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物流发展文献综述

中外物流发展文献综述
中外物流发展文献综述

中外物流发展文献综述

1.引言

我国加入WTO以后,“物流”这个新兴行业也随之拓宽了其发展空间,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我国的物流现状并不是像其表面上反映的那样风平浪静,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似乎并不太适合我国的物流发展。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2001年《物流术语》对物流领域的主要名词定义至今,事实证明我国的物流业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超前的意识引领物流业走向的并非成功,同时,我国的物流还对在世界上都应用自如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模式产生了质疑,物流业的发展在我国存在着很多问题,让我们从物流的发源地美国、日本开始来比较分析我国的物流。

【摘要】加入WTO后,我国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遍布大江南北,各传统物流企业都在迅速转型,大量引进国际流行的物流模式直接来改造自己的企业,其超前观念让人佩服,但是也有消化不良的现象,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国、日本三国物流案例进行比较,从微观上提出了有利于我国物流发展的可行性措施,同时,本文以物流本土化战略为前提,探讨了有关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分析这些理念,有助于了解世界物流发展方向。

【关键词】物流发展超前化第三方物流美国物流日本物流

2.美国物流发展概述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先发展物流业的国家,目前,其物流业在全球已处于领导地位。美国物流业起源于二战中的战时后勤管理需要,发展于5O年代后期。此时,政府和企业已逐步意识到,物流在商业行中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中间过程中的成本等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协作的日益复杂化,第三方物流开始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且成为了美国物流市场的主流。

据统计,2000年,美国一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年收益达11.8亿美元,其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仓储服务、运送服务和管理、特殊国际服务和货物运输、第四方物流服务、逆向物流和供应链管理。1990-2002年间,美国的物流总费用占GDP均为10%左右,美国政府在其国内物流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运输部制定了强有力的运输策略,并且提供充足的条件用以支持运输策略研究,解决了“如何克服人与货物移动过程中的各种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鼓励物流技术的创新,提高网络应用水平,而且,在日常商业行为中使用

新的科学技术,支持并教育新一代的运输专业人才。政府除了制定战略以指导建设整体的运输与物流硬件设施外,还以奖励优惠的方法鼓励民间投资,扶植其国内运输企事业,促使其成为国际级企业,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美国物流业是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出现的,它的发展不但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实力相吻合,而且其政府特别重视物流的健康发展,制定了各种策略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全面地支持物流的进步。由于发达国家信息化、智能化的普及,物流的概念深入人心,电子商务解放了国民的生活,物流作为一种服务,在美国从此扎下根了,并且向良性趋势发展。

3.日本物流发展概述

日本作为世界上物流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企业界和政府为了提高产业劳动率,早在5O一6O年代就组织了各种专业考察团到各国考察学习、公开发表了详细的考察报告,全面推动了日本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具体来说,1956年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后开始引入了物流观念,又于1958年6月组织了流通技术国内考察团对日本国内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这大大推动了日本物流的研究。综合对国外和国内的调查报告,日本开始了一系列大兴物流的活动。比如说,6O一7O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速道路网、港湾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建设,同时,为了解决仓库不足、出入库时间长、铁道运输欠缺、大量生产的产品无法顺利流向市场等问题,开始广泛推广货台、铲车等装卸机械化,导入自动仓库,灵活运用货台和集装箱,开发单位货物装卸系统等等。与此同时,物流中心、中央物流中心等各种物流管理系统也不断增加,此外,这一时期的日本也在积极推行物流联网系统,开发VSP、配车系统等物流软件,这一切都将作为发展物流的配套设施,为这个服务性行业带来了便利。特别是1997年4月4日,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练合物流施策大纲》,明确今后日本物流进一步发展、强化的方向。日本的物流业是在经过多次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并没有盲目地将美国以服务为主的物流模式直接运用于本国,而是根据本国当时的基本国情,政府首先解决了线路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物流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让各种配套设施均尽可能地被完善用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政府高度重视其发展,并且在合适的时间,让合适的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来帮助物流的发展,从而使日本的物流业有别于美国的服务模式,创立出一套有利于本国盈利的新的模式。

4.中国物流发展概述

4.1中国物流发展趋势和现状

综上所述,我国的物流业始终没有得到飞速发展,其原因主要是大量引进的国外先进理念,在运行过程中不但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反而引起消化不良,让发展中的中国物流模式的雏形受到限制而形成了现在这种自定义的物流模式,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物流业的出现并非当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而是直接引进其概念,企图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物流本土化程度低;

②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比较笼统、单一化,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不够及时,整个物流业呈现出来的并不是网状连锁反应,而是若干小集团,要么垄断、要么竞争发展,但其获利并不富裕,各对手间相互影响不大;

③支持物流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相关的人才缺乏,且人才的教育并没有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而是盲目地学习他国的先进思想。

4.2中国物流发展的本土化策略

当TNT、DHL在华办学,以培养出自己需要的人才的时候,当全球大的物流公司把目标瞄准我国,兼并或收购国内小公司以求打开在华门户的时候,我们的物流不应该仍然停留在将运输公司、搬家公司等更换名字就变成物流公司,一个规模不大的企业不应该为了做一个商品的外包装,而去引进技术和投入人工,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去寻找对的方式去实现物流业应该带给中国的神话。

