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设计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设计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设计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设计实施方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录

1 概述 (1)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

1.2 项目内容及目标 (1)

1.2.1 项目内容 (1)

1.2.2 项目目标 (2)

1.3 开发原则 (2)

1.4 开发依据 (3)

2总体设计 (5)

3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7)

3.1 技术项目背景 (7)

3.2 系统总体架构 (9)

3.3 系统主要特点 (10)

3.3.1 无需土建的一体化雨量站 (10)

3.3.2 支持系统分步式建设 (11)

3.3.3 充分利用雨水情自动监测系统资源的自动灾情预警报系统 (11)

3.3.4 引入先进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产品拓宽通信网络,提出应急通信解决方案 (18)

4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 (22)

4.1 技术项目背景 (22)

4.2 系统框架总体 (22)

4.3 无线传感网络法泥石流监测 (23)

4.4 部分观测仪器选择 (26)

5 滑坡监测预警子系统 (29)

5.1 技术背景 (29)

5.2 国内外地质灾害监测现状 (29)

5.3 无人值守的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框架 (30)

5.4 地质灾害的安全监测 (32)

5.5 观测仪器选择 (33)

5.6 自动化采集系统 (36)

6 桥梁和隧道监测预警子系统 (40)

6.1 技术背景 (40)

6.2 监测方案 (41)

7 水质监测子系统 (44)

7.1 技术背景 (44)

7.2 系统框架 (45)

7.3 系统配置 (46)

8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47)

8.1 技术背景 (47)

8.2 系统框架 (47)

8.3 系统配置 (48)

9 气象监测系统 (49)

9.1 技术背景 (49)

9.2 系统框架 (49)

9.3 系统配置 (50)

9.4 现场安装图片 (51)

10 系统集成 (52)

10.1 功能介绍 (52)

10.2 系统开发平台 (54)

11 企业简介 (55)

11.1 企业介绍 (55)

11.2 企业文化 (56)

11.3 企业组织机构 (58)

11.4 企业人员构成 (58)

11.5 企业研究领域、主要业务 (58)

11.6 企业营业执照 (60)

11.7 生产许可证 (61)

11.8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证书 (62)

11.9 专利证书 (64)

11.10 双软认证认证 (69)

11.11 其他资质证书 (71)

12 成功案例 (75)

12.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某装备部水位监测项目 (75)

12.2 某某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 (77)

12.3 某某省某某市六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83)

1 概述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将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工程分为西、中、东三条线路,目前,东线和中线基本全线贯通,已经开始供水,逐渐发挥工程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在中华民族崛起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渠道、管道、隧道等输水工程线路较长,总体上地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等四大流域,沿途既有平原,也有山区,因此,将不可避免的面临自然灾害的影响,并威胁南水北调工程本身安全。此外,沿线有很多工矿企业,排污口众多,在水量运送的过程中,水质将遭受到破坏,严重影响到南水北调工程效益的发挥。针对以上问题,开展面向自然灾害、水文水质等方面的监测预警,为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及运行提供技术职称。

1.2 项目内容及目标

1.2.1 项目内容

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发布等多种功能和软硬件的集成,构建一套面向自然灾害、水文气象、水质等的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1.2.2 项目目标

通过本系统平台的构建,将实现以下主要功能:

(1)灾害发生前,应实时动态监测设计风险要素的变化信息,实时把握山洪、泥石流、滑坡及桥梁隧道的基本信息。

(2)灾害发生时,通过监测,判断灾害发生前兆,并根据灾害事件级别,发布预警。通过监控报警系统在最快时间内确定灾害发生的地点、大小,及时采取救援措施减少因此带来的损失;处理;通知。

(3)实时监测工程调水的水质、水位、水量等信息,可及时掌握水情、水质、水量情况,为及时评估调水质量及调水效益提供支撑支持。

1.3 开发原则

(1)设备基础原则

接口故障不影响其他系统,故障自诊断和远程维护,防潮、防腐、耐湿、抗风、防雷,保证设备能在恶劣自然环境中全天候的执行监测预警任务。

(2)可靠性原则

设备具有备用电源,若以太阳能为基本电源,确保其可靠。对于其它设备,要充分考虑其可能面临的应急断电问题,包含安全型继电器。

(3)稳定性原则

保证系统运行时间较长,一般要求7*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主要设备达到工业级标准。

(4)安全性原则

保证数据安全,即具有完善的数据保密系统。应分别从硬件和软件防火墙

两个角度进行数据保密工作,防止受到攻击、窃取、恶意篡改等非法访问,同时提供数据自动备份功能,保护数据库本身的安全。

(5)可扩展性原则

本次开发的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内容,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平台,都应预留可扩展接口,以备和相关部门其他系统软件集成或共享。

(6)可维护性原则

系统性能较好,但本次开发的系统应具有可维护性,可进行设备运行状态监视、故障定位、故障智能识别及故障报警。

1.4 开发依据

(1)国家有关指导文本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指导书》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2)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水文调查规范》(SL196-97)

《降雨量观测规范》(SL21-2006)

《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34-92)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信号系统与异物侵限监控系统接口技术条件》运基信号…2009?719号

《CTCS-3级列控系统技术创新总体方案》(铁运…2008?73号)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QX/T61-2007)

