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第19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第19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第19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对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线索一: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此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第19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把握

一个

特征

掌握

两个

阶段

把握

三个

趋势

掌握

三个

行业

了解

三种

形态

认识

一种

现象

知识排查教材深化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使用范围十分有限,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③东汉时,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耕犁已相当完善。

2.农耕技术

(1)耕作技术

①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②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

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特点: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影响:在较长时间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由于小农经济长期牢固地存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且长期存在。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官营手工业

(1)历程

①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③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都收归官办。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成就

2.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

品出卖。

3.民营手工业

(1)生产特点: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①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②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③宋元时期,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④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

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4.享誉世界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主题探究能力提升

主题一田园风情——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探究1史料实证——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

【认知深化】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和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自耕农生产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的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探究2唯物史观——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

【认知深化】多视角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

(2)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

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等不足。

(5)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导致了“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人际关系和睦的观念。

素养感悟唯物史观——小农经济的再生性

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从唐宋迄明清,农民

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主题二天工物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探究1史料实证——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规模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

比官窑大三四倍。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李龙潜《明清经济史》等

,概括从汉到清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认知深化】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四大特点

(1)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奴隶社会就有了冶铜工业,封建社会增加了冶铁、纺织、制瓷、造纸、印刷等部门。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

(2)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手工业部门,不论其创立早晚,一旦创立以后,它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

(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分工的发展。一是在手工业兴起早期,官营手工业的比重高于民营手工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二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城市手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转移。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探究2史料实证——民间手工业的艰难发展

材料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概括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

【认知深化】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

素养感悟历史价值观——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

中国古代工匠精神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纵联横合思维升华

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铁犁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可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赈灾救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征收的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1.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3)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4)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5)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6)古代政治重心南移的影响。

2.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影响

对风

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

习惯

的影

真题实战模拟演练

真题实战

1.(2020全国Ⅰ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2.(2020全国Ⅱ卷,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核心价值手工生产随着人类出现而产生,并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工匠阶层在阶级社会产生,并衍生出工匠制度进行配套管理。工匠制度的发展史,不仅是记录对于工匠进行组织、管理、统治的发展和演变,更构建了工匠与制度管理之间互动融合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之中,催生了动态而相对稳定的工匠精神,且“理想人格”成为工匠必须坚守的价值核心。

3.(2019海南卷,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4.(2018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5.(2018全国Ⅰ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素养立意

6.(2018海南卷,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模拟演练

1.(2020新疆三模)《孟子》说:“深耕易耨。”《韩非子》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吕氏春秋》说深耕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使禾、麦得到好收成。当时“深耕”得以普及的主要条件是( )

A.农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B.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D.二牛一人耕作法的推广

2.(2020广东肇庆一模)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促成这一格局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 )

A.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

B.南迁北民对面食需求的推动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3.(2020河北张家口二模)图1、图2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画作反映了( )

A.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

B.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

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

D.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

4.(2020河北唐山联考)从汉朝史料来看,一些重要的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如“鲁缟”“齐纨”“蜀锦”等,这反映汉朝( )

A.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

B.品牌意识深入人心

C.各地注重本土化宣传

D.区域生产形成特色

5.(2020广西南宁一模)有学者估算,明中叶以后,中国每年产棉布6亿匹以上,产量超过工业革命初期的英国五倍。这些棉布一半以上是作为商品进行生产,估值近一亿两白银。下列各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工场手工业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使城市经济迸发活力

C.工商业发展较快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知识排查·教材深化

情境体验1提示以农立国。

情境体验2提示特色手工业生产出现。

主题探究·能力提升

主题一

探究1提示沉重的封建剥削(或赋税、徭役);自然灾害的影响;高利贷的盘剥;土地兼并严重。

探究2提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思想解放。

主题二

探究1提示变化:生产领域扩大;由盐铁扩展到纺织、制瓷、矿冶等领域;生产形式不断进步,由家庭小作坊到手工工场;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高,由从属于官营手工业到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一些私营手工业部门出现新型生产关系。

探究2提示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

真题实战·模拟演练

真题实战

1.A 材料中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项。

2.D 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明中后

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

3.B 材料“明朝……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说明清朝重视农业,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明农业祭祀礼仪的继承,不是清朝对明朝所有制度的继承,排除A项;材料“各代皇帝奉礼如常”只是说明重视农业,不能说明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排除C项;材料体现重农,未体现笼络反清政治势力,排除D项。

4.D 材料中的铁器实物并非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了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出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而图中黄河流域铁器实物发现地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能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

5.A 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根据手工业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可知当地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综合以上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在材料中缺乏有力论据,而且在中国古代社会,手工业者社会地位较低,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判断雇佣劳动的普及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的制盐业情况,不能体现盐业专卖制度解体,故D项错误。