首先,我们要遏止目前我国物流业消化不良的超前化趋势,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以本土化策略为基本前提,通过全面的调查,分析我国的物流现状,以当前的国民经济为基础制定适合我国发展的物流模式。与此同时,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我国物流的最优发展前途为终极目标,培养适合我国物流发展的人才;其次,政府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来支持物流的发展,及时出台相应政策,特别是线路网络的保障,因为交通的便捷是物流赢得时间的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推动大规模的物流企业完全转型,创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物流品牌,建立连锁机构或者子公司,深入到民众的生活中,以达到“门到门”服务的目的,同时也普及了电子商务;然后,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使物流设施实现自动化、机械化,不但解放了人力资源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资支出。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当物流为他们完美地提供服务后,“物流”自然就深入人心了。

4.3 中国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意义

物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起着重要作用。物流产业化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而,中国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推进现代物流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总体效益的需要。它要求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最大

限度的降低企业产品总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推进现代物流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需要。其次,发展现代物流是改善国家投资环境的需要。物流环境的好坏,已成为投资者评价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再次,发展现代物流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目前,全球采购、全球销售及本土化生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将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人世后的中国物流业将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方面需要应对物流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企业及其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另外,大量在华境外投资企业,均需要优质、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作为其经营和发展的保障。因此,无论是满足中国工商企业、境外投资企业的服务要求,还是提高中国专业物流企业的服务竞争水平,都是非常需要的。

4.4 第三、四方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展望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赢利,当然要借助先进的思想理念来发掘“物流”的财富。这里引入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物流术语》定义第三方物流即: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即它不是卖方,也非需方,而是一种服务。从概念上来看,第四方物流是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提供商,它可以通过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力,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也为其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它不仅控制和管理特定的物流服务,而且对整个物流过程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电子商务将整个过程集成起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并非不适合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而仅仅是不适合现在这个阶段。当我国梳理清楚自身的各个环节,开始强有力的开展本土化战略时,它们将会是一副良药,大规模且有秩序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将为企业节省一大笔开销。当这些物流公司在公平条件下形成竞争时,那么,受益者仍然是企业,物流成本将越来越低,环保、高品质服务等将成为影响物流公司发展的因素,因为我们发展的是本土化的物流,我们的服务更有利于国内企业发展,与国外大的物流巨头抗衡将不再是幻想,同时,国家的税收也将会均衡增长,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是有益而无害的。若大规模的知名物流企业能够提供第四方物流活动,那么,我国的物流企业将运筹帷幄,为它的顾客提供一条龙服务,第四方物流的实现,不但是时间的节约,更是空间的变更,它是一个质的变化,它从顾客开始连接整个国家的物流网络,当其和谐发展时,这个网络就可以快速吸收新鲜血液,与全球的物流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5.结语

物流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充满了生机,很大的潜力等待我们去发掘,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物流业将会很有前景。若我国的物流业能做到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本土化策

略为战略核心,控制和优化我国物流业的超前化趋势,以小见大,重新认识和规划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合理发展第三、四方物流,合理研究中国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其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和分析,将加快中国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使物流业这一服务性行业在中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实现中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的有效对接,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物流企业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增强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政府和企业以及整个社会都在为中国的物流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相信中国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全面发展必将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宋华.日本的现代物流管理[J].经济管理.2000.

[2]张士军.从日本物流体制看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3]丁俊发.中国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4]赫尔曼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汪鸣.十五规划与中国物流业[J].商场现代化,2001.

[6]杨文慧,王勇,查德利.浅议政府在我国物流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物资流通,2001,16.

[7]石万鹏。努力实现我国物流的健康快速发展[J].中国物资流通,2001,16.

[8]王佐.发展物流产业与政府市场定位[J].中国物资流通,2001,21.

[9]沈玉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1,4.

[10]张震.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初探[J].国际商务研究,2001,3.

[11]云利珍.我国发展物流业的环境分析和对策建议[J].国际经贸消息,2001.

[12]叶家伟,孙建军.发达国家物流模式带来的启示[J].国际经贸消息,2001.

[13]王国文.美国物流发展趋势对中国物流的影响[J].水路运输文摘,2005.

[14]许胜余.从美国物流看物流的经营与发展[J].信息与电脑,2002,9.

[15]田学军.美国物流的信息化启示[J].市场周刊,2007,12.

[16]王佐.美国物流发展概况[J].物流技术,2002,9.

[17]姜超峰.美国物流公司在做什么[J].全国商情,2001,2.

[18]倪海云.美国物流市场三雄逐鹿[J].空运商务,2008,3.

[19]DianeRiopel.Logistics systems Design and Optimization[M].Springer,2005.

[20]Bernhard Fleischmann,Andreas Klose.Distribution logistics: advanced solutions to practical problems[M].Springer,2005.

[21]Simme Douwe P. Flapper,J. A. E. E. van Nunen,Luk N. Wassenhove.Managing closed-loop supply chains[M]. Springer,2005.

[22]Carlos F. Daganzo .Logistics systems analysis[M]. Springer,2005.

[23]Rommert Dekker,Moritz Fleischmann .Reverse logistics: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closed-loop supply chains[M]. Springer,2005.

[24]Bernhard Fleischmann,Andreas Klose. Distribution logistics: advanced solutions to practical problems[M]. Springer,2005.

[25]Andreas Klose,M. Grazia Speranza,Luk N. Wassenhove.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o distribution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 Springer,2005.

[26]Chae An,Hansj?rg Fromm.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n demand: strategies, technologies, applications[M]. Springer,2005.