《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技术规程》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8566-2007)

《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GB/T 9813-2000)

《土壤墒情监测规范》(SL 364-2006)

2 总体设计

针对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可能面临的问题及需求,对本方案进行总体设计,总体功能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如下。

(1)工程安全保障。主要是针对工程沿线经过山前、穿越隧道等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构建一套面向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山洪监测预警、泥石流监测预警、山体滑坡监测预警、桥梁及隧道结构监测预警子系统,为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持。

(2)工程功能保障。主要从保障南水北调工程预期功能实现的角度开展监测及预警,内容主要包括水位监测和水质监测。其中,水位是衡量水量的最基本指标,也涉及到抽水泵站两侧水头高低,是工程运行的基本保障条件;水质污染及恶化将影响到最终用户的用水问题,对工程预期功能的实现直接相关。

(3)工程效益及影响。主要通过实施在线检测水量、蒸发和土壤墒情等信息,动态评估工程效益发挥情况,如通过水量监测结果评估总体供水效益,通过土壤墒情监测,评估灌溉效益,蒸发监测评估蒸发损失等。

(4)系统集成。主要包括硬件集成和软件集成两个部分。将以上所有的监测预警子系统和对应的软件平台进行无缝集成,形成一套集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接收及处理和灾情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系统,并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运行、后评估等提供技术支撑。本方案的逻辑框架图如下。

图2-1 方案逻辑框架图

3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3.1 技术项目背景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东部季风性气候决定了我国大部分区域降雨在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高度集中,以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很大。依据地形、地质不同,我国将山洪灾害分成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三部分,其中以东部季风区影响最大。

山洪灾害的防治需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2006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力争到2020年,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初步建立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并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减少群死群伤事件和财产损失。”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及时规避风险,避免或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是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和调度以及抢险救灾的保障,在山洪灾害防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水利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编制工作组编制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指导书》的要求,系统主要由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组成,其中预警系统又由信息汇集和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

图3-1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框架图

3.2 系统总体架构

根据水利部门针对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依据自身多年从事水利行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经验,结合国内外在防汛减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出了本技术设计。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由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预报决策系统和灾情人工和自动报警发布监控系统三部分组成,系统总体结构和主要特点介绍如下:

图3-2 灾情预警决策系统逻辑框架图

3.3 系统主要特点

3.3.1 无需土建的一体化雨量站

为安装雨水情监测站自动监测装臵,必然存在测站站房的建设要求。为降低系统建设成本,提出可以直接安装在户外的一体化雨量站的方案,以适用于无需或无法建设站房的雨水情监测站的应用。一体化雨量站将雨量计、测站RTU、通信设备、供电系统等集成在一个不锈钢的机壳内,可直接安装在户外。为此用户仅需建设一个混凝土安装基座,通过3个地脚螺栓就可以即装即用。此方法满足系统建设提出的经济实用、稳定可靠、容易实施、便于操作和推广的原则。

臵于一体化雨量站机箱内的RTU以本预警系统和内臵的水情测控程序为基础建立。测站功能设计完全符合《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

(SL-61-2003)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水情分中心初步设计指导书》(NFCS-ICS-PD-01)的要求。

图3-3 一体化雨量计示意图

3.3.2 支持系统分步式建设

考虑到系统建设提出的“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要求,系统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防灾设施、工作基础等也有差别,突出重点,可按轻重缓急要求,系统的结构划分支持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和灾情报警系统分别建设的要求,确保系统可逐步完善。

本监测预警系统中的预报决策系统将通过与水利行业各主管单位或科研院所紧密合作的方式实现,并在水情信息接收和处理监控平台和灾情报警发布监控平台建设上保留可灵活设臵的接口,以满足各种需求。

3.3.3 充分利用雨水情自动监测系统资源的自动灾情预警报系统

考虑到系统建设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的要求,凭借多年从事水利行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工程的经验,根据国内小流域山洪灾害的局部特点、现状和防灾形势,根据当前防灾手段和通信环境落后的状况,因地制宜研发了“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可大大增强预报预警信息传达到基层的及时性和可靠性,此技术方案已经在黑龙江伊春成功应用,并通过了验收。技术方案充分的利用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备资源和通信网络,可以在灾情报警发布监控平台上将预报决策产生的灾情报警信息自动发布到相关广播设备,在本站或利用调频广播网将灾情预警、报警、警报解除等信息广播到各站点。在调频广播网覆盖范围内的各站点增设一台调频广播接收机而已。此方案可作为人工灾情报警的补充手段,提高了灾情下达的实时性、可靠性、监控性,也增加了系统建设的现代化技术含量。系统中心站采用的灾情人工和

自动报警发布监控平台,除了能够支持通过电话、电报、短信将灾情报警信息发送到相关防汛负责人或责任人外,还可以支持通过水情测报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电话通信网及调频广播网直接控制语音播放机自动发布灾情预警、灾情报警和灾情解除等信息,并支持对自动信息发布装臵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

我们基于雨水情自动监测系统资源的灾情自动预警报警系统设计思想和成果作为发明创造。

图3-4 基于雨水情自动监测系统资源的设计思路

灾情自动预警报警系统是一个符合建设需求,在小流域灾情预警报警平台上发布预警报警指令,通过水雨情自动监测系统通信和测站监控设备资源或直接通过PSTN公用电话网实现自动化预警报警功能的综合性远程自动监控系统。其支持多种远程通信信道、采用先进远程控制技术、充分利用微型无线电广播网、支持多种类型语音报警功能。

