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豁免:中国面对的挑战和选择

国家豁免:中国面对的挑战和选择
国家豁免:中国面对的挑战和选择

国家豁免:中国面对的挑战和选择

内容提要:国家及其财产享有豁免权是久已确立的源于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一项国

际法原则。它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绝对豁免理论到限制豁免理论转变的历史发展阶

段。19世纪是一个“绝对主权泛滥的时代”,绝对豁免理论正是产生于这个年代,

它在尊重和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和维护国际间的正常交往、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起

了巨大作用。但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局势较长时期处于和平稳定状态,世

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家本身更频繁的加入到商务活动之中

来,不少国家纷纷制订了有关限制豁免的国内立法。2004 年通过的《联合国国家

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更是对限制豁免进行了肯定。该公约的通过标志着世界范

围内普遍性的统一规则在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方面已经开始确立了。坚持限制豁

免理论的国家越来越多,国家被起诉的情况也随之变多了,国家行为的性质决定了

其能否享受外国法院的管辖豁免,所以采取何种标准来认定国家行为的性质就显得

尤为重要了。我国应顺应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采取限制豁免理论的趋势,为

了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并尽快的与国际接轨,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尽快

制定一部完善的国家豁免法,以促进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制度的发展。本文深入地分

析了备受争议的有关国家豁免权的范围问题,以求在国家豁免这一问题上提出一些

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关系;平等主权;豁免原则。

一、国家豁免概述

(一)国家豁免的概念

国家豁免(state immunity),亦称主权豁免(sovereignty immunity),或“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主要是通过西方国家的判例形成的。它是指一国及其财产免受他国的管辖。豁免的范围从广义上说涉及立法、司法和行政管辖的豁免;狭义而言,仅指司法管辖的豁免,具体来说是指管辖豁免权、司法程序豁免权和执行豁免权。在通常情况下,国家豁免“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及其财产免受其他国家国内法院的司法管辖”。此狭义的概念表明,一国的行为不受所在国法院的审判,其财产也不受所在国法院的扣押和强制执行,除非该国同意。

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国家豁免的理论依据是“平等者之间无统治权”或者是“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即主权平等理论。国家是独立的、主权的,国家之间应当是平等的,不因种族、宗教、经济等差异而出现不平等。因此,一国的行为及其财产未经该国同意免受外国法律和外国法院的管辖。从本质上说,国家豁免是协调国家主权冲突的一种妥协方法,是一国主权的对内的权威性对他国主权的对外的独立性的让步。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 1978 年在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专题的报告中写道:“国家豁免原则是两个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相互

作用的结果:领土原则和国家人格原则,这两者是国家主权的两个方面”。此处,领土原则体现了国家主权的第一种特性:对内的权威性。此处的国家人格原则体现了国家主权的第二种特性:对外的独立性。

(二)绝对豁免理论问题

绝对豁免论(doctrine of absolute immunity)作为最古老的关于国家豁免的理论,在近代国际法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它认为,凡属国家的行为和财产,不管其性质如何,也不管该国家的财产位于何地,为谁控制,一律享有豁免权,除非该国家自愿放弃这种豁免。国家的职能在 19 世纪以前主要是维持公共秩序,国家很少进入私的领域进行活动,即使从事商事活动(例如从事邮政事业)也是和主权行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依据“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的法谚,对所有的国家行为及国家行为所涉及的财产进行豁免处理。此理论在各国的实践中也普遍得以承认,例如,1910 年德国特别法庭在“赫利菲尔德诉俄国”案中指出作为平权者和独立者的国家是相互对峙的,他们不从属于他国政权,因而也就不受他国法院的司法管辖。由于绝对豁免理论承认国家豁免是一项国际法原则,并且 19 世纪的各国在实践中普遍接受了该理论,所以它在尊重和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和维护国际间的正常交往、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起了巨大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绝对豁免理论为武器,在国际民商事交往中用来保护自己,反对强权和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平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国家逐渐参与到私法领域的活动,从事商事贸易活动。如果仍旧坚持绝对豁免,则会对私人产生不利的影响。此时,绝对豁免似乎成为了国家从事商业活动的“保护伞”。法律的价值在于实现公平,绝对豁免似乎在用这种“合法”的手段保护一种不公平,与法律的价值相违背。

尽管绝对豁免理论曾经发挥了如上积极作用,但该理论的缺陷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该理论在提法上欠科学。国家及其财产并非绝对地享有“绝对地”豁免,存在一国可以同意在他国放弃豁免或者一国对另一国采取报复措施两个例外。其次,该理论把具有独立法律责任和财产责任的国有公司或企业视同国家本身在豁免问题上失之偏颇。最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民商事争议越来越多,该理论强调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涉及国家的民商事争议会在人员、经济投入上造成很大负担。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绝对豁免理论已不能适应国际社会的现状,不宜再继续坚持绝对豁免。

