50cm左右的容器中,每次只能捡一粒豆子,看一看在1分钟内能捡到多少豆子,算一算不同颜色的豆子在所捡豆子的总数中占多少比例?分析哪种豆子容易被捡到,哪种豆子不容易被捡到?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然后两人交换,重复上述实验。

二、合作探究:

接下来我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分析以下几幅图片中的生物有什么独特的特点去适应周围什么样的环境。

(1)睡莲

学生小组活动

两人一组

活动结束后分析。

得出结论:与环境相似的生物不容易被天敌发现,与环境差异大的生物容易被天敌发现。

有适于水生的生理结构

(2)仙人掌的叶片变成刺,而茎、根具有储水的功能,这是植物对于沙漠缺水环境的适应。(3)猎豹

(4)北极熊

(5)竹节虫

讨论:竹节虫对环境的适应。

总结: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四、质疑反馈

多媒体展示图文资料:

①自然变幻莫测,如果有一年的冬天迟迟未来,雷鸟按时换上了“冬装”,那么,雪白的羽毛就会变成危险。

②大熊猫主要以竹类为食,前几年由于大熊猫生活地区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使大熊猫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③昆虫有保护色,但常被视力敏锐的食虫鸟捕食

总结:适应的相对性: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原因:环境条件的改变。

有适应干旱环境的形态结构

具有快速捕食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特点

有适应极地寒冷环境的形态、生理结构

具有与环境相似的形态

举出熟悉的例子,说明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