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意动用法

九年级文言文意动用法
九年级文言文意动用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意动用法

1.智子疑邻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七上)《智子疑邻》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惊异(七下)《伤仲永》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对……感到奇怪。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把……当作宾客相待。(七下)《伤仲永》

4.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八上)《桃花源记》

5.如鸣佩环,心乐之。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八下)《小石潭记》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八下)《醉翁亭记》

7.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对……感到苦恼。(九上)《陈涉世家》

8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九下)《愚公移山》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亲,把……当作亲人。

(八上)《大道之行也》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子,把……当作孩子。

(八上)《大道之行也》

3.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利,把……看作有利。(七下)《伤仲永》

题目

1、下列文言语句中没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父异焉

C、邑人奇之

D、香远益清

答案:D

解析: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是意动用法。其中“A、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第一个“亲”

为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亲”;“B、父异焉”中的“异”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C、邑人奇之”中的“奇”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D、香远益清”中的“远”为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以此来判断,答案D 是正确的。

2、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父利.其然也利.:便利

B、渔人甚异.之异.:诧异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

D、固以怪.之矣怪.:奇怪

答案:C

解析: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是意动用法。其中“A、父利.其然也”中的“利”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有利可图”;“ B、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D、固以怪.之矣”中的“怪”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以此来判断,答案C是正确的。

题目:

1、以下句子中全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 ①渔人甚异之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B.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王之蔽甚矣

C.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惩山北之塞

D. ①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答案:D

解析: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是文言句式的特殊用法。其中 A.①中的“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八上)《桃花源记》;②“忿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恼怒。(九上)《陈涉世家》B. ①中的……也,表判断,判断句(八下)《岳阳楼记》②为被动句C. ①为倒装句。②中的“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九下)《愚公移山》D. ①中的中的“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中的“利”: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利,把……看作有利。(七下)《伤仲永》

以此来判断,答案应该选D。

2、下列句中加点词全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①智.子疑邻②闻.寡人之耳者③凄.神寒骨④如鸣佩环,心乐.之。

⑤天下苦.秦久矣⑥公输盘诎.⑦轻.寡人与⑧不独子.其子⑨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⑩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A.①④⑤⑥⑧

B. ②④⑤⑧⑨

C. ①④⑤⑧⑨

D. ①④⑤⑨⑩

答案:C

解析: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是文言句式中词语活用的几种类型。其中①中的“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七上)《智子疑邻》②中的“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中的“凄”和“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泠。(八下)《小石潭记》④中的“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八下)《醉翁亭记》⑤中的“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对……感到苦恼。(九上)《陈涉世家》⑥中的“诎”:通假字,通“屈”,理屈。⑦中的“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九上)《唐雎不辱使命》⑧中的“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子,把……当作孩子。(八上)《大道之行也》⑨中的“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八下)《醉翁亭记》.⑩中的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九下)《曹刿论战》以此来判断,属于意动用法的有:①④⑤⑧⑨,答案应该选C。

(完整版)文言文“以”字含义和用法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 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 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 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古汉语意动用法

古汉语意动用法 学案博苑 2011-12-16 1005 古汉语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在文言词法中叫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一种,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就是意动,是根据意思加上去的。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将”就是“把(孙膑)作为将军”之意。 又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 又如,“以其小,劣之”中的“劣”即为“(因为它小,所以)认为(它)很劣”。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一样。“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其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 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常见的词有:"怪""羞""耻"等,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再看一个例子,韩愈的狮说》里有这样一句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最后举一个名词的例子韩愈的《师谢里有"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句子,这里的"师"是名词作意动用,意为"把……作老师"。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一、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 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二、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 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 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需用使动用法解释。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势力削弱)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成为四皇,与五帝并列成为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成为四个”,“六”可解释为“使……成为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可译为: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可译为: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欺侮)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②孟尝君客我。(把……当作客人) 区分“使动”“意动”实践操练 下列各句中均有活用的词,或“意动”,或“使动”,请你分别指出。 1.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古文中之字作为动词的用法

古文中之字作为动词的用法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古文中之字作为代词的用法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古文中之字作为助词的用法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之”的用法,总结起来不外乎作代词、助词、动词。 一、“之”作代词用,用在动词的后面。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夏蚊成雷……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童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择其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分析以上例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物”、“趣”、“洲”、“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童趣》)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这种情况下,“之”一般用在时间副词的后面。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三、“之”作动词用,“往、前往”的意思。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发现“之”的后面都跟了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古文中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

古文中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 主备人:李军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例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 亲:以…为亲子:以…为子(两者都指前者)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例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羞之”,即:“以之为羞”(觉得这件事让人感

