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二十词类活用

高三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二十词类活用
高三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二十词类活用

2012年高三语文第一轮总复习之二十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词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难点。主要体现在:要在具体的语句中,通过对语法、语义等的综合分析来确定其是否活用及活用情况。

●难点磁场

[试题1](★★★★)(原文见难点18选文一)

下面四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

B.未若引.之

C.窃觇.之

D.众收泪而谢.之

[试题2](★★★★★)(原文见难点18选文二)

A.外连横而斗.诸侯

B.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

C.除补卒吏,便从.归府

D.乘犊车,从.吏卒

●案例探究

[案例1](★★★★)(1994年上海高考试题)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虏方苦疲甚

B.颇失部伍

C.耻学于师

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知识。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依托:文言词语活用知识等。

解析:A项“苦疲”是以疲劳为苦;C项“耻学于师”是以向老师学习为耻;D项“贵五谷而贱金玉”是以粮食为贵重,而以金玉为低贱,都属意动用法。B项为使动用法,意为使队伍零乱没有秩序。

答案:B

错解分析:错选A,没有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分析“苦疲”的确切含义,误以为“苦”与“疲”用法相同,即皆为一般用法。

方法技巧: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而且词类活用的情况也较为复杂。在复习时,首先应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离开了语句是无法进行分析的。

[案例2](★★★★)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1998年上海高考试题)

A.则群聚而笑之

B.吾得兄事之

C.令两个蹲踞而背倚之

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知识,主要涉及名词作状语等。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依托:名词作状语等基本知识。

解析:先审查原句。原句中“日”属名词作状语,A项中“群”、B项中“兄”及C项中“背”都属名词作状语,与原句相同;只有D项“前”为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可译为“走上前”,与原句不同。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A,把“群聚”看成一个词语,而未注意到“群”的用法。

方法技巧:名词作状语是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应重点掌握。此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也属重点。此方面内容的复习一定要结合具体例句,并密切关照上下文特定语境予以分析和判断。

●锦囊妙计

一、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

..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2.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②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①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②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 ìn。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②筑室百堵,西南

..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①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②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

..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二、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①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②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③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

..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②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③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3.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②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5.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②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③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②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7.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②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

..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四、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②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2.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②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3.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4.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二)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三)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五、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例如:

①嫂蛇.行匍伏。

②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③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①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②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③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2.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①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②句的“师”与③句的“客”都与此同。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①②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③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④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②刘备、周瑜水陆

..并进。

③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①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②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③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5.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①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

..”,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

..”“老人儿啼

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②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二)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1.表示每一。例如: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①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②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2.表示渐进。例如: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②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简析]①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②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3.表示往昔。例如:

①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②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②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简析]①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②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歼灭难点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纪纲,临邑人,为诸生。燕王①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王与语,说之。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王大爱幸,授忠义卫千户。既即帝位,擢锦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纲觇帝旨,广布枚尉,日摘②臣民阴事。帝悉下纲治,深文诬诋。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擢都指挥佥事,仍掌锦衣。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辄特至家,洗沐好饮食之,

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数使家人伪为诏,下诸方盐场,勒盐四百余万。还复称诏,夺官船二十、牛车四百辆,载入私第,弗予直.。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籍.故晋王、吴王,干没金宝无算。得王冠服服.之,高坐置酒,命优童奏乐奉.觞,呼万岁,器物僭乘舆③。欲买一女道士为妾,都督薛禄先得之,遇禄大内,挝④其首,脑裂几死。恚都指挥哑失帖木不避道,诬以冒赏事,捶杀之。

纲又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端午,帝射柳,纲属镇抚庞瑛曰:“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瑛如其言,无敢纠者。纲喜曰:“是无能难我矣。”遂谋不轨。十四年七月,内侍仇纲者发其罪,命给事、御史廷劾,下都察院按治,具有状。即日碟⑤纲于市,家属无少长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

(节选自《明史》)注:①燕王:即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封燕王。②摘(tì):揭发。③乘舆:此处泛指皇帝用的器物。④挝(zhuā):击,敲打。⑤碟(zhé):一种分裂肢体的刑法。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便.辟诡黠②便.言多令才

B.①深文.诬诋②文.过饰非

C.①载入私第,弗予直.②系向牛头充炭直.

