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100以内加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游乐园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用已学的加法解决问题比较麻烦时,便渴望有一种简便的方法能够取代,这时乘法便呼之欲出了。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多种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乘法的简洁性和学

习乘法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主题图(课本第46页)。

师:秋天到了,我们最喜欢的秋游活动快来了。快看,这个学校的同学们正高高兴兴地在游乐园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学生活动:

观察画面: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有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转椅)

这么多好玩的项目,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吧!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渗透乘法的意义

(1)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况

教师出示小飞机情境(课件)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项目——小飞机。

学生活动:

数一数:请同学们一架一架地数,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人

圈一圈: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人用一个圆圈圈起来,然后在每个圆圈旁边写上人数。

(学生圈完后教师在课件上将每个小飞机上的3人圈起来)

说一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架小飞机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份数量相同)

师:你真善于观察,我们把这个发现的结果一起说一遍:每架小飞机上坐了3个人,有5架小飞机。

(2)制造冲突,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师: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个任务,肯定是有目的的,因为老师要统计人数,不然有的小朋友走丢了,老师都不知道呢。那么问题来了,请你们想一想,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师:(老师点名学生回答)下面你说我写。哎呀,好像写乱了,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这是5个3相加)

师:这样一说,大家就都清楚了,我把算式写出来。(板书3+3+3+3+3=15)你们把算式写在小飞机下面的第一条横线上。

(3)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的特征,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经验师:观察一下这个加法算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加数相同,都是3)师: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3相加吗(板书,在算式下面写5个3)

师:这里的3是什么5是什么

三、自主尝试,强化认识

教师出示小火车情境图(课件)

师:看完了小飞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项目——小火车!请同学们

数一数:请同学们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数,每节车厢上坐了几个人

圈一圈:请同学们将每节车厢上的人用一个圆圈圈起来,然后在每个圆圈旁边写上人数。

说一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节车厢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份数量相同)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图中将每个车厢里的6个人圈起来。我们把这个发现一起读一遍:每节车厢上坐了6个人,有4节车厢。

师:接下来老师又要统计人数啦!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4个6相加)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6+6+6+6=24),你们把算式写在小火车下面的第一条横线上。

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加数都相同)

师: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6相加吗(板书,在算式下面写4个6)

师:这里的6是什么4是什么

四、加强体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1)借助现实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出示过山车情境图:

师:看完小火车,我们接着来看第三个项目——过山车!

请同学们

数一数:请同学们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数,每节车厢上坐了几个人

圈一圈:请同学们将每节车厢上的人用一个圆圈圈起来,然后在每个圆圈旁边写上人数。

说一说:请同学们先对照一下你们的发现是一样的吗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每节车厢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份数量相同)说一说这是几个几(7个2)

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请把算式写在过山车下面的第一条横线上(2+2+2+2+2+2+2=14)

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加数都相同)

师: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2相加吗(板书,在算式下面写7个2)

师:这里的2是什么7是什么

师:谁能说说自己在写这个算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2)借助想象,进一步激发学习需求。

师:同学们写7个2连加就感觉到麻烦了,想象一下,如果这列过山车再长一些,需要10个2相加呢20个2相加呢……这时你又有什么感觉呢你有什么需要吗(学生想象发明新的符号,借助卡片)

五、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写,认识乘号

师:你太厉害了,跟数学家的想法是一样的!再过十几年你也可能成为数学家(出示乘号相关资料)

师:7个2相加,可以写成7×2=14,这里用了乘号,我们把这个算式叫做乘法算式,读作:7乘2等于14,也可以写成2×7=14,读作2乘7等于14(板书算式)请你们把乘法算式写在过山车下面的第二条横线上。

(2)算式对比,再次感受用乘法算式表示的简洁性,并沟通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算式的练习

师:将上面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进行对比,说说你喜欢哪种表示方法,为什么

师:加法算式中没有7,乘法算式中的7是怎样来的

(3)课堂练习,巩固乘法的意义

师:你能把上面的两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请你把乘法算式分别写在小飞机和小火车下面的第二条横线上。

师: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样的加法算式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吗

