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说课稿)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说课稿)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说课稿)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说课稿)

说课人:林宇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二课,主要内容是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进展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建树。它承接上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对于学生把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课标要求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70年代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原因和意义。

3、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史实,掌握新时期的外交建树,识记我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活动。

能够结合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相关史实分析其影响,结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分析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意义。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素养、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

第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相互交流,同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点评,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通过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思路。

第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体会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作用越来越突出,增强自豪感。

通过具体史实理解我国外交不断取得新进展的重大意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新时期我国的外交建树。

(2)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及意义。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

学生对具体关史实的掌握还存在不足,运用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

讲授法配合讨论法、提问法、谈话法。

2、教法选择依据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通过对基本问题的讲授,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法和谈话法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问题探究,形成课堂互动,既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运用复习提问法导入新课。

本课与前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联系紧密,通过复习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集中学生精力,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二)教授新课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指示学生齐读课文导言,然后提问:这段内容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使学生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史实。

(1)背景:美国阻挠,台湾占据

设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加入呢?

(2)原因:

概括中国得以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A、国际: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衰落

(3)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两阿”提案

(4)意义:

引导学生观看“乔冠华的笑”图片。

概括意义:A、这是中国外交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

B、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表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中国外交在70年代所取得的第二件重大成就,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与苏联争霸需要

中国:有利于改善地位,防苏,解决台湾问题

概括得出,两个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改善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和愿望

(2)过程

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基辛格访华和课本“历史纵横”以及尼克松访华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分组讨论做出总结形成表格。

3、中日建交

提问: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中日是何时建交的?对中国及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注意中美建交与中日建交间的联系。

讲述中日建交的(1)原因:美国同中国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建交联合声明;1973年正式建交

(3)影响:打破外交僵局,开创外交新局面(对中国);有利于促进世界局势的安定。

4、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使学生明确“新时期”的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维护世界和平。

让学生根据课本总结新时期我国参与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了解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讨论我国新时期外交目标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并形成小文章,作为课后作业。(三)课后小结

带领学生对本课主要内容做简单回顾,着重指出重点和难点。力争使学生做到本课内容当堂消化。

(四)布置作业

给学生留适当的书面作业,使学生在课后及时巩固课堂内容。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有效的教学反馈,以便教师充分了解学情。

(五)板书设计

一、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背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发展中国家要求

2、原因

3、时间:1971年10月25日

4、意义:中国发挥重要国际作用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71——1979)

1、原因:世界局势

2、过程:基辛格访华

3、影响:促进中日建交

三、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1973)

1、原因:中美建交

2、过程

3、中美、中日建交影响:打破外交僵局

四、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

1、调整政策:实行和平与发展战略与全方位对外开放国策

2、外交建树: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主板书以提纲为主,方便学生记忆和做课堂笔记。配合必要的附板书,对相关名词、人物、难写的字做必要解释。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节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从本单元来看,它为随后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从全书来看,本课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资料,这就为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说课稿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下面我对今天所做的这一节课进行简单说课。 一、教材内容 我今天所选讲的内容,是历来考试的热点专题——外交。本课属于人教版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承接了上一节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的开始,从70年代的外交一直讲到改革开放以来,梳理了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外交大事件。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学、合作学习的能力,欠缺的是对知识的分析、运用的能力。因此我们政史教研组的高效课堂模式,就是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希望能够尽快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政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等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日两国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过程与方法:大量运用历史图片等,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感悟历史;让学生查阅资料,利用补充材料,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激发热爱祖国、立志学习、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70年代、2001年我国外交关系重大发展的基本史实。 2、难点: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式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六、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2、合作探究部分,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文字,视频等生动直接的资料,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思考相关问题,发散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来完成对重难点知识的进一步的深化、理解。 3、拓展延伸部分,是对本节知识的归纳总结升华。其中对比新旧外交,分析我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出的启示。是对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和对知识的整合;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未来外交发展的看法?是对学生情感目标的落实和所学知识的运用。 4、通过简易顺口溜进行本节知识的小结,让学生快速的回顾、记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5、课堂检测布置了五道选择题和一道表格题,对基础知识进行了检测巩固。 6、最后是留出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对本节知识当堂消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导学案(2)