该系统由于充分利用了水雨情自动监测系统通信资源、SCADA系统和设备资源,所以可以看成是水雨情自动监测系统在灾情预警报报警信息发布方面的技术延伸和扩展,为各种灾情预警报警信息发布提供了一种自动化方式,可提高原有人工报警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效性,并增加系统的技术含量和先进性。小流域灾情自动预警报警系统具有两种构建模式,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1)具有SCADA系统支持的灾情自动预警报警系统

系统基于SCADA系统建设,或利用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的SCADA资源建设。可包括一个预警报警监控中心(灾情预警报警平台)、数个报警监控站(可由雨水情自动监测站兼任)、数个报警转播分心站。从报警监控中心到各报警监控站的远程双向数据通信可选择两种信道,互为备份;各报警监控站到所辖报警转播分站采用无线微型广播网实现,以扩大报警信息的覆盖范围。这种组网方式的优点是可靠性高,功能齐全,并能够兼容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缺点是若不能结合雨水情自动监测系统而单独建设,则相对系统造价较高。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3-5 系统结构图

(2)不具有SCADA系统,仅通过公用电话网实现自动报警功能

这是一种作为不具有水雨情自动监测系统资源可资利用情况下且需

要具有自动化报警功能的简易自动预警报警方案;此方案通信组网和系统结构简单,建设成本低,但系统可靠性相对也较低(因为不具有SCADA系统资源,所以无法实现对现场预警报警装臵工作状态和现场语音效果的实时监控)。此方案也可作为具有SCADA系统地灾情自动预警报警方案的备份报警手段与SCADA 报警系统共同建设。

图3-6 通过公用电话交换网的系统结构图

(3)灾情自动预警报警系统的基本功能

1)系统控制中心的功能简述

按照功能划分,控制中心的功能可分为决策支持子系统、警报控制子系统、数据通信子系统、监控管理子系统,以及可选的报警信息发布子系统和图像监控子系统等。

- 决策支持子系统将根据水情信息、气象预报信息、洪水预报软件作业成果等综合分析后提出报警预警决策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批后,通过警报控制子系统发布预警报警信息和指令;

- 警报控制子系统通过数据通信子系统和监控管理子系统实现向各报警监

控站发布警报指令,监控各报警站的预警报警执行;

- 数据通信子系统实现基于有、无线方式的遥测遥控数据通信网的数据双向传输功能,包括数据的传输、解码、编码等功能;

- 监控管理子系统包含数据服务器,实现所有控制指令的格式转换,相关数据的数据库管理,各警报点的远程监控,了解警报

点的物理位臵,警报点的覆盖范围以及警报点的设备信息等等,具有日常管理功能。

2)报警监控站的主要功能简述

自动警报终端能够接收有线、无线多种信道(超短波、PSTN、GPRS、CDMA、卫星)传来各种预警报警信号和指令,准确地发放各类警报;能正确将警报器、供电系统、报警控制终端RTU的工作状态及接收到的各种信号,通过数据编码和加密,回传给报警监控中心站;具有解密启动和加密传输的抗针对性攻击的能力;系统具有抗误警、虚警、漏警的能力,具备高可靠性;系统的通讯协议应具有口令保护和加密功能,防止误操作;具备对警报器的控制能力;具备在控制中心被破坏的情况下仍可以通过工手段发放警人号能力;即可以通过有线、无线双重控制;具有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及一定的电压变化范围内正常工作的能力。

①报警监控站接收到中心站预警报警指令后,能够自动控制调频广播电台进入报警状态,自动将接收的信息或预录制的报警信号或话音播发出去(包括驱动音频功放实现本地广播和被5公里半径范围内的报警转播分站的广播接收机接收并实现转播)。

②自动警报终端RTU能定期检测和监控设备的工作状态,并定期上报设备状态,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迅速报告中心站。

③自动警报终端RTU能接收中心站指令,自动实现测试警报和广播功能效果。

④报警监控站将选用大功率警报器。实现了对预先录制的警报声响的直接监控,并实现对警报整体工作状态的评估和准确回示。

⑤报警站检测到各种故障状态时,采用突发方式上报,这包括:

- 检测交流供电:当交流缺电时或交流恢复时,上报中心站。

- 检测广播设备加电:当广播设备加电或掉电时,上报中心站。

- 检测广播设备工作状态:当检测到音频电流时或检测不到音频电流时,上报中心站。

- 检测正在播放的预警信号:预警播放或停播时,上报中心站。

- 检测正在播放的灾警信号:灾警播放或停播状况,上报中心站。

- 检测正在播放的除警信号:除警播放或停播状态,上报中心站。

- 检测正在进行的远程测试:测试或非测试状态,上报中心站。

⑥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定时检测和上报:

- 报警主站电源状态(交流、直流)

