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现场应急监测方案及报告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现场应急监测方案及报告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现场应急监测方案及报告

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现场应急监测方案及报告

江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彭刚华

由于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类型、发生环节、污染成分及危害程度千差万别,要想制定一套固定的现场应急监测方案可能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应急监测毕竟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因此,为了规范应急监测工作,为各级政府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快速、及时、准确的技术支持,确定污染程度和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就现场应急监测方案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的最普遍的方面(如:布点与采样、监测频次与跟踪监测、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数据处理与QA/QC、监测报告与上报程序等)做一简介,供大家在实施现场应急监测时参考。

1制定应急监测方案的基本原则

制定应急监测方案的基本原则:现场应急监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应急监测技术的先进性和现实可行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快速与准确相结合;环境要素的优先顺序: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

1.1布点的基本思路

第一种情况:已知污染源及污染物,调查受污染的范围与程度的布点要求:可直接测定该污染源或排放口所排污染物在空气、水环境中的浓度,比较简单;

第二种情况:已知污染源,未知污染物,调查受污染的范围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的布点:可以从了解原材料人手,列出可能产生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分析;

第三、四种情况:已知污染物,未知污染源,调查污染来源和污染范围;未知污染源和污染物,调查污染来源、种类、范围及可能造成的危害。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根据受污染空气、河流的地理环境和周围、沿岸社会环境、工矿企业布局全面布设点位进行排查和监测。

1.2布点应考虑的因素

由于污染事故发生时,污染物的分布极不均匀,时空变化大,对各环境要素的污染程度各不相同,因此采样点位的选择对于准确判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污染范围与程度等极为重要。因此,点位确定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事故的类型(泄漏、爆炸、火灾等)、严重程度与影响范围;

②事故发生的地点(如是否为饮用水源地、水产养殖区等敏感水域)与人口分布情况(是否在市区等);

③事故发生时的天气情况,尤其是风向、风速及其变化情况。

1.3 布点的基本原则

①采样断面(点)的设置,以掌握污染发生地点状况、反映事故发生区域环境的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为目的。一般以事故发生地点及其附近范围为主,同时必须注重人群和生活环境,考虑对饮用水源地、居民住宅区空气、农田土壤等区域的影响,合理设置参照点。

②对被事故所污染的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土壤均应设置对照断面(点)、控制断面(点)。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还应设置削减断面。

③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点)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所需信息,同时需考虑采样的可行性。

1.4布点采样方法

1.4.1环境空气污染事故

应尽可能在事故发生地就近采样(往往污染物浓度最大,该值对于采用模型预测污染范围和变化趋势极为有用)。采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以事故地点为中心,根据事故发生地的地理特点、风向及其他自然条件,在事故发生

地下风向(污染物漂移云团经过的路径)影响区域、掩体或低洼地等位置,按一定间隔的圆形布点采样;

②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高度采样,同时在事故点的上风向适当位置布设对照点。

③在距事故发生地最近的居民住宅区或其他敏感区域应布点采样。

④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采样点位置。应同时记录气温、气压、风向和风速等。

⑤利用检气管快速监测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范围,现场确定采样流量和采样时间。

⑥对于应急监测用采样器,应经常予以校正(流量计、温度计、气压表),以免情况紧急时没有时间进行校正。

1.4.2地表水污染事故

①监测点位以事故发生地为主,根据水流方向、扩散速度(或流速)和现场具体情况(如地形地貌等)进行布点采样,同时应测定流量。采样器具应洁净并应避免交叉污染,可采集平行双样,一份供现场快速测定,另一份现场加入保护剂,尽快送至实验室分析。若需要,可同时采集事故地的沉积物样品(密封入广口瓶中)。

②对江、河的监测应在事故发生地的下游布设若干点位,同时在上游一定距离布设对照断面(点)。如江、河水流的流速很小或基本静止,可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水层采样;在事故影响区域内饮用水和农灌区取水口必须设置采样断面(点)。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必要时,对水体应同时布设沉积物采样断面(点)。当采样断面水宽<10m时,在主流中心采样;当断面水宽>10m时,在左、中、右三点采样后混合。

③对湖(库)的监测应在事故发生地、以事故发生地为中心的水流方向的出水口处,按一定间隔的扇形或圆形布点,并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水层采样,多点样品可混合成一个样。同时根据水流流向,在其上游适当距离布设对照断面(点);必要时,在湖(库)出水口和饮用水取水口处设置采样断面(点)。

④在沿海和海上布设监测点位时,应考虑海域位置的特点、地形、水文条件和风向及其他自然条件。多点采样后可混合成一个样。

1.4.3地下水污染事故

①应以事故发生地为中心,根据本地区地下水流向采用网格法或辐射法在周围一定范围内布设监测井采样,同时视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在垂直于地下水流的上方向,设置对照监测井采样;在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取水处必须设置采样点。

②采样应避开井壁,采样瓶以均匀的速度沉入水中,使整个垂直断面的各层水样进人采样瓶。

③若用泵或直接从取水管采集水样时,应先排尽管内的积水后采集水样。同时要在事故发生地的上游采集一个对照样品。

1.4.4土壤污染事故

①应以事故地点为中心,在事故发生地及其周围一定距离内的区域按一定间隔圆形布点采样,并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深度采样,同时采集未受污染区域的样品作为对照样品。必要时,还应采集在事故地附近的作物样品。

②在相对开阔的污染区域采取垂直深10cm的表层土。一般在10m×10m范围内,采用梅花形布点方法或根据地形采用蛇形布点方法(采样点不少于5个)

③将多点采集的土壤样品除去石块、草根等杂物,现场混合后取1~2kg样品装在塑料袋内密封。

1.4.5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

对于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的监测布点,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在产生污染物的不同工况(部位)下或不同容器内分别布设采样点。

1.4.6化学品仓库火灾、爆炸

对于化学品仓库火灾、爆炸以及有害废物非法丢弃等造成的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由于样品基体往往极其复杂,此时就需要采取合适的样品预处理方法。

1.5样品的保存

对于所有采集的样品,应分类保存,防止交叉污染。现场无法测定的项目,应立即将样品送至实验室分析。样品必须保存到应急行动结束后,才能废弃。

2监测频次的确定

2.1基本原则

污染物进人周围环境后,随着稀释、扩散、降解和沉降等自然作用以及应急处理处置后,其浓度会逐渐降低。为了掌握事故发生后的污染程度、范围及变化趋势,常需要实时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对于确认事故影响的结束,宣布应急响应行动的终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急监测全过程应在事发、事中和事后等不同阶段予以体现,但各阶段的监测频次不尽相同。

