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戏曲小说等)分析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戏曲小说等)分析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戏曲小说等)分析

元部分

话本小说:

特点:1、目的满足市民听众的文化娱乐需要2、内容题材与人物形象也以城市下层生活为主3、语言为白话,通俗性强4、故事性强,故事完整,生动曲折4、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为入话穿插诗词,白话固定套语。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靖康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

拟话本:

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位有诗,中间以诗歌为点缀,词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彩遂逊”。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

杂剧:

剧种:曲词、宾白、科(介)结构形式:旦本戏末本戏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西厢记》《拜月亭》

戏剧的源流与演变:

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题材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南戏和杂居两种类型,它们各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分别在南方和北方流行。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剧本的创作,是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臻于成熟,成为文坛的主干。

《西厢记》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的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例如同为男性角色,张生的语言显得文雅,,郑恒则鄙俗,惠明则粗豪。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此风相似。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怎样看待才子佳人的婚恋模式:

才子佳人的形象多是:才子儒雅俊俏、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佳人魅力聪慧、知书达礼、善解人意。情感心理的着力刻画主要是描写无法排遣的相思。情节结构上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1是男女一见钟情,2是小人拨乱离散,3是才子及第团圆。才子佳人的搭配附和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心理特点,是理想的婚恋模式。

才子佳人遇合模式主要有三种:文人得官后的团圆、私定终身后团圆、金榜题名大团圆。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文化原因有两点:1是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2是与元代科举考试制度及文人地位相关。

元杂剧其他:

白朴《墙头马上》,女主人公李千金,男主人公裴少俊,它描绘了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马致远《汉宫秋》,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七兄弟”以下三曲,一向为人们所击节赞叹,颇能代表马致远曲的艺术风格。在这三部曲中,分别用了顶真、映刻、对比、虚写的描写手法。

马致远与多人合作的《黄粱梦》,含义比较深刻,在神道剧中较有代表性,剧中的主人公为吕洞宾。

纪君详《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

杨显之《潇湘雨》,是一部男子负心题材的作品,负心汉崔通,受害女张翠鸾。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次正面塑造了李实这样一个见财不昧,有情义、重承诺、诚恳可信的商人形象。它肯定了商业行为的正面性,对商人经营的艰辛表示同情。

神仙道话剧的基本特点:

它与盛行于元代的全真教有着密切关系,全真教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性命双修,提倡“外则应缘,

内则养固;心上忘机,意不着物”的处事态度,劝告人们珍重“吾身”、认识“真吾”,参悟生命的真谛。这一类说教,对于仕途失意、焦躁彷徨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具有抚慰作用。因此,全真教成为不少文人精神的避难所。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正是在这一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这些剧本中,马致远借鉴、吸取全真教的思想主张,宣扬人生在世,应与世俗社会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求取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

南戏

明代中期的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等人《鸣凤记》

《琵琶记》人物形象分析:

蔡伯喈: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相关。他努力按照伦理要求纲常行事,但封建伦理本身难以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适从。

赵五娘: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岁月,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立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

吴江派:

中国明代戏曲创作流派。因其主将沈璟系吴江人,因以得名。成员有王骥德、吕成天、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范文茹、卜世臣、沈自晋等,他们在重视曲律意见大致相同。沈璟的创作主张主要有两点:一是格律重于一切;二是戏曲语言崇尚本色。但他本人言行并不一致,冯梦龙曾多次指出他在曲律上的疏漏。同时吴将派成员之间的观点也并不完全一致。

临川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属于此派的曲家还有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邹兑金、阮大铖吴炳等。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神情合至论,特别重视个人的感情作用,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说。

默写

《窦娥冤》默写:

【正宫端正好】没有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驱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短命,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单刀会(第四折)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西厢记》第四本人第三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似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明清部分:

概述明清章回小说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定义: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特点: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基础上产生的,标明回目、分章叙述、故事独立完整、前后句连、段落

整齐,讲史的时间长、跨度大、内容多。

发展历程:章回小说经过长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最早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其中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过说话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明代中叶以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西厢记》、《金瓶梅》等著名作品。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得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在题材上还保持着讲史的痕迹。这就是清代写作的《红楼梦》还是有“看官”、“且说”等词语的原因。

《三国演义》

地位: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成书过程: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金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康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

人物形象分析:

曹操,《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残暴的奸雄。他“雄略冠时,智谋出众”。有时为了笼络人心,也略施权术,以示有“宽仁大德之心”,‘因而能评定北方。但他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尽杀百姓”、“鸡犬不宁”等等都表现出他工于权谋,奸诈,残忍,毫无惜民爱民之心。

诸葛亮,在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核心人物,是维系全书的灵魂。在罗贯中倾注满怀挚爱的笔下,诸葛亮辉映千古的形象突出表现为智慧的化身、忠贞的典型。

关羽,关羽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在战火纷飞的东汉末年他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为刘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身穿绿袍铠甲,坐骑火炭龙驹赤兔马,挥舞着青龙偃月刀往来冲杀的英雄形象历来为人们称道。

艺术成就:1、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生动形象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对比,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2、它擅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其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i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换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5、《三国演义》“陈旭百年,概括万事”,人众事繁、矛盾复杂,却组织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许是才能。

《水浒传》

最有影响的版本: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梭义一梦作结,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由于它保存了原书的精华部分,在文字上也作了修饰,且附有精彩评语,遂成为清300年间最流行的本子。

