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压缩芯片CT8022的使用方法

语音压缩芯片CT8022的使用方法
语音压缩芯片CT8022的使用方法

语音压缩芯片CT8022的使用方法

来源: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ic网作者:郝绒华郄锦辉等

CT8022是DSPG公司开发的可实现多种压缩算法的专用DSP芯片。它可接受外部串行A /D提供的64/128kbits/s的8bit A/μ数据或16bit线性数据,并实现全/半双工压缩和解压,以将其压缩为由主机通过命令字决定的格式。可压缩为8.5/6.3/5.3/4.8/4.1kbits/s的数据。当压缩为6.3/5.3kbits/s时,符合ITU-G.723.1标准。C T8022内建有实时回音抵消和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当发送端与接收端抽样时钟不同步时,系统可自动添加或删除帧。另外,CT8022还提供了DTMF信号和呼叫继续音的产生和检测功能。可应用于H.323和H.324多媒体可视电话/视频会议等系统,也可用于实现数字数据/语音同传(DSVD)技术。

1 引脚说明

CT8022有128条管脚,分为6类。

(1)主机接口引脚

HSTDB0~7:主机数据总线。

HSTAB0~3:主机地址线。其中HSTAB0用来选择16位控制字的高8位或低8位,当为0时选择低8位,为1时选择高8位。

HSTRDN:主机读允许信号。允许主机从由HSTAB1~3译码后所选择的主机接口寄存器中读出数据。

HSTWRN:主机写允许信号。允许主机向由HSTAB1~3译码后所选择的主机接口寄存器中写入数据。

HSTCSN:主机接口选中信号。在对CT8022读写时,该引脚与HSTRDN,HSTWRN和HSTAB 0~3共同作用。当HSTCSN有效时,HSTAB0~3应保持不变。在DMA方式时,此信号应置为无效。

(2)数据/程序存储器引脚

MDB0~15:外部数据存储器数据总线。

ADDR0~15:外部数据存储器地址总线。

BSEL:外部数据总线字节选择。当外接非16位宽度的内存时该引脚有用。

DRDN:外部数据存储器读允许。

DWRN:外部数据存储器写允许。

PRDN:外部程序内存读允许。

PRWN:外部程序内存写允许。

CREADN:同时读取外部程序和数据存储器引脚。

DCSN:外部数据存储器片选信号。不用时接地。

(3)时钟引脚

SLK:CODEC接口移位时钟。

FSYNC:CODEC接口帧同步时钟。

XIN:晶体/外部时钟输入。

XOUT:晶体输出端。

CLKOUT:CT8022语音压缩芯片的核心频率。由内部频率45.056MHz分频得到。分频因子可通过命令设置。

PLLR,PLLC,PLLT,AVCC,AGND:PLL支持管脚。连接方法如图1所示。

PLLBYPASS:禁用内部PLL。用于XIN端直接外接90.112MHz时钟时用。

(4)CODEC引脚

DX0:用于串行输出已解压信号至CODEC0。

DR0:用于从CODEC0串行输入8/16bit格式信号。

DX1:用于串行输出已解压信号至CODEC1。

DR1:用于从CODEC1串行输入8/16bit格式信号。

(5)DMA引脚

TXDREQ:DMA发送请求信号。数据的传输可采用DMA方式或主机访问方式。具体方式可在初始化时通过向硬件控制寄存器(HCR)写控制命令来控制。

TXDACKN:DMA发送允许。

RXDREQ:DMA接收请求信号。 RXDACKN:DMA接收允许信号。

(6)其它引脚

GND1~18:接地引脚。

VCC1~18:接5V电源。

IRQN:中断请求信号。

RSTN:复位端口。

GPIO0~7:通用I/O脚。与该器件以前的系列CT8015兼容。

BRQN,ABORTN,EINTN:保留引脚。可通过10kΩ上拉电阻与VCC相连。 BGRNTN,BRD N:保留,不连接。

EXTP,BMODE,DBG,BOOT,URST,TEST:保留,接地。

应当说明的是:在以上各管脚名称中,如果最后一个字母为N,则表示该管脚为低有效。

2 工作原理

2 .1与CODEC的接口

CT8022可以直接与一个或两个8 bit A/μ率编译码器(A/D和D/A)相连,也可以与16位线性编译码器相连。在作为输入/输出信号时,可通过主机接口命令来确定接口的

具体参数。当使用两个编译码器时,应保证其型号相同。CT8022可以向CODEC提供时钟信号,也可与编译码器使用共同的外部时钟信号。当CT8022向CODEC提供时钟信号时,时钟SCLK和FSYNC由其内部的时钟通过编程而分频得到。CODEC的抽样频率为FSYNC。SCLK、FS YNC和CT8022内部的时钟关系为:

SCLK=CT8022的内部时钟/(N+1),其中3≤N≤31;

FSYNC=SCLK/(M+1),其中18≤M≤1023。

式中M、N均为分频因子,具体值可根据采样频率在初始化时用命令写入。

2.2外部SRAM

CT8022至少需要8k×8的SRAM,以用来存储运算时所需的数据。基本操作和程序代码存储在片内的ROM中。CT8022与外部SRAM连接如图2所示。

其中BSEL用来选择高/低位字节,当SRAM地址线为16位时,此管脚不用。

2.3主机控制接口

对CT8022语音压缩芯片的控制是通过片内的8/16位控制/状态/数据接口来进行的。该接口可映像到内部的主机控制地址空间,使得CT8022可与廉价的8位或16位微控制器一起使用。控制器通过向控制寄存器写控制字来对CT8022进行操作,并通过读状态寄存器得到状态信息。语音数据可通过深度可变的、最长为16个字的接收或发送缓冲器由主机存取或DMA方式来进行记录或播放。这些控制寄存器包括硬件控制寄存器(HCS)、硬件状态寄存器(HSR)、软件控制寄存器(SCR)、软件状态寄存器(SSR)、辅助软件控制寄存器(A

