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论文]

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论文]
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论文]

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初探

黄自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是根据1932年《部颁初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普通中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特点,而且使我们清晰地认识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在引进外国先进理论、初步民族化阶段,音乐教育家的音乐教育思想进程和在教材编写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黄自时代性民族性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教科书是教材系列中的主体部分,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元素,教科书的编写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体现着一定的教育思想,也是衡量一定时期里一个国家或地区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教科书的编写是不断发展的,有其历史性、阶级性,也有可继承性,学习前人和外国编写教材的有益经验和理论,应是编写教材的最一般的原则。为了确保我国音乐教育改革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前行,我们必须对我们过去的教材编写经验进行深刻地剖析和总结,精华加以吸收与继承,糟粕进行抛弃与反思。黄自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是根据1932年《部颁初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由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出版,后又多次再版,此教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中教材改革较为浓重的一笔,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普通中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特点,而且使我们清晰地认识我国的普通学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1、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主要内容: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 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三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着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艺术特点: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 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春望》诗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用“花溅泪”、“鸟惊心”描述自己的亡国之恨。无知的花、鸟尚且如此,诗人的痛苦不言而喻。诗人有关心

黄庭坚《题东坡诗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 不与一字。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②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③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④之士争衡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注释)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 界联络。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4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正色.责之/征于色.,发于声 B.每来见过案.上纸/拍案.而起 C.虽.谑弄皆有义味/虽.我之死 D.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困于心,衡.于虑 4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45.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 概括) 【答案】 43. D 44.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45.为人率真(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酒量不行也要喝醉);书法技艺高超(酒醒后写的字潇洒飘逸)。 【解析】 4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色”都是“神色”; B.选项中的“案”都是“桌子”; C.选项中的“虽”都是“即使”; D.选项中的“衡”分别是“平衡”和“通‘横’,阻塞不通”的意思。故选D。 44.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的意思是:客人还没辞别就躺下了睡着了, 鼾声如雷。一会儿醒了之后,落笔如风雨般潇洒。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4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概括作答。依据“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 与一字”可以看出,苏轼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依据“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可以看出,苏轼性格豪爽;依据“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可以看出,苏轼书法技艺高超。综合起来看,苏轼是一个为人率真,性情豪爽,书法技艺高超的人。据此可概括作答。 【点睛】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 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黄庭坚诗歌理论分析

黄庭坚诗歌理论分析 黄庭坚的诗歌 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们可以研究其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 并着重探讨了 理论中与读书之关系的重要性, 以及其独特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 值和意义。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 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 成就以及在其影响下所产生的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成为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后村诗话》有云:“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 讨古书,穿穴异文,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 主。”《诗林广记》亦云:“山谷自黔州以来,句法尤高,笔力放纵,实天下之 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说“一人而已”未免夸张,但足可见世人对黄 庭坚的肯定和推崇。 黄庭坚在诗史上的地位主要由其诗歌理论所决定, 他的诗歌 理论主张被视为是江西诗派的主要创作纲领, 虽历代学者评论对其褒贬不一, 但 其影响却不容小觑。 本文仅就其诗歌理论与读书的关系从三面来谈谈其对后世创 作的重要影响与意义。 一、“无一字无来处”与读书的重要性 “无一字无来处”是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之一, 在黄庭坚之前, 宋人孙莘老 对这个问题已有过类似的表述, 说“老杜诗无两字无来历”说“老杜作诗, 退之 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自然有些夸张,但是,诗人要强调自己的某种主张的时 候,总是要夸张的。不惊骇世俗,就无法引起世人的瞩目,也就难以产生影响; 另外, 如果说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也是说的通的。 用列宁的一句话来诠释, 就是只有继承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才有可能达到时代的顶点。 黄庭坚强调老杜诗 的“无一字无来处”,其实其深层的意思之一就是多读书。 文学 功底好比花果的种子,天生就有一种资质可以发芽成树,开花结果,但是种 子有很多不发芽成树,开花结果的,因为它缺乏人工的培养。种子能发芽成树, 开花结果,有一大半要靠人力,尽管它天资如何优良。人的文学创作也是如此。 一个人纵然生来就有对文学特优的领悟, 如果不下苦功夫修养, 也必定是苗而不 秀,华而不实。比如李白 ,虽然天生资质杰出,可是这位大诗人在学问上也下过苦功夫,李白在人生

