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兴亡》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做出了如下要求: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分析

《明朝的兴亡》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建立以及明朝初期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该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元朝灭亡,明朝取而代之并且不断巩固其君权、加强统治的历史。同时也向学生展示明清时期封建专制日趋没落,中国社会危机重重的事实。

三、学情分析

《明朝的兴亡》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初一学生的年龄较小,处于青春期的初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和创新力丰富,但是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为主,未完全具备理性思维,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历史现象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批判的分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具体的事物,从他们熟悉的领域或实际生活导入,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培养学生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促使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组协作探究法

通过小组活动,提升学生的协作分析的能力

1、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促使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组协作探究法

通过小组活动,提升学生的协作分析的能力

在本课中,尽可能多的制造机会使学生动起来,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六、教学教具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流民图》、李自成像等视频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通过视频导入希望能快速的引起学生的兴趣,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对朱元璋的兴趣和好奇,为新授过程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

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

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

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 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有何危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人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人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教师归纳:明末农民起义和历代农民起义一样,都是由于封建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剥削残酷造成的;农民起义在陕北爆发,具体原因是陕北灾荒严重,官吏不顾人民死活,催征如故,人民被迫起义,各地人民纷纷响应。为加深学生印象,可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教材上的资料,认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借用《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重点突出李自成起义军及其斗争情况。教师提问:“均田免赋”口号为什么受到农民的欢迎?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均田免赋”口号针对明末土地髙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这两大问题,所以深得农民欢迎。“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等歌谣也在民间流传。

八、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明朝君权的加强的措施,同时指出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九、课外延伸:游览明十三陵你会发现:明十三陵,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十三陵中最宏大的是朱棣的陵墓“长陵”,想一想,明十三陵为何没有朱元璋的陵墓?为何朱棣的陵墓那么宏伟?

十、课后作业: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点评:这节课,知识点比较多,还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更多的阅读历史,了解历史,增强学生的唯物史观,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反思:老师应多了解学生,更好的沟通,提高教学水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教案

