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经过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农业、能源、原材料供给能力迈上新台阶,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形成了纵横交错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水利环境、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显著加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完成或向前推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

60年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1954-2008年,全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累计达到365304亿元,年均增长13.7%,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幅高2.4个百分点。建国以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以前:缓慢发展阶段,工业投资增长相对较快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贫穷落后,经过三年恢复期后,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此以后直到改革开放的近30年时间里,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其中重要内容就是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1954-1977年,全国共完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2996亿元,年均增长8.7%。

改革开放前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中工业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他行业。1954-1977年,工业基本建设投资1183亿元,年均增长12.1%,比同期农业投资增幅高3.6个百分点,比同期交通、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投资增幅高5.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与当时经济建设领域注重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国家把经济建设的重心向重工业倾斜,使煤炭、石油、电力等行业投资迅速增长。

这一时期建成的重大项目包括,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阜新、抚顺、鹤岗、平顶山等煤矿的25个煤炭项目,辽宁抚顺第二制油厂和甘肃兰州炼油厂2个石油项目,河南三门峡水利枢纽、吉林丰满水电站、甘肃兰州热电站等25个电力项目;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北京市“十大”建筑工程;1972年成套引进的26个项目中天津北大港、河北唐山陡河和内蒙古元宝山三个电厂;新建、扩建了甘肃玉门、新疆克拉玛依、山东胜利、黑龙江大庆等油田;建成并交付运营了兰新线、成昆线、包兰线、焦枝线等铁路;天津、连云港、大连、上海等一批港口建成使用。

由于“大跃进”、“文革十年”的影响,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建国以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幅度最低的阶段。

(二)1978-1989年:迅速发展前的起步阶段,集中力量加大重点行业投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全社会投资规模很小,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为改变这一状况,1979-1989年的11年间,国家利用有限资金加大了对重点行业的投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479亿元,年均增长10.7%。

为填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缺口,重点缓解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瓶颈制约,国家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能源、交通等国家重点项目。1982-1989年,国家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19个,累计完成投资2486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29%。其中能源、基础原材料工业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项目261个,计划总投资2927亿元,占全部重点建设项目的94.2%。

这一时期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1978-1989年,农林牧渔业累计完成投资509亿元,占全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8.9%。

这一时期也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投资快速发展阶段。1979-1989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39亿元,年均增长25.8%,比同期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增幅高15.1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建成了“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一大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大型水利工程;建成了葛洲坝水电站、平朔露天煤矿等153个重点能源项目;建成了冀东水泥厂等88个重点原材料项目;建成了大秦电气化铁路一期工程、秦皇岛煤码头三期工程、北京-武汉-广州同轴电缆载波工程等125个重点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项目。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长度为18.5公里的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1985年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期工程投产;1984年吉林白山水电站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新增发电机组90万千瓦;1984年河北冀东水泥厂建成投产,新增水泥生产能力155万吨/年;1981年襄樊至重庆的襄渝线建成投入使用,新增营业里程895公里。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缓解了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讯等行业供应紧张状况,改善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投资结构中存在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和社会基础产业薄弱等问题,为下一步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1990-2002年:迅猛发展阶段,国债投资极大促进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邮电通信、原材料等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迅速增长。1990-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0249亿元,年均增长26%,比1979至1989年年均增幅高15.3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高4.5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国债资金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作用非常突出。1998年起,在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国家为启动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2002年5年内共发行66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农业、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中央储备粮库等基础设施项目,另外有部分技改贴息资金用于一些基础产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这些资金的投入,带动了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从而进一步带动全社会投资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1998-2002年5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73380亿元,年均增长13.1%,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高2.2个百分点,有力地带动了全社会投资的增长,也使国民经济平稳度过困难时期。

1990年至2002年,是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一大批重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并开始发挥效益。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黑龙江和内蒙古100

亿斤商品粮基地等项目使我国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改善;神府东胜矿区、新疆塔里木油田、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二滩水电站等工程缓解了能源紧张状况;京九铁路、北京西客站、上海浦东和广州白云新机场、上海地铁二号线等项目投产,沈大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如火如荼阶段,现代化交通网络开始形成;水利方面进行了长江、黄河等主要干流、湖泊的防洪堤建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开始启动。

(四)2003-2008年:全面快速发展阶段,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工业投资增长加快,国家资金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多样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政府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使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水平又有了大幅提高,人民生活环境和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2003年到2008年的6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246770亿元,年均增长24.5%,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8个百分点。2008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投资项目158350个,比2002年增加60352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04796亿元,比2002年增长2.1倍。这一时期的投资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能源和基础原材料投资快速增长。2003年到2008年6年间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7.3%,其中煤炭采选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年均增长分别高达44.6%和43.1%;基础原材料工业年均增速达40.6%。

二是国家在政策、资金上注重加强对中西部的扶持,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2003至2008年,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项目509758个,占全国的66.2%,比2002年提高5.9个百分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129805亿元,年均增长达27.8%,比全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水平快3.3个百分点。

从投资资金来源看,中西部地区6年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为12443亿元,占全国的61.6%,比1995年和2002年分别提高0.5个和5.5个百分点。国家资金的注入,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带动了其他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中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如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渝怀线铁路,甘肃宝天高速公路,陕西黄延高速公路,贵州黔西电厂,内蒙古锡盟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极大地改善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面貌,为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渠道开始多样化。改革开放初期,用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基本上都是国家资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和民间资本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较好地解决了国家资金不足的问题。2008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9.1%、国内贷款占21.9%,利用外资占1.4%,自筹资金占60.9%。投资主体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占61.6%,外资占4.6%,私营个体占7%。虽然国有投资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占绝对控股地位,但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已逐步多样化。