原则上,采样频次主要根据现场污染状况确定。事故刚发生时,可适当加密采样频次,待摸清污染物变化规律后,可减少采样频次。

2.2监测频次--推荐参考表

见word文档--推荐表

3监测项目的选择

突发性污染事故由于其发生的突然性、形式的多样性、成分的复杂性,决定了应急监测项目往往一时难以确定。实际上,除非对污染事故的起因及污染成分有初步了解,否则要尽快确定应监测的污染物。

首先,可根据事故的性质(爆炸、泄漏、火灾、非正常排放、非法丢弃等)、现场调查情况(危险源资料,现场人员提供的背景资料,污染物的气味、颜色、人员与动植物的中毒反应等)初步确定应监测的污染物。

其次,可利用检测试纸、快速检测管、便携式检测仪等分析手段,确定应监测的污染物。

最后,可快速采集样品,送至实验室分析确定应监测的污染物。

有时,这几种方法可同时并用,结合平时工作积累的经验,经过对获得信息的系统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3.1项目筛选原则

总体思路:对于已知污染物的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可根据已知污染物来确定主要监测项,同时应考虑该污染物在环境中可能产生的反应,衍生成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可能性。对于未知污染物的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通过污染事故现场的一些特征(如气味、挥发性,中毒反应的特殊症状)和监测来确定污染物。

3.1.1固定源

对固定源引发的污染事故,通过对引发事故单位的有关人员(如管理、技术人员和使用人员等)的调查询问,以及对事故的位置、所用设备、原辅材料、生产的产品等的调查,同时采集有代表性的污染源样品,确定和确认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

3.1.2流动源

对流动源引发的突发性染事故,通过对有关人员(如货主、驾驶员、押运员等)的询问以及运送危险化学品或危险废物的外包装、准运证、押运证、上岗证、驾驶证、车号或船号等信息,调查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名称、数量、来源、生产或使用单位,同时采集有代表性的污染源样品,鉴定和确认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

3.1.3化学特征

对于未知污染物的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通过污染事故现场的一些特征,如气味、挥发性、遇水的反应性、颜色及对周围环境、作物的影响等,初步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

3.1.4中毒症状

如发生人员中毒或动物中毒事故,可根据中毒反应的特殊症状,初步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

3.1.5排放特征

通过事故现场周围可能产生污染的排放源的生产。环保、安全记录,初步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

3.1.6历史资料

利用空气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等现有的仪器设备的监测,来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

3.1.7现场监测

通过现场采样,包括采集有代表性的污染源样品,利用试纸、快速检测管和便携式监测仪器等现场快速分析手段,来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

3.1.8实验室分析

通过采集样品,包括采集有代表性的污染源样品,送实验室分析后,来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

3.2应急监测的优先项目选择原则

有毒有害化学品种类繁多,一般优先项目选择原则是:事故频率较高的化合物(按历年来统计资料中发生事故或环境化学污染事故频率较高的化合物);毒性物质(毒性较大或毒性特殊、易燃易爆化合物);常见化合物(生产、运输、储存、使用量较大的化合物)。

3.2.1建议优先考虑物质

根据常见污染事故的化学污染成分及被污染的环境要素,建议优先考虑监测项目为以下几类(约150多种):

(1)环境空气污染事故如氯气、HCN、HCI、HF、硝酸雾、硫酸雾、盐酸雾等。

(2)地表水环境污染事故,如pH值、COD、氰离子、氨离子、氯离子、氟离子、As、Pb、Hg、苯、甲苯、硝基苯、甲醛、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等。

(3)土壤环境污染:建议优先考虑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杀鼠药。

(4)有机污染物:①烷烃类如甲烷;②石油类如汽油、柴油等;③烯烃类如乙烯、乙炔等;④醇类如甲醇、乙醇等;⑤苯系物如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⑥芳香烃类如酚类(苯酚)、苯胺类等;⑦醛酮类如甲醛、乙醛、丙酮、丁酮等。

3.2.2常用军用毒剂

①神经性毒剂,如沙林、,属速杀性毒剂。

②糜烂性毒剂,如芥子气(即硫芥子气)。

③全身中毒性毒剂,属氰类毒剂,速杀性化学毒剂,如HCN、氯化氰(CNCI)。

④失能性毒剂,如毕兹(BZ),用爆炸法或热分散法形成气溶胶,呈白色烟雾,通过呼吸道中毒。

⑤窒息性毒剂,如光气、双光气。

3.3项目初步定性方法

在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现场,可通过特征颜色和特征气味进行初步定性判断污染物的种类。

3.3.1根据特征气味和颜色判定

①黄色可能是硝基化合物;亚硝基化合物;偶氮类化合物(也有红色或紫色的);氧化偶氨化合物(也有橙黄色的)。

②红色可能是某些偶氮化合物(也有黄色或紫色等);在空气中放置较久的苯酚。

③棕色可能是某些偶氮化合物(多为黄色,也有红色或紫色的);苯胺(新蒸馏出来的为淡黄色)。

④芳香(苦杏仁香)典型的有硝基苯,苯甲醛。

⑤芳香(柠檬香)典型的有乙酸沉香酯。

⑥蒜臭典型的化合物有二硫醚。

⑦焦臭典型的化合物有异丁醇,苯胺,甲酚。

⑧腐臭典型的化合物有己酸,甲基庚基甲酮。

⑨烟粪臭典型的化合物有粪臭素,吲哚。

3.3.2部分物质的特征颜色或气味

(1)F2淡黄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2)HF具有特殊刺激臭味。

(3)Br2棕红色发烟液体,具有独特窒息感的臭味。

(4)Cl2黄绿色、具有异臭的强烈刺激性气体。

(6)PCl3无色液体,具有刺激性,在潮湿空气中可产生盐酸雾。

(7)POCl3无色发烟液体。其蒸气属刺激性气体,在空气中被水蒸气分解成磷酸和氯化氢,呈烟雾状。

(10)NH3为一种无色有强烈臭味的刺激性气体,燃烧时火焰带绿色。

(10)甲醇无色、易燃、极易挥发性液体,纯品略有酒精气味。

(11)NO2在低温下为淡黄色,室温下为棕红色,浓度达0.12μL/L时,人会感到有臭味。

(12)SO2具有强烈辛辣、特殊臭味气体。

(13)H2S无色具有臭鸡蛋的臭味,刺激。浓度达1.5mg/m3时就可以用嗅觉辨出;但当浓度达到3000mg/m3时,由于嗅觉神经麻痹,反而嗅不出来。(如重庆开县发生的H2S污染事故,由于当时浓度比较高,导致很多人当时没有闻到气味就中毒了)