人物塑造特色:《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众人,都是性急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教,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水浒传》只所以能将众多的英雄写得性格鲜明,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多层次刻画人物的性格。比如写李逵莽撞,有时候也写他率直,写他蛮横;写鲁智深粗豪,有时候又写他的机智,写他的精细。这样就在“同而不同”之中显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同时,小说在写有些人物时,能展示其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有所发展和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林冲。在高衙内开始调戏他的娘子时虽然他忍让了,恶势力步步进逼他处处忍让;直到最后忍无可忍时,才使得他的积愤喷发,手刃仇人,奔上梁山,完成了由软弱向刚烈的性格转变。当然,从整体来看,《水浒》人物性格的流动性多数还是表现

为半截子的,并不能贯穿始终,特别是大聚义后,人物大多失去原有的个性色彩。但这种性格描写的流动性和层次性,还是体现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从注意特征化到走向个性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人物形象描写的不同点: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即是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等等,这些艺术典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类”的意义。他们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显得比较单一稳定,有点像戏曲中程式化、脸谱化的表现,容易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有点近乎雕塑,在单一、稳定乃至夸张之中呈现出一种单纯、和谐、崇高的美。

《水浒传》打破类型化格局注意人物个性化。施耐庵用他那只生花妙笔写出了人物个性,创造出削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不仅写出了不同经历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性格,还写出了基本性格相同的人物之间的细微差别,真正做到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真正把人物的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所描写的英雄人物李逵莽撞,有时候也写他率直,写他蛮横;写鲁智深粗豪,有时候又写他的机智,写他的精细。这样就在“同而不同”之中显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同时,小说在写有些人物时,能展示其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有所发展和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林冲。在高衙内开始调戏他的娘子时虽然他忍让了,恶势力步步进逼他处处忍让;直到最后忍无可忍时,才使得他的积愤喷发,手刃仇人,奔上梁山,完成了由软弱向刚烈的性格转变。

《西游记》

情节: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地位。第八到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代取经的缘起。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100回),讲述了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期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孙悟空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二人与猪八戒、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经之旅。

成书过程:《西游记》的成书,酝酿了七百多年。无数民间艺人和无名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为吴承恩的《西游记》提供了深厚的创作基础。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不顾禁令,偷越国境,费时十七载,经历百余国,前往天竺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震动中外。归国后,玄奘口述所见,由门徒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诸国的历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资源,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以后门徒慧立、彦琮撰《大唐打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神话玄奘,在描绘他突破艰险,一意西行的同时,还穿插了一些神话传说如西女过生男不举等等。它们虽还游离于取经故事之外,却启发后来作者创作出更多的有关取经的神话。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形式几乎寺院的“俗讲”。取经故事最后在元朝定型。

物性人性神性的统一:所谓“物性”就是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如鱼精习水,鸟精会飞蜘蛛精能吐丝;就是他们的性格,也往往与之相称,如猴子机灵,老鼠胆小,松柏有诗人之风,杏树呈轻佻之姿。这些动物、植物,一旦成妖成怪,就有神奇的本领,具有“神行”,从“真”转化为“幻”。然而,作者又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它们,将妖魔鬼怪人化,使他们具有“人性”,将“幻”与人间的、更深层次的“真”相融合,从而完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的创造。

《金瓶梅》

成书时代及作者:万历前中期,作者到现在还是谜。有王世贞、李开先、贾三近、屠隆、汤显祖等多种说法。

历史地位:《金瓶梅》作为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在艺术上虽有诸多的粗疏之处,但他在许多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金瓶梅》在创作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早就被欣欣子序的第一句话指出来了,这就是“寓意于世俗”,这标志着我国的小说艺术进入了一个更加贴近现实、面向人生的新阶段。与题材的转变有关,作品的立意也有变化。不同于《三国》《水浒》等小说,直接宣扬某种理想和精神,它用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了人间的假、丑、恶。《金瓶梅》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两个进步,一是描写的重心开始从讲故事向写人物转移,二是注重多色调、立体化地刻画人物的性格。与以往的长篇

小说有所不同。此外在语言上,《金》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在口语化、俚俗话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尝试。

《儒林外传》

人物形象分析:王冕: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尽管从王冕并非当时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作者企图恢复文人群体自尊和优越感觉的强烈愿望。

《聊斋志异》

体裁和内容:《聊斋志异》,清代文言文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顾名思义是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二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三是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四是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

艺术特色:

(1)在创作中,结撰狐鬼花妖的故事具有了文学表现形式的性质,与之伴生并互为因果的是创作自主性的极大增强。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素质,丰富了小说的形态类型,精心结撰的故事多是记叙详尽而委曲,篇章还特别以情节曲折有起伏跌宕之致取胜。

(2)许多优秀的作品,加重了对人物环境、行动状况、心理表现等方面的描写。作者对各类人物形象,都描写出其存在的环境,暗示其原本的属性,烘托其被赋予的性格。如《莲花公主》

(3)许多篇章带有诗化倾向。《宦娘》、《黄英》的故事是借助传统的诗歌意象建构的。《聊斋志异》的诗化倾向,不仅表现于小说叙事中运用了诗句、诗意,还表现于许多篇章带有诗的品格特征。作者假狐鬼抒情写意,这两个方面都决定了小说的情节、人物多是意象化的,表现的不是世俗的人生相,而是超俗的、理想化的人情事理,个中寄寓着诗一般含蓄朦胧、甚至不易捉摸的内蕴。《婴宁》