四是先后建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包括石油、钢铁、电力、铁路、地铁、港口、机场等多个行业建设工程,如西气东输管道基建项目,西电东送工程,大庆油田开发产能建设工程,中海油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投资项目,浙江镇海800万吨/年炼油扩建工程,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工程,广东江门、浙江乌沙山和北仑、江苏太仓、福建后石、山西阳城等电力项目,青藏线、宁西线、渝怀线、株六复线、浙赣线、朔黄线、内昆线等铁路项目,福建三福高速公路项目,广州地铁二号线工程,天津港扩建工程,洋山深水港集装箱项目一期工程,广州白云机场迁建工程等。2008年10月,三峡工程全部机组提前一年投产交付使用。

二、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60年的大规模投资建设,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曾经是国民经济“瓶颈”的基础产业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极大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经济运行基础更加牢固,经济发展潜力不断增强。

(一)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要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1/5的人口。为保证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国家不断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1954年至2008年,农林牧渔水利业累计完成投资20531亿元,年平均增长10.6%。这些投资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和防护林工程建设。通过60年大规模的建设,我国农林牧渔水利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防

洪、防涝、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到2008年底,我国共有水库86353座,水库总库容6924亿立方米,分别比1990年增加2966座和2264亿立方米;堤防长度增加6.7万公里,堤坊保护面积增加1371万公顷;新建灌区1051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新增821万公顷。2008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5847万公倾,是1952年的2.9倍;粮食产量达到52871万吨,是1949年的4.7倍;棉花749万吨,是1949年的16.9倍;油料2953万吨,是1949年的11.5倍;糖料13420万吨,是1949年的47.4倍。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建设稳步推进,规划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建成后将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共同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全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目标。

(二)能源工业生产能力极大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1954年至2008年,能源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00945亿元,年平均增长14.7%。其中电力投资年平均增长15.8%。通过大规模的投入,我国能源供给能力迅速增强。

2008年,原煤产量达到27.88亿吨,是1949年的87.1倍。1995年组建的神华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煤炭生产企业。

2008年,原油产量1.9亿吨,是1949年的1583倍;天然气产量为789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11276倍。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海洋石油工业,随着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成立,获得了高速发展,海洋油气产量从1982年的9万吨迅速升至2008年的4293万吨油当量。

2008年,电力生产量达34669亿千瓦小时,是1949年的806倍。到2008年底,发电装机达79273万千瓦,是1978年的13.5倍。其中火电60286万千瓦,水电17260万千瓦,分别是1978年的15.1倍和10倍。自1985年第一个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以来,我国核电从无到有,到2008年,已形成885万千瓦的发电装机容量。风力发电迎来发展高峰,2008年装机容量为839万千瓦。

与此同时,能源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在石油勘探开发、水电建设、综合机械化采煤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节能环保取得进展。2008年全国共关停小火电1669万千瓦,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

200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26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28.5亿吨标准煤,分别是1949年的110倍和53倍。1979年至2008年,能源生产年均增长4.9%,支持了GDP年的快速增长。

(三)交通运输建设突飞猛进,由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四通八达

建国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54年至2008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累计完成投资89988亿元,年均增长13.4%,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

铁路营业里程由1949年的2.18万公里增至2008年的近7.97万公里。这些新增里程中近一半是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电气化铁路营业里程。1962年我国国家铁路电气化里程仅为100公里,2008年达2.5万公里。建成了上海磁悬浮、广深高速铁路等工程。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时速350公里的京津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正式通车,京沪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并顺利推进。

2008年,公路里程由1949年的8万公里增至373万公里(含农村公路),其中高速公路由1988年的0.01万公里增至6.03万公里,增长了602倍。“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初步形成,公路等级明显提高,路况明显改善,带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到2008年底,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为3501万辆,而1985年仅为28.49万辆,增长了189倍。

民用航空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到2008年底,我国民用航班飞行机场152个,比1985年增加了70个;航线1532条,比1990年增加了1095条;民用航空运输线路长度为246万公里,是1949年的216倍。

水运和管道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2008年,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2.96亿吨,是1980年的19.8倍;管道输油(气)里程5.83万公里,是1958年的292倍。上海港口已成为全世界最大港口,年吞吐量近5亿吨。

(四)信息通信和邮政基础网络发展迅速,信息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之首

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五”之后,我国信息通信和邮政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先导产业。1979年至2008年,我国邮政和电信业累计完成投资22535亿元,年均增长26.7%,建设了“金卡”、“金税”、“金关”、“金盾”等一批国家重点信息化建设工程,建成了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茅。邮政业务种类齐全、网点分布广泛。固定电话用户由1949年的22万户猛增到2008年的34036万户,增长1561倍;移动电话从无到有,2008年末已达6.4亿户。从1949年到2008年,全国邮电业务总量从1.5亿元增加到23650亿元,增长15765倍;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由70.6万公里增加到735万公里,增长9.4倍。

(五)环境管理和保护、城市公共交通、绿化、污水处理、供水供气等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和

服务体系的建设。1979年至2008年,我国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完成投资48567亿元,年平均增长31.5%,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中年平均增速最快的行业。

2008年末,城市公共汽(电)运营车36.7万辆,是1949年的160倍;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1.1标台,比1990年增加8.9标台;城市道路26万公里,是1980年的8.6倍;城市道路面积达45.2亿平方米,人均12.2平方米;城市园林绿地面积174.7万公顷,是1980年的20.4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7平方米,是1981年的6.5倍。

建国以来,我国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保障能力大幅度增强。2008年,城市供水总量500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160倍,用水普及率达到94.7%,比1981年提高41个百分点;城市供气管道长度25.8万公里,是1980年的46倍,用气普及率达到89.6%,而1981年仅为11.6%。

(六)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文明进步重要体现。建国以来,国家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强,1954年至2008年,我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累计完成投资28938亿元,年平均增长11.4%,行业基础设施水平显著增强。