(14)HCN无色气体或液体,具有苦杏仁气味。

(48)二硫化碳具有烂白菜味。

(50)丙烯腈无色或淡黄色易燃液体,其蒸气具有苦杏仁或桃仁气味。

(51)丙快腈无色、挥发性液体,蒸气具有强烈的催泪性。

(53)苯是一种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无色、易挥发和易燃的油状液体。

(54)甲苯、二甲苯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气味。

(66)AsH3 无色气体,具有大蒜样臭味。

4 应急监测方法的选择

4.1应急监测选择方法的基本思路

为迅速查明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以及污染发展趋势,在已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场快速监测方法和实验室现有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别、确认。在具体实施时,应选择最合适的分析方法,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单的方法获取最有价值的监测数据。通常的思路有以下几点。

4.1.1环境空气应急监测方法

应优先考虑采用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便携式气相色谱法、便携式红外光谱法和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法等。同时,还可以现有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和污染源排气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获得相关监测信息。

4.1.2水质土壤监测方法

应优先考虑选用水质检测管法、化学比色法、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法、便携式综合水质检测检测法、便携式电化学检测仪器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和质谱联用仪器法等。同时,还可从自动监测站和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获得相关监测信息。

4.1.3无机污染物

对于无机污染物,应优先考虑选用检测试纸法、气体或水质检测管法、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化学比色法、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法、便携式综合检测仪器法、便携式离子选择电极法及便携式离子色谱法等。

4.1.4有机污染物

对于有机污染物,应优先考虑选用气体或水质检测管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便携式红外光谱仪法、便携式质谱仪和便携式色谱、质谱联用仪法等。

4.1.5实验室判断法

对于现场不能分析的污染物,应快速采集样品,尽快送至实验室分析,在实验室分析时应尽可能采用国家标准方法、统一方法或推荐方法进行分析。必要时,可采用生物监测方法对样品的毒性进行综合测试。(尽量采用国标方法、统一方法或推荐方法的原因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应急监测跟决策有关,牵涉到法律责任,因而不能随便选用方法)

为了保证现场监测数据的准确,分析人员应充分了解所选用的分析技术方法,还应注意所用分析器材的有效使用期限,绝不能误用过期的检测器材。

4.2 选择方法的基本原则

4.2.1操作简易

分析方法的操作步骤要简便,具有易实施性和可操作性,无需特殊的专门知识,一般人不经训练或稍经训练就能掌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均能使用);

4.2.2快速

分析方法要快速,分析结果直观、易判断;

4.2.3轻便

检测器材要轻便,易于携带,采样与分析方法均应满足现场监测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如泵吸式传感器,具有反应快,可实时监测的特点。

4.2.4准确

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再现性要好,检测范围宽,尽量结合现状与水平,力求做

到在应用的普适性,分析仪具有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等功能;

4.2.5干扰少

有害物质和杂质对分析方法的干扰要小;如果是基体复杂,环境复杂,干扰太多就测得不准确。

4.2.6试剂用量少

试剂用量要少(因为是在现场,试剂消耗量大可能会有一些具体困难),稳定性好。4.2.7方法简单

采样的方法要简便,采样器具要简单;

4.2.8实用

不采用特殊的取样和分析测量仪器,最好不使用电源;

4.2.9易处理

检测器具最好是一次性使用,避免用后进行洗刷、晾干、收存等处理工作。

4.2.10投入少

投入要最小化,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简易检测器材的价格要便宜,易于推广;

4.2.1实际可行

选择方法时,尽量不要涉及到自己没有的设备。对于不得不采用实验室方法分析的项目,应选择现有最简单快速的分析方法。

4.3 常见污染物应急监测分析方法选择

4.3.1常见污染物应急分析方法选择一般原则

应基于“尽量准确”的原则,选择范围包括简单的试纸、显色比色法、滴定法、光度法等。对于土壤污染,当发生的是挥发性污染物的污染事故时,挥发物的检测可借鉴气体污染物的快速监测方法;当发生的是半挥发或难挥发性污染的污染事故时,则污染物的检测可借鉴水体快速监测方法。

4.3.2常见污染物现场应急分析方法(不含实验室标准分析方法)

4.3.2.1环境空气

(1)氯气--检测试纸法;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法;便携式分光光度法。

(2)CO--检测试纸法;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法;便携光学式(非分散红外吸收)检测器法。

(7)H2S--检测试纸法;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法;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法;便携式分光光度法;便携式离子色谱法。

(8)SO2--检测试纸法;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法

(9)O3--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法;便携光学式检测器法。

(10)ASH3--检测试纸法(氯化汞指示剂);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法。

(55)苯系物(芳香烃类)(环境空气、水、土壤)--气体检测管法;现场吹脱捕集-检测管法;便携式VOC检测仪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便携式气-质联用法;实验室快速气相、红外法。

(62)硝基苯类(环境空气、水、土壤)--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便携式气-质联用法;实验室快速气相、红外分光光度法。

5、质量保证与管理

5.1前期质量管理

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应急监测工作手册和应急监测数据库及应急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组织应急监测人员技术培训,做好应急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设备的筛选,做好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及车辆等后勤保障和试剂、监测仪器的质量保证。

5.2运行中的质量管理

主要内容包括:污染事故的现场勘查和监测方案制定中的质量管理,现场采样和监测中的质量管理,实验室分析中的质量管理和数据处理及编制监测报告中的质量管理等。

5.3质量管理基本要求

5.3.1 组建应急监测队伍

各地环境监测站应组建应急监测队伍,根据本地区危险源等潜在危险因素配备必要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最好是采用网络辐射的方法来优化配备各地区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应急监测实战演练,提升应急监测目应能力。

5.3.2 执行合格证制度

执行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制度,所有参加应急监测的人员做到持证上岗。监测人员应熟悉应急监测的采样方法、仪器设备操作技术、安全防护、质量保证以及应急监测的工作程序。

5.3.3快速反应能力

便携式应急设备有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检验、检定、校准。各类检测试纸、检测管等应按规定的保存条件要求进行保管、定期更新,并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