- 电池电压

- 广播设备加电

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X府办函〔XX〕108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准确掌握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核心,以“全面设点、全县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为要求,坚持“部门合作、资源共享、测管协同、分工责任”的原则,以“完善网络、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精准服务、强化保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及时提供客观准确、统一完整、科学权威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风险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能力,为服务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XX提供基础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XX年,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初步建成标准统一、责任清晰、各方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空气环境质量监测。进一步优化完善气象要素监测点位,在XX主城区新建市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1个,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气象局配合) 2.水环境质量监测。落实“河长制”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监测断面布设。在渠江、长滩寺河等重点流域科学布设水质监控断面,及时掌控水质变化情况;在县城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18个。根据水污染防治要求,适时扩大水质监测网络。(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水务局及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配合) 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在耕地、林地、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固废集中处理场及周边、饮用水源地、天然气开采、交通干线等区域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县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2个,基本形成能够反映我县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根据土壤污染防治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土壤监测点位。(县农业局牵头,县环境保护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配合) 4.声环境质量监测。建设覆盖城市建成区的区域声环境、声功能区、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监测点。加强对城市敏感点的监测。(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城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配合) 5.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重点排污单位名单。严格落实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制度,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规定开

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技术方案

附件2 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技术方案 环境保护部 2014年8月 —15—

目录 一、目的 (17) 二、范围和对象 (17) (一)村庄监测 (17) (二)县域监测 (19) 三、村庄监测内容 (19) (一)环境空气质量 (19) (二)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 (20) (三)土壤环境质量 (22) (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 (23) 四、县域监测内容 (23)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 (23) (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25) 五、质量控制 (26) (一)环境空气监测质量控制 (26) (二)饮用水源地监测质量控制 (26) (三)地表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26) (四)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26) (五)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监测质量控制 (27) (六)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质量控制 (27) 六、数据报送和报告编写要求 (27) (一)数据报送 (27) (二)报告提纲 (27) —16—

一、目的 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进一步推进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发展,从点到面反映我国农村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二、范围和对象 监测范围: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区、市)。 监测对象: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包括县域监测和村庄监测2个层次。在村庄监测层次,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行政村庄(城中村不作为监测对象),开展环境空气质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参加“以奖促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村庄,须加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含人工湿地)出水水质;在县域监测层次,开展地表水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监测。 (一)村庄监测 1.村庄类型划分 根据农村主要生产方式和主要污染来源,将村庄初步划分为生态型、种植型、养殖型、牧业型、工业型、旅游型和其他型等7个类型。 (1)生态型村庄 指生态环境优美,坐落在受保护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封山育林地等区域内的村庄。 —17—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办法(试行)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办法(试行) 发文单位:国家环境保护局 文号:环监[1995]335号 发布日期:1995-8-6 执行日期:1995-8-6 为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令第14号),保证竣工验收质量,现就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工作制定如下办法: 一、监测程序 1、制订竣工验收监测实施方案 承担竣工验收监测任务的环境监测站在接受建设单位的书面委托后,应根据本办法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现场勘查,制订竣工验收监测实施方案,报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实施。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应由其验收的项目,可委托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竣工验收监测实施方案的审查。 2、实施监测 环境监测站必须按经审定的竣工验收监测实施方案进行工作。建设单位应配合环境监测站,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保证监测时的正常工况、所需电源或其他必要条件,并承担竣工验收监测经费。 竣工验收监测应在正常生产工况和达到设计规模75%以上运行情况下进行,并纪录监测时的生产工况、生产规模和其他有关参数。 3、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 样品的采集、测试必须按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方法或统一方法进行。样品经测试分析与数据处理后,环境监测站应填写竣工验收监测表。 4、提交竣工验收监测报告 环境监测站完成竣工验收时,应当编制竣工验收监测报告,加盖单位公章后交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在申请验收时,应将竣工验收监测报告送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 二、监测因子 1、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计中确定需要监测的因子; 2、该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产生的污染因子,并且是国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已有规定的污染因子; 3、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应当追加监测的总量控制指标。 三、监测布点与监测频次 1、监测布点与监测频次应能反映真实排污情况和环保治理设施运转效果,并应使工作量最少化,监测布点还应符合有关监测布点的标准与规定。 2、对生产稳定且污染物排放有规律的排放源,应以生产周期为采样周期,采样不得少于2个周期,每个采样周期内采样次数一般应为3-5次,但不得少于3次。 对有污水处理设施并正常运转或建有调节池的建设项目,其废水为稳定排放的,环境监测站在监测时可采瞬时样,但不得少于3次。 3、对非稳定排放源,必须采取加密监测的方法。 4、对噪声的监测,可根据噪声源排放规律,选择昼间和夜间监测厂界排放情况。

山西环境自动监控设备验收实施方案

附件: 山西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现场端验收实施方案 根据省环保局相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为做好全省环境自动监控系统验收工作,确保建设和技术质量,确保自动监控系统正常运行,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特制定全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现场端验收实施方案。 一、验收原则 验收按照统一技术要求、统一调试和校正标准、统一数据传输方式和统一数据确认的原则进行。全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必须经过各市环保局初步验收后由省环保局对各市正式验收,全省统一验收内容、验收依据和验收程序,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技术规定和要求进行验收;成熟一个验收一个,逐一验收逐一建档。 二、验收内容 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现场端设备验收内容如下: (一)生产设施产污环节生产是否正常(生产负荷不低于85%); (二)治污设施是否正常运行(运行负荷不低于85%); (三)排污口、取样口是否规范; (四)自动监测设备、净化设施监测设备所监测数据是否完整、准确; (五)控制报警系统信号反馈是否准确、远程控制是否可靠。 三、验收依据 (一)《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HJ/T76-2007 (二)《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规范(试行)》HJ/T75-2007 (三)《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试行)》HJ/T353-2007 (四)《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试行)》HJ/T354-2007