六、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

1.教材第49页练习九第1题。

2.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乘法算式: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的小棒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告诉我们这是几个几,可以用哪个乘法算式表示。

3.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3题。

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

3+3+3+3+3=15 3×5或5×3 5个3相加

6+6+6+6=24 6×4或4×6 4个6相加

2+2+2+2+2+2+2=14 2×7或7×2 7个2相加

作业布置:说一说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数学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交流、反思的活动中掌握知识、获得经验、发展能力、体验成功,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本节课用目标导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感受新知——探求新知——巩固新知——强化新知四个阶段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认知的内容,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意义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 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法,在此基础上,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

行教学。 3、教学手段与技术准备: 学具准备:每组一个学具袋。包括:20个圆片或正方形。 技术准备:教学课件 三、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在探索乘法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通过学习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我们知道乘法的含义是后面学习乘法口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我把知道乘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年龄小,再加上乘法概念比较抽象,我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 出示主题图,请学生根据图意和问题列式计算: 4+2+3+3+2=14 2+2+2+2+2=10 4+4+4=12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张莉莉丹凤县竹林关镇张塬小学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设计思想: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2)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五、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六、教法选择:合作探究——交流总结、发现法。 七、学法指导: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 八、教学准备小棒 九、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摆小棒吗 (出示小朋友们摆小棒的情景。他们边摆小棒边进行对话:“我会用小棒摆小旗。”“我摆了五棵小树。”“我也会摆。”“我也会。”……) 师:你们会摆吗你们会摆什么呀(学生踊跃回答。)

八年级下册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教案

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1)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的定义; 2、会用十字相乘法进行二次三项式(q px x ++2)的因式分解; 3、通过学生的不断尝试,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信心,同时在尝试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熟练应用十字相乘法进行二次三项式(q px x ++2)的因式分解。 2、教学难点:在q px x ++2分解因式时,准确地找出a 、b ,使p ab =,q b a =+。 三、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什么叫分解因式?分解因式的方法有那些? 2、你知道652++x x 怎样分解因式吗? (二)自主学习 我们知道()()22356x x x x ++=++,反过来,就得到二次三项式256x x ++的因式分解形式,即()()25623x x x x ++=++,其中常数项6分解成2,3两个因数的积,而且这两个因数的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5,即6=2×3,且2+3=5。 一般地,由多项式乘法,()()()2x a x b x a b x ab ++=+++,反过来,就得到 (三)合作探索 这就是说,对于二次三项式2x px q ++,如果能够把常数项q 分解成两个因数a 、b 的积,并且a+b 等于一次项的系数p ,那么它就可以分解因式,即 ()()()22x px q x a b x ab x a x b ++=+++=++。可以用交叉线来表示: 十字相乘法的定义:利用十字交叉来分解系数,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 乘法。 (四)、展示交流: 例1 把232x x ++分解因式。 分析:这里,常数项2是正数,所以分解成的 两个因数必是同号,而2=1×2=(-1)( -2),要 使它们的代数和等于3,只需取1,2即可。 例2 把276x x -+分解因式。 例3 把2421x x --分解因式。 x x +a +b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设计(教学实录)

小学数学标准教材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设计(教学实录) Mathematics is the door and key to science. Learning mathematics is a very important measure to make yourself rational.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设计 (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教学重点: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学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五、教法和学法 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终审稿)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读、写乘法算式,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解决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通过摆小棒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生动有趣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今天,汤老师带同学们去游乐园玩(出示主题图) 2、游乐园里都有哪些游乐项目啊(小火车、摩天轮、过山车) 二、探究新知

1、组织学生解答 (1)让学生看小火车一节有几个人,有几节一共坐了多少人 (2)让学生看过山车一节做了几个人,有几节一共做了多少人 (3)让学生看摩天轮一个吊箱有多少人,有几个吊箱一共坐了多少人2、组织学生交流 (1)让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书写算式(书写时速度慢一点) (2)引导 A、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太快,数字太多,老师只记得加数是2(或是其他),忘记有几个2,怎么办呢? B、组织学生用“几个几”来表述 板书:3+3+3+3=12 2+2+2+2+2+2=12 4+4+4+4+4=20 3、提问 (1)让同学们观察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组织学生汇报 结论:都是加法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4、设疑:如果是20个3相加,30给 4相加,怎样列算式? 揭示:用加法列算式,算式很长,写起来很麻烦。 引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方法,