应定期用标准物质对检测试纸、快速检测管、便携式检测器等进行使用性能检查并实行标识化管理,若有效期为1年,则至少半年应检查一次。

5.3.4方法确认

常规的分析方法在应急监测时往往是用不上的,因此应有意识的确定哪些污染物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应急监测方法,并对方法的分析性能(如: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可靠性等)采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方法或推荐方法,经不同实验室间的比对予以验证确认。

5.3.5质量管理和质量考核

实验室监测分析工作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执行相关规定。对承担应急监测的实验室应定期进行质量考核。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修正措施。

6.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检验

61统计检验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检验对一组或几组监测数据中的极值,除进行分析外,还应进行同一样本总体的统计检验,剔除异常值。其检验方法有Dixon检验法、Grubbs检验法和最大方差检验法。

6.2可比性判断

检验监测数据的可比性检验检查监测条件,如仪器、方法和环境条件是否一致,监测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浓度单位是否相同。

6.3完整性检验

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检验,应根据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检验各污染物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是否符合取值的要求。

6.4代表性检验

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检验检验监测数据是否反映了监测环境的真实情况,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出现是否合理等。

7.应急监测报告

7.1报告的形式

报告分速报、确报、最终确报几种形式。(事故刚发生的时候可采用快(速)报,快报数据不多和信息不全的情况下,还可通过确报等多种形式来报告)

7.2报告的手段

报告的手段可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监测快报、简报、应急监测报告等方式进行。

7.3报告对象

现场监测报告应迅速上报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现场应急指挥中心。重大和特大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除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上一级环境监测站外,还应直报国家总站

7.4应急监测报告的内容

应急监测报告的内容包括:(1)时间――时间一定要报告准确,因为这是监测部门自我保护的一个方面,主要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接到通知的时间,到达现场监测时间;(2)地点--事故发生的具体地点及周边的自然环境(现场示意图及录像或照片);(3)因果--事故发生的性质与类型(现场收集到的证据、当事人的陈述、勘察记录等);(4)监测情况--采样点位、监测频次、监测方法;(5)事故概况--污染事故的性质,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浓度及影响范围;(6)事故危害--简单描述污染事故的危害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事故原因等;(7)处置方法--简要说明污染物的危险特性及处理处置建议(在发生污染事故后,污染物的处置往往由环保部门负责,而这一任务多数情况下由监测站来完成);(8)监测责任人确认--应急监测现场负责人签字。

另外要注意:应急监测报告应快速报送,同时应保存一份文本文件,以备存档。

8.应急监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8.l 现场的原始记录

(1)要绘制事故现场的位置示意图,标出采样点位(如有必要,对采样点及周围情况进行现场录像和拍照),记录发生时间,事故发生现场性状描述及事故原因,事故持续时间,采样时间,必要的水文、气象参数(如水温、水流流向、流速、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等。

(2)记录中,应标明事故单位名称、联系方法,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种类、流失量及影响范围(程度)。若可能,简要说明污染物的有害特性等信息,还应尽可能收集与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相关的其他信息,如盛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容器、标签等信息,尤其是外文标签等信息,以便核对。应在记录中按规定格式进行详细填写,监测任务完成后归档保存。

(3)原始记录上数据有误需要改正时,应在错误的数据上划出横线,如改正的数据成片,可将其画框线并添加“作废”两字,再在错误数据的上方写上正确的数据,并在右下方盖章或签字。不准在原始记录上涂改或撕页。原始记录应有统一编号,个人不准擅自销毁。

(4)参加应急监测人员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对现场原始记录负责,做到及时记录信息,不应以回忆的方式填写。

(5)每次报出数据前,原始记录必须有测试人的签名。

(6)为适应应急监测快速报告的需要,可采用边采样、边分析、边汇总、边报告的方式进行。

(7)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主要包括环境条件、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分析日期、样品类型、仪器名称、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测定结果、分析人员、校核人员、审核人员签名等。

8.2 安全防护

(1)进人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人员,必须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护,对事故现场不熟悉、不能确认现场安全或不按规定配备必需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毒呼吸器等)时,未经现场指挥、警戒人员许可,不得进人事故现场进行采样监测。

(2)应急监测时,至少应有2人同行。进人事故现场进行采样监测,应经现场指挥、警戒人员的许可,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按规定配备必需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毒呼吸器等)。

(3)进人易燃、易爆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车辆应有防火、防爆安全装置,应使用防爆的现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包括附件,如电源等)进行现场监测,或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使用现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进行现场监测。

(4)进人水体或登高采样,应穿戴救生衣或佩带防护安全带(绳),以防安全事故。

(5)对需送实验室进行分析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或性状不明样品,特别是污染源样品应用特别的标识图案、文字加以注明,以便送样、接样和分析人员采取合适的处置对策,确保他们自身的安全。

(6)对含有剧毒或大量有毒有害化合物的样品,特别是污染源样品,不得随意处置,应做无害化处理或送至有资质的处理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8.3应急监测防护服分类

A.一般工作服--可防止普通化学品、粉尘等污染皮肤,常用防水布、帆布或涂层织物制成;

B.耐酸碱工作服--可防止强酸、强碱腐蚀皮肤,通常用耐腐蚀织物制成;

C.隔绝式防护服--可防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多用橡胶布制成,军品主要是用优质的丁基橡胶制成;

D.透气式防化服--具有良好的防毒性能和生理舒适性,并有较好的阻燃性能;

E.防火防化服--主要是在执行伴有火灾的化学事故监测任务时使用,这类防化服是在服装表层上均匀喷涂有耐火材料或镀上铝保护层,能在短时间内抵御高温对人体的袭击。

8.4选择防护器材的建议

选择防护器材一般应考虑的因素:①在事故中泄漏有毒化学品的性质和数量(尤其要注意其毒性、腐蚀性、挥发性等);②可使用的化学防护材料(防毒、防腐蚀、防火性能等);

③防化服的防毒种类和有效防护时间;④防化服是否可以重复使用;⑤应用的呼吸器种类(过滤式或隔绝式);⑥全套防护器材的质量和大小等;⑦隔绝式防化服在使用中是否需冷却降温等。

水体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水体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防范突发性水体污染事故,加强处置能力,控制和减轻水体污染事件危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无锡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无锡市突发生产性水体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各钻井队在生产过程中因突发性事件导致水体污染的预警、处置及善后等工作。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1)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事故:生产过程中因使用、贮存不当等导致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发的水体污染事故。

