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教案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教案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教案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一、教学准备

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课件:PPT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当你思念远方的朋友你是如何表达你的思念

去看她/他写信打电话?发E-mail?……

什么是信息

信息: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

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一般信息传递有三个基本环节):信源(信息产生);信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多个信息过程相连就使系统形成信息网,当信息在信息网中不断被转换和传递时,就形成了信息流。信息只有通过传递才能体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

(二)、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以“问题探讨”讨论:一只蜜蜂在找到蜜源之后,如何告诉巢中的其他同伴蜜源的位置呢

通过跳圆圈舞来传递这一信息。

1.教师提出问题:

你知道在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哪些吗你怎样去辨别这些信息属于哪种信息类型[来源:

你能举出这些信息类型的其他实例吗

组织学生看课本,然后讨论交流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案例:

案例:雌性虫类释放性外激素(化学信息);蜜蜂通过跳圆形舞和8字舞来告知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远近(行为信息);羚羊为了雌性搏斗(行为信息);在繁殖季节,公蜥蜴具有“大红脖子”来引诱母蜥蜴交配,孔雀通过“开屏”来展示自己的美丽(行为信息);蜘蛛网震动(物理信息);雄性萤火虫放光(物理信息);昆虫的警戒色(物理信息);黄鼬的臭气(化学信息);青蛙叫(物理信息);等等。

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判断上述实例分别是什么信息巩固知识。

2.讲解

(1)物理信息:

①概念: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②感受部位:动物的眼、耳、皮肤等、植物的叶、芽及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光敏色素等)

③来源:无机环境或生物

例如:声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声信息的作用更大一些,尤其是对动物而言。动物更多是靠声信息来确定食物的位置或发现敌害的存在的。我们最为熟悉的以声信息进行通讯的当属鸟类,鸟类的叫声婉转多变,除了能够发出报警鸣叫外,还有许多其他叫声。植物同样可以接收声信息,例如当含羞草在强烈的声音刺激下,就会有小叶合拢、叶柄下垂等反应。

声信息的特点有:多方位性,接受者不一定要面向信源,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同步性,发出声音信号时,动物的四肢躯干亦可发出信息;瞬时性,声信息可在一瞬间发出,也可在一瞬间停止;多变量,声音有许多变量,包括强度、频率、音质等,每个变量都可以提供一些信息,因此声音信息的容量很大。

电信息

在自然界中存在许多生物发电现象,因此许多生物可以利用电信息在生态系统中活动。大约有300多种鱼类能产生0.2~2 V的微弱电压,可以放出少量的电能,并且鱼类的皮肤有很强的导电力,在组织内部的电感器灵敏度也很高。鱼群在洄游过程中的定位,就是利用鱼群本身的生物电场与地球磁场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由于植物中的组织与细胞间存在着放电现象,因此植物同样可以感受电信息。磁信息

地球是一个大磁场,生物生活在其中,必然要受到磁力的影响。候鸟的长途迁徙、信鸽的千里传书,这些行为都是依赖于自己身上的电磁场与地球磁场的作用,从而确定方向和方位。植物对磁信息也有一定的反应,若在磁场异常的地方播种,产量就会降低。不同生物对磁的感受力是不同的。

(2)化学信息

①概念: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信息

②举例:例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昆虫、鱼类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信息素

③来源:生物体的产物或分泌物

化学信息主要是生命活动的代谢产物以及性外激素等,有种内信息素(外激素)和种间信息素(异种外激素)之分。种间信息素主要是次生代谢物(如生物碱、萜类、黄酮类)以及各种苷类、芳香族化合物等。

在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植物群落中,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完成种间的竞争,也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群的内部结构。有时,在同一植物种群内也会发生自毒现象。在这些植物的早期生长中,毒素可能降低幼小个体的成活率。然而,当这种毒素在土壤中积累时,它们就能使植物自身死亡,减少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拥挤程度。

在动物群落中,可以利用化学信息进行种间、个体间的识别,还可以刺激性成熟和调节出生率。例如,猎豹和猫科动物有着高度特化的尿标志的信息,它们总是仔细观察前兽留下的痕迹,并由此传达时间信息,避免与栖居在此的对手遭遇。动物还可以利用化学信息来标记领域。群居动物能够通过化学信息来警告种内其他个体。鼬遇到危险时,由肛门排出有强烈臭味的气体,它既是报警信息素,又有防御功能。当蚜虫被捕食时,被捕食的蚜虫立即释放报警信息素,通知同类其他个体逃避。