274《爱如茉莉》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爱如茉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学期教材,作者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了父母间温柔、细腻的感情,如一脉涓涓细流,在你心里流动;如一缕淡淡花香,驻足你的心房。 文章中,没有感人肺腑的爱情表白,没有卿卿我我的浪漫举动,作者只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了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妈妈住院了,却不忘嘱咐“我”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爸爸吃;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便直奔医院;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妈妈怕惊动爸爸不敢翻身,连手脚都麻木了……传神细节,细腻笔触,让我们感受到如茉莉般淡淡的温情、浓浓的爱!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 【设计理念】 茉莉,平淡无奇却幽香缕缕,洁白无暇又象征美好。寄托人们最质朴的感情和最美好的心愿,因此本文把“爱”与之蓖美,映衬了人们之间关爱之情的美好与伟大。课文以“爱如茉莉”为题,简洁、含蓄,让人顿觉一股清新、芬芳之气扑面而来。那么,真爱到底是什么呢?怎样把孩子眼中的“父母之爱”以及夫妻之间的“关照之爱”,以一个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小学生,使他们得到教益与启迪。对此,我感到,实施情境教学是落实本篇课文教学的优选方案。 此外,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本课以

朗读贯穿始终,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认真品味父母们那平淡朴实的爱,同时将这种爱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心灵受到触动,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一次震撼、一次洗礼。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以本为本,只有超越文本,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学中,我注重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为目标,以仔细研读为重要手段,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基本标点中品味作者抓住细节的写法,明白“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动作,都蕴含着朴实的父母之爱,并学习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描述身边普通而又平凡的“爱”。整个教学中我主要分如下几步展开: 激疑导入,初悟茉莉之美 读文释疑,感悟情感之美 深化主题,领悟爱的真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揣摩细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真切体会爱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是真爱必须付出真心;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受到情感的熏陶。

十字相乘法教案

课题:十字相乘法 一、教学设计与说明 一、教材分析: “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是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八章第4节的内容,也是学生在学习提取公因式与公式法两种因式分解后的内容。学生对因式分解已有了解及应用,再借助十字交叉线分解因式,学生容易掌握,同时这节课也为以后学习分式的运算、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分式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等作铺垫,这节课无论从它的内容还是它的地位都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的定义; 2、会用十字相乘法进行二次三项式(q px x ++2)的因式分解; 3、通过学生的不断尝试,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信心,同时在尝试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熟练应用十字相乘法进行二次三项式(q px x ++2)的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在q px x ++2分解因式时,准确地找出a 、b ,使p ab =,q b a =+。 四、教学设计 1、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议一议”,发现“232 ++x x ”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形式,产生 了究竟是否还能分解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吸引学生) 2、通过学生对多项式乘法的“算一算”,巩固了多项式的乘法的知识,又观察到了计算 中含有“232++x x ”这个结论,为以下“想一想”作了充分准备。 3、通过学生对多项式乘法遗留问题的“想一想”,既加深了对因式分解定义的理解,又 得到了“232++x x ”的分解结果,从而过渡到 “ab x b a x +++)(2”的分解。 4、借助十字交叉线给师生互动,让学生“动一动”理解十字相乘法的定义。 5、通过学生的多次尝试,用“做一做”的环节来体验“如何用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 6、知道了十字相乘法,那么“练一练”的环节是不可缺少的,通过“练一练”,学生就 有实践的体会,并能把知识延伸与拓展,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7、最后是学生的自主小结,交流各自的感受,达成共识。 总之,整节课力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完全参与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多次尝试,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信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表内乘法的基础。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而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所以我将抽象的概念渗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活动中,通过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引出乘法运算,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四、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进行教学。