D.①命优童奏乐奉.觞②请奉.盆缶秦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纲叩.马请自效

B.令典.亲军

C.籍.故晋王、吴王

D.得王冠服服.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王与.语,说之

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

北与.寇往来其间.美于徐公

.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射不中

识穷乏者得我欤.不复谢

①燕王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②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③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④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⑤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着力刻画的是权奸纪纲的形象。他因为能说会道、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而受到燕王宠爱,从而平步青云。

B.纪纲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党羽,诬陷异己,诱取财产;假传诏令,勒取官盐;私造武器,图谋不轨。

C.一次在皇宫内遇见他所嫉恨的都督薛禄,击打薛的头,以至把薛打得脑袋裂开而身亡。

D.纪纲犯下了种种罪行,终于落得个被依法治罪,家属也受到惩治的可悲下场。

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

译文:

②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译文:

A.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临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陈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刻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阳嘉二年,诏举敦朴,城门校尉岑起举融,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转武都太宗。时西羌反叛,征西将军马贤与护羌校尉胡畴征之,而稽久不进。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朝廷不能用。

三迁,桓帝时为南郡太守。先是融有事忤大将军梁冀旨,冀讽有司奏融在郡贪浊,免官,髡徙朔方。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列传》)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边方扰乱,米谷踊.

贵 踊:物价上涨 B .遂寝.

蒐狩之礼 寝:停止 C .融乃感激..

感激:感慨 D .稽.久不进 稽:停留

8.下列每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愚夫不为. ②以为.

文德可兴,武功宜废 ①诣.东观典校秘书 ②征诣.

公车,对策,拜议郎 ①京兆挚恂以.

儒术教授 ②今以.

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 ①不应征聘,名重.

关西 .在东观著述 9.下列加点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得赦还,复拜.议郎

B .欲仕.

州郡 C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 D .会羌虏飙.

起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明因其个性而造成马融仕途不顺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 )

①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②上《广成颂》以讽谏。忤邓氏,滞于东观。/ ③因兄子丧自刻归。/ ④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⑤融知其将

A .

B .

D .

C .

败,上疏乞自效。/ ⑥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11.下列叙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融起初的老师挚恂教授儒学,马融随其游学,博通经籍,并受其影响不愿为官。

B.马融在为饥饿所困时,后悔不应邓骘之召,并因此否定了老庄的思想。

C.马融在东观负责校对朝廷图书时,与当时的俗懦庸士意见不合,后写文予以讽谏。

D.马融曾有事触犯了大将军梁冀,因此受诬陷。罢官后,又被剃去头发流放到北方。

12.翻译下面语句

①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译文:

②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译文:

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A[A项为意动用法,其他三句为一般用法。]

2.B[B项为一般用法,其他三句中加点词皆为使动用法。]

歼灭难点训练

1.D[“奉觞”的“奉”是“捧”的本字,义为“两手捧着”]

2.A(“叩”动词的一般用法,义为“叩头”。“典”本为名词,意为“典册”,即记录亲军的名册,这里活用为动词,为“掌典”之意,即掌管。“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籍没、登记并没收”讲。“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穿衣服”讲)

3.A(A组前“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偕同者,这里后省宾语“之”,可译为“和”“跟”“同”;后“与”,连词,表示联合,可译为“和”“跟”“同”。B组两句中的“以”,均作“认为,以为”讲,在句中均作谓语。C组两句中的“所”,均为助词,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组成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的人”。D组两句中的“故”,均为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故意如此,作“故意”讲)

4.A(①写其发迹之前,并非“权奸”。③写皇帝)

5.C(薛禄并没有死,而是几乎死去)

6.(参考)①捏造罪名陷害上百家大商人,搜刮光了他们的财产才罢休。②你折下柳枝大声说我射中了,以此观测出大家对我的态度如何。

7.C[应为“感愤”]

8.B[A①动词,做;②动词,认为;B两个“诣”均是往的意思;C①用;②因:D①读作“zhòng”表示“敬重”②读作“chóng”意思为“重新”。]

9.D[A读作“qì”《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以女嫁人”;B做官;C触犯;D风暴,翻译成“像风暴一样”——名词活用作状语。]

10.A[①并未顺其自然步入仕途,乃因其性格好恶所致;②因上疏谏而得罪当权者,方落得“十年不得调”;③去官原因实属“自我弹劾”;④因病而去,不好确定是“个性所为”;⑤其上疏的目的是为了效力朝廷,至于后者“不用”,并非属于“直接原因’;⑥应视为“大顺”]

11.B[“殆非老庄所谓也”应译作“恐怕不是老庄的玄思吧”,并没有否定之意。]

12.(参考)①左手按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咙,即使愚蠢的人也不这样做。②文武之道,圣贤不弃,就象金木水火土五材一样,没有可以废弃的。