(2)易燃易爆物品泄漏污染事故:煤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氯气、氨气、苯、甲苯等气体和易挥发的有机溶剂的泄漏所引发的水体污染事故。 (3)油污染事故:原油、燃料油等各种油品在贮存、使用等过程中由于意外造成泄漏所引发的水体污染事故。 (4)其它生产活动引起的突发性事故而造成水体污染的。 2事故分级 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执行统一预警标准。按照事故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一般(Ⅲ级)、重大(Ⅱ级)、特大(Ⅰ级)三级预警,预警颜色分别为黄色、橙色和红色。 2.1Ⅰ级(特大事故) 发生事故,造成周边水体大面积污染,并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2.2Ⅱ级(重大事故) 发生事故,造成周围地区水体污染,且有一定的扩大趋势,经自救或一般救援不能立即予以控制,在12个小时内可以控制或消除的。 2.3Ⅲ级(一般事故)

发生事故,有污染水源的趋势,但对周围群众生活和周边水系不构成直接威胁。事故危害在一定范围内和短时间内可控,经合理自救或组织救援能予以消除的。 3组织体系 3.1设立突发生产性水体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指挥部的主要职责: (1)研究部署应急处置工作,负责指挥和协调重、特大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决定启动重、特大事故的应急预案; (2)指挥重、特大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事件责任认定; (3)负责组建事故调查组、专家咨询组等技术支持机构; (4)对各部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督查; (5)统一对外发布事故所造成水体污染的信息,负责有关部门报告情况; (6)负责危急情况下,联系上级部门、驻地部队的支援; (7)组织开展事故影响评估并提出有关生态环境恢复的意见等。 3.2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生产管理科,值班电话4685801。 办公室工作职责:

环境应急管理方案计划方案计划

XXXXXX有限公司 环 境 应 急 预 案 二〇一七年八月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对本公司突发环境事件作出迅速反应,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减轻事件对公司和环境造成的危害,保障公司员工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公司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指南》、国家环保总局《省(区、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指南》、《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环保总局处置核和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应急实施方案》、《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件的暂行办法》、《省(区、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公司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1.4事件分级 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 (1)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①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②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③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④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⑤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 果; ⑥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⑦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存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 染事件。 (2)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件: ①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②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③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 以下的; ④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⑤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及水库大面积污染,或市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 的污染事件; (3)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 ①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

环境应急监测方法

应急环境监测 第一节我国环境应急监测的发展 一、我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发展 二、部分省市环境应急监测建设概况 第二节环境应急监测体系 一、建立应急监测体系 二、应急监测体制 三、环境应急监测的作用 四、环境应急监测的特点 五、环境应急监测预案 六、应急监测回响系统 七、环境应急监测演习 第三节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方案 一、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方案 二、应急布点要求 三、应急监测频次要求 四、监测项目的选择 五、应急监测方法的选择 六、应急监测数据及报告 第四节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主要技术 一、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特点 二、快速应急监测技术 第四章应急环境监测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是事故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测定出污染物的种类、浓度、范围、扩散速度危害程度,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正确决策争取时间,有效控制污染范围,缩短事故持续时间,使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为善后处理处罚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我国环境应急监测的发展 一、我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发展 为了应对突发性环境化学事件,发达国家在化学品的理化性质测定、化学品的毒理试验、化工生产的风险评估、化学品事故的预测和应急措施、化学污染物毒性数据库的监测等方面开展大量法律和技术方面的研究。在突发性化学污染事件中,应急监测是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重要环节,提高监测技术,完善应急监测装备,做出准确的应急监测分析,可以为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决策与指挥提供依据,起到技术支持作用。应急监测技术应以迅速进行监测分析,、准确判断污染物的来源、种类、污染物的浓度、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环境危害为核心,应急监测还应确定污染性质,提供个人防护的要求;提供事故污染排放源位臵、排放规模的信息;提供污染现场污染控制与污染物清理和处理效果的有关信息。 近年来,面对日益频发的环境化学突发事件,我国许多省市在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上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尝试,浙江省、江苏省、辽宁省、河南省及杭州市、宁波市、南京市、苏州市、沈阳市、大连市等省市都先后建立了应急监测系统、化学污染物毒性数据库、环境监测方法数据库、污染源调查数据库,编写了环境应急预案、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手册、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手册、工作指南等,在环境监测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监测分析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 1988年,针对可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环境污染事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阿佩尔计划”,即“地区紧急事故的意识和准备(APELL)”方案。“APELL”的总目标是“防止地区团体内的生命健康社会幸福所损,避免财产损失,确保环境安全。”(APELL)”方案的基本内容是: 1. 启发或提高团体对在生产、操作和使用危险品过程中可能出现公害的认识以及对当局和工厂企业为保护社会不受其害而采取措施的认识;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一、目的 为了确保重大环境污染发生以后,我项目部能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重大环境污染源的治理及善后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控制污染源,及时制止重大环境污染源的继续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特制定本项目部环境污染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 二、组织 本项目部成立应急救援指挥小组,负责指挥及协调工作。 组长:XX 副组长:XXXX 组员:XXXXXXXXXXXXXXXX 三、职责 l.XX、XX任务是了解掌握险情,组织现场抢救指挥及对外联络。 2.XXXXXXXX任务是根据指挥组指令,及时调动抢险员、器材、机械上一线抢险。 3.XXXXXXXX任务是保护我项目部及行业主管部门(环保部门)等外界的联络,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并负责生活保障。 四、事故处理救援程序 1.施工现场和基地发生一般的环境(如噪声超标)污染,项目部环境污染应急响应指挥部组织上相关人员及时处理、

中止施工,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及采用有效措施,确保能达标时方可继续施工。 2.当施工现场及基地发生为重大的环境污染,项目部应及时组织人员工进行抢险。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切断污染源及时制止污染的后续发生,并及时上报集团公司。 3.对很严重的环境污染发生(如火灾发生、大量有害有毒化學品泄漏)后,要首先保护好现场,组织项目部人员进行自救并立即向工程管理部上报事件的初步原因、范围、估计后果。如有人员在该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受到人身伤害,则应立即向当地医疗卫生部门(120)电话求救。同时通知环保部门进行环境污染的检测。工程管理部指挥部人员赶赴现场,按各自职能组织处理事故。 4.当火灾发生后遵循消防预案有关规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最快速度切断火源,断绝火点,控制火势及熄灭火灾。并做好现场的有效隔离措施,及火灾的善后处理工作。及时组织地分类清理、清运,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当发生大量有害有毒化學品泄漏后,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后及时清理外运,或采取隔离措施后及时委托环保部门处理、检测,以求将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5.立即组织安全自查自纠、消除隐患,确保施工安全;立即组织对全体施工作业人员的举一反三环境保护安全再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做到遵章守纪,防止同类事故发生。 五、各相关通讯地址