到羞耻) 例4:世果群怪聚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怪: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怪”后省略“韩愈”即“以韩愈为怪”(认为韩愈这个人很怪异)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名词做状语 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而言,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主谓短语作主语,或者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构成动宾短语,作动词谓语的宾语,而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但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文言文中_以_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 以字的用法 !霍延滨 以字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用法颇为灵活:它既可以作介词用,又可以作连词用,还可以作动词、副词,用法较为复杂。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用法。 一、用作介词时主要有以下情况: 1、译为 把、 用、 拿。例如: 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 ?9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为学#); 投以骨(?狼#); 以刀劈狼首(?狼#); 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此句中可把 以%%为%% 可以作为一个固定结构来理解,意为 把%%看作%% ;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以为即 以之为的省略。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比较普遍,如:以少胜多、赠以鲜花、以毒攻毒等。 2、译为 凭借、 靠。例如 何以战(?曹刿论战#);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意为 凭借%%的经验; 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意为 凭借%%的身份。 3、译为 由于。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译为 用%%来。例如 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中的 以字即此用法。 5、译为 给、 向。例如: 禀食以数百人(?滥竽充数#)。 二、用作连词时主要有以下情况: 1、相当于 而,可译为 (用)%%来、 用来。例如: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 终夜不寝,以思(?&论语?十则#); 以污其行乎(?乐羊子妻#); 盖以诱敌(?狼#);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表目的;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连接两个动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前一个 以是连词,后一个 以是介词;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连接状语和动? 10 ?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一、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 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 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 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 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 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 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二、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 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 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 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使动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也就是说,它阐明的是“使宾语怎样”的意思,是以动宾词组的形式表达兼语词组的内容。】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动词数词的使动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1.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郑”,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臣”。秦朝当政的时候,项伯和我一起出游,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所以现在有急事,他就过来告诉我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fènhuì愤怒 ④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惊:使……惊吓。(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阙:使……(土地)亏损。(使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2.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②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晋灵公不君》“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晋侯让赵盾饮酒)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 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文言文中的“者”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者”的用法 一、特殊代词 “者”是文言文比较特殊的代词。这种特殊体现在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必须和其他词(词组)构成“者”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一)者 “者”字词组的构成有如下几种情況: 1形容词(词组)、动词(词组)、主谓词组+者 “者”字前面的形容词(词组)、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作为定语,修饰“者”所指代的人或事物,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表示“……的人”或“……的事物”。例如: ①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論語?子張》) 2名词(词组)+者 “者”字有时也与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者”字词组,用于复指它前面的名词,起到区别人或事物的作用。例如: ②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数词+者 有时数词出现在“者”前面,与“者”组成“者”字词组,这时“者”所指代的人或事物可能在上文已出现过,数词是对出现过的事物加以总括或提示,表示几类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 ③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榖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聖王之 制也》) ④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告子上》) 有时只是表示在某个范围内与其他部分的区别,多为表示年齡。例如: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國也》) 可以看出,“者”字词组所表达的具有什么特點的人、事、物,是按照某种特点从总体中区别出来的一部分。 当“者”字所指代的对象已经出现时,“者”字词组作为定語,放于名词(词组)后面,作補充説明。有时还通过“之”将名词(词组)与“者”字词组连接起來。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名词(词组)+“者”字词组 ⑥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記·刺客列傳》) 2名词(词组)+之+“者”字词组 ⑦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史記·匈奴列傅》) 二、助词 (1)表判断,用于主语后。 如: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亚父。是范增。 (2)定语后置的标志。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群臣侍殿上者。 (3)用在否定词、表示时间、地点的名词之后。

高级中学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2.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古代汉语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动词,表示向某个方动。如: (1)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东”是方位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欲”,这里活用为动词,指“向东进”。 (2)故外户而不闭。(礼记·礼运)——所以只是从外面把门合上,而不用闩门。“外”的后面有宾语“户”,活用为动词,指“从外面合上”。 (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使用得较多,有的表示行为的处所,有的表示行为的趋向。如: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上”、“下”是方位名词,直接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趋向。“上食埃土”是往上吃细土,“下饮黄泉”是往下喝泉水。下面再举几例: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西游于梁。(冯谖客孟尝君) “西”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趋向,即“向西”。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作者:佚名时间:2008-11-17 21:37:45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24378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

最新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文言文意动用法

1.意动用法: 不‘耻’下问(耻:以……为耻) 其家甚‘智’其子(智:以……为智)父‘异’焉(异:感到奇怪) 父‘利’其然(利:以……为利0 故人不独‘亲’其亲(亲: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子:以……为子)固以‘怪’之矣(怪:以……为怪)‘义’不杀少而杀众(义:把……当作正义) 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惩’山北之塞(惩:以……为苦)2.使动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乱:使……扰乱;劳:使……劳累)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卧:使……卧,平放;诎:使……弯曲;竖:使……竖) 忘峰‘息’心(息:使……停止、平息)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竭尽) ‘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忿’尉(忿:使……恼怒) ‘袒’右(袒:使……露出) 亦‘免’冠‘徒’跣(免;使,脱去;徒:光着)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使……伏;流:使……流) 且秦灭韩‘亡’魏(亡:使……灭亡)‘空乏’其声(空乏:使……贫困之苦) 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闻’寡人之耳者(闻:让……听到)‘聚’室而谋(聚:使……聚,召集一起)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止:使……阻止) 3.名词作状语: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地)‘箬篷’覆之(箬篷:用箬篷) ‘石青’之(石青:用石青) ‘空谷’传响(空谷:在空荡的山谷里) 横柯‘上’蔽(上:在上面) ‘手’自‘笔’录(手;亲手;笔:用笔)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皆若‘空’游(空:在空中) ‘斗’折‘蛇’行(斗:像北斗那样;蛇:像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牙一样)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做王)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成为使动用法。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i。)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势力削弱)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 ④空乏其身。(使……受贫困之苦)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变成四个”,“六”可解释为“使……变成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