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三课件图文-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思想政治必修三课件图文-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思想政治必修三课件图文-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新-课-标-第-一-网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 图片呈现诸子百家: 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 【师生互动】(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老子、庄子 (三)法家韩非子 (四)墨家墨子 【展示材料】材料一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课学案】 自主学习】考点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 (1)背景 ①时代背景:________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②阶级关系: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③ 教育学术:出现了________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2)主旨:传播________,发展学术。(3)代表: ①道家:老子和________。 ②儒家:________、孟子和荀子。③墨家:________。④法家:________。 (4)特点:互相______、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5)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运动。 ②是中国________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 国__________发展的基础。 3 1.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①背景:汉初,________破坏严重。②目的:恢复________和安 定人心。③措施:采取________的政策。 ④作用:汉朝经济实力逐步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①原因:社会潜伏危机,________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 匈奴为患。 ②目的:加强________,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特点:把诸子百家中到家、法家和________家的思想糅合到 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家体系。 (2)内容 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宣扬“____________”,提出“天人合一”和“_________”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____”。(3)结果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填空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填空 题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

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 和;儒家:、和;墨家:;法家:。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①思想核心是;要求人与人之间要 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建立和谐社会 ②要求统治者、,,包含了民本思想。③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④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孟子: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③。荀子:①主张施政以服人②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③。 3、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统治时期,儒学成为我国的正统思想,是汉朝儒学的代表人物,是使儒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他的主要主张有:①根据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和的主张;汉武帝兴办,打破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子弟凭做官;同时提高_________ 4、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北宋:①人物:、。②基本主张:a、认为“”是万物的本原,认为先有,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b、同时,把和直接联系起来,认为“

.”③二程提出的认识论。 南宋:①人物:,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②基本主张:提出、。更认为“物”指 5、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①自称自己为异端,破除对思想的迷信,指 出;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者的共同思想有:①政治:; 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的民主思想;主张以 取代 ,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②重视对实际生活的了解,形成的思想,谈到的亡国和亡天下的思想演变为“”的名言, ③是唯物思想家,同时具有思想. 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态度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八

要求:认真阅读课本,准确填写;重点知识在课本上进行相应的标注;识记基础。 第一个时期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艺术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一.含义:18末19初,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宣扬,追求。 二.背景:⑴政治:震荡了整个欧洲。 ⑵经济:在欧洲迅速延伸。 ⑶思想: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失去了的可能。三.代表人物: 1.浪漫主义文学:以成就最高。英国文学以为主,代表有、、。 法国以为代表,俄国有杰出诗人,德国有作家、。 2.浪漫主义音乐:和是摇篮和音乐盛会的中心,代表有德国的、。奥地利的。 3.浪漫主义美术:代表有法国的、。

四.特点: ⑴表现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不再刻意突出的特点。 ⑵各国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英法两国成就最高。 第二个时期 19世纪中期至末期:现实主义文学艺术 【碰撞与冲突】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原因:⑴逐步巩固,但社会矛盾也变得尖锐。 ⑵和观念发生变化,成为衡量人和事的标准。 ⑶不适应社会现实,出现敢于直面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的文学家; ⑷亚非拉人民掀起运动,也表现在文化领域。 2.特点:敢于面对现实,深刻揭露社会现象。 3.代表:⑴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源于,和是公认的经典作家。 ⑵英国代表有、。 ⑶俄国有、。 ⑷美国有。

4.概况 二、民族音乐派的音乐 1.背景:⑴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各国音乐在继承本国传统同时受到影响; ⑵东欧北欧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要求摆脱外国文化控制,发扬本国文化。 2.特点:作品、带有民族特点,形成音乐。 3.代表:成就最大是俄国的,还有捷克的。 4.概况: 1.背景:⑴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 (特别是光学)、的进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P64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附: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的相关原因: ①吸收护国护法运动等失败的教训,孙中山本人对民主革命不懈地追求;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革命的新形式 ③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P68 (1)发展历程:

(2)科学定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P74 (1)形成过程:

(2)主要内容(了解): ①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发展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包括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④发展动力:强调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包括经济、政治、精神改革目标(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和平外交和对外开放 ⑥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⑦战略步骤:“三步走”的战略; ⑧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 民军队; ⑨祖国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伟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引自《中共党章》等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填空题

