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单病种

强直性脊柱炎单病种
强直性脊柱炎单病种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ICD-10:M45.991),需入院进行腰背痛、关节炎等症状控制,无严重合并症。

二、诊断依据

根据《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0年),《1984年修订的AS纽约分类标准》(表1),及《2009年AS的ASAS新分类标准》(表2)。

表1 1984年修订的AS纽约分类标准

1、临床标准

(1)下腰背痛,病程至少持续3个月,疼痛随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

(2)腰椎在前后和侧屈方向活动受限

(3)胸廓活动度小于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值

2、放射学标准

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3-4级。

备注:

1、AS确诊:符合放射学标准者和1项以上临床标准者。

2、AS可疑:(1)符合3项临床标准者

(2)符合放射学标准而不具备任何临床标准者(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骶髂关节炎)

表2 2009年AS的ASAS新分类标准

腰背痛持续至少3个月,发病年龄小于45岁的患者,若符合以下任何1项标准,即可诊断为AS

1、经影像学证实的骶髂关节炎+至少1项脊柱关节炎特征

2、HLA-B27阳性+至少另外2项脊柱关节炎特征。

备注:

1、经影像学证实的骶髂关节炎定义(符合任意1条)

(1)MRI检查提示骶髂关节活动性急性炎症,高度提示与脊柱关节炎相关的骶髂关节炎

(2)根据修订后的纽约标准,骶髂关节炎影像学改变确切。

2、脊柱关节炎的特征

(1)炎性腰背痛(2)关节炎(3)附着点炎(4)葡萄膜炎(5)指(趾)炎(6)银屑病(7)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8)对NSAID治疗反应良好

(9)有脊柱关节炎家族史

(10)HLA-B27阳性

(11)CRP升高(适用于慢性腰背痛患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0年)等。

1、非药物治疗:包括疾病知识教育、功能锻炼及物理治疗。

2、药物治疗:包括消炎镇痛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生物制剂,糖皮质激素、中药等。

(1)、NSAIDs

(2)、DMARDs

(3)、生物制剂

(4)、糖皮质激素

(5)、中药:如植物药

(6)、其他辅助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ICD-10:M45.991)

2、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致密性骨炎、骶髂关节感染

及其他因素所致的腰背痛,炎性肠病相关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

性关节炎所致的强直性脊柱炎样症状者,及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严重疾病者的不纳入本路径。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AS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

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小便常规,大便常规(含大便隐血)、肝肾功能

(2)、CRP、ESR

(3)、血清四项(乙肝病毒标志物、丙肝病毒标志物、HIV抗体及梅毒检测)(4)、骶髂关节X线片、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检查项目

(1)、并发症相关检查(出现外周关节炎的患者):外周关节超声、关节液常规、关节液晶体分析等

(2)、HLA-B27;

(3)、RF、类风湿三项(AKA、APF、CCP)、尿红细胞形态分类计数以及自身免疫标志物测定(ANA、ENA、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补体)

(4)、PPD、T-SPOT、骨密度、心脏超声

(5)、骶髂关节CT或骶髂关节MRI,其他受累部位的影像学检查。

(6)、其他合并症相关检查。

七、选择用药

1、消炎止痛药:

NSAIDs,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疗程,足量足疗程不能控制症状可加用止痛药如盐酸曲马多等,可配合外用止痛药及物理治疗或其他辅助治疗。2、慢作用抗风湿药。

DMARDs:根据病情选用。常用药物包括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甲氨喋呤,沙利度胺等。

3、糖皮质激素:如出现外周关节炎时可选用。

4、生物制剂或中药:酌情选用。

5、其他治疗:如止痛等对症治疗、云克减轻外周关节炎症、活血等治疗。

八、出院标准。

1、患者得到强直性脊柱炎康复体疗培训指导

2、非甾体类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案确定,下腰痛症状较入院时改善50%以上;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部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上述药物治疗反应差,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属变异。

2、合并或新发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延长住院时间,则按相应指南进行治疗,并退出本路径;

3、出现消化道、泌尿系统等感染,导致关节炎及腰痛迁延不愈,退出本路径;

4、并发虹膜睫状体炎,需眼科协同处理,延长住院时间,按相应路径处置,并退出本路径。

5、伴有合并症或其他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及治疗或转至其他相应科室诊治,退出本路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