(五)《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试行)》HJ/T355-2007 (六)《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试行)》HJ/T356-2007 (七)《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试行)》HJ/T352-2007 (八)《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2005 (九)《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污染源自动监控现场端建设规范(暂行)》环发[2008]25号 (十)晋环函[2007]791号文件:《关于下发<山西省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数据输出、采集、传输技术要求>的函》 (十一)晋环发[2008]34号文件:《关于印发<山西省污染源连续(在线)监测系统强制校验、比对测试实施细则>的通知》 (十二)晋环发[2008]349号文件:《关于下发<山西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现场端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十三)晋环发[2008]441号文件:《关于加快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现场端工程验收工作的通知》 四、验收方式 采取各市组织初步验收,省局对各市的验收结果以抽查抽测方式进行正式验收的方式进行。 五、验收程序 (一)各市初步验收。 1、自动监控系统现场端工程竣工后,污染源所属单位和在线监控设备供应商共同向所在市环保局提出工程竣工验收申请,并分别填写附表1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架构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站系统架构 文/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 FAMEMS-ST森林生态监测站是针对森林生态系统典型区域内的风、温、光、湿、气压、降水等常规气象因子进行系统、全天候连续监测的自动气象站。用于测量林内梯度分布特征相关的气候因子,测量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小气候差异,研究各种类型小气候的形成过程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等相关研究工作。为森林生态研究相关部门对森林下垫面的小气候效应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 系统内容 FAMEMS-ST森林生态监测站是依据森林气象学与《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规范设计的一款综合生态监测站。支持多种传感器组合搭配的形式,无线/P2P/卫星通讯等多种通讯方式传输,观测要素包括:梯度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土壤水势、光和有效、地表及地下水位、太阳辐射、气体浓度、林木生长状态、树茎、冠层等要素。该站主要观测梯度分布包括:地上四层为冠层上3m、冠层中部、距地面 1.5m 和地被层,地下四层为地面以下5cm、10cm、20cm、40cm。该站可通过电缆连接数据采集器的通信口和PC 机,可查看数据采集器内存中的数据文件。数据可存储在SD 卡中,通过直接读取SD 卡,或通过Ethernet,采用FTP 或Http查看数据,也可通过GPRS远程传输数据到用户端。 系统指标

工作环境:-50~+50℃、0~100%RH 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5000小时 防护等级:IP65 采集通道:模拟通道和数字通道可扩展 通讯方式:有线传输、GPRS无线传输 操作系统:嵌入式、智能可编程 电源:220VAC或太阳能 功能特点 监测多种气象环境因子及空气和水环境因子 提供长期连续的准确生态气候变化数据 太阳能供电,可在野外各种环境下使用 可连接信息显示屏 数据存储量大,可无线或有线传输数据 典型应用 森林生态研究监测系统 森林小气候监测系统 森林生态保护及恢复研究 生态产业监测系统 科研基地生态研究系统 土壤土质研究系统 系统组成 传感器:梯度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土壤水势+光和有效+地表及地下水位+太阳辐射+气体浓度+林木生长状态+树茎+冠层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XX 县作为本项目监测点,鉴于本次监测任务顺利进行,特绘制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 1监测内容 XX 县地表水水质、县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水、气)、城区及交通干线噪声质量等监测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1地表水水质监测 严格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相关标准和规范。 1.1.1 监测断面 哈尔腾河红崖子断面。 1.1.2 监测指标及方法依据(见表1-1)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粪大肠 编制监测方案确定监测项目及类别 现场样品采集 检测室样品分析 检测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上报 出具监测报告 接受委托 后期服务

菌群以外的23项指标。

具体监测项目见下表: 表1-1 地表水监测因子及检测方法依据

此外还可根据XX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污染物监测。1.1.3 监测网点布置(见表1-2) 表1-2 地表水监测网点布置 1.1.4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见表1-3) 表1-3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 1.1.4监测时间及频次(见表1-4) 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全面至少监测4次,且需在各监测月份的上旬(1-10日)完成水质监测的采样及实验室分析。具体监测时段按下表执行(特殊情况除外) 表1-4 监测时间及频次

