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师说的译文

文言文师说的译文
文言文师说的译文

文言文师说的译文

高一文言文翻译分享《师说》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

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

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

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

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

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

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

(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

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

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

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

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

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

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

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

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古诗文译文

2013年第十二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译文 ★1. 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2. 苛政猛于虎 原文 孔子过⒀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⑴。夫子式⑵而听之。使子路⑶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⑷重有忧⑸者?”而曰⑹:“然。昔者,吾舅⑺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⑿也?”曰:“无苛⑻政⑼。”夫子曰:“小子⑽识⑾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的边上,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悲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伤心的事吧?”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严酷繁重的赋。”孔子说:“学生们记住,严酷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3.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 有一个在郑国卖明珠的楚国人,用木兰木做了个匣子(装明珠),用桂椒为它熏香,用珍珠玉石来点缀它,用玫瑰石来装饰它,用羽毛翡翠来衬托它.一个郑国人买了匣子却把明珠还了.这说明那个楚国人善于卖匣子,而不能说他善于卖明珠. ★4.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5.师旷劝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课外文言文翻译

课外文言文 第12页 王冕好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蹊田,父怒,挞之。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第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父母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第26页 原文: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译文: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哈!男子可做的事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39页 摘要: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讲述了师旷劝学的过程,鼓励同学要珍惜时间好好读书,读书是一个终身事业,永远不要停止。 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翻译:晋国的平公(国王)问师旷(人名)道:“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师旷说:“干吗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 53页 口技记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比(及至)晚酒酣,郭起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导读:《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下面是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请参考!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学不可以已;二、用心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所以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禀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古文翻译

1、唇亡齿寒 译文: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2、惠子相梁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3、苛政猛于虎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4、良狗捕鼠 译文: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

狗。过了一年他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好狗呀!"那邻居养了狗好几年,狗却不去捉老鼠。他告诉了那个会识别狗的人这个情况。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是只好狗,它的志向在于獐、麋、猪、鹿这类野兽,不是老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捆绑住它的后腿。" (后来)这个邻居捆绑住了那条狗的后腿,这狗才捉得老鼠。 5、薛谭学讴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6、颜回好学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7、朝三暮四 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

初中文言文阅读题:孙权劝学·师旷劝学讲课讲稿

初中文言文阅读题:孙权劝学·师旷劝学

阅读《孙权劝学》和《师旷劝学》两篇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 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 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 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 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 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 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注释] 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 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卿今当涂 掌事今( ) (2)蒙辞以军中多务以( )(3)但当涉猎但( ) (4)恐已暮矣暮(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 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挑选你最喜欢的这两则短文中的句子,照抄在下面,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比较赏析:(1)《孙权劝学》主要采用___________描写,表现出孙权____________的性 格特点,鲁肃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__。 (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指____________,他这样认为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____________的意思,他这 样理解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了这两则故事,你 最想说的是什 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参考答案】1.(1)现在 (2)用 (3)只是 (4)晚了,迟了2.(1)我难道想要爱卿你学习经 书礼法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吗?(2)少年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 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光明亮。3.略。4.(1)语言 (对话) 有政治远见、善于劝学敬才、爱才对比(2)对“暮”的含义说法各异。答案:前者 “暮”为时间晚了,迟了。之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吾年七十”,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 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 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引出秉烛之喻。5.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 生等)。(意思对即可)

2017年第十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文言文基础篇原文+译文

1、唇亡齿寒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2、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

…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 3、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4、良狗捕鼠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他

文言文断句复习导学案(公开课)教学文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 文言文断句 一、学习目标:学会正确断句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1 课时 三、知识链接什么叫“断句” ?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文章中并无停顿的标志,读时需要在理解的基 础上自己处理 停顿,也就是所说的“句读(j u d cu)”,这分析停顿的过程叫断句。 四、复习过程 1、教师激趣导入(所以,正确断句很重要,断错了位置,意思就改变了。那么,断句有没有规律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一下吧!) 2、明确学习目标 3、断句方法复习指导明确:文言文断句要在通读全文的前提下,结合上下文揣摩句意,在基本理解句意 后 划分停顿。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小方法来断句。这些小方法反过来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意。 师:请同学们读下列句子,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1、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孔子云/ 何陋之有 3、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4、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5、公输盘曰/ 夫子何焉为 师:断句小提示1:借助对话标志断句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言”、“问”为标志。 (应考虑在这些字的后面点断,“问”字后面有宾语的应在宾语后点断。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曰”,而把主语省略。) 师:我们学过的课文如《孙权劝学》《公输》《曹刿论战》等都是以描写对话为主的文言文,同学们只要多读几遍即可把握这类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断句的第二种小方法:借助文言虚词断句,请同学们自由读下面的虚词和例句。 断句小提示2: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常见的5 种情况

