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K形成二元或三元部分共沸物的组成

MEK形成二元或三元部分共沸物的组成
MEK形成二元或三元部分共沸物的组成

MEK形成二元或三元部分共沸物的组成(w%):

已烷形成二元部分共沸物的组成:

由表可知,水可与上述几种有机物形成共沸,利用其特性,以减少产品中水的含量,目前MEK装置中C251就是利用其特点进行分离MEK中的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C251塔顶温度不符合共沸的温度,而塔顶温度显示是MEK与水形成共沸,已烷所起的作用仍有待研究,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已烷,并从节能降耗的方面出发,建议做相关实验,寻找最佳的萃取方案。

二元共沸物简表..

序号组分名称沸点/℃质量百分比/% 1 水乙醇100 78.4 78.1 4.5 95.5 2 水正丙醇100 97.2 87.7 28. 3 71.7 3 水异丙醇100 82.5 80. 4 12.1 87.9 4 水正丁醇100 117.8 92.4 38 62 5 水异丁醇 100 108 90 33.2 66.8 6 水仲丁醇 100 99.5 88.5 32.1 67.9 7 水叔丁醇 100 82.8 79.9 11.7 88.3 8 水正戊醇 100 137.8 96 54 46 9 水 2-甲基-1-丁醇100 131.4 95.2 49.6 50.4 10 水 2-甲基-2-丁醇100 102.3 87.4 27.5 72.5 11 水2-戊醇100 119.3 92.5 38.5 61.5 12 水3-戊醇100 115.4 91.7 36 64 13 水正己醇100 157.9 97.8 75 25 14 水正庚醇100 176.2 98.7 83 17 15 水正辛醇100 195.2 99.4 90 10 16 水烯丙醇100 97 88.2 27.1 72.9 17 水苯甲醇 100 205.2 99.9 91 9 18 水糠醇100 169.4 98.5 80 20 19 水苯100 80.2 69.3 8.9 91.1 20 水甲苯100 110.8 84.1 19.6 80.4 21 水二氯乙烷 100 83.7 72 8.3 91.7 22 水二氯丙烷 100 96.8 78 12 88 23 水乙醚100 34.5 34.2 1.3 98.7 24 水二异丙醚100 68.4 62.2 4.5 95.5 25 水乙基正丙基醚100 63.6 59.5 4 96 26 水二异丁基醚100 122.2 88.6 23 77 27 水二异戊基醚100 172.6 97.4 54 46 28 水二苯醚100 259.3 99.3 96.8 3.2 29 水苯乙醚100 170.4 97.3 59 41 30 水苯甲醚100 153.9 95.5 40.5 59.5 31 水间苯二酚二乙醚100 235 99.7 91 9 32 水甲酸正丙酯100 80.9 71.9 3.6 96.4 33 水甲酸正丁酯100 106.8 83.8 15 85 34 水甲酸异丁酯100 98.4 80.4 7.8 92.2 35 水甲酸正戊酯100 132 91.6 28.4 71.6 36 水甲酸异戊酯100 123.9 89.7 23.5 76.5 37 水甲酸苄酯100 202.3 99.2 80 20 38 水乙酸乙酯100 77.1 70.4 6.1 93.9 39 水乙酸正丙酯100 101.6 82.4 14 86 40 水乙酸异丙酯100 91 77.4 6.2 93.8 41 水乙酸正丁酯100 126.2 90.2 28.7 71.3 42 水乙酸异丁酯100 117.2 87.5 19.5 80.5 43 水乙酸正戊酯100 148.8 95.2 41 59

三元体系Rb+,Mg2+--SO42--H2 O 298 K稳定相平衡研究

第39卷第1期2019年2月 矿产保护与利用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Vol.39, .1 Feb.2019 冶金工程 三元体系Rb+,Mg2+//SO 42--H2O298K 稳定相平衡研究* 陈瑜1,孙洪波3,曾英1,2*,于旭东1,2,李陇岗3 (1.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四川成都610059;2.攀西战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四川成都610059;3.硫酸盐型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青海省重点实验室,青海格尔木816000) 摘要: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三元体系Rb+,Mg2+//SO42--H2O298K下的稳定相平衡,测定了该体 系平衡液相组成和密度,确定了平衡固相组成及存在形式三根据试验数据绘制了该三元体系的稳定相图和 密度-组成图三结果表明:该三元体系在298K时有复盐Rb2SO4四MgSO4四6H2O生成,为复杂三元体系三其 稳定相图包含有2个三元共饱点二3条单变量曲线和3个结晶区三2个共饱点均为相称共饱点;3个结晶区 分别为单盐MgSO4四7H2O二Rb2SO4和复盐Rb2SO4四MgSO4四6H2O的结晶区三此外,采用经验方程式计算了该三 元体系的密度,计算值与试验值显示了良好的吻合度,相对误差小于1%三 关键词:稳定相平衡;硫酸铷;硫酸镁;铷镁复盐 中图分类号:T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76(2019)01-0073-05 DOI:10.13779/https://www.360docs.net/doc/4d15734513.html,ki.issn1001-0076.2019.01.015 Stable Phase Equilibrium in the Ternary System Rb+,Mg2+//SO42--H2O at298K CHEN Yu1,SUN Hongbo3,ZENG Ying1,2*,YU Xudong1,2,LI Longgang3 (1.College of Materials and Chemistry&Chemical Engineering,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610059,China;2.Sichua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Panxi Strategic Mineral Re-sources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Chengdu610059,China;3.Qinghai Key Laboratory of Sulfate Salt Lakes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Golmud816000,China) Abstract:Isothermal dissolution method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ternary system Rb+,Mg2+// SO42--H2O at298K,the composition and density of the equilibrium liquid phase as well as the composition and existing form of the equilibrium solid phases were determined.According to the ex- perimental data,the stable phase diagram and the density versus composition diagram in the ternary system were plot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rnary system Rb+,Mg2+//SO42--H2O at298K is a complex one in which the double salt Rb2SO4四MgSO4四6H2O is formed.The stable phase di- agram contains two invariant points(commensurate type saturation points),three univariant curves,and three crystallization fields corresponding to single salt MgSO4四7H2O,Rb2SO4and commensurate double salt Rb2SO4四MgSO4四6H2O.Moreover,the density of the solution in the ternary system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classical equation,and the calculated value shows good a- 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 with the relative error less than1%. *收稿日期:2018-08-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U1607121) 作者简介:陈瑜(1993-),女,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化学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相平衡与相分离技术,E-mail:1182114086@https://www.360docs.net/doc/4d15734513.html,三 通信作者:曾英,教授,博士导师,应用化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E-mail:zengyster@https://www.360docs.net/doc/4d15734513.html,三 万方数据