第23 课时开创外交新局面 学习目标 1.掌握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外交成就,探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及其意义;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2.通过学习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外交成就的学习,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预习检测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条件:20世纪70年代,中国①的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2.时间与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②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美双方共同的愿望和努力。(2)经过:1971年7月,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2月,美国总统③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④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⑤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历史意义: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⑥建交,接着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⑦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⑧。 2.新时期的重要外交活动:(1)开展以⑨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我国上海成功举办了⑩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四、简答 1.中国是1971年加入联合国的吗?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16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美关系改善、中国外交事业重大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和表现掌握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探索归纳指导学生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总结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理解其原因,并与现实比对,以史鉴今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了许多国家争取与我国建交的热潮,证明美国原先“遏制中国”而进行外交封锁的僵局已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值得炎黄子孙引以为荣开放观念重视外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加入wto等外交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的进展,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教学重点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改善,两过逐渐走向“双嬴”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外交成就辉煌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旧课,讨论回

答: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有哪些主要贡献?(a.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参加万拢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出席日内瓦会议,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促成一系列和平协议的签定。)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周恩来“改变了万隆会议的航程”,又在日内瓦会议上努力缓和了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局势,连美国的代表史密斯都被感动了。周恩来当时就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后来继续作出很多贡献,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有助于联合国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棘手问题。1976年1月9日,周恩来的逝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损失,也是世界人民的损失,所以联合国大厦在那一天破天荒地降了半旗。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盛赞周恩来:“他卓有成效地管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女;他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济殚精竭虑,不知经手过多少钱财,却没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己存人一分钱……”周恩来在最后的岁月里,带病进行了哪些意义重大的外交活动?他所开创的新中国外交事业后来又有怎么样的发展?请大家阅读课文。(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先美国怎样敌视新中国?(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教师

开创外交新局面

24、开创外交新局面 课标要求: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导入:中华民族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这五千年的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崇尚开放与包容,与其它文明和谐共处。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也曾有过郑和的七下西洋,将和平与友谊之手伸向海外。但近代,中国饱受列强入侵的苦难,被迫一次次伸出屈辱之手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至于周恩来痛心地说,近代中国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展示图片:不平等条约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请回答: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的落后 (2)“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主动伸出热情之手,取得了一系列的外交成就。建国初期,我们所熟知的重大外交成就有哪些? 中苏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但同时也遭到了一些国家无情的拒绝。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采取敌视的态度。特别是6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外交的僵局。而要突破这一僵局,最关键的是要改善与哪一国的关系? 美国 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美关系的改善——“跨洋握手”。 材料: 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华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主动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摘自尼克松的回忆录《领导者》①材料中“握手”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中美关系的改善 图说历史:结合课文内容及这四幅图片介绍一下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外交事业的发展 说课稿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外国语初级中学高星 【教材分析】 (1)说教材地位,为学习打底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是八(下)第五单元第三课,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这为本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本课承接15课,着重介绍了70年代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成就,它和本单元其它两课一起概述了新中国国防建设和外交的成就。 (2)说教学目标,为学习立靶 根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内容中美关系改善、中国外交事业重大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和表现;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件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探询答案。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总结中国自古至今对外交往的变化,理解其原因,并与现实比对,以史鉴今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在外交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上进心;增强学生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代意识;通过学习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学情分析】为学习找路 通过一年半的历史学习,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外交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各个时期外交政策变化的依然不易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并从中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史料探询答案。训练学生善于从复杂的史料中归纳和整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为学习架桥 (1)说教法 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模式和“材料导读式”教学模式 (2)说学法 1、提供相关材料、图片、影视资料等,训练学生掌握从各位资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查阅资料,利用补充材料,设计开放性试题,引入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说教学准备】布置课题 提供网络信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 1.搜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相关资料; 2.搜集中日建交相关资料; 3.搜集2001年上海APEC会议相关资料。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s://www.360docs.net/doc/4d15255345.html,/ ②中美关系30年图片展:https://www.360docs.net/doc/4d15255345.html,/chn/c233.html ③中美关系https://www.360docs.net/doc/4d15255345.html,/china/https://www.360docs.net/doc/4d15255345.html,/chinese/HIAW/94034.htm 【说教学流程】使“学习”上场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展馆一)引导学生进行网上游览,参观新中国外交事业成就陈列馆,请同学扮演历史讲解员,回顾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以巩固旧知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导入新课,学习新知 (展馆二)实物展示两份70年代的人民日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提出问题:两份旧报纸刊登的是新中国进入七十年代以来在外交上取得的哪些成就,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陈列馆展厅二,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了解七十年代重要的外交事件,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三、教学难点: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 六、新课讲授