黄庭坚诗赏析

熔经铸史借景传情 ――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大意】: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

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于英宗治平年间中进士,曾经做过一些地方小官和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他的诗歌曾受到苏轼的赏识,政治观点也与 — 2

苏轼相近,仕途生涯因与新旧党之争纠结在一起。哲宗初年高太后执政废新法时,他被召入京,曾参与修史及贡举方面的工作;哲宗亲政驱逐旧党时,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哲宗去世后他曾一度被起用,但很快又被贬到远在今广西境内的宜州,后来死在那里。有《山谷集》传世。他虽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却又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 3

根据作者对这首诗的原注:“乙丑年德平镇作。”乙丑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当时黄庭坚监德州(治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德平镇,其好友黄几复任广东四会县令。黄庭坚与黄几复交情颇为深厚,与他有过不少的诗歌唱和,如《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这首《寄黄几复》,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对其迟暮难用的处境,深表惋惜。 — 4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并引)》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④觳觫:指牛。 1.下列四个选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是黄庭坚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蕴含深刻的哲理,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B.诗人对咏写物像的外形特征作细致的描摹,用词精当。如峥嵘写出了怪石的嶙峋特立,幽写出了竹子的气韵。 C.诗中描写的物象彼此间有着精妙的联系,如石与竹之间着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 D.本诗为戏咏,作者是以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然而全诗在构思上却很有曲致,蕴含深意,语言清新明丽。 2.这首诗前、后四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 1.C(3分) 2.(5分)答: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3分) 感情:对画的喜爱赞美。对画所描述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喜爱。对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 3.示例一: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示例二: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景,写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第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第三层,议论,抒发感想,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4.第一问: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第二问:示例: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黄庭坚诗歌特点

在唐代诗人,甚至在历代诗人中,黄庭坚最推崇杜甫,他不仅肯定杜甫的忠义之气、忧国爱民之忱,而且在诗歌创作上力追杜甫。他称颂“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教人学诗以杜甫为指归,“欲学诗,老杜足矣”。黄庭坚之师承杜甫可以说是时人及后世的共识。陈师道《答秦觏书》云:“豫章之学博矣,而得法于杜少陵,其学少陵而不为者也,故其诗近之,而其进则未已也。”后来方回也说:“山谷诗宋三百年第一人,本出于老杜。”“山谷诗本老杜骨法”。他在《瀛奎律髓》卷三中还说:“老杜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黄陈学老杜者也。” 自梅尧臣以来,北宋诗人都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生新”,也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而黄庭坚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自觉性。他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又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他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从而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二、用典 用典方面。典故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中,典故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用典在宋代诗歌中尤为常见。因为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宋诗已不复唐诗的高昂豪迈的气度,而是呈现出精思内敛的特征,由主情向主理转向。因此,宋诗创作更加追求诗歌形式的精琢与完善。多用典故成为宋人遍览群书,学识渊博的展现途径。至黄庭坚在理论上打上“(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旗号,用典不仅是杜诗,而且成为黄诗乃至整个宋诗极为鲜明的特点之一。 杜诗用典往往使用熟典并活用典故,但又能使典故与写实密切结合,如突出人名用典的象征意义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性情和思想。黄庭坚继承了杜诗善用典的经验,而且他的用典以采杜诗为最多,例如《秋思寄子由》中“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杜甫诗句“云壑布衣贻背多”、“万牛回首丘山重”,自比为高卧云壑、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老松;《云涛石》“诸山落木萧萧夜”则明显取自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等。 但黄庭坚对用典的要求更高,他用典比杜甫更加丰富多样,特别是对学识的展现。与杜诗常用熟典不同的是,黄庭坚在用典时力避常见的,用俗了的典故,往往不取常人思路,突出某些警醒意旨,取得“以故为新”的效果。而黄庭坚在一句诗中合用了多个典故,更是对杜诗用典的发展和超越。如《登快阁》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是同时承袭和融汇了杜甫的“常时任显晦,秋