[27]David S. Lindsay,Louis M. Weiss.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toxoplasma, sarcocystis[M]. Springer,2005.

[28]Raja G. Kasilingam.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design and planning[M]. Springer,2005.

[29]Edward Frazelle. Supply chain strategy: the log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 Springer,2005.

[30]David Simchi-Levi,Philip Kaminsky,Edith Simchi-Levi.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the definitive guide for the business professional[M]. Springer,2005.

中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文献综述材料

陈新林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 第三方支付通过其支付平台在消费者、商家和银行之间建立连接,起到信用担保和技术保障的作用,实现从消费者到商家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货币支付、现金流转、资金结算等功能。 典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建立在美国的贝 宝(paypal)公司成立于1998年12月,是美国易趣(ebay) 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买家成交后登陆贝宝网站付款,货款直接支付到卖家paypal帐户,卖家收到信息后发货,买家收货。 paypal是一种直接支付的服务,能为买卖双方提供即时、安全的支付服 务。paypal的业务开展建立在paypal专有的反欺诈、风险控管系统基础之上,具有国外成功的网上支付经验。paypal利用现有的银行系统和信用卡系统,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在全球103个国家为超过1亿客户提供安全便利的网上支付服务。但paypal 是在拥有成熟信用卡机制和完善信用体系的环境之下发展起来的,未必适合缺乏良好信用体系的中国国情。 支付宝是专注于服务我国内地市场的网上支付 平台,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信用体系等宏观环境,也符合 国人消费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问题探讨 1技术风险。2业务风险。信用风险,第三方支付机构能不能信守承诺,如何确保其承诺兑现。资金风险,包括资金能不能得到妥善保管等。这些都还缺乏有效的控制。3法律风险。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地位的确立,各方法律责任的划分,整个交易构成涉及到了支付平台、交易平台、配送方、交易方、银行、认证服务方、系统运营商、系统开发商等,如何界定其中的责任等都还悬而未决。 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窄。监管空白。信用模糊。 第三方电子支付发展建议 1拓展盈利渠道。2加强业务合作。3建立信用体系。4强化本地化服务。 5支付手段多样化。在提供网上支付服务的同时,提供在线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掌上支付、虚拟支付等其他电子支付手段,形成立体化的支付体系。6创新营销策略。7强化创新。 监管建议 市场准入监管。业务范围监管。监管机构。 政策建议 鉴于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竞争激烈,其生存与发展非常困难,发展也不规范,要防止恶性竞争,增加支付风险。为了促进其发展,建议采用政策引导并购,实施国有控股,减少无序竞争,减少重复建设,增强实力,扩大规模。建议对第三方支付机构采用类金融机构设置保证金的机制,并探索建立电子支付保险。 C2C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手段对感知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綦晓燕 赵菁(2005)的研究认为消费者为了购买网上商品(包括产品和服务),所采用的各种支付手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1、《WTO与中国对外贸易》 作者:王平、钱雪峰 内容:是从WTO 与中国外贸这一角度出发,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WTO 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关系, 首先系统阐述了WTO 的产生极其规则;然后深刻分析了在中国加入WTO 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指出中国外贸只有摆脱传统条件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 及时进行政策和战略调整, 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贸易对话,才能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 2、《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 作者:顾卫平 内容:在第一篇中首先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关系;并全面分析了石油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关系。在第二篇中,首先讨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 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并真正成为WTO 中负责任、有影响力的贸易强国;然后着重讨论分析和展望了发展中的中美贸易,指出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基本共同点是互利与合作, 以务实态度逐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 3、《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 作者:傅钧文 内容: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 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4、《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作者:陈柳钦、张谊浩 内容:在回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经济学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 学等理论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汇总了国内关于中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granger,sims,geweke和hsiao等非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多变量因果性检验模型的扩展和检验。最后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引入外资、政府开支、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耗多种变量后,外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反而有所加强。 5、《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 作者:盛斌、廖明忠 内容:就是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尝试着从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潜力,尤其是制造品的出口潜力;进而分

码头建设开题报告

码头建设开题报告 码头是海边、江河边专供轮船或渡船停泊,让乘客上下、货物装卸的建筑物,通常见于水陆交通发达的商业城市。其中码头结构形式有重力式、高桩式和板桩式。主要根据使用要求、自然条件和施工条件综合考虑确定。 一.文献综述 港口发展的战略 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便利化、国际运输集装箱化以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港口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使港口的功能也面临着由最初纯粹的货物装卸和集散,向装卸、工业、商业、物流、信息等功能不断扩大,对所在地区或所在城市发展成为物流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中心等发挥着重要影响。在港口建设上,我国将按照加快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老港区成为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货种基地,形成可持续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已成为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港口作为传统的基础产业,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不发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带动作用,就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更大的发展。技术进步与创新已成为影响现代港口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始终坚持科技兴港的发展战略,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老码头、建设新码头, 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使港口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为了更好地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我们创建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加强港口发展战略、市场开发、企业管理、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使之成为港口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中枢。我们根据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

