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内外德育现状35597

最新国内外德育现状35597
最新国内外德育现状35597

国内外德育现状

宁波光华学校曹秋生

国外对德育的研究开始较早,相对比较成熟。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且得到了较好的运用。而我国德育研究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色色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我国德育研究的焦点和兴奋点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既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德育共组回归生活研究、德育观念现代化研究、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及从“大德育”向“小德育”等的研究,并且从这些研究内容中也得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结果。但是仍然也存在许多不足,如过分注重理论的研究、研究方法单一、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以至于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目前很多学校的德育大多变成了“扣分”的代名词,从进学校大门开始,扣分就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有带校卡会扣分;发型不合乎要求要扣分;校服穿着不配套要扣分;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分;在教室休息时,大声说话或下棋要扣分;饮料带进教室要扣分……扣分已经深入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同时也让班主任们提心吊胆,生怕哪里一疏忽就被扣分,每周的班级评比就倒数。总而言之,学生累,老师也累。这样的扣分形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单是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急剧的变化,各种意识彼此渗透,诸多思潮相互激荡,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中记载:“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因此,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一些老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德育工作真正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德育工作中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搞活动往往也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无人问津。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只拼命抓教学成绩,忽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甚至有人认为,德育工作是软任务,可有可无。种种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部分学生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致使“德育首位”不能得到真正落实。

学校德育工作滞后,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现在的智育评估措施非常具体,操作性很强,执行的过程和步骤也很严格,学生的成绩往往与学校评价、教师奖金、评聘职称等利益直接挂钩;而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学校也没把德育工作情况作为评估教职工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有的学校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年级高低、不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脱离学生实际,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适时地进行教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降低。很多学校没能将德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没能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立体化德育网络。部分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仍是枯燥说教,方法陈旧单一。有的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硬的多、软的少,罚的多、奖的少,虚的多、实的少,批评多、表扬少,扣分多、加分少,强迫多、引导少,对后进生态度粗暴,动辄训斥、体罚甚至停课,致使学生产生消极对抗情绪;对行为有偏差的学生,不能及时与其家长联系,错失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

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严重抵消了德育实效

我们从小学就教育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道理讲了很多,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当前,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例如,多种原因加上媒体的宣传,给人一种错觉:带“洋”字的产品,信誉好、品质高、影响大。人们也常有“这孩子有出息,以后准会出国”之说,这些信息让孩子们很容易得出结论:“中国就是不如外国好”;一些不健康的书籍、游戏、视频、网站等,充斥着色情、暴力等内容,对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极易产生腐蚀作用。学校、课堂所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常常被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所抵消,给学生留下的是苍白无力的说教,致使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所宣传、灌输的都是假、大、空的东西,因而出现了“五加二等于零”的怪现象。

师德建设有待加强

有的教师崇尚师道尊严,经常对学生训斥、讽刺、谩骂,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在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部分教师敬业意识淡薄,把从事教育工作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厌倦和鄙视本职工作,授课照本宣科,工作敷衍了事;有的教师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对专业探讨投入精力极少;有的教师在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上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言行不一,纪律散漫,无法做到为人师表;极个别教师把不少精力用在搞第二职业、从事经营活动,热衷于有偿家教等,乱办班、乱补课现象时有发生。以上几种教师,数量虽然不多,但却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和教育效果,损坏了教师形象。

德育合力不强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够紧密。有的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没

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和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能力的责任。不少学校家长会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把家长会开成了成绩分析会。一些教师很少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很少家访,学校与家庭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沟通,没能形成教育合力。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难度加大

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高尚信念,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存在迷惘和偏差。据调查,崇拜伟人和英雄模范的未成年学生不足20%,而崇拜歌星、影星、大款、大腕的学生却高达45%。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有了钱,干啥都不难”。有的学生为了竞选班干部,竟用请客吃饭的形式拉选票。还有的学生贪图享乐,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部分学生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点,一味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而不懂得自己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同样负有相应责任,缺乏对他人最起码的理解和宽容;在遇到挫折时,不是积极应对,而是陷入慌乱沮丧,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轻生。

檀传宝《走向德育专业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206797号言语理解与表达

A

1 [哀怜爱怜爱恋] 三者读音大致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哀怜”指对别人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如”中华民族有哀怜弱者的传统”。”爱怜”指十分疼爱,多用于子女,如”爱怜子女”。”爱恋”指热爱而难以分离,多用于男女之间,如”二十多年来,他俩一直相互爱恋着”。

2 [爱护爱惜] 爱护有精心保护,不使受到损坏或镀害的意思;爱惜指不浪费,不糟蹋。前者既可指人,又可指物;后者则仅指物或抽象事物,如”时间”。

3 [安闲安适] 安闲重在”闲”——心中无所牵挂;安适重在”适”——舒适,惬意。

4 [安置安顿安排] “安置”重在于”置”,使工作、生活、物品等有适当的位置,或指人或物的处置各得其所,又指安置亲属、行李、灾民等;”安顿”着重在于”顿”,妥当安排使有着落。”安排”着重于”排”,分轻重缓急,先后主次,有条不紊地处置人或事物,多指人事、任务等的处理。