监测应急预案

锡林浩特市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 应急预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提高我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现场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加强对市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及时掌握事故现场污染状况,及时测定环境危害的成分和程度,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有效控制及消除事故污染提供及时、科学依据,特制定本预案。 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6)《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 (7)《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8)《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9)《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的通知》 3、编制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规范和强化我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快速、高效、科学、有序和协调一致地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财产损失和对生态环境破坏,保障我市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做到响应迅速、出动快速、监测及时、数据准确、处置有效、减少危害、控制和消除污染。 适用范围 (1)、因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 (2)、危险化学品及其它有毒有害物品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环境污染事故。 (3)、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严重污染事故。 (4)、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5)、污水、废弃物的非正常排放导致的污染事故。 (6)、其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锡林浩特市环境监测站成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组,在锡林浩特市环保局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的指挥下开展应急监测工作。锡林浩特市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工作组,下设技术管理小组、现场监测小组、分析实验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

环境监测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

******环境监测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把握及时、有效、安全地应对我县范围内发生的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规范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响应程序、监测技术和方法,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监测工作,了解污染事故的污染性质、污染程度、污染范围等,为应急处置指挥部门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完善提高全天候的应急监测响应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监测能力,做到应急监测及时到位,各项处置措施得当,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本站现有的仪器设备和人员情况,特修订本应急监测预案。 1.2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1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2号)(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6号) (5)《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1号) (6)《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 (7)《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环境保护部 [2010] 10号)(8)《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 113号) (9)《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的通知》(环发[2001] 197号) (10)《贵州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11)《贵州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办法》(试行)(2013年7月1日) (12)《贵州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3)《****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3 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以人为本、保障安全;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协同作战;依靠科学、规范有序、反应迅速;平战结合、运转高效、成本合理;责任明确、信息畅通、措施果断。 1.4 适用范围

施工环境污染事故灾害应急预案.doc

LOGO 施工环境污染事故灾害应急预案

1 环境污染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施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废水、生活污水、扬尘、噪声、弃渣及危险化学品。对施工区域或周边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有:1)水体污染 在施工过程中,特别在大坝浇筑、帷幕灌浆、砂石清理等环节,都会产生大量废水泥沙浆,这些水泥沙浆含有较大的悬浮物和部分的外加剂,一旦这些废水流入河中,将给水质带来极大的冲击,水泥沙浆沉入河底后,防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氧气的渗入,对河底微生物和细菌带来灭顶之灾,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施工过程中,有大量的设备,这些设备在使用和维修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含油废水,这一部分含油废水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将对河流水质产生质的影响,并且要影响到下游的地区,造成不必要的环境纠纷。而且在施工工地,一般都有很多的贮油设施,如油罐,对这部分设置要严加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而造成大量成品油泄漏,给水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另一个影响水环境的因素就是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由于施工比较集中、人员较多,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这部分污染物是不可避免的。 2)阻塞河道 工程施工会产生大量弃土石渣,一般都是按照建设方的要求定点堆放。水电工程施工受场地限制,弃渣多数堆放在河岸。受河流、雨水冲刷,弃渣堆放及防护措施不合理,可能导致大量渣土进入河流,抬高河床,阻塞河道,影响航运安全。 施工中常遇到边坡处理,尤其水电工程施工,经常要对坝肩或进水口边坡进行开挖。施工过程中由于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开挖方式、降雨及边坡截排水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滑坡,造成水土流失,并导致河道阻塞。 3)氨泄漏 混凝土制冷系统通常采用液氨作为制冷剂,液氨一旦泄漏,将产生中毒、燃烧、爆炸等事故,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2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 公司在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及响应程序时,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坚持以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百度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16年12月

目录 1、环境应急资源调查工作的目的 (5) 2、公司环境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情况 (5) 认真编制切实可行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5) 强化应急救援演练 (5)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培训 (5) 3、存在的问题 (6) 4、公司内部救援资源 (7) 预案的制定 (7) 应急组织体系 (7) 应急指挥部人员组成 (8) 应急指挥部人员及职责 (8) 抢险救援组人员及职责 (9) 后勤保障组人员及职责 (9) 事故处理组人员及职责 (10) 5、应急保障 经费保障 (10)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11) 应急队伍保障 (12) 通信与信息保障 (12) 交通运输保障 (13) 治安保障 (13) 专职队伍救援 (13) 2、环境应急资源调查工作的目的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工作的目的在任何工业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事故,尤其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巨大能量和有害物质,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往往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由于自然或人为、技术等原因,当事故或灾害不可能完全避免

的时候,建立重大事故环境应急救援体系,组织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已成为抵御事故风险或控制灾害蔓延、降低危害后果的关键甚至是惟一手段。 在本公司危险化学品发生液氨、甲醇与火灾事故后能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行动,阻止和控制污染物向周边环境的无序排放,最大可能避免对公共环境(大气、水体)造成的污染冲击,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发布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环保部组织编写了《环境应急响应实用手册》和《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 3、公司环境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情况 认真编制切实可行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公司成立了应急预案编制小组,为我公司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 强化应急救援演练 为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我单位在将来会经常性组织演练活动,处置突发生产安全事故环境事件等的演练活动。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培训 为切实提高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加强对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及教育培训工作。如每年六月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都要以培训、板报、季度安全大检查和考试等形式面向全体员工宣传普及应急、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努力提高员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为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4、存在的问题 应急管理体制工作的诸多方面不够适应表现在应急预案体系仍不完善,预案覆盖面不全,过于原则化,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上下对应、左右衔接不到位,预案的宣传、培训和演练仍存在不足。救援力量的不适应救援队伍、专业人员和救援装备不足,目前应急救援队伍主要是企业自有的、为企业本身服务的救援队伍,其专业技术力量、救援人员和装备,难以承担社会救援任务的需要。 5、公司内部救援资源 预案的制定 公司制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

