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学资料

论语导学资料
论语导学资料

《论语》

教学重点:1、《论语》与中国人观念品格的建立。

2、《论语》与论体文的关系。

教师任务:深度梳理《论语》在中国文化史、观念史中的意义。

学生任务:更新对《论语》的认识,从而建立文学的“义理”范畴之“义”的确切内涵。一语类文献的文化意义

《论语》以后的比较著名的语录文献,还有魏晋《世说新语》、宋代朱熹语录、毛泽东语录。当我们把这类文献放在历史脉络中,发现语录的结集往往产生在思想观念转变的时刻。语录文献和一个时代新型的思想形态、观念品格有关。

语录,内容在于记录言行。中国人尤重人与人之间的传道,“三人行,必有吾师。”是一君子,同时即是一师。社会上只要有一君子,他人即望风而起,又说:“君子之教,如时雨化之。”中国人对于人性具有信仰,言行是扭转学风乾坤的第一缕风。实际上它是人心与人心之间的传道。

钱穆先生言:不怕少数,不怕无凭借,不计权势与力量,单凭小己个人,只要道在我身,可以默默承担社会命运,否世可以转泰,剥运可以转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一传统传承到今天,还有赖于这一传统复兴于后。我们所有人,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中,有能力去树立榜样。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言行语录这一类文献。

但是,有些人的言行影响的不只是邻居、小区人,“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伯夷、柳下惠并不从事教育工作,但百世之下闻其风而兴起。靠的是什么呢,言行背后思想的力量。当他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周围的人,而是参与到百世之下的精神建构时,我们称这样言行下的力量为观念品格。

二、《论语》与观念品格的传承

关于《论语》的学习,当下比较常见的修身养性式讲解。这堂课,我们要看的是儒学观念品格的传承发展。什么是观念品格的传承?观念品格的传承不仅仅指提倡与遵守。而是要在学理上不断建构,然后有语言上的不断更新。

例证一:

1、《论语》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

《论语》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第一段语录,讲后生之人,其势可畏,因为年纪富盛,而为学有余日,精力强壮,为学有余功。若能进而不止,则为圣为贤,皆未可量。安知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此所以可畏也。然其可畏者,正以其他日之有进耳。若学力不加,蹉跎岁月,直到四十、五十之年,而尚不以善闻于人则亦不足畏也。

第二段语录,讲到一个人原壤。年纪轻的时候不能谦逊多学,壮年长成,言行之中没有可以人人转述的,老而不死,是谓贼。

2、三十四十之间而无艺,即无艺矣;五十而不以善闻矣,七十而无德,虽有微过,亦可以勉矣。其少不讽诵,其壮不论议,其老不教诲,亦可谓无业之人矣。

少称不弟焉,耻也;壮称无德焉,辱也;老称无礼焉,罪也。过而不能改,倦也;行而不能遂,耻也;慕善人而不与焉,辱也;弗知而不问焉,固也;说而不能,穷也;喜怒异虑,惑也;不能行而言之,诬也;非其事而居之,矫也;道言而饰其辞,虚也;无益而食厚禄,窃也。

这段话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写的。和上面举出的《论语》中的两条语录很相似,它的区别是什么呢?

曾子将孔子的“三十、四十而无闻焉”的概括性话语,具体补充为无艺、无德两个方面,总结为“无业”之人。又将孔子的“幼而不孙弟”定为“耻”,将“长而无述”定为“辱”,并延展提炼出罪、倦、矫、固、穷、惑、诬、矫、虚、窃、贼等词。“曾子对“言行体系”的评价,涉及的有各种感官用词、心理动词、情态动词,对词语的分析界定是比较细致的。这些观念虽源自孔子,但在孔子的言论并没有如此成体系的出现。“曾子十篇”在语体形式上所发生的文体变化,源于儒家的礼学知识从孔子时的实践型向理论观念的推衍所造成。

日常生活中所要持守的精神,《论语》开了一个源头。涉及到很多问题,你的一生都会遇到。字字句句烧灼着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从而释放出感情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释放出自我实现的力量,推动学生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这是人文启蒙的开端。

然而孔子对言行的强调,多是在和时人的对话中提及。而真正将人的言行从哲学理念上作深度思考,促使礼学理论观点生成的是曾子。曾子给我们做了一个好学生的榜样。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受教于孔子,曾子是后人,我们也是后人。我们也要对这些义理需要更细致更精

彩的辨析、再建构,从而产生新的话语方式。经典是需要我们更深刻发扬,然后形成自己的观念品格。怎么能说经典过时了呢,不是正需我辈发扬!