必修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指南录后序》 A.名词作状语 1、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2、予分当引决分:按本份 3、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4、日与北骑相出没日:在白天 5、夜趋高邮夜:在晚上 B.名词作动词 1、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2、则直前诟(gòu)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3、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序,为……作序 4、道中手自抄录手:亲手 5、名曰《指南录》名:命名 C动词作名词 1、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巡徼:巡徼的人 D形容词作动词 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五人墓碑记》 A名词活用 1、去今之墓而葬焉墓,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墓 2、其疾病而死,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 3、为之声义声,名词用如动词,伸张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名词动用,出任……巡抚 5、缇骑按剑而前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6、显荣于身后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7、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8、而为之记记,名词动用,作记 9、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名词动用,用盒子装 B形容词/副词活用 1、激昂大义激昂,形容词用如动词,激动振奋 2、亦以明死生之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明 3、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形容词用如名词,远近的百姓 4、则尽其天年尽,副词用如动词,享尽 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先,形容词用为名词,先导、表率 C动词活用 1、不敢复有株治株治,动词用如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2、安能屈豪杰之流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 3、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离骚》 A名词作动词 1、名余曰正则兮名,名作动,取名 2、字余曰灵均字,名作动,取字 B形容词作名词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作名词,美质 C动词作名词 1、纫秋兰以为佩佩,动词作名词,佩戴在身上的饰物 D名词作状语 1、朝搴阰之木兰兮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2、夕揽洲之宿莽; 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烛之武退秦师》 A名词作状语 1、夜缒而出夜,表时间,在晚上 2、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3既东封郑东,表处所,在东边 B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与郑人盟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C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1、既东封郑封: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2、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D动词作名词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E动词的使动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 2、烛之武退秦师使动,退,使……退却 F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巩固练习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

巩固练习 (2015银川一中第五次摸底考试)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 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馀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 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①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改) 【注】①丞相,指秦桧。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不能夺夺:改变。 B.守汪藻馆之馆:住在宾馆、客舍里。 C.盍祠祀之盍:何不。 D.属登母死舟中属:适逢。 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B.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C.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D.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 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z ēng 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z ēng 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性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 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可以遇到词类活用,那到底什么是词类活用呢?怎样才能词类活用呢?就高三复习而言,归纳总结极其重要. 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例:晋军函陵。(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 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在路上)《宋定伯捉鬼》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愚公移山》例:失期,法皆斩。(按法律规定)《陈涉世家》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狼》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鸿门宴》④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史记》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

词类活用之名词使动用法

词类活用之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3、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 词类活用之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3、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词类活用之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词类活用之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 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3、生死而肉骨生:使……复生

4、惊天动地惊:使……惊奇;动:使……感动 5、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走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1、晓看红湿处红:红花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3、常在于险远。险远:危险而又道远的地方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 2、富国强兵富、强:使┉┉富、强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劳、饿:使┉┉苦、劳、饿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

词类活用例子

词类活用例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籍吏民,封府库。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靠近) 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做状语

高中语文总复习之知识讲解_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

实词之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确定多义词词义的能力。比较常见的考查方式是从文本中选择四个重要语句,对此中的重要词语进行解释,设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这项要求,要重视其中“常见实词”的提示,此为考查范围;“在文中”则暗示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所在,此为强调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 知识讲解 像现代汉语一样,文言实词往往也具有多义的特性,因此,要扫除阅读障碍,就要根据语境确定特定实词的唯一意义。备考中,要多注意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那些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区别或者在所提供的文本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用法的那部分实词。词的活用是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即某类词(名、动、形、数)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注意要在一定的语境中。这在文言文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其起因在于古时词汇没有后代丰富,句法不像后代那样严格,于是分工就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多,那样明确。本讲归类整理名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活用情况。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普通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琵琶行并序》) 舟中,名词作状语,在船里 (3)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4)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 (5)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名词词类活用

名词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学好文言文的四大要素之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什么是实词的一词多义,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判断,是学习文言文语言规律的关键。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我总结出一套判断方法,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分享名词词类活用,一起来看看吧! 名词此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晋军函陵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朝服衣冠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3、范增数目项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课文唐?杜牧《阿房宫赋》) 5、今予家是溪 (课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动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课文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3、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吕氏春秋?上德》)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5、舍相如广成传舍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侣鱼虾而友麋鹿 (课文宋?苏轼《赤壁赋》) 2、粪土当年万户侯 (课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宋?王安石《伤仲永》) 4、吾从师之 (课文唐?韩愈《师说》) 5、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但与以上不同的是,是“主观上认为怎样或主观上当作怎样”即意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1、吾得兄事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宋?苏轼《石钟山记》) 3、天下云集响应 (课文西汉?贾谊《过秦论》)