1.2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严格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应加强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1.2.1 监测地点 XX县政府广场。 1.2.2 监测指标及方法依据(见表1-5) 表1-5 环境空气监测指标及检测方法依据 1.2.3 监测网点布置(见表1-6) 表1-6 环境空气监测网点布置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X〕56号)和《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X〕156号)精神,建设完善我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健全点位、共享信息、自动预警、严格考核”的建设要求,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到X年,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省、市、县(区)三级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信息统一发布;健全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部门会商工作机制;监测自动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建成统一监测、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加快生态文明和美丽X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重点任务 (一)健全点位、完善网络。 1.建设科学全面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客观、准确、真实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在全市主要大气输送通道等区域布设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成国、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7个,主要大气输送通道监测点位1个;各县(市)区所有建制区均建有能够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X)》六项因子监测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以下简称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每个县建成3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其中2个在县城建制区、1个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基本形成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并积极优化完善气象要素监测点位。(责任单位:市环保局、气象局) 在全市主要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重要湖泊水库、重要城市河流、重点水源保护区、地下水污染高风险区布设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在X流域及X流域的9条河流上布设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点位)12个,其中水质自动监测站9个;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10个;在城市主要河流布设水质监测点位3个;各县(市)区在本辖区布设完善市控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点位),基本形成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优化完善地下水、重点流域、重要湖泊水库、重点水源保护区水质监测点位。(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水利局) 在耕地、林草地、敏感区域、污染典型场地等区域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市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61个,基本形成能够反映我省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在辐射环境质量重点控制区域开展放射性环境质量监测和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全市共建设电离辐射自动监测站3座,电磁辐射

(完整word版)综合应用一: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遥感应用实习报告 班级: 小组: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零一七年一月

遥感应用实习是《遥感原理与应用》与《遥感图像处理》课后进行的实践教学,是进一步理解、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理论的重要实践环节。遥感信息是测绘、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价等诸方面应用的主要数据源。各个部门对遥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遥感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实习要求学生能进一步理解遥感图像的含义、遥感图像的表达及对遥感图像的基本操作,能独立设计或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目的驱动的专题操作。因此,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并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不得马虎敷衍。希望通过本次实习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1.掌握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会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遥感影像的处理操作,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一般流程和步骤方法; 3.能够基于所学的遥感原理及其图像处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解决实际工程的应用问题,能够进行方案设计、处理并分析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的结论; 4.通过提高部分的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5.通过实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实习地点 固定教室2教304。 三、时间内容和时间安排

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目录 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1) 目录 (1) 摘要 (2) 背景 (3) 1数据获取 (4) 1.1自定义坐标系 (4) 1.2正射纠正 (4) 2预处理 (4) 2.1图像配准 (4) 2.2图像融合 (4) 3生态因子生成 (4) 3.1大气校正 (4) 3.2植被坡度计算 (4) 3.3土壤指数计算 (5) 3.4坡度计算 (5) 3.5自然生态因子归一化 (5) 4生态环境评价 (5) 5总结 (6)

物联网智能环境监测系统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 术》 综合报告 题目:智能环境与物联网技术 专业: 学号: 姓名: 提交日期:二О一六年六月 摘要

环境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而物联网技术也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始被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本文主要针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智能环境利用各种传感器技术,移动计算,信息融合等技术对空气环境,海洋环境,河,湖水质,生态环境,城市环境质量进行全面有效地监控,通过构建全国各地环境质量的检测实现对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和综合分析,建立全国性的污染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为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和污染预警提供更客观,有效的依据。 关键字:智能环境物联网技术传感器

目录 1引言 (4) 1.1 物联网简介 (4) 1.2智能环境研究的目的和背景 (4) 2需求分析 (4) 2.1智能环境功能需求分析 (5) 2.2各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1大气污染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2海洋污染监测子需求分析 (5) 2.2.3水质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4生态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5城市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3其他非功能需求分析 (6) 2.3.1可靠性需求 (6) 2.3.2开放性需求 (6) 2.3.3可扩展性需求 (6) 2.3.4安全性需求 (6) 2.3.5应用环境需求 (6) 3详细设计 (6) 3.1各环境监测子系统解决方案 (6) 3.2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结构图 (5) 3.2.1各子系统环境监测拓扑结构图 (6) 4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2020年芜湖市生态环境监测实施方案【模板】

2020年**市生态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2020年六月

目录 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 3 (一)城市空气质量监测 (3) (二)酸雨监测 (4) (三)大气颗粒物组分网手工监测 (5) (四)环境空气降尘量监测 (6) (五)环境空气质量预报 (7) (六)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 8 二、水环境质量监测................................................ .. 10 (七)地表水水质监测 (10) (八)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 (11) (九)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 (13) (十)水功能区专项监测 (15) (十一)市(县、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及考核断面监测 (16) (十二)长江及重要支流水生态环境质量专项监测 (17) (十三)重点湖泊水质监测 (18) 三、土壤环境监测................................................ ..20 (十四)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20) 四、生态监测及其他专项监测...................................... ..22 (十五)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22) (十六)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 (23) (十七)农田灌溉水质监测 (25) (十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 (25)