技术发展的需要,创建了港口信息中心,积极加快信息技术在港口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与国内外80多家船公司、海关、代理、场站实现了EDI联网,并通过国际互联网实现了集装箱信息无纸化快速传递。建立了局域网,在全港内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了现代化的生产调度系统和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系统。广泛采用国内、国际先进的装卸设备和装卸工艺,煤炭、原油、矿石等主要货种均实现了流程化、系统化装卸作业,港口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其中,煤炭单机装船效率为每小时4500吨,矿石单机卸率为每小时5000吨,集装箱桥吊台时效率最高达30个自然箱,原油接卸效率为每小时1万立方米。同时,还配置了世界先进的引航艇。5000马力大型拖轮、雷达通信导航系统等先进设备,保证了大型船舶的安全及时靠离。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提高了港口生产中的技术含量,实现了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服务,满足了船东、货主的需要。 二.资料分析及方案初选 (1)总平面布置 码头布置在香口矿石码头下游约150米处,码头长度为50米,泊位长度为90米。码头前沿线基本与流向线平行,位于-6m等高线附近。码头采用浮码头结构型式,主要由钢质囤船和一座引桥组成,钢质囤船平面尺度为5012m,引桥由一跨484.5m的活动钢引桥、78m的现浇墩台和长107.52m,宽 3.0m的固定引桥组成。 (2)装卸工艺 根据已建同类工程的实践经验表明,液体硝酸采用浮式码头由管道输送装船的优点明显,方便装船作业。本次设计的液体硝酸出口,是由陆域酸罐区,通过管道输送至囤船,再由软管装船。 主要装卸工艺流程、 液体硝酸出口、硝酸储罐硝酸泵引桥管线阀门流量计趸船管线

关于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的文献综述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跨国公司可谓是当今世界的重要的经济主体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遇到了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瓶颈问题大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对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的方式、影响以及我国应有之对策进行综述。 关键词: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文献综述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之时,急需引进国外大量的人才、管理和技术。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技术优势是其获得垄断地位或竞争优势的关键,为保持其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他们会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技术垄断控制与控制,防止技术的过度扩散,充分发挥其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回报。不可否认,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跨国公司对华的技术控制所带来的长久的恶劣影响。 一、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的手段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的手段可以体现在技术转让、专利战略、设立研发中心这三个方面。 技术转让方面,跨国公司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1、由母公司向国外子公司进行技术转让;2、公司通过技术许可贸易向外转让技术;3、公司向合资经营企业转让技术。 在专利方面,目前跨国公司掌握了世界上80%左右的专利权,基本上垄断了国际技术贸易;在发达国家,大约有90%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被这些国家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所控制。2004 年王新华在《跨国公司专利战略分析与应对策略构建》中认为, 跨国公司专利战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依托自身或联盟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技术创新, 获取尽可能多的基本专利; (2) 以知识产权国际化为背景、控制和转让相结合,进行专利经营; (3) 专利战略与经营战略相互配合, 为公司市场战略目标服务; (4) 技术标准与专利相结合, 保持垄断性优势。 研发中心的设立近年来呈现出两个特点——数量的急剧上升与行业分布相对集中。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数据,截止到2004年6月,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到2004年底达到700多家,而2003年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数才400多家,2004年1-9月就新增研发中心298家,同比增长48.2%。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行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等行业。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进程 引言:二十一世纪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并能够充分地加以开发和使用,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并最终占领市场,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而想要准确、全面地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真实面目,就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回到其形成与发展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去观察,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起源、发展、演化和趋向为线索,试图勾勒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轮廓,从而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更好的体现出来,为现代企业管理和发展而服务。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是在德鲁克1954年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后出现的。1958年,怀特·巴克(Wright Bakke) 出版了《人力资源职能》一书,首次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普通职能来加以论述。此后,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国内外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流派他们从不同侧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综合起来,可以讲这些概念归纳为五类: 1.第一类。主要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出发来解释它的含义,认为他是借助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来实现对组织的目标。 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各种技术与方法,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来达成组织目标的活动(Mondy and Noe,1996)。 2)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管理功能,促使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已达成组织目标(Schuler,1997)。 3)人力资源管理是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 2.第二类。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或承担的职能出发来进行解释,把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一个活动过程。 1)人力资源管理是负责组织人员的招聘、甄选、训练及报酬等功能的活动,以达成个人与组织的目标(Sherman,1992)。 2)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全社会一个企业的各阶层、各类型的从业人员招工、录取、培训、使用、升迁、调动,直至退休的全过程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用来提供和协调组织中的人力资源活动。 3.第三类。主要揭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体,认为他就是与人有关的制度、政策等。 1)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 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 2)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一切对组织中的员工构成直接影响的管理决策和实践活 动。 3)人力资源管理包括要影响到公司和员工之间关系的性质的所有管理决策和行为(Beer Specktor,1984)。 4)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以及绩效的各种政策、管理实践以及制度。 4.第四类。主要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出发解释其含义,认为它是人力资