5 [按语暗语] 相同点:二者都与语言有关。不同点:”按语”也写作”案语”,指作者、编者对有关文章、词句所做的说明、提示或考证。如”这个文段,编者特地加了按语”;”暗语”指彼此约定的秘密话,如”这些话纯是暗语,别人根本听不懂”。

6 [暗淡黯淡] 二者都指不明朗。不同的是:”暗淡”指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如”光线暗淡”;”黯淡”①指心理暗淡,如”心情黯淡”;②同”暗淡”。

7 [翱翔遨游] 二者都与游动有关,但游动的方式有所不同。”翱翔”指在空中回旋地飞。”遨游”指漫游,游历。如”自由翱翔”,”遨游太空”。

8 [懊悔懊恼] 懊悔重在”悔”——后悔,更多的是”责己”;懊恼重在”恼”——烦恼,更多的是”怨天尤人”。

B

9 [把持操纵] 把持是独占、独揽的意思,往往是公开性的活动;操纵是支配、控制的意思,多是幕后行为。

10 [颁布颁发]”颁布”侧重于公布,对象往往是法令、条例等;”颁发”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常是奖品或命令、指示等。

11 [包括包罗包含包涵] “包括”可指具体事物,又可指抽象事物,如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

道德等思想观点。”包罗”指广大范围,众多事物,常说包罗万象。”包含”对象多是抽象事物,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包涵”请人原谅,如:请多包涵。

12 [包藏饱藏] “包藏”指包含,隐藏,如”包藏祸心”。”饱藏”指深深地隐藏着,如”他那双贼圆的眸子里饱藏着杀机”。

13 [包含饱含包涵] 三者都有含有的意思,但含有的浓度或对象不同。”包含”仅指里边含有,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饱含”指所含的量特别充足,如”饱含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包涵”指客套话,请人原谅,如”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

14 [保障保证] “保障”指有效地保护人民财产、劳动、科研成果等使人不受侵犯和破坏;”保证”着重于用事实或行动担保做到。

15 [报复抱负包袱] “报复”指对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进行反击,贬义,如”他善于对提意见的人打击报复”。”抱负”指远大的志向,褒义,如”青年人应该有理想,有抱负”。”包袱”比喻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如”思想包袱”。

16 [报到报道] “报到”,动词,指向组织报告自己已经来到,如”新生入学报到处”。”报道”也写作”报导”,名词,指新闻稿,如”他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动词,通过媒体把新闻告诉群众,如”报道消息”。

17 [暴戾暴力] “暴戾”,形容词,指粗暴乖张,残酷凶恶,如”这个老板真是暴戾,动辄对工人进行打骂”。”暴力”,名词,①强制的力量,武力,如”暴力革命”;②特指国家的强制力,如”军队对于敌对阶级是一种暴力”。

18 [暴病抱病] 二者都与疾病有关,但词性和词义不同。”暴病”指突然发作来势很凶的病,名词,如”一场暴病,整得他意志完全消沉了”。”抱病”指有病在身,动词,如”自此以后,他一直抱病在家,不再露面”。

19 [爆发暴发] “爆发”,①指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外进出,如”火山爆发”;②指通过外部冲突而发生的质变,如”爆发革命”;③指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或事变突然发生,如”会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暴发”,①指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②指突然发财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

20 [奔赴奔向] “奔赴”侧重于”将要走到,跑到,赶到”;”奔向”侧重于”朝某个方向”奔,没有”赶到”之意。

21 [本领本事] “本领”着重于工作的技能,特殊的技巧,”本事”着重于活动的能力,指一般的能力,如:他有本事。

22 [本质实质] “本质”运用范围比”实质”广,”本质”指人或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它可构成本质特点等词组,”实质”指内在的实际属性,跟表面的或虚假的东西相对,一般指抽象事物,如:精神实质。

23 [崩裂迸裂]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裂开的意思。”崩裂”指物体猛然分裂成若干部分,如”山石崩裂”。”进裂”指破裂,裂开而往外飞溅,如”脑浆进裂”。

24 [必须必需] 必须,副词,侧重于”应当怎样”;必需,动词,侧重于”不可或缺”。

25 [变易变异] 二者都与变化有关,但所指的对象不同。”变易”指改变,变化,如”这里的情况并无多大变易”。”变异”指同性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如”物种变异”。

26 [变换变幻]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变化之意。”变换”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如”变换一下位置”。”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如”世界上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

27 [辨别鉴别] “辨别”侧重于把事物区分开;”鉴别”侧重于审定真伪或好坏。

28 [辩白辩护辩解] “辩白”重在于”白”,说明白事实,一般指在被误会或被指责的情况下进行分辩,使真相大白;”辩护”着重于”护”,用充足的理由为自己或他人申辩;”辩解”着重于”解”,分辩解释,说明见解或言行是正确的或错误不是那么严重。

29 [报怨抱怨]二者都与”怨”有关。不同点是:”报怨”指报复怨恨,如”这次恶性事件是由肇事者

报怨引起的”;”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或埋怨,如”这都应怪自己,不能抱怨别人”。