SCR)和辅助软件状态寄存器(ASSR)等,而器件中的缓冲器则通过主机读/写数据缓冲访问端口来进行语言数据的操作。

CT8022包含两个16字(32字节)的数据缓冲区,通过它主机可以向CT8022发送数据,同时主机也可接收CT8022的数据。这两个缓冲区的访问权由CT8022控制,主机可通过两个16位的主机数据缓冲端口间接访问。由于主机数据总线为8位,因此应根据HSTAB0选择来访问高/低字节,并由CT8022 内部的地址计数器产生访问所需的地址。各个寄存器的地址如表1所列。

表中的HSTAB0用来选择16位控制字的高8位或低8位。当HSTAB0为0时选择低8位,为1时选择高8位;访问时先低8位,后高8位。

3 工作模式

CT8022主要的工作模式有:空模式、重放(解压缩)模式和记录(压缩)模式。

在加电或复位后,主机必须使芯片进入空模式,才能进行其它命令操作。此时,发送/接收缓冲器为空,而来自CODEC的数据将被忽略。

在重放模式中,CT8022中的发送寄存器被激活,主机应向CT8022发送已被压缩的数据,

以对其进行解压。当数据中断时,CT8022将重复解压发送寄存器内的数据,并将其发送到C ODEC,直到主机重新发送有效数据。

在记录模式中,CT8022中的接收寄存器被激活,CT8022将CODEC送来的数据压缩后送入接收寄存器,然后由主机将寄存器内的数据取走。若主机未能及时取走寄存器内的数据,那么,寄存器中的数据将被后一帧的数据所代替。

当系统处于全双工模式时,可同时进行语音的压缩与解压。

CT8022的编译码器循环模式为测试模式,可用于将CODEC送来的码流不经压缩而直接送回CODEC。

4 工作流程

主机可通过命令-应答协议来控制CT8022。对主机发出的每条命令CT8022都将产生状态应答信号,因此,主机在发出下一条命令前应先读取应答信号。主机对CT8022的控制命令通过写SCR来实现。当CT8022准备好接收命令后,应设置好HSR中的CONTROLREADY位。此时主机只能向SCR写命令。CT8022将通过写SSR来产生命令的应答信号。主机只有在HS R中的STATUSREADY位有效后才可从SSR中读取状态信息,并清除STATUSREADY位。由于C T8022的控制寄存器为16位,而主机接口为8位,因此主机在写控制字时,应先写低字节,后写高字节。

4.1初始化

在使用CT8022时,必须先对其进行初始化操作,具体过程如下:

(1)在系统加电或复位后,主机访问HSR,直到CONTROLREADY位有效。

(2)主机首先向SCR写入设置CT8022为空模式的命令0000H。

(3)CT8022产生应答,并置HSR的STATUSREADY位。

(4)主机检测到STATUSREADY位有效时,从SSR读取状态信息。

(5)主机向SCR写入CODEC的配置命令。

(6)CT8022根据配置命令配置与CODEC的接口,并产生应答信息,同时置STATUSREA

DY位。

(7)主机检测到STATUSREADY位有效时,从SSR读取状态信息。

4.2写控制字

在初始化完成后,主机便可写入控制字,以规定CT8022的具体工作状态。

下面以与ITU-G.723.1兼容的6.3kbits/s压缩算法为例来说明设置CT8022为压缩状态(记录模式)的具体过程。假设CT8022已经初始化完成并处于空模式,且CODEC接口符合G.723.1要求。其过程如下:

(1)主机检测HSR的CONTROLREADY位。

(2)通过向SCR写入命令字5131H来设置速率为6.3kbit/s。

(3)CT8022通过SSR发出应答信号。

(4)主机检测HSR的STATUSREADY位,检测到该位后读取SSR,并将STATUSREADY自动清零。

(5)向SCR写入控制字5102H,以使数据可以在主机读/写数据缓冲端口与CT8022内部寄存器自动交换。

(6)CT8022通过SSR响应命令。

(7)主机检测HSR的STATUSREADY位,检测到后读取SSR,并将STATUSREADY自动清零。

(8)主机向SCR写入控制字1C03H,表明主机将通过主机接收数据缓冲访问端口读取数据。(9)CT8022完成内部同步,并产生应答。

(10)主机检测HSR的STATUSREADY位,检测到后,读取SSR,并将STATUSREADY自动清零。

(11)至此,CT8022已处于记录模式。可以对由 CODEC发送来的数据以30ms的长度为一帧进行压缩。每个压缩的数据帧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由CT8022送至主机:第一种是由主机检测HSR中的RXReady,然后等待该位被置位。第二种是主机从主机接收数据缓冲访问端口读取12个字的数据。

4.3停止操作

若要停止记录,可进行如下操作:

(1)向SCR写入空模式命令字0000H,或执行停止记录命令5120H。

(2)CT8022停止对数据的压缩,并清除RXReady位。

(3)CT8022向SSR写入命令应答信息。

(4)主机检测HSR的STATUSREADY位,检测到后读取SSR,并将STATUSREADY自动清零。

5 应用电路

由CT8022和主机组成的语音压缩应用电路框图如图3所示。

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毕业作品】

BI YE SHE JI ( 届) 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 (英文) Digital voice storage and playback System 所在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日期年月日

摘要 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英文全称为“Digital voice storage and playback system”,由于传统的磁带语音录放系统,体积大,音质差,存储时间短,存储量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电子的发展,人们发明了音质更好、体积小、容量大的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 本系统由语音信号经放大滤波后,送入A/D进行模数转换。转换后的数字化语音信号,通过单片机的控制写入片外数据存储器,完成语音数字化存储,本系统能达到的最大存储时间为10S。回放时,单片机从数据存储器中将数据读出,送人并行D/A转换器,进行数模转换,转换后的模拟信号经滤波、功率放大后,实现语音回放。 关键词:单片机;数字化;语音处理;A/D