初中文言文阅读题:孙权劝学·师旷劝学

阅读《孙权劝学》和《师旷劝学》两篇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注释] 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卿今当涂掌事今( ) (2)蒙辞以军中多务以( )(3)但当涉猎但( ) (4)恐已暮矣暮(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挑选你最喜欢的这两则短文中的句子,照抄在下面,并说明喜欢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比较赏析:(1)《孙权劝学》主要采用___________描写,表现出孙权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鲁肃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__。(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指____________,他这样认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____________的意思,他这样理解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了这两则故事,你最想说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现在 (2)用 (3)只是 (4)晚了,迟了2.(1)我难道想要爱卿你学习经书礼法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吗?(2)少年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光明亮。3.略。4.(1)语言(对话) 有政治远见、善于劝学敬才、爱才对比(2)对“暮”的含义说法各异。答案: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之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吾年七十”,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引出秉烛之喻。5.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意思对即可)

古文翻译

古文翻译

1、唇亡齿寒 译文: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2、惠子相梁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3、苛政猛于虎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4、良狗捕鼠 译文: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

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8、歧路亡羊 译文:杨子的邻居掉了一只羊,于是带着他的人,又请杨子的儿子一起去追赶羊。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道:“逃跑了。”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杨子的脸色变得很忧郁,不说话有很长时间,没有笑容一整天。 9、师旷劝学 译文:晋国的平公(皇上)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愚昧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照明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 10、人有卖骏马者

《师旷劝学》阅读答案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瞽者,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昏暗中行走。 翻译: 晋国的平公(皇上)问师旷(人名)道: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师旷说:干吗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 1.下面句子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雷同的一项是()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 D.游于是乎此 2.注解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A.恐已暮矣() B.盲臣安敢戏君乎()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D.及鲁肃过寻阳() 3.用当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少而勤学,如日出之阳。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晋平公担心学欠好的原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肯学的原由是 ____________.(不超出五个字)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体,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开导 答: 参考答案: 1.C 2.A.迟,晚 B.怎么 C.再次,重新 D.比及,到 3.①幼年而学,就似乎初升的太阳。②我岂非想要你琢磨佛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4.年纪大事务多 5.从酷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谦逊听取他人的公道创议等方面阐明即可。

文言文断句复习导学案(公开课)

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文言文断句 一、学习目标:学会正确断句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知识链接 什么叫“断句”?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文章中并无停顿的标志,读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处理停顿,也就是所说的“句读 (jù dòu) ”,这分析停顿的过程叫断句。 四、复习过程 1、教师激趣导入 ( 所以,正确断句很重要,断错了位置,意思就改变了。那么,断句有没有规律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一下吧!) 2、明确学习目标 3、断句方法复习指导 明确:文言文断句要在通读全文的前提下,结合上下文揣摩句意,在基本理解句意后划分停顿。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小方法来断句。这些小方法反过来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意。 师:请同学们读下列句子,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1、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5、公输盘曰/夫子何焉为 师:断句小提示1:借助对话标志断句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言”、“问”为标志。 (应考虑在这些字的后面点断,“问”字后面有宾语的应在宾语后点断。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曰”,而把主语省略。) 师:我们学过的课文如《孙权劝学》《公输》《曹刿论战》等都是以描写对话为主的文言文,同学们只要多读几遍即可把握这类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断句的第二种小方法:借助文言虚词断句,请同学们自由读下面的虚词和例句。 断句小提示2: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常见的5种情况:

第十二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翻译

第十二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翻译(1-40) 1、滥竽充数 齐宣王让人吹竽,必须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的口粮。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2、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的边上,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悲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椿伤心事似的?”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学生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3、买椟还珠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熏盒子,用珠玉来点缀(它),用玫瑰宝石来装饰,用翡翠来装饰边沿。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 4、薛谭学讴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就谢罪,想要返回,一辈子不敢提出返回。 5、师旷劝学 晋国的平公(皇上)问师旷(字子野,人名)道:“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怎么做臣子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这个瞎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照明,和黑暗中摸索着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 6、田登为郡守 田登担任一个郡的太守,因他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触犯的人必定用竹板打,于是整个州的百姓都把“灯”叫做“火”。正碰上元宵节放花灯,官吏在集市上张贴告示,说:“本郡依照惯例放火三天。”所以谚(yan)语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源于此。 7、颜回好学 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早已全白,早死。孔子哭得极度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 这样好学的弟子) ,学生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错误。他不幸去世了,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8、人有卖骏马者 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好马。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做买卖所得的钱。"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会儿这匹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9、扁鹊见秦武王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请求为秦武王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使我凭这件事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的每一个举动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送东阳马生序2 (含答案)

11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烨.然若神人(huá) B.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yùn) C.无冻馁.之患矣(něi) D.生以乡人子谒.余(y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俟.其欣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负箧.曳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不敢出一言以.复 C.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D.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安陵君其.许寡人 C.以.衾拥覆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足肤皲裂而.不知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腰/白玉之环 B.媵人/持汤沃灌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丞相牛公应举》原文及翻译

《丞相牛公应举》原文及翻译 篇一:丞相牛公应举,知于頔相之奇俊也,特诣襄阳求知 丞相牛公①应举,知于頔②相之奇俊也,特诣襄阳求知。住数月两见,以海客③遇之, 牛公怒而去。去后,忽召客将④问曰:累日前有牛秀才,发未?曰:已去。何以赠之?曰: 与之五百。受之乎?曰:掷之于庭而去。于公大恨,谓宾佐曰:某盖事繁,有阙违者。立命小 将赍⑤绢五百、书一函,追之。曰:未出界即领来,如已出界即送书信。小将于界外追及, 牛公不启封,揖回。 【注释】①牛公:即牛增孺,唐朝丞相,当时还是秀才。②于頔 d:人名,唐朝大臣。 ③海客:居无定所的江湖人。④客将:客籍将领。⑤赍 jī:携带。 【小题 1】据《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 释。(4 分) (1)以海客遇之( ) 遇:A.相逢,不期而会 B.碰到,遭受 C.相待,接待 (2)于公大恨( ) 恨:A.遗憾,后悔 B.不满 C.通很。违逆,不听从 【小题 2】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内填入被省略的内容。(3 分) ( )去后,( )忽召客将问曰:累日前有牛秀才,发未? ( )曰:已去。 【小题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 分) 立命小将赍绢五百、书一函,追之。 【小题 4】结合文中语句,说说牛公是个怎样的人。(3 分) 答案 【小题 1】(2 分)(1)C (2) A 【小题 2】(3 分)牛公 于頔 客将 【小题 3】(3 分)于頔立即命令小将,带上五百匹绢绸、一封书信,追赶他。 【小题 4】(3 分)当受到冷遇时,他怒而去;当赠他五百钱时,他掷之于庭;当于頔派 人追上他,送上绢绸、书信时,他不启封,揖回;可见他是一个个性鲜明,有傲气,率性而为 的人。 解析【小题 1】 试题分析:读懂全文,了解大意,根据句意,从提供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的释义。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理解文意,了解前后句子意思的内在联系,搞清楚所对话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说话者与听话者),判断所缺省的内容、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弄清关键字词命赍书的含义再翻译句子,注意古文中数量数在事物名词之后 1 / 9