许多动物分泌的性信息素,在种内两性之间起信息交流的作用。在自然界中,凡是雌雄异体,又能运动的生物都有可能产生性信息素。显着的例子是,雄鼠的气味可使幼鼠的性成熟大大提前。

(3)行为信息

①概念:动物的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即生物行为特征可体现为行为信息。

②举例:蜜蜂跳舞;雄鸟的“求偶炫耀”等

③来源:生物体的动作行为

如教材中所述,蜜蜂的舞蹈行为就是一种行为信息。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扇动两翼,给在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息。

3、总结

(三)、信息的传递及特点

1、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信息从输出者向输入者传递,也有输入者向输出者反馈。

2、信息传递的功能: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动态和方向

(四)、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五)、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

3、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污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很多,如:

利用天敌防治①捕食性生物②寄生性生物③病原微生物

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

耕作防治、不育昆虫防治和遗传防治

4、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课后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信息的概念和传递过程、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信息的传递及特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我们知道信息传递使种群得以延续,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同时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正是由于信

息传递的存在,使生态系统才得以存在和不断的发展,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又一重要功能。

板书

第五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信息的概念和传递过程

二、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

2、化学信息

3、行为信息

三、信息的传递及特点

1、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2、信息传递的功能:

四、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五、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1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对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生物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了生命活动的规律。从今天起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4 中图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4 中图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较多的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识图,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电视录像和多媒体软件的观察以及实地考查生态系统,结合课本上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热爱家乡,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特点。 (3)碳循环过程图解。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难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3.疑点

在生态系统中为什么只能是物质循环,能量能否循环。 4.解决办法 (1)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重点、难点编制成图文、音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它们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难理解的内容转化为易接收的知识。 (2)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讨论交流将知识化难为易。 三、课时安排 2课时:能量流动1课时,物质循环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多媒体软件及电教设备。 2.电视录像带、放像机。 六、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全部内容。 2.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教师点拨指导。 3.交流总结,相互取长补短,获取新的知识体系。 4.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归纳小结,课后练习,写小论文。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能量流动的数量及其作用。 2.以一条食物链为例阐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能量金字塔?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什么?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作为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二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首先学习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含答案)