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私人银行业务正在逐步成为国际银行业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富裕人口的集中涌现、金融制度的逐渐完善, 我国已经具备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基本条件。针对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基本条件对策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 私人银行业务已成为当今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之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及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加快金融创新的需要, 也是应对外资私人银行竞争的需要。因此,分析当前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探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义及特点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义 所谓私人银行业务,即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目标,以商业银行所涉及的一切资源为保障,向目标客户及其家庭提供私密性的量身定做的“管家式”金融服务。其业务领域不但包括投资、信托、保险、基金、外汇、贵金属等一切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同时包括法律、税务、收藏、拍卖、遗产安排、子女教育及财务动态管理等专业顾问服务。 (二)私人银行业务的特点 康承东(2007)认为,私人银行业务具有以下特点:(1)客户门槛高;(2)服务内容广;(3)业务保密性强;(4)操作独立性高;(5)品牌效应大;(6)业务利润高。 二.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私人银行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普遍, 但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私人银行业务。中国的理财市场也不过是近几年才刚刚兴起, 虽然一些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都挂着财富管理的牌子, 但这些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服务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2006 年以来, 随着主要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以及银行业的全面开放, 以高端客户为服务对象的私人银行业务成为各家银行关注的焦点, 面对外资银行对国内市场中高端客户的激烈争夺, 为了留住、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 各金融机构纷纷着手筹备私人银行业务, 国内商业银行提供的私人银行服务雏形也已浮现。 张长征(2007)认为,从发展历程看,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从服务对象看,以高额净资产客户为主;从服务内容看,提供更高的个性化,差异化及长期的全方位服务;从发展地域看,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为依托。 三.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 目前, 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在社会经济中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高收入群体, 这些高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三类人中: 民营经济经营者、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高收入群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两个主要阶段。新国际贸易理论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兴起, 它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从纵深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学。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形成国际分工,使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差距,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容纳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由于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贸易的可能性。 1933年俄林在他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供给能力不同,进而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而且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至此,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最终形成了。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般来说有两个核心:即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势来自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则认为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差异即资源相 对丰裕度是比较优势的源泉,因此要素禀赋学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此后的半世纪一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绝对统治地位。 二、传统贸易理论遭到的挑战与新贸易理论的萌芽 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来自实践的挑战有三个方面: 一是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赫一俄贸易理论,用他所创立的投人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结论,从而引起了轰动。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验证的结果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西方方经济学界掀起了狂热的解释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是比较优势陷阱。随着国际贸易深化,人们发现,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的现象,以此诞

港口发展经验(自己总结)

一、港口发展历程 1 港口代际划分 港口代际的递进是一种历史现象,反映了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 从1992 年开始,联合国贸发会在有关报告中陆续提出了所谓第一代港口、第二代港口、第三代港口和第四代港口的概念1(王诺, 2010)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1王诺赵冰杨春霞港口代际的本质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中国港湾建设2010

2.港口代际的递进及其演化规律 港口代际划分是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新产品的引进以及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敏捷生产在制造业的成功应用、行业龙头的转换、产品差异化、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港口功能不断转换和升级而出现的。 港口发展经历了四代演变过程。2(王诺,2010) 第一阶段——18世纪以前,港口只是船舶装卸活动的场所,具有一定的转运功能;社会经济主要处在自给自足、较为封闭时期,港口主要满足基本功能,港口生产的特点主要是货物流动、简单的个别服务和很少的增值服务。港口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劳动力和资本。 第二阶段——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港口除具备仓储、装卸搬运等基本的物流功能外,临港产业的发展也初具雏形;经济的对外扩张,大批依赖水运的工业向港口城区集聚,港口的功能得到提升。港口经营上采取逐步扩张的发展态势。港口活动已不再仅限于码头本身,而是扩展到了周边地区。港口的生产特点主要是货物流动、货物加工换装、提供联合服务,增值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港口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本与技术。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部分港口逐步发展成为国际物流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经济全球化趋势开始出现并迅猛发展,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港口功能得到进一步扩展。港口采取完全商业化的发展态势,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运输中心与物流平台。港口逐步成为统一的,集运输与贸易一体化的经济共同体。跨国公司的加入,使港口活动的范围已大大超出了传统的港口界限。港口与所在城市关系也更加密切,在组织功能上日益扩大。港口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技术、信息和服务。 第四阶段——始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贸易调度站、产业集聚基地和综合服务平台和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国际化港口;工业向柔性和个性化方向发展,虚拟企业开始出现,港口成为全球生产、销售等整个供应链中重要的节点,又加上高新技术在港口领域得到全面应用,港口功能进一步完善,成为全球资源配置枢纽。提出建设生态港目标,强调持续发展。在这一阶段,人才与环境成为决定港口发展的关键因素。 2王诺赵冰杨春霞港口代际的本质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中国港湾建设2010

【重磅】文献综述3000字

文献综述 ——成都沁和布业有限公司融资租赁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推动力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持续发展。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难题。融资租赁作为一种以融资为主线,融资和融物相结合,兼顾金融与贸易的新型金融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推动中小企业广泛使用融资租赁,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促进小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国外研究现状 1952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开创了现代租赁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末融资租赁业开始高速成长,自此,租赁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继信贷之后的第二大企业融资渠道。美国在融资租赁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整体研究状况和发展规律如下: 第一,国际融资租赁正在受到亲睐:当前,美国融资租赁业有一种向国际融资租赁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随着资本和商品的输出,发达的融资租赁也步入国际技术贸易领域,并不断扩大,在其金融租赁总额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第二,融资租赁持续高速发展并且租赁服务趋于全面:(1)融资租赁方式多样,直接融资租赁,杠杆融资租赁等;(2)出租物几乎无所不包,从单一设备到整个机器工厂,甚至某个细小零件;(3)服务对象形形色色。 第三,多元化的融资租赁经营被普遍采纳:美国企业在开创多元化经营方式时几乎都考虑到了融资租赁业务。与此同时,融资租赁企业的大批涌现,加剧了融资租赁市场竞争,迫使原有融资租赁企业向其他领域渗透,以保持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二、国内研

