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

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
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

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

发表时间:2018-09-11T15:43:11.027Z 来源:《科技研究》2018年7期作者:王志平

[导读] 本文分析了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形成问题的原因所在,并相应提出相关综合治理的手段和举措。

(杭州之江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4)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综合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城区水环境治理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安全无保障、污染严重等种种问题,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品质,也直接制约了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分析了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形成问题的原因所在,并相应提出相关综合治理的手段和举措。

关键词:生态文明;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区

1、引言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步伐快速推进,经济大幅增长和城区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区水面率萎缩,传统排涝体系遭到破坏。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的战略决策,以 “治水”作为区委区政府的“一号工程”,目标是三年要解决突出问题,五年要基本解决问题,七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水环境的质变。本文在此背景下,全面分析西湖区水环境恶化原因,研究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可行措施,从而为改善城区水环境的决策提供参考。

2、西湖区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2.1 城区水患不断

就西湖区而言,上泗地区上泗沿山河的排涝能力在10年一遇左右;转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不足5年一遇;南部平原沿江闸站机排装机3857千瓦,向钱塘江机排能力为77立方米/秒,设计机排能力能基本满足20年一遇排涝要求,但由于河道受阻严重,个别排涝站老化,实际防洪排涝能力仅在5年一遇左右,局部低洼地区不到5年一遇,难以满足外江高水位时的排涝需要。

2.2 水行政管理缺乏力度

水行政管理体制、机构与职能不完善,未建立集供水、排水与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的水务管理部门。高效、快速的水环境污染综合执法机制还未建立,镇街与村社的属地责任不清晰,“河长制”责任落实不到位。分区域开发建设中各建设主体各自为政,工程建设项目前期方案设计阶段防洪技术审查或建设中涉水审批未能完全到位,致使一些新建基础设施或公建配套项目,未能完全满足防洪规划标准,建成没几年又得投入巨资开展应急性的工程措施进行补救。

2.3 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滞后

随着近十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建城区面积不断向农村及城郊结合部扩展,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不足,污水处理设施分布不合理,不能满足西湖区污水处理的需求。目前西湖区城区有近100万人口,全区境内竟没有1家污水处理厂,现只能通过几十公里的污水管网输送到杭州城东七格和四堡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管线长且管网陈旧,污水处理率低。西湖区污水管网覆盖率低,目前仅覆盖老城区片、三墩南区块、蒋村区块及留下和之江部份区域。因此急需加快区域内污水处理设施及主要污水干网建设。

3、西湖区主要水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3.1 城区受涝原因分析

首先是西湖区防洪排涝、排水体系跟不上城市建设的需要。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排水规划没有根据城市规划同步提高标准,防洪、行洪和排涝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防洪标准不达标。如之江新城区域的四号浦、团结浦、九曲洋港等重点行洪河道和沿钱塘江的防洪排涝设施,没有及时进行整治和更新改造。

其次是城市化大力推进打破了原有的排涝体系,大大增加了城区受涝的风险。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向周边扩展,原来部分河道水面被填埋,鱼塘与农作物种植区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调蓄容积减少。此外,由于城市道路、公建设施、居民住宅密集,城市下垫面降雨汇流特性发生了变化,产流时间缩短、产流量增加等诸多方面均增加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3.2 城区水体污染分析

首先,西湖区近十多年来建城区面积不断向农村及城郊结合部扩展,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城市规模不相匹配,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部份城区大市政管网不配套,部份小区及小区配套商业用房和公建单位乱接、乱排、阳台水雨污合流。

城市化推进区域的农村,外来人口急剧增加,部份区域外来人口是常住人口的10多倍,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刚起步,前几年基本无处理直接向农村河道排放,造成河道水质下降。此外,农业面源污染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水环境的破坏,种植业中对农药与化肥的依赖度依旧很高,生态化养殖与生物农药、生物化肥和使用有机肥的循环农业还未形成,农业面源污染中氮、磷等污染物占比较大。

4、西湖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4.1 健全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体系和组织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责任“落得实”。建议成立西湖区水务管理局,全面履行现阶段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水务管理职责。

建立严格的责任落实机制,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工作任务,签订工作责任书,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同时要多方筹集,确保资金投入到位。治水工程性措施必然投入巨大,区一级财政要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与范围,建立长效稳定的治水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治水的投入。

4.2 加快生态河道建设,落实长效管理

结合生态河道整治,要重点落实“河长制”为主要载体的河道长效管理措施,加强淤积河道的清淤工作,建立河道淤积情况监测和清淤长效机制。河道保洁和日常养护中,可采用人工生态浮床和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相结合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或河道内曝气技术试点工作,增加河道水体中的溶解氧,消除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物,使水体得到净化。

4.3 五水共治依法治水

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对重要敏感区域,严守生态红线,凡不符合水功能区准入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审批。针对城市开发建设中的涉河、涉水项目,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起职责,杜绝城市建设大面积占用水域、填堵河道、桥涵行洪标准过低等新问题产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