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概念与现状,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

教学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教学难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点: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又深有寓意的故事:三个打鱼人在潭边打鱼时,突然发现有人从上游被冲进水潭。一个打鱼人便跳入水中把落水者救了上来,并用人工呼吸等方法予以抢救。这时,他们又见到另一个被冲下来的落水者挣扎着求救,另一个打鱼人又跳入水中把他救了上来……可是,他们同时又发现了第三个、第四个和第五个落水者,于是这三个打鱼人便手忙脚乱,难于应付了。

此时,有一个打鱼人似乎想到了什么,他离开现场来到上游,劝说人们不要在这里游泳,并在人们通常游泳时的入水处插上一块木牌以示警告。可是,仍有无视警告者被冲进水潭,三个打鱼人还得忙于救人的工作。

后来,一个打鱼人醒悟了,他说这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要去做另一项工作——教人们游泳。这似乎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有了好的水性,像他们三个打鱼人那样,那么即使是被冲下深水或急流之中也能够独立应付,不至于深陷危机,甚至于付出生命了。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领悟许多道理。如果以此来比喻心理学,那么第一步跳入水中抢救落水者的工作就好比“心理治疗”——一项艰巨而充满意义的工作。心理治疗往往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被治疗者”也往往感到沉重的痛苦和不安。第二步,去上游对人们进行劝说,这就好比是“心理咨询与辅导”,也是一项充满意义的工作,但一般来说,它也只是对“来访者”或接受咨询者才能够产生作用和影响。那么第三步,那位要去教人们游泳的打鱼人所做的工作,就好比是“心理健康教育”,即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他找到了“落水者”需要被抢救的根本原因——水性不好,并着眼和致力于从教会人们游泳这一根本方式上来解决问题。

由此看出,普及心理保健知识,进行预防性心理建设,是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治病于未病,防患于未然。“水性的好坏”对于

“落水者”是至关重要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人的生活也有同样的意义。心理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生活的质量。美国心理健康专家艾森伯克教授说:“一旦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证后,心理健康在决定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科学健康新理念

一、健康的概念

(一)传统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常把“健康”看作是“没有疾病”,把“疾病”看成“不健康”。仅从生物医学的观点出发,认为人体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就是健康。即“无病即健康”,“无缺陷即健康”。这种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是消极的、不全面的,而对于心理或精神的健康却很少了解。

(二)现代观念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遇事不挑剔;③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⑤能抵抗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适当,身材发育匀称;⑦眼睛有神,反应敏捷,伤口不易发炎;⑧牙齿清洁,无蛀牙,无疼痛,牙龈色泽正常,无出血现象;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深化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三)亚健康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亚健康”这个崭新的概念,即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各项体检指标均为正常,也无法证明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与健康人相比却又显得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许多人常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腰酸腿痛、疲乏无力等不适。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做出了如下的阐述:“健康就是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及有应激能力。”

二、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一词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Sweeter W)所提出。它是指人的内部心理

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它包括了人的知、情、意、行的健康状况,体现在理想境界、智能发展、情绪、意志、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安宁平静的稳定状态。”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

归纳起来,心理健康的内容应该包含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个是情绪情感要素,一个是思维或智力要素,而且,两种要素体现在人际交往的情境之中。

据此,我们可将心理健康的含义概括为:个体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有正常的认知水平、稳定愉快的情绪、同客观现实保持积极平衡的意志行为与良好的个性特征的状态和正常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具体地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准: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具体的标准:①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②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③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④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⑤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⑥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3.国内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地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②接受他人,善与人处。③热爱生活,乐于工作。④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⑤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⑥人格和谐完整。⑦智力正常。⑧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一、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一)大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

(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没有真正完全达到成熟的特殊阶段。

1.智力发展高峰

2.情绪、情感发展迅速

3. 自我意识逐步成熟

4.意志品质不断发展

5.人生观基本形成

6.社会化心理的成熟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

1.锁闭性所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常常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探索、反思,这是青年期最显著的锁闭性心理特征。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也会产生强烈的被他人接纳、认可的心理需求。心理特点的两重性让大学生形成了一种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大学生的成人感迅速增强,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但又难以摆脱长期形成的依赖感。这就使他们在心理上出现了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3.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

大学生求知欲特别强,但又缺乏实践经验,识别能力比较低。这就构成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现实矛盾。

4.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但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会教育的增多,往往也会表现出理智性的一面。大学生常会为不善于处理情绪与理智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大学生富有理想,当理想受挫不能成为现实时,必然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

6.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性生理已经成熟,性心理正趋向成熟。这种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的现实矛盾,导致许多与性有关的心理矛盾产生。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如下: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良好的情绪

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3.和谐的人际关系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主要是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4.统一的人格

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已具有相对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此为中心,把需要、愿望、思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5.积极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大学生积极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为:行为具有较高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学习、工作中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较合理的反映方式,主动克服困难。