(十九)声环境质量监测 (26) (二十)应急监测 (28) 五、污染源监测 (29) (二十一)重点污染源执法监测 (29) (二十二)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专项检查 (30) (二十三)入河排污口监测 (31) (二十四)长江入河排污口汇入断面监测 (32) (二十五)黑臭水体监测 (33) (二十六)土壤环境质量监督性监测 (34) 六、其它监测 (35) (二十七)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 (35) (二十八)环境监测网外部质量监督与核查 (35) (二十九)实验室能力考核和检查 (37) 七、环境监测质量核查与核查 (38) (三十)年度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 (38) (三十一)其他环境质量报告 (38)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方案上课讲义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方 案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方案 遥感技术作为目前一种先进的信息采集方式,具有信息量大、成本低和快速的特点,是生态环境监测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遥感集市运用遥感技术进行矿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供基础性数据资料,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对土地的占用和破坏,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和破坏,造成“三废”污染,破坏水资源、造成水土流失,诱发或孕育滑坡、泥石流、冲击地压、矿震等动力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噪声和振动污染,热污染等。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科学工作者利用遥感技术对矿区生态环境监测做了研究:一方面,是利用不同时相的波段组合图、指数变化图和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图来体现地表信息的变化,从而进行矿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但往往是定性或半定量分析,并且多是单个大面积的矿区,对于大范围分布零散的矿区研究甚少;另一方面,是将遥感信息与其他调查数据(如土质、水质等数据)相结合,具体研究采矿引起的土质变化、水质变化、地表变形等,虽然细致、透彻,但费时、费力。 针对湖北大冶矿区分布零散的特点,应该采用多时相陆地卫星遥感数据,首选遥感集市高分数据,在不同波段组合和各种指数运算应用的基础上,分析各类地表地物具体光谱特征和空间特征,用基于知识的决策树的方法进行分类,得到具有高精度的分类结果图,然后基于不同时相分类结果的变化检测,通过对研究区水体污染、矿区复垦、耕地变化等的定量分析,进行了湖北大冶矿区生态环境监测的研究。 遥感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 湖北大冶面积为1400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20世纪的 80年代到90年代是矿区开采的相对高峰期,并且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滞后效应,同时为了减少季节上产生的误差,而夏季植被丰富,易于区分矿区和植被类型,本文从现有的资料中选取有代表性的1986年7月底、1994年11月的TM 影像和2002年 9月初的ETM 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其中1994年 TM 影像因季节差异仅作矿区的比较)。 由于地面站在接收信号时根据遥感平台、地球、传感器的各种参数进行的几何校正,还不能满足专业解译和综合分析的需要,本文以 !,- 万比例尺的地形图作为参考坐标,对湖北大冶矿区的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精校正。纠正时在图像和地形图上分别均匀地选取易于辨别、目标清晰、特征突出的 )-个点作为控制点,如道路交叉口、桥梁端点、坝堤等。 遥感影像解译 分类方法概述 利用 TM遥感数据影像提取土地覆盖的方法主要有:1.利用原始波段进行光谱信息分类; 2.利用变换后的影像特征进行分类,主要的变换方法有主成分变换、缨帽变换、比值法、生物量提取等方法。基于上述特点,本文采用逐级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方案说明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 设 计 方 案

目录 1 概述 (1)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 1.2 项目内容及目标 (1) 1.2.1 项目内容 (1) 1.2.2 项目目标 (2) 1.3 开发原则 (2) 1.4 开发依据 (3) 2总体设计 (5) 3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7) 3.1 技术项目背景 (7) 3.2 系统总体架构 (9) 3.3 系统主要特点 (10) 3.3.1 无需土建的一体化雨量站 (10) 3.3.2 支持系统分步式建设 (11) 3.3.3 充分利用雨水情自动监测系统资源的自动灾情预警报系统 (11) 3.3.4 引入先进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产品拓宽通信网络,提出应急通信解决方案 (19) 4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 (22) 4.1 技术项目背景 (22) 4.2 系统框架总体 (22) 4.3 无线传感网络法泥石流监测 (23)

5 滑坡监测预警子系统 (29) 5.1 技术背景 (29) 5.2 国内外地质灾害监测现状 (29) 5.3 无人值守的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框架 (30) 5.4 地质灾害的安全监测 (32) 5.5 观测仪器选择 (33) 5.6 自动化采集系统 (36) 6 桥梁和隧道监测预警子系统 (40) 6.1 技术背景 (40) 6.2 监测方案 (41) 7 水质监测子系统 (44) 7.1 技术背景 (44) 7.2 系统框架 (45) 7.3 系统配置 (46) 8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47) 8.1 技术背景 (47) 8.2 系统框架 (47) 8.3 系统配置 (48) 9 气象监测系统 (49) 9.1 技术背景 (49) 9.2 系统框架 (49)

环境监测仪器项目实施方案

环境监测仪器项目实施方案 xxx集团

摘要 坚持“三同时”原则,项目承办单位承办的项目,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建设项目有关消防、安全、卫生、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规范,积极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确保各种有害物达标排放,尽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该环境监测仪器项目计划总投资17161.1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4770.1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6.07%;流动资金2390.9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3.93%。 达产年营业收入22429.00万元,总成本费用17932.76万元,税金及附加302.61万元,利润总额4496.24万元,利税总额5419.02万元,税后净利润3372.1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046.84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6.20%,投资利税率31.58%,投资回报率19.65%,全部投资回收期6.59年,提供就业职位443个。 2018年是我国“十三五”改善环境治理的关键期,环境监测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结合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统计2010-2017年数据和2018年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现状,2018年中国环境监测行业销售额约71亿元。十九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环保行业随着环保税的推进、落地将进入严格监管阶段,而环境监测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和市场前景。

项目概况、建设背景、市场研究分析、建设规划、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土建工程、工艺可行性分析、环境保护和绿色生产、项目安全规范管理、风险性分析、项目节能评价、进度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济效益、项目评价等。