说学法:结合本节内容和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去哪玩呀?(游乐园)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一个大型的游乐园里去看看,看看这里都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出示主题图)。快瞧!谁能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根据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游乐园的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渗透乘法的意义。 1.教学例1,感受相同加数相加。 生1:看到游乐园里有小火车、过山车、小飞机。 生2:看到小火车有4个车厢,每节车厢里有6人。 …… 生1:小飞机里有多少人?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读、写乘法算式,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解决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通过摆小棒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生动有趣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算式:4+6+9和2+2+2 (1)要求学生找出这两个算式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2+2+2这道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那么2就是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板书)。 (2)数数看是几个2相加(3个) 2.出示算式:5+5+5+5 提问:这个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吗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几个5相加 二、探究新知 1、摆图形游戏 学生分小组用小棒摆出图形。(小伞、小房子、五角星、三角形、等等。)教师拍照,捕捉信息。 2、交流。 说一说,摆出了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

① 4个☆用了40根小棒。 10+10+10+10=40 ② 5个△用了15根小棒。 3+3+3+3+3=15 ③ 3个□用了12根小棒。 4+4+4=12 ④┅┅ 教师小结:这些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板书) 3、设疑:摆5个△是5个3相加,?那么7个3相加,怎样列式10个3呢50个3、100个3、1000个3相加呢 揭示:用加法列式,算式很长. 4、引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能使这些很长的算式缩短.这个方法叫乘法(板书)。 教师出示教具加号“+”,然后向右旋转成乘号“×”,贴在黑板上。 5、介绍乘号“×”及其写法。教师指×,这个符号谁知道叫什么( 板书:乘号)教写法:先写左斜,再写右斜。生书空。 乘号象什么?学生怎样回答都有对,让学生了解数学家在发明乘号时是把“+”歪一下。因为乘法和加法有关系。 6、以4+4+4为例 指着板书:4+4+4,问:几个几相加(板书:3个4) 师:就可以写成4×3或3×4【“个”字改成“x”】 教读法,学生试读,可能学生会把乘号读作“乘以”,教师纠正,读作“乘” 板书读作:4乘3。3乘4。生齐读。 师:这个算式就表示3个4相加。 问:谁来说说,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3表示有几个4相加? 多找几个同学。 请学生把另外的两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并说说算式中的数表示什么,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然后再出示算式6+6=12,进行读作练习,用以区别上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目的:动手操作是现在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象这样的概念性教学,抽象性比较强,只有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 三、巩固 1.出示香蕉图。 (1)先出示2个.提问:你们看,这是几个香蕉(2个)我们把2个香蕉看成一组.然后再出示2个,又出示2个.又出示2个.

情意深深 爱意浓浓——《爱如茉莉》教学案例

情意深深爱意浓浓——《爱如茉莉》教学案例 Deep affection and deep love -- teaching case of "love like jasmine"

情意深深爱意浓浓——《爱如茉莉》教学案例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情意深深爱意浓浓——《爱如茉莉》教学案例情意深深爱意浓浓——《爱如茉莉》教学案例 苍南龙港五小张春霄 平常我们都觉得小孩子不懂事,更不懂爱,尤其是父母之间的爱。其实不然,在上完《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以后,我被孩子那颗细腻而真诚的心深深地打动了。我惊叹他们的深邃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佩服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赞美他们那种美好而纯洁的心灵。当我看着那一双双可爱的眼睛时,我一次次地感动,一遍遍地震撼!是啊,谁说学生不懂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爱的课堂,细心聆听他们的声音吧! 片段一:

师:同学们,当你细细研读课文的时候,文中的哪些地方让 你深深感动?哪怕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六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 交流: 生1读:“他睡眼朦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 蹑手蹑脚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我被这里深深地感动了。 师:为什么? 生1:从轻轻、蹑手蹑脚这几个词,可以看出爸爸对妈妈是 多么的关爱!他生怕惊醒了妈妈,让妈妈睡不好觉。这个动作虽 然像小偷,可我真的好感动!这位妈妈好幸福!(同学们响起了 掌声) 师:你真会读书,连这细微的动作都能捕捉,真不简单啊! 还有哪位同学说一说? 生2读:“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 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爸吃。记住,要 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我从 这里知道妈妈处处为爸爸着想,哪怕自己生病了,还想着爸爸吃 饺子,还说等他吃了饺子再告诉他生病的事,多么伟大的妈妈呀!我觉得真爱就是彼此付出,彼此关心,默默地为对方付出。(学 生都在默默地听着,似乎都若有所思)