论黄庭坚的诗论主张 作业

论黄庭坚的诗论主张 摘要:宋代文学在苏轼主持文坛下发展达到了高潮,其中宋诗的成就更是达到了顶峰,但由于苏轼直率的性格和作风使得众多青年文人远而却步,此时讲究作诗法度、平淡温润的黄庭坚便成了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他提倡对前人知识积累并模仿,特别是以杜甫为祖体现着宋代的时代精神。到了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江西诗歌派,其提出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两大命题为青年诗人学诗提供了一条捷径,但后人不善学习而使得这两命题逐渐僵化。不过总体来看,黄庭坚的诗论主张对之后南宋诗坛仍有着重大影响。 关键字: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杜甫 “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百体、昆体、晚唐体”(方回《桐江续集》卷32《送罗寿可诗序》)北宋初期的诗歌基本沿袭了晚唐五代浮靡的文风,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体诗文流行一时,几乎同时,一批出身中下层地主阶级,通过科举参加政权的文人,他们对现实的认识企图纠正晚唐五代以来文艺上的颓风,努力把诗文引向现实主义的道路。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诸家在提倡古文的同时,诗歌上也接受了韩愈及其同派作家的影响,在内容上要求以诗歌“叙人情,状物态”,反对西昆诗人的无病呻吟;艺术上要求以清丽平淡的风格纠正西昆诗人的浮艳作风,这才开始表现了宋诗的独特面目,此后经过王安石到苏轼,此时宋文、宋诗和宋文都在苏轼手中达到了高峰,特别是宋诗,毫无疑问,苏轼是当时成就最大的诗人,但是因为苏轼写诗的方式多变而凭才情随意挥洒,难以追仿,特别在因为文字狱和新旧党争中对苏轼的直率而敢怒敢骂的性格和作风更加敬而远之,而此时与苏轼并称“苏黄”的黄庭坚因为其作诗讲究法度,题材又偏重书斋生活成为了青年诗人成了学习的典范。 宋代诗论的主流在于探索是个的内在审美特征,但在北宋后期政治黑暗,使人们难以直面残酷的社会现实,因此,诗人追求技巧,讲究句律便成为当时的风尚。黄庭坚诗论中关于诗法技巧、句律的论述,初学者有迹可循,比较容易掌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而产生重要影响。 一、黄庭坚的诗论的发展 在初期,黄庭坚的诗还是较为关注社会现实的,如《流民叹》、《和谢公定征南谣》等,尖锐地抨击时弊。但在遭受新旧党之争,特别由于写《神宗实录》而引起文字狱屡遭贬产生政治上的挫折后产生额保身远祸的人生态度,之后作诗开始减少,并且内容转向抒写人生感慨为主。由于思想上受儒释的影响,书法上的极大成就,都使他的诗充满了文人气和书卷气,体现着高雅的文化底蕴和

论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白与杜甫所代表是二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形式,李白的诗歌运用奇特的夸张和想象,往往所表达是一种超脱自然的盛世情怀,而杜甫运用写实的手法,在意的是对于客体的一种真实的再现,所以在后人面对这样的二种风格的时候,在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相当的时候,总是想去比较一下谁代表的是盛唐诗歌的最高的艺术成就。 其实,面对二位天才级的诗人,我们后人这样的比较实际就存在着不适当,他们所代表的二种的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了几千年的栓选已经证明了他们二人共同所代表的一座后人无法仰及的高峰,对于我国的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无法替代的贡献。 一.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 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 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 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 是个谜。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写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作者的愁不是停留在伤秋悲春之中,而更多的是作者的积极的态度上的基础上的一种豪迈之愁,愁中更有豪气十足。 在诗体上,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李白推崇....“.清真..”.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其一》)。这种“清真”,应该是一种自然朴素而又炉火纯青的美。“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王安石评价道:“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黄庭坚的诗词《寄黄几复》赏析