教育、文化方面:到2008年底,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263个,比1949年增加2058个;特殊教育学校1640所,比1953年增加1576所;公共图书馆2820个,比1978年增加1602个;博物馆1893个,比1978年增加1544个。

卫生方面:到2008年底,我国拥有卫生机构27.8万个,是1949年的76倍;卫生机构床位404万张,是1949年的48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34个,

是1950年的58倍;妇幼保健院3011个,是1949年的335倍;医学科学研究机构228个,比1978年增加9个。

体育方面:2004年,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比1995年增加了1.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了0.38平方米。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幅增长,大批项目建成投产,基础产业飞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能源、基础原材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方针,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包括农业、能源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命脉,这些行业支撑着社会经济正常运行,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对提高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快速地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能够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能够使经济的发展变得更加快速。 标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基础。随着城市规模大增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然而,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我国城市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本文将重点探讨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一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巨大的财政资金压力 在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是由国家负责的,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资金额数量大,一般的社会企业不会加入,再加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时间长,很难在短时间内运营,所以资金的回笼比较晚,资金的效益成本不容易分摊,这些都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2、艰难的日常维护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发展中充当的是生命线的角色,如果基础设施发生瘫痪,必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必须加强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日常围护和管理中也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进行修补和完善,然而,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用于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资金是少之又少,根本不能满足资金的支出要求,所以导致许多地方基础设施不修不补,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3、缺乏深度的项目前期准备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首先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提出项目的建议书,编制可行的研究报告,进行设计,编制项目的概算,向有关单位申请审批等等,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的投资项目往往没有做深入的前期准备,导致有时工程已经竣工了,项目的前期准备还没有完成,项目的资金概算已经失去了在控制工程造价中的实际意义,所以导致一些基础设施盲目上马,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此外,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投资计划超过财政负担、没有建立良性的资金“借用管还”机制、征地和拆迁行为不规范、“代建制”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存在很多不足、对代建项目的各方主体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政府有必要加强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 二加强我国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措施 1、解决城市基础设施资金难问题 为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加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中来。其次,可以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各相关单位的力量。还可以结合土地的收储和代建项目,做大强融资平台。 2、解决拆迁制约因素

4中国资产评估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第4期)编号:1200922004-1 中国资产评估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1 杨志明施超 中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引言: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服务国民经济的重要中介力量之一。但资产评估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特别是在基于市场信息的数据收集及加工处理方面,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且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障碍,阻碍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能否从根本上清除这些障碍,事关中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也关系到行业能否做大、做强和做优。这些不足产生了以下影响: 首先,低水平的信息化建设严重制约了资产评估服务水平的提高。资产评估业务领域在不断扩大,方法在不断创新,单纯依靠评估师的个人专业判断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对评估工作的需要。但目前国内评估师可利用的有效技术手段严重不足,技术方法亦不完善,参数的选取缺乏足够的数据或实证支持,制约了资产评估工作科学性的发挥与体现,也成为引起社会上对评估工作质疑的重要原因。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持,评估参数的合理性无从谈起,资产评估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其次,低水平的信息化建设制约了行业执业效率的提高。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管理及执业效率的提高是信息化带给全社会的重要贡献,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也决定了资产评估行业开展专业领域评估业务的质量与效率。缺乏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以批量评估为基础的税基评估、押品跟踪价值评估等新兴业务的大规模开展将失去技术基础。 最后,低水平的信息化建设制约了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促使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起愈发重要的角色,但遗憾的是,中国资产评估机构的相应服务并没能跟上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我们缺乏足够的国际市场数据,缺乏支持我们进行价值判断的信息,未来资产评估行业如不能在此方面有所突破,必将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落伍,甚至被淘汰。 1本文为中国资产评估协会2009年度课题“评估行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最新版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 **县**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2项目建设单位 **县城建局 1.3建设地点 **县** 1.4建设期限 2012年 1.5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次项目主要完成《**县**镇区建设规划》中2008—2025年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包括乡镇道路、路灯、供热管网、街景、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1、改造柏油路面4公里; 2、硬化人行道3.2公里; 3、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 4、绿化街道6600平方米; 5、新建集中供热站一座; 6、新建垃圾处理中心一座: 1.6项目总投 项目总投资810.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810.6万元。 1.7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务院发【2007】3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2、《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5、国家和地方发布的有关设计规范; 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7、《**地区贯彻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加快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8、《**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2009-2013年); 9、《**县**镇区建设规划》(2008-2025年) 1.8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 根据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要求,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 1、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建设场地条件与项目优劣势分析; 3、设计原则与建设规模; 4、环境影响评价; 5、项目组织管理; 6、招投标方案; 7、项目实施进度; 8、财务评价; 9、效益评价及风险分析。

基建建设行业分析报告文案

基建建设行业分析报告

目录 一、基建建设行业的监管体制 (4) 1、主要监管部门 (4) 2、基建建设行业主要的法律法规 (5) 3、基建建设行业企业相关资质类型 (6) (1)工程总承包资质 (6) (2)施工总承包、专业总承包和劳务分包的资质 (6) (3)对外承包工程及对外劳务合作资质 (6) (4)安全生产资质 (7) 二、基建建设行业概述 (7) 1、我国基建建设市场总体发展情况 (7) 2、我国水运建设市场发展情况 (9) 3、我国路桥建设市场发展情况 (10) 4、我国铁路建设市场发展情况 (12) 5、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发展情况 (14) 6、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情况 (14) (1)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14) (2)中国企业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发展情况 (16) (3)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地位 (18) 7、基建建设行业的特点 (19) (1)行业周期性 (19) (2)行业区域性 (20) (3)行业季节性 (20) 三、基建建设行业竞争状况 (20)