30 [辩别辨别] “辩别”指用言辞来分别,如”辩论会上,他从理论上仔细辩别了这件事的是非曲直”。”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如”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以道德教育研究为例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以道德教育研究为例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以道德教育研究为例 朱小曼 我想以自己的研究经历来说一说教育科学中 比较具有人文取向或者更多地关涉人的发育成长 的一类研究。尽管“教育”两个词的内涵已经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了,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最后的归宿、最后的落脚还应该是汇集和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的成长上面,因为只有活生生的个体的成长才可能证明了人类需要有教育这种事业。把个体培育成人,通过人的成长来带动、影响社会的进步。在这些意义上,教育具有发展个体、推动社会的双重功能。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两个功能总是被置于两端,或者个人本位,或者社会本位。实际上,这两者可以共同体现在某个个体身上,从而使一个人成为能够过公共社会生活的人,成为一个在群体中能够自我表达、自我表现、智慧成长的个性饱满的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一个庞大的教育事业、庞大的教育活动、复杂的教育工作,需要多种范式的研究。每一种范式、类型、风格和旨趣的教育研究,都给教育研究大家庭增添千姿百态、芬芳无比的花朵。我这里谈的只可能是一孔之见,它不能够普遍化,也很难普遍化。 第一,教育研究多范式时代如何选择一个研究取向和旨趣。我自己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走上教育研究道路的,在此之前,我是做文学,后来做哲学史的。由于自己学科、专业的原因,也由于自己长期在教育岗位上工作,直接面对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所以我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自然主义的研

理;三是逻辑推演的真理;四是经验与科学实证的真理。研究者采取不同的真理观,他的研究设计、研究目标是不一样的。 现在我们越来越认同,直面问题的研究是有价值的,或者说才是一个有价值研究的开端和起始。如果不是一个面对问题的研究,我们就不可能获得一个好的研究质量。所以我们现在要反复追问研究者,你研究的问题究竟是什么?通过反复地追问、逼问,把那个问题逼出来。在我们的博士生教育中,也是这样。我不断地追问,他们反复地给我说清楚到底要研究什么问题。一次没讲清楚下次再说,十天没讲清楚,一个月后再讲。问题从哪里来?它有多种源泉,可以来自于活生生的生活,也可以来自于活生生的教育实践,还可以来自文献。 因为每个教育研究者的经历不同,感兴趣的东西不同,专业背景也不同,所以我们又特别地主张和推崇研究者除了寻找真问题外,还应寻找适合自己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就我个人来说,我比较喜欢或者比较有兴趣研究的是什么呢?刚才讲了,我自己先是读的文学专业,后是读的西方哲学史的专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学教育专业,加之33年来一直“双肩挑”。所以,我希望我的研究一要有哲学分析,有一定的思想分析深度,要有科学机理的探询。教育学研究本来就不是光用教育学研究的研究。这句话有点绕口,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教育研究其实是不同学科都可以进行的,并不单单只是学教育的人才能研究的,它也可以由经济学者研究、社会学者研究、哲学学者研究、统计学

谈当今家庭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b4915978.html, 谈当今家庭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作者:何广坚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 一、家庭德育教育现状与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家庭享受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同时家长也意识到知识在立世中的重要,因此有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投入,为了自己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不惜一切代价,加大投资,倾注精力,请家教、参加各类辅导补习班、特长班、购书籍、买钢琴等,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可现状是,不少家长反映与孩子矛盾突出,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出现自私、任性、不听教,撒谎、懒惰、不孝等不良品德,为此,家长迷茫、苦恼。原因何在?我认为是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造成的。普遍家长都将孩子的智力开发放在首位,而忽视孩子的德育教育,认为只要先把孩子智力尽早的开发,就能让孩子成才,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其实孩子的智力开发与品德培养,应以德育为先,家长的首要任务就是抓好孩子的品德教育。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对他的一生有一定影响,但品德的好环,则影响他的一生。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即使智力水平不高,他照样可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却不会危害社会。而一个品德低劣的人,则可能在人生道路上走邪道,危害社会、他人。正如俗话说的那样: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德无才不是人。另外,很难想象一个对社会无任何责任感的人,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发挥他的最大潜能,为社会作出最大贡献。 近年来,在社会上有一种共识,认为当今学生的思想品德有走下坡路之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其原因除了与学校教育、社会影响有关外,与家庭德育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德育方法不同,导致对孩子德育的效果也不同。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家庭的德育教育出现明显的偏差与失误,从而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效能,影响孩子德育素质提高。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 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家长都有着“顶在头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冻,含在口里怕化”的心理,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品性。家长对孩子太过于溺爱,甚至唯诺是从,形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性格,一但孩子要求得不到,便耍脾气、生闷气。由于家长娇惯,对孩子有求必应,使孩子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环境中,遇到不管是大事小事都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品性。父母的疼爱、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劳动,养成子女不愿劳动、害怕吃苦的不良品德。 (二)家长欠正面引导的教育方式