“十字相乘法”教学设计

十字相乘法教学设计 班级姓名组别代码评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在自习或自主时间通过阅读课本用20分钟把预习探究案中的所有知识完成。训练案在自习或自主时间完成。 2.重点预习:十字相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较熟练地用十字相乘法把形如x2 + px + q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2、通过课堂交流,锻炼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能较熟练地用十字相乘法把形如x2 + px + q 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把x2 + px + q分解因式时,准确地找出a、b,使a ·b = q;a + b = p. 【教学过程】 【探究案】 合作探究(一):探索十字相乘法的原理 1.展开下列多项式,观察展开后的式子中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与展开前因式中的常数有何关系? (1) (x+2)(x+1) (2) (x+2)(x-1) (3) (x-2)(x+1) (4) (x-2)(x -1) = = = = (5) (x + a)(x + b) = 2.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1) (x+2)(x+3) (2) (x+2)(x -3) (3) (x -2)(x+3) (4) (x -2)(x -3) = = = = 3.能否把62--x x 和ab x b a x +++)2(分解成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的形式?试一 试,。 引例:因式分解: x 2 + 4x + 3 将二次三项式x 2 + 4x + 3因式分解,就需要将二次项x 2分解为x ·x ,常数项3 分解为3×1,而且3 + 1= 4,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所以用十字交叉线表示: x 2 + 4x + 3 = (x + 3)(x + 1). x +3 x +1 3x + x = 4x 试一试: 因式分解: x 2 - 2x -3 推广:ab x b a x +++ )2(= 归纳:十字相乘法定义: 利用十字交叉线来分解系数,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 合作探究(二) 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下列因式 例1:将下列各数表示成两个整数的积的形式(尽所有可能): 6= ; 12= ; 24= ; -6= ; -12= ; -24=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材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与前面的加法知识互相联系,通过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引出乘法运算,使学生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⑴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及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⑵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

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玩(出示主题图)。我们看一看游乐园里 有哪些好玩的项目,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创设的情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游乐园的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渗透乘法的意义。 1.教学例1,感受相同加数相加。 生1:看到游乐园里有小火车、过山车、小飞机。 生2:看到小火车有4个车厢,每节车厢里有6人。 …… 师:你能根据你看到的这些情境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1:小飞机里有多少人? 生2:小火车上有多少人? 生3:有多少小朋友在玩过山车? …… 师: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问题!谁能解答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解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算式) 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读、写乘法算式,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解决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通过摆小棒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生动有趣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一、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希望大家有收获。 2.假期很多同学都去了游乐园,我们一起和图上的小朋友再到游乐园去看看吧。 3.谁来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二、新授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和同桌说一说。

板书:一架飞机上有三人,一共有五架飞机。 2.和同桌说一说,一架小飞机有几人?一共有几架飞机? 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快和同桌说一说。 板书: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4.你会列算式吗?教师板书: 3+3+3+3+3=15 5.对,列成加法算式就是…… 6.重复问:几个三?几个三?几个三?几个三?(ppt) 7.好,我们把相同的三写在前面。 板书:3 8.相同的加数有几个?都是几? 板书: 3×5=15 9.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10.像这样的运算就叫“乘法”(板书课题:乘法)。中间这个运算符号就叫“乘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I(板书补充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11.我们再接着玩游戏。 12.出示火车图。请你们和同桌像刚才那样说说,你知道的数学信息。 13.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 板书: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14.请你用加法算: 6+6+6+6=24(人) 15.在这里边,你能说它有几个几吗? 16.相同的加数是几?几个6?

