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到九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概念

七年级到九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概念
七年级到九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概念

初中数学概念

一、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1、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2、实数a 的相反数是-a ;零的相反数是零;若a 和b 互为相反数,那么:a +b =0

3、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零的绝对值是零;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任意实数的绝对值一定为非负数;绝对值等于同一正数的实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反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去掉绝对值符号首先要判断绝对值里面的实数是正是负,然后再根据定义去掉绝对值符号

4、实数大小的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常用方法:比差法:两数相减与“0”比较。A >B ? A 一B >0;A <B ? A 一B <0;A =B ? A 一B =0

5、实数a (a ≠0)的倒数是1/a ;若a 和b 互为倒数,那么:a ×b =1;零无倒数

6、有理数的运算: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植相乘.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零

(4)有理数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注意:0不能作除数)

有理数除法符号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都得零

(5)有理数乘方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6)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规定如下:①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②同级运算,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③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大括号里的.

7、(1)加法交换律:a+b =b+a ;加法结合律:a+b+c =a+(b+c );乘法交换律:a ·b =b ·a ;乘法结合律:abc =a (bc );乘法分配律:a (b +c )=ab +ac .

(2)幂的运算:a m ·a n =a m+n (m 、n 为正整数);mn n m a a =)((m 、n 为正整数);

()n n n b a ab =(n 为正整数);n m n m a a a -=÷(m 、n 为正整数,m >n ,a ≠0),a 0=1(a ≠0);n

n a a 1

=-(a ≠0,n 为正整数)

8、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在数轴上,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 a 、x b ,那么它们之间的距离是AB =|x b -x a |

9、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记成10n

a ?的形式,其中1≤a <10,n 为整数,这种记数的方法

叫做科学记数法

10、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精确度的形式有两种:精确到哪一位数;保留几个有效数字;一个数的近似数,常常要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二、式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1、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保持不变.

2、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3、添括号法则: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4、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 (1) 如果有括号,那么先去括号;(2) 如果有同类项,再合并同类项.整式的乘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m (a +b +c )=ma +mb +mc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a +b )(c +d )=ac +ad +bc +bd .进行多项式乘法运算一方面要特别注意顺序,这样不会遗漏和重复;另一方面要注意符号,尤其某一项前面是“-”时,与它相乘的各项都要变号;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ma +mb +mc )÷m =a +b +c

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完全平方公式:()2b a +=222b ab a ++

立方和(差)公式:(a +b )(a 2±ab +b 2)=a 3±b 3

5、平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有一个平方根,它是零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正数有一个立方根;负数有一个负立方根;零有一个立方根,它是零本身 二次根式的运算:()0,0≥≥=?b a ab b a ;b

a b a

=(0,0>≥b a ); ||2a a =;)0()(2≥=a a a

6、分式:分式有无意义:B =0时,分式无意义;B≠0时,分式有意义;分式值为零:A =0且B≠0时,分式的值为零;分式的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约分的主要步骤是: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分式运算的最终结果若是分式,一定要化成最简分式;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几个与原来分式值相等的同分母分式的过程,叫做分式的通分;最简公分母: (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代数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或含有字母的代数式的指数取最大的

分式的基本性质

1)

A B =..A M B M

(B≠0,M 是不等于0的整式) 2)A B =A M B M ÷÷(B≠0,M 是不等于0的整式) 3)分式的变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加、减:同分母分式的加减:b a ±c a =b c a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b a ±d c =bc ad ac ±;乘:a b ×d c =ad bc

,一般情况是先对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约分后再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除:a b ÷d c =a b ×c d

;分式的混合运算:与有理数四则运算类同,如果一个代数式含有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多种运算,那么先做乘方,再做乘、除,最后做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做括号的运算;在同一级运算中,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繁分式化简: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中含有分式,这样的分式叫做繁分式。繁分式的化简通常可利用除法运算,也可利用分式基本性质逐次去分母,使繁分式化简。