当前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中国的德育队伍最庞大,德育口号最响亮,但德育最终变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都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又以较大的篇幅谈到了德育教育的问题“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套用语。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提法背后,学校的德育教育却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德育被边缘化,有人说现在的德育是“三无”,首先是德育无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无奈,德育是众矢之的,经常被挤压,经常被指责,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脱节,德育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德育无能,德育很难有一种有效的制衡措施被学生和社会认可,总是把我们推向家长或学生的对立面。 一、德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们学校的德育大多似乎已经变成了扣分的代名词,从进学校大门开始,扣分就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有带卡会扣分;发型不合乎要求要扣分;校服穿着不配套要扣分;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分;在教室休息时,大声说话或下棋也要扣分;饮料带进教室要扣分……扣分已经深入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同时也让班主任们提心吊胆,生怕哪里一疏忽就被扣分,每周的班

级评比就倒数。总而言之,学生累,老师也累。 我常常想,德育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让学生紧张,让老师喊累?这样的扣分形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单是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什么是德育? 导致这种有令难行,或令行不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反思这种现状:为什么学生有抵触心理?是我们的要求太苛刻,还是我们的要求远离了学生的实际?是我们不了解学生,还是学生真的难管?是学生的思想变得太快,还是我们的方式太陈旧?是我们对学生要求得太多,还是学生太过自我?德育是应该做在问题出现之后,还是应该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 德育到底是什么?它是关于人的科学。人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和感情的,那么德育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事、以任务为本,把学生作为被改造的客体的模式,改变学生一切服从老师、服从学校的局面,就要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说话和辩解的机会;就要建构把理解、关心、尊重、自主作为活动准则,以人为本的新型的人性化德育模式。三、德育的功能, 社会生活已经今非昔比,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特点的变

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项目背景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项目提出的背景 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总书记提出,在依法治国的同时,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共产党中央委 员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所有类型的学校都必须更加重视道德教育”。而且,在过去的20年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道德教育本着人的进步和人格提升 的精神。独特的价值。因此,加强对德育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德育方 法和方法,强调实效,具有深远意义。 2.中小学德育现状迫切需要改革。 目前,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很低。道德教育将道德与日常生活分开。道德教育的目标得到了无限的改善。它与道德品质和道德生活的发展 是分开的。在理解道德价值观时加强对社会,政治和经济需求的理解 是太过分了。理性价值,忽视其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道德教育 的过程中,忽视了道德学习的主体性,重新教学,重新撼动,消除了 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这忽视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从现实

生活中教育的后果表现为:学生脱节,道德理解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 在遇到复杂的道德生活时很难适应,无能为力;学生有“多重人格”, 表达为“面对面的一套,背后一套”。 3.我们学校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和深化需求。 多年来,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为基础,吸收和整合了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德育进 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旨在继承和发展。。以特色德育理论为指导, 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校素质教育模式和德育管理模式。在研究中,我们努力找出道德教育的现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和实验,为 改变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做出贡献。同时,通过 专家,研究教师,德育管理者和学生的互动,优化和完善学校德育环 境和效能,形成“体验德育”的理论模型和管理范式。 (2)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变现有的教育者道德教育观念。 道德教育不仅可以视为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具有相应道 德知识的学生并不一定意味着满足社会需求的相应道德行为和道德效应。道德教育不是一种认知过程。这是一个由道德主体实践和体验的 积极过程;道德教育是教育本身的教育,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而不是灌输;道德教育不是学生生活和学生生活之外的东西。这是一个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和活动相结合的东西。因此,德育的内容应该接近学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1)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课与语文、数学课相比教师觉得难教,学生无兴趣,很多家长、教师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坏毛病这么多,打架、吸烟、乱交朋友、好吃懒惰、大手大脚。针对这些问题,我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分析如下: 一、存有问题 1、教师客观方面: (1)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因为受条件限制,有的学校在安排工作的时候,常常把思想品德课作为附带课,让班主任或其它学科教师兼代。这样,无形中造成了思想品德课被它学科占用的现象。部分教师把思想品德内容和教学时间压缩,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使思想品德教育失去了应有的阵地。思想品德课教学仍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2)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理解活动的规律。教师采用的教法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接受水平、发展水平不甚相符,存有着脱离实际的倾向。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不能因材施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失去兴趣。 (3)传授知识单一,缺少情感心理因素。虽然新教材已编排的十分完善,但受小学生年龄、知识、经历、心理发展状况所限,对课文内在感情的感受力较弱,调动学生真情实感就显得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根据这个特点发挥每个学生自身存有的情感因素,没有按照知、情、意、行的心理学规律实行教育,使思想品德课失去了思想性和趣味性,违背了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四要素的协调关系,使思想品德课成为空头政治说教,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了学习动机。 因为个别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课没有语文、数学等学科重要,因为追求分数第一,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不平衡,主要存有以下风种心态: (1)主动学习心态 这部分学生学习的态度、动机、兴趣都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思维敏捷、有浓厚的理解兴趣,求知欲望,能排除各种干扰,想象丰富,积极动脑,参与意识强烈,并富有情感。理解掌握某种观点,参与课堂活动,带有积极情结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分析问题水平强,善于抓住新课的观点,准确地实行思考。例如,小学第十一册第九课《勤俭节约》一课,当我教学到在中国史上古代的隋炀帝就是一个奢侈腐朽,祸国殃民的典型时,我就让学生回忆搜集一些素材,立即我班就有同学举手发言,积极向同学们讲述自己所看过的电视中商朝纣王的奢侈事例,把电视中的情节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说了出来,其他同学也受到影响,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2)被动学习心态 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在新课中所学的观点存有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度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生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实行独立思考,兴趣低沉,思维冷缩,思域狭窄,安于使用机械重复的办法实行学习,理解水平比较低,不善明辨事非,死记硬背某种观点,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没有耐力,其情感、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的状态之中,智力分低,分析问题水平差,盲目地尝试,猜测死套答案,不能根据问题思考课文的观点及内在思想含义,没有进取心。 (3)消极矛盾学习心态 这部分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中,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缺少求知欲和进取心,学习没有意志力,思维缺乏流畅性和灵活性。他们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支配,理解模糊、感情淡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问一句,他答一句,很少积极参加讨论。思想不够活跃。有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到沉重而烦闷,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的观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研究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研究 作为绵延数千年的文明正大之邦、歌诗礼义之地,中华民族拥有广博庞大、精深缜密的传统道德资源。我个人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其内容之博大而精深,其体系之严密而完备,举世无双,无与伦比!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于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只有在思想中被接受,才能在心底产生强烈共鸣,最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培养青少年基本人格和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我们现代的人们一定要珍惜,使她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教师更应承担起祖国神圣文明的传播者!因此,当前学校德育的发展,仍然应以积极的态度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精神。 一、开展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是加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被历代所推崇的美好伦理道德。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风尚,伸张了社会之正义、公正,标榜了美好的品德,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社会显然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人生意义,将它运用于当今社会,有利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培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亦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就学校德育教育来说,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倡