四、基建建设行业的进入壁垒 (21) 1、国内基建建设行业的进入壁垒 (21) 2、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进入壁垒 (21)

一、基建建设行业的监管体制 1、主要监管部门 我国基建建设行业涉及的相关监督管理部门主要包括: (1)国家发改委及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其主要负责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工程的规划、核准审批,以及项目招标管理等职能。 (2)住建部及地方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其主要负责对本行业市场主体资格和资质的管理,包括各类建筑企业进入市场的资格审批、查验和资质的认可、确定,行业标准的建立等职能。 (3)商务部及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其主要负责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经营资格、项目投标、对外投资设立公司以及外商投资经营建筑业的监督管理等职能。 (4)交通部及地方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其主要负责道路、水路等行业规划、政策和标准行业的制定,负责提出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国家财政性资金安排等,在公路、水路工程建设项目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5)铁道部,其主要铁路行业规划、政策和法规的制定,铁路建设、运输工作、运输价格和运输安全等职能。 (6)国家安监总局及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其主要负责对全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等职能。 (7)环境保护部及地方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其主要负责建

公司战略规划模板

XXX 公司 发展战略规划 XXX 公司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组 XXX 公司 月 日 摘 要............................................................... Ⅰ 1 附录 一、企业发展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品牌构建与营销策略研究已经深入大众基础消费品,包括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调味产品。**品品牌的塑造和提升能够不断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促进**品创新。在实际的产品购买和消费行为中,消费者更倾向于采购品牌认可度高的**…… …… ……

**公司成立于1929年,由英国Lever公司与荷兰Margarine Unie公司组建。历经80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是全球最大的冰淇淋、茶饮料、人造奶油和**品生产商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洗涤、洁肤和护发产品生产商之一,以为消费者提供更物超所值的品牌和产品为目标。内容 一、企业发展环境 (一)宏观环境分析 从政策、经济、法律、科技、社会等角度分析企业发展的国内外宏观环境。 图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二)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从国内外行业发展概况、国内外市场需求现状及预测、产业结构调整重组趋势、技术发展趋势等角度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图2 行业环境分析:五力作用模型 二、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基本情况 1.概况 对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现状进行综合描述,重点包括资产规模、产权结构、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内容。 2.组织结构 企业当前组织结构及企业组织结构图。 3.法人治理结构 目前企业组织形式、法人治理结构的状况,包括重大问题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的层级和权责关系等。 4.主要经济指标 企业前三年的主要财务数据。 5.企业主要业务构成情况 企业主要业务构成情况。 6.其他情况。 (二)企业竞争力分析 分析企业的发展条件、在主业方面的优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等。

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一、信息化需求分析 1、信息化现状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促使企业业务处理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当前,公司高层重视信息化建设,大胆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今年3月份以来公司开始实施的K3-ERP系统,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该系统目前运行正常,已实现客户端与远程正常访问。公司已购买了供应链模块以及应收款管理和应付款管理两大财务模块。公司依托该信息平台开展各项业务,同时财务部已将账务与ERP系统有机结合,有效地保障了公司各项业务的运转。财务当前使用软件NC系统与集团总部对接,目前用于财务基本核算,其他功能还没完全用起来。 2、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应用总体水平较低,虽然以K3ERP为信息处理中心,但尚未建立 起企业级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并非所有工作都纳入到信息化系统中。部 分员工尚备有自己的手工台账。 ?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与分享。企业知识共享平台尚未完 全搭建和利用起来。 ?信息化建设力量还不够强大,没有形成一支具备较强规划、开发、实施、 维护、升级的信息技术队伍,基本网络设施维护依赖于厂商支持。 ?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再造的能力、意识和实际效果,绝大多数系 统更多的应用在操作级效率的提升方面,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决策者 进行管理、决策分析的支持力度不够,对日常业务运作流程的规范不够。 3、主要要求

?建立企业具有全局性,可扩展的基础数据标准。在当前企业单个应用系 统无法包容业务部门的全部需求时,需构建一个可扩展、具有张力和弹 性的基础协同架构,解决在网络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将应用程序的 不同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使得现在或 将来的应用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自由的交互。 ?需要设计三层平台支持整个企业信息化,三层平台分别是——硬件支撑 平台、软件支撑平台、应用系统平台。硬件支撑平台是整个信息化的基 础,软件支撑平台是信息系统应用的支撑,应用系统平台是企业实现管 理信息化的手段。 ?应用系统平台是实现管理信息化的手段,在信息系统应用平台上企业应 部署四个层面的应用:运营层、管理支持层、决策层、呈现层。其中运 营层由支持企业业务开展的运行系统构成;管理支持层是由企业管控系 统和管理支持系统构成,是既代表公司总部监管业务开展又是支持下属 公司业务开展的系统,通过系统支持公司有效的集权与放权;决策层是 构架在运营层和管理层之上的决策支持系统,为管理者进行有效决策提 供信息化支持;呈现层是通过内、外部门户展现企业信息并实现个性化 内容管理。 ?软件功能至少应包括数据显示与查询、图形显示、报表显示与打印、曲 线图分析、上下限预警、数据存贮、进销存管理、应收与应付款管理、 信用方案的初步建立等功能。 ?支持B/S结构,易于公司信息门户挂接,实现数据共享。 ?在上述基础上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平台,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 技术,实现集团公司内的管理、经营、决策等各方面的总体集成,从而 实现企业信息化,以达到显著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二、信息化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过程中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公司现代化管理系统于一体的现代管理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自查报告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自查报告 如下: 一、工作目标围绕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现阶段我区20xx 年计划实施村屯道路、总里程为公里;危房改造274户及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3个,饮水巩固提升工程1个,小桥2座。计划投资2462万元。 二、现阶段工作完成情况 1、村屯道路建设。目前已列出计划的有:33条(区交通局第二批计划增加5条道路)公里道路;2座小桥。总投1678万元、已开工建设道路29条,和2座小桥;完工27条,和2座小桥;完成公里,完成投资额万元。占总投资额的68%。其中:区扶贫办11条公里、投资额442万元;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了9条公里,完成投资额万元。区交通局修建11条(第二批下达计划6条)公里、投资额785万元;已全部开工建设,完工9条公里,完成投资额442万元。水库移民局计划整合项目资金330万元,修建屯级道路7条共公里,已开工建设3条,公里,完成投资额万元。民宗局计划整合项目资金141万,热门思想汇报 修建屯级道路5条共公里,已全部完工。 2、危房改造工程。区建设局计划实施危房改造27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投资726万元,到8月25日止已开工建设107

