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阳中学高二文化生活期中考试题

纯阳中学高二文化生活期中考试题
纯阳中学高二文化生活期中考试题

纯阳中学高二文化生活期中考试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既不同于“人类文明”意义上的广义文化,也不同于“文化知识”意

义上的狭义文化,而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下面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②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类思维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文化既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文化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

⑤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只能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才能逐步培养出来

⑥文化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等都属于文化

A.①④⑥ B.①④⑤⑥ C.①⑥ D.①④

2.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的造型融入了汉字“人”的造型和浪花的形象。这说明A.文学、艺术源于灵感 B.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C.文化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3、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雪域明

珠?中国西藏文化周”曾在香港特区举行。文化周通过100块展板、500幅西藏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和60件文物,全方位介绍了西藏自治区的文化与风貌。这说明

A.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B.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 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4.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支持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②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③先进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管理与创新”培训班上,中国招商引资研究院院长李伟林作了题为《招商引资创新与实践——中国招商引资研究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的报告,他指出:“招商引资最终靠筑巢引凤,筑巢引凤首先要进行战略发展策划。一个地区的战略发展,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政治是基础,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6.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下列各项能够说明两者相互交融的是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B.经济发展了文化就一定能够发展

C.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落后文化阻碍经济发展 D.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7.《唐山大地震》上映不足半个月,票房已经超过3亿。优秀的文化产品,就是这个时代的阳光,

永远温暖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优秀作品的这种作用来自于()

A.作品本身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B.人的心灵震撼和感知

C.作者的凭空想象

D.优秀文化对人生的塑造

8、第十六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11月27日在中国广州举行。人们在观看体育比赛时,

会不由自主地被运动员那种“拼搏、进取,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所感染。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特点。

A、博大精深

B、深远持久

C、潜移默化

D、源远流长

9.孔子的《论语》被公认为代表中国文化首屈一指的著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在历史的变化发展中存续下来,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这体现了

A.文化是思想家的精神产品的总和 B.文化素养只有通过阅读经典才能获得

C.文化经典是决定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10.某校积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把学校办成“文化的大观园”,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校方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在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文化氛围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④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理论的创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 如何全面提高广大师生的文化素养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的任务。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思维方式 B.交往方式 C.行为选择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2.在南非世界杯上,每当自己的队伍进了球,我们看到巴西球迷敲着鼓,跳起了桑巴舞;而法国球迷双臂前伸,双手左右翻动,跳起了法兰西舞蹈;韩国球迷穿戴者典雅的高丽古装,敲响了鲜族长鼓。不同国度的球迷不同的庆祝方式体现了世界文化的

A.多样性B.继承性C.同一性D.稳定性

13. 我国一直都重视白蛇传传说、阿诗玛、凤阳花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和

浙江江郎山等自然物质遗产的登记和保护工作。下列对我国重视对文化遗产保护理解正确的是

①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②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④保护应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

14.“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从文化角度来看,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②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③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推动了

人类文化的传播。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奏响了跨世纪宏伟乐章的主旋律,网络传播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革命。这意味着( )

A.新的传媒出现,旧的传媒消失B.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C.各种文化传播的方式各有自己的特点

D.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6.广东人的日常用语是方言,但在校学生却习惯使用普通话,以至于在使用方言时,也常夹杂着普通话。在校学生习惯使用普通话表明:

A.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D.日常生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7.2010年4月1日至6月30日,新华保险河南分公司推出“孝行天下,慈惠中原”慈孝感恩百日行动。活动以“慈、孝”为主题,在全省18家地市同时开展“万家慈孝人,幸福和谐家”慈孝家庭评选、“孝心慈意大调查”活动、慈孝家庭联谊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表明( )

A.我国传统文化得到全面弘扬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稳定不变的C.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人们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18.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屈原,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吃粽子、赛龙舟。这说明( )

①传统习俗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②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④传统习俗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②③

19.民居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等各具特色。这体现了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唯一标志④传统建筑凸显民族文化的个性

A.①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2010年10月的《中华遗产》杂志发布了该社组织的“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评选结果。该刊主编原本预估评选结果会是见仁见智、千人千字,但最终却是令人意外的“英雄所见略同”。“尤其是票数比较集中的汉字,若将它们排列起来,几乎就是儒家文化的关键词:天、和、礼、道、德、仁、义、忠、信。”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汉字的文化内涵丰富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2010年两会期间,文化部长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说,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民族性与世界性并举,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切实保护国内文化安全并行。提高文化软实力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因是( )

①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②文化发展是改造传统文化与创造新文化过程的统一

③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

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在北京、上海、广州、山东、

河北、海南等地已经相继出现了“孔子馆”、“孔子学府”、“讲经堂”、“孟母堂”等,广泛向人们宣传、讲授传统文化。据此回答22~23题。

22.学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应( )