爱如茉莉教学设计(完整版)

《爱如茉莉》教学设计 执教人:刘志龙时间:2010年4月16日 【教材分析】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六课。课文以“爱如茉莉”为题,简洁、含蓄,让人顿觉一股清新、芬芳之气扑面而来,急于披文以体察具体内容。 初读《爱如茉莉》,你会如饮山泉,清淡中有丝丝甜意;再读《爱如茉莉》,你会如品香茗,丝丝甜意中有淡淡芳香;三读《爱如茉莉》,你会如饮甘醴,淡淡芳香中有缕缕心香;四读《爱如茉莉》,你会觉得每一个字眼儿、甚至是每一个标点都在传情、在释放着如茉莉一般的生命的芬芳和光泽…… 真爱到底是什么?从文中我们不难体会到: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爱是轻轻的叮嘱/爱是心情的坦然/爱是亲密的牵手/爱是阳光的恬淡/爱如茉莉洁白纯净/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设计思路】 以“爱”贯穿始终,从细节中感悟爱如茉莉。 1、以“爱”导入,以不同的人对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揭示课题《爱如茉莉》。 2、品读文本,感悟“爱”,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细节、重点字、词、段,领悟“爱如茉莉”。 3、联系生活,深化“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感人的真爱。 【教学重、难点】 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爱如茉莉”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二、自学课文 三、检查自学 四、学习生字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以“爱”谈话,揭示文题。 1、师板书:爱 人间的真爱是无私的,高尚的,也是永恒的。不同的人对“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所表达的方式也不同,请同学们说说你眼中的真爱是什么?同学们对爱的理解可谓异彩纷呈,可在映子的眼中,爱就像那平淡无奇却芳香宜人的茉莉花。(师板书:爱如茉莉) 2、出示图片简介茉莉 茉莉花:花白色,有光泽,香味浓郁。 你能简单说说茉莉留给自己的印象。 3、朗读课题。 用作者的话说茉莉花“平淡无奇”,可她为什么又说爱如同茉莉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揭开谜底。 二、品读文本,感悟“爱”。 1、其实,“爱如茉莉”这句话真正出于谁之口?(妈妈) 2、一开始我赞同妈妈的说法吗?(嗤之以鼻)请你找出依据,那就是说我认为茉莉平淡无奇。(师板书:平淡无奇) 3、作者对妈妈的比喻难以理解,可在文中的结尾她又发自肺腑地感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这是为什么呢?(板书:?)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本,

十字相乘法精品教案

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 【基础知识精讲】 (1)理解二次三项式的意义; (2)理解十字相乘法的根据; (3)能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二次三项式; (4)重点是掌握十字相乘法,难点是首项系数不为1的二次三项式的十字相乘法. 【重点难点解析】 1.二次三项式 多项式c bx ax ++2,称为字母x 的二次三项式,其中2ax 称为二次项,bx 为一次项,c 为常数项.例如,322 --x x 和652++x x 都是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 在多项式2286y xy x +-中,如果把y 看作常数,就是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如果把x 看作常数,就是关于y 的二次三项式. 在多项式37222+-ab b a 中,把ab 看作一个整体,即3)(7)(22+-ab ab ,就是关于ab 的二次三项式.同样,多项式12)(7)(2++++y x y x ,把x +y 看作一个整体,就是关于x +y 的二次三项式. 十字相乘法是适用于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的方法. 2.十字相乘法的依据和具体内容 利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实质上是逆用(ax +b )(cx +d )竖式乘法法则.它的一般规律是: (1)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q px x ++2,如果能把常数项q 分解成两个因数a ,b 的积,并且a +b 为一次项系数p ,那么它就可以运用公式))(()(2b x a x ab x b a x ++=+++ 分解因式.这种方法的特征是“拆常数项,凑一次项”.公式中的x 可以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当常数项为正数时,把它分解为两个同号因数的积,因式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当常数项为负数时,把它分解为两个异号因数的积,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 (2)对于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二次三项式c bx ax ++2 (a ,b ,c 都是整数且a ≠0)来说,如果存在四个整数2121,,,c c a a ,使a a a =?21,c c c =?21,且b c a c a =+1221, 那么c bx ax ++2))(()(2211211221221c x a c x a c c x c a c a x a a ++=+++=它的特征是“拆两头,凑中间”,这里要确定四个常数,分析和尝试都要比首项系数是1的情况复杂,因此,一般要借助“画十字交叉线”的办法来确定.学习时要注意符号的规律.为了减少尝试次数,使符号问题简单化,当二次项系数为负数时,先提出负号,使二次项系数为正数,然后再看常数项;常数项为正数时,应分解为两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常数项为负数时,应将它分解为两异号因数,使十字连线上两数之积绝对值较大的一组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还要注意避免以下两种错误出现:一是没有认真地验证交叉相乘的两个积的和是否等于 一次项系数;二是由十字相乘写出的因式漏写字母.如: )45)(2(86522-+=-+x x y xy x (使交叉相乘再相加后的和等于一次项系数,在横向写出积的形式。) 3.因式分解一般要遵循的步骤 多项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先考虑能否提公因式,再考虑能否运用公式或十字相乘法,最后考虑分组分解法.对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定稿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定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报考单位:富昌总校 姓名:裴新军