户,完工56户。目前,工作重点是正在进行乡镇一级核查工作,逐户排查拟危改对象住房情况,确定危改户名单。 3、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区文体新局筹资修建3个村级服务中心,共投资90万元。3个村级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完成“六个一”建设,分别:一个栋建筑面积不低于160m2综合楼、一个篮球场、一个戏台、一个宣传栏(墙)、一支文艺队、一支体育队。目前,3个项目都已经开工建设,其中3个综合楼主体框架建设已完成,正在进行砌墙。 4、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项目工程1个。计划在东龙镇闭村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改善项目区群众饮水条件,该项目由区水利局负责,计划投入建设资金25万元,已落实资金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供水530m3/d,新建高位水池1座 200m3,消毒设备有附属建筑物等。项目已全部建设完工。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工作。区委、区政府每周定期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例会,听取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采取有力措施,及时给予解决。 2、各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XX并落实具体工作人员。主要领导深入项目建设现场,遇到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协调解决,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2020年新基建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新基建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3月

1.短期新基建成经济托底重要抓手,工业互联网作为其一迎 发展机遇 1.1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国内短期经济压力较大 从统计局公布的PMI数据来看,2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35.7%,比上月下降 14.3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36.3%、35.5%和34.1%, 比上月下降14.1、14.6和14.5个百分点。从分类指数看,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 指数均位于临界点之下。其中,生产指数为27.8%,比上月下降23.5个百分点。新订单 指数为29.3%,比上月下降22.1个百分点。此外,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29.6%, 比上月下降24.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下,国内2月份的 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双双大幅回落,其中非制造业PMI下滑幅度超过制造业,显 示服务业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预计随后的3-4月份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图1:PMI情况图2:大、中、小型企业PMI情况 数据来源:wind,XXX市场研究部数据来源:wind,XXX市场研究部 图3:制造业PMI分类指数情况 数据来源:wind,XXX市场研究部

从目前的疫情形势来看,国内新增病例已经持续稳定在平稳水平,湖北省外新增病例更是降至两位数甚至个位数,国内疫情形势已逐步进入稳定期。据钟南山院士的表态,预计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在四月底得到基本控制。不过与此同时,海外疫情形势有所加剧,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国出现疫情扩散加剧态势,使得全球疫情形势依然充满较大不确定性,至少短期完全控制存在难度。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欧洲、亚洲、美洲都出现较多新冠疫情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在2月28日将“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的全球风险级别从“高”上调至“很高”,进一步表明新冠疫情已经对全球经济产生冲击。若全球疫情后续发展的态势依然无法出现改善的迹象,预计将给全球经济、以及国内经济带来持续压制。 图4:全球近1个月每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情况(截至3月8日) 数据来源:wind,XXX市场研究部 1.2新基建成经济托底重要发力点,工业互联网驶入发展黄金期 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新基建有望成经济托底的重要发力点。2月12日,中央政治局常务会委员召开会议,会上强调今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努力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随着国内疫情状况逐步得到控制,政策重心开始从疫情防控转向至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上。随后,2月21日,政治局常务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新投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推动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强调,要选好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我们认为,近期召开的常务会议无不在强调要进一步加大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而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与此前常委会强调今年要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是一脉相承的。随着中央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这一定调的落地,我们预计后续新基建将成为经济托底的重要手段之一,新基建项目有望快速推进。

2017年建筑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建筑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8月

目录 一、横纵向对比,建筑信息化成长空间广阔 (5) 1、国内外横向静态比较:国内建筑信息化初步普及,但水平低,提升空间巨 大 .............................................................................................................................. 6(1)建筑信息化产品在国内初步普及 (6) ①九五期间“甩图板”工程开启建筑行业设计环节信息化序幕 (6) ②计价算量软件推广表明招投标环节信息化开端 (7) ③电子招投标平台的推广促进造价算量软件和设计软件发展 (7) (2)中国建筑行业信息化投入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 (9) 2、行业发展纵向动态比较:全球建筑信息化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9) (1)建筑行业效率低下,建筑信息化存在巨大发展潜力 (9) ①行业效率低下,项目超时和费用超标屡见不鲜 (9) ②行业劳动生产效率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不同步 (10) ③从全球各行业信息化水平来看,建筑信息化水平排倒数第二 (11) (2)新科技推动建筑行业重构,建筑信息化迎来发展黄金期 (12) 3、低渗透率+新科技驱动,国内建筑信息化发展空间巨大 (14) 二、飓风已起,行业正处风口迎接腾飞 (15) 1、国内建筑行业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15) (1)建筑行业总产值增速降低,行业成长放缓 (15) (2)建筑行业人均创利和人均创利呈现下降趋势,但劳动力成本逐年提升 (16) ①建筑行业人均创收和人均创利增速呈下降趋势,近两年来为负增长 (16) ②建筑业农民工收入逐年增长,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 (16) (3)行业产值利税率及利润率开始下滑,行业经营效率开始恶化 (17) ①建筑行业产值利润率显著下滑 (17) ②建筑行业产值利税率也处于下降趋势中 (17) 2、内外因素推动中国建筑信息化行业崛起 (18) (1)内需旺盛:建筑行业急需精细化管理,通过“新技术”提效率 (18) (2)外因强劲:科技创新往建筑行业渗透 (18)