Abstract The Digital voice storage and playback system full title in English is"Digital voice storage and playback system",As traditional tape voice recording system is large volume,poor Sound quality ,Short storage time and Small amount of storage,so it can not meet people's need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digital electronics,people invented a better sound quality, small size, large capacity digital voice storage and playback system. The system consists of a voice signal after amplifying and filtering into the A / D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sion.The converted digital voice signal through the control of the microcontroller is written to the chip data memory, complete digital voice storage,Maximum storage time of 10 s.During playback, the data is read out from the data memory by Microcontroller and filtering into the D/A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sion,The converted analog signal can achieve voice playback by filtering, power amplifier. . Key Words: SCM;Digital;Voice Processing;A/D

图像压缩方法综述

* 2006-06-09收到,2006-10-10改回 **安晓东,女,1967年生,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文章编号:1003-5850(2006)12-0024-03 图 像 压 缩 方 法 综 述 A Summarization of Image Compression Methodology 安晓东1,2 陈 静3 (1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100081) (2山西省人事考试中心 太原 030006) (3中北大学 太原 030051)【摘 要】图像压缩是图像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压缩方法也在不断涌现。论述了各个常用图像压缩方法的算法及应用情况,着重研究了预测编码和分形压缩方法。有机结合所介绍的压缩算法能解决很多图像处理问题,介绍的图像压缩方法也可供研究人员参考。【关键词】图像压缩,预测编码,分形压缩 中图分类号:T P 391.4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mage co mpr ession is t he impor tant part of im age pr ocessing.Wit h the dev elo pm 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 y,mor e and mo re compr essing m et hods have come for th .T his paper discusses many com mon imag e compr ession alg or ithms and it's a pplica-tio n,fo cuses o n the pr edictive enco ding and fr act al co mpressio n methods.It can so lv e lots of image pr o cessing pro blems by these methods,w hich may g iv e a hand to other resear cher s. KEYWORDS imag e co mpression ,pr edictiv e co ding ,fr actal compressio n 众所周知,在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时,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对多媒体信息巨大数据量所进行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其中,数据量最大的是数字视频数据。例如,1幅640*480中等分辨率的彩色图像,其数据量大约为0.92M B 。这么大的图像,传输速度以平均4k /s 估算,完整地传输这幅图需要230s,也就是接近4min 。假设是可视电话,或者数字广播电视,以每秒播放30帧计算,一张光盘里只能存放24s 的视频信息,更不用说在网络上传输的效果了。同时大数据量的图像信息也会给存储器的存储容量,通信干线信道的带宽,以及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增加极大的压力。单纯靠增加存储器容量,提高信道带宽以及计算机的处理速度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图像压缩方法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1 图像压缩方法研究现状 图像压缩已研究了几十年,提出了诸如DPCM 、DCT 、VQ 等压缩方法,并已出台了基于DCT 等技术的国际压缩标准,如JPEG 、M PEG 、H.261等。人们逐渐发现了这些方法的许多缺点:比如高压缩比时图像出现严重的方块效应、人眼视觉系统的特性不易被引入到压缩算法中等等。目前,许多人正在致力于第二代图像编码技术的研究。第一代图像编码技术(以JPEG 为代表)是指以信息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为理论基础,旨在去除图像数据中的线性相关性的一类编码技 术。这类技术去除客观和视觉的冗余信息的能力已接近极限,其压缩比不高(20:1左右)。而第二代图像编码技术是指不局限于SH ANNON 信息论的框架,要求充分利用人的视觉生理心理特性和图像信源的各种特性,能获得高压缩比的一类编码技术。这其中以小波变换编码、分形编码和模型基编码最具有代表性,也很有可能成为新一代国际图像压缩标准的核心理论。 2 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国际标准化协会(ISO )、国际电子学委员会(IEC )、国际电信协会(IT U )等国际组织,于90年代领导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多媒体数据压缩标准。如JPEG 、H .261、H .263、M PEG -1、MPEG -2、MPEG -4等等。这些标准已在数字电视、多媒体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 。2.1 JPEG JPEG(Joint Pho to Graphic Ex perts Gro up)是联合图像专家组的英文缩写。JPEG 主要是针对静止图像的压缩编码标准,但是在电视图像序列的帧内压缩中也常采用JPEG,是一个适用范围广泛的通用标准。2.2 MPEG M PEG(M oving Pictures Ex pert Gr oup)是ISO 和IEC 两个国际组织的联合技术委员会领导下的运动图像专家组的英文缩写。针对不同的应用目的M PEG 专家组制定了M PEG 系列标准。主要包括M PEG -1,M PEG-2,MPEG-3,M PEG-4。 ?24?(总774) 图像压缩方法综述2006年

基于单片机的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设计

本科生毕业设计(申请学士学位) 论文题目基于单片机的语音存储与回放 系统设计 作者姓名 所学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教师

2017年 5 月

学生:(签字)学号: 答辩日期:2017 年 5 月20 日指导教师:(签字)

目录 摘要 (5) 1绪论 (6) 1.1课题研究背景 (6) 1.2课题研究的发展前景 (6) 1.3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6) 2 语音系统的设计方案 (7) 2.1方案设计 (7) 2.2方案分析和选择 (8) 3 材料选取 (8) 3.1 控制芯片STC90C516RD+ (8) 3.2 语音芯片ISD4004 (9) 3.3功放芯片TDA2822M (11) 4 电路设计 (11) 4.1时钟电路 (11) 4.2复位电路 (12) 4.3显示电路 (12) 4.4 3.3V电源电路 (13) 4.5按键模块 (13) 4.6 ISD4004音频处理模块 (14) 4.7 TDA2822M功放电路 (14) 4.8总电路设计图 (15) 5 程序设计 (16) 5.1主程序流程图 (16) 5.2录音程序流程图 (17) 5.3放音序流程图 (17) 6实物调试 (17) 6.1程序编译和下载 (17) 6.2 实物调试最终结果展示 (19) 6.3 实物调试过程及故障解决方法 (19) 结论 (21)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2) 附录1元件清单 (22) 附录2程序 (23) 致谢 (33)