黄庭坚的诗词《寄黄几复》赏析《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赏析】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联是黄庭坚的名句,亦是抒写友谊与人生的佳句。这两句选用的名词都寻常意象,拆开来看,字字平常,算不上“奇语”;但整体上看,由这些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是非常独特的,能给人以强烈的感发。据载,黄几复层与黄庭坚在京城相聚过,不久就分别了,一别十年。上句所写的即是二人在京城相聚之乐。当时正值大好春光,二人或促膝长谈,或携手游遍芳丛,或饮酒论文,总之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诗人写当时美景,仅以“桃李春风”四字便一语概括;写相聚之乐,则以“一杯酒”避之,既简洁利落,又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此外,“春风”令人联想到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神情,而“一杯酒”则又包含了欢聚时间短暂的意思。下句抒写别后思念,兼写自己一生的遭际。“江湖”一词,容易使人联想到漂泊辗转,同时它又与“庙堂”(朝堂)相对,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带有仕途失意的意味。“夜雨”,给人的感觉应是凄凉的,容易引起怀人的惆怅之情。“夜雨”之时,需要点灯,而作者却拈出一个“十年灯”,增加了一种人生沧桑感,暗示流转江湖时间之久,处境之悲凉,思念之深刻。 这两句全由一系列名词组合而成,“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其中的每一个词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此外,上下两句有相互对照的意味:“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短暂”与“漫长”的对照,也是“快意”与“落魄”的对照。对照之中,深厚的友谊、殷切的思念、人生的感慨都自然呈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也许这就是张耒评为“奇语”的原因。 扩展阅读:黄庭坚的文学造诣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

黄庭坚的《题落星寺》阅读答案及赏析

黄庭坚的《题落星寺》阅读答案及赏析 题落星寺(其三) (宋)黄庭坚 落星开士②深结屋,龙阁老翁③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注释】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 一。英宗治平进士。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 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①落星寺:在鄱阳湖北,庐山南。相传天降巨星化为岛,寺即因此得名。 ②开士:和尚。 ③龙阁老翁:泛指文人墨客。 1.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中的“藏”、“接”字,有何妙 处?请结合诗句 进行赏评(6 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的?(5 分) 参考答案: 1. (1)一个“藏”字写活了雨和山。蒙蒙细雨,从天空中飘撒下来,天地 万物都像蒙上了层薄纱。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跳动的雨,俏皮而淘气,把山都 藏了起来;“藏”字十分精妙,使连绵的雨,不尽的山,全部浑然地融为一体。 (2)“接”字写出临窗遥望,渺渺茫茫的大江无边无际,江上星点的风帆,加 上烟波浩淼的鄱阳湖的映衬,感觉帆相距遥远,好象永远也驶不到眼前,反衬出 落星寺远离尘世的喧嚣。(6 分,各 3 分,答出大意即可给分。) 2. (1)表达出作者对落星寺与世隔绝的生活的向往和仰慕之情。(2 分) (2)这种感情是通过运用夸张、比喻、衬托等手法,对深山佛寺,墨客题诗, 烟雨藏山,天帆到迟,宴寝清香,画图妙绝,蜂房户牖,煮茶燃藤等八幅画面的 描摹,表现出来的。(4 分,要求结合诗歌