2014 年 1 月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材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与前面的加法知识互相联系,通过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引出乘法运算,使学生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⑴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及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⑵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课本p47、48页,例1、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 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3、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乘数和积在乘法 算式中的位置。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教师要准备气球、梨和熊猫图,学生准备小棒、练习本、红花、小圆形、梨和熊猫的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伙伴正在一起玩游戏呢,让我们来看看吧。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 1、出示插图数一数:小飞机上共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板书:1)1+1+1+1+1+1+1+1+1+1+1+1+1+1+1+1+1+1+1+1=15有1+1+……+1+1=15 几个1相加? 15个1相加 2)每个吊厢坐3人,一共有5个3相加,3+3+3+3+3=20 还有别的算法吗? 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对呀, 太麻烦了.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很多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板书:“乘法” 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大家说得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把很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简化,如在相同加数和这加数的个数间写上一个符号“×”,叫乘号。板书 1)1+1+……+1+1=15×1或 1×15 2)3+3+3+3+3=5×3或3×5 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读做15乘

《爱如茉莉》第二课时教案

《爱如茉莉》第二课时教案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爱如茉莉 2、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1——5自然段,课文中母亲认为真爱就像茉莉一般,来,让我们用心再来读好它:爱如茉莉。 3、(出示词语)课文中就是用这些词语来描写茉莉的。(指读词语) 4、回想一下,课文给我们讲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师:是啊,如茉莉一般散发着幽香的爱,充盈在平常的生活中,洋溢在生活的细节中,今天我们细读这篇课文就要同学们关注细节,课文中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或许都包含着他们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18自然段,把能够反映爸爸妈妈真挚情感的段落用()表示。 2、生交流。找出六个段落。 三、细读课文。 1、师:这些段落也如茉莉一般,一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平淡无奇,但当你静下心来带着发现的眼睛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在这些段落的一个句子中,甚至一个词语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个段落细细品读,想想这个段落中那些句子你最有感触呢?可以在旁边写写你自己所想到的。 2、交流: A:?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B:?然而,爸爸没有吃……便直奔医院.。? C:?妈妈睡在病床上,……轻轻柔柔的笼罩着他们。? 3、师:短短的两句话,却包含着不尽的爱。请你带着自己的 4、感受轻轻读一读这段文字。

四、总结回顾。 师:刚才,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的细细品味,感受到了作者爸爸妈妈之间平平淡淡而又真真切切的爱。他们的爱是病床前深情的牵手,他们的爱是想让所爱的人睡个好觉。这爱就像茉莉一般平淡无奇,但这爱却给人以温馨、甜蜜。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美好的一刻表达出来。 五、学习最后一节,总结课文。 1、生活是有每一个细节构成的:出差途中的一份牵挂,给心爱的人包一顿饺子,病床前深情的牵手,这些都是爱的细节,真因为作者感受到了这些爱的细节,所以他终于明白了(出示 2、句子:哦,爱如茉莉) 指导朗读:你明白了吗? 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说: 3、而恰恰是这些爱的细节,让我们感到温暖、甜蜜、幸福,更让我们感到感动,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再次发出赞叹(出示句子: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是啊,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也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告诉大家: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4、我们的生活需要爱,需要玫瑰一样热烈的爱,更需要像茉莉一般平淡而真切的爱。只要用心关注,你会发现在生活中你已经拥有了许多爱,同学之爱,老师之爱,朋友之爱,亲人之爱,这些爱就如阳光一般温暖着我们,这些爱让我们在生活中更有力量。 六小结(略) 七作业:(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