6.C 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入开发,故选C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排除B项;人口南迁推动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耕地刺激了人口南迁,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B “深耕”就是利用工具加深耕层,疏松土壤,便于耕种,能够推动“深耕”普及的主要条件在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条件就是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故选B项;一般认为我国最早的农书是西汉晚期的《氾胜之书》,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农学研究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属于生产关系,而“深耕”侧重强调农业技术条件,排除C 项;二牛一人耕作方法始于西汉后期,排除D项。

2.B 材料中的时间是南宋初年,可知此时为第三次大规模北民南迁时期,结合材料“中原士民扶携南渡,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和所学可知,南迁北民对面食的需求增加,故而小麦价格上涨,促使了南方小麦的大规模种植,故选B项;曲辕犁原本就发明于南方地区,并非从北方引入,排除A项;仅凭借粮食作物分布格局的打破,无法判断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排除C项;题干中强调的是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的原因,而非这一格局打破后的结果,排除D项。

3.B 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反映了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故选B项;铁犁牛耕、男耕女织是现实社会的场景,并不是理想社会,排除A项;图画不能体现农民社会境遇的改善,排除C项;从图画中看不出工具有突破性发展,排除D项。

4.D 材料“一些重要的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说明汉朝各地产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以地域命名,故选D项;材料中“鲁缟”“齐纨”“蜀锦”都是丝织品,不能体现经济分工,排除A项;材料“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是对一个地域物产的称呼,而不是单独某个品牌,排除B项;材料“从汉朝史料来看,一些重要的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说明是史料记载时用以地域区分,不能说明注重对本地区的宣传,排除C项。

5.C 根据材料“明中叶以后,中国每年产棉布6亿匹以上,产量超过工业革命初期的英国五倍。这些棉布一半以上是作为商品进行生产,估值近一亿两白银”可知此时棉纺织业和商业发展较快,故选C项;明中叶以后的棉布大部分是家庭手工业生产,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发达,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强调雇佣关系,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与材料所述时间“明中叶以后”不符,排除D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

高中历史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一、独学指导 (一)知识指导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二)独立学习 知识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 (3)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_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 ”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便于中耕的和便于的收获的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知识点三: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答案及解释 一、选择题 1.(2019·南充高一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6世纪前后”“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2.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二牛三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 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3.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民营手工业艰难经营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可以看出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A。4.(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答案】B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知识分享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1.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社会政局动荡 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下面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一组壁画。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男耕女织 B.小农自给自足 C.曲辕犁的推广 D.注重精耕细作 3.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神话传说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 4.解放前,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解放前我国: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5.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农业生产发展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传说中“制耒耜,教民农作”的神农氏,他在中国传说中的诸“圣王”中有着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B.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C.他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圣王” D.他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7.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县)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 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 8.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9.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10.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 C.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11.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12.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 二、综合题:共4题每题13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沂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纪念邮戳 材料二今农夫……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

历史: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案部分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有利农业之一) 1.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1)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耕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