内容技巧分析。) 二 (1).这首诗表现了落星寺怎样的特点? (2)请结合诗句赏析“小雨藏山客坐久”中,“藏”字的妙处。(4 分) (3)有评论认为“深”是全诗的关键,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5 分) 参考答案 (1)幽静僻远,“深结屋”表明其在大山深处;远离尘嚣,“帆到迟”暗 示远离喧闹; 古朴雅致, 焚香一炷, 赏玩佛画; 恬静高雅, 枯藤煮茶, 茶香宜人。 (2)(4 分)答案示例:“藏”字运用拟人手法,好像雨是有知,俏皮而 淘气,可以藏物,把山都藏了起来,写出雨的细密、山的深邃,进而写出雨山浑 然融一体的朦胧感,表达了作者对落星寺及其所在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3)“深”有“幽静、僻远、清虚”之意。(1 分) 第二联中,落星寺本来就建在山中,现在山也被雨所掩藏,更突显了落星寺 的幽静僻远;(1 分) 第三联中, 直接描写了落星寺安寝处的清香与世隔绝, 寺庙的壁画无人知晓, 来表现寺庙的幽静僻远;(1 分) 尾联中,描写了僧房像密集的蜂房一般,每个窗口都升起袅袅青烟,那是以 藤煮茶,此乃幽居雅事,委婉地体现了落星寺幽居的清虚绝俗。(1 分) 赏析: 《题落星寺》共有四首,其中第三首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这首诗开头两 句点出寺院的幽深及寺院吸引着文人雅士的题咏。 “开士”就是和尚。 “龙阁老 翁”是指诗人的舅父李公择,他曾经做过龙图阁直学士,当时颇有诗名。这里其 实是泛指历代曾来此题诗的墨客骚人,也含有作者自况的意思。“深结屋”的 “深”字是全诗的关键, 落星寺坐落在山间深处, 因而幽静寂寥, 下文便全从“深” 字铺展开去。 三四两句是此诗的警句, “小雨藏山”的“藏”字将雨和山都写活了。 蒙蒙 的细雨,从灰暗的天上飘散下来,密密麻麻的,给天地万象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 轻纱, 似乎要把眼前的一切都包藏在它无边无际的帷幔之中, 诗人这里所捕捉的 就是这样的形象。“藏山”二字,语本《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 于泽, 谓之固矣。 然而夜半, 有力者负之而走, 昧者不知也。 ”这是庄子的想象。 而此句是想象与现实的结合,“小雨藏山”,人们司空见惯,然而只有在洞察敏 锐的诗人笔下,才能以凝炼的字句再现出这一画面。 天公既以小雨留客,诗人只得在寺中闲坐。偶尔极目一望,那远接天涯的长 江上时有星星点点的风帆慢慢驶近,但终因相距太远,像是永远也驶不到跟前。 这一句的诗意是从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 化出。这一联对仗自然工稳,而且一气流走,不露斧凿之痕,但仔细品味,可见

走近黄庭坚诗的世界

走近黄庭坚诗的世界 2011级文学院 “前人论宋诗,每以苏黄并称。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见起涛涌,自成奇观;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然而黄庭坚的成就究竟不能同苏轼相比,因为他的诗虽能屏除陈言滥调,形成一种以生新瘦硬为其特征的风格,但仍无法掩盖他生活内容的空虚和脱离现实的倾向。”这是“苏黄”对比的一般结论。 的确,这一点就苏、黄二人的诗所涉及的题材来看就很能说明问题,苏诗题材立足社会现状、现实人生,多关心国计民生、担心国家安危之作;而黄诗呢,喜咏书画、亭台楼阁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多抒发文人意识,文人色彩浓厚,因此就道德境界来说,苏轼的确胜人一筹。但是,任何文学创作多少都会受社会现实的影响或制约,众所周知,北宋中叶以后,这百年以上的承平局面和新旧党争的风险,让诗人心有忌惮,文化冤案连连(“乌台诗案”等),“合为事而作”的诗作风险骤增,于是诗人黄庭坚选择自囚书斋,苦习研修,谨言慎行,求取功名,却还是仕途不顺,诗人黄庭坚的社会接触面较之前辈诗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远为狭小,长期的书斋生活与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使他只能选择一条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路。正是这样一条创作道路让他成为了一个开创诗流派的艺术大匠,也正是这样一条越走越极端的创作道路,让他的诗颇受世人所诟病——他取消了诗歌的战斗作用,消解诗歌紧密服务于政治的职能,进行诗的独立创新运动,结果必然要走上脱离现实、片面追求艺术技巧的道路,偏离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方向。 照文学史的一般结论看来,他的诗就算得上是诗中的“异类”(现代俚语也称“奇葩”、“极品”)。究竟“异”在何处?光听文学史编者的结论是不对的,必须以一颗虔诚的心走进作品深处,才能真正观赏这朵“奇葩”的真面目。 读诗人《戏呈孔毅父》道:“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咦,“管城子”是谁?是做官的吗?“孔方兄”又是谁,是诗人的手足吗?又为什么要绝交?……一个个问题在读者脑海里打转。 当你终于弄懂管城子,指毛笔。韩愈的《毛颖传》将毛笔拟人化,为之立传,还说它受封为管城子,诗语来源于此。食肉相,是用《后汉书· 班超传》的典故。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看相的人曾说班超“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后来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果然封侯。孔方兄,是钱的别称。古时的铜钱中有方孔,故有此称,语出鲁褒《钱神论》:“亲爱如兄,字曰孔方”,暗含鄙视与嘲笑之意。绝交书,则取自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哈哈,“管城子”原来是形状类管用来书写的笔,而“孔方兄”原来是圆形方孔的铜钱时,笔既然称“子”,就可以食肉封侯;钱既然称“兄”,也就能够写绝交书。这里读者不经会心一笑,原来如此,初因不懂而觉生涩,而仔细一寻味,不禁拍案叫绝,诗人将自己富贵无望的牢骚,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非但不显得生硬,还产生了谐谑幽默的情趣。哇,发牢骚都这么有水平,不愧是开了一代风气。 再读《蚁蝶图》:“胡蝶双飞得意,偶然毕命网罗。群蚁争数坠翼,策勋归去南柯。”读第一遍,觉得此诗写得再简单不过,小学生都知道讲的是一只蝴蝶不幸被蛛网粘住,后被蚂蚁争食的故事。 但再读三遍、四遍呢,就会引发读者的一系列思考:蝴蝶因何毙命?因为得意、狂妄吗?杀死蝴蝶的不是群蚁,它们能争什么功? 所以再读黄庭坚的诗甚至许多富含理趣的宋诗时,只要你不断这样发问,你就会有收获,通过对疑问答案的探究,就会发现诗中的言外之意,不仅能读懂诗人的心声,甚至还能有新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 读训练附答案 导读:【原文】: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释】: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④觳觫:指牛。 【翻译】: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赏析】: 黄庭坚 黄庭坚(1045 -1105)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 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 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旋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黔

