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第一部分学生论文(河南鹿邑伯阳中学高二一班吕永康)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是我国道家文化的创始人,我国哲学之祖,道教鼻祖。他所著的《道德经》深入阐述了丰富的哲学、伦理、政法、军事等思想,尤其在哲学方面更是有很深的造诣。《道德经》哲学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而且是东方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哲学体系形成了对比和必要的互补,对当今世界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具有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是道家政治伦理的思想核心,他的“认识论思想”和“社会历史观”(主要反映“小国寡民”主张),都对当时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老子在辩证法思想方面堪称为大师,他的辩证法伦理思想充分肯定了道德的发展变化。

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他的辩证法思想是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基本主张的。这句话也经常作为代表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名言。在这里,老子不仅为我们阐述了事物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让我们看到了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一般人通常对于一件事,要么只看到它好的一面,要么只看到它坏的一面,很少有人能从事物的正面看到它的反面,在好事中发现坏的根苗,在坏事中看到好的预兆。从古代“塞翁失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祸与福是循循相连、相互转化的。所以当我们遇上灾祸的时候用不着垂头丧气,交上好运也不要趾高气扬。假如你在一次考试中失利了,而且还是你平常最优异的那一两科,这时,你不要垂头丧气,闷闷不乐,这其实是好的预兆。请仔细思考一下,这只是在平时的测试中你失败了,但你可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样你就离高考的成功又近了一步,就又多了一把开启你梦想之门的钥匙。所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看待事物的对立面,并辩证地去对待,这样就会使你对人、对事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理智。

要完成一件困难的事情,就要从简单容易的事情做起;成就一番丰功伟绩,就必须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同样的道理,任何形式的实践一样也要从点滴起步,一步一个脚印,不要贪多图快,更不能一曝十寒。“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道家认为,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道德习惯的养成以及社会道德风貌的形成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我们个人道德的修养,以及对整个社会都有一种发人深省的重要意义。这一思想也警示着人们不要走极端,要用长远的目光看待每一件事情,要学会辩证对待每一件事情。

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先知人物和文化巨匠,他不仅给中国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宇宙论和本体论的哲学体系,其辩证法和认识论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是社会历史和政治伦理诸弊端的诊断大师和古典人道主义的奠基人。当然,它的思想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例如,他提出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存在着消极的方面,应当予以批判。尽管如此,老子的思想特别是它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提取合理要素为今所用,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推进现代社会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立足于今天的现实,审视老子思想,我们必须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从中汲取合理养分,避免其消极因素的影响。把老子思想的辩证法思想发扬光大。

所以,我认为老子作为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既然老子思想对现代中国甚至世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河南鹿邑老子故里的高中生,就更应该弘扬老子文化,继承和发扬老子思想,特别是其辩证法思想,为中原文化更好、更快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部分教师点评(河南伯阳中学杜富楷)

吕永康同学的文章较系统地阐述了老子辩证法的价值及其现代意义,对老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世界思想界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给予了中肯的评价,更能认识到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所肩负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价值较高。

2005年,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哈特在其所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分别给他精心挑选的100个人物评功论过,排名定位,老子名列第75位。哈特的对老子的评语是:“假如老子的确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很多精神食粮,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或任何其他儒家的作品都流行。”

哈特对老子在西方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给予了高度评价,再次确立了老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和思想史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子是我国妇孺皆知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唐武皇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他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后人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性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

《道德经》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他还进一步提出了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无不体现出老子思想之高深莫测。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这是他的天道无为思想。在社会政治方面,他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德经常是无为的,但没有哪一件事不是它干出来的。他主张统治者要“无为”,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同时,也使人民“无知,无欲,无为”,这样才能使天下安定,政权巩固,以达到“无不

为”的目的。他反对儒家的“仁义”,反对采用严刑悛法统治人民。他认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警告统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民至死不相往来。

在治理国家方面,老子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也就是说,统治者不能我行我素、一厢情愿地今天搞这运动,明天搞那运动,要让人民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农业劳动。如果折腾过来折腾过去,老百姓就不答应,国家就会出乱子。这也是我党“稳定压倒一切”思想的理论依据。