(4)作品是文言小说,其语言特点是保持了文言体式的基本规范,适应小说叙事的要求,采用了唐宋以来古文辞日趋平易的一格,又揉合进了一些口语因素,小说人物的语言尤为显著,于是形成了叙述语言平易简洁,人物语言则灵活多样的特点,并在叙事状物写人诸方面达到了真切晓畅而有意味的境界,完成了各自的艺术使命。

可与《聊斋》抗衡的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三言”“二拍”

《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合称“三言”,其作者为明朝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其作者为明朝凌蒙初。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后人将其合称为《三言二拍》,成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集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杜十娘:杜十娘美丽,热情,心地善良,轻财好义。她有心向李甲,爱的是人,不是钱。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足见真情。她聪敏,机智,颇有心机。为赎身,早有准备。她跟鸨母争执时,机敏地抓住鸨母一时气话,达成口头契约,使鸨母没有翻悔余地。从中,既表现了她的心计,又可以看出她为争取幸福自由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她刚强,坚定。当她知道李甲听信孙富的巧言谗语,为了千金之资,得见父母,将她出卖时,她的内心痛苦和悲愤是可想而知的,杜十娘的一声冷笑,显示着她的尊严,更显示出她的刚烈。最后,她“用意修饰”自己,也是用美丽的形象来维护自己人格的美丽和尊严

从蒋兴哥谈三言情爱描写特点:“三言”、“二拍”在情节的设置和叙述上,比此前的小说有了新的突破。“三言”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情节见长。这里我们只介绍《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以斑窥豹。其故事情节如下:

襄阳府枣阳县有年轻商人蒋兴哥,娶妻王三巧,感情深笃,家有祖传宝贝珍珠衫一件,交由三巧收藏。新婚二年后外出经商,因病迁延,一年未能回家,其间徽州商人陈大郎,经过枣阳,惊羡王氏美貌,买通薛

婆,引诱王氏,终于得手。与大郎分别,难于割舍,乃以珍珠衫相赠。大郎在苏州巧遇蒋兴哥,炫耀自己的艳遇,露出珍珠衫,兴哥大惊。兴哥回家查询珍珠衫,三巧无以为对,忍痛将三巧休弃,别嫁县令吴某。大郎返家,其妻平氏见到珍珠衫,甚为骇异而收藏。陈大郎复到枣阳,知道三巧被休他嫁,乃抑郁客死枣阳。平氏治丧来到枣阳,无以为生,巧嫁蒋兴哥,珍珠衫得以复归。后来蒋兴哥再次外出经商,失手牵累命案,审案者正是三巧后夫吴某。吴某见蒋王旧情依然,乃将王氏判回蒋兴哥,易作兴哥侧室。

这篇小说情节结构上的特点是以珍珠衫为“道具”,贯穿小说的首尾,连接蒋兴哥一家与陈大郎一家,它始终结构着整篇小说,使小说波澜起伏,巧妙完整。珍珠衫在整篇小说中举凡出现四次。--第一次是三巧将珍珠衫赠与陈大郎,是谓蒋兴哥失去珍珠衫;第二次是陈大郎在苏州邂逅蒋兴哥,是谓蒋兴哥巧遇珍珠衫;第三次是平氏在陈大郎行囊中发现珍珠衫,是谓陈平氏疑藏珍珠衫;最后一次,平氏嫁与蒋兴哥,是谓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小说用了“珍珠衫”作为题目以后,珍珠衫就始终成为读者阅读的悬念,这在结构情节上是十分成功的。这种以“小道具”贯穿故事的手法尚有《陈御史巧勘金钗钿》、《赫大卿遗恨鸳鸯绦》等。后来,此等结构方式每为戏剧袭用。

《红楼梦》

黛钗合一,是红学中的一种说法,则指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优秀,不能分出高低,所以有了黛钗合一之称。很多人觉得“钗黛合一”不可思议:这样天差地别的两个人,怎么可能合到一起呢?这样的“合一”又有什么意义呢?会不会影响作品的思想性或艺术性?一个人怎么可能既苗条又丰满,既纯真又成熟?其实,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合一”。

当然,若要把钗、黛二人的容貌、身份、性格等硬生生地“合”在一起,未免有些不伦不类,同时也让人感到索然无味。但是,从钗、黛关系的发展变化这个角度来看,倒也颇有些趣味。

从书中的描写来看,钗、黛二人虽然特征鲜明,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宝钗小的时候也“淘气”过,看过闲书,挨过打;黛玉在听宝钗的“金兰语”之后,“小性儿”似乎也去了不少。更有意思的是两个人的关系:最初两个人之间有着明显的敌意;但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后,两人成为金兰之交,倒比别人更好了。

钗、黛的见识均为不凡,从凤姐对两人的评价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只是黛玉钟于“情”,而不肯在俗事上下功夫;但从她对贾府经济状况的担忧,在众人皆被凤姐瞒过的情况下为二姐担心等等来看,她也极明白的。如果她肯在这方面花点心思,未必就不如凤姐;但她清高孤傲,自然是不屑于此的。宝钗呢,处处留心,贾府一应大小事无不了然,有时比平儿知道得都多;但表面上又藏愚守拙,很少露锋芒螃蟹咏就是难得的一次。她与黛玉的不同之处在于:黛玉是个特立独行,不管世人诽谤的人,所以不能容于世;而她虽看得清楚,却并不与社会作对,这也许就是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吧?钗、黛二人在对社会的洞察方面,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我想,除了宝玉之外,最了解黛玉的大约就是宝钗了。钗、黛二人后来能成金兰之契,除了惺惺相惜,确实也可称得上是知己。只是两人所采取的态度不同,所以其命运也不同。她们从最初的敌意,到后来的“俨似同胞共出”,也表明了钗黛之争并非是不可调和的。