(三)限制豁免理论问题

限制豁免论(doctrine of restrictive immunity)认为应该把外国的国家行为分为如下两类:公法行为(或主权行为)和私法行为(或非主权行为)。外国国家以主权者资格行使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等行为属于公法行为,应当给予豁免。外国国家直接参与经济贸易等商业活动的行为属于私法行为,不应当给予豁免。该理论认为基于民法中的公平,平等原则,国家参与民商事活动时和私人处于平等地位,不应享有豁免的特权。因为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本来就比和他进行民商事交往的自然人和法人强很多,如再享有豁免特权,会加深双方的不平等。它具体规定了国家不享有管辖豁免的例外情况,依然坚持国家豁免是国际法上的一般原则。意大利和比利时的法院的判例在 19 世纪末期确认了该理论。意大利那不勒斯最高上诉法院 1886年审理的“费索拉公司诉奥地利案”中认为对外国政府的民事性行为不给予豁免。比利时最高法院在 1903 年审理的“卢森堡列热公司诉荷兰案”中也主张国家的管辖权应当基于国家行为的性质和该国以何种身份从事这些行为。但由于 19 世纪末期国家参与民商事活动的情况较少,该理论只是被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埃及等少数国家的法院采用,在国际上影响还不是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发展,国家作为民商事主体参与民事活动的情况日趋频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局势较长时期处于和平稳定状态,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经济活动中来。由于绝对豁免论加深了自然人或法人在与国家进行民商事交往时地位的不平等,使他们不愿

与国家进行商业交易活动,最终不利于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国家也意识到在法律地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国际经济合作才更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于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国际法学者猛烈地批判了绝对豁免理论,各国政府相继接受了限制豁免理论。

二、国家豁免理论的立法实践

国家豁免理论在司法上的实践推进了其立法进程。欧洲和英美国家率先颁布了关于国家豁免的法律。1972 年欧洲理事会通过了《欧洲国家豁免公约》,1976 年美国则颁布了《外国主权豁免法》,1978 年英国制定了《国家豁免法》。同时,大批国家都相继开展了国家豁免成文化的运动。在国内立法趋于成熟的基础上,1978 联合国大会决定编纂有关国家及其财产豁免问题的公约,最终于2004 年颁布了《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开放供各国签署,我国于2004 年签署该公约。目前,该公约只有28 个国签署,11 个国家提交了批准书。因此,该公约至今还没有生效。联合国颁布的《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虽未明确表示采取绝对豁免理论还是限制豁免理论,但该公约确定了国家的行为和财产享有国家豁免权,并列举出不享有国家豁免的情形。

(一)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

1.公约对国家豁免一般原则的规定

第59 届联合国大会第65 次全体会议于2004 年12 月 2 日通过的《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的绪言中写道:国家及其财产的管辖豁免为一项普遍接受的习惯国际法原则。这里的管辖豁免包括司法管辖豁免以及执行管辖豁免。

2.公约对不得援引国家豁免诉讼的规定

国家管辖豁免在现代国际法上的发展趋势是从绝对豁免理论转向限制豁免理论,对国家豁免加以限制是大势所趋。2004 年《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协调了各方利益,在第三部分规定了八种不得援引豁免的例外情形:(1) 商业交易;(2)雇用合同; (3)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 (4)财产权益;(5)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 (6)参加公司或其它集体机构; (7)国家拥有或经营的船舶;(8)仲裁协定的效果。

3.公约中国家豁免的新发展

1)将国家行为及其财产在他国享有管辖豁免做为一项原则性的规定,这里的管辖豁免包括

司法管辖豁免以及执行管辖豁免

2)《公约》不但将国家享有司法管辖豁免规定为一项权利,而且还明确规定法院地国给予

他国司法管辖豁免为一项国家义务"这主要在体现的在公约的第二部分

3)具体规定了国家豁免的八种例外情况,《公约》的第三部分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4)《公约》规定了国家行为及财产在他国享有执行管辖豁免,这主要体现在公约的第四部

5)规定了公约的使用范围,《公约》是逆向规定了适用范围,即规定了三种不适用公约的

情况,三种情况之外的都使用《公约》,这三种情况分别为:一是《公约》不影响现有有关特权与豁免的安排,包括国家元首、外交代表机构、领事机构、特别使团、驻国际组织代表团、派往国际组织的机关或国际会议的代表团及其成员,以及国有或国营的航空器或空间物体所享有的特权豁免;二是《公约》不涉及刑事豁免的问题;三是《公约》不适用于军事活动

6)《公约》还对诉讼文书的送达、缺席判决、诉讼期间的特权和豁免等诉讼程序性问题做

了规定"

(二)主要西方国家的相关实践:

1.英国

在对物诉讼方面,英国在二战前是明确采用绝对豁免理论的,但是1949 年英国法院审判的“雷吉纳诉塔斯社”案引起了英国在国家主权豁免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明显变化,本案中法院最终判决被告---苏联的一个部,享有豁免权。不过在1976年以前,绝对豁免理论在英国判例法上仍然占有统治地位。1976 年的“菲律宾海军上将号案”是英国第一个明确在对物表示适用限制豁免理论的案例。该案中,枢密院指出“菲律宾海军上将号”虽然为菲律宾政府所有,但作为一条普通的商船不应享有豁免,限制豁免论是一种趋势,它更符合正义。英国枢密法院在该案中确认了在对物诉讼中采取限制豁免理论。但是在对人诉讼方面还是依然坚持绝对豁免理论。在对人诉讼方面,1977 年英国上诉法院在“特伦德特克斯贸易公司诉尼日利亚中央银行案”的判决中指出因为中央银行是独立法人所以不享有管辖豁免权,同时上诉法院还表明对外国商业活动的豁免进行限制是现代国际法的一般倾向,英国理应顺应这一世界潮流,采取限制豁免理论。该案标志着在对人诉讼方面英国已开始适用限制豁免理论。1978 年英国议会制订了《国家豁免法》,以国内立法的形式将限制豁免理论法典化,这将会带来更大的确定性并使得英国关于国家豁免的法律与国际实践接轨,并能更好的救济豁免权遭到不公正否定的当事人。该法生效后,英国法院完全按照《国家豁免法》的规定处理有关外国国家豁免的案件。这样英国法院完成了从绝对豁免立场向限制豁免立场的转变。2.美国

美国传统上和英国一样也一直坚持绝对豁免论,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由绝对豁免转向限制豁免的倾向。1945 年,在“墨西哥共和国诉霍夫曼案”中,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尽管墨西哥政府对船只拥有所有权,但该船是用于私人航行,因此拒绝了墨西哥政府提出的国家豁免的辩护,裁定墨西哥政府不享有豁免。1952 年所谓的“泰特公函”标志着美国政府由绝对豁免转向限制豁免立场的变化。该公函称:“一个时期以来,国务院在考虑政府在外国国家作为美国法院的被告的诉讼中对外国国家给予豁免的做法是否应予改变。现在国务院决定在某些情况下将不再给予此种豁免。”它明确表明了为了保护与外国从事交易的美国公民与法人的利益,美国应当采取限制豁免理论。国家豁免问题很早的时候在美国不单是一个法律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策问题,国务院在最终是否给予外国国家管辖豁免的问题上的“建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联邦最高法院在1926 年对“佩萨罗号”案中判决对此案无管辖权,正是依赖了国务院是否给予豁免的建议,而放弃了自行决定是否给予豁免的权利。在随后的“秘鲁”案和“霍夫曼”案中,法院都尊重了国务院的意见。国务院在国家豁免实践中的主导地位是与美国采取绝对豁免理论是一致的,也是实施绝对豁免理论所必须的。虽然国务院在“泰特公函”中肯定了美国政府接受了限制豁免理论,但为了国家利益和出于对外关系的需要,有时仍会建议对依据限制豁免理论不应豁免的案件实行豁免。这导致了绝对豁免理论和限制豁免理论在美国法院的一些案件中交替使用。1976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外国主权豁免法》将限制豁免理论法定化,并将国家豁免的决定权转移到法院手中。依据国务院法律顾问雷格于1976 年在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听证会时的发言,该法之主要立法目的如下:

(1)把主权豁免的决定权转而由司法机构行使,从而取消原来由行政机构决定的法律实践。(2)把国际法中关于国家豁免限制论的规范列入法典。但是国家豁免问题是比较敏感的,多少会影响到国家之间的政治大局,国务院完全不涉足外国国家豁免问题是不可能的,对于诉讼中涉及美国重大利益的外交关系问题仍将以“法庭之友”的身份提出建议,最高法院也会重视或采纳。

3.法国和德国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法国在国家豁免实践中是支持绝对豁免理论的。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法国的理论和实践逐渐转向限制豁免。法国法院正式开始抛弃绝对豁免立场是1924年的“罗马尼亚王国诉帕斯卡勒和西埃案”,此案中,法国把外国国家行为划分为公私两类

行为,从而认为罗马尼亚的行为不应享有豁免权。法国最高法院在1969 年“伊朗铁道部诉东方快速运输公司案”第一次明确采取了限制豁免论,从此以后,法国法院也明确一致的采取了限制豁免理论。这种豁免是基于活动的性质,并且活动的商业性质的识别依据是有关外国国家的国内法。该案中,依伊朗国内法,伊朗铁路局的运输行为属商业行为,法国有权对其进行管辖。此后的法国最高法院在1973 年的“乔治五世饭店诉西班牙政府”案中,也从性质方面区分了西班牙政府的租借房屋行为,认为属商业行为,不应享有豁免,从而推翻了巴黎上诉法院认为西班牙可以享受管辖豁免的判决。

德国向限制豁免过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有些犹豫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全面而彻底地阶段。例如,在一起要求对墨西哥驻汉堡领事馆的建筑恢复权利的诉讼中,墨西哥购买该建筑的行为虽然也被汉堡法院认为是事务权行为,但该行为仍然得到了豁免。而在同一时期的1951 年对意大利共和国提起的返还原物之诉中,哈姆上诉法院采取了限制豁免论裁决德国法院对此案拥有管辖权。在1963 年的“向伊朗王国索赔案”中德国彻底采取了限制豁免论。宪法法院抛弃了绝对豁免论,认为伊朗大使馆为维修使馆供暖设施而签的合同非主权行为,最终判定法院对此案有管辖权。