编号:AQ-BH-03036 ( 应急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预案 Emergency monitoring plan for sudd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 备注: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应急部门的协调,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往往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直接 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与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检测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是环境监测 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对 经济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切实加强突 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进一步加 强环境监督管理严防发生污染事故”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通知及我 市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特制定本预案。 1、目的和意义 应急监测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迅速查明污染 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以及污染发展趋势,及时、准确的为环 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 制定应急监测预案,确保了突发性污染事故得到迅速处理并上

报有关部门,规范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全过程,提高应急监测的快速反应能力。 2、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2.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应高度重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切实加强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的领导,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2.2组建队伍,常备不懈。我市要成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队伍,针对所辖区域内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事故隐患,加强应急监测预案研究和演练,做到常备不懈,形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能力。 2.3充实装备,提高能力。加大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投入,全面加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充实必要的仪器设备、防护用品和交通通讯工具,尤其要结合本地危险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应急监测装备,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 2.4技术支持,信息联网。开展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检测技术与方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完整版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前言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杜绝重大污染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龙源(长岭)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装机容量,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妥善处置本公司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建立健全事故应急工作机制,提高本公司对事故的处理能力,力争把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由龙源(长岭)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双龙风电场负责解释。 本预案起草单位:龙源(长岭)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双龙风电场 本预案起草人:阚玉波、刘显旭 本预案审核人:朱晓东 本预案审定人:刘文秀 本预案批准人:张华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1 适用范围 龙源(长岭)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源长岭)需要处理的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次生、衍生的环境事件。 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发电企业典型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3 定义 环境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群众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环境应急:针对可能或已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件发生或减轻事件后果的状态,也称为紧急状态;同时也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

应急监测预案-天津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附件: 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环境污染事件 应急监测工作预案 为贯彻实施《天津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范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监测管理,提高应急监测快速反应能力,保证事故发生后能够迅速启动应急监测的各项措施,为事故应急管理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监测结果,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国务院规定的特别重大(Ⅰ级)及重大(Ⅱ级)突发环境事件;区、县环保局无力有效应对、请求监测中心给予援助的较大(Ⅲ级)突发环境事件。具体包括: 1、危险化学品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事件; 2、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3、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4、因不可抗力(含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造成危及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件; 5、其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一、机构与职责 1、中心应急监测队 队长:魏恩棋 副队长:王志强、王凤炜、蔡海超、陈魁、梅鹏蔚、张赞、王琳 中心应急监测队由应急办公室、现场监测组、分析组、后勤保障组及技术专家组构成。 职责:负责组织天津市环境应急中心下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监测工作。 应急监测队长负责组织协调应急监测的全面工作,其外出时应书面委托中心其他领导代理其职责。 2、应急办公室 负责人:王志强

成员:李巍、许铁磊 职责及工作要求:负责应急监测任务的分派及组织协调工作,制订中心应急监测队值班安排(详见附表1),负责应急监测报告的归档等工作。 开展应急监测、应急演练期间,履行中心应急监测指挥中枢职能,负责中心各部门监测工作的分派及组织协调工作,负责中心及系统应急监测资源调拨,负责应急监测指挥管理系统的运行。应急监测工作结束后3日内,组织完成应急监测工作总结报告的编制。 3、现场监测组 现场监测组设立应急监测组、应急监测污染源预备组、应急监测环境预备组、环境空气监测组,应急监测组由现场监测一部组成,现场监测二部、三部作为应急监测污染源预备组,水质监测部、生态监测部作为应急监测环境预备组,环境空气监测组由大气监测部组成。各组人员组成及职责分工如下: 3.1应急监测组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物资调查报告0001

甘肃省九连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2015 版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版本号: 甘肃省九连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编制单位:甘肃省九连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一日

1.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工作的目的 2. 公司环境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情况 认真编制 切实可行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资金投入 强化应急救援演练 深入开展应急知识宣传 3. 公司内部救援资源 预案的制定 组织体系的建 立及职责 指挥机构及职责 应急保障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4. 外部救援 请求政府协调应急救援力量 外部应急有关单位联系电话 专职队伍救援 应急救治 5. 存在的问题 救援力量的不适应 目录 10 10 应急管理体制工作的诸多方面不够适应 10 10

6.应急资源调查的总结10

1.环境应急资源调查工作的目的 在任何工业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事故,尤其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巨大能量和有害物质,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往往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由于自然或人为、技术等原因,当事故或灾害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时候,建立重大事故环境应急救援体系,组织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已成为抵御事故风险或控制灾害蔓延、降低危害后果的关键甚至是唯一手段。 在本公司发生环境事故后能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行动,阻止和制污染物向周边环境的无序排放,最大可能避免对公共环境(大气、水体)造成的污染冲击,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发布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编写了《环境应急响应实用手册》。 2.公司环境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情况 认真编制切实可行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公司应急预案编制小组的成立,为我公司安全生产、突发环境事件及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 资金投入 2014年公司投资5 万元购买了救援器材和宣传材料。 强化应急救援演练 为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经常性组织演练活动,处置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演练活动。进入2015 年公司举行了一次环境事故演练,此次演练公司50 人参加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有效地提升了各级应急处置能力。

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为了加强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紧急预防和快速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危害、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局有关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的有关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方案实施组及监测组的成员 1、领导小组: 组长:朱益民 副组长:吳海波 2、方案实施组 组长:廖裕祥 成员:竇科舉、謝波、李世文、劉貴喜、殷幫金 3、监测组: 组长:王學超 成员:陳炳洪、鄧盛洋、汤世玉 (二)各职能小组职责: 1、领导小组的职责: (1)负责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支援和协调工作; (2)负责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制定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和减轻污染危害和生命财产损失; (3)及时向环保部门通报有关突发环境污事故的发生、危害与处理情况; (4)负责对环境污事故预防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5)协调方案实施组,监测组的有关工作。

