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总复习《力学专题》

初中物理总复习《力学专题》
初中物理总复习《力学专题》

初中物理总复习《力学专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站在上升的电梯里的人,受到的力是:()

A.重力、拉力B.重力、支持力

C.压力、重力、支持力D.拉力、重力、支持力2.底面积相等的甲、乙两个锥形容器内的水面在同一高度如图1所示,现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木块,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且水均未溢出,这时水对两个容器底的压力F甲、F乙和压强P甲、P乙的关系是:()

A.F甲=F乙、P甲=P乙B.F甲>F乙、P甲<P乙

C.F甲>F乙、P甲>P乙D.F甲<F乙、P甲<P乙

3.一个空心铁球,刚好悬浮在水中,若将它浸没在煤油中,铁球将:()

A.上浮B.下沉C.悬浮D.无法判断

4.弹簧秤下挂一个物体,弹簧秤的示数为a,如果把物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秤的示数为 a ,那么这个物体的密度是:()

A.0.25×103kg/m3 B.0.75×103kg/m3 C.1.33×103kg/m3 D.4×103kg/m3 二、多项选择题

5.用滑轮组将重为G的物体匀速拉高h,滑轮组由n段绳承担总重,绳子自由端在拉力F 作用下移动的距离为L,动滑轮共重为G1,克服绳重及摩擦所做的额外功为W,则()

A、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B、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C、若增大物重G,将提高其机械效率

D、该滑轮组若绳子的股数越多,其机械效率将越高。

6.水平路面上有一个小车,车重200牛,人用50牛的水平力,在推小车匀速前进5米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重力不做功 B.人做功250焦

C.车受到的阻力是250牛D.车受到的阻力是50牛7.质量相等的A、B、C三个小球,放在同一液体中,A球漂浮,B球悬浮,C球沉在容器底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三个小球都是空心的,它们的体积可能相等

B.如果三个小球的材料相同,则A、B两球一定是空心的

C.如果三个小球材料是空心的,则A球体积最大,C球的体积最小

D.如果三个小球都是实心的,则A球的体积最大,C球的体积最小三、填空题

8.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同时,桌面使书受到支持力的作用,这是因为。

9.如下图所示,弹簧秤的重力不计,滑轮光滑,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写出各弹簧秤的示数。

(1)甲图中,弹簧秤A的示数为牛顿;

(2)乙图中,弹簧秤B的示数为牛顿;

(3)丙图中,弹簧秤C的示数为牛顿。

10.将下面几种情况中,容器底受到的液体压强大小如何变化表示出来。(横线处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①、在水平桌面上有一盛水的密闭容器,如图(1)所示,如果将其倒置,则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将。

②、在水平桌面上有一装半杯水的杯子。如果将一用线栓着的金属块放入水中,如图(2)所示,杯底受到水的压强将。

③、如果杯子里盛满了水,再放入一个重为5牛顿的木块,如图(3)所示,杯底受到的压强将。

11.连同载重共为2000牛的气球,在竖直匀速下降,它在空中受到的浮力为1900牛,则它在运动中所受的合力为牛,受到的空气阻力牛;若要使气球以同样的速度竖直匀速上升,可采用从气球上向外抛出重物的方法,当抛出物体的重为牛时,可实现竖直匀速上升。(气球下降和上升时所受空气的浮力和阻力的大小不变)

12.有一个实心物体,为了测量构成它的物质的密度,将它挂在弹簧秤下,弹簧秤的示数为19.6牛,将它没入水中称,弹簧秤的示数为14.7牛,此物体的体积是米3,物体质量是千克,由此可知其密度是。

13

.两个体积相同的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甲浸在酒精中露出

,乙浸在水中露出,比较它们所受的浮力:F甲F乙;比较它们的密度:ρ甲ρ乙,m甲

图1

m 乙。

14.液体内部向各个

都有压强,压强随

的增加而增大,但在同一深度,

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五、实验题

15.如 图所示。让钢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撞得越远,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现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回答以下问题:

(1) 设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

(2) 让不伺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了_____________。 (3) 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表中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名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一些数据。分析数据。

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____,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16.芳芳和兰兰运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了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在全班交流实验结果时,老师提出:如果各组所用滑轮和串绕绳子的方式不变,改变其它因素,是否会影响它的机械效率呢?大家积极思考,提出了各种猜想,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猜想1 可能与匀速提升的速度大小有关; 猜想2 可能与被提升的钩码重有关;