三、制定中国的国家豁免法

(一)中国国家豁免立法的现状

1.我国国家豁免理论的立法现状

没有关于国家管辖豁免的专门立法。只是有关于外交机构、外交人员以及外国组织在我国享有豁免权的相关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2004 年,我国签署了《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但未批准该公约。2005 年10 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中央银行财产司法强制措施豁免法》,对外国中央人民银行给予一定的豁免权。

2.我国的立场

我国一贯坚持国家及其财产享有豁免权这一国际法基本原则,在早期主张和坚持绝对豁免论。虽然人民法院还没有审理过以外国国家或其政府为被告的案件,但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法院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常审理以中国为被告的案件。比较著名的有1979 年美国亚拉巴马州北区地方法院审理的“湖广铁路债券案”。1979 年5 月1 日,美国持券人杰克逊等9 人向美国阿拉巴马州地方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提起诉讼,要求中国政府偿还他们所持有的中国清朝政府于1911 年发行的“湖广铁路债券”的本息。尽管1979 年5 月11 日中美两国签订了解决历史遗留资产问题的协议,但是美国亚拉巴马州北区地方法院于1979 年11 月5 日还是受理了杰克逊等人提起的诉讼,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出传票,要求在收到传票20 日内对原告起诉书作出答辩,否则将进行“缺席审判”。中国政府拒绝接受传票,中国外交部在对美国国务院的照会中声明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享有国际法上的司法豁免权,美国法院无权管辖。但美国该地方法院仍然在1982 年9 月1 日开庭并作出了缺席审判,指令我国政府偿付湖广铁路债券本息总计4 300 万美元。中国政府拒绝接受这个判决,认为一国法院不得将另一个主权国家列为被告,美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管辖权。此后,中国政府和美国国务院就该案多次交涉。在美国政府的干涉下,1984 年1 月7 日美国该地方法院重新开庭审理了此案,并裁定驳回原告的诉讼,撤销原来的判决。原告又向美国联邦第11 巡回法院上诉,再次遭到驳回。后原告要求美国最高法院重新审理此案,但最高法院于1987 年 3 月9 日最后裁定维持第11巡回法院的裁定。

通过此案可以看出,我国在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问题上坚持以下立场和观点:“(1)坚持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是国际法上的一项原则,反对限制豁免论和废除豁免论。(2)坚持国家本身或者说以国家名义从事的一切活动享有豁免,除非国家自愿放弃豁免,也就是说坚持绝

对豁免。(3)在目前的实践中,已把国家本身的活动和国有公司或企业的活动区别开来,认为国有公司或企业是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经济实体,不应享受豁免。这表明,中国坚持的绝对豁免主张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绝对豁免主义。(4)赞成通过达成国际协议来消除各国在国家豁免问题上的分歧。(5)中国可以对无视国际法,任意侵犯中国的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的该外国国家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6)中国到外国法院特别出庭抗辩该外国法院的管辖权,不得视为接受该外国法院的管辖。”

近年来,我国政府的立场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限制豁免的趋势。我国从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就派代表参加了《国家及其财产的管辖豁免条款草案》的相关讨论,申明可以适当接受国家豁免的例外,但前提是必须坚持国家及其财产享有豁免权这一国际法的基本原则。2004 年,我国在《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的谈判中提出了诸多建议,推动了该公约的通过。2005 年9 月14 日,我国外长李肇星代表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总部签署了《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尽管该公约在我国相关机构批准之前对我国还没约束力,但是从我国对该公约的谈判和签署该公约的态度来看,我国政府对该公约是持认同立场的。中国在目前对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的专门立法寥寥无几。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37 条规定:“对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外国人、外国组织或国际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办理。”此条只是对享有司法豁免权的外国人、外国组织和国际组织提起民事诉讼的豁免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并未涉及国家豁免的问题,包括执行豁免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也只是规定外交和领事的管辖豁免,没有明确规定国家及其财产的豁免问题。我国1980 年参加的1969 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第11 条规定:“本公约各项规定不适用于军舰或其他为国家所有或经营的在当时仅用于政府的非商业性服务的船舶。”2005 年10 月25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中央银行财产司法强制措施豁免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的专门立法,它规定了豁免的给予、外国中央银行财产的定义以及对等原则等问题。不过该法所规范的问题只是国家豁免问题之冰山一角,况且也仅涉及了执行豁免。

(二)制定国家豁免立法的利弊

1.限制豁免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1)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促使了我国在国家豁免问题立场上的转变"我国自从实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如今己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经济安全要保障,本国的私人利益要保护,经济交往中公平正义要保证"这些方面的需求,绝对豁免主义难以满足,而限制豁免主义的发展为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提供了契机,《公约》的签署又为我国立场的转变提供了平台。

促进了我国有关国家豁免方面的立法"我国一直没有关于国家豁免这方面完整的立法,2005年9月14日,当时的外长李肇星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在2005年10月2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外国中央银行财产司法强制措施豁免法》,该法的内容与《公约》的第四部分内容有关。在《公约》的影响下,我国制定《国家及财产豁免法》指日可待,从而为我国法院在受理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诉讼方面提供法律依据,也给我国的自然人与法人在于《公约》缔约国进行商业交易时提供法律保护。

2)对我国的消极影响

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消极影响。《公约》第10条第三款规定:“当国家企业或国家所设的其他实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并有能力起诉和被诉和获得、拥有、占有和处置财产,包括