抗衡的实力。 3.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 (2)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4.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影响和局限 (1)影响: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不利农业之二)(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制度)1.赋税 (1)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2)中国古代赋税的比例和种类(名目):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赋税形式,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力役) (1)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人民版必修2 【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学习内容】 一、神农的传说(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 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创制了原始农具。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如《战国策》记载的秦国“ ”,就是用牛耕种。由于采用先进的农业,所以国富民强,具有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和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利: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弊: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2.土地兼并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6)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3、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①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③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④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一)学生阅读第二目,思考: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局限性? 3、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有什么特点? 4、《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⑴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⑵应该说,①牛耕的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但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历千百年而无根本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人民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 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教学目标 [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进而了解中国古代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对课本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像、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民版必修二 历史:专题一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有利农业之一)1.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1)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耕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 3.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 (2)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4.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影响和局限 (1)影响: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不利农业之二)(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制度) 1.赋税 (1)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2)中国古代赋税的比例和种类(名目):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赋税形式,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力役) (1)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程既有公共工程(如水利、交通、国防、城建等),也有私利工程(始宫室、陵墓等)。3.沉重的赋税和徭役造成的恶劣影响(经济基础影响政治、文化) 沉重的赋税使农民破产离开土地,过度的徭役使农民长期耽误农时,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中国古代水利事业)(有利农业之二) 1.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1)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2)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长期在“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3)有关水利的文献,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2.从战国至汉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1)战国水利: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叙永一中章浩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认识水利在传统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古代的农业经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学会运用各种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教学过程]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整个专题中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2、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本课分5目。第一目讲述了“神农”的传说,说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二目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工具革新;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削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又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徭役,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弊的直接原因;(第一、第三目为学生选学内容)第四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土地高度集中,以及为解决该问题,许多开明政治家所做的努力;第五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导入新课: 师:(展示十二生肖图片)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十二生肖,那么你们知道十二生肖中哪些动物与农民、农业有关? 生:牛、马、羊、鸡、狗、猪 师:(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由此可见,十二生肖的产生是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着一定的联系。那么,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而且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历史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清代,人口数量激增,其中中国古代农业又起着什么作用?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概括为三点: 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 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 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我国古代农业是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汇中向前发展的。 一、起源的多源和发展的多元 以往人们把黄河流域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认为我国农业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后逐步传播到其他地方。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已从根本上推翻了这种观点。七十年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距今近七千年的丰富的稻作遗存,完全可以和同时代黄河流域的粟作文化相媲美,而文化面貌却有明显的差异。这一惊人发现无可辩驳地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农业文化的摇篮。又从现有材料看,华南地区农业发生也相当早。这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中,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往往直接叠压在旧石器文化层上,时代则可以追溯到距今近万年甚至一万年以上,其经济生活虽然仍然以采猎为主,但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农业的因素。如适于垦辟耕地的磨光石斧,点种棒上的“重石”,与定居农业相联系的制陶,人工饲养的猪等等。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有关民族志的材料看,这里的农业很可能是从种植薯芋等块根块茎类作物开始的。 远古时代不同作物种植区农业有各自独立的起源,这是比较明显的,但同一作物种植区内农业文化的源头恐怕也不止一个。农业起源和作物起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当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某种内在要求的时候,当地居民就会从采猎生活逐步转变为农业生活,而他们种植的作物,可能是独立驯化的,也可能是引进的。因此,同一作物区内也可能有不同的农业源头。从考古发掘情况看,截至八十年代中,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发现七千余处,分布在从塞北到岭南、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的广阔地域上。考古学家把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区分为不同的区系类型,各家划分方法虽有差异,但无不承认各地区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过程,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不可替代的特点,他们不是出自某一中心文化的传播,而是从本地区旧石器文化中发展而来的。[2] 我们知道,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的发明,新石器时代文化不同区系的独立形成和发展,反映了这些不同地区的农业起源应该是相对独立的。例如,长江中游和下游存在不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系统,两地都种稻,长江下游发现了距今七千年的稻作遗存,长江中游也发现了距今九千年的稻作遗存(湖南澧县彭头山);但又各有不同特点,长江下游种的是秈稻和秔稻的混合体,从耜耕发展为犁耕,长江中游种的差不多是清一色的秔稻,主要使用石锄一类生产工具。有人分别称之为“耜耕稻作农业”和“锄耕稻作农业”,它们起源和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是明显的。在黄河流域,则存在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前仰韶—仰韶文化系统和以山东为中心的北辛—大汶口文化系统,两者之间相隔着广漠的湖沼洼地。虽然农业面貌相似,均种植粟黍,但亦各有特点。北部辽燕地区的前红山—红山文化系统也属粟作农业区,但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其文化发展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常处于前导地位,很难想象其农业是由于接受中原某地农业的传播而形成的,以上三文化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逐步形成,其农业的形成和发展虽相互影响,但也应是相对独立的。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选择题 1、远古时期,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 A.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B.原始农业的出现C.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D.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2、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日,惴田”的卜辞。“协”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锄耕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 ①③④B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下列能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是 A.使用木耒、骨耜等生产工具 B.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耕作方式 C.曲辕犁的发明 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4、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 C.连续性D.脆弱性 5、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6、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7、《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男耕女织 C、个体经营 D、精耕细作 8、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丘陵地的灌溉最应使用 ( ) A 积车 B.高转筒车 C.水排 D.风力水车 9、“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以上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句,此诗能反映出() ①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②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宋朝时经济重心的南移④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的安逸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④

2020春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堂演练:专题一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堂演练当堂达标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 “稷”指主管五谷之神,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解析:题干材料“土地之神”“五谷之神”,体现了农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在国家中所占的地位,故选B项。 答案:B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示意图,据图推断方框A、B中最 可能填写的是() 卑期农业牛一产出现 小 农 经 済 」 A .铁犁牛耕家庭农业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 C .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 .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解析: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简陋,劳动效率低下,采用集体耕作,方框A 内容应是集体劳作;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演变,方框B内容是铁犁牛耕,故D项正确。 答案:D 3.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

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 .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 .小农户个体经营 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解析:据“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据此辨析备选项,可知“小农户个体经营”符合题意,答案为C项。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C 4.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 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 A .封闭性B.分散性 C .连续性 D .脆弱性 解析:材料“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 “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反映了小农破产的原因,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答案:D 5.“其制两柄上弯,咼可三尺... 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 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3)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中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中国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四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1)由十二生肖的图片导入新课。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2)第一目“‘神农’的传说”,主要从“神农”传说和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两方面阐明远古时代已经存在农耕。在讲述中可利用幻灯片打出“神农氏”的画像和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 (3)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出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的具体经过。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设问: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由此引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4)“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两目内容主要阐述古代中国农民承担着赋税和徭役,在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 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