基于单片机的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设计 摘要:本设计是基于单片设计的一个能实现语音存储和回放功能的系统,利用宏晶公司生产的STC90系列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使用具有录音和放音功能的ISD4004语音芯片,能够显示32个字符的LCD1602显示器件和能对音频进行无失真的放大的TDA2822M差分放大器设计而成的。首先我们利用STC90C516RD+单片机的优越的控制性能来控制ISD4004语音芯片,通过单片机向语音芯片发送指令来完成ISD4004芯片的录音和放功能,用LCD1602来显示单片机对ISD4004的操作状态,使用TDA2822M将ISD4004芯片输出的音频进行无失真的放大的思路来进行语音存储和回放系统设计的,用Circuit Design Suite 10.0(Multisim)软件来绘制该系统的电路,用Keil uVision5软件来编写硬件程序。电路图和程序都完成后使用万用洞洞板依据电路图来焊接实物电路,实物完成后载入芯片程序直接进行实物调试,使用实物调试更容易找出问题和系统设计的缺陷,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模块化思想轻松查找到故障原因,并进行修复故障。ISD4004芯片录音时基于多电平存储技术实现的没有传统的数字录音过程中A/D转换带来的量化噪音和变色的金属音色。该系统录取的声音播放出来后和原音的音色、音调保持一致不失真。 关键词:STC90C516RD+;Keil uVision5;ISD4004;Multisim;语音录放

数字音频技术_MP3_的压缩编码原理与制作方法

第4卷第2期2004年6月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HAN GSHA AERONAU TICAL VOCA TIONAL AND TECHN ICAL COLL EGE JOURNAL Vol.4No.2 J un.2004 收稿日期:2004-03-20 作者简介:张晓婷(1964-),女,上海市人,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与研究。 数字音频技术(MP3)的压缩编码原理与制作方法 张晓婷 (珠海市工业学校,广东珠海 519015) 摘要:本文从音频压缩理论的角度,阐述MP3音频格式、压缩编码原理,同时介绍专业制作 MP3的方法。 关键词:MP3音频格式;压缩编码原理;制作经验与技巧中图分类号:TN919.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54(2004)02-051-06 Compression Coding Principle and F acture of Digital Audio Frequency T echnique (MP 3) ZHAN G Xiao 2ting (Zhuhai Indust ry School ,Zhuhai Guangdong 519015) Abstract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dio Compression Theory ,the paper discusses format of audio Frequency tech 2 nique (MP3)and compression coding principle and also introduces the facture of audio Frequency technique (MP3). K ey w ords : Fomat of audio Frequency technique (MP3);compression coding principle ;facture 一、引言 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数字音频技术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与之相关的数字音频压缩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一些著名的研究机构和公司都致力于开发专利技术和产品。其中,MP3便是目前为止开发得最为成功的数字音频压缩技术之一。 二、MP3简介 (一)数字音频MP3的格式 MP3音频格式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全名MPEG Audio layer 3,是MPEG (Moving PicturesEx 2pert Group 运动图像专家组)当初和影像压缩格式同时开发的音频压缩格式,是MPEG 21标准中的第三个层次,是综合了MPEG Audio layer 2和ASPEC 优点的混合压缩技术,音频质量好,主要用于MP3音频压缩,典型的码流为每通道64Kbit/s 。 (二)数字音频MP3压缩的优点 使用数字音频MP3压缩方式的处理,能增加更多的存储空间。由于MP3的压缩比约在十到十二倍之间,一分钟的CD 音乐经MP3压缩后,只需要一兆左右的存储空间,即一张光盘可以存储六百五十分钟到七百五十分钟的音乐;MP3典型的码流是每通道64Kbit/s ,只有CD 音乐每通道大约十分之一的码流,非常适合网上传输。更重要的是,即使压缩比如此惊人,音乐的品质依然较好,这主要是利用了人类听觉掩蔽效应(Masking Effect )的缘故。MP3具有容量小、数码化、制作简单、传输方便、成本低廉等特点,虽历经14余年,仍然是网上最流行的音乐格式之一。 三、MP3压缩编码原理在MPEG 21的音频压缩中,采样频率可分为32、44.1和48KHz ,可支持的声道有单声道(mono 2phonic )、双—单声道(dual 2monophonic )、立体声模式 ? 15?

语音识别技术文献综述

语音识别技术综述 The summarization of speech recognition 张永双 苏州大学 摘要 本文回顾了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综述了语音识别系统的结构、分类及基本方法,分析了语音识别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语音识别;特征;匹配 Abstact This article review the courses of speech recogni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summarize the structure,classifications and basic methods of speech recognition system and analyze the direction and the issues which speech recogni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ay confront with. Key words: speech recognition;character;matching 引言 语音识别技术就是让机器通过识别和理解过程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或命令的高技术。语音识别是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领域有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概率论和信息论、发声机理和听觉机理、人工智能等等,甚至还涉及到人的体态语言(如人民在说话时的表情手势等行为动作可帮助对方理解)。其应用领域也非常广,例如相对于键盘输入方法的语音输入系统、可用于工业控制的语音控制系统及服务领域的智能对话查询系统,在信息高度化的今天,语音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已成为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 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开始二十世纪50年代。1952年,AT&Tbell实验室的Davis等人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能识别十个英文数字发音的实验系统:Audry系统。