三元体系

空管堵塞的现象。 六、影响汽提效率的因素 汽提塔负荷也是影响汽提效率的关键因素。负荷大,汽提管内液膜厚,停留时间短,汽提效率低。 压力降低汽提效率明显提高,使NH3尽可能回收,从而降低精馏段系统的负荷。汽提塔汽提效率不够,造成精馏段系统的负荷增加。 精馏段系统为了吸收过多的氨,必定增加水量,从而带入侧线系统水量增多,氨回收率就会下降。 七、进水含油和悬浮物浓度高 由于进料含油量较高,而且其中含有大量的焦粉等悬浮物。油气直接影响塔内汽液相的正常平衡,且造成侧线带液,进一步降低塔的处理能力;悬浮物易在塔内结垢。结垢不仅会使塔板上的浮阀变重,影响浮阀的正常移动,减小气相通量,脱落的垢还会堆积在降液管和受液槽的夹缝中,减小液相的通量,从而加剧侧线带液,降低塔的处理能力和汽提塔的出水质量。 由于携带焦粉,易引起塔盘结焦,堵塞浮阀及换热器等设备,严重影响汽提装置平稳操作及净化水质量。 八、蒸汽耗量 影响蒸汽耗量的决定因素就在用于汽提部分的蒸汽量,进料量是决定总蒸汽耗量的最主要的因素。 油份对蒸汽耗量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它吸热汽化,更重要的是油份作为表面活性物质,在汽提塔内强烈的汽水接触情况下,极易发生起泡现象。大量的泡沫使气液相的传质汽提蒸汽的冷凝过程不能得到有效进行。在造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出水水质,只有加大汽提蒸汽量,强化气液间的接触,这势必增加蒸汽耗量。 液相在从塔顶到达塔底的过程中,为达到操作温度,必须吸收汽提蒸汽。 九、塔顶酸性气采出 降低富氨气中的H2S含量。正常稳定的汽提操作是保证液氨质量的关键,99%以上的硫是通过汽提系统除去的,汽提操作不正常会导致加重氨精制负荷,影响液氨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根据硫化氢汽提塔底水中的H2S含量,决定是否需要提高硫化氢汽提塔的分离效率,降低塔底水中的H2S含量,以降低富氨气中的H2S含量。 十、侧线富氨汽抽出 根据侧线抽出温度调整汽提蒸汽量和侧线抽出比,使汽提塔“氨峰”位置处于侧线抽出口附近,提高抽出气中NH3/H2S值,再通过合理设置的三个分凝器的温度和压力,降低富氨气中的H2S含量。进料段温度自塔顶向下温差较大,有利于氨的吸收而在塔顶得到净化的酸性气;汽提段温差较小,有利于游离态的硫化氢和氨的分离。 汽提塔操作知识(第一部分) 汽提塔工艺原理及流程 11.3.1 汽提原理 炼油厂含硫污水所含有害物质以氨、硫化氢、二氧化碳为主。汽提法以脱除并回收氨和硫化氢为主要目的;是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和相平衡共存的复杂体系。控制化学、电离和相平衡的适宜条件是处理含硫污水和选择适宜操作条件的关键。了解NH3-H2S-H2O三元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汽提法的原理和操作。 氨、硫化氢和水都是挥发性弱电解质,能互相起化学反应,并能电离成离子:氨和硫化氢能不同程度地溶解于水。因此“NH3-H2S-H2O”三元体系是一个化学、电离和相平衡共存的复杂体系。