在我看来,钗、黛可能象征着一个人身上矛盾的两个方面。黛玉对宝钗态度的改变,也许表明了这个人钗黛合体性格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也许,人在小的时候,黛玉的成分会多些;而等到长大成熟之后,宝钗的成分则会多些。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往往要经历一个所谓的“过渡过程”。《红楼梦》中,就生动地描写了这样一种“人非物换”的复杂过程。一个人不能同时拥有纯真与成熟,但却可以从纯真走向成熟。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变化,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罢了。由“黛”化“钗”,就是这样一个“理想化”的过程正如物理学中常见的理想化方法。

能像黛玉那样任性自然、率性而为,自然是令人羡慕的;但尘世的一切,我们是无可逃避的,尤其是在走入社会或婚姻之后。宝钗由一个“淘气的”、偷看禁书的小女孩,变成那样一个老练、世故的女子,很难说不是由社会的历练造成的。但是,她的过于现实,又让人感到有些不满,心中颇觉“美中不足”。由黛玉到宝钗,有得亦有失得到了成熟,却失去了纯真,而失去的则似乎更可贵,因此总是无法“兼美”,让人

感到“意难平”。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真、假宝玉的问题。“真”与“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从书中可以看出,甄宝玉小的时候与贾宝玉简直是一模一样。可是,长大以后,似乎就转了性也许是听了警幻的劝,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而此时的贾宝玉,却已是“悬崖撒手”了。

在《红楼梦》的开头,就讲了一个由“石”变“玉”的“幻术”。宝玉乃神瑛侍者下凡;他身上所佩的那块通灵宝玉,原本是一块无才补天的大石头,却被施以“幻术”而变成了一块美玉。也许,这块石头“瑛”即为“似玉的美石”的命运,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宝玉一生命运的象征。

庚辰本第22回双夹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如果说钗、黛是一人的话,那么真、假也可能是一人。“钗黛合一”和“真假合一”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小时候的甄宝玉和薛宝钗。所谓黛玉之死与假玉出家,也许正象征着人的一种变化,所谓“过去种种犹如昨日死”。贾宝玉变成甄宝玉“石”变“玉”和黛玉变成宝钗“木”变“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个是“幻术”,一个是“幻笔”,都表明了一个此消彼长、世事沧桑的变幻过程。

在我看来,钗黛之争是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情感和理性等等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矛盾,是很有普遍意义的。“钗黛合一”就是这样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如果说从“黛玉”变成“宝钗”或由假玉变成真玉,是有些“理想化”的;但对于具体的某个人来说,这只是个程度的问题。“钗黛合一”或是“真假合一”,则更像一个真实的人。

“她们本就是同一个人,拆分成了两个人写”这样的观点的,钗、黛二人无论是经历、个性、德行、习惯等都不是同一类型的人,甚至可以说差距甚远,所谓“钗黛合一”也只是批书人脂砚的一种观点,如果我们盲目地照单全收反而失去了品味《红楼梦》的乐趣,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这才可能成就一部名著不朽的魅力,你能自己思考,我很欣赏。

说到我自己的理解,不怕您笑话,之前也迷过一段周汝昌先生的“脂砚即湘云”的观点,所以就想到也许她们的原型果真是一个人也未可知,可是读得次数多了,怀疑也就多起来,越发坚定了一个认识:黛玉就是黛玉,宝钗就是宝钗。她们并不雷同,仅有悲剧的命运无从抛躲,都是薄命司上注册的女儿罢了。

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抹杀脂砚斋的功劳,毕竟,他才是距离曹雪芹时代最近的批阅者。那么,他所提出的非常独特的“钗黛合一”的观点又该这样看待呢?

您提出了一个很中规中矩的答案,认为她们代表了曹雪芹对爱情和婚姻的认识、看法。不错,这样去看曹雪芹,他的确摆脱不了“自私”的嫌疑,可是,也有一定的道理,我身边有很多的朋友都是和您一样的观点-----曹雪芹毕竟也是个普通的男人,可以出世,也无法免俗。

我个人的见解,在同意您的思考上想补充一点,就是“钗黛合一”应该也代表了曹雪芹对一种完美的人格的追求,及对最完美的处世态度的向往。

他太厉害了,厉害得看透了这世界上不会有完美的人出现,所以,他就在自己的构思中塑造了一个完美的人儿,再狠心打破,将她变成了两个断臂的维纳斯-----不是每个作者都有这份睿智和勇气去打破自己苦心经营的“完美”的,曹雪芹这种甚至抛开了自己个人意志的创作态度,才是最值得我们后世人等敬仰的----也因此,成就了两个并不完美的完美形象:

黛玉有道家的风骨,以实现自我为中心,出尘脱俗,她代表了作者对自由、热情、随性的追求;

宝钗是儒家的女儿,仁爱忠厚,积极入世,她代表了作者对务实、本分、勤勉的肯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二者在最初的碰撞中,必定是充满了矛盾与猜忌,前者看不惯后者的流俗,后者不欣赏前者的刻薄,所以,她们心存芥蒂,黛玉时时防着宝钗,宝钗并不在意黛玉----在生存的关键问题上,儒家女儿治国齐家的胸襟要胜过无为而治不讲策略的道家风范,所以,宝钗终日淡淡的,黛玉却每天疑神疑鬼。