导语: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要对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中国商务部随即做出回应。我们要争分相对,对美国进口的33亿商品加征关税。中美贸易战拉开序幕。贸易战必然反映到政治领域。3月25日我们的邻国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访问中国。中朝友谊牢不可破。今年2018年,是中美建交39周年。忆往昔,曾经水火不容的两个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虎视眈眈二十余年,那么,又是怎样的国际风云改变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首先展示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定、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 2.过程与方法:阅读史料,分析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讲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使学生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1、找出7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三项重大成就 2、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和实现正常化分别是什么时候? 3、改革开放后我国全方位外交的表现 (三)、自学交流:1、中美关系改善的转机出现在() A.20世纪50年代中期B.20世纪50年代初期 C.20世纪60年代中期D.20世纪70年代初期 2、标志着中美两国二十多年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是() A.第一个美国代表团访华B.1971年基辛格访华 C.1972年尼克松访华D.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A.第24届联大B.第25届联大 C.第26届联大D.第27届联大 4、英文缩写APEC代表的国际组织是() A.亚太经合组织B.亚洲开发银行 C.世界卫生组织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四)、探究一: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何时哪一届恢复的?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 一、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新突破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条件):①; ②。 (2)概况:年10月,第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意义:说明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2、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1)改善原因:中美双方共同的要求 ①美国方面: ②中国方面: (2)过程: ①、1972年2月, 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签署《》。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 ②、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972年中日建交 (1)直接原因: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概况: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补充]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的影响: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新篇章;有利于双方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的局势。 二、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外交建树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外交目标的调整:反对,维护。 (2)调整的原因: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为中心,需要一个和平 的国际环境。 2.主要外交成就: (1)开展以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如:维和行动、禁核、裁军)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如:2001年在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如:年,中国与中亚六国在上海成立了。该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及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有利于 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主备人:秦立高学习时间授课班级 【课标要求】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联合国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理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用历史照片和当时的新闻报道,客观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进行历史回顾和感受正在发生的外交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使学生认识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三)、教学过程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原因: 设问: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2)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 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逐年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在逐年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3)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 (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4、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过渡:中国外交在70年代所取得的第二件重大成就,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在此间发生的一件大事实现了中美关系的突破,这就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 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开创外交新局面说课稿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目的: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述7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以及基本史实 2.探讨取得外交成就产生的重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国内外背景和时政热点,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把握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几次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2.引导学生从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缓和的史实,学会从复杂事物中寻找突破口; 3.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 4.认识领导人的外交思想、外交实践和外交智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2.感受大国博弈的智慧和风采,认识外交的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获得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外交政策的调整,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感受国家关系的曲折发展特点,形成大局观念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并学会看主流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为主、问题探究、自由讨论、分析讲述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幻灯片展示三张图片: 乔冠华的开怀大笑、跨越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要求学生观察图片。通过图片,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 问:图片反映70年代中国外交的哪三件大事? 学生回答——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展示知识结构即外交新局面的表现 总结提问:大家知道,我国现在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美、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是,你知道中国是如何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吗?你知道中美、中日是怎样确立外交关系的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取得了哪些新成就呢?从而导入新课。 新授:接下来,依次学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这一内容从国内外背景、恢复情况、恢复原因、恢复影响四方面解读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幻灯片出示三个问题: 1.为什么使用“恢复”而不是用“加入”之类的提法? 2.建国初到70年代以前为什么一直没有恢复?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3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 情感目标:《外交事业的发展》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它包含了本单元三节重点内容即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它概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国际上尊重。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3)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教学难点: (1)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 (2)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介绍历任美国总统与中国的联系,组织学生评选“最有中国缘的美国总统”。既而展示史料让学生将当前中国外交发展状况与建国初相对比,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并自己提出问题“中美关系是如何正常化的?”、“中国是怎样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等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探讨本课知识。 教授新课: (一)开创外交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 1.“中美关系正常化” 新国建立――70年代初 出示《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中