6.能够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

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有与自己年龄相符的心理和行为。

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新生适应问题

(1)对新的生活环境不能很好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大学新生有直接的重要影响。

(2)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与中学相比,由于大学学习专业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在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有不同,使新生一时无所适从。

2.学习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学习上的长期持久的紧张感、压抑感得不到消除,造成学习心理上的焦虑现象是普遍的。

3.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交往中,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长期与同学不合而导致关系紧张,由此带来苦闷、焦虑,以至长期被消极的心境困扰;有的学生

个性抑郁,缺乏自信,自我否定,由于自我评价过低而产生自卑、自缩甚至自闭心理,长期处在忧虑之中。

4. 恋爱和性问题

理想中的交友恋爱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失恋也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更有甚者出现变态心理或轻生心理。

由于性教育的缺失,性知识的贫乏,大学生有关性生理与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对其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性生理适应不良: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与承认,产生性幻想、性压抑、性冲动、性梦等。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应,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罪恶感。性心理问题:性的好奇、性无知、性贞洁感淡化、性与爱的困惑、性与爱的分离、由于性行为引起的后果及其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5.人格缺陷

大学生中有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发展缺陷,表现为不良的人格倾向。

6.就业问题

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就业的压力越大,心理越紧张,心理障碍也越有可能发生。

7.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特困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了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身心疾病突出和问题行为较多的状况,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家庭环境与早期经历的影响

(1)家庭结构和组成人员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2)家庭教养方式和观念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最早和最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

(3)家庭人际关系和氛围、父母人格特征的影响。家庭中父母之间、亲子之间关系是否和谐,父母的人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

(4)家庭期望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2.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的影响

(1)生活环境改变带来心理的不适。生活环境的变化是促使个人心理变化的基础。

(2)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产生交往障碍。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群体,人际关系相对于大学之前变得复杂化。人际交往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集体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对个体产生极大的心理影响。

(3)学习生活的紧张化产生焦虑心理。

(4)传统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制约。

3.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人们必须根据从社会中所获得的信息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功能,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然而这种适应性反应有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调,从而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带来情绪体验上的巨大变化,严重持久的心理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心理失常。

大学生是社会上最活跃、最敏感的有知识的人,他们常常最先敏锐地感觉到社会变化和冲击,但由于他们正处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期,生理和心理在迅速变化,成熟与不成熟并存,因而那种变化和冲击在他们心灵中引起的波涛也最为明显、强烈。

4. 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制约

(1)个体生理因素的制约。

(2)个性心理因素的影响。个性心理因素是影响、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格的缺陷。

②价值观念动荡模糊。

③不正确的认知方式。

④心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全国各地近年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测评和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是较好的。

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有数据显示,全国大学生自杀案件从2002年的27起、2004年的68起增加到2005年的116起,直至2006年的130起;全国高校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近10%的大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2004年肖永春等人对上海市某高校12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近20%的学

生感到苦恼,17. 5%的学生在情绪积极--消极尺度上偏向消极,这些大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苦闷、忧虑、消沉、无聊、紧张、焦躁、忧郁、孤独、空虚等消极情绪;2002年郑州大学贺战冰用SCL-90调查了河南省大学生1030人,结果表明:约有8%左右的大学生有中度心理障碍,约有6%的大学生有偏重或严重的心理障碍,约有33%左右的人有轻度心理障碍。在国家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透露的消息,大学生中16%-25.4%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强迫症、神经衰弱等症状为主,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

第四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教育就是紧紧围绕着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环境、常见的重大发展事件以及心理疾病开展工作,提供科学、有效、实用的心理学技术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提高大学生的自知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与潜能开发,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从而在总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并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

(一)知识性教育目标内容

1. 宣传和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

2. 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

3.学会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

(二)适应性教育目标内容

1.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教育与培养

2.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适应能力教育与培养

3.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三)发展性教育目标内容

1.认知发展教育

2.情绪稳定教育

3.意志力优化教育。

4.个性健全教育。

5.人际和谐教育。

(四)防治性教育目标内容

防治性教育目标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及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防治教育。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

2.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3.开展多种多样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

4.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测定和评估工作

5. 建立和完善学校、院系和班级校园三级心理保健网络

6.利用校园传媒,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7. 指导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协会的活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成才成人的迫切需求

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人生存和社会竞争的需要

4.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5.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教学内容