三、方程

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分析抽象方程(组)???→?求解检验解答

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把原方程中的已知项改变符号以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移项是解方程的最常用变形方法,注意移项时要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2)去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化去方程中所有括号;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另一边。4)合并同类项:化为最简方程ax =b (a ≠0)的形式。5)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出方程的解x =b a

;在解具体的一元一次方程时,上述步骤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代入消元法: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常用方法,它的一般步骤是:①从方程组中选取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将这个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例如,用x 的代数式表示y ,可写成y=ax+b 的形式。②将y=ax+b 代入方程组的另一个方程中去,消去y ,得到一个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这个关于x 的方程,求出x 的值。④将所求得的x 的值代入y=ax+b 中,求出y 的值,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加减消元法: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是解二元一次组的常用方法,其中一般步骤是:①在方程组的二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又不是互为相反数,就用适当的数分别乘二个方程的两边,使变形后的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或相等。②把变形后的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③解这个方程,求出其中一个未知数值。④将求出的未知数值代入原方程组的任意一个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说明:①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都是针对标准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因此运用前应先化简原方程组。②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的目的都为消元,因此解方程组时可根据方程组特点,灵活使用消元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通过整理,可化成(px +q )2=r (p ≠0 r ≥0)这种形式,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来解2)配方法。把方程的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进一步通过直接开平方来解。3)公式法。先把一

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式:ax 2+bx +c =0(a ≠0),在b 2-4ac ≥0时公式是x (b 2-4ac ≥0),这种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公式法,若b 2-4ac <0则方程无解。4=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把方程右边化为0,左边化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的形式,再分别令这两个一次因式等于0,从而得到原方程的两个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5=如果不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加以限定的话,解方程时,首先选择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这些特殊方法难以奏效时,再考虑公式法,一般不用配方法,除特别规定例外。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b 2-4ac 。根的三种情况:

△>0? ax 2+bx +c =0(a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 ax 2+bx +c =0(a ≠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 <0 ?ax 2+bx +c =0(a ≠0)无实数根。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如果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个实数根是x 1, x 2,那么x 1+ x 2=a

b - ,x 1x 2=a

c 分式方程:1)在分式方程的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2)解这个整式方程;3)验根。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要,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在解分式方程时,经常用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去乘方程两边,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这种方程的变形有可能会产生增根。在解分式方程时,必须要验根。验根的方法,即将解方程所得到的根代入原方程,找出是否有增根,若有则舍去,也可以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等于0,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四、不等式的性质

1、如果a >b ,那么a +c >b +c ,a -c >b -c ;

2、如果a >b ,且c >0,那么ac >bc ;如果a >b ,且c <0,那么ac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法: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依据是不等式的性质,因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和解一元一次方程很类似。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化为ax >b 或ax <b (其中a 、b 是常数,且a≠0)的形式;⑤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项的系数a ,即系数化为1。2=在“去分母”或“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项的系数”时,千万要注意,不等式两边如果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这是解不等式与解方程不同的地方。3=不等式中除了用“≠、<、>”等符号外,用符号“≥”(“≤”)连结的式子也被子看作是不等式,这种符号表示大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的关系。4=不等式的解集x >a 与x≥a(或x <a 与x≤a=的区别,在于前者表示a 不是这个不等式的解,而后者表示a 也是这个不等式的解。在数轴上表示这两个不等式的解集时,用空心圆圈和实心圆点来加以区别。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1)先求出不等式组里每个不等式的解集;2)再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就可得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五、函数

1.坐标轴上点的特征:

x轴上点的纵坐标为0,一般记为p(x,0);

y轴上点的纵坐标为0,一般记为q(0,y);

各象限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x,y)

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二象限:(-,-)第四象限:(+,-)点p(x,y)坐标的几何意义;点p(x,y)到x轴的距离是y;

点p(x,y)到y轴的距离是x;点p(x,y

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两点坐标的特征

点p(a,b)到x轴的对称点是p1(a,-b);

点p(a,b)到y轴的对称点是p2(-a,b);

点p(a,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p3(-a,-b);