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和;儒 家:、和;墨家:;法家:。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①思想核心是;要求人与人之间要 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建立和谐社会 ②要求统治者、,,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④首创私人讲学,主 孟子: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③。荀子:①主施政以服人②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③。 3、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统治时期,儒学成为我国的正统思想,是汉朝儒学的代表人物,是使儒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他的主要主有:①根据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和的主;汉武帝兴办,打破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规,使非贵族子弟凭做官;同时提高_________ 4、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北宋:①人物:、。②基本主:a、认为“”是万物的本原,认为先有,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b、同时,把和直接联系起来,认为“ .”③二程提出的认识论。 南宋:①人物:,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②基本主:提出、。更认为“物”指 5、了解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①自称自己为异端,破除对思想的迷信,指出; ;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者的共同思想有:①政治:;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的思想;主以 取代 ,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②重视对实际生活的了解,形成的思想,谈到的亡国和亡天下的思想演变为“”的名言, ③是唯物思想家,同时具有思想. 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态度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精品)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 图片呈现诸子百家: 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 【师生互动】(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老子、庄子 (三)法家韩非子 (四)墨家墨子 【展示材料】材料一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材料二:“苛政猛于虎” 【教师提问】依据材料、结合教材总结孔子的思想学说?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关于仁,大家要把握四个命题: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作用? 形式: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②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作用:(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对象: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方面:①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上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及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突出原因: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 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7.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优势,是 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课后习题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课后习题答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自我测评】“六经”包括哪些内容? 答:《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阅读与思考】阅读《商君书。更法》中的这段话,思考以下问题: 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对于推行改革有怎样的意义? 答:他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古,“不循其礼”。反驳了“法古天下,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大胆破除传统的禁锢,从而促使秦孝公确定变法图强的决心。 2、商鞅既然批评效法古人,为什么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 呢? 答:商鞅在论辩中所列举的古人的事迹,都是古人不因循先人的典型事迹。另一 方面,商鞅也说明我们民族尊古的传统有十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二、儒学的兴起 【自我测评】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答: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 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学在秦灭 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三、宋明理学 【自我测评】概括比较朱熹和王守仁对待人生修养的不同点。 答:朱熹主张人不能随心所欲。王守仁主张天道自在人心,恶由人心而生,善也 由人心而生。 【材料阅读与思考】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答:“良知”的说法,出自孟子。王守仁借用“良知”一词,又指出“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就在人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 四、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 【自我测评】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思想。三者在本质上的区别的共同 点是什么?历史影响如何? 答:黄宗羲: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 之法,提出限制君权。经济上,认为工商皆本。顾炎武: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 出众治主张;学术上,提倡经世致用。 王夫之:政治上,循天下之公;哲学上,发挥古代“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材料题汇编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材料题汇编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材料题汇编 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化的正宗。——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化概论》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视为当然,曰:此我声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是什么? ②阅读材料三,指出黄宗羲的思想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③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化的主要组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辨证的对待? 2、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立伯雷《巨人传》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材料三……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又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材料四……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练习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12年题组 1.(2012·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

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3.(2012·浙江文综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4.(2012·上海单科卷·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2011年题组 1.(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感受文化影响》教学设计课题

必修3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两框,即“感受文化影响”和“文化塑造人生”。本课说明的主题就是相对于个体而言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这节课着重讲述第一框,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包括三个目,即“文化影响面面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远持久的影响”,主要说明文化影响的特点。 学生分析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文化的含义以及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白了第一课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这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课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需要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启发和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2.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教学方式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powerpoint 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回顾第一课所讲的容,说明第一课所讲的文化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理解的。而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的容,这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两个问题: ①从这两幅画面中发现了哪些文化上的区别?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课 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引言: 问题一:通过观察《孔子讲学图》,你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说:“我前来观看《孔子文化展》,既是庆祝这件中法文化交流的盛事,也是表示法国对中国文化年的高度重视。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这次展览可以使法国公众有机会了解孔子本人,以及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 二、“‘百家争鸣’的局面”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问题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阅读【历史纵横】(学者与教师的地位提高) 结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四、五、六知识点

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 (一)“师夷长技”的主张 1、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①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挽救民族。 ②林则徐、魏源在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的看法。 ③鸦片战争的失败的刺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2)概况:①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 a、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b、主持编写《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 (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②魏源:《海国图志》 a、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著作。 b、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 家富强。 c、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 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当时 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3)特点:只学“器物”不变制度,即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2)内容: ①“中学为体”: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伦理纲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②“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3)目的:挽救清朝封建统治。 (4)实践:开张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近代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5)与林则徐、魏源主张的关系:将“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6)局限:他们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敢触及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富强(该说法适用于抵抗派和洋务派。)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1)背景:①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③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高三思想政治必修三教学设计

高三思想政治必修三教学设计 【篇一】 一、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主动获得新知,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达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原则,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哲理,明白人生的道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设计理念 1、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生活化。 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课依托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人生故事”展开,从屠呦呦的事迹中让学生感悟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为自己制定人生规划,从而实现知化与能力的目标。 2、新课程要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对问题的设置,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愿说,有话能说。因此,根据屠呦呦视频以及所给材料,设计好问题,是本课的一项重要工作。问题的设计切入点要小,思维含量要较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3、政治课要着力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 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建构能力,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一轮复习课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把握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前面课程的内容基础上解决如何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节课的前面两节课主要解释了什么是价值、价值观等基本概念的含义,并且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阐释:第一,明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第二,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之后,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的问题顺理成章就提了出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四)学情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一轮复习的,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的知识在高二新课教学时已经掌握了,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即要巩固上述教学目标,更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养成规范答题的好习惯,同时,高三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又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打破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完善并优化“人生价值观”的知识体系的建构,理解学科逻辑,强化专业术语。把握人生价值观的考情和考向,“记得住、写得出、用得上”人生价值观的主干知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 方法与途径: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领会启示类材料性试题解题方法和答案生成过程;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发展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 情感与评价:体会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坚定拼搏高考和人生的坚定信念;感悟榜样的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传统手工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练习题

课时训练题一 一、选择题 1.在 2006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 A. 法家 B. 道家 C. 儒家 D. 佛教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 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3.某同学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他可以引用的名言是 A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B.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 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5. “视人之国若视己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 A. “兼爱、非攻” B. “节用” C. “尚力”“尚贤” D. “节葬” 6.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 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 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 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 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 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 甲—道、乙—墨、丙—法、丁 --儒 7.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 辩论的学派依次是①“兼相爱、交相利”②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③ “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A. 墨家、儒家、法家 B. 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道家、法家 D. 墨家、法家、儒家 8.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9.假如你是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一员,下列诸子百家中的言论不利于你的发展的 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C.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实禄”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0.( 2007 广东)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11.( 2007 年北京文综)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 1691 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不正确的是: A .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12.( 2009 年山东基本能力 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 合道家思想的是 A .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 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 .①② B .③④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了 A. 统治阶级的利益 B. 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C.手工业者的利益 D. 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15.下列有一项是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它是 A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B .民为贵,君为轻,实行仁政 C.人定胜天 D.选举贤能,让贤能的人做天子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 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论语·颜渊》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 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 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 怎样做?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 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