第十四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宋元时期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风俗画的出现和发展及代表作;书法"宋四家和赵孟顺"。 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宋元时期史学、文学的繁荣发展与其历史背景之间关系的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宋元文学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作品的学习和了解,提高学生对宋词、散文等的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以及通过文学作品透析历史的能力。通过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及采用编年体体裁编写史书的学习和了解,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史书的体裁和特点两方面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方法。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创作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联系,教给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事物的方法。在学习"文化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注重从整体上、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学习方法。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和教育成就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以此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通过对宋元文学作品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杰出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这些文学家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注现实社会、关怀民情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以此教育学生做人要德才兼备。通过对五代宋元时期的绘画、书法等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和情趣,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珍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等。 难点:《资治通鉴》的重要历史价值和宋朝为什么词发展的辉煌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宋元时期,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宋元时期,我国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全面繁荣的局面。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把我国在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推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元时期社会科学的殿堂,去领略古代文人的风采。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在中国古代史学界有两位著名的史学家,并称为“二司马”,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吗?(引导学生回忆司马迁和《史记》的有关知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时间,主持编写了一部多达294卷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比较一下《资治通鉴》和《史记》在编写体例、内容、记述的历史阶段方面有什么异同?《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的历史,而《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鉴于司马光和司马迁都对我国古代史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把他们并称为“二司马”。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学教案 主备人:姜燕课型:新课审核: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 备课组长签字:班级:第学习小组姓名:分数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 鉴》;认识宋词及三位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 2、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宋元时期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欣赏北宋张 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繁荣的都市街景,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宋代书法家“宋四家”和元 代书画家“赵孟頫”。 3、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4、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 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 鉴赏力。 【学习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 【学习难点】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和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导入新课〗《司马光砸缸》故事:据说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 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 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 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 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 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四、巩固小结:(教师讲述)宋元时期创造了继隋唐之后的中华文明史的又一个高峰,是什么因 素促使这一时期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呢?之一:此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繁荣;各民族、各地区 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之二:继承了隋唐文化;之三:吸收了外来文化;之四:各民族人民的聪 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之四: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 五、达标检测 1、同学们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是按照年代先后顺序编写的,这叫“编年体”,下列在编写体例上与历 史教科书类似的是()A《资治通鉴》 B《史记》 C《梦溪笔谈》 D《诗经》 2.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出现在(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3、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邓小平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的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 应是:() A《天王送子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4、宋朝之所以能诞生《清明上河图》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当时的绘画题材广泛 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C.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人民生活对风俗画的需求 5、《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哪个城市的商业繁荣景象?( ) A.唐都长安 B.北宋都城东京 C.南宋都城临安 D.元大都 6.作品被誉为"神品"的画家是( ) A.吴道子 B.张择端 C.赵孟甫 D.顾恺之 7."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哪位词人作品的词句?(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苏轼 D.欧阳修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1)上面词句是谁的作品? (2)词中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联系在一起? (3)上面词句体现了作者的什么风格?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如果你是明初的一个地方官员,有事到都城参见明太祖,应去() A.南京 B.北平 C.西安 D.洛阳 2.明太祖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废除了行中书省 C.废除了“三司” D.废除了锦衣卫 3.明太祖设立的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是() A.市舶司 B.锦衣卫 C.东厂 D.三司 4.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长达2460字的殿试卷子,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份状元卷。这份状元卷的内容以哪本书为标准() A.《齐民要术》 B.《孙子兵法》 C.《资治通鉴》 D.《四书集注》 5.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B.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 C.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6.如果你生活在明朝,下列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 ①玉米②甘薯③占城稻④马铃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内容可以入选的有() ①废行省,设“三司”②设立锦衣卫③八股取士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稗史汇编》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反映了明朝时() A.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 B.京官很悲观 C.京官度日如年 D.君权空前加强,对百官的震慑极大 9.“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秩序 10.“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高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 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那些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后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图片展示 2.学生读教材“明朝的建立”一目,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3.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目标导学二:明太祖强化皇权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明太祖强化皇权”一目,明确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 提示:(1)中央组: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那些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后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图片展示 2.学生读教材“明朝的建立”一目,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3.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朱元璋强化皇权”一目,明确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提示:(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提问: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提示: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材料展示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学生思考: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提示: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 4.“宋濂请客”的故事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5.历史与现实: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展示《举子看榜图》 2.科举考试开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 提示:隋朝。唐朝。 3.明朝科举考试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提示:(1)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2)①科举考试题目来源:“四书”“五经”。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被录取。③考生答卷格式:采用“八股文”的形式。 4.展示材料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 ——鲁迅提问:两则材料说明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目标导学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1.学生阅读课本后列表归纳明朝经济发展的成就。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练习 新人教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01组合列举 知识点1明朝的建立 1.1368年,________称帝,建立明朝,定都________,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________的统治。 知识点2朱元璋强化皇权 2.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________,以强化皇权。 3.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________”,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他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________,巩固皇室。 4.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_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 5.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________,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6.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________,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明成祖又成立了________。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7.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即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________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3科举考试的变化 8.明朝提倡________。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________”;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为标准。 9.明朝科举考试答卷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________。应试的人为了能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________者。 知识点4经济的发展 10.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________、甘薯、马铃薯、________和向日葵等。 11.__________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________瓷器畅销海内外。 12.北京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________、________的徽商。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2.(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2)中央:①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②把原来的大都 督府分为,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__________。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时期成立东厂。 3.(1)明朝提倡__________。 (2)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答卷被称为“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4.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________、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6.北京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如晋商、徽商。 二、合作探究 归纳明太祖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说说你认为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三、练习巩固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A.西域 B.西洋 C.东洋 D.南美洲 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阳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优质课教学设计_1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朝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增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升学生使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水平。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实行纵向对比、联系。 (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实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3)、识读《明朝疆域图》、《举子看榜图》和相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4)、播放微课小视频,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概括明朝增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水平;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使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理解到明朝君权的增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水准上,增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 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难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来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理解,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导学法、讲授法、图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阅读课文、史实,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水平,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凤阳花鼓>>里最知名的唱段“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然后向学生提问:凤阳花鼓里的朱皇帝指的是哪一位皇帝?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朱元璋。 二、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教师:展示教材66页的朱元璋像,接着展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第66页第一自然段,实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并能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课件展示) 学生根据学案和教材复述出明朝的建立情况: 1.背景: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统一: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教师引导: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讨论: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教师提问:“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个内容。 出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67、68页,实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二部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2.(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2)中央:①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②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 为,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__________。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时期成立东厂。 3.(1)明朝提倡__________。 (2)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答卷被称为“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4.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________、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6.北京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如晋商、徽商。 二、合作探究 归纳明太祖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说说你认为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题 有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叙说科举的兴起与变迁 B.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C.细述三省六部的分工职能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2.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3.明朝时期,景德镇以陶瓷举世闻名。最能体现其高超制瓷工艺的是( ) A.青瓷B.白瓷 C.唐三彩D.青花瓷 4.我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有( ) ①玉米②甘薯③小麦④花生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明朝有不少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却能考中科举做上高官,这是因为明朝( ) A.废除行中书省B.设立锦衣卫 C.提升六部职权D.实行八股取士 6.如图是某人画的一幅明朝书生张富贵进京赶考的漫画,漫画中的张富贵背的书籍应该有( )

A.《大唐西域记》B.《齐民要术》 C.《四书集注》D.《唐诗三百首》 7.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②设立“厂卫”机构 ③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④设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8.“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上文中的“我朝”是( ) A.唐朝B.宋朝 C.明朝D.清朝 9.如图《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最早悄悄走红于天涯网的一个小论坛“煮酒论史”。你知道明朝的历史开始于哪一年吗( ) A.1206年 B.1227年 C.1279年 D.1368年 10.“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 ) A.唐太宗B.元世祖 C.明成祖D.明太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导学案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中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都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图片展示。 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 2.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3.教师讲述明朝建立的概况。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 答案提示:巩固统治。 3.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答案提示:(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4.教师总结这些措施带来的结果。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史料解读。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材料二: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2.根据教材回答八股取士的目的。 答案提示:加强思想控制。 3.学生回答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学习目标】 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学习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 八股取士 【课文解读】 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的队伍由东南向北进军,势力不断壮大。 2、明朝建立 时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年号:洪武 3、元朝灭亡 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灭亡。 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目的:巩固统治 3、措施: (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 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撤行中书省,设三司;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中书省的权力分散;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改革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小故事大道理: 洪武年间,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没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说明:特务机构都由皇帝直接指挥。 4、特点: (1)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2)大权独揽实现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5、小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知识点1 明朝的建立 1.背景: ( 1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 2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3.推翻元朝: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知识点2 朱元璋强化皇权 4.原因: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5.措施 ( 1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 2 )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 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 权。 ( 3 )厂卫制度:为监察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6.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3 科举考试的变化 7.变化表现 8.影响:禁锢思想,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知识点4 经济的发展 9.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10.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 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11.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明朝的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