常见共沸混合物

8月28日 常见共沸混合物 近期想低温下蒸出DMF,于是想共沸的方式,但没找到很好的共沸体系.下面是一些常见共沸体系. (a)与水形成的二元共沸物(水沸点100℃) 溶剂沸点/℃ 共沸点/℃ 含水量/% 溶剂沸点/℃ 共沸点/℃ 含水量/% 氯仿 61.2 56.1 2.5 甲苯 110.5 85.0 20 四氯化碳 77.0 66.0 4.0 正丙醇 97.2 87.7 28.8 苯 80.4 69.2 8.8 异丁醇 108.4 89.9 88.2 丙稀腈 78.0 70.0 13.0 二甲苯 137-40.5 92.0 37.5 二氯乙烷 83.7 72.0 19.5 正丁醇 117.7 92.2 37.5 乙睛 82.0 76.0 16.0 吡啶 115.5 94.0 42 乙醇 78.3 78.1 4.4 异戊醇 131.0 95.1 49.6 乙酸乙酯 77.1 70.4 8.0 正戊醇 138.3 95.4 44.7 异丙醇 82.4 80.4 12.1 氯乙醇 129.0 97.8 59.0 乙醚 35 34 1.0 二硫化碳 46 44 2.0 甲酸 101 107 26 (b)常见有机溶剂间的共沸混合物 共沸混合物组分的沸点/℃ 共沸物的组成(质量)/% 共沸物的沸点/℃ 乙醇-乙酸乙酯 78.3,78.0 30:70 72.0 乙醇-苯 78.3,80.6 32:68 68.2 乙醇-氯仿 78.3,61.2 7:93 59.4 乙醇-四氯化碳 78.3,77.0 16:84 64.9 乙酸乙酯-四氯化碳 78.0,77.0 43:57 75.0 甲醇-四氯化碳 64.7,77.0 21:79 55.7 甲醇-苯 64.7,80.4 39:61 48.3 氯仿-丙酮 61.2,56.4 80:20 64.7 甲苯-乙酸 101.5,118.5 72:28 105.4 乙醇-苯-水 78.3,80.6,100 19:74:7 64.9 共沸的二个溶剂间沸点不要相差太大,这可能是经验之说.

三元体系的液

三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 1.三元体系的相平衡关系都有哪几种表达方法? 答:根据组分B 、S 互溶度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对B 、S 部分互溶体系,常用三角形相图;当B 、S 完全不互溶时,则可仿照吸收中相平衡关系式的方法。 (1)相平衡关系在三角形相图上的表示 根据组分间的互溶性,三元体系可分为三种情况,即 ①溶质完全溶于稀释剂B 及萃取剂S 中,但B 与S 不互溶。 ②溶质A 可完全溶解于组分B 及S 中,但B 于S 为一对部分互溶组分。 ③组分A 、B 可完全互溶,但B 、S 及A 、S 为两对部分互溶组分。 通常,①、②两种情况在萃取中较为常见,并称之为I 类物系。 往双组分A 和B 的原料中加入适量的萃取剂S ,经过充分的接触和静置后,便得到两个平衡的液层,其组成如图8-2中的E 和R 所示,此两个液层称为共轭相。若改变萃取剂S 的用量,则将得到新的共轭相。将代表各平衡液层组成坐标点联合起来,便得到实验温度下的该三元物系的溶解度曲线CRPED ,若B 、S 完全不互溶,则点C 和D 分别与三角形的顶点B 及S 重合。 溶解度曲线将三角形分为两个区域,曲线以内的区域为两相区,以外的区域为均相区或单相区,萃取操作只能在两相区内进行。 连接共轭液相组成坐标的直线RE 称为联结线。一定温度下,同一物系的联结线倾斜方向一般是一致的,各结线互不平行;也有少数物系联结线的倾斜方向会发生改变。 影响溶解度曲线形状和两相区面积大小的因素如下:在相同温度下,不同物系具有不同形状的溶解度曲线;同一物系,温度不同,两相区面积的大小将随之改变。通常,温度升高,组分间的互溶度加大,两相区面积变小。适当降低操作温度,对萃取分离是有利的。 图8-2 溶解度曲线和联结线 图8-3 辅助曲线与临界混溶点 辅助曲线又称共轭曲线,借助它可由某一相组成求得其共轭相组成。辅助曲线的作法如图8-3 所示,通过已知点1R 、2R 、3R 等分别作 BS 边的平行线,再通过相应联结线的另一端点E 1、E 2、3E 等分别作AB 边的平行线,各线分别交于点H 、K 、J 等,联结这些点所得平滑曲线HKJL 即为辅助曲线。 辅助曲线与溶解度曲线的交点P ,表明通过该点的联结线为无限短,相当于这一系统的临界状态,故称点P 为临界混溶点(又称褶点)。 一定温度下,三元物系的溶解度曲线、联结线、辅助曲线及临界混溶点的数据都是由实验测得,也可从手册或有关专著中查得。 (2)相平衡关系在直角坐标图上表示一分配系数与分配曲线 ①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组分A 在平衡E 相与R 相中的组成之比称为分配系数,以A k 表示,即