2、方案实施组的职责: (1)协助领导小组组织完成各项职责,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传达和执行领导小组的指令; (3)负责污染事故预防措施的检查落实以及污染事故处理预案的演练; (4)负责组织事故现场的勘查、警戒、事故原因的调查取证工作; (5)核定事故危害的损失,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对事故的危害程度和直接损失进行技术鉴定; (6)根据调查结果和危害损失情况提出对事故部门和人员的处理意见,报领导小组审批; (7)负责应急装备、应急物资的调度和管理工作; (8)拟办应急事故的信息上报事项; (9)配合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开展污染事故预防和处理工作; (10)研究拟定污染事故预防方案和处理措施,经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 (11)负责建立各类应急事故处理预案库,不断完善和优化各类方案,并积极储备应急物资,做到有备无患。 3、监测组的职责: (1)负责事故预防监测和事故现场应急监测工作,及时向领导小组提供监测数据; (2)承担事故危害损失鉴定的有关监测事项; (3)协助上级监测部门开展承担的应急事故监测任务。 二、预防污染事故措施: 1、环保设备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设备运行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做到规范操作,避免事故的发生; 2、操作人员每天必须定时巡视设备运行情况,做好设备运行记录,如发现异常情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因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与处置危险化学品或危险废物以及意外因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与土壤环境等的应急监测。 本标准不适用于核污染事件、海洋污染事件、涉及军事设施污染事件、生物、微生物污染事件等的应急监测。 引用的文件 编辑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就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与判定 GB/T 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T 91 地表水与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 93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采样与布点 编辑 布点 a布点原则 采样断面(点)的设置一般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地及其附近区域为主。同时必须注重人群与生活环境,重点关注对饮用水水源地、人群活动区域的空气、农田土壤等区域的影响,并合理设置监测断面(点),以掌握污染发生地状况、反映事故发生区域环境的污染程度与范围。 对被突发环境事件所污染的地表水、地下水、大气与土壤应设置对照断面(点)、控制断面(点),对地表水与地下水还应设置消减断面,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点)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所需信息,同时须考虑采样的可行性与方便性。 b布点方法

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示例)

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一、总则 1、目的 (1)为提高突发事故应急响应能力,作好污染事故应急准备和响应,确保在发生污染事故的第一时间,能准确掌握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对事故的控制,杜绝或最大限度减轻对职工和周边群众生活和健康影响、降低空气、土壤及水质的污染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环保事故应急机制,提高公司和全体员工对涉及公共危害的突发环保事故具有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公共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环境清洁,促进文明、健康、友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应急预案。 3、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把环保应急工作落实到实际行动。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制定有效、适宜性格的预防应急预案,充分

发挥指挥者和实施者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做到有的放矢,无险以防,有险必救,有求必应,有应必胜的格局。 4、应急任务 (1)公司领导小组制定应急方案和响应程序及操作规范。 (2)第一责任人承担其环保责任,指挥和发布抢险救援命令,领导成员按照自己的职责及时、准确、有效完成其工作任务。 (3)生产部负责事故的现场处理和事故后的生产恢复工作。 (4)行政部负责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及时发布事故信息和上下联络工作。 二、应急组织和响应 1、应急组织机构是公司按照自身实际,建立的突发环保事故的应急响应组织,部门明确,责任清楚,任务落实,做到准确、有效、及时响应。将突发环保事故得到组织即时、统一指挥、相互协调、有效控制,尽可能减少和降到环保事故对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排除或降低土壤、水质、空气的污染程度。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和全体职工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发展。 如图一:《环保事故应急组织机构》

企业环境监测方案范本

XXXXXX 有限公司环境监测方案 一、监测指标 (一)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颗粒物。 (二)噪声(厂界)。 (三)☆如环评有破碎清洗工艺必须监测废水。 二、监测频率 每年四次(每季度一次)。 三、应急监测预案 (一)目的 为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经济损失,在事故处理和应急情况下,迅速及时地进行环境监测,制定以下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XXXXX 有限公司范围内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情况监测。 (三)基本原则及应急监测措施 1 、基本原则:本预案是XXXXXX 有限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各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指挥部的具体指挥和领导。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日常监测服从应急监测原则。 2 、应急监测措施:

(1)公司环保安全部门在接到环境污染事故信息、后,按环境污染信息报送规定上报市环保局。同时立即与市坏境保护监测站联系,及时判断可能的污染因未,进行应急准备,并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分别进行现场监测采样和化验准备工作。 ①人员准备:技术人员现场X 名,采样人员X 名,化验人员X 名,司机X 名。 ②做好采样容器的准备工作。 ③及时协调市环保监测站化验室负责分析化验人员做好相应的分析项目的一切准备工作。 (2)监测人员在接到环境污染事故信息后,必须在XX 分钟内到达现场采样,并在XX 分钟内送到化验室。 (3)协调市坏保监测站化验人员快速、准确地完成样品.分析,及时出具数据,并保留样品。 (4)当对某污染物缺少监测手段时,应立即对外请求支援。 (5)监测数据可用电话或书面形式娜最快速度上报应急指挥部。 (6)应急监测应做到从事故的发生直到事故的处理终结全过程的监测,监测次数以能满足减少损失和事故处理以及事故发生后的生产恢复为要求。 应急监测点位及次数表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范文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 报告范文

。。。。有限公司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前言 为在本公司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中,把环境污染和事故损失减到最低,充分有效的利用本公司的环境应急资源,按照国家环保部《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有限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在对本公司环境应急资源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之后,于 8月编制了《。。。。有限公司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目录

1.企业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2人力保障资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企业内部应急组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应急组织机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应急指挥部成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外部应急组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 政府部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 应急指挥部职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3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4 物资抢险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5 现场指挥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6 救护联络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7 通讯联络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8 抢险物资及后勤供给组.......................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9 人员疏散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0 专家组 ................................................ 错误!未定义书签。3资金保障资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4物资保障资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5技术保障资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应急预案的制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应急预案的演练............................................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桌面演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修订) 1 总则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提高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保障员工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法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事故分级 按照生命和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事故严重性和紧急程度进行分级: (一)满足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1、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的; 2、有人员中毒死亡的; 3、事件危害可引起大面积污染,跨区域污染,并有迅速扩大或发展趋势的。 (二)满足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1、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3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 2、有人员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的; 3、事件危害影响到周围地区、经自救或一般救援不能迅速予以控制,并有进一步扩大或发展趋势的。 (三)满足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1、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

2、有人员出现中毒症状的事件; 3、事件危害在一定范围内,经自救或组织救援能予以控制,并无进一步扩大或发展趋势的。 (四)一般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千元以上、万元以下(不含万元)的环境污染事件。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西北咨询公司两河口监理中心生活、办公区及监理人员日常工作区域内人为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废气、废水、固废(包括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有毒化学品、电磁辐射,以及核、生物化学等环境污染、破坏事件;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事故;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等。 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事故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接受政府、公司、管理局的指导,使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成为区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