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1、现在开始上课。大家好!和大家一起探讨心理健康的话题。首先恭喜大家进入大学阶段 生活,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大家对大学生活应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眼花缭乱的社团活动、学生会招聘、各式各样的竞赛、征文、演讲、校园歌手大赛、街舞比赛、书画比赛等等为同学们提供了不少展示自己的舞台。另外还有相对不那么紧张的学习,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远离父母身边,与室友朝夕相处的寝室生活…… 同学们应当体会到了大学和高中的一些区别。大学不是高中。高中是为了参加高考读大学,那么读大学又是为了什么呢? 2、“为什么读大学?”读大学和没读大学有什么不同?有的答案是为了找工作,改变命运, 长见识,为了赚钱,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考研,出国,谈恋爱……我们知道,目标决定结果,如果读大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有用”,那么许多有趣的相对无用的事情就会变得苍白,比如被某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击中,比如感悟我们文明的洪流,比如理解生命,比如眺望永恒的星空,比如谈恋爱(除非你的谈恋爱是功利性质的)。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进入大学,这是人生中第一次放下高考的重担,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 同时,这也是人生中最后一次拥有较高的可塑性,能全心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系统的接受教育。这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期,是把“校园学习”和“进入社会”两个阶段衔接起来的重要时期,是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时期。在这个震荡过程中必定包含了那些看似无用,实则奠定了未来基础的元素。因为这些元素决定了你是谁。而你是谁决定了你要到哪里去,决定了未来做什么工作,是不是出国或者读研等等。因此,可以说,读大学就是为了成为你自己。 3、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想强调一下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性。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 泊桑曾说“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们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流泪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4、那么,有了清晰的目标,为了成为自己,在大学里应该学些什么呢?有人认为大学应该 学七件事:①自修之道:学会学习,不断思考、总结,培养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的自学能力,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除了记住、理解、还要有批判精神和创造力。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从各个途径吸收知识和方法。②储备知识:从心理上来看“知识就是力量”是指,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知识能使人不慌乱,是形成大智慧的基础,能提供给人稳定感和自信心。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英语。它是21世纪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学习好英语,在现代地球村里不管是阅读文献还是对外交流都将如鱼得水。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尽量阅读原版的英文文本,练习口语和听力,持之以恒的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另外还有计算机网络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等等。有的同学会觉得这些知识和以后工作未必一致,我建议大家把这些知识看成是磨刀石,只要把刀磨快了,砍什么都不费劲儿了。③实践贯通:常言道“听到的会忘掉,看到的能记住,做过的才明白”。④培养兴趣:首先是培养专业的兴趣。乔帮主说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你的事业。就算是目前你不喜欢这个专业,但一个专业包含N个领域方向,你完全有可能培养起对某个领域的兴趣。其次是勇于尝试,培养多样的兴趣。其实,人对学习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属于非冲突区的资源,但是我们人为的附加了很多物质刺激。也就是说,我们探索事物的好奇心是一种本能。保护这种好奇心,并且有意识地发展它,寻找终生志趣,将会使人生变得有生气。⑤积极主动:成为你自己,首先就是要让你对你自己负责。人生是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没有人能替代你的成长。 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任,因为大学四年将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积极主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第1题单选题(2分)()是制定目标以后,保障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 A B C D 决心时限信心行动 参考答案:D 第2题单选题(2分)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是一套高度复杂的自动追逐目标的机制,该观点特指人的() A B C D 自我催眠机制心身交互影响机制目标导航机制压力调节机制 参考答案:C 第3题单选题(2分)职业倦怠最为集中也是最多的年龄段是()A 23岁之前年龄段的人群B 23至27岁年龄段的人群 C 27至45岁年龄段的人群 D处于即将退休的年龄段的人群 参考答案:C 第4题单选题(2分)工作创新的首要前提() A B C D 方法创新 意识创新 自我创新 保持工作环境“常新” 参考答案:B 第5题单选题(2分)“男儿有泪不轻弹”不利于心理健康,哭就因该哭出来。这是()的情绪调控方法。 A B C D 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情绪放松调节 情绪ABC