常见的共沸物

常见的共沸物 共沸物组分的沸点(度) 组成(w/w) 共沸点(度) 水--乙醇 100--78、5 5--95 78、15 水--正丙醇--97、2 28、8--71、2 87、7 水--异丙醇--82、4 12、1--87、9 80、4 水--正丁醇--117、7 37、5--62、5 92、2 水--异丁醇--108、4 30、2--69、8 89、9 水--叔丁醇--82、5 11、8--88、2 79、9 水--异戊醇--131、0 49、6--50、4 95、1 水--正戊醇--138、3 44、7--55、3 95、4 水--氯乙醇--129、0 59、0--41、0 97、8 水--乙醚--35 1、0--99、0 34 水--乙腈--81、5 14、2--85、8 76 水--丙烯腈--78、0 13、0--87 70、0 水--甲酸--101 26--74 107 水--丙酸--141、4 82、2--17、8 99、1 水--乙酸乙酯--78 9、0--91 70 水--二氧六环--101、3 18--82 87、8 水--氯仿--61、2 2、5--97、5 56、1 水--四氯化碳--77、0 4、0--96 66、0 水--二氯乙烷--83、7 19、5--80、5 72、0 水--苯--80、4 8、8--91、2 69、2 水--甲苯--110、5 20--80 85、0 水--二甲苯--137-140、5 37、5--62、5 92、0 水--吡啶--115、5 42--58 94、0 水--二硫化碳--46 2、0--98、0 44 甲醇--二氯甲烷 64、7--41 7、3--92、7 37、8 甲醇--氯仿--56、2 12--88 55、5 甲醇--四氯化碳--77、0 21--79 55、7 甲醇--丙酮--56、2 12--88 55、5 甲醇--苯--80、6 39、1--60、9 57、6 甲醇/甲酸甲酯/环己烷 17、8/48、6/33、6 50、8 乙醇--乙酸乙酯 78、3--78、0 30--70 72、0 乙醇--苯--80、6 32--68 68、2 乙醇--氯仿--61、2 7--93 59、4 乙醇--四氯化碳--77、0 16--84 65、1 乙醇/苯/水78、3/80、6/100 19/74/7 64、9 乙酸乙酯--四氯化碳78、0--77、0 43--57 75、0 乙酸乙酯--环己烷 46--54 71、6

[参考实用]常见的共沸物

常见的共沸物

又称恒沸物,是指两组分或多组分的液体混合物,在恒定压力下沸腾时,其组分与沸点均保持不变。这实际是表明,此时沸腾产生的蒸汽与液体本身有着完全相

同的组成。共沸物是不可能通过常规的蒸馏或分馏手段加以分离的。并非所有的二元液体混合物都可形成恒沸物,一些例子列在了下面。这类混合物的温度-组分相图有着显著的特征,即,其气相线(气液混合物和气态的交界)与液相线(液态和气液混合物的交界)有着共同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如此点为最高点,则称为正恒沸物;如此点为最低点,则称为负恒沸物。大多数恒沸物都是负恒沸物,即有最低沸点。 非均相共沸精馏分离叔丁醇和水的方法 专利号:20XX10016030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均相共沸精馏分离叔丁醇和水方法。采用包括精馏塔的精馏装置,非均相共沸精馏分离叔丁醇和水,其过程,常压下将叔丁醇与水的恒沸物或混合物,按恒沸物或混合物与共沸剂环已烷的质量比为0.3~1.5,加入精馏塔的塔釜中,在塔釜为60-80℃进行全回流,全回流结束后,采出分相器中富集的水,当塔顶在64~83℃,塔釜在70~87℃,以回流比为1~5,采出三元共沸物收集在分相器中,分相器上层的环己烷和叔丁醇有机相采出备用。再以回流比1-4,在塔顶62-82℃下由塔顶采出环己烷-水及少量环己烷-叔丁醇的混合物后,在塔釜82-88℃,塔顶82-83℃下从塔顶得到纯度为98.2wt%的叔丁醇产品。本发明的优点是,共沸剂的用量少,叔丁醇的一次收率高。 乙醇沸点78.3乙醇与水二元共沸沸点78.1二元共沸组成:水4.4%,乙醇95.5%要想精馏得到无水乙醇需加人苯,三元共沸。 ?【PDF下载】化学滴定分析用标准溶液的制备(国标)15种常用有机溶剂的纯化?

常见的共沸混合物的组成及共沸点

共沸物,又称恒沸物,是指两组分或多组分的液体混合物,在恒定压力下沸腾时,其组分与沸点均保持不变。这实际是表明,此时沸腾产生的蒸汽与液体本身有着完全相同的组成。共沸物是不可能通过常规的蒸馏或分馏手段加以分离的。并非所有的二元液体混合物都可形成共沸物,科学堂在下列表格列出了一些常用的共沸物组成及其共沸点。这类混合物的温度-组分相图有着显著的特征,即,其气相线(气液混合物和气态的交界)与液相线(液态和气液混合物的交界)有着 共同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如此点为最高点,则称为正共沸物;如此点为最低点,则称为负共沸物。大多数共沸物都是负共沸物,即有最低沸点。值得注意的是:任一共沸物都是针对某一特定外压而言。对于不同压力,其共沸组分和沸点都将有所不同;实践证明,沸点相差大于30K的两个组分很难形成共(恒)沸物(如水与丙酮就不会形成共沸物)。 (a)与水形成的二元共沸物(水沸点100℃) (b)常见有机溶剂间的共沸混合物

常见的共沸物 共沸物组分的沸点(度)组成(w/w) 共沸点(度)水--乙醇 100--78.5 5--95 78.15 水--正丙醇--97.2 28.8--71.2 87.7 水--异丙醇--82.4 12.1--87.9 80.4 水--正丁醇--117.7 37.5--62.5 92.2 水--异丁醇--108.4 30.2--69.8 89.9 水--叔丁醇--82.5 11.8--88.2 79.9 水--异戊醇--131.0 49.6--50.4 95.1 水--正戊醇--138.3 44.7--55.3 95.4 水--氯乙醇--129.0 59.0--41.0 97.8 水--乙醚--35 1.0--99.0 34 水--乙腈--81.5 14.2--85.8 76 水--丙烯腈--78.0 13.0--87 70.0 水--甲酸--101 26--74 107 水--丙酸--141.4 82.2--17.8 99.1 水--乙酸乙酯--78 9.0--91 70 水--二氧六环--101.3 18--82 87.8 水--氯仿--61.2 2.5--97.5 56.1 水--四氯化碳--77.0 4.0--96 66.0 水--二氯乙烷--83.7 19.5--80.5 72.0 水--苯--80.4 8.8--91.2 69.2 水--甲苯--110.5 20--80 85.0 水--二甲苯--137-140.5 37.5--62.5 92.0 水--吡啶--115.5 42--58 94.0 水--二硫化碳--46 2.0--98.0 44 甲醇--二氯甲烷 64.7--41 7.3--92.7 37.8 甲醇--氯仿--56.2 12--88 55.5 甲醇--四氯化碳--77.0 21--79 55.7 甲醇--丙酮--56.2 12--88 55.5 甲醇--苯--80.6 39.1--60.9 57.6 甲醇/甲酸甲酯/环己烷 17.8/48.6/33.6 50.8 乙醇--乙酸乙酯 78.3--78.0 30--70 72.0 乙醇--苯--80.6 32--68 68.2 乙醇--氯仿--61.2 7--93 59.4 乙醇--四氯化碳--77.0 16--84 65.1