第5章第4节 一、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可能发生在() A.细胞与细胞之间 B.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 C.种群与种群之间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可能发生于细胞与细胞之间。 答案: A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些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既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源于生物。 答案: A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 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C.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解析: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鸡场在秋季通过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②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或利用性引诱剂防治害虫。B选项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即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B 4.蟑螂喜好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教学中不强求每个学生都学习所有的选学内容,而强调关注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不过分追求讲清、讲透,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于探究的过程、分析资料的过程、语言交流的过程。这样的处理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除了知识、健康生活的道理,教材还突出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等要求。本节的内涵、外延广泛,资源丰富,虽然初一学生年纪较小、理解能力弱、科学基础薄,但平时从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上,比较容易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可以比较轻松地参与到课堂之中。而且,本节教材的内容是对学生热爱“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力支撑。 二、教学思路 在前一节课树立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的铺垫下,在预设情景中,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讨论分析活动找到答案,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概念等基础知识。在“观察与思考”环节中,引导学生按照从生产者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的营养物质流动的顺序,逐步确定各条食物链,明确“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有关“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交流中,得出结论“人类过分的干预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最后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最后,争取将环保落在实处,让学生学到能掌握的、自己能说出的、生活中能应用的东西。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得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的结论。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生态保护的紧迫性,认识到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如生态系统组成、环保、受到破坏等内容的有关图文资料。 教师: 1.搜集合适的影视资料。片中最好有这样的场景:小溪潺潺,云儿在飘,鸟唱虫鸣,蜜蜂采蜜;小鹿在吃草,附近隐蔽处的豹子在窥视它;雏鸟在鸟巢中焦急地等待父母的归来;枯树上长着蘑菇;林间的阳光照在树叶上,树影婆娑…… 2.鱼缸生态系统等直观教具。 3.选择课前音乐,制作好教学课件。 五、课堂案例 课前5分钟进行音乐欣赏,在优美的音乐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进行学习前的心理放松和准备。 (一)感受愉悦情景──美丽的世界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创设一个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情境。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这个优美的生物世界由几部分组成?它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学生在这美好愉悦的情景中开始学习,也为生态破坏的可怕后果做了反衬。 教师深入各小组中,引导、帮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例如,这个生物世界中,谁制造了有机物供动物使用?谁必须以别的生物为食?谁使落叶、树桩腐烂?还有其他参与者吗?它们各有什么分工?生态系统的定义是什么?交流成果时,学生表达不清的地方要尽量让其他学生补充。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课程说明:本课在北京版生物学教材8年级下册 指导思想 从生物科学的本质出发,不拘泥于课本和课程。 内容分析 从结构到功能,可能是生物学中典型思维方式中的一个最普遍的模式。本节课在上节课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之后,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实例,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了介绍,在比较的过程中,完成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和有害物质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进行积聚的介绍。 学情分析 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思路 从小生态瓶实验为什么失败引入本课,介绍生物圈2号实验,归结矛盾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于其生态系统的内部过程。由此,介绍地球上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再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对于生物圈2号实验进行分析。介绍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和有害物质积聚的特点,补充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 基本目标 教学目标: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都是在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而且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能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物质会累积:大部分的有毒物质很难分解,通过食物链在消费者体内积累、浓缩。营养等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教学重点: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教学过程 时间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技术 应用对应 PPT 页码 拍摄 要求 3' 导入讲台: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 统的结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生态系统 的功能。 大屏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讲台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 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介绍北美凯巴森林的自然状况来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及辨析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及其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多举例帮助学生认识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 1.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突破方法: 利用分析生态系统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概念;多引导学生分析各类图片进而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法及学法指导: 教师点拨引导,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提前准备不同生态系统的教学图片、不同类群的动植物与相关的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搜集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及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利用凯巴森林图片导入新课 思考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概念: 对学生问题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的同时,分析下列实例中哪些属于生态系统?思 导问题,上节内容,概 结 及时应用

【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培养搜集资料能力。 2.通过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课堂练习,训练巩固探究实验中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学习,认同生命信息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信息传递实验探究中如何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基于对生物现象的描述,学生通过过网络等多种途径即可搜集到有关信息传递的实例,但如何区分这三种信息;并让他们认识到信息传递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这些都还需要同学间的合作、讨论,老师的点拨来完成。探究实验设计一直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结合本节知识点通过课堂训练的形式进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训练和巩固。 学法指导:资料分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探究 教学方法:谈话法、探究法、讲述法、指导法 教具准备:PPT 信息传递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一节课 教学设计思路: 本人通过一段视频引入新课:“蚂蚁的生活片段:通过信息素设置路径,找到食物如何通

过触角告诉同伴前来帮忙,发生种内争斗,如何释放信息素清理死者等”——引出信息概念— —复习细胞、个体生命信息观——引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搜集到的信息传递种类(有的用PPT 展示、有的组直接举例,各种信息传递种类还是比较全面)——小组合作讨论:信息传递在生命活动、繁衍、调节种间关系,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中有何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下讲义,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训 练:从实验结果比较中推导出实验结论;——结课并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设计

教学阶段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依据 第一阶段 播放视频,导 入新课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 展示课题名称,进入 本堂教学欣赏音乐,观看 优美画面。 创设情境,激 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动 机、兴趣、情感、 意志、性格等非 智力因素也是影 响学生学习的重 要因素。教学中 渗透科学、技术 与社会(STS)教 育。 第二阶段 图片展示,回顾概念1.展示6种类型生态 系统。 2.展示枯木、池塘森 林、生物圈 3.通过问题:这些生 态系统有哪些相似的 地方。引导、总结生 态系统的概念 观看幻灯片。 观看幻灯片 观察分析总结 了解生态系 统。 认识生态系 统的范围 理解生态系 统概念 符合由具体到抽 象的认知规律。 第三阶段 主动探索、师生交流、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1、通过生态系统概 念导入生态系统的组 成成分。 生物群落即为各种生 物;无机环境即为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之间不是孤立 的,而是有食物联系; 思考、分析、总 结。 踊跃发言。 说出组成生 态系统的组 成成分。培养 学生观察、实 践能力。 为生态系统 的成分分类 作铺垫。 观察、思维与口 头表达能力、实 践能力是生物科 学素养的组成部 分。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的过程必须 经过知识的“同