参考答案:B 第6题单选题(2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际互动中有()以上的信息是由非言语的形式传递的。 A30% B55% C65% D80% 参考答案:C 第7题单选题(2分)心理现象分为()。 A B C D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参考答案:A 第8题单选题(2分)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 B C D 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参考答案:D 第9题单选题(2分)下列不属于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是() A B C D 学习期间,师生分离,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 双向信息交流,交互性较强 学习形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 参考答案:D 第10题单选题(2分) 分布 A U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就人群而言,需要呈()B倒U型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的含义 1、什么是健康 【导入】在你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健康、金钱、事业、爱情、亲情、友情、美貌、道德品质等) 健康是全人类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希望自已健康,只有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曾经有人用“”来比喻人的一生,其中“1”代表健康,各个“0”代表生命中的事业、金钱、地位、权利、快乐、家庭、爱情、房子等,纷繁冗杂“0”充斥了人们的生活,“1”常常被忽略,但“1”一旦失去,所有的浮华喧嚣将归于沉寂。蒙田也曾说:“健康的价值,贵重无比。它是人类为了追求它而惟一值得付出时间、血汗、劳力、财富甚至付出生命的东西”。 【提问】什么是健康?(健康是身体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健康)不生病的人、身体强壮的人不一定就是健康的。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这是对健康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这种对健康的理解就意味着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分析,不仅看他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他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例如: ⑴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⑵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⑶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⑷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⑸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⑹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⑺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⑻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⑼头发光洁,无头屑; ⑽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从这十条可以看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 身体健康是指无身体疾病和缺陷,体格健壮,各器官系统机能良好,有较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变化能够适应,并保持谐调一致。身体健康是“硬件”,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是“软件”,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标准 因为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涵义有不尽相同的看法,因而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不过,我们仍然能够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获得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一些共同的理解。 (一)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看法 和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外学者都曾发表过不尽相同的看法。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水平作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水平。 7.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是: 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 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 4.人格健全,性格、水平、价值观等均正常。 5.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 6.精力充沛地适合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五快”、“三良”。“五快”指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三良”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水平、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国学者佐斌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2)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3)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4)准确理解周围环境;(5)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6)完善的自我发展目标。 叶一舵教授认为,既然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一种适合(如前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个体适合正常或良好。具体地说,从个体横向适合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标准应分为心理适合(自我适合)标准和社会适合标准;从个体纵向适合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标准应分为生存适合标准和发展适合标准,这两个维度共同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结构。如图所示: 发展适合 心理适合 社会适合 (自我适合) 生存适合 从以上相关心理健康标准的众多表述中能够看出,要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确切的判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在临床医学上,或是在实际生活中,都不存有一套令所有人都信服的判断标准。因为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即使使用某种测量工具实行检测,也不可能像生理指标那么客观、准确。所以当前所使用的各种判断标准都仅仅一种相对的标准。 当前,常用的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介绍 较为系统地讲解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一方面,增进班主任对自我心理健康和情绪压力的了解,帮助教师缓解压力,促进教师个人成长。另一方面,针对中小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列举典型案例,进行透彻分析,提出学生成长中的关键要素。为班主任解决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方法与策略。 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 林崇德 什么叫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创新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贯彻党和人民教育方针的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 在报纸、杂志等一些媒体上,曾经报导说在大学生或者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人到 30% , 40% , 50% ,乃至 70% 。还有一些报道说我们的老师心理不健康者占半数以上。媒体不恰当的夸大其词的,甚至于不科学的把我们的学生说成不健康的儿童,把我们老师也说成不健康的成年人。为此,我曾经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的采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当前在咱们国家轰轰烈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路子一定要走正。 那么什么叫心理健康?什么叫心理健康教育?怎么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我就这几个问题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什么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社会上都有好多提法,如:“心理素质提高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教育”、“心育”。我认为这些都不是科学的提法,既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把这一类的教育,规范地科学地鉴定为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以后我们统统用“心理健康教育”来概括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课题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掌握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动态的知识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教学内容: 一、健康 (一)健康观的演变 健康,既是人们熟悉和关切的话题,又是一个久远和丰富的概念。我国最早的中医黄籍《黄帝内经》中有内外因的病理学说: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Hippocrates)认为健康是指身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的平衡,疾病病因是人身体体液不平衡,并采用调节饮食、使用药物及其他非巫术的方法来恢复平衡、治疗疾病。 进入近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身体无病无残,体格健壮不弱”就是健康。这种无病即健康的观念一直为许多人所持有,并且影响到医疗保健和卫生政策。 20世纪,随着科学文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大会发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或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其实现,则要求卫生部门及社会与经济各部门协调行动。”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健康新地平线》中提出了健康的三个主题:生命的准备、生命的保护、晚年的生活质量。 (二)现代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均致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体质健壮。”同时,为了加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明确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知识点