示范教案(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开创外交新局面。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包括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并于1979年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迎来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 (1)重点讲清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并帮助学生理解其背景。 (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通过史实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 重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建树。 难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的背景;新时期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采用问题探究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时期中国重要外交活动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时政热点和国内外背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把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引导学生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缓和的史实,学会从复杂的事物中寻找突破口。学会运用联系的方法分析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认识把握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以及他们的外交实践和外交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多媒体放映“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 师生互动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不断取得外交新成就,大家所看纪录片的片段描述了哪些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说课稿)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说课稿) 说课人:林宇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二课,主要内容是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进展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建树。它承接上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对于学生把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课标要求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70年代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原因和意义。 3、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史实,掌握新时期的外交建树,识记我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活动。 能够结合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相关史实分析其影响,结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分析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意义。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素养、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 第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相互交流,同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点评,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通过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思路。 第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体会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作用越来越突出,增强自豪感。 通过具体史实理解我国外交不断取得新进展的重大意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新时期我国的外交建树。 (2)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及意义。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 学生对具体关史实的掌握还存在不足,运用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 讲授法配合讨论法、提问法、谈话法。 2、教法选择依据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通过对基本问题的讲授,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法和谈话法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问题探究,形成课堂互动,既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运用复习提问法导入新课。 本课与前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联系紧密,通过复习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集中学生精力,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初中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6 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进行自主预习,根据学案填完整重点知识,并在课本上标划重点知识。对以下知识进行记忆: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中日建交。 5.亚太经合组织第九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史实。 6.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时间、国家、地位、作用。 二、交流展示 各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完成对学案填充部分的统一认识,并对自主学习部分的重点 知识进行相互检查。选取每组 3 号进行展示。 三、精讲点拨 1.“中美关系正常化” 新国建立――70 年代初 出示《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从新中国建立到70 年代中美关 系的状况。 教师总结:由于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然而到了70 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出现转机 (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观看视频“乒乓外交”(1971 年4 月)。教师讲述,展示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1 年7 月)、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 年2 月)、《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署的图片——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引导学生思考“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阻碍是什么?”得出结论,台湾问题。1979 年,中美破戒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引导学生思考中美关系在70 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是什么?并用大屏幕投影:尼克松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摘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从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进行分析,从而理解这种转机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小结:从美国讲,(1)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出示《截止到1969 年1 月20 日尼克松总统就职以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图》。(2)另外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 从中国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 现祖国统一。) 过渡:70 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时代,除了与美国的关系开始走向正常 化之外,另一个重大的成就就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展示图片,直观体验。1971 年第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 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乔的笑》)。 引导学生思考“恢复”一词的由来。 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时,教师及时设计一些较小且容易回答的问题以启发学生,帮 助学生由浅入深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说课稿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的第二课,介绍了四部分内容——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述7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以及基本史实 2.探讨取得外交成就产生的重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国内外背景和时政热点,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把握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几次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2.引导学生从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缓和的史实,学会从复杂事物中寻找突破口; 3.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 4.认识领导人的外交思想、外交实践和外交智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2.感受大国博弈的智慧和风采,认识外交的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获得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外交政策的调整,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感受国家关系的曲折发展特点,形成大局观念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并学会看主流的科学方法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导学学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课标要求】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2、学习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材解疑】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用其他的“加入”之类的提法? 1945年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过重要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国际法惯例,新政权就自然取得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力。但由于美国的阻挠,这个问题一直被搁置,直到70年代初才得到彻底解决。因此说是合法席位被恢复。 【预学案】 一、外交的重大突破(70年代) (一)方针策略:联美遏苏 (二)主要外交活动及成就: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 (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②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③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广大国家要求________________。(2)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________等23国提案,以压倒多数的优势恢复中国席位。 (3)意义:对中国: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 (1)背景(结合P113学思之窗思考) 从美国方面看:一方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一方面,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从中国方面看:一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是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三是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总之: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 (2)过程 ①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P113历史纵横) ②1971年7月,________秘密访华,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 ③1972年2月,________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________年1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建交(1972年) (1)背景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探究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之间的联系。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由历史材料和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接受过历史义务教育课程,对基本事实有基本的认识,而且对最近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掌握知识点,完整历史线索,探究问题”的思路,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学生知识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同时,针对高一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将着重于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什么样的外交方针?(生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把这一方针形象地概括为哪三大政策呢?(生答: “一边倒”)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在这一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呢?(学生列举:中国同苏联17国建交;中国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参加万窿会议) 2、导入新课: 进入到70年代,中国外交局面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这个时期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怎样取得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问题。 【推进新课】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合作探究】1:新中国建国之初为什么没有马上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按照国际惯例,理应取得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但是,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

外交事业的发展说课稿备课讲稿

外交事业的发展说课 稿

16 《外交事业的发展》说课稿 四川省蓬安县城北中学杨曙光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外交事业的发展》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它包含了本单元三节重点内容即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它概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国际上尊重。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获取历史资料的方式单一,加之平日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 3.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 4.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3)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教学难点: (1)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 (2)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二.教法与学法 1.学法指导: (1)讲解分析法:对于每个时期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转变,都需要老师作出清晰的分析,以便突破教学难点; (2)大量运用历史图片,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 (3)让学生查阅资料,利用补充材料,设计开放性试题,引入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外交成就,这些内容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同时,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本课内容有三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前两目分别是1953年之前的外交方针与1953年之后的外交原则,第三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概述其在指导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叙述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成就。(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国际视野来全面地观察、分析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归纳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与意义;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论从史出地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通过材料阅读,分析、评价“求同存异”的历史智慧与创新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