环境监测仪器项目实施方案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第二章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第三章建设背景 第四章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第五章土建工程 第六章工艺可行性分析 第七章环境保护和绿色生产第八章风险性分析 第九章项目节能评价 第十章实施进度及招标方案第十一章人力资源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十三章经济效益 第十四章项目评价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全文印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7月26日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明晰事权、落实责任。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推进部门分工合作,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和权利。 健全制度、统筹规划。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 科学监测、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综合集成、测管协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四)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五)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落实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的法定责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和相

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项目实施方案

第一章项目基本信息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项目 (二)项目选址 某某开发区 项目建设区域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布局相对独立,便于集中开展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并且统筹考虑用地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与项目建设地的建成区有较方便的联系。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41113.88平方米(折合约61.64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77.33%,建筑容积率1.48,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7.18%,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63.98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 项目净用地面积41113.88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31793.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848.54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43709.11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4371.87平方米。

(六)设备选型方案 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111台(套),设备购置费4337.08万元。 (七)节能分析 1、项目年用电量1301530.54千瓦时,折合159.96吨标准煤。 2、项目年总用水量29789.73立方米,折合2.54吨标准煤。 3、“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1301530.54 千瓦时,年总用水量29789.73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162.50吨标准煤/年。达产年综合节能量40.63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 率20.61%,能源利用效果良好。 (八)环境保护 项目符合某某开发区发展规划,符合某某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 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明 显的影响。 (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13741.6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107.7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3.56%;流动资金3633.9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6.44%。 (十)资金筹措 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十一)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生态环境监测

129科协论坛·2009年第1期 (下)资源环境与节能减灾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 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 测过渡和拓宽。 1 生态监测的定义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 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 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 而获得。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 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 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 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 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 决策依据,这一定义似乎从方法原理、目的、手段、意义等方 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 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 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 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 机综合影响的优点。如近年来积极开展的福建省湿地生态环 境监测,河南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南极中山站近岸海域生 态环境监测,以及在我国开展生态环境监测较早,近几年又 做了大量工作的新疆荒漠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应当看到,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了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必是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本保证。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水文学、环境经济学、人文物理学等的理论和实践对生态监测更是大有裨益。2 生态监测的类型 国内对生态监测类型的划分有许多种,常见的是从不同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可分为城市生态监测、农村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草原生态监测及荒漠生态监测等。这类划分突出了生态监测对象的价值尺度,旨在通过生态监测获得关于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的现状资料、受干扰(特别指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承受影响的能力、发展趋势等。根据生态监 测两个基本的空间尺度,生态监测可分为两大类: 2.1 宏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 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 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2.2 微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 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 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 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3 生态监测的任务与特点 对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集积,研究上述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GEMS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 (人与生物圈)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络。 生态监测的特点主要是:综合性、长期性、复杂性、分散性 。4 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在选择生态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要根据现有条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确定最佳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制定大体包含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内容、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的整理(观测数据、实验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图形及图象数据),建立数据 库,信息或数据输出,信息的利用(编制生态监测项目报表,针对提出的生态问题建立模型、预测预报、评价和规划、政策规定)。 在确定具体的生态监测技术方法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若干国家标准或相关的操作规范,尽量采用该学科较权威或大家公认的方法。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 生态监测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 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中,生态监测平台是宏观监测的基础,它必须以三S 技术作支持,并要具备容量足够大的计算机和宇航信息处理装置。三S 技术 ,即地理信息技术(GIS )、遥感技术(RS )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 )。三项技术形成了对地球进行空间观测、空间定位及空间分析的完整 的技术体系。从国内已有工作来看,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作用。多数工作尚属研究性质,环境监 测意义尚的常规生态监测工作尚在起步和酝酿中,急待开发和实施。生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 案,最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被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逐步认识和掌握。生态环境监测 □ 丁 琼 (奎屯环境保护监测站 新疆·奎屯 833200)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09)01-129-01

基于物联网的生态环境监测

1 、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对于生态环境监测,许多人有不同的理解。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将其定义为是一种综合技术,可相对便宜地收集大范围内生命支持系统能力的数据。前苏联学者曾提出,生态监测是生物圈的综合监测。美国环保局把生态监测定义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监测。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这一定义从方法原理、目的、手段、意义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2 、生态监测的对象 生态环境监测已不再是单纯的对环境质量的现状调查,它是以监测生态系统条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趋势,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监测的对象包括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另外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提出了生态监测的因子。 3 生态监测的类型

根据生态监测2个基本的空间尺度,可将其划分为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两大类。 (1)宏观生态监测。是在大区域范围内对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方式、镶嵌特征、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等进行监测。主要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制图技术等进行监测。 (2)微观生态监测。其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它是对某一特定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集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进行监测。 宏观生态监测起主导作用,且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 4 、生态监测的特点 生态监测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牵涉到多学科的交叉,它包含了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领域。又是一个长期性的复杂性的工作,因为生态系统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复杂变化过程,受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自然因素等的影响,长期监测才能揭示其变化规律。其还具有分散性,生态监测站点的选取往往相隔较远,监测网的分散性很大。同时由于生态过程的缓慢性,生态监测的时间跨度也很大,所以通常采取周期性的间断监测。 生态监测系统性强。生态监测本身是对系统状态的总体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