导勤俭的美德,这就是要求从小树立起只有勤劳工作,才有权利享受的思想品德。二是培养公德心。涉及到公德心的问题,而公德心需要从小抓起。培养公德心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特别重大意义。三是培养爱与荣的意识。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推荐“仁者爱人”、“和为贵”,强调互相尊重、以诚待人。社会、家庭、学校要尊重爱护学生,只有受到真正的关怀,人格受到尊重,学生才能“以礼存心”,当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才会真正懂得爱人与敬人。四是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要从小立志,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利益紧密相连。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对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 在世界传统文化中,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其中惟一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从远古时期的夏商周三代至秦汉统一,从魏晋隋唐至宋元明清,中国道德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发展、绵延不绝。就是因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基于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适应我们需要的思维形式,价值信仰的东西,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是其核心。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正是要向学生传输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法律、道德规范等,以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可见,传统文化本来就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内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中小学德育教育之现状及对策修订版

中小学德育教育之现状 及对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小学德育教育之现状及对策 摘要: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的思想领域也正经历这一场深刻的革命------当我们打开窗户尽情的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偶尔也有一些苍蝇飞进来,诸如:网络恶搞、仇恨凶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步步侵蚀着我们的思想领域。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特别是处在青春发育的中小学生,正由儿童向成人过渡。他们思想单纯,爱好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可塑性大。但由于中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呢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能否跟得上呢该如何应对呢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也正在经受着严重的考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性解放等超级自由化思想充斥着我们整个社会,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譬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和“孝悌为先、尊老爱幼、大气包容、相敬如宾”的中华美德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离我们已渐行渐远……。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而中小学生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学校的德育现状如何呢传统的美德和儒家思想能否抵制住西方歪风呢 一、中小学生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重视不够,学生观念淡薄 经调查:现在的农村学校,由于领导教育观念作祟,仍大力奉行“应试教育”-----比比比----排排排------罚罚罚,再加上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小学,90%的学校只上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排在课程表上的德育课、体育等副科只是供上级检查而已,直接造成中小学生只知享受,不思进取: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知爱幼,不知敬老:只知爱己,不知爱国。缺乏民族自尊心,仁爱之心者比比皆是。经统计:中小学生100人中 2.思想严重落后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那个火红年代的豪情壮语对现代的青少年起不了大的激励作用了,一切的“长大要当科学家、振兴中华、实现四化”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商品经济、西方各种思潮和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以致言行上有些“出格”了,甚至出现部分学生生存观念发生改变,缺乏精神支柱,思想空虚,品德下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选题背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被进一步理解为学校 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终生发展的要求。而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德育是其灵魂,因此,将发展性教育的理念渗透于学校德育,这既是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实践的需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学校德育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积累了丰富而有益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1)在道德教育目标上,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命性,目标过高而未能切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很少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将这些德育目标,化作具体的、富有针对性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2)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道德标准远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他们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儿童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于分离状态。(3)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上,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包括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儿童青少年出在发,而是把他们作为被塑造的客体,造成了与学生主体核心价值的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4)在道德教育的形式上,脱离社会及学生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之间极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5)在道德教育方式上,往往过于重视我说你听,我授你受的说教方式,而不重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和实践磨练。(6)在德育主体上,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