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图像压缩编码方法综述 概述: 近年来,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使得人 们所面对的各种数据量剧增, 数据压缩技术的研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图像压缩编码就是在满足一定保真度和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对图像数据进行变换、编码和压缩,去除多余的数据以减少表示数字图像时需要的数据量,便于 图像的存储和传输。即以较少的数据量有损或无损地表示原来的像素矩阵的技术,也称图像编码。 图像压缩编码原理: 图像数据的压缩机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图像中存在大量冗余度可供压缩;二是利用人眼的视觉特性。 图像数据的冗余度又可以分为空间冗余、时间冗余、结构冗余、知识冗余 和视觉冗余几个方面。 空间冗余:在一幅图像中规则的物体和规则的背景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时间冗余:电视图像序列中相邻两幅图像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 结构冗余和知识冗余:图像从大面积上看常存在有纹理结构,称之为结构 冗余。 视觉冗余:人眼的视觉系统对于图像的感知是非均匀和非线性的,对图像 的变化并不都能察觉出来。 人眼的视觉特性: 亮度辨别阈值:当景物的亮度在背景亮度基础上增加很少时,人眼是辨别 不出的,只有当亮度增加到某一数值时,人眼才能感觉其亮度有变化。人眼刚 刚能察觉的亮度变化值称为亮度辨别阈值。 视觉阈值:视觉阈值是指干扰或失真刚好可以被察觉的门限值,低于它就 察觉不出来,高于它才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统计值。 空间分辨力:空间分辨力是指对一幅图像相邻像素的灰度和细节的分辨力,视觉对于不同图像内容的分辨力不同。 掩盖效应:“掩盖效应”是指人眼对图像中量化误差的敏感程度,与图像 信号变化的剧烈程度有关。 图像压缩编码的分类: 根据编码过程中是否存在信息损耗可将图像编码分为: 无损压缩:又称为可逆编码(Reversible Coding),解压缩时可完全回复原始数据而不引起任何失真; 有损压缩:又称不可逆压缩(Non-Reversible Coding),不能完全恢复原始数据,一定的失真换来可观的压缩比。 根据编码原理可以将图像编码分为: 熵编码:熵编码是编码过程中按熵原理不丢失任何信息的编码。熵编码基

音频、视频压缩有哪些技术标准

音频、视频压缩有哪些技术标准? 视频压缩技术有:MPEG-4、H263、H263+、H264等 MPEG-4视频编码技术介绍 MPEG是“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的简称,在它之前的标准叫做JPEG,即“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当人们用到常见的“.jpg”格式时,实际上正在使用JPEG的标准。JPEG规范了现代视频压缩的基础,而MPEG把JPEG 标准扩展到了运动图象。 MPEG-4视频编码标准支持MPEG-1、MPEG-2中的大多数功能,它包含了H.263的核心设计,并增加了优先特性和各种各样创造性的新特性。它提供不同的视频标准源格式、码率、帧频下矩形图像的有效编码,同时也支持基于内容的图像编码。采纳了基于对象(Object-Based)的编码、基于模型(Model-based)的编码等第二代编码技术是MPEG-4标准的主要特征。 MPEG4与MPEG1、MPEG2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MPEG1和MPEG2主要应用于固定媒体,比如 VCD 和 DVD ,而对于网络传输,MPEG4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H.263/H.263+/H.264视频编码技术介绍 1.H.263视频编码标准 1.H.263是最早用于低码率视频编码的ITU-T标准,随后出现的第二 版(H.263+)及H.263++增加了许多选项,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H.263是ITU-T为低于64kb/s的窄带通信信道制定的视频编码标准。 它是在H.261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标准输入图像格式可以是

S-QCIF、QCIF、CIF、4CIF或者16CIF的彩色4∶2∶0亚取样图像。 H.263与H.261相比采用了半象素的运动补偿,并增加了4种有效的 压缩编码模式。 2.H.263+视频压缩标准 1.ITU-T在H.263发布后又修订发布了H.263标准的版本2,非正式 地命名为H.263+标准。它在保证原H.263标准核心句法和语义不变 的基础上,增加了若干选项以提高压缩效率或改善某方面的功能。原 H.263标准限制了其应用的图像输入格式,仅允许5种视频源格式。 H.263+标准允许更大范围的图像输入格式,自定义图像的尺寸,从而 拓宽了标准使用的范围,使之可以处理基于视窗的计算机图像、更高 帧频的图像序列及宽屏图像。为提高压缩效率,H.263+采用先进的帧 内编码模式;增强的PB-帧模式改进了H.263的不足,增强了帧间预 测的效果;去块效应滤波器不仅提高了压缩效率,而且提供重建图像 的主观质量。为适应网络传输,H.263+增加了时间分级、信噪比和空 间分级,对在噪声信道和存在大量包丢失的网络中传送视频信号很有 意义;另外,片结构模式、参考帧选择模式增强了视频传输的抗误码 能力。 3.H.264视频压缩标准 1.H.264是由ISO/IEC与ITU-T组成的联合视频组(JVT)制定的新一 代视频压缩编码标准。对信道时延的适应性较强,既可工作于低时延 模式以满足实时业务,如会议电视等;又可工作于无时延限制的场合, 如视频存储等。 2.提高网络适应性,采用“网络友好”的结构和语法,加强对误码和 丢包的处理,提高解码器的差错恢复能力。 3.在编/解码器中采用复杂度可分级设计,在图像质量和编码处理之 间可分级,以适应不同复杂度的应用。 4.相对于先期的视频压缩标准,H.264引入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包括 4×4整数变换、空域内的帧内预测、1/4象素精度的运动估计、多参 考帧与多种大小块的帧间预测技术等。新技术带来了较高的压缩比, 同时大大提高了算法的复杂度。 G.7xx系列典型语音压缩标准介绍 G.7xx 是一组 ITU-T 标准,用于视频压缩和解压过程。它主要用于电话方面。在电话学中,有两个主要的算法,分别定义在 mu-law 算法(美国使用)和 a-law 算法(欧洲及世界其他国家使用),两者都是对数关系,但对于计算机的处理来说,后者的设计更为简单。 国际电信联盟G系列典型语音压缩标准的参数比较:

语音压缩编码的发展和应用

语音压缩编码的发展和应用 摘要:为了满足数字通信及其它商业应用的需求,语音压缩编码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介绍了目前语音压缩编码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CVSD)、小波分析、多脉冲激励线性预测编码、散布脉冲码激励线性预测(DP-CELP)、多重脉冲散布非均匀代数码本激励线性预测(MPD-USACELP)、波形内插(WI)、线谱对(频率)(LSP)的量化。对以上算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了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介绍了其中一些算法在DSP上的实时实现。 关键词:语音压缩编码:线性预测(LP);波形内插;DSP;语音编码 ;波形编码 ;参数编码 ;混合编码 ;编码标准 Abstract: In order to satisfy demands of the digital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commercial apphcations, the speech compression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The pres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speech compression techn ology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CVSD,wavelet an alysis an d its application to speech coding, MPLPC, DP—CELP, MPD-USACELP,、Ⅳ1 an d quan tification of LSF.Th ese algorithms are an alyzed an d compared.Th eir characteristics an d applicable scopes are summarized. Some algorithms apphed to DSP are also introduced. Key words:Speech compression coding;LP;waveform interpolation;DSP;voice coding;waveform coding;parametric coding;hybrid coding;Coding Standard 前言:近30 年来, 通信技术一直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编码技术日臻完善,高质量、低速率的语音编码算法纷纷出现, 各国相继成立了一些国际通信标准化组织, 及时地制定专门的通信编码标准, 语音编码技术的发展也体现在这些不断制定的标准中。由于实现方式的不同, 语音压缩编码技术种类很多, 一直向着高质低速方向发展, 并出现了不少令人振奋的成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道资源显得更加宝贵, 为了在有限的信道内进行更多的信息传输, 必须对语音信号进行压缩。语音信号能够压缩的基本依据是语音信号中存在的冗余和人类的听觉感知机理。语音信号存在多种多样的冗余, 可分别从时间域和频率域描述。从时间域分析: 幅度的非均匀分布, 即语音中的小幅度样本出现的概率高, 信息主要集中在低功率上;采样数据间的相关, 相邻的语音信号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 当采样率为8 kHz 时, 相邻样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85, 如果采样率提高, 相关性将更强; 周期间的相关, 浊音语音段具有准周期性, 反映在波形上出现图形的重复, 即信息冗余; 语音间隙, 实际语音通信中, 存在通话间隙, 通话分析表明, 全双工话路的典型效率约为通话时间的40%, 即静止系数为0.6;长时自相关, 除了本间、同期间的相关外, 在较长的时间间隔上, 语音信号也存在相关, 统计表明, 8 kHz 采样时的平均相关系数高达0.9。从频率域分析: 非均匀的长时功率谱密度, 从相当长的时间内统计平均, 语音信号的功率谱呈现强烈的非平坦性, 这说明语音信号对给定的

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

南京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作者: 仝香保准考证号:014910253064 教学点: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 电子工程 题目: 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 李玲副教授/高工 指导者: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评阅者: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2012年4月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外文摘要

目录 1 引言 (1) 2 总体方案设计 (2) 3 各模块硬件设计 (5) 3.1 话筒前置放大电路 (5) 3.2 带通滤波器设计 (6) 3.3 AT89S52单片机基本电路 (7) 3.4 模数转换模块 (13) 3.5 数模转换模块 (15) 3.6 外部存储模块 (17) 3.7 功放电路设计 (19) 3.8 按键与显示模块 (21) 3.8.1 ZLG7289B1芯片介绍 (21) 3.8.2 ZLG7289B与其它部分连接图 (23) 3.9 供电电路模块 (24) 3 软件设计 (26) 结论 (28) 致谢 (29) 参考文献 (30) 附录 (31) 附录一程序源代码 (31) 附录二原理图及实物图 (44)

1 引言 传统的磁带语音录放系统因其体积大、使用不便,在电子与信息处理的使用中受到许多限制。本文提出的体积小巧,功耗低的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将完全可以替代它。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对语音的录音与放音的数字化控制。其中,关键技术在于,为了增加语音存储时间,提高存储器的利用率,采用了非失真压缩算法对语音信号进行压缩后再存储,而在回放时再进行解压缩,同时,对输入语音信号进行数字滤波以抑制杂音和干扰,从而确保了语音回放的可靠质量。 本系统能够对语音信号分别进行数据的采集直存直取,欠抽样采样和自相似增量调制等三种方法,完成了对语音信号的存储与回放。前置放大、滤波以及电平移位电路将语音信号控制在A/D转换器采样控制范围内以保证话音信号采样不失真。带通滤波器合理的通带范围有效的滤除了带外噪声,减小了混叠失真。后置带通滤波器用于滤除D/A转换产生的高频噪声以保证回放时音质清晰,无明显失真。 本系统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声音采集模块、带通滤波模块、A/D转换模块、数据存储模块、D/A转换模块、按键选择模块、放大器模块。声音采集模块用于外部语音信号,带通滤波模块作用是将声音转换后的电信号进行滤波,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数字化处理后声音信号的数据,D/A转换模块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输出,音频放大模块则是将采集的信号最终进行回放以检验系统整体性能,按键选择模块则是对录、放音、数据分段存取等功能进行选择。