观念体系的逐步形成,改变了儒家礼学精义在文体上的形态,即已经不是孔子当年随事而发所采取的对话方式,而是小段议论的方式。虽有“曾子曰”的标志,往往只是在起首作一个提示的信息,每一节语录,都集中论说一个主题,在曾子的语录中也很少出现如《论语》中的语气词,这是语录体在文章形态上的一大转折。

例证二:

1、《论语》:“三思而后行。”

2、《曾子立事》“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曾子这段言论,即“三思而后行”之义,然曾子从气、虑、思、动、论、行言,是将《论语》中“思”背后的“虑胜气”而后才有“思”的心理过程揭露出来。又将“思”之后动、论(更高级的思)然后行的具体行为过程展示出来,并将整个行为本身定性为“慎”。曾子对于礼学精义的发展,在于通过联结心理要素去领悟言行本身。

什么是观念品格的传承?传承在身上,成为一种思维,一种判断能力,一种言行。

在日常的言行,在演讲中,呈现出注重实际的智慧、勇敢、刚毅、忍耐。有了这种观念品格,才会改变我们的演讲内容方式。原创是一个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它以同生命浑融一体的原始激情,去开拓一个学科的新境界。

三、《论语》与论体散文

论,论说也,本为口头传播知识的一种学术方法。

《文心雕龙·论说》即言“群论”始自《论语》:“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

西汉,独尊儒术。是对思想的一种自主选择。刘勰:“石渠论艺,白虎通讲,聚述圣言通经,论家之正体。”这是从义理内涵上对“论体”的界定。可见文体的生成不能单从其形制看。我们必须关注一种文体背后的人文内蕴。自孔子,而天下均知人伦规范,以孔子所理之大义才能持中而评论天下。“伦理”为纷纷攘攘的人间道义立一秩序,有了道义的判断标准,然后才能论说。

《说文解字系传》三十五:“论,伦也。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语各有伦,而同归于

理也。”所谓同归于理,即是指论之最终的论说指向为国人共同的文化理念之“理”。所谓的儒家就是在坚守一些东西,心中有执念。这时我们看散文还是写散文,其中生命贯注处,有迂腐不解处,有可掩卷深思处,这时我们才进入到一种学习状态。义理的辨析清晰才有语言的精妙。不苟且运用语言,反过来也可以促发我们的思维。

总结:《论语》与散文的义理范畴。从义理出发,为文则刚而敏,治事则有果断,所以“先立其大者也”。

深度拓展:文体知识

论,论说也,本为口头传播知识的一种学术方法。在孔门早期的师徒授学中就已广为运用,《文心雕龙·论说》即言“群论”始自《论语》:“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抑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自《论语》以前,经无论字。《六韬》二论,后人追题乎!”1论,为何起于孔门之论说?予以为,自孔子,而天下均知人伦规范,以孔子所理之大义才能持中而评论天下。“伦理”为纷纷攘攘的人间道义立一秩序,所谓:“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述经叙理曰论。”从知识体系的储备来说,有了道义的判断标准,然后才能论说。也可见文体的生成不能单从其形制看。

论的文体功能指向,在于对人文理念的解说与论析。既使论体流变发展到汉代,刘勰亦称“石渠论艺,白虎通讲,聚述圣言通经,论家之正体。”这是从义理内涵上对“论体”的界定。《说文解字系传》三十五:“论,伦也。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语各有伦,而同归于理也。”2所谓同归于理,即是指论之最终的论说指向为国人共同的文化理念之“理”也。学者多有将“论”之源归于诸子者,如姚鼐、余嘉锡等3,则失“论”之义理根柢。刘师培《论文杂记》:“古人不立文名,偶有撰著,皆出入六经、诸子之中,非六经、诸子之外,别有古文一体也。如论说之体,近人列为文体之一者也,然其体实出于儒家。”此论较为公允。而详观后人之论文,其言谈中似皆有归宗,是论体文之创作必立“义法”也。汉代刘熙的《释名·典艺》承其精神,言“论,伦也,有伦理也。”“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4这是将当时对论体文的内涵,定型在字书之中。

1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第215页。

2[五代]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通论下卷三十五,四部丛刊景述古堂景宋钞本,第387页。

3如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言:“论辩类者,盖原于古之诸子,各以所学著书诏后世。”余嘉锡《古书通例》:“论文之源,出于诸子。”