最新小学“微德育”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微德育”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名言,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知恩图报。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这种传统美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友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然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的缺失,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6+1”的家庭环境,让小学生更感到自己是父母、长辈呵护下的“小太阳”,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做事缺乏爱心,心理承受能力差,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待人处事冷漠、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明显落后于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预计突破 (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国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感恩教育研究将成为全国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性德育研究潮流。200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726项目研究中心正式在全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感恩教育研究活动”,并申请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面向全国选择一批挂牌实验学校,这意味着该课题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具有代表性。当前,在互联网上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文章和成果比较丰富,主要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许多地区、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但尚未出现成熟的感恩教育途径和方法理论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对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预计突破

对于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及对策

对于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道德教育现状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知行脱节,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在面临复杂多变的道德生活中应变能力极差,整个德育呈现低效乏力的状况。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方法,而且要实现道德教育回归到生活世界中。 道德教育向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道德教育无论是在个体发展中,还是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老问题不断出现,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看似丰富和繁荣,然而大量的实际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道德教育呈现低效乏力的状况。 一、现状 (一)道德教育实效低下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已设计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企图将学生“塑造”成“理想的模型”、“社会的工具”。同时,我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的模式,即先设定一定的道德教育目标作为整个道德教育活动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德育的成效。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正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严峻的挑战,学生对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越发反感、厌恶和排斥,即使那些已经加大力度去投入到道德教育的学校取得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知行脱节,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在面临复杂多变的道德生活中应变能力极差,甚至无能为力,很多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

套”。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进取精神,害怕问题和回避矛盾,缺乏责任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 (二)与生活世界的离异 我们的德育过于强调对学生发展的理想预设,完全忽视学生的现实状况和具体需要,一味进行原则性的、非功利的理想教育,对学生提出一些大而空的人生教条,根本不重视这些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很难适应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冲击力的社会,最终使得这些规范只能变成僵化的教条。 今天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中,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离异,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开来,成为空中楼阁。主要表现为:第一,德育目标定位过高,且缺乏层次性,脱离了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要,道德教育目标过高而不能贴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第二,道德价值观政治化倾向严重,混淆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区别,只注重强调满足社会政治、经济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了德育满足学生主体的完善价值。第三、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只注重说教和灌输,忽视了道德能力的培养和行为的养成,泯灭了生活世界的主体能动性。第四、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传 统的道德教育把教师视为为唯一的主体,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把学生 仅仅视为消极、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客体,极大挫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上 这些误区都忽视了道德学习的主体情感和生活需要,脱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 进行的是脱离生活世界的教育。 (三)道德教育形式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20 世纪的学校教育的时候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 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

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研究

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研究 二十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宣告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俄罗斯作为前苏联解体后的最重要继承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面临着艰难的时代转型。 在教育领域俄罗斯取消了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民的精神道德“价值真空”现象旋即出现。与此同时,各种思潮所秉持的价值观一同涌入俄罗斯的意识形态领域,欲使自己成为当下俄罗斯人精神道德的价值评判标准,致使“价值真空”迅速转换为“价值冲突”。 多元的价值评判标准并没有使俄罗斯人的选择夙愿实现“多元化”,反而使俄罗斯人心涣散、国家与民众莫衷一是,甚至使国家和民族走向了再次“解体”的危难边缘。千年俄罗斯“怎么了?”又该“怎么办?”成为俄罗斯人必须面对并深思的问题。 1999年12月30日,即新千年的前夜,普京掷地有声的给出了最终答案——“俄罗斯新思想”,“俄罗斯新思想是一个合成体,它把全人类的共同的价值观与俄罗斯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价值观,尤其是与经过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一百年检查的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使俄罗斯成为强大国家,实现有效经济的前提和保障”。“俄罗斯新思想”为新千年俄罗斯国家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当下俄罗斯实施精神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经过多年探索,2009年俄罗斯正式出台《俄罗斯公民精神道德发展及德育构想》(?Концепциядуховно-нравственногоразвитияивоспитанияличностигражданина?)。其中明确提出了“精神道德教育”(духовно-нравствен

ноевоспитание)这一当代俄罗斯“德育”核心概念,即“使受教育者接受并掌握基本民族价值,掌握全人类共同价值,掌握俄罗斯多民族文化、精神与道德价值的教育组织过程”。 截止目前,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已经贯彻落实到了俄罗斯学校教育实践层面,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俄罗斯通过多年的实践,“精神道德教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 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的提出有其复杂的时代背景,其产生于俄罗斯生死存亡的世纪转型时期。具体而言其产生于:俄罗斯国家政治体制由自由民主政治体制向主权民主政治体制转型时期;经济模式由新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向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转型时期;意识形态由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向俄罗斯传统民族价值观转型时期。 一言以蔽之,“精神道德教育”是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从“西方自由”向“俄罗斯可控”转变的时代必然产物。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是俄罗斯式的人文精神与伦理道德。 俄罗斯式的“精神”内涵,即“精神”所指、“精神”实在、“精神”教化,有别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认知,也不同于马克思的“社会意识”阐释,具有强烈的“彼岸”意义,被赋予了俄罗斯语境下较为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俄罗斯的“道德”内涵,即“道德”结构、“道德”基础不同于西方对“道德”的架构,也不同于东方对“道德”的理解,而独具俄罗斯式的特点,它来源于世俗伦理和宗教伦理的矛盾统一,是人性之善和上帝之善的矛盾统一。俄罗斯“精神道德教育”有其多元化的思想根源,其依循于俄罗斯多民族人民所基本认同的价值取向、民族精神、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