《心理健康教育概》知识点 一、解释名词 1、健康: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即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的完满状态。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健康的含义更加完整、全面。 *2、心理健康;指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 3、心理问题;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 *4、心理障碍;是心理功能发生局部障碍的表现,其原因多与自我调节水平下降有关。 *5、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表现,通常是因为外部刺激过强或心理严重失调所致。 *6、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卫生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7、心理压力;指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那种紧张、焦虑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状态。 *8、心理应激;指人们在压力情景下引起的一系列不同于平时的身心反应。 *9、挫折(心理挫折);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自认为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10、合理化;主要是通过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如贬低目标(酸葡萄机制);美化结局(甜柠檬机制)、推诿责任等。 *11、否认:这是对挫折情境采取的一种鸵鸟政策,即不承认态度,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12、投射;即将引起压力和冲突的焦虑感以及深层的需求与动机转嫁到其他人身上以减轻自身压力的方式。*13、幻想;即通过幻想或想象的方式来暂时满足一下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某些 需要的调节方式。 *13、固执行为;指坚持某些明知无 效甚至有害的反应方式,而不能作出有 效的调整。 *14、攻击行为:比如受到别人的指 责后马上反唇相讥,甚至恶语伤人,这 是直接攻击;假如此时意识到这种言语 侵犯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害,于是将 供给矛头转向与之有关的其他目标,这 叫间接攻击;如果受挫折是一个性格内 向、比较懦弱的人,也可能把攻击矛头 指向自己,这是自我攻击。 *15、压抑行为:指运用理智来控制 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理智的行为,避免 给自己带来更大伤害的反应方式。 *16、替代行为;就是寻找新的目标 来代替原有目标,借以不长远目标未能 实现所造成的心理损伤。 *17、升华行为:是将挫折感受转化 为一种奋发上进的动力的反映方式。 *18、逃避行为:这是一种想方设法 躲开挫折行径的反映方式。 *19、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具有 三个特征: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 至极。 *20、自我效能感:指对自己工作是 否有成效的一种主观体验。 *21、自我质辩:即同自己的完美主 义要求进行辩论,从中发现不合理之处。 *22、角色互换:即把那些要求别人 的期望标准用到自己身上,体会一下被 别人苛求的感受。 *23、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 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 *24、情感的两极性:人的任何一种 情绪与情感体验都有性质上完全相反的 两种表现,高兴与生气,喜欢与厌烦等。 *25、心理换位:试着把自己置于对 方的立场上去思考,你就会发现对方有 它的道理 *26、合理宣泄:合理宣泄是指在不妨碍 或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以自己和他人能 接受的方式达到“分流”的目的。 *27、性格:是表现人对现实的态度 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 特征的总和。 *28、内向型和外向型:根据人们感 兴趣和关系的对象,以外部客体为主的 属于外向型,以主体自身为主的属于内 向型。 *29、A型性格:性格急躁、争强好 胜、易激动、行动快、做事效率高、整 天忙忙碌碌,常感时间不够的人是A型 性格。B型性格的人正好相反。容易知足, 悠闲自得,不争强好胜。 *30、大五人格结构:即从五个大的 方面来描述人类的性格结构;第一、外 倾性。第二、随和性;第三、认真尽责; 第四、情绪稳定性、第五、求新性。 *31、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期望 效应,由教师的期望引起的学生在学业、 智力、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 变化,称为“期望效应”。 *32、成功教育:即通过各种措施为 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帮助学生形 成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与自尊心的教育模式。 *33、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反映的主 要是人们的认识水平,是遗传素质和后 天环境、教育影响的共同结果 *34、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通常 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各项心理素质,包 括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 志、自我观念、性格特征等。 *35、课堂心理气氛:是一种微观的 心理环境,是由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 风综合而成的。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 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 用。 *36、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 实践中,通过交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 心理关系,它反映着人们之间的心理距 离。 *37、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学 生心态的重要因素,改善和协调好师生 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 途径。 *38、文人相轻:是封建社会遗留下 来的一种坏习气,指的是文人之间相互 轻视、贬低的不良习气。 *39、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 碍”或“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是由 脑器质性损伤、遗传基因的作用、神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教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案 第一章软实力VS硬实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大学阶段的发展任务,掌握如何适应新的大学生活。 2.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能够识别如何受到这些因素影响,并能从中进行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 3.了解身心一体的健康理念,意识到健心&健身的重要性,掌握健心&健身的具体方法。 二、课时和授课序号 3课时 授课序号:S01-S03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内涵,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 教学难点: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启发 五、参考教材 夏翠翠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六、教学过程 (一)S01:心理健康导论 1.案例引入 张帅:男,19岁,大二,计算机专业,话剧社成员。

佳琪:女,18岁,大一,中文专业,正应聘话剧社社员。佳琪上大学以前是个超级学霸,一心只知道用功读书。 上了大学后,佳琪听师兄师姐们说以后进入社会只凭学习好是不行的,要踊跃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锻炼自己的能力。思来想去,她选择了一个自己想尝试的社团——话剧社。 佳琪和张帅在面试中第一次相遇。佳琪长相清秀,性格开朗。在面试中,张帅向佳琪提了很多问题,她毫不紧张,对答如流,最终进了话剧社。自从佳琪进了话剧社之后,张帅就对她格外关注,逐渐产生好感,十分想在佳琪面前好好表现,但是话剧排演的时候,只要佳琪在他就经常忘词。有一次张帅明明晚上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到排练的时候又搞错了,惹得台上的人一阵爆笑。张帅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张帅纳闷——我英俊潇洒、出口成章,怎么见到佳琪就变得愚钝了呢,面对几百人的演讲我都不紧张,怎么在佳琪面前就词不达意呢?张帅开始觉得自己不正常了。 张帅一紧张就词不达意,这还算好的,张帅的同学小刚,每当心情不好或者紧张的时候,他就会买东西,宿舍里堆满了他买的电子产品和衣服等,这些东西足够宿舍几个人用4年的了。同是话剧社的小美,一紧张就想吃东西。有一次,在话剧社的大型表演前,小美很紧张,拉张帅去吃东西,好家伙,一顿吃了2碗面条、3个烧饼,比张帅胃口还大。 小刚和小美都是张帅眼中的奇人,张帅觉得他们不正常,但又说不上怎么不正常。 教师通过以上案例引入:什么是正常、不正常,进而为心理健康的概念做铺垫。 2.什么是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概述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安宁状态。”(世界卫生组织,1948);“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1989)健康不仅包括强健的体魄,还应包括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安宁平静的稳定状态。”(世界卫生组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健康新理念: ①心理健康是一种相对的状态,而不是指“十全十美”; ②心理健康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异常心理或行为的偶尔出现以及轻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一、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通过自我体验、讨论自省、游戏测试、实践模仿和团体训练等方式,形成大学生心理和谐、心理平衡、心理调节和心理保健的能力技巧,建立积极、自信的自我形象,提高心理素质。 二、具体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理解和掌握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 2、技能目标:体验、领悟和训练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技能 3、综合素质目标:实践、学会和养成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能力与素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形成相关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难点:设计相应的情景,引导大学生对相关心理知识、技能技巧的体验、感悟、理解和实践模仿,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心理素养和能力。 解决办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认真探讨,努力设计;加强活动,加强沟通,尊重学生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教学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 四、课题教学步骤与实践环节设计: v 诗情画意心灵曲 v ……跃跃欲试游戏操 v ………你说我说身边事 v …………心有灵犀一点通 v ……………体验感悟X X乐 v ………………学会X X并不难 v …………………放飞心灵你最美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测试法,比较法,示范模仿感悟法,实践训练体验法,图表统计展示法等。用得最多、最受学生欢迎和科学实用的方法是示范模仿感悟法和实践训练体验法。这是跟学科性质有关联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