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八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 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 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

论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

论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 黄庭坚自己本身并没有系统的诗歌方面的理论著作,他的诗歌创作理论散见于他的一些书信、诗话之中。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是在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关于诗歌写作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用来写诗,当然,它也隐含了一种对于诗歌文本构成的阐释。黄庭坚的这些诗歌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写作出发,并以写作者的体验为依据的,它回答的是诗歌怎么写的问题。 而“互文性”理论则是在研究和阅读了大量文学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文本构成理论,它是一种在对于诗歌的阐释和批评中提出的理论。因此研究“互文性”理论的学者每每说,文本无非是互文,一个文本存在于和其它文本的关系之中。它回答的是一首诗歌的构成及其与其它诗歌的关系问题。虽然二者的出发点不同,但二者却存在一种呼应的关系,有诸多的暗合之处。 黄庭坚的“无一字无来处”、“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的诗歌创作主张,一方面显示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指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谈到诗歌的学习问题,人们大都说李白的诗不可以学,而杜甫的诗可学;苏轼的诗不可以学,而黄庭坚的诗可学。这是一种大致上的印象,可是却也道出了关于诗歌创作的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性:是以才气(或者严羽的“妙悟”)为诗还是“以学问为诗”?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是倾向于后者的,但是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在“才力”和“学问”之间,还是显示了其独特的看法。 他的诗歌理论涉及到的实质是诗歌创作上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文内部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问题,以及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问题。黄庭坚及以黄庭坚为宗的江西诗派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有意识的学习和借鉴前人。 这样看来,他们的诗歌文本就更多的含有了前人诗歌文本的影子。无论是在句法上,还是在诗意上,他们这种对前人的祖述都是有意而为之。引用、化用、典故、戏拟等是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 这样,他们学习前人的诗歌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赏识或者是为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而是要与自己诗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以再一次的印证所读时的所获。读与写在一个大的空间中达到了统一。 乍一看,诗歌的写作在黄庭坚那里似乎变得简单了,因为诗歌的写作具有了一种可操作性。其实却不是这么回事,这犹如是借他人之场,做自己的法事;或者是用自己的场,做他人的法事,这里其实存在着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要自然。不自然就会有生硬之感,甚至是为作诗而作诗,徒有其表,而无其实。 可以说,黄庭坚从他的博览群书中发现了这种文本之间历史性的关系,过去的文本不是静止地存在于历史之中,而是借尸还魂,从后来的创作者那里活了过来。