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思想,提升了人民观察事物的能力,促进了人们对道即自然的认识。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开创了唯物主义哲学。他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分别被誉为中西方的哲学鼻祖,对世界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我们不能满足于老子等前人的劳动成果,更不能躺在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上而裹足不前、不思进取,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前人精神财富的内在价值,并把它应用于今天和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才是当代年轻一代的使命。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愧对老子等为我们做出表率的先哲们。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 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大巧若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意守一窍,排除杂念。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 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 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精)

《老子》是战国时期成书的一本哲学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81章,5000余字;上为《道篇》37章,下为《德篇》44章。因其在汉代以后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关于《老子》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曲乡人老聃的思想。 《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因此,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智慧之根。 《老子》思想所以能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老子对远古以来的思想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其学说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既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笔者还认为,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基础并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方位影响的《老子》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整合和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首先,《老子》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本体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金岳霖《道论》。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和对老子所提出的诸如“道”、“德”、“有”、“无”、“动”、“静”、“无极”等范畴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由于《老子》思想是一个概念丰富的思想体系,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因此它获得了某种特殊的理论品质,蕴涵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不同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一、对老子的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思想家,出生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后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德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心理、逻辑、医学、养生等诸多领域。《道德经》中心范畴是“道”和“德”,其中“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1.老子的世界观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感觉不能把握的规律。老子思想讲究道法自然。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说道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一切皆来源于道。还有“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我觉得这句话的深意就在于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有时候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老子的世界观讲究道法自然,道是以其本来状态存在的,也顺其固有态势运行。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存在的客观性而且是有规律可寻的。 2.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矛盾又是相互转化的。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就解释了福与祸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同时老子思想也讲究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这也同样反映了辩证法的观点。 3.老子社会思想 在课上,我知道了老子提出过“大道废,有仁义”的社会思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于大道兴隆,仁义行焉,自然就不觉得有倡导仁义的必要;而崇尚仁义的时代,乃是社会道德危机的表现。返璞归真,百姓以真情实性行事生活是最大的善。这既是老子的社会思想,也同时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观点。老子还提出无为而治的社会思想,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有以民为本、清静无为,可以联想起汉初的统治者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圣人常无为,以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一、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思想。 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章)。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二)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 《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更重要的是,老子不仅看到了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双方,而且对这种矛盾的关系进入了深入的阐述。老子对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而形象的分析。 (三)老子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他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绝对的。他说:?唯之与阿,想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这段话意思是说,是与非、善与恶相差不远,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可以转化的。老子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实,以说明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和决定性。如他说:?个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衿者不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翘起脚跟是不能长久站立的,跨越前进的人是走不远的;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人,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人反而不得长久。总之,老子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实现象进行了抽象,对矛盾转化的普遍性作了很好的概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解读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解读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发表时间:2018-09-18T10:08:47.540Z 来源:《知识-力量》2中作者:柳迪[导读] 老子是我国众所周知的一名伟大的古代思想家,《老子》作为一本哲学巨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辩证思想,同时也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老子是我国众所周知的一名伟大的古代思想家,《老子》作为一本哲学巨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辩证思想,同时也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细细解读老子,收获颇多,在《老子》这一著作中,老子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道,治国以及修身。“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在老子看来,道不仅是世界的本质也是世界运行的规律。 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一)无为内涵 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万物的本源。同时从本质而言,“道”是不可界定的,无法以任何对象来定义它,我们也很难将其表述出来。但是老子对于“道”的表达有很多,其中有“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休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所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息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看作是阴阳、刚柔等对峙的力量、原理之间的相互转化。在“有”和“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物的有而言的,因此“无”并不代表零或者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在的形容。 (二)老子“无为”思想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七十五章)。从我国实际状况来讲,社会群众与政府机关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多,这些矛盾,多数是因为行政机关过多的去干预群众的经济生活,与居民有利益上的冲突。比如说是征地拆迁之类的问题。通过老子这一思想的认知而言,在行政机关中可以倡导“无为”观念,行政机关的一切工作出发点是维护社会群众的利益,这样可以避免行政机关与社会群众有利益相争,因此会减少同群众的矛盾,这样将减轻百姓的负担。 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自知的内涵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去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则讲的是:能够熟知、洞悉他人的叫做智慧,能熟知、洞悉自己的才算聪明。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能够懂得满足这就是富有,懂得身体力行、坚持不懈,这就是有志气。不失本分的人才能够经久不衰。只是肉体上的死亡,但是精神还在的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寿。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懂得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老子的观点来讲,“知人”与“胜人”固然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尤为重要,这让我对“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更深一层的认知。 (二)现实分析 “人贵有自知之明”,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能够在自知的基础上,才知道要不断的战胜自己,在坚持不懈的追梦道路上,坚守自己的本分和原则,方可表现出自己人生价值。因此谨记老子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观点。 三、“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一)方圆处世的内涵老子在这一章中说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意思是说,固执强硬处于劣势,灵活圆滑则处于优势。这句话让我深知了——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要懂得方圆处世的原则。方圆处世中的“圆”则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假如能够把自己置于“圆”中,就能够让对方寻找不到攻击的要点,而是只能够望“圆”兴叹了;同样,在“圆”的处世方式中,又不可以全部的收起自己锋芒,而是在圆中措不及防的出现“方”,这样就会使得对方立刻败下阵来。天圆地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由此可见,“方圆”是一种非常聪慧的处世原则,也是一种层次更高的哲学处世方式,更是衡量天地万物的大尺度。 (二)方圆处世的重要性中国有句俗语说:“三分知识,七分人情”。通俗理解就是一个人要想获取成功,三分靠的是知识,七分则靠这个人的处世方式与能力。因此“方圆”处世的能力,对于一个人取得成功是极为的重要。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交往中,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就要努力成为一个受众人欢迎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受众人欢迎的人,那就必须的正确地认识到“方圆”处事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通常是我们前往成功之路的基础,这就要我们学会从生活日积月累。 (三)方圆处世的关键点首先,这让我们懂得要时刻尊重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在这个社会上你尊重别人,同样别人也会尊敬你。假如你轻视他人,那别人同样也对你也没有敬意。获得友情、广泛建立人际关系也是在人与人之间尊重的基础上。因此要求我们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要懂得夸赞他人的优点,包容他人的缺点,不要故意的暴露他人的弱点,因为每个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每个人都是在乎自己自尊的。除此之外,老子的思想还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由此引发人们去努力探索自然与生命的奥秘。用心去解读与思考老子的核心思想,由此得到耐人寻味的启发,从而指导我们的思想与人生,终生将会受益无穷。 四、《老子》思想对于当今艺术设计的启示 在当今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对于作品的创作就是让作品从无到有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设计师在脑海中构思出作品,这就是作品创作的酝酿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求的是设计师对于日常生活的用心洞悉与体会,同时需要对于素材的积累与提炼以及对设计师自身审美的开拓与内涵。这些都与艺术设计作品的创造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是设计师综合修养的表现。艺术作品是否可以有效使用,在于艺术创作者对于“无”与“有”辩证统一关系的恰当把握。在艺术产品的使用功能方面,着重突出造型中的“无”就是重视“有”,人们通过“有”来用这个“无”。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7公管1班崔惜舜 20173216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于《老子》,应在中国或是华夏子孙,炎黄后代口口中流传。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常说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更有人以为:中国根蒂全在道教。 在诸多影视作品、志怪小说、远古传奇中都有着关于道家的各种描述,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封神榜》、黄巾军张角的传于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道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蓬勃发展,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要说道,又不得不说老庄。老子被誉为道家祖师,写出《道德经》的皇皇巨著,其思想主要存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叫道生万物。这个思想,是为我们中国人,当然也是为世界人,提供了一个解释宇宙的框架。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顺服自然。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治理国家,各个方面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准则,根本的原则。第三,就是相反相成。我们也用四个字来总结,相反相成。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的基本法则。第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持盈,盈是盈满,把这杯慢慢的水端在手上这

