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教学研究综述.doc

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教学研究综述.doc
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教学研究综述.doc

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教学研究综述

-

摘要: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声调一直是教学的难点,该领域的研究也十分丰富,对教学有许多启示,如声调的教学顺序。文章对部分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主要以美国学生的汉语学习为例,总结归纳对声调教学的建议,并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声调“洋腔洋调”

一、引言

长期以来,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声调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许多外国学生在多年的学习之后仍然有“洋腔洋调”,声调虽然被认为是难点,但这一难点在教学中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以美国学生的汉语学习为例,对部分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回顾,并阐述笔者的看法。

二、“洋腔洋调”

(一)何谓“洋腔洋调”

(二)“洋腔洋调”产生的原因

外国儿童学习汉语时,语音方面也存在“洋腔洋调”。英语、俄语、韩语等语言,是不存在声调的,其他有声调的语言,如泰语等,由于其声调与汉语存在很大差异,学生虽然能够更加敏感地捕捉到声调差异,但仍然会产生偏误。

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母语的影响。第二语言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而非自然环境中,更多的是学得而非习得,因此发音不标准是难免的。

三、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声调偏误

(一)偏误类型

以美国学生学习汉语为例,声调偏误类型有阳平和上声相混、去声和阴平相混。从已有文献来看,这些偏误类型主要是基于沈晓楠和王韫佳的实验所总结的。

1.去声和阴平相混

2.阳平和上声相混

该实验结果与沈晓楠的完全相反,原因就在于实验材料的不同,沈晓楠实验还有来自语调的干扰。但语调也是学习的难点,因此我们并不能否认沈晓楠的实验,如果实验材料换成三音节词或词组,那么实验结果也许还会有变化。

(二)声调偏误的原因

1.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2.汉语语音规则的泛化和母语干扰

赵元任先生根据汉语四声音高所设计的“五度标记法”对于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他们并不能理解每个声调的音高变化听来到底是怎样,再加之轻声、上声、去声、“一”“不”的音变等,就会使原本就抽象的声调学习更加困难。此时,声调偏误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教师教会了学生发好单个音节的上声之后,组合在一起的上声音节又有了新的变化,这些规则很容易让学生困惑。来自母语的干扰和汉语语音的变化规则,增加了声调的学习难度。3.教材和教师的问题

在众多的对外汉语教材中,声调编写明显不足。李丹青(2011)指出,《汉语教程(第一册)》(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中讲到声调时,只说“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基本声调,分别用声调符号‘ˉ’‘@’‘ˇ’‘A’表示。声调不同,表达的意义不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