图像压缩编码实验报告

图像压缩编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有关数字图像压缩的基本概念,了解几种常用的图像压缩编码方式; 2.进一步熟悉JPEG编码与离散余弦变换(DCT)变换的原理及含义; 3.掌握编程实现离散余弦变换(DCT)变换及JPEG编码的方法; 4.对重建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 二、实验原理 1、图像压缩基本概念及原理 图像压缩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增加传输速度。图像压缩的理想标准是信息丢失最少,压缩比例最大。不损失图像质量的压缩称为无损压缩,无损压缩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压缩比;损失图像质量的压缩称为有损压缩,高的压缩比是以牺牲图像质量为代价的。压缩的实现方法是对图像重新进行编码,希望用更少的数据表示图像。应用在多媒体中的图像压缩编码方法,从压缩编码算法原理上可以分为以下3类: (1)无损压缩编码种类 哈夫曼(Huffman)编码,算术编码,行程(RLE)编码,Lempel zev编码。(2)有损压缩编码种类 预测编码,DPCM,运动补偿; 频率域方法:正交变换编码(如DCT),子带编码; 空间域方法:统计分块编码; 模型方法:分形编码,模型基编码; 基于重要性:滤波,子采样,比特分配,向量量化; (3)混合编码 JBIG,H.261,JPEG,MPEG等技术标准。 2、JPEG 压缩编码原理 JPEG是一个应用广泛的静态图像数据压缩标准,其中包含两种压缩算法(DCT和DPCM),并考虑了人眼的视觉特性,在量化和无损压缩编码方面综合权衡,达到较大的压缩比(25:1以上)。JPEG既适用于灰度图像也适用于彩色图像。其中最常用的是基于DCT变换的顺序式模式,又称为基本系统。JPEG 的压缩编码大致分

压缩感知理论综述(原创)

压缩感知理论综述 摘要:信号采样是模拟的物理世界通向数字的信息世界之必备手段。多年来,指导信号采样的理论基础一直是著名的Nyquist采样定理,但其产生的大量数据造成了存储空间的浪费。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提出一种新的采样理论,它能够以远低于Nyquist采样速率采样信号。本文详述了压缩感知的基本理论,着重介绍了信号稀疏变换、观测矩阵设计和重构算法三个方面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压缩感知的应用及仿真,举例说明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编解码理论在一维信号、二维图像处理上的应用。 一、引言 Nyquist采样定理指出,采样速率达到信号带宽的两倍以上时,才能由采样信号精确重建原始信号。可见,带宽是Nyquist采样定理对采样的本质要求。然而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量的增加,携带信息的信号带宽越来越宽,以此为基础的信号处理框架要求的采样速率和处理速度也越来越高。解决这些压力常见的方案是信号压缩。但是,信号压缩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因为大量的不重要的或者只是冗余信息在压缩过程中被丢弃。从这个意义而言,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带宽不能本质地表达信号的信息,基于信号带宽的Nyquist 采样机制是冗余的或者说是非信息的。 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一个问题:能否利用其它变换空间描述信号,建立新的信号描述和处理的理论框架,使得在保证信息不损失的情况下,用远低于Nyquist采样定理要求的速率采样信号,同时又可以完全恢复信号。与信号带宽相比,稀疏性能够直观地而且相对本质地表达信号的信息。事实上,稀疏性在现代信号处理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于信号稀疏性提出一种称为压缩感知或压缩采样的新兴采样理论,成功实现了信号的同时采样与压缩。 简单地说,压缩感知理论指出:只要信号是可压缩的或在某个变换域是稀疏的,那么就可以用一个与变换基不相关的观测矩阵将变换所得高维信号投影到一个低维空间上,然后通过求解一个优化问题就可以从这些少量的投影中以高概率重构出原信号,可以证明这样的投影包含了重构信号的足够信息。在该理论框架下,采样速率不再取决于信号的带宽,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基本准则:稀疏性和非相干性,或者稀疏性和等距约束性。事实上,压缩感知理论的某些抽象结论源于Kashin创立的范函分析和逼近论,最近由Candes,Romberg,Tao和Donoho等人构造了具体的算法并且通过研究表明了这一理论的巨大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已经有科研单位的学者对其展开研究。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课题组基于该理论提出采用超低速率采样检测超宽带回波信号。 显然,在压缩感知理论中,图像/信号的采样和压缩同时以低速率进行,使传感器的采样和计算成本大大降低,而信号的恢复过程是一个优化计算的过程.因此,该理论指出了将模拟信号直接采样压缩为数字形式的有效途径。从理论上讲任何信号都具有可压缩性,只要能找到其相应的稀疏表示空间,就可以有效地进行压缩采样。 当前,压缩感知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核心问题: (1) 具有稀疏表示能力的过完备字典设计; (2) 满足非相干性或等距约束性准则的测量矩阵设计; (3) 快速鲁棒的信号重建算法设计。 压缩感知理论必将给信号采样方法带来一次新的革命。这一理论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它对应用科学的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计学、信息论、编码等。目前,学者们已经在模拟-信息采样、合成孔径雷达成像、遥感成像、核磁共振成像、深空探测成像、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源编码、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探地雷达成像等诸多领域对压缩感知展开了广泛的应用研究。Rice大学已经成功设计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新型单像素相机,在实践中为取代传统相机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本文围绕稀疏字典设计、测量矩阵设计、重建算法设计三个核心问题,综述了压缩感知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信号稀疏变换、观测矩阵设计、重构算法等一系列最新理论成果和应用研究,描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2 部分阐述了压缩感知的理论框架;第3 部分系统介绍了压缩感知的三个核心问题,即信号的稀疏表示、信号的观测矩阵、信号重构算法;第4 部分指出压缩感知有待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第5 部分介绍了压缩感知的应用及仿真;第6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