个叫持盈,持就是把持,持盈守缺以柔克刚。第四个方面可以用这八个字来总结,后面四个字也行,就是以柔克刚。而庄子则是继老子后道家中集大成者“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庄子》其书,以落天外的构思,意深旨远的寓言,曼妙朦胧的情致,与天地万物共舞的神采,渊深海涵的襟抱,使其受到了后世文人毫不吝啬的称誉:“其言汪洋自恣”,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在我的体会中他的文章主要体现了他的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对于我而言,听了关于于丹对庄子的解读,了解了庄子的世界观和生死观,发现他的思想,是我们这些羡慕田园生活、渴望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无比向往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他对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可火炬没有熄灭,对于光亮而言,不是太难堪了吗?应时的雨已经降临,可浇灌还在进行,对于润泽而言,浇水不是多余的吗?如果立先生为天下之主,那么天下定然太平;而今我还身居其位,这不是多余的吗?请让我将天下交给你。”肯将天子之位出让,尧乃是一片公心;也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日月可鉴。但许由不这么认为,他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还要叫我来接替你,难道我是为了虚名吗?回去吧,君王,天下对我来说没有好处。”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 老子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上最早的辩证法哲学思想家之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许多伟大的人物也从老子的辩证法中吸取精华,应用于社会的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使得老子的思想超越了时间的限制。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不谋而合,我们从中一一分析。 1、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极 《老子》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正因为有丑,才知道美是美,如果没有丑,就不知道美是美,美丑是相对的。善恶也是这样,所有的事物老师在相比较中间才能确定自己的性质。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事物是在对立中来确定自己的性质的,这正好符合了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