2.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正比例函数y=kx(k≠0的常数)有如下的性质:

①当k>0时,它的图像在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②当k<0时,它的图像在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函数的性质应结合它的图像来理解

一次函数

1)函数y=kx+b(k,b是常数k≠0)叫做一次函数

当b=0时,一次函数y=kx+b就成为y=kx(k是常数k≠0),这时y 是x的正比例函数,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情况。

2)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经过点(0,b)且平行于直线y=kx的一条直线,一次函数y=kx+b 的图像也叫做直线y=kx+b。直线y=kx+b与y轴相交于点(0,b),bj 直线y=kx+b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

②两条直线L1:y=k1x+b1,L2:y=k2x+b2,如果k1=k2,b1≠b2,那么L1∥ L2,反之也成立。

③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可知,在画一次函数的图像时,只要先描出直线上的两点,再过这两点画一条直线就可以了,当b≠0时,一般取与坐标轴相交的两点(,0)、(0,)较好。

3)直线位置与常数的关系

①k决定直线的方向

k>0直线的方向向上;k<0直线的方向向下

②b决定直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b>0 直线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

b=0 直线过原点;

b<0 直线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

4)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一次函数y=kx+b(k≠0),当y=0时,即对应一元一次方程y=kx+b(k≠0),也就是说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x的值就是方程y=kx+b(k≠0)的根。

5)求一次函数表达式:待定系数法

由已知条件,先设一个式子中的未知系数,然后根据已知数据求出未知系数,从而法语出这个式子的方法叫待定系数法。

3.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

①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它的最低点;a <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它的最高点;a 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

②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x=2b a -,顶点坐标是(2b a

-,244ac b a -) ③如果抛物线用顶点式y=-a (x -h )2+k 表示时,那么对称轴是直线x=h ,顶点坐标是(h ,k )

④当b=c=0时,二次函数为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ax 2。当b 、c 不全为0时,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像与y=ax 2的图像的形状相同,位置不同,可以通过适当的平移,使两个图形重合,如把二次函数y=(x -1)2-4的图像,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向上平移四个单位,即与y=3x 2的图像重合。

⑤画二次函数的图像时,应先求出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然后利用它的对称性列表取点,如取与y 轴的交点及基本对称点,如果图像与x 轴有两个交点,取这两个交点等,最后描点连接,就可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

抛物线中间由a 、b 、c 决定:

a >0?开口向上

①a 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a <0?开口向上

②c 决定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位置:

c >0?图像与y 轴交点在x 轴的上方;c=0?图像过原点;c <0?图像与x 轴交点在x 轴的下方。

③a、b 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对称轴:x=2b a

-) a 、b 同号?对称轴在y 轴左侧;b=0?对称轴是y 轴;a 、b 异号?对称轴在y 轴右侧。

④△=b2-4ac 决定抛物线与x 轴交点情况:

△>0?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不同交点;△=0?抛物线与x 轴有惟一公共点(相切);△<0?抛物线与x 轴有无公共点。

二次函数的最值

①二次函数y=ax2+bx+c (其中a 、b 、c 是常数,a≠0)中,如果a >0,那么当x=2b

a

-时,函数y 有最小值244ac b a -,记作y 最小值=244ac b a -;如果a <0,那么当x=2b a

-时,

函数y有最大值

2

4

4

ac b

a

-

,记作y最大值=

2

4

4

ac b

a

-

②所谓最值就是最大值或最小值,二次函数取最大值或最小值是与决定图像开口方向的a有关。

③二次函数的最值反映到图像上,就是最高点或最低点,也就是顶点的纵坐标。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二次函数y=ax2+bx+c(其中a、b、c是常数,a≠0),当y=0时,即对应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也就是说,二次函数y=ax2+bx+c(其中a、b、c是常数,a≠0)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x的值就是方程ax2+bx+c=0(a≠0)的根。

①当△=b2-4ac>0时,由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所以抛物线y=ax2+bx+c与x轴有两个交点。

②当△=b2-4ac=0时,由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所以抛物线y=ax2+bx+c与x轴只有一交点,即抛物线的顶点;