国家授权其经营或管理的财产,其卷入与其从事的商业交易有关的诉讼时,该国家享有的管辖豁免不应受影响。”从此款可以明确的看出,国家企业或其他实体不享有国家豁免,在外国被诉并承担赔偿责任时,依其本身的财产为限"在我国,一是国有企业的财产权属于国家,而经营权由企业行使,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这样在我国国有企业在法院地国被诉叼,国家就不可避免的为企业承担了责任"二是政企不分,政府管理企业,这样在我国国企被诉之时,法院地国可以以此为借口,判定国企不具有的独立的法人资格,从而让国家来承担无限责任。这极大的损害了我国的经济利益以及对外经济交往。

对我国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公约》在第三部分规定了不得援引国家豁免诉讼的八种情形,即国家在这八种情况下不享有管辖豁免,其行为要受到法院地国法院的管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充分利用外资,与外国法人或自然人在贸易、投资、金融方面签订了大量的合同,如果外国投资者在本国对我国政府提起诉讼,政府就不能站在国家豁免的保护伞下了,以国家豁免为抗辩理由"这就要求政府提高执政能力,了解《公约》的内涵,运用《公约》,否则可能导致我国在国外频繁被诉,有损于国家利益。

(三)中国在新形势下的对策

我国于2005 年签署了《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顺应了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采取限制豁免理论的趋势。为了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并尽快的与国际接轨,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尽快制定一部完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法》。国际民商事交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变得愈加频繁,国家及其财产的豁免问题也随之变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不少国家纷纷制定了国家豁免法。而我国在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方面缺乏一部专门的立法,导致我国在处理外国国家及其财产豁免事务上无法可依。

第二,对相关的国内民商事经济立法进行修订和完善,进一步把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理清。在修订法律时应明确作为股东的国家享有国有企业的股权,国有企业是一个独立法人,享有法人财产所有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为国家不承担国有企业对外法律责任提供法律依据。

第三,国家应减少直接作为主体同外国自然人或法人签订合同或进行商业交易。如前所述,国有企业的独立法律地位被明确以后,政府可以以国有企业的主体身份与外国自然人或法人进行商业交易,当发生纠纷时就不再涉及国家豁免问题了,而仅是两个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争议。当然,国家在必须直接参加的商业交易中,我国也可和外国自然人或法人就不应视为国家豁免范围内的行为作出放弃国家豁免的明确约定,明确了我国的立场和原则,让交易者无后顾之忧,更有利于我国的交易发展。

第四,改变应诉态度,鼓励相关诉讼。我国政府在实践中的一贯做法是,对于外国国家的法院的判决并非不利于我们时,我国政府总是不予理睬,保持了绝对地大国姿态,当外国法院的判决构成对我国的现实威胁时才加以重视。这就造成了我国的被动地位,延误了时机,最终对我国不利。所以我们应积极地参加诉讼,转守为攻,克服司法的冷漠。同时,当我国私人和外国政府发生诉讼时,我们应对其鼓励和支持,以适应我国在加入世贸后直接控制或是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职能的减弱。

四、结语

国家豁免理论在国际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与一国的经济、政治和法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经济全球化、国家之间交往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国家豁免理论逐渐向限制豁免理论过渡,许多国家都以国内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管辖豁免权制度。因此,我国对国家管辖豁免制度的立法迫在眉睫。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业 题目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金融0902 姓名叶宗新 学号 0206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加入WTO,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连续十年百分之七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连串让人惊讶的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08年金融危机、南海纷争、汶川天灾……无一不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下徘徊前行,有的已经看见曙光而有的却仍在黑暗里艰难摸索。中国率先从这场灾难中挺身而出,以一个巨人的姿态站在世界之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高贵身份被世界所瞩目,也正面临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依据当前的世界形势,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带来新机遇。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参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一定意义上,“十二五”是中国的概念,也是全球的概念。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共同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而两者的调整将处于同一链条,互为动力。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模式深度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化解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也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第一,危机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将更受青睐。危机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基本都无大的风险,企业业绩不降反升。困难和倒闭的是那些低端生产没有创新的企业。南京协和化学公司虽然经营建材原料,但其坚持新品开发,仍使主营业务增长50%%多。第二,危机使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人员薪资、设备价格、制造费用等都会有明显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南通恒力集团为新上工业丝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去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谈判附加条件苛刻,现在却迅速达成意向协议,且报价降了一半左右。第三,危机使创新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受危机影响,更多的跨国公司为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行外包,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资源。同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也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动明显增强。今年江苏举办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效显著。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首先,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和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海外投资,甚至被迫出售濒临破产的优质企业和知名品