2、事物的发展 老子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这方面他讲了很多,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等。很高的台子是用土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你要走一千米,要一步一步的走。他说天下难事必须从容易的开始,天下大事必须在做好细小事情的基础上完成。有的人说一开始不可能把任何大事情全都做好,那常常是需要积累出来的,经验越多,你做的事情就越大。因为任何伟大的事业,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总是有积累的过程。等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个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也是这样认为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 老子有一句话需要我们注意,他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说道是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道的作用是来扶持弱小,因为任何事物都有盛与衰,而且盛极必衰,这就是转化。新生的东西开始比较弱小,而正因为它新生,它才有发展的前途,大家就要扶持它。 4、通过否定达到肯定 老子思想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否定意义的认识。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思维模式看,如果说“无为”是

老子_寡欲_思想的现代意蕴

老子“寡欲”思想的现代意蕴 李瑞艳 老子所居的周朝本是天子之国,但是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周朝失去了天子之威,与普通的诸侯国混同为一。上、下有序的社会结构被打乱,百姓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老子以一种淡泊的心态退居函谷关, 凭借自己丰厚的学识,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处世理念用五千言表述出来,即 现在我们知道的《道德经》。“寡欲”思想在《道德经》中有详尽的阐述。 一、“寡欲”的哲学基础 相传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气呵成的。五千言虽短,涉及的范围却从具体的天、地、人到一般的万事万物,可谓包罗万象。很多学者都对老子《道德经》的内 容做过分类。例如余元洲先生在其《老子新编》中把《道德经》分为“人生之道” “社会之道”等,试图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到天下的治国安邦这个层层递进的阶 段对《道德经》进行解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德经》涉及个人、社会以及国 家各个层面。但无论是哪个层面,都要依“道”而行。因此,“道”是老子提出的所 有观点的基础。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告诉世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当代注家陆玉林认为,“平常所讲的道路,日常的行事规则都是可以说的,但‘道’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人也不能通过语言来了解和把握‘道’。”但是他又说,“这个‘道’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但它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并且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动力,天地万物的运行也以‘道’为法则。”老子把这个观点放在开篇第一章,也许正是想要告诉人们,他反复强调的“道”存在万物之中,他自己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借用文章的五千言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到蕴含在万物之中的“道”的涵义。 老子的这一论述恰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个概念很抽象,但是概念虽然抽象,我们却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具体的物质,而我们看到的这些具体的物质形象却不是“物质”本身。老子的“道”就存在与万事万物之中,而大家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万事万物也是蕴含其中的“道”。《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反向转化是“道”的轨迹,事物的柔弱虚空之处是“道”发挥作用的地方。因此,人只有“寡欲”才能让自己的内在腾出足够的空间,用来生发出更多的东西。所以,“道”是“寡欲”的哲学基础。 二、“寡欲”的价值体现 《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这样表述:“五色令人目盲,五言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太过绚烂的色彩会让人眼花缭乱,过多的旋律会让人耳痛欲聋,繁多的口味会让人失去味觉,过多的游戏会让人心智发狂,难得之物会让人产生追逐的欲求而阻碍人格的发展。所以,老子认为圣人只求吃饱穿暖,绝不贪求声色犬马之乐。老子的“寡欲”思想是建立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的清心寡欲,而不是无欲无求。老子的“寡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既然作为“寡欲”哲学基础的“道”包含天地人和万物这四域,那么“寡欲”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体现在修身、处世和治国三个层面。 (一)“寡欲”的修身观 1.“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对“水”是有偏爱的,他认为水是至善之物,因为水甘愿处在人们不喜欢的低下地位,可以接纳一切事物,是一种与世无争的价值境界。因此,对个人修身而言,要想做到像水一样不争,就要做到“寡欲”。无论是身处高位抑或是地处卑下,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宽阔的心胸去接纳现实。 2.“善恶有报”。《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此为教宗。”这里的善恶有报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所区别。老子所讲的善恶有报更多地是一种辩证转化的运动。作为万物之基的“道”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转变轨迹,“损而益,益而损”相反相成。所以在现实生活之中,不要有过多的欲望,也不要刻意去争夺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因为过多的争夺反而会让自己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二)“寡欲”的处世观 1.“三宝”的和谐社会构建。《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作为社会中的人,其行为要符合社会的规范,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寡欲”在个人修身方面提出的“上善若水”和“善恶有报”使人变得仁慈和内敛,此处的“不敢”意为“慎”,即谨慎周全。所以,“寡欲”思想让社会中的人学会仁慈、内敛和谨慎,这种处世态度有助于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状态。自工业革命至今,人类无休止的欲望促使人们对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然而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伤害也会作用于人类社会中来。例如2003年的非典、2013年H7N9禽流感以及雾霾等灾害。在人类社会已经获得可以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保障之后,应该“寡欲”和自律,对自然界秉承一颗仁慈之心,谨慎地处理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按照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办事,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 2.“不争”的社会生存态度。《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浅析老子的政治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

