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十二五”来,十堰市从市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区域发展定位的功能性和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生态安全的战略性出发,全力实施“一城两带”战略,科学谋划经济转型之路,加快集聚经济后发之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县产业同步升级,城乡发展动能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稳步提升。

一、县域经济提速,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2012年,围绕“一城两带”总体目标,扎实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的规划实施,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南三县”、“北三县”为腹地的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中心城区稳健增长。充分发挥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的品牌效应,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汽车、旅游、交通信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能源材料、轻纺食品等产业集群和园区平台,提高城市资源配置、产业带动、研发创新、综合服务管理功能,扩大城市载体和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发展活力和统筹发展能力增强,经济稳健增长。2012年,中心城区实现生产总值557.32亿元,增长5.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5%,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

2、南、北县域经济加速。以“一统三分”战略为指导,以促进市县对接为目标,重点发挥县域自然资源和人口优势,壮大绿色食品、农产品加工、生物及能矿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基地,加快推进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水源区生态低碳经

济建设,县域经济高速增长。2012年,6县市实现生产总值399.16亿元,增长12.2%,快于中心城区 6.8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57.7%,高于城区17.2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其中,以“竹房城镇带”为核心的“南三县”实现生产总值159.64亿元,增长12.2%,对全市经济贡献率为23.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以“汉江生态经济带”为支撑的“北三县”实现生产总值239.53亿元,增长12.2%,对全市经济贡献率为35.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

3、城乡差距不断缩小。通过构建竹房城镇带、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二元”结构转型,区域经济差距明显缩小。从总量看,县域经济规模扩大。2012年县域GDP 占中心城区的71.5%,比2010年提升11百分点。从人均比值看,县域人均GDP1.55万元,与中心城区的比值为0.22:1,比2010年提升0.4个百分点。从人均增幅看,县域人均GDP增幅快于中心城区。2012年中心城区人均7.06万元,增长2.7%;“南三县”人均1.43万元,增长14.1%;“北三县”人均1.64万元,增长12.7%,南、北地区增速分别高出城区11.4和10个百分点。

二、结构调整加快,区县产业同步升级

面对调整和转变方式的战略目标,从构建国家生态屏障、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打造“鄂西圈”层面入手,突出转型重点、选准绿色支撑点,加快区县产业调整融合,构建具有生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1、农业产业化加速。一是推进“四百万”工程,围绕城郊型农业和园林城市发展、生态保护带和产业带布局以及秦巴山区

特色板块建设,大力发展茶叶、柑桔、木瓜、中药材、林下和水产养殖等设施农业和特色基地。二是实施“四个一批”工程,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在基地、合作组织和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区县农业调整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1.2亿元,增长5.0%。其中,6县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06.89亿元,增长5.1%;“北三县”实现55.29亿元,增长5.1%;“南三县”实现51.6亿元,增长4.9%。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达到35.7亿元,同比增长26.3%,高出全市工业20.3个百分点。

2、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实施满园工程、双亿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千亿级”汽车工业、县域工业和园区工业,创建低碳工业聚集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验示范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徐工车吊、远大环保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东风、三环、同创、川路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区县工业形成了一主多元、多点支撑格局。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66.6亿元,增长2.3%;其中,市县属767.03亿元,增长16.5%;开发区570亿元,增长20%。在三大区域中,中心城区增加值288.54亿元,占全市70.3%,下降5.1个百分点;“北三县”增加值83.87亿元,增长23.4%,占全市20.4%,提高2.9个百分点;“南三县”38.1亿元,增长17.2%,占全市9.3%,提高0.9个百分点。在工业结构中,地方汽车工业与东风配套实现了优化、互补,能源、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绿色工业乘势壮大。2012年,全市汽车工业总产值914.38亿元,下降6.2%;主要产品汽车48.83万辆,下降14.7%;专用车10.35万辆,增长

18.9%。与此同时,非汽车工业总产值452.2亿元,增长16.7%,高出全市工业14.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增长4.8个百分点;尤其是农“字”工业增长达29.2%。

3、服务业提质升级。积极牵手沃尔沃、“武汉三商”、民生招行等大型商企和金融机构进驻十堰,加快向以商用车为中心的总部经济、以武当山为核心的旅游经济和以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为目标的服务型经济升级,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产业“退二进三”,以文化旅游、商务物流、金融为主的区县一体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2012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44.3亿元,比2010年增长26.8%,高出一、二产业16.6和9.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1.9%,同比提高9.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分区域看,2012年中心城区实现增加值214.95亿元,增长6.1%;“北三县”实现80.87亿元,增长12.3%;“南三县”实现48.46亿元,增长13.8%。尽管受商用车市场影响,全市服务业增速回落,但占GDP的比重仍达36.03%,比2010年提高1.23个百分点,为转型升级发挥了支撑作用。