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班级人力资源管理11(2)班 姓名朱进炎 学号2011326690225 指导老师倪旭东 2013年11月10 日

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引言 组织文化被认为是影响员工组织行为的一个深层次的变量,对组织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量的研究中发现,组织文化这种无形因素可能会对员工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绩效产生有形的影响。 现今人们对绩效的理解已经从经济价值发展到社会价值;从注重“短时绩效”发展到注重“未来绩效”。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的充分发展所带来人们消费层次的提高,组织文化建设在以经济方面的绩效为中心的同时,也明白了长期的绩效的重要性,即对社会价值的引导,并以此为企业获得长远的利益和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组织文化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组织文化的内涵;第二部分论述组织文化与企业工作绩效,分别从组织文化匹配性与组织文化认同度对员工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论述组织文化与企业社会绩效;而第四部分则是对于此次文献综述的个人总结。 一.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伴随着管理理论和相关学科,它是组织战略性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将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关于经营理念、基本假设等达成的共识用于对组织管理过程中包括文化价值和心理因素等在内的非结构因素的一种整合,并使之成为一个组织或企业独具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着组织和企业的长期发展,这种文化的力量能够影响成员的行动和组织的功能,且不用直接的和强加的控制。作为一种利用文化手段建立的全新管理模式,它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影响着企业绩效的方方面面,适合的组织文化有助于提高员工组织承诺、改善决策、更高效地管理组织等,在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等方面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1.国内外学者对组织文化的理解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国内学者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

国际贸易专业文献综述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文献综述 题目桥头堡建设视域下滇泰经贸 合作的发展研究 姓名黄杰 学号094140410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 专业国际经济贸易 指导教师(职称/学历)杨旺舟(博士) 2013 年03 月14 日

桥头堡建设视域下滇泰经贸合作的发展研究综述 一、前言 云南省与泰国之间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期间开展经济贸易以来,双方在进出口贸易、直接投资、旅游以及工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广泛的合作,目前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尤其是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后,云南省和泰国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了,这有效的加快了云南省和泰国经济贸易的发展。但滇泰贸易和相互投资在整个中泰贸易和相互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云南的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目前尽管泰国的经济困难影响了滇泰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机遇,有利于滇泰经贸关系在今后几年取得的新突破。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建树。一是对云南省和泰国贸易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二是通过实证数据分析说明中国云南省与泰国的经济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的原因分析。三是在桥头堡建设背景下,就滇泰贸易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设性的策略措施。 二、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世界经济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贸易再次出现了飞速的增长。自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格局日益完善,中国经济和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1991年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框架背景下,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往来变得更加的频繁,双边贸易额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东盟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开放格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泰国作为东盟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和东盟其他国家和合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可以说是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中最关键的部分。下面就查阅的文献资料作出综述。 在泰国中泰两国经贸关系研究是从1975年中泰建交才开始的,尽管起步较晚,但是30多年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泰国正大管理学院的院长颂朴?玛纳朗赏博士、泰国法政大学经济学院吴慧文博士、披隆?甲蒙腊军教授等就曾对中泰“经济关系”、“中泰投资合作关系”、“政治外交关系”、“文化、政治视角”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内容就是对中泰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总结,然后分析两国经贸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再找出如何进一步深入发展泰中经贸关系的对策和途径。这类研究主要是仅仅是对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进行研究,提出的对策往往比较空洞,放之四海之内皆准。 在中国,中泰经贸合作关系最早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是在1975年两国正式建交以后。近几年,中泰经贸合作关系的越来越得到国内的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及深入研究。有关我国专家学者对中泰经贸合作关系的研究重要是从以下几个阶段:阶段一:研究中泰自1975年建交以来的经贸合作关系,两国在建交后经贸合作的变化。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于中泰经贸合作关系的研究,还停留在少数学者的对中泰两国经济环境变化对中泰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方面,并没用对中泰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合作关系进行阶段性的整理、分类、总结。如翁琳(1980)在一九七九年的泰国经济和一九七九年泰国财政危机中提到的中泰两国的经贸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文献综述

高桩码头中沉桩控制方法及要点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 在港口码头建设中,高桩码头结构是采用的最多的一种结构型式。高桩码头作为我国广泛的主要码头结构型式,其工作特点是通过桩台将作用在码头上的荷载经桩基传给地基。 高桩码头主要适用于软土地基。在沿海、河口和河流的下游地区有分布很广的软土地基,这种地基表层由近代沉积土组成,硬土位置较低,对这种地基,高桩码头几乎是目前唯一可行的结构型式,并可用以建设深水大码头。 沉桩作为高桩码头设计施工中的一关键部分,控制沉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桩码头结构的稳定和使用。 二、主题 1、沉桩测量监控要点 测量程序由测量工程师、主管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测量所需的资料、图纸。由测量员负责现场测量及内业计算,测量工程师负责对现场测量成果及内业计算结果进行审核。对重要项目、关键部位,项目主管工程师必须复核其测量内业计算结果,对须经业主代表、监理工程师复测确认的测量,如施工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以及沉桩控制,应按合同及规范将有关资料报监理工程师和业主代表审核批准。 所有原始、中间和最终测量,均按经监理工程师认可的测量方法实施。各项验收测量,均要有监理人员在场。每次测量结束后应于规定时间内将所有测量数据交给监理工程师审核。 测量仪器根据工程沉桩施工需要,一般选用TC402型全站仪2台,精度为2//,2mm+2ppm,T2经纬仪4台,精度为2//,NA2水准仪2台,精度为0.7mm及SDH-13A型测深仪1台,精度为100mm进行本工程的测量实施工作。 沉桩施工测量方法 根据本工程现场条件,在拟建码头后方陆域和两侧设置4~5个平面控制点,形成测量控制网。利用测量控制网加密施工控制点,对码头施工用前方交会法进行控制。施工水准点由业主提供的基点直接引测至施工现场。基点用混凝土墩做成,