初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总论 (一)项目背景 1.项目概要 项目名称:**县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及购置部分配套设备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单位:**县**中学、**中心学校 项目负责人:各校校长,依次是 项目建设地点:**县**中学、**中心学校两个学校的校园内 建设性质:新建 项目建设单位简介: **中学:学校地处**镇,距离县城40公里,是全县唯一省定贫困乡镇所属中学。学校始建于1958年,占地26亩,校舍建筑面积4543平方米,覆盖人口13600人,现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2人,教职工36人。 **中心学校:是**境内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61平方米,覆盖人口9600人,校园内有建筑物11栋,教室12个,共有学生384人,教职工32人,住宿生315人。

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编报“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 (4)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编报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2007年和2008年中央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5)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印发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总体方案的通知; (6)**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编报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 (7)**省教委《学校建设规范与定额汇编》; (8)**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宜市发改社字[2007]56号:《关于编报2008年“初中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9)**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07]54号文件,关于成立**县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2018年基建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基建行业分析 报告 2018年10月

目录 一、基建与投资 (5) 1、2017年的基建 (6) (1)基建的构成 (6) (2)铁、公、基占基建投资比例接近三分之二 (6) (3)2017年基建的增速来自公路、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环保 (7) (4)基建各分类的投资增速差异较大 (8) 2、2018年的基建 (8) (1)基建哑火 (8) 3、从十三五规划看大基建 (9) (1)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基建的三个定量指标 (9) (2)铁路投资向高铁倾斜 (10) (3)公路投资向高速公路倾斜 (10) 4、从PPP库看基建投向 (11) (1)PPP项目落地率有待继续提高 (11) (2)PPP项目集中度较高 (12) 二、城外基建:铁路与公路投资 (12) 1、铁路投资 (13) 2、公路投资 (16) (1)投资金额最大的单一基建项目 (16) (2)道路建设高度依赖地方政府财力 (16) (3)地方政府最大的基建项目 (17) (4)投资新建和改建高速公路是公路投资的方向 (17) (5)高速公路更加依赖地方政府举债 (18) (6)公路运输是重要的省内交通方式 (18) 三、城市基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 1、城市基建是个筐 (19) (1)我国的城市主体是中型城市 (19)

(2)城市基建的构成比较复杂 (20) (3)五个重要的城市基建细分行业的投资增速 (20) (4)城市基建同样依赖地方政府财力 (21) 2、轨交 (22) (1)确定的投资,稳定的增长 (22) 3、道路 (23) (1)关注地下综合管廊投资 (23) (2)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空间较大 (23) 4、燃气 (24) 5、污水处理 (25) 6、绿地 (25) 四、以贵州为例:要想富先修路 (26) 1、贵州的固投 (26) 2、铁路和公路投资 (27) 3、城市建设投资 (28) 3、经济发展,有人有钱 (29) (1)投资拉动了GDP,经济增长也带动了工业发展 (29) (2)经济发展比较均衡,工业企业经营好转 (30) (3)经济发展带动人口回流 (30) 五、结论:少壮不基建,老大徒伤悲 (31) 1、面向过去的基建:补短板 (31) 2、面向当下的基建:稳增长 (31) 3、面向未来的基建:调结构 (32) 4、基建投资的问题:重复、过度、与高负债 (32) 5、基建与宏观政策:人力与财力在当下与未来的平衡 (33)

中国的基础建设

中国的基础建设 中特5班第三组

C ONTENTS 目录 1中国的教育基础设施2中国高铁的发展3中国的医疗卫生4总结与展望

70年前的今天,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之路。70年后的今天,我们国富民强,百业俱兴,中国在以令世界震惊的发展速度强势崛起,如今我们俨然已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新中国强盛的背后,离不开的是教育的伟大力量,而我国的教育基础 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中国的教育基础设施

阶段一: 1949年至1976年:扫盲运动到基础教育 1949年,全国有5.5亿人口, 但全国范围内仅有205所高校,平 均毛入学率仅为0.26%,4.4亿国民 人均受教育年限均不足2年,文盲 比率高达80%。从1951年起,我国 先后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 1964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 简易小学在以山东、河北为首的十 四个省份的农村中所普及,课程精 简集中,且地区周边的学龄儿童可 以就近入学。

1977年-2011年:全面发展基础教育 1977年,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一席讲话,成为了科技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的重要指针。他说:“我们的教育已比发达国家落后了整整20年,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就是我们要有知识,要有人才。” 2011年,教育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本科教学工程”实施意见,选择按照“突出重点、改革创新、继承发展、引领示范”的原则下,正式启动“本科教学工程” 。阶段二:

2012年至2019年: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2012年,教育部指出要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信息化,逐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 2016年,教育研究深化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发展。 2019年,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发布了“国家教育信息化2.0计划山东标准版本”—— AI蛙答答自适应学习平台。平台满足了“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数据化、个性化的要 求。阶段三:

中山市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战略规划报告书

中山市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战略规划报告书(2005——2010年) (最终稿) 中山市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中长期战略研究第二项目小组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