第一章小学生健康教育概述 1、健康(定义):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2、心理健康: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第二章儿童少年的生长与发育 1、青春发育期:是由儿童少年时期过渡到成人的一个迅速发展阶段,是性器官发育成熟、具有生殖能力、出现第二性征的年龄阶段。以生长突增为青春期开始的标志,以性成熟为结束,性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女孩子的月经初潮,男孩子的首次遗精。 第四章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 1、自我概念(定义):是儿童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和价值、信仰的总的认识,据此将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我就是我,不是别人。 2、自我概念的成分:(1)、认识成分,对自己各方面的自我了解与评价。如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个性品质、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和评价。 (2)情感成分,情感体验如自信、自尊、自豪、自爱、自卑、自暴自弃等 (3)意志成分,对自己各方面的自我了解与评价。如积极进取、自我奋斗、自我追求、自我检查督促等。 3、自我概念从结构上可以分为:自我认同(自我认知)——个体对自我现状的看法,也是对现实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满足(自我接纳)——个体对自我现状的满意或接纳程度。 自我行动——个体对自我进行调节管理约束控制等方面的行为。 4、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行为一贯性(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看法相一致,“现在”)。(2)、决定个人对经验的解释(按照与自己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解释自己的行为,“过去”)。 (3)、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对自己的期望与自我概念是相一致的,“将来”)。 5、自我概念的类型及表现: (1)自我否认型:表现为过分自卑,认为自己处处低人一等,一无所长,谁都不如。(2)自我轻狂型:表现为夸大自我,一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比谁都强,过分强调自己的正确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出风头;二是唯我独尊,爱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3)自我肯定型:表现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即承认自己的优点,又不否认自己的缺点;不骄傲,不自卑,取悦自己,尊重他人;不怕困难,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对自己充满信心 6、如何增进自我概念: (1)培养自信“我能行”:积极评价“你能行”因材施教“让你行”自我竞赛“我也行”创设机会“看你行”集体评说“你真行” (2)维护自尊“我很棒”:要尽量消除教师语言中的“毒瘤”,教会学生自尊自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3)培养自我效能开发潜力:教师应特别重视:建立对学生积极地信念和态度;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重视学习过程。 第五章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1、人际关系(定义):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寻求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

新形势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成果概述

《新形势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成果概述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新形势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批准立项时间:2010年5月30日 课题主持人: 王建龙 课题所在单位:邢台市宁晋县唐邱中学 立项级别: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1020016 二、课题研究及成果汇报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心理危机的能力,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问题。我校全体教师都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拓宽德育渠道,提高德育实效的需要;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优良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的需要。 我国中学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核心的地位,而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组成部分。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受到各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美国一向注重中小学的心理教育,尤其注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 律的运用。通过诊断、评价、咨询、预防和干预等形式,为学生创建有益于身心 健康发展的环境。自20世纪以来,美国学校心理教育由产生至成熟,发展非常 迅速。学校心理教育正成为目前美国应用心理学体系中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并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第一,积极以社会需求促进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第二, 专业队伍庞大,培养计划完善,第三,服务职能和内容广泛,组织管理机构健全。 在我国,自从2002年8月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 要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探索了许多操作模式。例如,

大学生心理健康之课堂笔记

第一讲给心灵一缕阳光——心理健康ABC 联合国专家曾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 心理健康者标准: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乐观 3.意志健全 4.人格完整 5.自我意识明确,能悦纳自己 6.人际关系良好 7.适应能力强 8.心理行为符合其年龄特征; 第二讲适应大学生活,活出你的精彩——环境适应 困惑:1.融入群体感到困难 2.突然失去奋斗目标 3语言障碍陷入孤单 4.难以适应住校生活 5.城乡差别分外尴尬6.参加社团很盲目 心理适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作出能动地适应,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一.大学生活新变化