不完全契约及其治理:一个文献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92期2010年第18期Serial No.92 No.18,2010不完全契约理论在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事后再谈判,认为套牢问题源于关系专用性投资(Goldberg ,1976;Klein-Crawford-Alchian ,1978;Williamson ,1975,1985)。之后,不完全契约理论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信息可观察但不可证实和行动事前不可缔约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假设风险中性的买者和卖者在0期缔约,然后在0期与1期之间同时选择投资水平es 和eb ;在1期他们了解自然状态θ=(v ,c );2期以价格P 交易q ∈[0,1]数量的商品,至此合同结束。博弈时序(如下图): 收稿日期: 2010-03-14作者简介:刘爱东(1950-),女,山东聊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管理会计与公司理财、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融资管理、知识产权与国际技术贸易理论研究;谢刚(1977-),男,湖南涟源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新制度经济学、公司金融研究。不完全契约及其治理:一个文献综述 刘爱东,谢刚 (中南大学商学院,长沙410000) 摘要:不完全契约理论强调了现实中契约的不完全性,注重信息可观察但不可证实和行动事前不可缔约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挽救不完全合同效率的办法。以交易互利性为出发点,从控制权配置、逐步投资、声誉投资和连续时间缔约四个方面回顾了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发展,并讨论了不完全契约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不完全契约;控制权配置;逐步投资;声誉;连续时间缔约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18-0102-02 不完全契约的博弈时序图 他们从交易获得的效用依赖于买者的价值v 和卖者的生产成本c 。这些效用在缔约时是不确定的,且每一方早期的专用性投资可以影响它。我们假定:v ∈{v L ,v H },其中v L <v H ,且Pr (v H )=e b ,这里买者投资e b 的成本为ψ(e b ), c ∈{c L ,c H },其中c L <c H ,且Pr (c L )=e s ,这里买者投资e s 的成本为φ(e s )。 假定两个投资成本函数是递增的且凸的,它们是沉没成本与事后的交易水平无关。 买者和卖者的事后收益水平分别为:vq-P-ψ(e b )和P-cq-φ(e s )为了简单,假定c H >v H >c L >v L ,如果θ=(v H ,c L ),交易的事后有效率水平为q=1; 否则为0。由于双方被假定是风险中性的,事前效率相当于投资效率;也就是,e s 和e b 一定满足 max e b ,e s {e s e b (v H -c L )-ψ(e b )-φ(e s )} 假定存在一个内解,一阶条件给出一个最优的投资水平e s *和e b *: e *s (v H -c L )=ψ′(e *b )和e * b (v H - c L )=φ′(e *s ) 根据之前的假定,自然状态θ=(v ,c )和投资水平e s 和e b 是不可缔约的,尽管事后θ是可观察的。如果在θ实现和投资水平e s 和e b 沉没之后, 买者和卖者事后签订一份即期合同,均分交易收益,那么在均衡时存在投资不足。在一份即期合同下的投资水平e s 和e b : 12e s s (v H -c L )=ψ′(e s b )和12 e s b (v H - c L )=φ′(e s s )因为自然状态θ事先无法预知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双方当事人不可能签订一份充分状态依赖的完全合同。 一、控制权配置 强调控制权合理配置对专用性投资水平影响的是早期的产权理论(GHM 模型),其基本思路是:如果当事人在签约后进行了人力资本或者物质资本的专用性投资,那么他将面临被对方敲竹杠的风险,这会扭曲投资激励而降低总产出。 102——