③当△=b2-4ac<0时,由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没有实数根,所以抛物线y=ax2+bx+c与x轴没有交点。

4.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①当k>0时,它的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②当k<0时,它的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③图像的两个分支都无限接近于x轴和y轴,但不会与x轴和y轴相交。

注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分别在两个不同的象限,当k>0时,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而第一象限的y值总大于第三象限y值,因此在用性质时,要注意“在每个象限”这个条件。

六、圆:

弧长

2360180n n R R ππ=?= 扇形面积

S 扇形=213602n R R π= 弓形(优弧)面积

S 弓形=S 扇形+S △ 弓形(劣弧)面积

S 弓形=S 扇形-S △

三角函 角α

数值

三角函数 300 450 600

sin α 12

22 32 cos α 32

22 12 tan α 33 1 3

.锐角三角函数:①设∠A是RtΔ的任一锐角,则∠A的正弦:sinA=,∠A的余

弦:cosA=,∠A的正切:tanA=,∠A的余切:cotA=

. 并且sinA=cosB,tanA=cotB,tanAcotA=1,sin 2A+cos 2A=1.0

tanA>0,co tA>0.∠A越大,∠A的正弦和正切值越大,余弦和余切值反而越小.余角公式:sin(900-A)=cosA,cos(900-A)=sinA,tan(900-A)=cotA,cot(900-A)=tanA.

RtΔ的切圆的半径R=,任意多边形的切圆的半径R=.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设点p 到圆心的距离为d ,圆的半径为r ,则①若d=r ,则点p 在圆上,反之也成立。②若d <>r ,则点p 在圆,反之也成立。③若d >r ,则点p 在圆外,反之也成立。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若⊙O的半径为r,圆心到直线L 的距离为d,则:

①dr 直线L 和⊙O相离.

圆中常作的辅助线:(1)两圆相交,常作公共弦,连心线.(2)两圆相切,常作公切线,连心线.(3)已知切线,常过切点作半径.(4)已知直径,常作直径所对的圆周角.(5)求解有关弦的问题,作弦心距.(6)弧的中点常和圆心连结. 面积公式:①S 正Δ=×(边长)2.②S 平行四边形=底×高.③S 菱形=底×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复习过程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1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能够用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外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点: 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难点: 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学习方法: 引导—探索法. 学习过程: 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 2、生活问题数学化: ⑴如图:梯子AB 和EF 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⑵以下三组中,梯子AB 和EF 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二、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Rt △AB 1C 1和Rt△AB 2C 2有什么关系? ⑵ 2 2 2111B AC C B AC C 和有什么关系? ⑶如果改变B 2在梯子上的位置(如B 3C 3)呢? ⑷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三、例题: 例1、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 例2、在△ABC中,∠C=90°,BC=12cm,AB=20cm,求tanA和tanB 的值. 四、随堂练习: 1、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根据图中所给数据求出tanC吗? 2、如图,某人从山脚下的点A走了200m后到达山顶的点B,已知点B到山脚的垂直距离为55m,求山的坡度.(结果精确到0.001) 3、若某人沿坡度i=3:4的斜坡前进10米,则他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 升高________米.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16和12.较长的一条对角线与菱形的一边的夹角为θ,则 tanθ=______. 5、如图,Rt△ABC是一防洪堤背水坡的横截面图,斜坡AB的长为12 m,它的坡角为45°,为了提高该堤的防洪能力,现将背水坡改造成坡比为1:1.5的斜坡AD,求DB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五、课后练习: 1、在Rt△ABC中,∠C=90°,AB=3,BC=1,则tanA= _______. 2、在△ABC中,AB=10,AC=8,BC=6,则tanA=_______. 3、在△ABC中,AB=AC=3,BC=4,则tanC=______. 4、在Rt△ABC中,∠C是直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a=24,c= 25,求tanA、tanB的值.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第一章证明(二)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4、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6、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习题精选.doc