(一)生活环境的变化:1.环境的改变 2.生活方式的改变 3.生活习惯的改变 4.生活内容的改变 (二)学习环境的变化:1.学习方向专业化 2.学习内容多元化 3.学习的自主性 (三)人际环境的变化:1.师生关系相对松散 2.人际关系比较复杂 3.异性交往的困扰 (四)角色心理变化:1.从“佼佼者”到“普通人” 2.从学习型到能力型 3.从依赖到独立 心理问题前三项: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 (I)孤独感 1.离开家乡和父母而带来的孤独 2.自我评价不当带来的孤独 3.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带来的孤独 (II)失落感1.大学和自己想想的不一样 2.自己的愿望是重点,到了普通学校,有一种不甘 3.原本自己很优秀,在新集体中找不到感觉 4.生活中少了很多呵护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 读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本书,深有感触,特别是怎样真正的让学生接受好心理健康的教育至关重要。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已取得了大家的共识。但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教育观念,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开展的重要性,让我感触颇深。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让它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本书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内容上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概述了小学生心理心理健康的理论,并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主线,介绍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认知、情绪、个性、学习等内容。 第二,第二,突出实践操作性。为克服心理学教科书理论性太强、太抽象等弊端,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选择小学生或者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带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的一些难题作为案例,使得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小学教师及普通家长,都可以将书中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直接用来分析与解决自己面临的小学生心理问题。讲述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既可以帮助教师、家长更好地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也可以使小学生增进对自身的认识,顺利度过人生的黄金时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俗话说得好:健康是1,而财富、名望、地位、家庭等等都是跟在“1”后面的若干个0,有1在前面,后面跟的0越多证明你拥有得越多;但如果1没有了,即使再多的0聚在一起也还是0,还是空的、白的,还是一无所有。健康是拥有一切的前提,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清楚健康对于我们而言有多重要,可是我们往往会让它在不经意间悄然溜走,留下一堆无所依附的“0”空悲泣。 读了《做自己的健康天使》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从理论上剖析了健康的重要性,更从实践指导我们如何在饮食、营养、运动、睡眠、穿戴等方面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教会我们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不断提升健康素养水平,我们只有切实做好这些,才能成为自己和家庭健康的守护神。 首先,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是前提。健康是女性的美丽之源。拥有健康,女性才能充满活力、精神抖擞、端庄稳重、处事乐观,才能充分参与丰富的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拥有健康才能有能力去实现美好的梦想,才能尽情享受梦想实现的幸福。试想一个失去健康,整天一副病态,没有生命活力,死气沉沉的人,即使她天生丽质,又有何美丽而言?

中学生心理健康概论(选修课)

第一讲中学生心理健康概论 一、什么是健康? 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什么是健康?你们是否健康?是肌肉隆起、不生病就是健康吗?先请大家看一看下面几个例子当中人的行为,你说他们健康吗? 1.某干部子女在参加一个抢劫案的宣判时,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犯什么法,还不是没有后台。”他认为只要有后台犯什么法都没关系。事过3天,他拦路抢劫两个个体商贩,结果造成严重伤害,被判10年有期徒刑。 2.有位中学生骑车在校园内乱闯,撞伤了三位比他低一级的同学,他非但不觉理亏,反而指责别人挡了他的路,受害者说了他几句,他立即拳脚相加,把别人打成重伤,眼看有生命危险,他却毫不动情,麻木不仁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3.她,16岁,总是觉得自己的手不干净,总是用香皂洗手,每次总要洗十多分钟,洗了一次又一次,最后洗完手要用一两个小时。 4.她,刚满18岁,高中即将毕业,却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用一条尼龙绳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只言片语都没有留下。进入高中后,她言语减少,行动迟缓,失眠,有时蒙头大睡,对日常生活缺乏兴趣,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惧怕考试。她常说:我好累呀,真想死去。 他们是否健康呢?说他们不健康,似乎又没有什么病,他们的身体都很强壮,借助各种检查,都不会发现任何细菌、病毒的感染,也没有任何物理、化学因素造成的身体机能的损伤。但他们确实不健康,而且问题还很严重呢。 健康,泛指个体生理、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健全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必须是身心平衡、情感和理智和谐的人。 早在40多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对健康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应该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就是说,健康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1)身体健康;(2)心理健康;(3)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首先是身体健康。(1)体型健康,正常人身体各部分应结构匀称适中。(2)体重正常,其计算公式为:男子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9;女子体重(公斤)=身高—104,上下几公斤属正常,不应太胖也不能太瘦;(3)安静时脉搏频率75次/分钟左右;(4)安静时血压正常,理想状态为120~80,130~85之间也属正常;(5)安静时肺活量正常,在3000~4000毫升左右。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形考1——3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形考1——3答案 形考一 1.两种常见的影响决策的效应是(框架效应)和损失规避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是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3.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 4.睡眠周期的第五个阶段称之为(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5.影响能力的因素有很多,(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影响能力 6.自我具有(社会性),文化的不同导致了自我意识的差异 7.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8.思维的构成成分包括(表象)和概念 9.常用的人格测评有一下几种类型:测验法、投射法和(情境测验) 10.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形考二 1.心理学分为两大领域,下列属于基础理论领域的是(普通心理学) 2.韦伯定律说明了(差别感觉阀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 3.思维的高度发展与(语言)的高度发展有密切关系 4.德国心理学家杜克设计的墙壁蜡烛试验表明了(功能固着)