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精编版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但是我们越来越容易看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责任也越来越重。这一切对于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我们要看清世界局势,跟随世界潮流,迎接一切挑战,同时更要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当今世界形势、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应对措施 一、当今世界形势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同时,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如此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稳定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五)、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六)、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自从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后,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老话,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当前的相对稳定的世界大环境下,虽然有很多的事在影响中国的发展,但是,宏观上来说,基本状况还是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具有一定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由衰到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1、百年衰落,是在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2、百年奋战,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3、百年复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50年左右。这百年复兴,我又把它分为三个30年,这是一个大略的思维。30年打基础,1949-1978年;30年崛起,1979-2009年;3.30年复兴,2010-2040年。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这么一个可预测的背景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的发展,有四大趋势:第一是由初级发达的现代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第二,中国的整个文明形态将由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第三,中国由发展中的大国走向发达的强国。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由低端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型)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人口结构(纺锤型)。我估计中国在未来50年里面,将跨越两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将会基本上实现,可能还会延续和进入第三次现代化。 中国崛起的四大机遇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在21世纪有千载难逢的四大机遇。第一,中国的崛起,刚好处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跨越这个文明变革期,这种文明变革期有可能使中国不需要像发达国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的跨越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实际上,这种发展已经发生了,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在对接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第二,全球化大趋势和亚太的崛起,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世界舞台。如果没有全球化这种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难度会更大。我们回望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发生。西方国家是用什么手段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为它们的现代化服务呢?用强权、用侵略、用殖民主义。它用大炮,用军队打开它想要进入的国家的大门。任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它都要依赖世界,西方国家先行的工业化是用大炮、用暴力、用殖民主义向世界拓展。但中国,非常可惜,不能用军事、暴力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呢?因为在我们前面有更强大的国家,我们动用不了这些工具。其次,现在其他的国家也在文明崛起,你也不能动不动就用暴力的手段。我们只能用和平的手段,生产全球化、产业链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平的、正当的、非常灵活广泛的机制和手段。而亚太的崛起,本身对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助力,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世界舞台。第三,世界面临的三大危机,就是前面讲的人与自然冲突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冲突的社会危机(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上,国家与国家冲突的国际社会危机)、以及人与自身冲突的精神危机。这三大危机给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现代化国家,超越西方国家进行文明理念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迫使中国要转,走旧的路是走不通的。而中国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可能是超越性的,它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应该在两个世纪之交,有“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种说法。“北京共识”是一个英国的学者提出来的,他把在一个政党的领导下面,采取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而按照亚当斯密搞的自由市场经济叫做“华盛顿共识”。这两个体系、两种模式、两种理念的较量,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检验。这次金融危机对“北京共识”,对中国的文明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销,大家看到这种模式真的是非常厉害。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国外的学者说,中国会崩溃,有人会说中国会负增长2%-4%,没想到,我们成功“保八”,而且是8.7%。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们终究非常成功的化解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这是让全世界惊讶的。我相信中国崛起的文明范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会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反思。我们这种范式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文明组织中的政治民主,是一种全新的范式,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第四,世界国际政治版图走向多极化,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没有多极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非常困难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将会全力以

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论文

xx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应如何如应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外交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 由此看来,xx面临的机遇有以下几点: 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孤军奋展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论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然而xx所遭受的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机遇,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也在明显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前言: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什么是软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 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 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哪些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着哪些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危机和恐慌在世界各地到处蔓延,中国、香港以及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股市也难能独善其身。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显现出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物价上涨、股市暴跌、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发展面临困难,许多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GDP 增速减缓等现象。因此了解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对制定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必要的。 中国经济增长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打头,消费跟进,外需不振。 中国经济这次是在强紧缩和强刺激政策作用下,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一个下行和上行的周期性曲线。但V型复苏后仍然面临多重挑战。 挑战一:社会部分领域投资增速下滑 虽然总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但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幅却出现下滑,有些领域下滑幅度很大。从产业构成来看,第一产业的投资增速有较大增长,但第二产业授资增速出现显著下降,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下滑,6 月份制造业投资累计完成增速为31.4%,比 2007 年同期下降 3.3 个百分点,比 2006 年 6 月下降 7.2 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来看,从紧的政策已导致中小企业投资速度下滑,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速度也明显下滑。到 2008 年 6 月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增速比上年下降了 11.8 个百分点,个体经营企业投资增速下降了10.1个百分点。占我国投资规模 20%的房地产业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调整迹象明显,投资意愿减弱,商业银行为控制风险也将收紧对房地产开发的贷款。由于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将拖累一连串行业景气度下降,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随之减速。 挑战二:消费需求难度加大,证券市场过度调整 2008 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但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物价因素后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下降。随着经济下滑,就业困难增加,工资性收入难以大幅度增长。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他消费热点替代,2009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都可能低于 2008 年。股市大跌导致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消费能力和意愿下降,同时也导致企业直接融资困难,资金紧张。另外股市下跌还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进一步减弱了人们的投资与消费欲望。 挑战三:中国产能过剩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循环是畅通的,先是高储蓄、高投资,因为储蓄在长时间变量中等于投资,而后高投资引起高产能,在消费跟不上产能增加时,又必然引起高出口,高出口又引起高外汇储备,高外汇储备又导致高货币发行。金融危机之后,这个循环链打断了,现在是:高储蓄-高投资-高产能-低出口-产能过剩。如果长期产能过剩,总有一天会引起生产危机,生产危机要是治理不及时还可能会引起金融危机。 我国产能是由外资和国内企业共同投资形成的,并面向世界市场。像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苹果牌手机等在中国每年生产几亿部,然后再向海外出口。如果有一天外国人不要这些手机了,中国人是消费不了的。再看钢铁,中国钢铁去年生产将近7亿吨,由于出口减少,过剩1.6亿吨。水泥将近16.5亿吨,过剩将近5亿吨,还有418条线在建,产能6.2亿吨。目前,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2%,28%是闲置。 因此,中国产能是明显过剩的,这种过剩既有相对过剩,也有绝对过剩;既有即期过剩,