组织行为学-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组织得到恢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我国新型社会发展的活力,社会组织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契机。社会组织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社会自由发展面貌的充分体现。研究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对于突破当前社会组织面临的角色困境与今后的转型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将对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进行进一步合理探索。 关键词:社会组织;发展;文献综述 一.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概述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政策造就的‘总体性社会’的逐步解体,由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需要所推动的我国各类社会组织逐步恢复生机并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1]“社会组织,又称‘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这些组织中通常包括各种冠以‘学会’、‘研究会’、‘协会’、‘商会’、‘促进会’、‘联合会’等名称的会员制组织,以及包括基金会和各种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社会福利设施等各类公益服务实体在内的非会员制组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组织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与繁荣,90年代的转型与规范管理,近年来开始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和趋势。”[2] 2006年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社会组织从数量增长转向结构优化。在2006年以前,社会组织在数量上呈现为快速增长,但近年来社会组织的数量增长明显放缓。在数量增长减缓的同时,社会组织发展中出现了较为显著的结构优化趋势:一是基金会等资助型组织、支持型组织发展迅速;二是城市基层的社区社会组织空前活跃;三是社会组织之间特别是草根社会组织的横向联系趋于紧密,社会组织网络化趋势加强;四是社会组织中的各种服务类组织发展较快,公益资源较多地向服务领域集中,政府购买服务也主要向服务类社会组织倾斜。 社会组织的资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被誉为“井喷式”的公益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热潮,带动了中国社会组织资源供给格局的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资源供给主体发生显著变化,多元主体开始取代单一主体;二是资源供给规模发生显著变化,开始出现大型乃至于巨大型基金会,政府购买服务的支出规模也在急剧增大;三是长期制约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资源约束有所缓解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根本改善。 二.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困境 第一,“按照社会组织的角色理论来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遭遇到一个很大的瓶颈,一方面政府和公众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寄予很大的期待,或者说社会组织承担的角色期待很高;另一方面,从社会组织的角色实践来看,社会组织在现实中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性的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动性有待发挥,行动力也多有不足,由此导致社会组织的角色功能难以实现。就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角色期待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组织常常被看作是政府管理的‘减肥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问题已经不能单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创意众筹的异质性融资激励与自反馈机制设计研究》黄玲,周勤 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的发展,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创意转化成产品,如打印机、可穿戴智能设备等,不仅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促进了一批创意型企业的成长。同时,一些传统产业中的企业通过发展创意项目顺利摆脱了结构转型的困境。支持创意项目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的转型。然而创意项目发展初期却面临诸多难题,其中融资难是其关键。创意项目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的转型,而融资难是其发展初期面临的关键问题。而众筹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思路。本文从融资人、投资人和平台三方面说明了众筹模式三方目标各异,激励具有异质性。并建立模型,对这三方的激励模式进行了分析。之后,本文指出在众筹发展的初期,众筹机制的设计任务主要由平台来承担,肩负着教育市场和指导众筹的使命其目的是使更多的创意项目和资金有效对接,从而满足三方利益的一致诉求。随后,本文结合激励模式、众筹机制两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表明,在阈值机制约束下,资金需求较小的创意项目倾向于选择众筹模式,融资方通过平台展示,向投资人发送项目质量信号,投资人在自我尽职审查机制下选择符合自身偏好的优质项目进行投资。借助“点名时间”数据研究表明,有效的质量信号在满足投资人偏好类型条件下能诱发投资激励,并通过众筹社区反馈渠道迅速传播,推动创意项目取得成功,反之则可能遭遇失败,这可以形成有效的众筹自反馈效应。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以改善异质性融资激励缺陷与创造自反馈机制的优良环境为基础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美国SEC众筹新规及其监管启示》龚映清,蓝海平 众筹作为一种科技融资的新模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众筹通过互联网有效匹配了资金供给与需求,为初创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且低成本的融资方式,是传统风险投资的一种重要补充。然而作为一种新模式,众筹模式也存在着包括股权众筹受限、投资者保护难等许多问题。因此,2013年10月,美国SEC正式发布了一项针对众筹的监管提案,以规范早期的众筹市场,促进其良性发展。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允许股权众筹、对发行人的要求以及对中介机构的要求。该法案的颁布对众筹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放宽了投资者门槛,二是有利于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加速了众筹中介机构的发展。同时这一法案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可能会增加发行企业成本,不利于投资者保护,增加监管成本等。但总的来说,美国众筹新规提案为众筹发展框定了边界,提供了土壤。本文针对中国众筹模式发展的中出现的政策监管不明、创新环境弱、投资者保护难度大、社会公众对众筹认识不足等问题,结合美国经验得出一些启示:一是要加快立法,二是要不断探索股权众筹方向及其可能路径,三是必须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四是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众筹项目的社交网络影响力预测与分析》杨扬,Chun-TaLU,王菲菲,许进,PhilipS.YU 与传统的募资方式相比,众筹具有募资速度快和成本低等优势,因而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募资渠道。然而,由于众筹平台中的大多数项目都以失败告终,众筹项目发起人、投资者和众筹平台的运营者都迫切地需要找到能够有效提高项目成功率的方法。本文针对众筹项目由于社会影响力不足而成功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面向众筹平台的社交网络影响力预测方法。根据已有的数据,本文构造了一些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了项目统计特征、内容特征、社会行为特征和社会结构特征等4类累积特征。其后,结合KickStarter众筹平台数据和Twitter社交网络中的相应数据外构建了模型,对众筹模式的影响力增长以及上述四项累积特征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整个推广过程中,众筹项目的社交网

国贸专业文献综述

大学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姓名周心怡学号31005021 上课时间周三晚上 引言 本文献综述的目的主要是对大学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情况与成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发现有创新空间的领域。文中所用到的文献资料主要来自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大学本科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定位、市场需求分析、培养要求、现状问题分析以及培养建设方面,其中在目标定位、市场需求分析方面,学术界分歧较小,而在培养要求、现状问题分析、培养对策方面,学术界有大体上一个方向,但在具体观点与措施上仍有不少不同之处。 一、培养目标 孙瑞华(2007)从社会需求现实角度指出[1],目标在于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国贸专业人才,必须突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塑造同时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应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的高素质人才。 答百洋(2008)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角度指出[2],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培养目标定位是实用性、应用性人才,即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外贸领域内将其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进出口贸易的实践中去,培养特点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张裕晨(2011)从国贸专业人才就业角度指出[3],培养目标定位在将学生培养成为不但具有具备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而且能向更高层次学历发展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国贸专业人才。 二、需求现状 何龙斌(2008)从当前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特点角度指出[4],国贸专业中复合型人才更受欢,企业对学生外语能力要求更高,且目益看重专业技能与经验,要求业基础能力范畴扩大,分别是沟通表达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