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5.智力的三元理论包括三个部分,为(成分、情境和经验) 6.亲和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 7.单纯的熟悉也能增加人们对特定对象的喜欢,称之为(曝光效应) 8.下面的亲社会行为中属于助人行为的是(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 9.正是由于(应激)的存在,人们的身体才开始处于活动状态,能够面对各种挑战。 10.马斯洛根据需要层次的不同,将动机分为(匮乏动机与成长动机) 11.按照能力的倾向性,可以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2.能力结构的二因素说是由(斯皮尔曼)提出的 13.“舌尖现象”发生在记忆的哪一个过程中?(提取) 14.从青春期到成年时自我意识走向成熟,形成心理自我的阶段,这段时期又称为(主观化时期) 1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 16.下列哪一个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构造心理学) 17.情绪在各个维度上的变化具有(两极性),说明情绪在每个维度上都存在两种对立状态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自助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高专版)

第一章 漫步阳光心灵 ——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心灵引导 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歌德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弗洛姆

心理学堂 一、认识健康新概念 二、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认识健康新概念 (一)什么是健康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心灵鸡汤——拥有健康,财富和成功会如影随形 一位妇女发现有三位蓄着花白胡子的老者坐在她家门口,她不认识他们,就对他们说:“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人,但各位也许饿了,请进来吃些东西吧。”三位老者问道:“男主人在家吗?”她回答:“不在,他出去了。”老者们回答:“那我们不能进去。”傍晚时分,妻子在丈夫到家后向他讲述了所发生的事。丈夫说:“快去告诉他们我在家,请他们进来。” 妻子出去请三位老者进屋。但他们却说:“我们不一起进屋。”其中一位老者指着身旁的两位解释:“这位名叫财富,那位叫成功,而我的名字是健康。”接着,他又说,“你再回去和你丈夫商量一下,看你们愿意让我们当中的哪一位进去。”妻子回去将此话告诉了丈夫。丈夫说:“我们让财富进来吧,这样我们就可以黄金满屋了!”妻子却不同意,“亲爱的,我们还是请成功进来更妙!”他们的女儿在一旁听后,建议:“请健康进来不 好吗?这样我们一家人身体健康,就可以幸福地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了!”丈夫对妻子说:“听女儿的吧,去请健康进屋做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讲义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 学习目标: 1.识记:(1)心理健康的含义;(2)心理辅导的含义。 2.理解:(2)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3)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3)心理评估。 3.掌握:(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心理辅导及其目标;(3)中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体系构造: 第一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一)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等。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研究者不同观点,归纳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我国教育者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对自己有信心;②对学校生活有兴趣;③喜欢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中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1.儿童多动综合征 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多在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多动症儿童行为主要特征有:①活动过多。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②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注于一种活动,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三落四。③冲动行为。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在做集体游戏时,难以耐心等待。有时突然喊叫,袭击别人。 多动症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 多动症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此外,采用各种行为疗法,如强化奖励法、代币奖励法等也可以大大减少儿童的多动与冲动行为。在强化程序上应多用连续强化,少用间歇强化。另外,研究者采用自我教导训练方法,即发展儿童的自我对话,加强内部言语对自身行为的引导与控制作用,用以处理儿童冲动行为,获得了明显的成效。

最新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 义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课题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掌握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动态的知识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教学内容: 一、健康 (一)健康观的演变 健康,既是人们熟悉和关切的话题,又是一个久远和丰富的概念。我国最早的中医黄籍《黄帝内经》中有内外因的病理学说: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Hippocrates)认为健康是指身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的平衡,疾病病因是人身体体液不平衡,并采用调节饮食、使用药物及其他非巫术的方法来恢复平衡、治疗疾病。 进入近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身体无病无残,体格健壮不弱”就是健康。这种无病即健康的观念一直为许多人所持有,并且影响到医疗保健和卫生政策。 20世纪,随着科学文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大会发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或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其实现,则要求卫生部门及社会与经济各部门协调行动。”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健康新地平线》中提出了健康的三个主题:生命的准备、生命的保护、晚年的生活质量。 (二)现代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均致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体质健壮。”同时,为了加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明确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感到过分紧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