猜想3 可能与匀速提升的速度大小和被提升的钩码重都有关; 猜想4 可能与钩码被提升的高度有关。

芳芳和兰兰分别根据各自的猜想进行了探究,实验记录如下表。 芳芳的实验记录 较小提升速度 绳端拉

力(N ) 钩码重

(N ) 机械 效率 较大提升速度 探究结果

10 4.2 79.4% 4.2

10

物理量 控制因素

79.4%

探究结果

79.4%

绳端拉 力(N ) 钩码重 (N )

机械 效率 大致相同的 提升速度 兰兰的实验记录 10 4.2 15

6.0

物理量 控制因素

(1)请帮助兰兰完成表中的一项计算;

(2)请根据她俩的实验记录,分别在表中写出探究结果。

(3)归纳她俩的实验探究,你所得的结论是:

17、李刚同学在配制盐水密度时,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放在“0”刻度处,发现指针指在刻度盘中线的左侧,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天平调平衡后,其他操作都是正确的,称得盐的质量时,使用的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9A 示,用量筒量出水的体积如图9B 所示,然后向量筒中加入盐,待盐完全溶解后,量筒中的液面如图9C

所示。由此可知盐的质量是 克,水的体积是

厘米3

,配制成的

盐水的密度是

18、

边长为1 分米的正立方体木块,漂在酒精面上时,有一半的体积露出液面,如下图(甲)所示。将木块从底部去掉一部分,粘上体积同样的玻璃后,投入某种液体中,它们漂浮,如下图(乙)所示,此时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压强为980帕,酒精的密度为0.8×103千克/米3,玻璃

的密度为2.4×103千克/米3,胶的质量和体积可忽略,求:(1)木块的密度?(2)玻璃的质量?

10g 5g

图9A

图9C

最新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物理实验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 实验1: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音叉和水、音叉和乒乓球、讲话、击带纸屑的鼓……)易错点: 1.结论:发生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实验方法:转化放大法。 实验2: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双音叉和乒乓球、晾衣架用细线悬挂并把线的末端在手指上缠绕后插入耳朵、在水中摇铃……) 易错点: 1.实验方法:转化放大法。 实验3:真空不能传声(玻璃钟罩抽气) 1.现象:手机铃声逐渐减小,最后几乎听不见。 2.实验方法:理想推理法。 3.结论:实验现象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从而推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4: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拨钢尺、击鼓、拨木梳、电动机打纸片、吹水杯、敲水杯……) 易错点: 拨钢尺: 1.实验步骤: 将一根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响的的大小。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先后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音调的高低。 2.结论: 同一声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 实验5:不同琴弦声音的三要素。(材料、松紧、长度、横截面积) 实验6: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易错点: 1.实验原理:同响度(听不见)比距离。 现象解释:蝴蝶飞听不见等:声源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不在人耳可听范围内。 第二章:物态变化 关于物态变化的现象解释:点名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实验1: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表面积、空气流速、温度) 易错点: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结论: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水的表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空气流速有关,水的表面空气流速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3.典型错误:未控制水的质量变量。 理由:水的质量不一样,未控制变量,无法比较蒸发快慢。 实验2:水沸腾 易错点: 1.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的原因是:加热的水的质量过大或水的初温太低或未加盖。 2.实验中观察:水的状态和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停止加热后降温快慢不同的原因:水的质量不同。 4.最终温度相同的原因:环境温度相同,都为xx度。 5.蒸馏净水的现象:集水的容器中有水出现,冷却物温度升高(或温度计示数升高)。 6.加盖的作用:加快水的沸腾,减少加热时间;防止水蒸气在温度计上液化影响读数。 7.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8.结论: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 9.加热后烧瓶倒置,在底部浇冷水或敷冷湿毛巾,水重新沸腾。 10.解释:浇冷水后烧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从而重新沸腾。 实验3:冰、蜡烛的融化、凝固。 易错点: 1.水浴加热的好处:若不水浴则固体受热不均,即使受热,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也不准确。水浴可是固 体受热均匀。 2.实验中观察:物质的状态和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实验4:模拟雨的形成 易错点: 1.步骤:在烧瓶中注入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在瓶口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加了冰块的金属盘。 2.冰块的作用:加快水蒸气的液化。 3.现象:烧瓶口有“白雾”出现,金属盘底部出现小水珠。 4.解释:锥形瓶中的水沸腾其化成水蒸汽,在瓶口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在金属盘底部遇冷 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雨滴”。 实验5:碘的升华和凝华 易错点: 1.现象:碘粒减少,碘锤内充满紫红色碘蒸气;停止加热并滴加水后,紫色碘蒸气逐渐凝华为固体小 颗粒,且上端的颗粒比下端多。 2.加冷水的作用:加快碘的凝华。 实验6:比较水、盐水的凝固点(即熔点) 易错点: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讲课教案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天津中考物理复习(重要知识点汇总)