浅析老子的政治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

浅析老子的政治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 闫祯 (山东中华文化学院济南250002) 内容摘要:和谐社会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多重关系,政治的和谐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子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道德经》中论述的关于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执政为民的民本思想、天道公平的社会平等观念、轻令简约的为政观念、弥兵反战的和平思想,是老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虽然这些思想还不系统, 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 但《道德经》中的关于政治和谐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 关键词:老子、政治和谐、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也是扎根于当代中国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的国家,有着注重建设和谐社会的悠久历史。老子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道德经》中, 就有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社会的理念, 虽然这些理念还不系统, 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所

倡导的和谐社会, 但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现代与传统的互补,《道德经》中的关于政治和谐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本文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其中所包含的政治和谐思想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对无为而治有一个精妙的比喻:“治大国,若烹小鲜”。统治者只有小心谨慎,严肃认真,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左右国家,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即圣人,百姓并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以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百姓,顺应百姓生产生活的自然规律。若朝令夕改,朝三暮四,百姓便无所适从,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就违背了无为而治的总体思想,那么国家离灾祸也就不远了。这告诫了日后的执政者,治理国家就像烹鱼一样,要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关系,使之共存共荣,相互促进。掌握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度”,做到使统治不扰民,又能使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后世的执政者以无为之心处以无为之道。 老子以为,过分看重自己,过多考虑自己的利益,是一切祸