第一章项目概要及战略概述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交通运输网络越来越成为支持人员、物质快速高速流动,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设施。商业资本介入公路与桥梁建设行业投资,建设与运营催生了中国各地路桥收费行业。 在此背景下,中山市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始建于1985年3月,其前身为中山市公路桥梁有限公司(与中山路段改建工程指挥部合署办公),负责与有关单位合作对中山市范围内的桥梁、公路工程建设办理集资、贷款、引资、收费还贷等业务,当年定性为科级建制的事业单位,归属交通局领导和管理。 1992年12月,中山公路桥梁有限公司与外商共同投资建设中山港大桥落成通车,成立广珠东线中山路段有限公司,下辖中山港大桥收费站和十顷大桥收费站,成为中山市乃至广东省经营性收费公路之典范工程。 1998年11月该公司重组为中山市公用事业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同时更名为中山市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880万元,为国有独资企业,公司性质由国家事业性单位转型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国资企业,总资产100,753万元,收费收入19,846万元。 本次战略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在第一研究阶段(全面诊断分析)的基础上帮助中山市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构建未来5年至10年的战略发展规划,第二项目小组经过与中山市路桥建设有限公司项目小组多次战略研讨,主要探讨了各种战略定位的可行性,发现可能的发展阻力与障碍,细化具体战略步骤。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初步完成了中山市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制定。

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

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 XXXX年是XXX建校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工程持续高潮的一年。基建工程部全体职工满怀创造世界一流大学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拚搏奉献,工作总结范文克服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难度大的困难,脚踏实地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 一、投资计划及完成情况 (一)基建投资计划及完成情况 1、基建投资计划: XXXX年教育部批准下达XXX基建投资调整计划XXXXX万元,结转以前年度未完国拨投资44XX万元,共计XXXX4万元。其中:由基建工程部实施的投资计划XXXXX万元。.... 2、基建计划完成情况: XXXX年度,基建工程部实施的项目共计完成基建投资XXXXX万元,其中:①完成XXXX年投资计划XXXX万元;②完成国拨征地计划XXXX万元; (二)"XXX"计划及完成情况 3、"XXX"计划: "XXX"三年共计安排投资X4XXX万元,改造规模

XXXXXXMX,共计4X个工程项目(改造项目44个,新建项目4个); 4、"XXX"计划完成情况: "XXX"综合改造工程全部完成,部分项目尚未完成竣工结算。 (三)工程结算审计工作 已完成部内审核项目共计XXX项(其中新建工程X项,XX万元以上改造项目XX项),比去年增加了XX项,审核投资4XXXX万元。 XXXX年工程结算审计工作,无论从项目数量上,还是审核金额上,均比XXXX年有较大幅度增加。部内审核质量有很大提高,送学校审计项目中,校审计室已审定结算XX项,审计金额XXXXX万元,审减额XX万元,为送审金额的%,比XXXX年的%下降%;图书馆扩建工程 XXXX年完成竣工结算审计,原计划总投资为XXXXX万元,由于工程各环节注意节约投资,结算严格把关,因而实际竣工造价为XXXXX万元,比计划投资减少XXX万元。 二、工程项目管理 指导思想:以工程质量为核心,全面控制质量,投资,进度,做好服务和文明施工等各项工作。 (一)新建工程项目 1、理科楼群4#楼工程:XXXX年X月XX日开工,该工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分析报告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 分析报告

一、铁路建设 (4) 二、公路建设 (7) 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9)

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近年来亦保持持续增长。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用20~30 年才完成其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大致开始时间是90 年代中后期,目前正处在建设中期。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无论是公路还是铁路,中国距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尚有较大距离,与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差距,说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 我国交通基建领域的投资一直以来由政府主导。在“十一五”规划下,如图6.8 所示,我国政府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将高达3.8 万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73%,计划用于交通运输的合理布局,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发展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等。

一、铁路建设 目前铁路建设正处于黄金时期,“十一五”期间铁路建设投资将呈爆发式增长。2006 年我国铁路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552.75 亿元,比上年增长76.4%(资料来源:铁道部《2006 年铁道统计公报》)。2007 年到2010 年,还将有超过1 万亿元的铁路基建投资,如图6.9 所示。 2006 年7 月1 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至此我国铁路总营业里程已近8 万千米,几乎覆盖了我国所有的地区。2007 年4 月18 日,铁道部在京哈、京沪、京广等线路实行第六次大提速,我国铁路提速线路总里程达16,500 千米,多种高速列车运行时速达到200 千米以上。

某某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一、项目概况 (1) 二、业主简介 (2) 三、研究内容与目的 (2) 四、编制依据 (3) 五、简要结论 (4) 六、技术经济指标 (4) 第二章项目背景 (6) 一、********概述 (6) 二、********发展优势 (6) 三、********功能定位 (8) 四、********发展基础 (9)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0) 一、是********市规划建设的需要 (10) 二、是北碚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10) 三、是********招商引资的需要 (11) 第四章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 (12) 一、需求预测 (12) 二、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3)

第五章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 (14) 一、项目建设地址 (14) 二、气象地质条件 (14) 三、工程建设条件 (16) 第六章工程建设方案 (17) 一、设计依据 (17) 二、规划设计原则 (17) 三、道路设计 (18) 四、市政综合管网及排水设计 (21) 五、照明设计 (27) 六、绿化工程 (28) 七、土地平整 (29) 第七章环境保护及评价 (30) 一、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30) 二、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 (30) 三、环境影响对策 (31) 四、环境影响评价 (32) 第八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33) 一、领导班子 (33) 二、机构设置 (33) 第九章项目进度计划及招投标 (35)

一、项目进度计划 (35) 二、项目招投标 (35) 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7) 一、投资估算 (37) 二、资金筹措 (39) 第十一章财务评价 (44) 一、财务评价原则、依据及参数 (44) 二、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 (45) 三、成本费用估算 (46) 四、利润估算及利润分配 (47) 五、财务分析 (48) 六、财务评价结论 (53) 第十二章社会评价 (61) 一、社会影响分析 (61) 二、互适性分析 (63) 第十三章结论及建议 (65) 一、结论 (65) 二、建议 (65)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项目业主:****市双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三)项目法定代表人:**** (四)项目建设地址: ****市****工业园区座落于****市****区境内,处于“渝西经济走廊”的中心地带。园区距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6公里,距****市区70公里。 (五)建设内容及规模: 1.建设规模 完成园区道路2882米及道路两边各100米土地征用和相配套的绿化、水、电、天然气等管网系统建设。征地面积901亩。 2.建设内容 1)青龙路东段:起于青龙路终点,向东延伸。全长2122米,宽26米(行车道16米,两侧人行道各5米)。 2)火炬路:起于沙土湾,道路向北延伸路经王家院子、易家咀至郭家院子。全长760米,宽26米(行车道16米,两侧人行