引导质疑,合作学习,建构生态系统模型即营养结构。 2、展示池塘生态系统 图解。 (1)生态系统中有哪 些生物 (2)它们各有什么重 要的作用 (3)能不能将这些生 物分分类。 (4)分析这些生物之 间的食物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 通过问题展示生产 者、消费者、分解者 个案分析。①所有生 产者都是绿色植物吗 ②消费者之间有差别 吗③细菌都是分解者 吗 3、资料分析一: 资料分析二: 资料分析三: 疑问:①生产者与消 费者联系的纽带是什 么②生态系统的生产 观察 讨论 阅读教材、对教 材信息处理。 学生讨论总结概 念 学生分组讨论思 考、汇报。 阅读、思考、讨 论 思考、分析 阅读、思考、分 析、总结 分组讨论、绘制、 学生自学、思 考对生态系 统成分归类。 应用概念,全 面分析。 对教材内容 适当补充、归 类,有利于理 解掌握。 通过自主探 究,总结,利 于教材的理 解和掌握 通过解惑,找 到生物成分 之间的联系 通过分析掌 化”阶段。 阅读是终身学习 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阅读,培养 深入本质,抓关 键、抓条理的自 学能力,促进学 生的学习能力提 高,有利于学生 的终身发展。 进一步利用图 文,创造情境, 开展教学。 合作学习是探究 学习的重要形 式。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要经历 “顺应”过程。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态系统概述 教案

八年级下册生物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八年级下册生物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八年级下册生物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在一定________内,所有____及其生活的____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一个生态系统是由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类群;非生物环境有________、温度、________、空气、土壤等因素。 2.生物中的绿色植物能够利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动物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以________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____________,将有机物转化成______,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非生物环境则能为生物提供必要的__________。 3.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______、______以及______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思考讨论:在西伯利亚发现的保存在冻土里的曾经生存在二万五千年前第四纪的猛犸象,不仅骨骼保存完整,而且皮肤、体毛、血肉甚至胃里的食物都保存完好,这是因为冻土中缺少什么呢? 2.无机物光能光合作用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植物的尸体无机物分解者物质和能量 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思考讨论 答案:缺少分解者。(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根据食性可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从而促进物质循环。 [例题]既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又是自养型生物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部分 解析: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它作用,把光能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些有机物为生产者自身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属于自养型生物。 答案:A 1.下列哪项不能算作是生态系统?() A.一片草原B.一块农田C.一个湖泊D.一群鸵鸟 2.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B.动物和生物组成的 C.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D.所有生物组成的 3.在一片阴湿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蚯蚓、蜘蛛、蚂蚁、老鼠等动物,它们构成() A.生物群B.动物群C.生态系统D.食物链 4.微山湖是江北最大的淡水湖,有“日进斗金”的美誉,下列关于微山湖的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生态系统公开课教案

高二生物公开课教案 第八章第三节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的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和绘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3、态度情感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全球性,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和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2、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带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教学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 碳循环的过程图。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旧知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输入、传递、散失)和特点?提出问题: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而需要不断输入能量,那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二)教学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提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提问:1、概念中的物质指什么?(回答:C、H、O、N、P、S等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教师补充:是元素,不是指物质。)2、概念中循环的区域?(回答: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