三元体系的液

三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 1. 三元体系的相平衡关系都有哪几种表达方法? 答:根据组分 B S 互溶度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对 B 、S 部分互溶体系,常用 三角形相图;当B 、S 完全不互溶时,则可仿照吸收中相平衡关系式的方法。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相平衡关系在三角形相图上的表示 根据组分间的互溶性,三元体系可分为三种情况,即 ① 溶质完全溶于稀释剂 B 及萃取剂S 中,但B 与S 不互溶。 ② 溶质A 可完全溶解于组分 B 及S 中,但B 于S 为一对部分互溶组分。 ③ 组分A B 可完全互溶,但 B S 及A S 为两对部分互溶组分。 通常,①、②两种情况在萃取中较为常见,并称之为 I 类物系。 往双组分A 和B 的原料中加入适量的萃取剂 S ,经过充分的接触和静置后,便得到两 个平衡的液层,其组成如图 8-2中的E 和R 所示,此两个液层称为共轭相。若改变萃取剂 S 的用量,则将得到新的共轭相。将代表各平衡液层组成坐标点联合起来, 便得到实验温度下 的该三元物系的溶解度曲线 CRPED 若B 、S 完全不互溶,则点C 和D 分别与三角形的顶点 B 及S 重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溶解度曲线将三角形分为两个区域, 曲线以内的区域为两相区, 以外的区域为均相区或 单相区,萃取操作只能在两相区内进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连接共轭液相组成坐标的直线 RE 称为联结线。一定温度下,同一物系的联结线倾斜方 向一般是一致的,各结线互不平行;也有少数物系联结线的倾斜方向会发生改变。 资料个人收 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影响溶解度曲线形状和两相区面积大小的因素如下: 在相同温度下,不同物系具有不同 形状的溶解度曲线;同一物系,温度不同,两相区面积的大小将随之改变。 通常,温度升高, 组分间的互溶度加大,两相区面积变小。适当降低操作温度,对萃取分离是有利的。 资料个 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临界混溶点 溶解度曲线 联结线 两相区 图8-2溶解度曲线和联结线 辅助曲线又称共轭曲线, 借助它可由某一相 组成求得其共轭相组成。 图8-3所示,通过已知点 R 、R 2、R 3等分别作BS 边的平行线,再通过相应联结线的另 一端点E i 、E 2、 E 3等分别作AB 边的平行线,各线分别交于点 H 、K 、J 等,联结这些点所得 平滑曲线HKJL 即为辅助曲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辅助曲线与溶解度曲线的交点 P,表明通过该点的联结线为无限短,相当于这一系统的 临界状态,故称点 P 为临界混溶点(又称褶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定温度下,三元物系的溶解度曲线、联结线、辅助曲线及临界混溶点的数据都是由 图8-3辅助曲线与临界混溶点 辅助曲线的作法如 A D 单相区 S

常见的共沸混合物的组成及共沸点

常见的共沸混合物的组成及共沸点 共沸物,又称恒沸物,是指两组分或多组分的液体混合物,在恒定压力下沸腾时,其组分与沸点均保持不变。这实际是表明,此时沸腾产生的蒸汽与液体本身有着完全相同的组成。共沸物是不可能通过常规的蒸馏或分馏手段加以分离的。并非所有的二元液体混合物都可形成共沸物,科学堂在下列表格列出了一些常用的共沸物组成及其共沸点。这类混合物的温度-组分相图有着显著的特征,即,其气相线(气液混合物和气态的交界)与液相线(液态和气液混合物的交界)有着共同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如此点为最高点,则称为正共沸物;如此点为最低点,则称为负共沸物。大多数共沸物都是负共沸物,即有最低沸点。值得注意的是:任一共沸物都是针对某一特定外压而言。对于不同压力,其共沸组分和沸点都将有所不同;实践证明,沸点相差大于30K的两个组分很难形成共(恒)沸物(如水与丙酮就不会形成共沸物)。 (a)与水形成的二元共沸物(水沸点100℃) 溶剂沸点/℃共沸点/℃含水量/%溶剂沸点/℃共沸点/℃含水量/%氯仿61.256.1 2.5甲苯110.585.020 四氯化碳77.066.0 4.0正丙醇97.287.728.8苯80.469.28.8异丁醇108.489.988.2丙稀腈78.070.013.0二甲苯137-40.592.037.5二氯乙烷83.772.019.5正丁醇117.792.237.5乙睛82.076.016.0吡啶115.594.042乙醇78.378.1 4.4异戊醇131.095.149.6乙酸乙酯77.170.48.0正戊醇138.395.444.7异丙醇82.480.412.1氯乙醇129.097.859.0乙醚3534 1.0二硫化碳4644 2.0甲酸10110726 (b)常见有机溶剂间的共沸混合物 共沸混合物组分的沸点/℃共沸物的组成(质量)/%共沸物的沸点/℃乙醇-乙酸乙酯78.3,78.030:7072.0乙醇-苯78.3,80.632:6868.2 乙醇-氯仿78.3,61.27:9359.4乙醇-四氯化碳78.3,77.016:8464.9乙酸乙酯-四氯化碳78.0,77.043:5775.0甲醇-四氯化碳64.7,77.021:7955.7甲醇-苯64.7,80.439:6148.3 氯仿-丙酮61.2,56.480:2064.7 甲苯-乙酸101.5,118.572:28105.4 乙醇-苯-水78.3,80.6,10019:74:764.9