浅谈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浅谈中国面临的 机遇和挑战 学院:XXXXX学院 专业:XXXXXX

班级: XXXXXX班 姓名:桃李华年 学号:XXXXXXXXX 浅谈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自从二战结束以后,从美苏两极格局,再到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旧格局终结,世界再转向多极化发展。目前,美国素有霸权主义阴谋,成为超级大国;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欧共体成为欧洲联盟,全方位扩展其影响;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我国内政、外交生气勃勃,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世界格局正朝着一超多强的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形势基本处在比较安定的状况,和平与发展已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是局部战乱不断,世界仍不太平。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我国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就像我们个人一样,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的国家处在国际环境中,同样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我国要想更高更快的发展,就比必须认清当前世界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当今世界仍不太和平,分析其中的原因有:首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根源。其次,恐怖主义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再次,就是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纠纷、资源争夺也使和平蒙受阴影。当今世界最显著的问题是南北问

题,南北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北)和发展中国家(南)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造成南北问题的主要原因。 201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的经济形势也发生较大的变化。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开始向养精蓄锐、调整力量的转折,使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模式大发展的新阶段。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发生了调整,全球经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经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大国多强并起,“中等国家”快速发展,开创了大国和中等国家同场竞技和统领全球化潮头的新局面。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从国际环境来看对我国发展有利方面有:一是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规模扩大和进一步稳定出口;二是有利于我国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三是有利于我国企业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开发。绿色产业在全球兴起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契机。绿色产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为我国赶上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重要契机。美元国际地位削弱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机遇。美元国际地位削弱刺激国际储备货币进一步多元化,将为人民币成长为国际货币提供更大的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教案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中国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同时增强风险意识; (2)初步培养学生敢于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的意识。 2.能力: (1)能够用国际视野了解中国的发展之路; (2)积极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的考验; (3)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当今社会。 3.知识: (1)初步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要积极把握发展契机,再续辉煌; (2)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之路,是一个不断迎接挑战、步步向前的过程。 【教学重点】 (1)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要积极把握发展契机,再续辉煌。 (2)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之路,是一个不断迎接挑战、步步向前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够用国际视野了解中国的发展之路,积极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的考验。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待创造。中国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但前面的道路依然漫长。走在发展的道路上,总会遇到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克服困难。

中国的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中国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世界的安宁与美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二、新课讲授 (一)新的发展契机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内容。在阅读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帮助并引导学生理解重要的概念。 1.今天的中国,民富国强,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积累,为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经济合作、全球治理等多个领域发挥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大。许多国家为谋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需要与中国开展深入合作,这使中国在国际合作各个领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更加有所作为。 4.“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发展就能再上新台阶;坐等观望,犹豫懈怠,往往错失良机,陷于被动。 探究与分享:你怎么看待人们到海外工作、学习?请简要说说原因,并结合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我国已具备了哪些更好的发展条件。 (二)新风险新挑战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内容。在阅读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帮助并引导学生理解重要的概念。 1.中国的发展之路,是一个不断迎接挑战、步步向前的过程。在过去,我们经历并战胜了许多重大挑战,获得发展;在未来,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风险与挑战的考验。 2.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和不少困难,几十年发展所积累的一些矛盾与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急需得到稳妥处理与解决。 3.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使得一些外企外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人们的收入不断增长。这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使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为降低制造成本,一些传统制造企业将工厂迁往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转型升级。 4.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带来更多的风险。国际上局部地区持续动荡,某些国家因政府更迭政策法规发生变化,恐怖主义日益蔓延……这使得中国的海外

当前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xx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 一、从机遇方面看,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多极格局中,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从挑战方面看: 第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三,少数发达国家推行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施加种种压力,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 第四,中国经济有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开发人力资本,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并不断寻找替代,这是中国经济长期要解决的问题。通货紧缩、投资不足和失业压力则是短期要解决的问题。从两个方面看,非注意新经济不可。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压力。我们的自然资源总数还可以,但人均拥有量就少得可怜,而且实现工业化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也相当高。优势是有大量的劳动力。 要靠体制和改革、教育、科技来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解决这些长期面临的问题,新经济带来了机会。从短期看,目前中国面临着传统经济结构调整的极大困难。从中国经济结构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抓住新经济,因为有很多问题是原有经济结构调整怎么也解决不了的。中国目前的状况使我们没有理