4王水照:《历代文话·春觉斋论文》,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6350页。

在孔子之论,因其未成体,作为一种学术方法,是渗透于多方面的。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诠文,则与叙引共纪。故议者宜言,说者说语,传者传师,注者主解,赞者明意,评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辞,八名区分,一揆宗论。”5(1)其所言,陈政者,则孔子与国君论议,则可称为论说也,因此“论,议也”。(2)其所言,释经者,则孔子与弟子论说经典,如《孔子诗论》也,其体可与传体、注体并为解经之三体之一。(3)其所言,辨史者,则孔子与弟子讲论春秋,弟子记之“君子曰”,至于《史记》则以赞评体定型,是论亦可与赞评齐行。(4)其所言,诠文者,后人有对文章的诠释论说,这种论说自然可以用叙、引来写,而其本质亦为论也。后世文体分流,虽具体可表现为议、说、传、注、赞、评、序、引之体,而其均与论有关。

在这八体之中,被后人传承,依然以“论”命名者,为经论、史论、杂论。其中经论,是从释经者一脉传承而发展定型;史论,是从辨史一脉传承而发展成体。观《隋书·经籍志》,在经部有论体文25篇,如周易类有魏钟会《周易尽神论》、《周易互体论》、《周易象类》、《周易卦序类》等;尚书类有《尚书洪范五行传论》;礼类有《礼论》、《石渠礼论》等;春秋类有《春秋申先儒传论》、《春秋序论》、《春秋决疑论》等。辨史流变为史论。《隋书·经籍志》史部,有5篇史论著作,即《论三国志》、《三国志评》、《战国策论》、《竹林七贤论》、《正流论》。在隋朝之前,对经学典籍进行论说,是论体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综论史书和历史人物,也是论体的一部分。

从论之文体特征的生成与演变看,自孔子有论,论已具备基本的文体功能和文体特征。《孔子家语·论礼》“孔子闲居,子张、子贡、言游侍,论及于礼。孔子曰:居!汝三人者,吾语汝以礼周流无不遍也。”6早期师徒之论,一般由孔子提出论点,以问答成篇。这样的言谈,孔子对语言的把握是相当有系统的。如《孔子家语·王言解》:孔子之论,先讲功能效果“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之上。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首先提出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的总体效果,则闻者必然接问,“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孔子曰“昔者……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完成对“不劳”的解释。曾子再接着问“敢问何谓七教?”

5[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第326页。

6王国华、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324页。

孔子又完成了“七教”内涵的解释。再进一步解释内涵,曾子曰“道则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在完成这一个意层后,由曾子发问“敢问何谓三至?”又引起对“外行三至而财不费”内涵的解释。这样的条理,一方面来自孔子本身的言谈艺术,《左传》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中国早期言谈已经非常有文饰了。另一方面,来自孔门记问之学中弟子请问的艺术。关于孔子之论,弟子在言辞上的整理应是很少的。因为孔子本身的言谈艺术,已经足够引导君王,并一步步进行阐析的。后来孟子在和君王言谈时的引导,应亦得益于孔子当年的言谈艺术。又如《哀公问五仪》,孔子先总论: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同为人而可有五仪,然后和弟子一问一答中,再逐项分议之。论的基本文体特征:(1)外在总分的条理性。总分的文体形态源于古代学问有学与术两个层面的思维体式。(2)内在辨析的精确性。《文心雕龙》“论,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迹坚求通,钩深取极;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论之成体,在于它可以通过辨析而权衡万事。

至于其它诸子,“论”是诸子进行子书创作的思维方法和论证方法,并开始标为篇章之名。然,不能言子书均为论体。子书的写作必本于天、地、人三才之道,以宇宙观、生命观、社会观、政治观为出发点,体系宏大,思虑精微,“博明万事”,因此子书之言为公,而后世论体之言出于私人见解。因此《文心雕龙》:“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所以,在子书之中,以论名篇,主要是创作思维方法的文本化。