最初的回合里,黛玉占尽了口头的便宜,宝钗获得了大家的肯定。于是彼此彼此,互不相让。都有自己最纯最真的本性,输赢完全无须计较。

命运---或者说曹雪芹却安排她们住进了同一个世外桃源中,短兵相接势在必然,只是,与其把她们之间的较量理解成是一场关于宝玉的争夺战,个人认为倒不如说是两个女孩子对彼此才学修养、人格

魅力的比试,红楼众多女儿中,只有她们两个,才是势均力敌的对手。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她们才真正发现了对方独具的优点与长处。

黛玉的活泼灵慧,是宝钗没有的;宝钗的沉稳浑厚,是黛玉欠缺的。黛玉的随心所欲,是宝钗怎么也做不到的;宝钗的大度宽容,是黛玉始终无法想象的。

如果有一个人,可以兼具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美,该多好。

曹雪芹是心软的,他爱他笔下的每一个女儿,所以他赋予她们交流和融合的机会,钗与黛,终于朝着共同的方向迈进了。

她们在矛盾的进行中加深对彼此的理解,也在矛盾的解决中将友谊升华到了知己的地步。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更深的一层,当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跃起来。主人公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复杂细腻的哀愁和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采瑰丽的妙笔,描绘得淋漓尽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数百年来,为人们唱得口角生香.《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

南洪北孔:南洪北孔”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 一、基本知识 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15、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作有剧本《中国孤儿》。 16、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取材于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它与李好古的《张生煮海》被认为是元代神话剧的双璧。 17、高文秀被称为“小汉卿”,他的《双献功》(全名《黑旋风双献功》)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全名《梁山泊黑旋风负荆》)都以李逵为描写对象,是著名的水浒戏。

元明清试卷7及答案

元明清文学试卷 一填空(每题 1 分,共 20 分) 1. _科范____,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2. 《窦娥冤》的情节是从民间流传的“_东海孝妇_______ ”的故事演化而来。 3. 现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_______________》。 4. 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 5. 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________”。 6.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是__鲁迅____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语。 7. 《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的英雄好汉是____。 8.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 9. 《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点是_动物性、人性、神性_______ 三位一体。 10. 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清平山堂话》。 11. 清代小说中尊定了我国古典讽剌小说基础的是《儒林外史》 12. 标志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高峰和总结的清代小说是《红楼梦》。 13. 《桃花扇》的作者是______。 14. 朱权著的《太和正音谱》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价值。 15. 魏良辅的《曲律》是关于昆曲的重要著作。 16. 清初苏州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玉,他与朱素臣等共同创作的《__清忠谱______》刻画了颜佩韦等五个下层市民形象。 17. 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__格调说_______。 18. 开常州词牌之风的词人是_张惠言_______。 19. 《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__梁启超_____。 20. 明末小品文成就最大的作者是__张岱________。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分析

1.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 2.明代文学 1)诗文:宋濂刘基, 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 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 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 说有明显不同。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 晚明复社作家 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 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3)戏曲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南柯记) 杂记:徐渭《四声猿》 4)散曲和民歌 散曲略第⑦讲 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 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 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3.章回体小说: 四大题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分章叙事,标明回目 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 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 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 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但个别人物夸过其理: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语言浅近,雅俗共赏。 影响:桃园三结义:结义的传统 开创了讲史小说的先河:其后有大量演义体小说

元明清文学模拟试题 二 及答案

元明清文学模拟试题(二) 神木中学语文组:王秀萍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2.《窦娥冤》的情节是从民间流传的“()”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3.现存宋金时期惟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 4.良辰美景奈何天,()。 5.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 6.“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是()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语。 7.《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的英雄好汉是()。 8.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名《》。 9.《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点是()三位一体。 10.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 11.清代小说中尊定了我国古典讽剌小说基础的是《》 12.标志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高峰和总结的清代小说是《》。