当前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 一、从机遇方面看,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多极格局中,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从挑战方面看: 第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三,少数发达国家推行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施加种种压力,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 第四,中国经济有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开发人力资本,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并不断寻找替代,这是中国经济长期要解决的问题。通货紧缩、投资不足和失业压力则是短期要解决的问题。从两个方面看,非注意新经济不可。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压力。我们的自然资源总数还可以,但人均拥有量就少得可怜,而且实现工业化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也相当高。优势是有大量的劳动力。要靠体制和改革、教育、科技来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解决这些长期面临的问题,新经济带来了机会。从短期看,目前中国面临着传统经济结构调整的极大困难。从中国经济结构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抓住新经济,因为有很多问题是原有经济结构调整怎么也解决不了的。中国目前的状况使我们没有理由对新经济不加以重视,里面可能包含的机会,要去抓,要是不抓肯定会错过某种机遇的。 第五、因特网经济对中国的意义。 中国因特网经济虽然目前刚起步,但有战略性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纷繁复杂,既为我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才 能抓住各种机遇,迎接各种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经济发展机遇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好转,复苏苗头已现。但经济危机尚未完全过去,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形势纷繁复杂,其特点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减慢;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进步促进世界范围内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递进和高级化;生产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新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如此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既为我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面临的机遇 (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给我国扩大内需带来新机遇。 前几年,宽松的外部环境导致国内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也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导致全球经济减速时,我国经济就无法避免外需下降的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虽然使得我国的外需减弱,但也给我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进一步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带来新机遇。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消费结构从以吃、穿、用为主向以住、行为主升级,国内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大有可为。只要应对措施得当,我国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在立足扩大内需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造成的压力同样也可以转变为推动科学发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 与挑战 二○一二年四月十日

前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什么是软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前中国面临的挑战

当前中国面临的挑战 摘要: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 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如此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稳定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中国在世界格局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当今国际形势机遇挑战“稳”又“快”发展 正文: 一、当今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形势以及在中国在其中的地位有以下四大特点: 第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多极化趋势和总体平稳的大国关系,客观上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 第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是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在竞争中面临巨大压力,不少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国是进步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但也经常是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受害者。 第三、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对各国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着推动作用。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在竞争中和平共处,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第四、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中国发展已经并将继续给地区和世界带来广阔市场和合作空间。2004年,我国进口总额达5613亿美元,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当前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就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与机遇。邻国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严重冲击,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下行压力,对我国城乡就业造成严重影响,增加了我国金融风险。但是伴随着挑战来的,同样有很大的机遇。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给我国扩大内需带来新机遇,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

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发展面临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知道国际竞争的实质 2、能力目标:能用联系的、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并培养学生关注时 事、收集资料、分析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勇 于接受挑战的意识 4、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教学难点: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的时事新闻、学生则准备好纸笔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学习探究、创设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导入【纵观世界】 1、中国目前的国情?(请从人口、资源等角度分析) 答:人口: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 资源:资源总量丰富,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 2、中国加入WTO的时间及意义 答:2001年;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舞台…… 提问:中国加入WTO可以说是什么? 答:机遇 阐述:无论是小到个人,还是大到一个国家,都会在不同的时期遇上不同的机遇,而只要我们能抓住机遇,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上因抓住战略机遇而国兴的例子有哪些? 答:英国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取代“海上马车夫”荷兰,建立了“日不落帝国”,确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国、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后来者居上…… 提问:这些例子给我们中国什么启发? 答:要抓住机遇发展 (二)教学【探究中国】 1、思考:当今我们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除了刚提及的加入WTO,还有那些?答:⑴当今世界总体和平、局部战争,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打不起来,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⑵经济全球化 (是机遇的原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国各

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论文

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应如何如应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外交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 由此看来,中国面临的机遇有以下几点: 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孤军奋展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论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然而中国所遭受的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机遇,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也在明显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政局持续动荡。中国仍然面对外部的战略防范和牵制,面对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外部安全环境的因素增多对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造成重大挑战。 尽管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同中国和平发展是机遇但仍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抱有种种疑虑,充满误解和偏见,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部分学者将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存在的大国兴衰、霸权更替规律强加于中国宣扬“强国必霸”等论调,质疑中国的和平发展。如何消除外部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挑战。 中国发展面临诸多内部困难。当前中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

崛起中的中国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崛起中的中国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作者简介:作者植贵枝,男,汉族,1992年10月3日出生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现就读于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3级,南校区1班,学号:2013647104 。 论文概要: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研究正在崛起中的中国面临哪些挑战,以及面对这些挑战中国该如何应对、采取什么对策;主要从本国及国际两个角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态等来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崛起中的国面临的挑战以及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来应对,实现和平崛起、和平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关键词:中国威胁论重返亚太改革开放和平崛起新型伙伴关系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二大经济实体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体文化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进步;中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防实力也大为增强,完全有能力和实力维护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然而,在我国近几十年来取得重大发展、逐步实现复兴和崛起的同时,我们国家也同样面临诸多的挑战。据我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崛起中的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从国内来看,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几如下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仍存在政治体制不完善和腐败严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制建设还不是很完善等问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富有生机与活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不完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等问题;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进步,但是在我国面临各种文化激荡、产生多种思潮、我国的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及文化软实力还不是很强,能否继续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外交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 由此看来,中国面临的机遇有以下几点: 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孤军奋展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论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然而中国所遭受的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机遇,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也在明显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政局持续动荡。中国仍然面对外部的战略防范和牵制。尽管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同中国和平发展是机遇但仍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抱有种种疑虑,充满误解和偏见,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