A.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B.沿袭古代成熟的教学模式

C.把经典名著作为学生的主修课程 D.大力弘扬孔孟所创立的儒家思想

23.针对有人主张小学生重读四书五经,我国国学大师文怀沙认为,在中小学课本中选录优秀的四书五经文章是好事,但没有选择地让孩子学四书五经是开历史倒车,其中所隐含的奴性文化,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麻木。这告诉我们( )

①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②传统文化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③对待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④要防止传统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4.2010年4月13日,“中原风”民间传统文化展演活动在郑州拉开序幕。舞狮、舞龙、大鼓、剪纸、糖人、丝绢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参演,还有一些几近失传的艺术门类也在展演中亮相。该活动的举办( )

①有利于展示中原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②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目的是全面继承传统文化④主要是为了开发旅游资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上海世博会作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为我们展现了异域风情和中国元素交相辉映的盛景:以色列的“海贝壳”馆体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情;墨西哥馆以“风筝森林”广场为核心,通过风筝这个中国元素拉近两国文化……上述材料所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②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④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26.世界电影艺术已经走过百余年,它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视听效果吸引了无数观众,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如今的世界电影,以宏片巨制、双超大银幕电影、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球幕电影、动感电影等高新技术,创造着巨大的文化反响。从电影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A.文化传播 B.文化交流 C.文化继承 D.文化创新

27.“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只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看,强调了

A.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D.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引导

28.今年中秋节上午,深圳飞往台北的航班满载了120余名在珠三角地区工作、学习的台胞返乡过节。

他们手里大都提着月饼及粤港地区的特产,同根同源,场面非常温馨。这说明:

①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②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和谐相处

③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9.大人给孩子喂奶时,冲好的奶粉不凉一会儿,就会烫得孩子大哭。这个常见的生活现象启发了青岛市实验小学的徐学政发明了测温奶瓶,使他获得“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奖”三等奖。这说明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

A.知识积累B.发明人的大脑 C.社会实践D.主观想象

30.“给力”的词义与潮汕方言的“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C.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40分)

辨析:

31.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就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10分)(三月月考试题,32同)

①以上说法是片面的。(1分)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

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因此,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4分)

③人的文化素养并非与生俱来,也非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

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就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的说法是片面的。(4分)

④作为青年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应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感悟

文化熏陶。(2分)

32.社会的发展必将带来人的全面发展。(10分)

①以上说法是片面的。(1分)

②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社会越发展,人的物质文化条件就越充分,

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就会创造得越多。因此,我们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4分)

③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提高。社会发展

并不一定带来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5分)

④我们既要看到社会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又要看到个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自然

而然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1分)

材料分析:

材料一:扫墓是清明祭扫的一种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扫墓时点燃香烛、焚烧祭品、鸣放鞭炮等,既耗费金钱,又污染环境,容易造成火灾等事故。2011年清明节,民政部呼吁推行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和社区公祭等文明祭扫方式。为此政府部门创造种种便利:倡导祭扫时“自驾改坐公交”,城市公交系统进行相应调整;推行“植树替代香烛”,开辟和管养园林绿地;提倡网上祭扫,规范祭祀网站的主持、组织,使祭祀活动更庄重、得体等等。传统的清明习俗在植入“低碳”

元素后,释放出了更文明、可亲的气息。我们应该过一个文明、有意义的清明节。

33.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如何看待清明祭扫形式的演变?(10分)(八周周考)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清明节祭扫活动集中展示了人们对先人的尊重和怀念情感,应予继承。

②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为传统文化丰富新形式,增添新内容。

③文化创新应立足于社会实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网络方式对先人进行文明祭扫,值得大力提倡。

材料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也必将越来越频繁,这对于各国本土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只有文化大国,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强国。文化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传播,才能走向世界。

34.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中华文化如何通过传播走向世界?(10分)(第三课第二框课后练习)

①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在对外交流

中传播中华文化。

②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对外宣传,增强中华文化

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③我们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高二文化生活期中考试练习题答案

1—10:CBCAC DACDA 11—20:DABCD CDDCA 21—-30:AACAB DBCCD

31、①以上说法是片面的。(1分)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因此,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4分)

③人的文化素养并非与生俱来,也非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

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就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的说法是片面的。(4分)

④作为青年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应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感悟

文化熏陶。(2分)

32、①以上说法是片面的。(1分)

②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社会越发展,人的物质文化条件就越充分,

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就会创造得越多。因此,我们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4分)

③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提高。社会发展

并不一定带来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5分)

④我们既要看到社会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又要看到个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自然

而然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1分)

33、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清明节祭扫活动集中展

示了人们对先人的尊重和怀念情感,应予继承。

②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为传统文化丰富新形式,增添新

内容。

③文化创新应立足于社会实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网络方式对先人进行文明祭扫,值得大力提倡。

34、①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在对外

交流中传播中华文化。

②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对外宣传,增强中华文化

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③我们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