13.《桃花扇》的作者是()。 14.朱权着的《》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价值。 15.魏良辅的《》是关于昆曲的重要着作。 16.清初苏州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玉,他与朱素臣等共同创作的《》刻画了颜佩韦等五个下层市民形象。 17.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 18.开常州词牌之风的词人是()。 19.《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 20.明末小品文成就最大的作者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 A.商人妇 B.村姑 C.妓女 2.元末杨维桢以诗得名,其乐府诗多揭露社会黑暗,竹枝词则饶有民歌风味,当时人称他的诗歌为()。 A.铁笛体 B.东维体 C.铁崖体 3.金圣叹评点过的明代着名长篇小说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就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与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就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与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就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就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就是在诸宫调与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她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与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就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与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就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就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她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就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就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与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角色有旦、末、净。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二者的争论同时把许多曲论家卷入讨论,这就是汤沈之争。 6.唐宋派:是出现于明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因主张唐宋文风,故被称为“唐宋派”。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但他们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7.童心说:晚明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篇提出的文学主张。“童心”就是真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人文“至文”应该是作者本然情感和欲望的真实展现。他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批评复古主义。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 8.八股文: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八比文”。股有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有固定的写作格式,题目取自四书五经,文章论述内容根据《四书章句集注》展开,不能随意发挥。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开始两句破题,进而承题,后转入起讲议论,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两排对偶文字,一共八股。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其他论文文档]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 内容提要: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关系的发生研究,以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态的参照。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此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罗列一些异同现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研究;回顾;思考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小说和戏曲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话本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它们同生共长,彼此依托;而且早期的艺人和“书会才人”对戏曲和小说同时染指,这不可避免地有题材的相互沿袭、手法技巧交叉使用的现象。虽然后来二者分踪发展,但它们在题材方面、叙述体制方面的相互关联仍很明显。对此现象的关注和探索伴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概述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一类1( 老伯《曲 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及小说和戏曲。前人 有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于此,如明人胡应麟就疑惑: “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诨,元为杂剧,非也。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鉶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 明人称长篇南曲戏文为“传奇”,那么,这种戏曲形式何得以唐人小说书名作为文体称谓?这一疑惑也曾萦绕在王国维的脑中。他在《录曲余谈》中谈到元人陶宗仪所言“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时,案曰:“九成此说误也。唐之传奇非戏曲……”3他们俱对陶宗仪的这一列举线索持有异议。伴随着这些思索与议论,也 就开始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关注和考察。 早在元代就有人对杂剧开始镜考源流,追索根本,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即有言: 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宋之戏文,乃有唱念,有诨。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4](夏庭芝《青楼集志》) 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笔者案:此指唐人小说)作而戏曲继。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笔者案:指元杂剧)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5](卷27“杂剧曲名”条)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 1、三国→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3、“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与美学理想。 4、“演义”:“据史实,演大义”,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政治与道德的评价。(纪实+艺术的创造) 5、“章回体”:章回体小说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就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其特点就是设回目等。最早的回目、目录就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与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就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拟话本”: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就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就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 1、“剪灯三话”: 瞿佑《剪灯新话》 李昌褀《剪灯馀话》 邵景詹《觅灯因话》 2、“三言二拍”: 冯梦龙《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代传奇: 1、“三大传奇”: 李开先《宝剑记》 梁辰鱼《浣纱记》 王世贞《鸣凤记》 2、“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瞧重。 3、“临川派”:以汤显祖为代表。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反对格律限制。 4、“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其代表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与《清忠谱》。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并结合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魏良辅改良了昆山腔,其弟子梁辰鱼的《浣纱记》第一部用改良后昆山腔谱曲并演出。) 5、“昆山派”:以梁辰鱼为代表。吴江、临川两派的弥合,既讲究音律,又讲究辞藻。 明代杂剧(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1、《四声猿》:徐渭著。包括《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 2、王九思的《中山狼》只有一折,开了明代单折短剧的先声。 明代前期诗文: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2、黄陵派:指明中叶后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流派。因他们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提出 重“真诗”,重“性灵”,追求幽深奇僻、孤来独往的文学审美情趣。奖创作上的奇僻险怪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3、崔莺莺的性格特征: (1)强烈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疆传统的女性形象,她对张生的爱,纯净透明,没有一丝杂质。 在她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都可不管。正由于她对爱情的炽热追求,才使她走上了违背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2)莺莺长期受到封疆礼教的熏陶,严格的家教使她有许多顾虑,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又冷静、聪明而狡狯。她对人前花言巧语,没有人处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红娘传言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从莺莺的作假可看处她本能的生命冲动与社会性在她人格深层中的统一,表现出灵与欲、情与欲的冲突。 (3)她身上表现出一种伦理意识、严格的家教使她不会有大胆的举动,她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自然的欲求和生命的骚动,礼教的分为使她受到约束,而自然的欲求又使她渴望解放,在她身上有着形而下的、非理性的动物性的冲动,形而上的理性观念、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碰撞,形成她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她既矜持、腼腆,有理性同时又不满封建的压抑,执着追求爱情,最后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6、《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 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替,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a)高明《琵琶记》双线结构: 一是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是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贪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观众加深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在深切地同情赵五娘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纲常的荼毒。 b)赵五娘的人物典型; 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代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立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善良勤劳、忍辱负重、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一个典型的孝妇形象。 (1)表现出民间妇女的性格,忍辱负重、善良勤劳 (2)表现出艰苦斗争的民族性格 (3)表现出一种双重性格:一方面体现了克己待人、勤俭自立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其身上留有时代的印迹,奴隶式的驯服。 作者歌颂赵五娘的“有贞有烈”,但更多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苦难、不幸和无奈。让人们看到被视为道德楷模的人物内心的隐痛。 《三国演义》 一.成书过程: (1)史籍:陈寿《三国志》、斐松之的注提供了大量材料。 (2)民间传说,戏曲,话本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最早有《三国志》里的一些故事;隋朝傀儡戏是根据三国故事改编;唐朝广泛流传着三国故事;宋代的说书艺人往往说三国的故事出现了拥刘反曹的传统;金元时期,三国故事大量搬上剧场,可见《三国演义》之前,三国故事已经深入民间。罗贯中以史书为依据,对民间传说、说唱文学中的三国故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删去了其中荒诞不经的内容,根据史实和生活经验,写出了《三国》。由此可说,这是一本集体创作。 二.《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四、《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关羽、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塑造 刘备:是一个明主仁君但又不失英雄本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 花雅之争: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曲词:曲词也就是曲辞。古代戏曲语言;曲词是元曲的文字部分或者说是戏剧人物的语言,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首先,曲词具有充分地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其次,曲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宾白:宾白为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中国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说白叫做宾白。明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科介:也称“科范”,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多用于杂剧,介多用于南戏。 末本戏、旦本戏:元杂剧一般分别由男主角或女主角一人主唱,由男主角演唱的杂剧称为末本戏,由女主角演唱的杂剧为旦本戏。 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曲状元:指的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因而有“曲状元”之誉。其代表剧作有《汉宫秋》、《青衫泪》、《陈抟高卧》等以及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元曲四大悲剧: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赵旭0325元明清戏曲对唐宋传奇的改编