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的设计

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的设计 班级:电信1202 姓名:吴建亮学号:201203090224 一、设计题目 设计一个数字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其系统框图如图图1.1所示。设计要求如下:语音录放时间≧60s;语音输出功率≧0.5W,回放语音质量良好;设置“录音”、“放音”键,能显示录放时间;采用语音压缩算法,在不增加存储器容量的基础上增加录放时间。 麦克风语音输入通 道 ADC 喇叭语音输出通 道 DAC 微控置器存储器图1.1 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框图 二、方案设计 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的基本原理:语音的存储与回放系统将语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放大、滤波处理后通过A/D转换器转化为数字信号,然后将数字化的语音信号存放在大容量的存储器中;回放时,从存储器中取出数字化的语音信号,经D/A转化器转化为模拟信号,经滤波放大后驱动扬声器发出声音。如图2.1所示为以C8051F360为核心的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原理框图。 麦克风前置放 大器 带通滤 波器 C8051F360 ADC0 IDA0 带通滤 波器 功率放 大器 喇叭 键盘和显示 外部存储器 图2.1 语音存储回放系统原理框图 三、模拟子系统设计 1.语音输入通道电路的设计 在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中,通过麦克风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麦克风内部含有一个电容元件和场效应管构成的内部前置放大器。电容随机械振动发生变

化,从而产生与声波成比例的变化电压。麦克风在使用时需要通过一个电阻R1连接到电源对其进行偏置。R1的阻值决定了麦克风的输出电阻和增益,通常在1~10kΩ之间。麦克风输出的电信号比较微弱,信号增值在1~20mV之间。 前置放大器就是对麦克风输出的语音信号进行放大一边对其进一步处理。前置放大电路有两种设计方案。一种方案是针对双麦克风设计的前置放大器,由一级差分放大器和一级增益可调反向放大器组成的设计方案。本次系统设计中,为了是器材简单,使用了后一种。 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中,模拟量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均需要带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的通带范围为300Hz~3。4kHz,主要实现的功能如下:(1)保证300Hz~3。4kHz的语音信号不失真的通过滤波器。 (2)滤除带通外的低频信号,减少工频等分量的干扰,减小噪声影响。 (3)滤除带通外的告辞谐波信号,减少因8kHz采样率引起的混叠失真,根据实际情况,该上限频率在2.7kHz左右。 根据上述条件设计的语音输入通道如图3.1所示。 图3.1语音输入通道 2.语音输出通道设计 当语音回放是,语音信号从C8051F360单片机的IDA0输出。IDA0输出的语音心哈既包含了直流分量,也包含了由于最小分辨电压产生的高频噪声。因此在语言输出通道应设置带通滤波电路。为了能提供0.5W的功率输出,语音信号还要经过功放电路进行功率放大。为了简化电路设计,语音输出通道选用了滤波和功放二合一的设计方案,其原理图如图3.2所示。

浅析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 与技术第6卷第23期(2010年8月)浅析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徐飞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龙岩364021) 摘要:该文描述了图像压缩编码的概念,原理以及主要分类,介绍了目前常见的三种图像压缩编码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简单讨论了其中两种方法的MATLAB 代码实现。 关键词:图像压缩编码;编码原理;编码分类;编码方法;MATLAB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3-6584-03 Analysis of the Image Compression Coding Method XU Fei (Minx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Longyan 36402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concept,principle and classification of image compression coding,introduces the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ree kinds of image compression coding methods that are common used,and discusses how to using matlab to accomplish the two common methods which mentions in the front. Key words:image compression coding;coding principle;coding classification;coding method;MATLAB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像信息被广泛应用于多媒体通信、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因为对图像的要求越来越高,图像信息量也越来越大,所以在传输之前需要进行信息处理,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压缩,因此有必要对图像压缩编码方法进行研究。 1图像压缩编码 1.1概述 图像压缩编码就是在满足一定保真度和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对图像数据进行变换、编码和压缩,去除多余的数据以减少表示数字图像时需要的数据量,便于图像的存储和传输。即以较少的数据量有损或无损地表示原来的像素矩阵的技术,也称图像编码。 1.2图像压缩编码原理 图像数据的压缩机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图像中存在大量冗余度可供压缩;二是利用人眼的视觉特性。 1.2.1图像数据的冗余度 1)空间冗余: 在一幅图像中规则的物体和规则的背景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2)时间冗余:电视图像序列中相邻两幅图像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 3)结构冗余和知识冗余: 图像从大面积上看常存在有纹理结构,称之为结构冗余。 4)视觉冗余:人眼的视觉系统对于图像的感知是非均匀和非线性的,对图像的变化并不都能察觉出来。 1.2.2人眼的视觉特性 1)亮度辨别阈值:当景物的亮度在背景亮度基础上增加很少时,人眼是辨别不出的,只有当亮度增加到某一数值时,人眼才能感觉其亮度有变化。人眼刚刚能察觉的亮度变化值称为亮度辨别阈值。 2)视觉阈值:视觉阈值是指干扰或失真刚好可以被察觉的门限值,低于它就察觉不出来,高于它才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统计值。3)空间分辨力:空间分辨力是指对一幅图像相邻像素的灰度和细节的分辨力,视觉对于不同图像内容的分辨力不同。 4)掩盖效应:“掩盖效应”是指人眼对图像中量化误差的敏感程度,与图像信号变化的剧烈程度有关。 1.3图像压缩编码的分类 根据编码过程中是否存在信息损耗可将图像编码分为: 1)无损压缩:又称为可逆编码(Reversible Coding),解压缩时可完全回复原始数据而不引起任何失真; 2)有损压缩:又称不可逆压缩(Non-Reversible Coding),不能完全恢复原始数据,一定的失真换来可观的压缩比。 根据编码原理可以将图像编码分为: 1)熵编码:熵编码是编码过程中按熵原理不丢失任何信息的编码。熵编码基本原理是给出现概率大的信息符号赋予短码字,出收稿日期:2010-06-10 作者简介;徐飞(1982-),男,福建龙岩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理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ISSN 1009-3044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与技术Vol.6,No.23,August 2010,pp.6584-6586,6589E-mail:eduf@https://www.360docs.net/doc/4c4102405.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4c4102405.html, Tel:+86-551-569096356909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