3、概念中生态系统的范围(回答:整个地球。教师补充:即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教师总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往返运动,这些化学物质的运动带有全球性,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板书展示)(二)碳循环 教师提出:我们以C元素为例来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地球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碳循环。 教师引导:1、碳在地球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回答:无机环境:大气中CO2,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含碳有机物)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回答:CO2;教师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CO2合成糖类等有机物,逐级传递给消费者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又通过呼吸作用把含碳有机物转变为CO2返回大气,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和排出物被分解者利用产生CO2返回大气;化石燃料开采后燃烧产生CO2排放到大气。) 请学生根据上述讨论结合书本绘制碳循环过程图。(教师评价,展示样本,进行总结:碳元素在在地球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主要是通过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另外还有以化石燃料的形式储藏于地层或通过燃烧以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修订稿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 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介绍北美凯巴森林的自然状况来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及辨析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 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及其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多举例帮助学生认识生 态系统及其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 1.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突破方法: 利用分析生态系统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概念;多引导学生分析各类图片进而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法及学法指导: 教师点拨引导,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提前准备不同生态系统的教学图片、不同类群的动植物与相关的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搜集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及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总结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功能有关的概念; (2)说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能量关系,概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4)以碳循环为例,说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5)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由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以食物链为基础的能量流动以及特点; 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本节的各项活动;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观察、思考、讨论、结论。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再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生态系统内部最重要的联系是生物之间的营养联系,由此引出食物链的概念,阐明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关系”,一方面观察食物链之间彼此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引出食物网的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多少条食物链,并列举出最长及最短的食物链,由此来强化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理解。 在能量流动特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分析。从传递过程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渠道(食物链或食物网)和终点(呼吸热);从传递方向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由于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关系不能逆转,以呼吸热形式选散的能量也不能被生产者再次固定,所以系统内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传递数量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本身生命活动要消耗能量,生物遗体、遗物内含能量等,所以只有一部分能量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从传递效率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各个营养级流动能量的损失(原因由学生自己分析),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在能量金字塔的教学中,从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引出。即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呈单方向流动的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大致降低一个数量级,营养级别越高,能量传递比例则越低,这是各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共同规律。这种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可以用一种方式形象地表示出来——能量金字塔。然后具体指出能量金字塔是用各个营养级能量数值绘制成的。再用“能量金字塔”的图解练习说明能量金字塔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碳循环是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碳循环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在碳循环的教学中加强直观性,利用教材上“碳的循环”图解来进行,即引导学生观察“碳的循环”图解,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对于拓展知识,让学生关注时事,渗透“人是生物圈中一员”的观点,教育学生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还需列表比较区别与联系清晰讲解;对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的发生富集现象的内容需补充讲解,向学生渗透人类要善待生物,善待自然,人与生物圈和谐共处的道理,以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课程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讨论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思维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图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整体的系统。 (2)初步形成生态学的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教学过程 导入:向学生展示生态瓶和有关资料、图片,引出什么是生态系统,并讲解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 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提问: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教师强调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统一整体,引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⑴提问为什么生态瓶内的小鱼能长时间存活?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①生态瓶有哪些成分?②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以上我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如果我们把生态瓶放大到池塘生态系统(图片展示),试 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错。举例: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可以捕捉虫子猪笼草属于消费者。 2、生产者一定是植物。 错。举例:硝化细菌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它们也属于生产者。 3、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 错。举例: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4、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错。举例: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寄生型微生物(如人皮肤上的真菌)一些共生型微(如根瘤菌)属于消费者。 腐生型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板书展示,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补充概念图。 总结:正是由于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过渡:展示生活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不同的生物,提问学生不同的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课件展示草原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请学生以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板书)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比较分析不同的食物链,提问: ①、食物链中箭头表示什么含义? ②、每条食物链包含生态系统中那些成分?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 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介绍北美凯巴森林的自然状况来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 系统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 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及辨析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及其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多举例帮助学生认识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 1.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突破方法: 利用分析生态系统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概念;多引导学生分析各类图片进而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法及学法指导: 教师点拨引导,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提前准备不同生态系统的教学图片、不同类群的动植物与相关的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搜集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及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5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_训练案及答案(上课用)