道各5米)。 (六)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10786.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2896.04万元,工程其他费用7396.45万元,基本预备费322.51万元,建设期利息171.00万元。 (七)资金筹措 拟用道路两边各100米土地和工业园区内已存量地合计901亩作为抵押物,通过金融机构贷款申请贷款3500.00万元,业主方自筹7286万元(占总投资的67.55%),共同用于该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企业自筹7286.00万元; 银行贷款3500.00万元; (八)建设年限:2008年01月-2008年12月(1年)(九)项目进展情况 目前, ****市双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已经完成项目立项、规划、地勘、设计及项目土地征用工作,现已进入项目施工招投标环节。招投标结束后即可进场动工。 二、项目业主简介 ****市双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根据****府发[2004]2号精神,于2004年3月由****区财政局出资,按照现代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的信息化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数据的信息化,第二个层面是流程的信息化,第三个层面是决策的信息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中实现上网的只占所有企业的20-30%,全部实现CAD、OA、MIS系统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ERP 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我国加入WTO,如何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科技部徐冠华部长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五”期间科技部将拿出8亿元资金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并在去年对宝钢、一汽等19项大企业信息化项目安排国债贴息支持的基础上,继续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债贴息重点支持的专项,力争用5年时间在国家重点企业中基本实现信息化。 长期以来,政府十分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将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的重大举措,大力推动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企业,积极采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指导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2001年我们在江苏省计划发展委员会的支持和参与下,对省内100多家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和今后打算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重点企业进行了深入地实地考察。现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的措施和途径作简要介绍。 一、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当数量企业对实施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施此类系统的主动性不强,系统实施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存在一定盲目性。 2.企业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比较缓慢,企业的落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相冲突,观念更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重组的任务非常繁重。 3.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较为混乱,市场制度建设滞后;软件价格高,对环境要求高,超出相当数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软件商的服务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依赖于软件商提供更全面和完善的服务,但大多数软件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缺乏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专业咨询机构。这样,在系统实施过程中企业缺少可依赖和可靠的指导者、权益维护者和风险分担者,不利于系统的推广应用。此外,还缺乏软件开发人才和应用人才。调查中,有60%的企业认为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和人才流失是制约系统应用的关键因素;软件开发人才的缺乏,同样制约了管理系统软件的“本土化”进程。 5.政府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引导和支持不够系统、不够有力。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计委、经贸委、科技管理部门等都分别有自己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相互协调不够。 二、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 针对上述情况,为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应进一步明确推动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政府的推动应侧重于营造有利于系统应用的行业和社会环境,这是设计政策措施的总体思路。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报告

摩林河温泉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报告 摩林河温泉(又名伊和乌素温泉)位于杭锦旗伊和乌素镇西部1 公里处,为由国家地矿部第三普查大队4044钻井队于1977年钻成的温泉自流井,根据1996 年中国地质矿业内蒙古公司的《内蒙古伊和乌素温泉水质评价报告》,该温泉属于硫酸钠型医疗温泉,十分适宜开展温泉疗养。随着休闲日益成为世界性趋势和潮流,温泉休闲也逐渐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的生活权利,杭锦旗旗委、旗政府、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提出将摩林河温泉作为全旗旅游发展的重心,着力打造综合性的温泉休闲度假区的工作计划。该温泉项目的提出将填补杭锦旗温泉旅游的空白,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延长旅游季节,为居民与游客提供更具活力、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摩林河温泉旅游区概况 规划区分为引导及摩林河温泉休闲养生区、万亩马莲观光区和伊和乌素镇区四个区。 一)摩林河温泉休闲养生区 本区位于伊和乌素镇西北2.5 公里,锡磴公路北侧,范围包括摩林河温泉、五彩喷砂泉、摩林河、摩林河水库、摩林河二水库、摩林河草原等区域。 摩林河温泉(又称伊和乌素温泉)水温43C,日出水量为210立方米/日,经化验,为偏碱性高矿化硫酸钠型水,泉水中含有20 多种微量元素,对心脏病、风湿病具有一定的疗效,可防止荨麻疹、皮肤病,放射性镭和氡可以治疗白癜风之类的皮肤病,被当地牧民尊为“圣水”。温泉不具备农业灌溉条件,进行降低硫化物、氟化物及水温处理后,可以达到渔业水质标准要求。当前该区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有小型疗养院一座,建筑面积约1 000平方米,是集洗浴、草原观光为一体的疗养、休闲、度假景区。到目前为止,景区共投入资金400多万元,路、电、讯等基础设施全部配套,日接待能力200人,过夜游客80人左右。本温泉出水状况与开采初期相比已经开始呈现温度缓慢降低、出水量缓慢减少的趋势。 五彩喷砂泉位于摩林河温泉以西,为自流冷泉,日出水量约1000 立方米/ 日,最终注入摩林河二水库中;由泉中喷涌的淡水清澈见底,并携带着五彩的砂石上下翻腾,十分美丽;由于该泉四季常流,冬季周边有水草借助水温生长,由温泉出水口向摩林河二水库绵延,景色十分奇幻。 摩林河为鄂尔多斯市最大的内流河,是杭锦旗黄河以外的另一大水系,发源于内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