初中数学试卷 桑水出品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有公共顶点且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C.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D.有公共定点且有一条边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角 2.一个锐角的余角() A.一定是钝角 B.一定是锐角 C.可能是锐角,也可能是钝角 D.以上答案都不对 3.若两个角互补,则() A.这两个角都是锐角 B.这两个角都是钝角 C.这两个角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 D.以上答案都不对

4.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O,,∴ ,其推理依据是() A.同角的余角相等 B.等角的余角相等 C.同角的补角相等 D.等角的补角相等

5.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度数之比为3:2,则这两个角分别是() A.108°和72° B.95°和85° C.100°和80° D.110°和70° 二、填空题 1.如果两个角的和是_________,称这两个角互余; 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称这两个角______; 3.同角的余角______,同角的补角______,对顶角______;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其余的3个角________ 5.如图,直线相交于一点O,对顶角一共有__________对; 三、判断题 (1)一个锐角的补角,总是大于这个角的余角;() (2)一个角的补角,总是大于这个角;() (3)相等的角,一定是对顶角;() (4)一个锐角的余角,总是锐角;()

(5)一个角的补角,总是钝角;() (6)锐角一定小于余角.() 四、解答题 1.台球是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你知道吗?打台球有很多技巧与角有关.如图, 现在台球桌面上有两球.那么,你知道怎样击打球 A,才能使球A依次撞击出边框,反弹后撞到球B?先想一想,再画一画,方便的话你也可亲自试一试吆!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证明(二) 一、公理(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 (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3)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 二、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 ,底边长为b ,则2 b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证明(一) 1、你能证明它吗?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4、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公式大全

有理数——比较:a=0,|a|=0 a>0,|a|=a a<0,|a|=-a |a|>|b|,a<0,b<0,则ab,则a+c>b+c,a-c>b-c 如果a>b,c>0,则ac>bc

如果a>b,c<0,则ac0) 多边形的外角和:180° 多边形的内角和:180°*(n-2) 多边形的边数:n边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n(n-3)÷2 正多边形的各个内角:180°-360°÷n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证明(二) 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 、SAS 、AAS 、ASA 、HL 二、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 2、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 三、等边三角形 (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2)“三线合一” 四、直角三角形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 2 2 c b a =+ 5、常用关系式: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两直角边的积=斜边与斜边上的高的积 五、角的平分线及其性质与判定 1、角的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如图1所示,AO=BO=CO ) 3、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六、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定理: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如图2所示,OD=OE=OF)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A C B O 图1 图2 O A C B D E F

新课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课时(介绍)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单元整体说明 本章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编写本章的目的在于:(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2)为学生学习中学数学作必要的准备。本章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学习本章将为其他各章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示范。本章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人文精神、数学应用意识、数学价值观等都应该在其他各章的学习中得到贯彻。 本章按照如下线索展开内容:数学伴我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让我们来做数学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课程内容标准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结构体系 单元教学建议 鉴于本章承上启下的特点,故教材内容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调节课时数。 教学的总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构建对数学的认识,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补充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第11页的练习第1题以及习题1.2的第6题都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第11页的练习第1题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4.给学生提供实地考察、调查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应给让学生实地考察一些生产、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 5.给学生提供合作、讨论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本章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小组学习形式。例如对第12页的云图中提出的“如果一家四人,结果是否一样呢?”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按“3个大人和1个小孩”、“2个大人和2个小孩”等不同情况得出结论。 6.本章得练习、习题中,有一些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如第10页的练习第1题,由于考虑得方式不一样,会发现前面的数具有各种不同的规律,这样答案自然就不同了。 7.评价时,请考虑以下几点: (1)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利用适量的开放题,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 (3)安排调查活动,评价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写读后感,评价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5)开展小组活动,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 (6)提供成果展示机会,评价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二课时 一、课题§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 第五章投影与视图 第六章反比例函数 (八下前情回顾)※平行四边的定义:两线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 两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做它的对角线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一个内角为直角 菱形 一组邻边相等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一起看看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查阅!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二、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90---P93,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圆周角?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 2、在下面空里作一个圆,在同一弧上作一些圆心角及圆周角。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3、默写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并证明。 4、能去掉"同圆或等圆"吗?若把"同弧或等弧"改成"同弦或等弦"性质成立吗? 5、教材92页思考?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上)数学知识点答案 第一章证明(一) 1、你能证明它吗?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4、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试题及答案