优化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陶 燕

优化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陶燕 文言文教学必须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理解文意,在诵读中积累知识,在 诵读中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在诵读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在每课文言文的教学中,让读贯穿全课,让学生深刻明白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的不二法门就是读。 课前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初步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以精妙的问题贯穿全篇,引领学生品赏 美文的经典之处,联系比较,融会贯通,在比较阅读中提高品鉴能力;课后拓展阅读,开阔 眼界,增加积累。 一、熟读成诵,初解课文,明确句读 学习文言文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预习,而预习要求努力做到熟读成诵。即使不理解文句的具 体意思,但熟读课文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故有效教学,诵读、熟读也能大致理解文章大意。检查学生预习是否充分,不单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某个词的意思,而是将重点落在学生能否准确地断句诵读,能否在多读 的基础上大概揣测文章的大意。我经常将课文的标点符号除去,在学生面前呈现一篇没有句 读的文章,让学生准确断句。初中阶段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音韵和谐、节奏清晰、朗朗上口,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开始会觉得断句有点难度,所以首先要教给学生准确断 句的方法。在篇章中找到名词或代词,一般这些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 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就可以断出句读了。文言文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如 《陋室铭》、《爱莲说》等,就可以根据对偶、排比、顶真、反复修辞及按四字句或六字句 的规律来断句。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个句子反复出现,就可以推断得出其断句方式了。牢记文言文的固定结构也可以轻松掌握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 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 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如《论语》中“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抓住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就能准确断句了。 二、精读篇章,陶冶情操,掌握词义 钱梦龙先生曾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有言而无文。”我们在教现代文阅读时常 常强调整体感知,其实这也适合运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理解掌握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不要 将词语单列出来,而应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我教文言文一般不作逐句串讲,而是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在理解句子意思的 基础上再强调一些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掌握词义会 更扎实。比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抓住“讽”字提出问题:分析邹忌为什么讽?如何讽?讽的结果如何?“讽”字成为本课学习的一个纲要信号,抓住此纲要信号理解文章内容,既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更专注于课文,深入文本理解文章内容。带领学生思考为 什么“讽”?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得出答案:课文叙述了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 引出了与妻与妾与客的三问三答,引发了邹忌的三思,即推断出一个道理:人们往往因为各 种原因而不说真话,由此联想到作为国君受到的蒙蔽很多,从而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如 何讽?邹忌为了达到委婉劝谏齐威王的目的,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过三比让齐威王明白 其中的道理。讽的结果如何?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又将故事推进到三赏及三变。故事 至此结束。整篇文章的分析由纲要信号统帅全文,环环相扣,深入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让 学生养成研读文本的习惯,任何问题的分析与思考都不能离开文本。 三、课内外比读,同中求异,增加积累

文言文断句复习导学案

----文言文断句 一、学习目标:学会正确断句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知识链接 什么叫“断句”?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文章中并无停顿的标志,读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处理停顿,也就是所说的“句读 (jù dòu) ”,这分析停顿的过程叫断句。 四、复习过程 1、教师激趣导入 ( 所以,正确断句很重要,断错了位置,意思就改变了。那么,断句有没有规律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一下吧!) 2、明确学习目标 3、断句方法复习指导 明确:文言文断句要在通读全文的前提下,结合上下文揣摩句意,在基本理解句意后划分停顿。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小方法来断句。这些小方法反过来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意。 师:请同学们读下列句子,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1、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5、公输盘曰/夫子何焉为 师:断句小提示1:借助对话标志断句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言”、“问”为标志。 (应考虑在这些字的后面点断,“问”字后面有宾语的应在宾语后点断。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曰”,而把主语省略。) 师:我们学过的课文如《孙权劝学》《公输》《曹刿论战》等都是以描写对话为主的文言文,同学们只要多读几遍即可把握这类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断句的第二种小方法:借助文言虚词断句,请同学们自由读下面的虚词和例句。 断句小提示2: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常见的5种情况: 1、句首语气词:其、岂、安、孰、盖、凡、诸、但、夫、若夫…… 如: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文言文断句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新课标要求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而,学生应了解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多阅读课内外文言经典,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 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学情分析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使学生从中吸纳传统文化的营养,提高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但是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却有着恐惧的心理,避而远之,甚至“谈文色变”。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为此在教学中除注重让古文的学习走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消除古文学习的恐惧心理外,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准确为课内外文言文断句,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让他们爱学、乐学古文。 《文言文断句》效果分析 这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下面,我从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谈一谈这节课的优点。 一、基本教学技能 1. 教学设计、教学理念 (1)整节课设计流畅,切合学生实际。脉络清晰,教学环节完整。 (2)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 2.教学手段、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兴趣、引发质疑,丰富了课堂。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3.教态、语言 (1)教师教态从容、亲切自然,与学生互动融洽。 (2)语调抑扬顿挫,有亲和力。提出的问题简练,发挥了“启发、引导、过渡、总结、激励”的作用。 二、学习效果 1.学生情感表现 (1)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从学习活动中获得合作交流的乐趣。 (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发挥了主体作用。 (3)学生参与度广,多数同学在小组活动、发言等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2.学生能力培养 (1)思考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表达能力。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规范、有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