当下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当下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德育对于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德育也是孩子学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是全社会的共识,但随着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而思想道德教育对人的发展又有着及其重要作用,现在的德育教育常常是靠空洞生硬的说教,收效不大,像“镜中花、水中月一样,看得见、摸不着,德育课老师很难上、不愿上、学生不愿学、学不进”,这是当下很多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尴尬现状。 重视德育课程教学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实际效果不大。关键是缺乏丰富的。可借鉴的教学资源及配备足够的德育老师。许多教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资源”,把德育课上的干瘪无味,或者直接上成“思想政治课”而做好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如何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品德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 一是坚持教师正面德育教育。我们要根据在校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正面教育,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决不能包办代替、空洞说教。因此,应从学生内部选择各方面的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教育学生,加大力度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引

导少年儿童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逐步学会分清是非;懂得怎样做才有利他人、有利集体,为他们长大后树立有利于人类文明与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好准备。 二加强家庭感恩德育教育。。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只有感恩的人多了,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开展感恩教育,是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家庭学校要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们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通过家访、家庭联系卡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活动,防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三是提升社会熏陶德育教育。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它不仅仅需要课堂教学,而且需要全社会更方面、多途径的教育,德育教育必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必避免课程远离实际,“水土不服”等情况。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德育教育融入课堂,与学生面对面接触;利用班会对德育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和开展;将德育与开展青春期健

课题申报范文:2025-互联网+高职院校德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互联网+高职院校德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德育模式是教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仅仅依靠老师的苦口婆心和枯燥的说理是不行的,学生被动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其显著标志就是互联网模式的开展,学生通过微信、QQ等软件,在无意识中接收了大量来自网络和其他媒体的信息,而且是主动接受,这为我们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能否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变成“互联网+”德育的模式,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学院的德育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2、课题界定: ①“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②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③德育: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学校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①美国高职院校的德育概况:美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在1960年左右基本上形成了整套的高职教育体系。在美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实施中,注重全面主义,注重“以人为本”。②新加坡高职院校德育概况:它充分吸收了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的办学特色和长处,注重使东西方文化相结合,并对传统教义进行创新。③日本高职院校德育概况:日本的高职院校体系完善,有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和短期大学之分,有国立学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别。④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概况: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形势严峻,方法枯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以特定的高职院校环境为例,结合Web4.0的时代特点,运用“互联网+”的方式,研究高职院校德育模式的新路径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5、课题理论依据: 高校现代德育理念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及现代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②邓小平教育思想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③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6、研究目标:①互联网+高职院校德育模式调查报告;②发表互联网+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论文2篇 7、研究内容:本课题的主要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和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点,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管理的长效机制。 8、研究假设:以“互联网+”的模式开展德育工作,适应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特色,促进高

小学德育文献综述

移民区小学德育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移民 “移民”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迁移到外地或外国落户的人”①,显而易见,移民有国内移民与跨国移民之分.然而因对国内移民的研究甚少,所以造成了人们对“移民”即指“跨国移民”的错觉。其实《辞海》对于国内移民早有界定:“在一国内部、较大数量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在我国现有的人口管理体制下,人口迁移有特定的含义,即伴随着户籍变动的居住空间变动则称为人口迁移,没有户籍变动的居住空间变动则称为人口流动。”① 2、德育 ⑴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⑵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国内外对移民区小学德育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 1、对道德观念的研究 19世纪末期,英国的巴恩斯(E.Barenes)发表的题为《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的研究报告,用问卷法研究了关于惩罚观念发展的问题;美国的夏伦勃格(M.Schallengberger)发表了题为《儿童的公正观念》的文章,中小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发展现状及二者的相关研究报到了关于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研究。本世纪20年代后期,英国心理学家麦考莱(Maoaulay)和瓦金斯(Watins)进行了一项关于环境与儿童道德价值观关系的研究;几年后,哈桑(Hartshorne)、梅(May)以及马勒(Maller)对儿童品德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儿童的诚实与欺骗的道德品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皮亚杰有关儿童道德观念的研究。 2、对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研究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曾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出版过专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他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

德育研究课题.