赵旭0325元明清戏曲对唐宋传奇的改编元明清戏曲对唐宋传奇的改编 摘要:唐宋传奇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影响着后世的戏曲艺术,有相当多的戏曲都是由唐传奇改编而来的,尤其是元明清的戏曲,与唐传奇在故事题材方面有着紧密的沿袭关系。本文主要阐述元明清戏曲对唐宋传奇的改编,在人物、故事情节等方面做出一些比较,通过比较来分析二者的创作手法的异同。关键词:元明清戏曲,唐宋传奇,创作手法的异同 在文学创作中,相同或类似的题材,在不同思想的作家笔下,可以写出意义截然不同的作品。元明清时期的戏曲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借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故事情节,对原作主题作了较大改动,重新创作为新的文学作品,通过技巧和手法上的改变,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流传于世。 一、元明清戏曲对唐宋传奇主题的继承。 元明清戏曲对唐宋传奇的改变,基本上沿袭了原小说的思想内容。例如,唐李复言《定婚店》与明刘兑杂剧《月下老定世间配偶》,唐薛用弱《集异记》中《王涣之》与清张龙文杂剧《旗亭讌》,五代孙光宪《荆十三娘》与清叶承宗杂剧《十三娘》等等。这些改变的戏剧表明,无论它们是否参考过其他的故事材料,但是唐宋小说对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主题思想上看,元明清戏曲对唐宋传奇的改编并无太大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类: 其一,对侠义精神的传承。唐宋传奇中有许多侠客的形象,宋初李昉的《太平广记》中,“豪侠”类小说专列25篇中有24篇为唐及五代传奇小说,描写了一批极具个性、重义轻利的侠客形象,如昆仑奴、聂隐娘、虬髯客、十三娘等。元杂剧虽然没有改变唐文言小说的侠客故事,但在明清戏曲中出现了这些侠客的身影,继

承了他们仗义行侠、惩恶扬善的品质。尽管这些作品人物性格在戏曲中有一些改变,比如但他们原小说人物的主要个性特征都得到了继承。 其二,爱情主题的传承。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唐宋小说中以爱情为主题的篇章很多,很多都是经典之作。比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张实的《刘红记》,白行简的《李娃传》等,在后世戏曲中都被多次改编。 其三,对宗教思想的传承。唐代因为统治者的提倡,佛教盛行,佛教思想在小说中也占有优势,如唐临的《幂报记》,释道世的《法苑珠林》,宋代最著名的因果报应传奇小说《王魁传》,讲的是王魁因辜负妓女而被厉鬼索命而亡。而南戏《王魁》、《赵贞女》就是继承了唐宋传奇故事而产生的同样内容的戏曲。此外,唐传奇中对“梦”的记载也流传甚广,《枕中记》、《南柯太守传》、《高唐赋》等都反映了“人生如梦”的宗教思想。明马致远据《枕中记》改编的《黄粱梦》,范康据《陈季卿》改编的《陈季卿悟道竹叶舟》,都是对仙界的肯定,劝人看破红尘,求仙悟道。明代最著名的剧作家汤显祖,他的《邯郸记》就取材于唐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借梦境揭露社会的弊端官场的腐败,对原小说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升华。 二、元明清戏曲对唐宋传奇人物的继承 1、元明清戏曲重塑小说人物形象。杂剧的创作,需要考虑时代的背景,市民的情趣。因为杂剧作者的创作主要目的是为了谋生,杂剧作家应站在平民的立场,传达出平民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 首先,改编的杂剧人物平民化特征明显。 乔吉的杂剧《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改编自唐许尧佐的《柳氏传》,在许尧佐的《柳氏传中》,韩翃在与柳氏的悲欢离合的爱情中,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恪守封建礼教,将功名置于爱情之上的传统文人;而在杂剧中的韩翝却是一个主动的、大胆追求爱情的人,将门第观念抛却,置个人安危不顾,投入到对官家小姐柳眉儿的