子书时代的终结和以论命书的众贤时代的到来是在西汉。西汉经过经、子的发展,中国基本的知识体系已经确立。由于早期知识体系的完成,汉代已经不需要子家宏大的视野和精微的哲学思维,而是需要对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枝节进行深入、具体的论说,所谓“辨正然否”。汉初有一批作家如桓谭、仲长统、王符、崔寔、荀悦,皆当时英杰而有所论著,其书大多标以“论”,王充在《论衡》中也视这些文献为论体。然这是王充的观点,刘勰却认为“虽标论名,归乎诸子”其原因在于“皆蔓延杂说,故入诸子之流。”将此派之作,归为诸子。诸子与“论”体之间界限正是在难辨之中才可见“论”从诸子中逐渐脱离而成体的开端,如《过秦论》,在《汉书·艺文志》中被列为“诸子略儒家类”。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下》:“贾谊《过秦》,盖贾子之篇目也。因陆机《辨亡》之论,规仿《过秦》,遂援左思‘著论准《过秦》’之说,而标体为‘论’也。”7这一例证,正好说明论体逐渐从子学中脱落。这些现象正是表现了文章从子学开始转向集部的兴起。

西汉时期,所出现的这一类著作,王充曾作过评述,在其《对作篇》中言“或曰:圣人7[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81页。

作,贤者述,以贤而作,非也。《论衡》、《政务》,可谓作者。曰:非作也,亦非述也,论也。论者,述之次也。五经之兴,可谓作矣;太史公书、刘子政序、班叔皮传,可谓述矣。桓君山新论、邹伯奇检论,可谓论矣。”8王充为自古至今文章的写作划分了三个阶段,作、述、论。这三种形态实是知识的开创期、知识的传承期、知识的发扬期不同的写作思维。王充言自己的《论衡》不敢称作,也非是述,而是述之次,则可命之为论。也提到同时的桓谭的《新论》,邹伯奇的《检论》,均可称为“论”也。这时大量的著作的产生,标志着“论”体正式确立。它的本质是议。因此《说文·言部》:“论,议也。”考察西汉众论的内容,桓谭作《新论》“初,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王符作《潜夫论》“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得失,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9徐干《中论》、崔寔《政论》、此时之论,从内容上看,为政事、礼乐、教化等事,实为经学、史学的分流。

然而很多文章认为论体的大量兴盛和确立,是在魏晋玄学兴起,认为研求义理则论生焉。但是后来《昭明文选》在选录“论”体篇章时,并未见一篇两晋时期的玄学论文。可见萧统的“论”文体观也是一本于王充。然玄学之论,最为明显的彰显了论的文体功能,即辨析。“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是论之根本文体特征。

论,论说也,本为孔门授学的言谈方式,至于诸子学习孔子子学术方式,标论为篇名,而至西汉桓谭、王符、仲长统、王充,均作论体,且标为“新论”,或标为潜夫私人之论,此时论体作为私人论说,进行一理之辨的论,开始成为散文文体中蔚为大宗的一脉。魏晋时期,伴随新的知识体系佛学出现后,借论之体而成精义之辨,实是对论体的应用了。

8[汉]王充著,黄晖撰:《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第1180页。

9[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82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11 《论语》十二章 课题《论语》十二章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 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 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 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 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一词多义 课 前 预 习 词类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做状语,每天)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的知识) 传.不习乎(动词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做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知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 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宾语“之”,应为“人不知之而不愠”)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最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1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练习

导学案 11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提升文言素养。 2.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结合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介绍,体味古代先贤的个人修养与求学方式。 3.思考孔子的现代价值,汲取其精华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品味经典,品味先贤思想。 难点:感受先贤的个人修养培养方式。 知识链接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学法指导: 1.先秦文言文诚然不好理解,但同学们要学会迎难而上,首先根据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再通过反复朗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2.《论语》十二章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部分,需要反复咀嚼,直至领会。 3.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当代人的个人修养,认真思考在这瑰丽的传统思想中,哪些是我们该接受的。 2.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字,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学派创始人。 2.解释加点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亦君子 ..乎 (3)吾日三 ..省.吾身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不逾矩 .. (6)学而不思则罔. (7)思而不学则殆. (8)人不堪.其忧 (9)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0)曲肱而 ...枕之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子在川上 ..曰 (13)逝.者如斯.夫 (14)匹夫 ..不可夺志也 (15)博学而笃.志 (16)切问 .. ..而近思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文意梳理】1.《论语》十二章主要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试作简要阐述。 【文意梳理】2.你认为学习需要具备哪些要素,你从孔夫子的论述中学到了什么?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但它出生在两千年前,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那么我今天对其进行学习,又具备怎样的意义呢?请同学们合作交流,找出我们学习《论语》的现代意义。 2.请同学们合作交流,关注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强调个人修养的,作简要概括。 知识能力运用 【文言语法】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对其进行解释。 (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 《论语》十二章第十二课 高素萍远襄镇一中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及其《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本文的一些文言实词意义,能用通顺的现代汉语讲解每一则的意思 2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重点难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意义,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并有自己的见解与体会。 2、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四十二不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逾矩()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2、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 ...(3)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_____(6)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_ ...(7)博学而笃志 ________________(8)仁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__”。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_______的意思,是记录________和__________言行的一部书,共________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1、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解决生字词,读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译文】孔子说: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经典导学案