A C P D B 初中数学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七年级数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四个图中,每个都是由六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的是……………………………(C ) 2、下列各式中运算正确的是(D ) A .156=-a a B .4 2 2 a a a =+C .5 3 2 523a a a =+ D .b a ba b a 2 2 2 43-=- 3、将一张长方形纸如图所示对折三次,则产生的折痕与折痕间的位置关系有(C ) A 、平行 B 、垂直 C 、平行或垂直 D 、无法确定 4 .2009年7月22日,在我国中部长江流域发生了本世纪最为壮观的日食现象,据统计,观看本次日食的人数达到了2580000人,用科学计数法可将其表示为( C ) A.7 1058.2?人 B.7 10258.0?人 C.6 1058.2?人 D.6 108.25?人 5.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C ) A 、我校同学中间出现一位数学家; B 、从一副扑克牌中抽出一张,恰好是大王 C 、从装着九个红球、一个白球共十个球的袋中任意摸出两个,其中一定有红球 D 、未来十年内,印度洋地区不会发生海啸 6. 小明在做解方程作业时,不小心将方程中的一个常数污染了看不清楚,被污染的方程是2y-21=21y-●,怎么办呢?小明想了一想便翻看了书后的答案,此方程的解是y = -3 5 ,很快补好了这个常数,这个常数应是 ( C ) A 、1 B 、2 C 、3 D 、4 7.上午9点30分,时钟的时针和分针成的锐角为(A ) A 、 105 B 、 90 C 、 100 D 、 120 8.点A 为直线外一点,点B 在直线上,若AB=5厘米,则点A 到直线的距离为( D ) A 、就是5厘米; B 、大于5厘米; C 、小于5厘米; D 、最多为5厘米 9、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作服装仍可获利15元,则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 B ) A 、120元 B 、125元 C 、135元 D 、140元 10.足球比赛的积分规则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一个球队打了14场,负5场,共得19分,那么这个球队胜了(C ) A.3场 B. 4场 C.5场 D.6场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如果飞机离地面6000米记为+6000米,现在它又下降了1600米,那么现在飞机的高度可记为_+__4400_______米. 12、1 5 - 的倒数是 5 .数轴上与点 3的距离为2的点是_1或5__________ 13工程队在修建高速公路时,有时需要将弯曲的道路改直以缩短路程,这样的理论依据是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___ __________________ . 14.当=x -3 时,代数式1-x 与102+x 的值互为相反数 . 15 、若72+-n m b a 与443b a -是同类项,则n m -的值为 9 16 如图,C 、D 是线段AB 的三等分点,P 为CD 的中点, 2=CP ,则=AB _____12__________ 17掷一枚骰子,朝上的数字比5小的可能性 > 朝上的数字是奇数的可能性(添“<”“=”“>”)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编写意图——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主要特点:提倡从操作到思考、想象的学习方式 内容特点 1 本章内容与教材中其他相关内容的联系:本章是“空间与图形”学 习领域的最基础部分,它与后面有关几何部分的内容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知识、方法与学习资源等方面。 2.内容定位 观察生活中的几何体,从事对基本几何体的操作性活动; 认识基本几何体及其展开图的基本性质;进一步了解点、线、面,体 会一些基本几何对象由空间到平面的转换过程。 设计思路 1.整体设计思路:围绕认识基本几何体、发展空间观念展开教材。 其中包括三个方面:基础知识——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 棱柱及其展开图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球的概念;基本活动——观 察以及各种操作性活动(展开、折叠、切与截),及其内省化(想 象、转换与推理);发展空间观念——从直观到抽象、从实物操作 到空间想象和转换。 具体过程:认识几何体(形状)——分析几何体的构成——对几何体进行分解与组合——视图——若干平面图形。 2.各节内容分析 §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以及分析、概括其形状特征,初步接触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棱柱和球的概念,明确它们的组成及基本性质。介绍点、线、面的基本含义。 §2 展开与折叠 在展开与折叠的活动中认识棱柱展开图的特征,初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通过对正方体展开图的讨论,进行图形的分析与推理活动。 §3 截一个几何体 在对立方体的切与截活动中从事发展空间观念的学习:从具体认识截面的形状到想象通过切与截所可能产生的形状。 §4 从不同方向看 将观察与研究的对象转到平面上——通过想象与表达、推理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学习投影与视图打基础。 §5 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梳理有关基本多边形的概念,了解其组成与分解。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一些建议 1充分展示图形的现实模型,鼓励学生从现实世界中“看出”图形。 2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 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有意识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 4关注对数学活动水平的考察。