三、三驾马车给力,内外需协同增长

在“三化”建设驱动下,尤其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国家生态功能区、商用车基地和著名旅游地,通过“一城两带”的产业布局、生态功能、旅游区等基础建设和服务发展,投资、消费、出口协力增长,转型动力进一步加大。

1、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围绕优势产业、高速公路、城际通道、城镇扩容、基础设施、库区生态和新区等规划建设,全

力争取引进重点项目,精心组织服务投资项目,中心城区建设管理加强,县域投资动力加大,贫困地区能力提升。2012年,全市施工项目1380个,同比增长17%;其中城区施工在建项目374个,增长28.1%;县域地区施工项目1006个,增长13.4%;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全部重点项目的60%。在重点建设项目的带动下,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53.95亿元,增长34.5%;其中,中心城区投资235.73亿元,增长31.7%。“两带”县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8.23亿元,增长36.2%,高于中心城区4.5个百分点;其中,“北三县”实现投资221.29亿元,增长33.3%;“南三县”完成投资196.93亿元,增长35.8%。从三大产业看,服务业投资409.61亿元,增长44.8%,增幅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投资62.6%,比2010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2、城乡消费水平同步提高。随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与县域农超对接,特别是受武商、中商一批大型商企和中国(十堰)汽配城、鄂西北农产品交易中心、东风商用车物流园、武当国际农贸物流园、钢材配送中心等亿元市场建设带动,扩大消费的基础条件和环境迅速改善,消费聚集和影响力有效促进了市场繁荣和城乡消费同步攀升。201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426.8亿元,增长16.1%。其中,中心城区实现225.08亿元,增长16.2%;“北三县”和“南三县”实现120.9亿元、80.8亿元,分别增长16.1%、16.2%。同时,消费结构迅速升级,消费需求加快向住房、教育、汽车、旅游为主的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2012

年全市消费率为44.7%,比2011年、2010年分别提高1.6和3.1个百分点,为转型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加快山区开放型经济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县开放局面。2012年,全市引进市外境内项目371个,利用市内境外资金170.3亿元,增长37.4%;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22.7%;外贸出口3.1亿美元,增长20.7%。分区域看,中心城区利用外资0.83亿元,增长17.0%;外贸出口2.51亿元,增长7.3%。县域地区利用外资0.48亿元、1.35亿元,分别增长34.1%、61.2%,高出城区16.7和53.9个百分点。

四、经济运行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随着“一城两带”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与资源环境利用呈现良性运行。

1、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20.7亿元,增长13.0%。其中,中心城区财政总收入69.34亿元,增长12.0%;县域地方财政总收入51.36亿元,增长14.5%。其中,“北三县”实现38.58亿元,增长11.2%;“南三县”实现12.78亿元,增长25.9%,增幅高于全市12.9个百分点。从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看,中心城区占比为12.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县域占比为12.9%,高于中心城区0.5个百分点。按照“一城两带”建设目标,大力支持教育、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市基础等民生事业发展,重点加大城乡统筹、产业发展、移民后扶、库区生态等专项资金支持。2012年,中心城区实现公共财政支出58.28亿元,增长3.8%。南、北县域实现支出146.64亿元,增

长13.7 %,快于中心城区9.9个百分点,其中“南三县”完成61.71亿元,增长16.2%;“北三县”完成84.93亿元,增长11.9%。

2、居民收入稳定增加。随着特色农业的培育、产业链的延长和“三化”推进,特别是富民惠农措施的实施受益,有效增强了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居民收入在上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加,有效赶超了GDP增长。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566.48元,比上年增加522.48元,增长12.9%,增速高于GDP4.7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2.6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惠农补贴等)分别增长14.6%、23.1%。分区域看,中心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277.6元,增长11.5%;“南三县”实现4467.3元,增长13.5%;“北三县”农民实现4674.7元,增长13.1%;南、北分别高于城区2.0和1.6个百分点,实现了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同步。

3、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按照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生态功能特点,以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向“三低”转换,加快社会向“两型”转变。一是能源消耗强度降低。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企业,2012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

1.138万吨标煤,同比下降3.5%。二是污染排放得到控制。关闭淘汰一批技术落后、污染大的企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省定减排目标,库区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三是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化率分别达54.8%和43.6%,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分别下降39%和2%,空气质量的优良比率达95.3%,位居全省前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