周金标《题画诗和咏画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题画诗和咏画诗 周金标 顾名思义,题画诗是题于画面之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这是狭义的题画诗。但“题”字亦有品评之意,后人在讨论题画诗时,较多使用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其实这是不妥的。确切地说,品评画作之诗应当称为咏画诗,它与题于画面的题画诗有诸多区别,不可不辨。 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写作了大量歌咏绘画的诗作,沈德潜认为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他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杜甫)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但杜甫等人的诗歌并未真正题于画面,只是咏画诗。现存题画诗真迹最早的大概是宋徽宗赵佶的作品,其《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空白处各题有绝句一首,但这在宋代也是偶一为之罢了。文人画兴盛于元代,文人而兼画家,自画自题,题画诗随之而兴。唐宋以来诗画分途的局面,在元代尤其是元末彻底改观。到了明清,题画诗进入繁荣期,几乎是无画不题,数量之多,远超唐宋。 咏画诗一般采取尊题手段,赞美画作,以逼真传神为最高境界。杜甫咏画就常常以画为真,疑画物为真物,又用真物衬托画物,渲染画物的逼真效果。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这种手法为后人继承,如黄庭坚《题宗室大年画二首》其二:“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也是疑画作真,忘情赞美。 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表明观画缘起和自己的观众身份,否则显得突兀,易致读者茫然不知所云。如杜甫《画鹘行》“高堂见生鹘”,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等,或开门见山,或旁敲侧击,亮出自己观画者的身份。此后对画面或作精细描写,或作概要提示。而题画诗直接题于画面,两者水乳交融。 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题画诗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这是题画诗的天职,也是其天然局限,有点类似命题作文,无论如何超脱,却不能天马行空,离题万里。而咏画诗没有如此顾忌,诗人往往尽情挥洒,既可在空间上“视通万里”,亦可在时间上“思接千古”;既可全篇照应画面,亦可随心所欲,“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优势是题画诗所不具备的。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则从画面引申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朴素哲理。一句话,咏画诗只是借他人之图画,抒一己之怀抱。而题画诗在于谨守本分,老老实实为画面添彩,且多数题画诗又可以补充并深化画面的意蕴,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主要内容: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 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三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艺术特点: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 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苏轼与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差异

苏轼与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差异 赵继颖黑龙江省贸易经济学校 154007 李殿文黑龙江省通河技工学校 150900 [摘要]: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代诗坛代表人物,黄庭坚师于苏轼,按常理说二人的诗歌创作应是相似的,但通过两人流传下来的诗可以看出,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从苏黄诗的特点入手,来阐释两人在诗歌创作上的差异。 [关键字]:苏轼黄庭坚差异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子”之一,所以苏轼和黄庭坚是师弟子的关系。庭坚最初因苏轼的提携而出名,而后黄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苏轼并驾齐驱。虽然庭坚师从东坡,但两人的诗歌创作却有着明显的不同,总的说来,苏诗奔放恣肆,黄诗则峻峭深曲。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下面就二人的诗歌创作的差异和产生此差异的原因作以分析。 一、苏黄诗歌的内容不同 (一)内容的不同: 1.诗歌选材不同 北宋诗歌经历了诗歌的革新运动,通过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的不懈努力,诗歌创作一扫西昆体无病呻吟的浮艳之风,对重大社会政治题材表现得极为关注,苏轼正是这方面的代表。而庭坚诗的内容题材很少关注政治,即使是指刺现实的诗篇,也很少锋芒毕露,这就使二人在诗歌内容的选择上有了明显的不同。 苏轼的《山村五绝》中“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既揭露青苗法的弊端,又表现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当时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迩来三月食无盐”、“卖牛纳税拆屋炊”另一方面却是“县吏摧钱夜打门”,这种鲜明对比,反映苏轼对老百姓疾苦的关切,也表达他革除弊政的强烈情感。[1]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比较喜欢用诗来揭露和鞭笞社会弊端、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关切。 还有如《荔枝叹》“十里一臵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