新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2014年(新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八下前情回顾)※平行四边的定义:两线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顶点连成 的线段叫做它的对角线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概念总结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常见的几何体及其特点 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且各面都是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棱柱:上下两个面称为棱柱的底面,其它各面称为侧面,长方体是四棱柱。 棱锥: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曲面),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圆。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连成。 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曲面)。侧面展开图是扇形,底面是圆。 球:由一个面(曲面)围成的几何体 4、棱柱及其有关概念: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 (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 2n个顶点。 5、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11种

6、截一个正方体: (1)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注意:①、正方体只有六个面,所以截面最多有六条边,即截面边数最多的图形是六边形. ②、长方体、棱柱的截面与正方体的截面有相似之处. (2)用平面截圆柱体,可能出现以下的几种情况. (3)用平面去截一个圆锥,能截出圆和三角形两种截面(还有其他截面,初中不予研究) (4)用平面去截球体,只能出现一种形状的截面——圆. (5)需要记住的要点: 7、三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单项式 整 式 多项式 同底数幂的乘法 幂的乘方 积的乘方 幂运算 同底数幂的除法 零指数幂 负指数幂 整式的加减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整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整式运算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整式的除法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一、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整 式 的 运 算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四、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五、同底数幂的乘法 1、n 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 相乘,记作a n ,读作a 的n 次方(幂),其中a 为底数,n 为指数,a n 的结果 叫做幂。 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 m ﹒a n =a m+n 。 4、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m+n = a m ﹒a n 。 5、开始底数不相同的幂的乘法,如果可以化成底数相同的幂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幂再运用法则。 六、幂的乘方 1、幂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幂相乘。(a m )n 表示n 个a m 相乘。 2、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 m )n =a mn 。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mn =(a m )n =(a n )m 。 七、积的乘方 1、积的乘方是指底数是乘积形式的乘方。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 )n =a n b n 。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n b n =(ab )n 。 八、三种“幂的运算法则”异同点 1、共同点: (1)法则中的底数不变,只对指数做运算。 (2)法则中的底数(不为零)和指数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3)对于含有3个或3个以上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 2、不同点: (1)同底数幂相乘是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是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是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将结果相乘。 九、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 m ÷a n =a m-n (a ≠0)。 2、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m-n = a m ÷a n (a ≠0)。 十、零指数幂 1、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 0=1(a ≠0)。 十一、负指数幂 1、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 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 次幂的倒数,即: 1(0)p p a a a -=≠ 注:在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指数幂、负指数幂中底数不为0。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 一、选择题 1.小颖随机抽查他家6月份某5天的日用电量(单位:度),结果如下:9,11,7,10,8.根据这些数据,估计他家6月份日用电量为( ) A .6度 B .7度 C .8度 D .9度 2.如图,在纸面所在的平面内,一只电子蚂蚁从数轴上表示原点的位置O 点出发,按向上、向右、向下、向右的方向依次不断移动,每次移动1个单位,其移动路线如图所示,第1次移动到A 1,第2次移动到A 2,第3次移动到A 3,……,第n 次移动到A n ,则△OA 2A 2019的面积是( ) A .504 B . 1009 2 C . 1011 2 D .1009 3.按照如图所示的运算程序,若输入的x 的值为4,则输出的结果是( ) A .21 B .89 C .261 D .361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不是单项式 B .3 16 X π的系数为 16 C . 27 ah 的次数为2 D .365x y +-不是多项式 5.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且OC ⊥OD ,若∠COA=36°则∠DOB 的大小为( ) A .36° B .54° C .64° D .72° 6.如图,若已知七巧板拼图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2,则图中,最大正方形面积为( )