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高效课堂高二生物必修3训练案 一、(A层)基础知识巩固: 1、蜂王能分泌一种物质,使失散的蜂群能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这种在同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属于( )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激素调节 2、美国科学家用浸有甲基丁香酚的纸片挂在柑橘园里,三天内诱得大量的雄性柑橘害虫。这种药物属于( ) A.性激素B.物理信息物质C.化学信息物质D.杀虫剂 3、下列生物现象是受温度这一物理信息影响的是() A.蛾类在夜间活动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C、柑橘不能在北方栽种D.柳树喜欢在强光下生长 4、生态系统的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下列不属于种间关系的是() A.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细胞内B.狼捕食兔子 C.雌蚊能找准血管吸食哺乳动物的血液D.一个蜂巢中的蜂王和工蜂 5、一阵微风吹过,蜘蛛在蛛网上静待不动;一阵狂风来袭,蜘蛛迅速逃离蛛网;一只小飞虫被粘在蛛网上拼命的挣扎,蜘蛛大步奔向小飞虫所在位置,美餐一顿。由以上不同情况下蜘蛛的行为差异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蜘蛛可以从蛛网的振动中获得信息 B.风的大小可以给蜘蛛提供是否有食物的信息 C.蛛网上有给蜘蛛提供是否有食物的信息的化学物质 D.小飞虫的挣扎为蜘蛛提供了行为信息 6、雄孔雀开屏、蝙蝠捕虫时的“回声定位”,干旱季节蚯蚓的“深居”行为分别体现出动物的什么信息传递() A.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物理信息D.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7、一种萤火虫能以别种萤火虫的雄虫为食物,它会发出别种雌虫的回应闪光以骗取雄虫自投罗网。它能以闪光信号吸引4种其他种类的雄虫。当别的雄虫热切地接近它并欲行拥抱之际,正好走向死亡之渊。萤火虫的闪光信息属于()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信息素 8、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 A.蝙蝠的“回声定位”B.萤火虫发荧光 C.蚊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D.雄鸟的“求偶炫耀”9、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起的作用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动物只有在求偶时才表现出行为信息 10、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换毛现象是感受到外界环境中的什么信息引起的() A.温度B.光照强度C.光周期D.湿度 11、鼬遇到危险时,由肛门排出有强烈恶臭味的气体,既有报警作用又有防御功能。这种气体信息与下列哪种情况传递的信息是同一类型( ) A.蒲公英即使在很弱的磁场下,开花也要晚很多 B.鳗鱼、鲑鱼等能按照洋流形成的地电流来选择方向和路线 C.胡桃树能分泌大量胡桃醌,对苹果起毒害作用 D.地行鸟发现敌情时,雄鸟就会急速起飞,扇动两翼,给在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信号1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A.心猿意马 B.飞蛾扑火 C.花香引蝶 D.老马识途 13、连年种植花生的土地里有大量的蛴螬(一种昆虫),严重危害花生的根系和果实。人们发现,若花生与甘薯轮种(一年种花生,一年种甘薯),除了能大大减轻蛴螬的危害,还能够增产,原因是() A.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B.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 C.促进了农田的物质循环D.巧妙地利用了种间关系 14、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要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措施是在适当的时期() A.补充光照,延长光照时间B.适当提高温度 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D.适当多浇水 15、右图所示为I和Ⅱ两种植物的开花时间和日照长度的关系曲线。 由图可以判断( ) A.I是短日照植物,Ⅱ是长日照植物 B.I是长日照植物,Ⅱ是短日照植物 C.I是短日照植物,Ⅱ是中日照植物 D.I是长日照植物,Ⅱ是中日照植物 16、用黑光灯诱杀害虫是利用了生物的什么特性?这种信息属于哪一种类() A.趋光性、物理信息B.向光性、物理信息 C.趋光性、行为信息D.向光性、化学信息 17、下面有关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信息传递 B.信息传递使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与信息传递没有关系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范围可以是同种生物之间,也可以是不同种生物之间,还可以是生物与环境之间 18、生物根据环境信息的变化能() A、调整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B、改变生物自身的遗传性

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上高中学赖利玲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四节。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网)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一节是对前面“生物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三节的总结和深化,又是学习后面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论依据,因此在第二章中起到了归纳总结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2.2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连食物链(网)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1.2.3情感目标 增强爱护生物的情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3教学重点和难点 1.3.1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及食物网。 1.3.2教学难点 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增强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1.4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1.5教学对象分析 《生态系统》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较密切,而且学生对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学生分组讨论即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所以设计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1.6课时安排 1课时 2教学过程: (一)、体验——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城市里面,听到的是城市的喧嚣声,有没有机会到大自然中,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1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第九中学石爱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草原、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等活动,培养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森林生态系统迁移到分析其它生态系统等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并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交流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等活动,培养与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 (2)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聆听歌曲《天堂》联想大草原,让学生感觉通过大草原的美景呈现出来和谐的草原生态环境,从而引导学生从生态学方面进行学习和研究。 二、新课学习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1、观察图片,分析与思考:草原上的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一部分草场罩起来,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后回答) 2、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3、应用迁移:举例判断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师、生举例,学生判断)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 学生尝试说出并了解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1、活动: 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讨论交流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种生物生活需 要哪些条件? (由学生讨论后回答) 2、议一议: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哪几部分?(由学生讨论后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