一、物理定律、原理: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阿基米德原理 3、光的发射定律 4、欧姆定律 5、焦耳定律 6、能量守恒定律 二、物理规律: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光的折射规律 3、凸透镜成像规律 4、两力平衡的条件和运用 5、力和运动的关系 6、液体压强特点 7、物体浮沉条件8、杠杆平衡条件9、分子动理论 10、做功与内能改变的规律11、安培定则12、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13、磁极间的作用规律14、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电流、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的分配规律 三、应记住的常量: 1、热: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为0.1℃ 水的比热:C水=4.2×103J/(kg.℃) 2、速度:1m/s=3.6km/h 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V=340m/s V固>V液>V气 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电磁波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108m/s 3、密度:ρ水=ρ人=103kg/m3 ρ水>ρ冰ρ铜>ρ铁>ρ铝 1g/cm3=103kg/m3 1L=1dm3 1mL=1cm3 g=9.8N/kg 4、一个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76cm汞柱≈10m水柱 5、元电荷的电量:1e=1.6×10-19C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蓄电池的电压:2V 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照明电路的电压:220V 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我国交流电的周期是0.02s,频率是50Hz,每秒换向100次。 1度=1Kw.h=3.6×106 J ——四★零★零八一九一九八六★ 四、物理中的不变量: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2、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质的吸收的热量、质量、温度改变无关。 3、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跟燃料的燃烧情况、质量、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4、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它由电阻自身情况(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而跟所加的电压的大小,通过电流的大小无关。 5、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不变,跟路程的多少,时间长短无关。 6、功率的大小和做功多少、做功时间无关。只是用该值能计算出功率而已。

初三物理总复习资料

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人发声靠声带振动发声的,鸟发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的振动,蟋蟀是靠左右翅的摩擦的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不同介质 中的声音的速度是不同的。15C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一般状态下声音在固体、 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大小关系是V固V液V气。声音靠介质传播,通常我们听到的 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回声到达人耳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 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m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4、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用(分贝) dB表示声音的强度。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响 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与距离有关,同一声源处发出的声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辨别声音主要靠区分声音和音色。5、人的听觉频率为20Hz—20000Hz (1 )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特点:传播距离远,无孔不入等,主要发生于大型的自然灾害:地 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核爆炸等, (2)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可用于 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等 6、噪声的含义:(1)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 (2)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 度) 7、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大于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大于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大于90dB,会破 坏听力。 8、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9、声的利用: (1)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声音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根据声音返回 的时间,可以判断障碍物的位置。现在人们用来探测海底的“声呐” 装置,医学上的“ B超”等,都是利用了回声的原理。 (2 )禾9用声波传递能量。如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 内的结石等。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I. 光源的特点 光源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太阳、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它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它光源射出的光,好像它们也在发光一样,不要被误认为是光源,如月亮和所有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光源。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和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使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 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和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66769

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点汇总以及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第十章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W有/W总x100%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P=w/t。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知识归纳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上海初中物理总复习全部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物理中考知识点必备 测量力与运动 要点提纲 一、初中物理常用物理量 1.长度(l,s,h):测量工具:刻度尺;国际单位:米(m); 2.质量(m):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国际单位:千克(kg); 3.时间(t):测量工具:秒表、打点计时器、单摆(间接);国际单位:秒(s); 4.温度(t、T):测量工具:温度计(2种);国际单位:开(K);常用单位:摄氏度(℃)5.体积(V):测量工具:量筒;国际单位:米3(m3); 6.力(F、G、f、N):测量工具:弹簧秤、测力计;国际单位:牛(N); 7.电流(I):测量工具:电流表;国际单位:安(A); 8.电压(U):测量工具:电压表;国际单位:伏(V); 9.电阻(R):测量方法:万用表(直接),伏安法(间接);国际单位:欧(Ω);10.电能(W):测量工具:电能表;主单位:千瓦·时(kw·h)。 二、常用单位的换算 1小时(h)=60分(min)=3600秒(s) 1米(m)=10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106微米(μm)=109纳米(nm)1平方米(m2)=102平方分米(dm2)=104平方厘米(cm2)=106平方毫米(mm2) 1立方米(m3)=103立方分米(dm3)=106立方厘米(cm3)=109立方毫米(mm3) 注意:立方分米(dm3)和升(L)等价,立方厘米(cm3)和毫升(mL)等价。 1千克(kg)=103克(g)=106毫克(mg)=109微克(μg) 1安培(A)=103毫安(mA)=106微安(μA) 1伏特(V)=103毫伏(mV)=106微伏(μV) 1千瓦·时(kw·h)=3.6×106焦(J)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 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 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 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 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 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 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质量以及天平的使用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 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就是35℃至42℃,每一小格就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得量程与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得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就是物质存在得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得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得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凝固点。晶体得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9、晶体与非晶体得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得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与凝固曲线图:

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初中人教版物理总复习重点资料

初中人教版物理总复习重点资料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 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 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 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 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 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 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 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 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 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

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 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 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 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 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 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vt/2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和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使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 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 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度,0 度和100 度之间分成100 等分,在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和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 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 段处于固态,在BC 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 段处于液态;而DG 是

苏教版初中物理运动与力知识点

苏教版初中物理运动与 力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初中物理总复习重点知识大全

九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备课组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 知识梳理: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已发出的声音还会继续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合1224 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 m/s. 4.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5.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6.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7.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 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 8.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9.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10.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11.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 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 dB。 12.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13.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资料

第一章机械运动 1、长度的单位:1千米(km) =103米(m)、1米(m)=10分米(dm)= 102厘米(cm) =103毫米(mm)= 106 微米(μm) =109纳米(nm)。国际单位米(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紧贴被测物体,立起来放正。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如:(1)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测量焦距。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__会聚_作用,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1.0 c m。(2)下图中B物体的长度为18.5mm ,或者1.85cm,其中18 mm是准确值, 0.5mm是估计值。 2、1小时(h)=60分(min)=3600秒(s)时间的国际单位秒(s) 3、错误是不遵循实验规范,读数粗心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不能 消除。 4、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 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导出公式:S= v t ; t= S/ v 其中:s——路程——米(m)------千米(Km); t——时间——秒(s)--------小时(h) v——速度——米/秒(m/s)-----千米每小时(km/h)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 5、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6、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7、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4、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5、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例如:在海面向海底发射超声波,隔了2S接受到反射回来的回波,问海底有多深?(海水中声速1500m/s) S= v t =1500 m/s×2s=3000m,则海底深度为1/2S=1500m 6、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7、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8、音色:发声体发音的特色和品质。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9、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万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上册)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上册) 一、杠杆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1.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杠杆绕其转动的点,一般用字母O表示该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字母F1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字母F2表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1表示。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L2表示 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的状态。 (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实验探究题目中,一次实验不能得出普遍规律 二、滑轮 1.定滑轮: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所以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在不少情况下,改变力的方向会给工作带来方便。 2.定滑轮: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动滑轮省一半力,但费距离,且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滑轮组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可以达到既省力

又改变力的作用方向的目的,在忽略滑轮组与轴之间的摩擦和绳重的情况下,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等于总重的几分之一。 三、功: ⑴做功必要因素: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单位:____________。 功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功率: ⑴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功率, 它是表示_______的物理量。 ⑵公式:_____________;(3)单位:__________ ;1千瓦=___________瓦。 五、机械效率: ⑴有用功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额外功: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总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机械效率:___________________; ⑸η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与哪些因素无关: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大全

中考物理总复习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 2.长度的主单位是 米 ,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 米;1分米= 10-1 米, 1厘米= 10-2 米;1毫米=10-3米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 读到分度值 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 数字 和 单位 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 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秒表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 小时 , 分 。1h= 60 min= 3600 s. 1.2 机械运动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位置 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 标准 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 不动 的物体)叫参照 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 。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 相等 。(速度不变) 5.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 6.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 单位时间 内通过的 路程 。公式: v=s/t 速度的单位是: m/s ;常用单位是: km/h 。1米/秒= 3.6 千米/小时 7.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 路程 除以 时间 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 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 v=s/t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 平均速度 。 9.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s/t 实验器材除了斜面、小车、金属片外,还需要 刻度尺 和 秒表 。 1.3 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 介质 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传来的。 3. 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 固体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 比 气体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