【5A文】《论语》经典导学案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 孔子及《论语》。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事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Itn)说(yu €)愠(y u n)三省(xing)曾(z e ng)传(chu a不)习乎 逾(y? 罔(w ang)殆(d a i)一箪食(d m)曲肱(gcng)笃志(d u)2?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 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 —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一一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1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第一课时)_八_年级学科语文班级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成语、格言、警句难点理解每则语录的意义 课型预习展示测评1课时 步骤: 一、自学导航 (一)教学导入 (二)明确目标 (三)自主学习 (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 学法指导: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好前六章的停顿。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 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知识超市】 1、走近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 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 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 孟”。 2、相关知识: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 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 《孟子》并称“四书”。共 二十篇。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讲的是什么,阐述了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 二、对学群学 三、分组展示 四、整理学案 本节课你的收获: 达标练习(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1、回顾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章的意思并背诵前六章 2、请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寄语:学海无涯,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博击知识长空的雄鹰,经历风雨,享受成功! 10、《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 _八_年级学科语文班级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导学重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2.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导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两课时 【预习导引】 1.了解孔子及《论语》 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②《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注音: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是知.(zhì)也 ②解释: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和个人修养。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作品 孔子,名 ,字 ,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传说有千弟子, 贤人。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和《》、《》、《》合称为“四书”。 【自主预习】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内自省.也()其恕.乎()愠.()罔.()殆.() 3、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 .. ..吾身 ()() (5)与朋友交而不信.()(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 8)四十而不惑.() (9)不逾矩 ..()(10)学而不思则罔.()(11)思而不学则殆.()(12)人不堪.其忧()(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饭疏食 ...,.饮.水.()()()() (15)曲肱.而枕之()(16)于.我如浮云()

(17)逝.者如斯夫()(18)不舍.昼夜() (19)匹夫 ..不可夺志也()(20)博学而笃.志 () (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5、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9)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 【合作探究】 6.理解运用 (1)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是学习的方法;“,”是学习的乐趣;“,”是与人交往的态度。(2)曾子道德修养很高,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论语》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水平。 二、理解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第一课时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相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孔子: 2、《论语》: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一)注音 说愠省逾罔殆箪堪肱 笃论 二)重点词语 时习:愠:信: 传:立:天命:耳顺: 罔:殆:逾:川: 乐(之者):曲肱:于我如: 焉:斯:笃: 自主学习 一、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解疑释惑。小结检测 一、填空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二、判断题。 (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4)《论语》的“论”读“lùn”。()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三、选择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B.表示多数C.表示少数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 A.必须B.一定C.必然

《论语》(1)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10课《论语》(一)导学案 编制:王亚平玄艳霞审核:审批: 班组号姓名: 【使用说明】 1.提前预习本课,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读课文三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上课讨论。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扎实掌握“论”“愠”“省”等重点实词的含义,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 默读课文。 2.在翻译中掌握每则语录的主要内容,体味其精神内涵。 3.感受《论语》恒久的魅力,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课前准备案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东南)人,他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后来被 尊称为“圣人”,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首创私 人讲学的风气,相传学生有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七十二人。孔子整理编订 了古代文化典籍《尚书》《诗经》《周易》,根据鲁国的史料,编撰了我国第 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关于《四书五经》 《论语》共20篇,92章,是《四书》之一。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3.文体知识 我国先秦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论语》。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但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先秦散文包含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历史散文如《左传》等。 【整体感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第11课《论语》十二则 【文海拾贝】: 1、半部《论语》治天下,万世师表耀古今。 2、《论语》中并非深不可测的大道理,全是为人处世的真本事,是至圣先师的谆谆教诲,是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_________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感言 4、“四海之内皆兄弟”。______联合国总部大堂的标语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 2、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3、弄懂十二则语录的基本意思,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4、积累成语、格言。 5、学习儒家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第一课时 完成目标1、2。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完成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字仲尼。我国_____(朝代)时期伟 大的思想家、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 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 3、《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经典著 作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二、课堂研讨重点学习1-6则。 (一)课文内容 1.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十则导学案(已整理)