(详细)NH3——CO2——H2O三元体系相图

NH3-CO2-H2O三元体系相图 所谓的相图就是相平衡图,是物系在平衡时各组成条件(温度、浓度、压力)之间的关系图。图2-22中的纵坐标代表CO2的质量分数,横坐标代表NH3的质量分数,坐标原点代表纯水。纵轴100处代表纯CO2,横轴100处代表纯NH3。图中每种化合物(或混合物)的总碳量均以CO2来表示,总氮量均以NH3表示。 在CO2 -NH3连线以下的区域中的化合物(或混合物)由CO2、NH3和H2O构成,把这类化合物称为亲水化合物。在CO2-NH3连线以上的区域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则是NH3和CO2及负水(脱水)构成的,把它称为憎水化合物。在CO2-NH3连线上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则是只由NH3和CO2构成的。 由此可知,凡在CO2-NH3连线以上区域的组成点,其CO2和NH3的质量分数之和均超过100%。 图中标有温度的组线是等温溶解度曲线,它代表一种盐与液相平衡。该线经过转折后表示与液相呈平衡的是另外一种盐。转折点代表同一温度下两条溶解曲线的交点,因此在该点与液相呈平衡的是两种盐。图中的粗线就是这类转折点的连线,也就是多温图上的两种盐共饱和线。将各条粗线描绘出来就将图2-22分成各个区域。各区中的化合物就代表在该区内与液相呈平衡的盐。右边有一分层区,在该区内,任何等温线上的一个组成点,都分为两个界线分明的液体层,它们的组成分别为该等温线与分层区域界线的两个交点所代表。

一、CO2 -NH3 -H2O体系(Ⅰ)恒温相图 图2-23为20℃时CO2-NH3-H2O体系的恒温相图。图中有四条溶解度曲线:E'E1是NH4HCO3(组成点为C)的溶解度曲线,E1E2是复盐2NH4HCO3?(NH4)2CO3?H2O(组成点为P)的溶解度曲线,E2E3是一水碳酸盐(NH4)2CO3?H2O(组成点为S)的溶解度曲线,E3F'是氨基甲酸铵(组成点为A)的溶解度曲线。因为E'E1和E3 F'两条曲线未能在图上完全表示出来,因此E'和F'分别为两条曲线上的一个点。 1.与四条溶解度曲线对应的四个两相区 面积CE'E1代表NH4HCO3结晶区,面积PE1E2代表P盐结晶区,面积SE2E3代表(NH4)2CO3?H2O盐结晶区,面积AE3F'A代表NH4COONH2结晶区。E1、E2和E3是三个两盐共饱点:E1是C、P两盐共饱点,E2是P、S两盐共饱点,E3是S、A两盐共饱点。 2.与三个两盐共饱点相对应的有三个两盐共同结晶区 三角形E1PC是P、C两盐共晶区,三角形E2SP是S、P两盐共晶区,三角形E3AS是A、S两盐共晶区。饱和曲线E'E1E2E3F'以下是不饱和区。由图2-23可知,四种盐均为不相称盐,因为A、C、P、S各点分别与O点的连线都不与本身溶解度曲线相交。如果用组成为a的氨水进行碳化,则系统点将沿着CO2 - a 连线移动。先生成(NH4)2CO3?H2O结晶,后又转变为2NH4HCO3?(NH4)2 CO3?H2O结晶,继续碳化则变为NH4HCO3结晶。

三元锂动力电池体系

三元锂动力电池体系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其正极材料,而且锂离子电池也通常以正极材料来命名。市场上所说的三元材料电池大多是指以镍钴锰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人们发现,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中镍钴锰比例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并且其性能随着镍钴锰的比例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出于进一步降低钴镍等高成本过渡金属的含量,以及进一步提高正极材料的性能的目的,世界各国在镍钴锰三元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多个具有不同镍钴锰比例组成的三元材料体系,包括333,523,811 体系等。一些体系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和应用。 1.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结构特征 镍钴锰三元材料通常可以表示为:LiNixCoyMnzO2 ,其中x+y+z=1。 依据3 种元素的摩尔比(x∶y∶z 比值)的不同,分别将其称为不同的体系,如组成中镍钴锰摩尔比(x∶y∶z)为1∶1∶1 的三元材料,简称为333 型;摩尔比为5∶2∶3 的体系,称之为523 体系等。 333 型、523 型和811 型等三元材料均属于六方晶系的α-NaFeO2 型层状岩盐结构,如图1。 图1 α-NaFeO2 型层状岩盐结构图 镍钴锰三元材料中,3 种元素的的主要价态分别是+2 价、+3 价和+4 价,Ni 为主要活性元素。其充电时的反应及电荷转移如下:

正极反应: LiMO2—→ Li1-xMO2 + xLi+ + xe- 负极反应: n C + x Li+ + x e- —→ LixCn 电池总反应: LiMO2 + n C —→ Li1-xMO2 + LixCn 一般来说,活性金属成分含量越高,材料容量就越大,但当Ni的含量过高时,会引起Ni2+占据Li+位置,加剧了阳离子混排,从而导致容量降低。Co也是活性金属,但能起到抑制阳离子混排的作用,从而稳定材料层状结构;Mn则不参与电化学反应,可提供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降低成本。 2.不同体系镍钴锰三元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当前市场上存在许多镍钴锰三元体系电池,例如523,111,811体系等等,图2能帮助我们较直观的了解各体系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差异。 图2 镍钴锰三角模型规律图 作为车载动力电池,市场对其能量密度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由图2可知,若想获得高能量密度且安全稳定的动力电池,必须增加Ni及Co在三元材料中的比重。伴随而来的,是由Ni的活泼特性带来的安全隐患及Co资源缺乏带来的成本增加。 针对各体系的镍钴锰三元电池,在这里也做下简单的介绍。 2.1 LiNi0.5Co0.2Mn0.302 523型三元材料是目前用量最大的三元材料,因为它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热稳定性,且工艺的成熟性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523 型

常见共沸物表

常见的共沸物 共沸物组分的沸点(度)组成(w/w) 共沸点(度) 水--乙醇 100--78.5 5--95 78.15 水--正丙醇--97.2 28.8--71.2 87.7 水--异丙醇--82.4 12.1--87.9 80.4 水--正丁醇--117.7 37.5--62.5 92.2 水--异丁醇--108.4 30.2--69.8 89.9 水--叔丁醇--82.5 11.8--88.2 79.9 水--异戊醇--131.0 49.6--50.4 95.1 水--正戊醇--138.3 44.7--55.3 95.4 水--氯乙醇--129.0 59.0--41.0 97.8 水--乙醚--35 1.0--99.0 34 水--乙腈--81.5 14.2--85.8 76 水--丙烯腈--78.0 13.0--87 70.0 水--甲酸--101 26--74 107 水--丙酸--141.4 82.2--17.8 99.1 水--乙酸乙酯--78 9.0--91 70 水--二氧六环--101.3 18--82 87.8 水--氯仿-- 61.2 2.5--97.5 56.1 水--四氯化碳--77.0 4.0--96 66.0 水--二氯乙烷--83.7 19.5--80.5 72.0 水--苯--80.4 8.8--91.2 69.2 水--甲苯--110.5 20--80 85.0 水--二甲苯--137-140.5 37.5--62.5 92.0 水--吡啶--115.5 42--58 94.0 水--二硫化碳--46 2.0--98.0 44 甲醇--二氯甲烷 64.7--41 7.3--92.7 37.8 甲醇--氯仿--56.2 12--88 55.5 甲醇--四氯化碳--77.0 21--79 55.7 甲醇--丙酮--56.2 12--88 55.5 甲醇--苯--80.6 39.1--60.9 57.6 甲醇/甲酸甲酯/环己烷 17.8/48.6/33.6 50.8 乙醇--乙酸乙酯 78.3--78.0 30--70 72.0 乙醇--苯--80.6 32--68 68.2 乙醇--氯仿--61.2 7--93 59.4 乙醇--四氯化碳--77.0 16--84 65.1 乙醇/苯/水 78.3/80.6/100 19/74/7 64.9 乙酸乙酯--四氯化碳 78.0--77.0 43--57 75.0 乙酸乙酯--环己烷 46--54 71.6 乙酸甲酯--环己烷 83--17 54.9 氯仿--丙酮 61.2--56.4 80--20 64.7 甲苯--乙酸 101.5--118.5 72--28 105.4

三元体系

4-硝基邻苯二甲酸酐+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丙酮283.15K 下三元 体系固液相平衡研究 医药化工学院 08化学 学生:黎尚伟 指导教师:李嵘嵘 1 前言 1.1 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的性质、制备及其用途 1.1.1 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的性质[1-8] N O O O O O 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3-Nitrophthalic anhydride ),别名3-硝基酞酐、4-硝基-1,3-异苯并呋喃二酮,是农药、颜料、染料、塑料、电子行业的重要中间体,白色针状结晶。熔点164℃。溶于丙酮、热乙醇和热乙酸,微溶于苯,溶于水后分解。 1.1.2 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的制备 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由3-硝基邻苯二甲酸与乙酐共热而得[9] O N + O - O O O + O O O N + O - O OH OH O O N + O - O + C H 3O CH 3 O O 主要产物 3-硝基邻苯二甲酸经脱水缩合得到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3-硝基邻苯二甲酸的制备方法有多种,中国专利CN1405143公开的一种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制备方法:以苯酐为原料,用硝化剂生成硝