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元代文学部分 、单项选择题 1 ?以创作“铁崖体”而闻名于元代诗坛的诗人是 C 。A王冕B萨都刺 C 杨维桢D刘因 2 ?被称为“曲状元”的是A A马致远 B 关汉卿C白朴 D 张养浩 3 ?下列戏剧作品描写了“富贵弃妻”现象的是 B 。A《梧桐雨》B《潇湘雨》 C 《荆钗记》D《平山冷燕》 4 ?被称之为“南戏之祖”的是B。A《荆钗记》 B 《琵琶记》C《西厢记》 D 《离魂记》 5 ?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的是B。A《拜月亭》B《西厢记》C《墙头马上》D《倩女离魂》 6 ?下列不属于元诗四大家的是C。A虞集B范椁C杨维桢 D 揭傒斯 _ 、 多项选择题 1.《西厢记诸宫调》又名为CDE。A《西厢记》B《莺莺传》C《董西厢》D《弦索西厢》E《西厢 搊弹词》 2 ?元杂剧中被称为“四大爱情剧' ”的是BCDE 。A《汉宫秋》B《拜月亭》C《墙头马上》D《倩女离 魂》E《西厢记》 3 ?位列“元曲四大家”的有ABCE。A关汉卿B郑光祖C白朴D王实甫E马致远 4 ?下列剧作属于关汉卿社会剧的是ABC。A《窦娥冤》B《鲁斋郎》C《蝴蝶梦》D《望江亭》E 《救风尘》 5 ?属于元杂剧前期剧作家的有ABC。A王实甫B马致远C纪君祥D郑光祖(后期)E乔吉(后期) 三、填空题+赏析题(请记住名句,能分析其岀处,并能进行简要赏析) 1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主要写景,在选择意向上,偏向秋得凄凉与别离之意。秋 之萧瑟。抬头望去,北雁南迁,此情此景,与人之离去相照应,更是凄凉。大雁秋去春归,人一别何时归?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由经霜的红叶这一暮秋之景发岀疑问,以红叶醉酒的比拟由景入情,引岀离人泪。 秋之萧瑟配以离人的伤心泪。烘托岀离别之际的悲伤,抒发了崔莺莺心中的悲痛之情,表现岀深深的离愁别绪。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___________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姹紫嫣红开遍”指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断井颓垣”是说,井也干涸、 回填,废了的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两句意味开始是争奇斗艳,百芳吐华,到后来还是一样的只剩下颓圮的 残井断土。花开了,花谢了。花开花谢,映照着主人公心绪的辗转。杜丽娘于“姹紫嫣红开遍”之时,看到了“断井颓垣”,纵是“良辰美景”,也难抵韶光易逝,繁华背后的苍凉,一个“遍”字,看透了人间! 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 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 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 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 零汀的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流水”是意境,“人家”是 夙愿,却难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水,愁绪任横流。 4 ?元杂剧前期创作中心是大都,后期创作中心南移至临安。戏剧依主唱角色来区分,《汉宫秋》是末本戏, 《窦娥冤》是旦本戏。元曲包括杂剧」______ 和散曲。 5 ?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的是《并_________ 五、搭配题:A.请将下列人物前的字母填写到对应的作品前面的括号里 《救风尘》赵盼儿;《墙头马上》李千金;《倩女离魂》王文举…… B.请将下列作家前的字母填写到其创作的作品前面的括号里。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茶陵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公安派 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竟陵派 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

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神韵说” “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浙西词派”: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阳湖派: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古文理论与“桐城派”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大题

1、《桃花扇》的艺术成就、思想内容、来源 艺术成就:(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二)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三)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①“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 思想内容:(一)剧本揭出阉党余孽既是造成侯、李(李香君和侯方域)悲剧的罪魁,又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二)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三)剧末马、阮败亡和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想。 来源:孔尚任淮扬治河时结识许多明末遗民。在扬州登梅花岭,参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谒明孝陵;在栖霞山访过道士张瑶星,次年孔尚任被罢官,创作《桃花扇》。 2、《长生殿》的艺术成就、思想内容、来源 思想内容:(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艺术成就:(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来源:《长生殿》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始为《沉香亭》,通过李白遭遇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后改为《舞霓裳》,增加李泌辅助肃宗中兴,表现对国运兴衰的思考;终成《长生殿》,表现“情缘总归虚幻”的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1、北方戏剧圈:生活于同一地域的作家,或接受地区风气的熏陶,或志趣相投,或背景相近,自觉或不自觉形成不同的群体。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 2、南方戏剧圈: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流行南戏,也演出杂剧,呈现出两个剧种相互辉映的局面。南戏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所以又被称为“永嘉杂剧”。 散曲的特点:散曲之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1、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抒情曲体,与科白情节没联系; 2、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3、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4、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衬字可多可少,衬字的增加具有口语化、俚俗化,使曲意具有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1、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据宋玉灼《碧鸡漫志》载:“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土大夫皆能涌之。 所谓诸宫调,是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的说唱形式,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诸宫调的曲目,今存者除《西厢记诸宫调》外,尚有《刘知远诸宫调》与《天宝遗事诸宫调》。 2、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3、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单刀会》与《西蜀梦》《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金线

池》、《谢天香》、《玉镜台》。 4、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所获得的“天下夺魁”的美名,以及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关汉卿,王,马,白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 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代表作《汉宫秋》;《汉秋宫》与白朴的《梧桐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1.大都作家群的形成;纪君祥与《赵氏孤儿》;杨显之与《潇湘雨》;石子章与《竹坞听琴》;王仲文与《救孝子烈母不认尸》。 2.河北作家群的构成;李文蔚与《燕青博鱼》;尚仲贤与《柳毅传书》;戴善甫与《风光女子》;郑廷玉与《看钱奴》。 3.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水浒戏创作的中心;康进之与《李逵负荆》;高文秀与《双献功》;李好古与《张生煮海》;武汉臣与《老生儿》。 康进之所作杂剧有两种:《梁山泊黑旋风负荆》、《黑旋风老收心》均为水浒戏,今存前一种。 存世之作《黑旋风双献功》与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堪称元代水浒戏双壁《梁山泊黑旋风负荆》简称《李逵负荆》。 4.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石君宝与《秋胡戏妻》、《曲江池》;李潜夫与《灰栏记》;吴昌龄与《西天取经》。 1、郑光祖,活跃在南方戏剧圈里的杂剧作家,最为突出,他与关、马、白并列。代表作《倩女离魂》,他让离魂与躯体有不同表现,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