《〈论语〉十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预习提纲】 1.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字词。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a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i)不 知是知(zhì)也 3.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4.重点词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 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试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前六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前六章。 ②理课文前六章的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呈现目标 1.导入新课 2.出示目标 3.作者、作品简介 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其书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一)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划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 /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 逾.矩()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笃.() 一箪.食()曲肱.() 为.人谋而不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合作探究:(探究案) 1.朗读前六章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解释重点的字词,并小组合作翻译整个句子。 (1)要求:准确、通顺。 (2)方法: 对译---一一对应替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删减——删除省略无意义词保留---直译专有名词 增补----成分补充调整-----调整语序 示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作:学习后再按时温习知识,不也很愉快吗? 2.用课文中前六章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做人上有哪些主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3.找出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四、当堂检测: (一)对于学习和思考,孔子阐述了两者怎么的关系? (三)根据“而”字的用法归类。 (1)学而时习之。(2)择其善者而从之。(3)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二章学案答案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的方法。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编撰而成,以()体为主,记录了()的言行。《论语》与《》、《》、《》并称四书。共()篇,五经是指《》、《》、《》、《》、《》。简称为:、、、、。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国人,著名的()家、()家、()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孔子与战国时期的孟子并称为“” 二、字音、字形、字义: 1、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曲肱.()一箪.食()不逾.矩()好.之者()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笃.志()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4)吾日.三省 ..吾身()()(5)为人谋.而不忠.乎()(6)与朋友交而不信.()(7)传.不习乎()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9)三十而立.() (10)四十而不惑.()(11)不逾矩 ..() (12)温故.而知.新()( ) (13)可./以为 ..师矣()()()(14)一箪.食()(15)学而不思则罔.() (16)思而不学则殆.()(17)人不堪.其忧() (18)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19)饭.疏食 ..饮.水.()()()() (20)曲肱.而枕之()(21)于.我如.浮云()() (22)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逝.者如斯夫 ..()()()(25)不舍.昼夜() (26)三军 ..不可夺志也() ..可夺.帅()()(27)匹夫 (28)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3.通假字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答案+过关,三合一

NO.10 桂凤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导学案主备人:复备人:七年级语文备课组课时: 3课时 班级:七()班小组:组内学号:姓名:学号: 10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导学过程:【知识链接】走近作者、作品 孔子,名丘,字_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入仕。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环节一:问题预习——我学习,我快乐。(10分钟)(独学)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内自省.也()其恕.乎()愠.()罔.()殆.()环节二:交流展示——我展示,我自信(30分钟)(对学) 3、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 ..() ..吾身 () (5)与朋友交而不信.()(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8)四十而不惑.()(9)不逾.矩.()(10)学而不思则罔.()(11)思而不学则殆.()(12)人不堪.其忧()(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饭.疏食 ..饮.水.()()()()(15)曲肱.而枕之()(16)于.我如浮云()(17)逝.者如斯夫()(18)不舍.昼夜() (19)匹夫 ..不可夺志也()(20)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 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5、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_八_年级学科语文班级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0、《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 _八_年级学科语文班级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寄语:学海无涯,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博击知识长空的雄鹰,经历风雨,享受成功!

10课《论语》十二章答案 1、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本章谈学习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达标 1、为:当、做替 知:了解懂得 其: 它的他人 2、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名著导读《论语》导学案

名著导读《论语》导学案(师用) 编写:宋红艳 【解读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 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自学互学】 导入:“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的思想与言行? 一、自主学习 (一)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 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1、孔子的历史贡献 (1 )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 )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一一《史记?孔子世家》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 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 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孔子思想 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 派一一儒家。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 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 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 “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 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 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 师,万世师表。3、《论语》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2)《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3)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4)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5)《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二)基础积累 1、《论语》是一部 _____ 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 和_____________ 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 》《 _____ 》《______ 》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 ____ ,字______ , _______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 ,政治上主张_________ ,鼓励人们 _______ ,即“出来做事”。开 ______ 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 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 —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答案】1、(语录门人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 2、(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私人三千七十二) 3、《论语》名句填空翻译。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 说:“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吧!自 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的事不去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去听,不符合礼的话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去做。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职位的人本身正直,这样不发命令事情也能办得好;有职位的人本身不正直,即使强发命 令下属也不会听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