A .8 B .10 C .16 D .32 7.下列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x+2y =3 B .y+3=0 C .x 2﹣2x =0 D . 1 y +y =0 8.如果有理数,a b ,满足0,0ab a 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0a b >> B .0,0a b <> C .0,0a b << D .0,0a b >< 9.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3倍小20度,则这个角的度数是( ) A .30 B .35? C .40 D .45 10.观察下列算式:122=,224=,328=,4216=,5232=,6264=, 72128=,82256=,…….根据上述算式中的规律,你认为20192的个位数字是( ) A .2 B .4 C .6 D .8 11.已知232-m a b 和45n a b 是同类项,则m n -的值是( ) A .-2 B .1 C .0 D .-1 12.按照如图所示的计算程序,若输入的x =﹣3,则输出的值为﹣1:若输入的x =3,则输出的结果为( ) A . 1 2 B . 112 C .2 D .3 13.已知线段AB ,C 是直线AB 上的一点,AB=8,BC=4,点M 是线段AC 的中点,则线段AM 的长为( ) A .2cm B .4cm C .2cm 或6cm D .4cm 或6cm 14.已知一组数:1,-2,3,-4,5,-6,7,…,将这组数排成下列形式: 第1行 1 第2行 -2,3 第3行 -4,5,-6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试卷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周测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方程(x-2)(x+3)=-4的根为 ( ) A .2,3 B .-2,3 C .-2,1 D .2,-1 2.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 A .2 31x x y --= B .21x = C .21 10x x + -= D .22434(1)x x -=+ 3.用配方法将二次三项式2a -4a+5变形,结果是 ( ) A .2 (2)a -+1 B. 2 (2)a ++1 C. 2 (2)a + +1 D. 2 (2)a --1 4.方程2 x -x —6=0的根是 ( ) A .3 B .-2 C. 3或-2 D.2或-3 5.方程32 10x -+=的根的情况为 ( ) A.有一个实根 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没有实数根 D.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6.已知方程(m-1)2 1x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1 B.m 0≥ C. m 0≥且m ≠1 D.m 为任何实数 7.用换元法解方程2 133x x x x ? ???--- ? ?? ???=—2时,如果y=x-1x 那么原方程可化为( ) A .2 320y y ++= B .2 320y y --= C .2 320y y +-= D .2 320y y -+= 8.已知m 、n 是方程2210x x --=的两个实数根,则代数式22 381m n m --+的值等于 A.9 B.7 C.1 D.-1 ( )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24分) 9.方程42X =0是 元 次方程,二次项系数是 ,一次项系数是 ,常数项是 。 10.一元二次方程5x(x-1)=2化成一般形式为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 ,一次项系数为 ,常数项为 。 11.关于x 的方程(k -3) 2X + 2x -1=0,当k ___时,是一元二次方程. 12.关于x 的方程(2 k -1) 2X + 2 (k -1) x + 2k + 2=0,当k 时,是一元 二次方程,当k 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13.如果分式29 3 x x --的值为零,则x= 。 14.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 (3)0x k x k +++=的一个根是-2,则另一个根是 。 15.用配方法解方程2 21x x -- =0,则方程可变形为 。 16.已知关于x 的方程210x kx +-=,那么根的情况是 。 三、解答题(共52分) 17. (8分)如图,在一块长35m,宽26m 矩形地面上,修建同样宽的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剩余部分栽种花草,在使剩余部分的面积为8502 m ,道路的宽应是多少?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