德育研究课题 一、德育研究课题的确定:结合我校特色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确定本学期学校德育研究课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各班根据学校课题,结合本年级、本班实际,确定本班子课题,写出研究方案,并在班级常规工作中落实,期末写出课题研究论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改善,身心健康发展,每一位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 (2)教师发展目标:培养一支思想文化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即关心学生又能对学生自主参与问题给予指导纠正的教师骨干队伍。 (3)学校发展目标:以德养性,阳光育人,活动育人,营造自主,诚信,和谐的环境氛围,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课题研究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为重点,处理好社会需要、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关系。学校、教师的所有行为都要为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意识服务。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国内外有关理论加以分析总结,根据学校、本班学生实际,大胆实践,借鉴理论,从事实出发进行课题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管理方法:成立以德育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每月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定期开展小型多样的课题研讨活动。定期进行论文、活动的评比。 2、研究方法:课题将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活动渗透法、实践检验法等方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行为,自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性质将其分类,概括特点。 (2)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国内外关于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意识培养等问题的理论和经验。 (3)经验总结法:主要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点点滴滴的体会和经验。 (4)个案研究法:追踪研究自主管理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挖掘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5)活动渗透法: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6)实践检验法:在实践中总结处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 五、学校研究实践过程 1、营造自主管理的校园氛围。开学初,利用校会、班会、广播、橱窗、板报等形式,宣传我校特色建设: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产生初步的自主意识。

当前中小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我校学生德育现状调查报告 费县大田庄中学 一.调查背景和过程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的情况,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为今后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为迎接市、县教育局的调研检查做好准备,决定对全校学生德育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调研。 二.调查结果 (一)主旋律始终高扬 爱国情感,荡漾心中:在调查中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对自己的祖国的热爱,当问到假如有外敌入侵时,99%的同学都愿意去参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参加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时,95%的学生认为心中会升腾起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召开期间,100%的同学因为自己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倍感骄傲。 (二)道德下滑的现状令人堪忧 1、读书目的功利化日益严重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取向的郑重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在被问及“你认为学习的目

的是什么?”时,多数学生选择了“为自己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可见,昔日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在今天学生身上以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追求功利的人生态度。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生存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对于90后的学生们,读书的目的及意义已不如有一个好爸妈或亲戚。 2、社会公德意识逐渐淡薄 在一切惟成绩、金钱至上的背景下,学生的公德意识日趋淡薄。面对街上遍地的垃圾,愿意主动做好事捡垃圾的同学不到10%;公交车上,愿意主动让座的只有31%;从未乱扔果皮纸屑的学生为0;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不到5%。 3、鄙视劳动,懒惰成性 节假日在家里帮大人做农活的只有2%;回家主动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做家务的只有20%;在家里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吃过的碗筷自己洗的只有12%;假期能主动学习的也只有35%; 4、尊敬师长意识差 “尊敬师长”,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但近年来,因种种原因,出现了师生关系淡漠乃至情绪对立现象。在校外主动和老师打招呼的小学生可能还好些,中学

中美两国道德教育研究综述陈晓静

2012年4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pr.,2012第30卷第2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2 中美两国道德教育研究综述 陈晓静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 要]为了加强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我们不仅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创新,还必须与其他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借鉴。笔者将我国的中美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90年代初期的起步阶段、9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阶段和2000年以来的突破阶段,并对以上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概况和总结。 [关键词]中美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2-0141-03 道德教育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使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加强,我们不仅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创新,还必须与其他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借鉴。英国教育家萨德勒曾明确指出,如果我们能理解外国教育制度的真正作用,我们便能发现自己更加能够领会本国教育的传统和精神,更能理解还没有写成文字的教育理想,更快抓住本国教育的危险和有害的变化的微渐作用。因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对中美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也在新形势下有新的发展。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美国德育思想的研究已有一些专著,如学者郑文的 当代美国教育问题透视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学者史静寰的 当代美国教育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学者郑富兴的 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学者许桂清的 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学者唐汉卫的 现代美国道德教育研究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等,但关于中美德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专著却不多,这些论著大多把外国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里面涉及到中美道德教育的比较。比如,学者朱永康的 中外学校教育比较研究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学者景志明和宋春宏主编的 中外学校德育综合比较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学者李萍和林滨主编的 比较德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等。这些论著中对美国道德教育思想的论述为我们今天中美德育思想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具有价值意义的参考。 纵观我国关于中美德育的比较研究,可以分为两类:即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区域研究主要是指对某个国家道德教育进行整体或者局部的研究,从横向来说主要包含一个国家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等;从纵向来说,主要探究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1]总的来说,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关于中美德育的比较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90年代初期的起步阶段、9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阶段和2000年以来的突破阶段。 一、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期,科技迅速发展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也随之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国民的道德教育,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使之适应当代社会,成为国家普遍关注的课题。道德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国外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主要在区域研究方面。学者邓卓明在 国外面向21世纪的思想道德教育趋向 一文着重介绍各国进行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其中提到, 美国的一些州政府也相继制定法律,要求各级学校将 品德 、 伦理 、 价值观 作为课程的一个重点,并编制了各种教育方案。道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主课逐渐在许多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表中占有了重要位置 。[2]随后,专门介绍美国道德教育的论文逐渐增多。 学者普遍认为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美国,向青年灌输社会政治制度准则,学校起来到了重要作用。学者张伟平指出美国中小学生缺乏必要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严重弱化、行为举止日益离轨等问题,认为教师在道德教育中要态度诚恳,采取启发思考、全方位渗透道德教育理念等措施。[3]学者安钰峰指出, 141 [收稿日期]2012-01-10 [作者简介]陈晓静(1984-),女,江苏镇江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