知识讲解_词类活用之形容词、动词、数词活用

实词之 词类活用——形容词、动词、数词活用 编稿:李静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确定多义词词义的能力。比较常见的考查方式是从文本中选择四个重要语句,对此中的重要词语进行解释,设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这项要求,要重视其中“常见实词”的提示,此为考查范围;“在文中”则暗示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所在,此为强调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 知识讲解 像现代汉语一样,文言实词往往也具有多义的特性,因此,要扫除阅读障碍,就要根据语境确定特定实词的唯一意义。备考中,要多注意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那些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或者在所提供的文本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用法的那部分实词。词的活用是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即某类词(名、动、形、数)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注意要在一定的语境中。这在文言文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其起因在于古时词汇没有后代丰富,句法不像后代那样严格,于是分工就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多,那样明确。本讲归类整理形容词、动词、数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活用情况。 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例,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乏困,作动词“共”的宾语,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过秦论》) 贤、富,作动词“有”的宾语,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德才、财富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小、大,分别作动词“学”、“遗”的主语,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良实”,做这个判断句的宾语,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

词类活用

浅谈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类型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㈠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㈡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常见类型

词类活用常见类型: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2)(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3)(能源动词+名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4)(名词+补语)例如: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 (5)(所+名词)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的组成部分之一)例如: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1)楚左伊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1)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1)(表示比喻),例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祀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3)(表示处所)例如: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 (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词类活用 教师版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名词的词类活用具体而言,它包括: 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教学内容: 一.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犬一样”。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箕畚运于渤之尾。(《愚公移山》) —用箕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山狼传》) —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揽。(《游黄山记》) —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 —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⑥座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终于在朝堂上召见相如。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中的“奔”,本是动词,“奔驰、奔腾”,此处为名词,意为“快马”、“奔驰的骏马”。

第一节 词类活用之动词、名词、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

三、动词、名词、形容词用作使 动 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动,即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在主语的指使下由宾语发出的。使动用法是用一个动宾结构表达了现代汉语兼语结构的内容。如: 饲养员饮牛=饲养员使牛饮水 “饲养员饮茶”则是一般的动宾关系 第一、使动用法中的谓语有的是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二、使动用法必须有宾语,即使省略宾语,也是能明确补出的 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战国策·燕策二)

(一)动词用作使动 所谓动词用作使动,是指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项伯杀人,臣活之。 翻译格式:主语+使+宾语+动词 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既可以是不及物动词,也可以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较常见,也较容易判断。

1、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能带宾语,它后面带有宾语时,就是用作使动了。 买臣深怨,常欲死之。(汉书·朱买臣传) 殷勤郑重,欲必觉悟陛下。(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2、及物动词用作使动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还是使动关系,形式上不易区分,需从意义上分辨: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发出的,这是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是在主语的指使下由宾语发出的,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左传·宣公二年)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

初中文言文言词类活用大全

初中文言文言词类活用大全 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B 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5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 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 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 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 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 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15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 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 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 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 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 卧右膝。(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词类活用整理版(学生版)

编号:036 高考文言实词复习学案(三)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考情分析: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题,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必考。高考《考试说明》在这一考点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并且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类。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考题趋势: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学习目标:找出活用字词,并准确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考点探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数词活用。 【思维建模】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 二、动词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三、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

高中英语词类活用之动词及动词短语练习

高中英语词类活用之动词及动词短语练习 1、Hard work and lack of sleep have ________her beauty and youth in recent years. A. worn out B. tried out C made out D.sent out 2、I ___ the English conversation yesterday evening. A. joined B. join in C. took part in D. joined into 3、His aunt’s letters him of those beautiful days when they used to live together in his hometown. A. call up B.call for C.call on D.call at 4、The old lady was kind enough as to ___ much money to the poor in the mountain village. A. give away B. give off C. give over D. give up 5、Shortly after the book ___, the war between Iraq and America ____. A .came about; broke away B. came out; broke out C. came on; broke up D. came up; broke down 6、My teacher's rich knowledge of science ______ my decision ______ study science. A.influenced;to B.influenced;on C.has influenced;with D.influences;on 7、“Why don’t we go for a picnic this weekend?” “Good idea! I would ______ the car and you’ll prepare the food.” A. look after B. take care of C. see about D get down to 8、—What do you think of Andrew ? —There are some things that are not easy to _______, and his coldness is one . A. put aside B.put up with C.think of D.get along with 9、The young lady _____a cry of surprise when she saw something strange moving in the dark. A. gave off B. made out C. sent out D. let out 10、It's your decision---- you must ______ the responsibility if things go wrong. A. bear B. take down C. put up with C. stand 11、I tried to apologize, but I think I ____ it the wrong way. A. set out B. set about C. set off D. set up 12、After arriving in New York th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find it rather hard to______ living at his ow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