基苯酐;水解后得硝基邻苯二甲酸;然后利用在溶剂中溶解度的性能,分离同分异构体4-硝基邻苯二甲酸及其他杂质,合成得到含量大于99%的高纯度3-硝基邻苯二甲酸。此方法的优点为成本低,制作方便,污染少,成品含量高。 1.1.3 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的用途[10-16] 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可用于合成医药、染料、农作物保护剂等。也可用于有机合成及醇类的测定。 1.2 4-硝基邻苯二甲酸酐的性质、制备及其用途 1. 2.1 4-硝基邻苯二甲酸酐的性质[17-18] O N +O O -O O 4-硝基邻苯二甲酸酐(4-Nitrophthalic anhydride ),别名4-硝基苯酐、4-硝基邻苯二甲酸酐,无色或灰黄色针状结晶。熔点119℃。溶于热醇、热乙酸和丙酮,溶于水后分解。 1.2.2 4-硝基邻苯二甲酸酐的制备 4-硝基邻苯二甲酸酐由4-硝基邻苯二甲酸与乙酐共热而得。 O OH O OH N O O + -+O O O CH 3 CH 3 N O O O O O +-+ O O O N O O + -主要产物 4-硝基邻苯二甲酸经脱水缩合得到4-硝基邻苯二甲酸酐。4-硝基邻苯二甲酸的制备方法也有多种,

常见共沸物

常见有机溶剂间的共沸混合物 压力单位换算表 物Pa bar kgf atm at Tor mm mmH Ps

质帕巴/cm2r H2O g 1 Pa 帕1 0.00 001 0.0 0001 0.000 01 0.0 0001 0.0 075 0.1 0197 0.0 075 0. 0014 1 bar巴 100 000 1 1.0 1972 0.986 9 1.0 1972 750 .062 10. 1972 750 .062 14 504 1kg f/cm2 980 66.5 0.98 067 1 0.967 8 11 735 .6 10. 000 735 .6 14 22 1 tm标准大气压 101 325 1.01 325 1.0 33 1 760 10. 332 760 14 7 1 at 工程大气压 980 67 0.98 067 11 0.967 8 1 735 .6 10. 000 735 .6 14 22 1To rr 托 133 .3 0.00 133 0.0 0136 0.001 32 0.0 0136 1 13. 6 1 0. 1934 H2O mm毫米水柱 9.8 067 0.00 0098 0.0 001 0.000 0968 0.0 001 0.0 7356 1 0.0 7356 0. 0142 1 mmHg毫米汞柱 133 .322 0.00 133 0.0 0136 0.001 32 0.0 0136 1 13. 5951 1 0. 1934 1 6890.060.00.0680.051.70351.1

Psi磅/ 4.76 895 7031 05 7031 7149 .07 7149 寸2 注:毫米水柱是指4摄氏度状态的水柱高度,毫米汞柱是指0摄氏度状态的水柱高度。

二元共沸

AZEOTROPIC DATA FOR BINARY MIXTURES Liquid mixtures having an extremum (maximum or minimum) vapor pressure at constant temperature, as a function of composition, are called azeotropic mixtures, or simply azeotropes. Mixtures that do not show a maximum or minimum are called zeotropic. Azeotropes in which the pressure is a maximum are often called positive azeotropes, while pressure-minimum azeotropes are called negative azeotropes. The coordinates of an azeotropic point are the azeotropic temperature t az, pressure P az , and liquid-phase composition, usually expressed as mole fractions. At the azeotropic point, the vapor-phase composition is the same as the liquid-phase composition. This table gives azeotropic data for a number of binary mixtures at normal atmospheric pressure (P az =101.3 kPa). Component 1 of each mixture is given in bold face. The temperature t az and mole fraction x1 of component 1 are listed for each choice of component 2. The components are arranged in a modified Hill order, with substances that do not contain carbon preceding those that do contain carbon. REFERENCES 1.Lide, D.R., and Kehiaian, H.V., CRC Handbook of Thermophysical and Thermochemical Data,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1994. 2.Horsley, L.H., Azeotropic Data, III,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Washington, D.C., 197 3. Molecular formula Name t az/°C x1 Water H2O CHCl3Trichloromethane56.10.160 CH2O2Formic acid107.20.427 CH3NO2Nitromethane83.60.511 CS2Carbon disulfide42.60.109 C2H3N Acetonitrile76.50.307 C2H5NO2Nitroethane87.20.624 C2H6O Ethanol78.20.096 C4H8O2Ethyl acetate70.40.312 C4H10O1-Butanol92.70.753 C4H10O2-Butanol870.601 C5H5N Pyridine93.60.755 C5H11N Piperidine92.80.718 C5H12Pentane34.60.054 C6H5Cl Chlorobenzene90.20.712 C6H6Benzene69.30.295 C6H6O Phenol99.50.981 C6H10Cyclohexene70.80.308 C6H12Cyclohexane69.50.300 C6H14Hexane61.60.221 C7H8Toluene84.10.444 C7H16Heptane79.20.452 C8H101,3-Dimethylbenzene920.767 C8H10Ethylbenzene920.744 C8H18Octane89.60.673 C8H18O Dibutyl ether92.90.781 C9H20Nonane94.80.970 C12H27N Tributylamine99.70.976 Tetrachloromethane CCl4 CH2O2Formic acid66.70.569 CH3NO2Nitromethane71.30.660 CH4O Methanol55.70.445 C2H3N Acetonitrile65.10.566 C2H6O Ethanol65.00.615 C3H6O Acetone56.10.047 C3H8O1-Propanol73.40.820 C4H10O1-Butanol76.60.951 Formic acid CH2O2 CS2Carbon disulfide42.60.253 Nitromethane CH3NO2 CS2Carbon disulfide41.20.845 Methanol CH4O C3H6O Acetone55.50.198 ? 2000 CRC Press LL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