《老子》思想及其在战略管理上的思考 未分类

《老子》思想及其在战略管理上的思考未分类 《老子》思想及其在战略管理上的思考 摘要 老子哲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之一,在我国和世界各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至今对老子的思想仍然对现代社会问题的阐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老子思想研究现状的调查,说明了老子思想的深远作用。同时从哲学意义和社会归止上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探讨,并对老子哲学的思想体系做了初步的介绍。同时对老子哲学思想的从企业管理方向,由战略管理的高度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以期能与战略管理知识和理论相印证,寻求战略管理在中国文化中的支撑和理解。 关键词:老子、道、战略、管理 《老子》思想及其在战略管理上的思考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很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春秋末年,老子写下了《道》《德》二篇著作,世称《道德经》,也叫《老子》。老子之后列子、庄子、鬼谷子等人为传播道家思想写下了《列子》、《庄子》、《管子》、《鬼谷子》、《吕氏春秋》等大量著名经典,汇聚成蔚为大观的道家流派,到了汉代又发展出中国最大的本土宗教----道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 一、《老子》思想研究现状 《道德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被德、英、日、前苏联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国《纽约时报》更是将老子本人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从《道德经》诞生起至今,老子哲学对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人们对老子思想的研究也就一直持续着,从未间断。 秦汉至于近代,学者们研究《老子》的著作极多,据记载达到了三千余种,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也有四百种左右。特别要提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期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老子》带给我们 的现实意义 姓名 系别文化与传播系 班级传播学 学号 指导老师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甚远的影响。而《老子》以及其所蕴含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又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如果要深入的理解《老子》的哲学,做到古为今用,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其自身的内容和背景。 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对其有着详细的解读,他认为:“老子,救世之书也。”“老子着书,明道救时”,“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初衷是在于“救世”,那么,我们就要回到老子成书的春秋时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危机,以更好的了解《老子》。 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也就是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周公“制礼作乐”千年后,礼乐制度走到了崩坏的边缘。而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之外,孔子的儒家思想显然更加为世人所熟知,孔子从继承与发扬礼乐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然足够完美,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用“礼乐”来教化百姓,让社会不再动荡,国家稳定。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追求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并且站在肯定礼乐文化的立场,对传统的西周继承下来的制度加以“损益”的改制。 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则不然,他恰恰认为礼乐制度才是造成道德衰微的原因,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本。他认真的反思着人为的一切因素在文明中,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尖锐的指出了礼乐制度的危机正是其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如同他这番话的辩证思想,社会之所以产生危机的原因究其根本,不也正是人们自身自食其果吗。他认为一切的罪恶都来源于欲望,而人们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他的思想简单朴实而又犀利,并对于制度本身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让我们思考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之间的作用。他的学识是政治的放任主义与伦理的自然主义的哲学。他的理想政府是清净无为的政府,因为人们所需要的是自由自在而不受约束的生活。但是老子又并不是教人以放任自然,消极抵抗。像林语堂所说:“教人以守愚之为智,处弱之为强,其言曰:不敢为天下先。而其理由即为简单,盖如是则不受人之注目,故不受人之攻击,因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对于儒家的态度也耐人寻味,以戏谑的口气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在他眼里,孔子一样的圣人,恰恰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故而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心,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 而当我们了解到老子思想的核心便在于对文明的批判和“无为”的思想后,我们又怎么能将其古为今用,在现代社会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呢?“无为”真的就是无为吗?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做,并不是无为,而是不乱为、是顺应客观规律、尊重自然的意思。“无为”的理解更应该是“不妄为”,所以才能无不为。万事万物都有它们自身的规律存在,我们只能顺应规律和时代的潮流,在客观条件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便是乱为和妄为。就算是“为无为”,也是要以“无为”的态度去“为”才对。而我们再看“为而不恃”、“为而不争”,也是鼓励人们去“为”去做,去发挥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同时也不要去妄为,不要在欲望的驱使下违背了规律。而在当下

《浅谈〈老子〉思想》

浅谈《老子》思想 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哲人的思想不同于其他哲人,他大胆而又深远地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呼吁回归原始部族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平和谐相处。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老子生于约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据说是《道德经》的作者。还有人认为他的身份是楚国人老莱子,与孔子同时,司马迁在其《史记》里记载道:“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也有人认为他是周太史儋,生活在孔子死后的一百多年里。但无论他是李耳,还是老莱子,亦或是周太史儋,都不影响我们对这部《道德经》的高度评价,这部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在今天依旧发挥着它的余热,为人们在解决宇宙之谜与世界之道上提供了崭新的方向,对人类心智的启发和良知的培养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本文将以《道德经》原本为基础,浅谈老子的思想精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中开篇便提出了老子最根本的思想: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和真正的名都是不可言说的,如果能说出来,便是普通的道与名,便不具备真正指导众生,体现宇宙运转规律的作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既然世界上有了道与名,那又是什么创造了天地和万物呢?西方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中认为是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世界和万物,第七天创造了人。中国古代也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泥造人”等神话传说,但是这些在人们的认识中,终归是一些神话的存在,并不能深刻地揭示宇宙奥妙的本质。老子认为,无与有才是天地的开端和万物的圣母,他们依靠“道”运作起了这个世界。这个说法看起来似乎十分晦涩,但如果我们仔细理解就会发现,无和有并不是一种僵化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事物都在经历这个过程:植物会生长,也会死亡;人会出生,也会去世。无与有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相互的转化,无会生有,有也会成无,老子正是通过这样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为我们揭示了万事万物的规律和本质,使我们认清了这个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摘要:《老子》中的哲学观点体现了老子的智慧,本文主要从修身养性和辩证观两个方面论述老子的思想,并结合当前社会问题谈老子的哲学观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老子老子思想哲学观 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唯一的著述《老子》中。老子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军事学等方面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其很多哲学观点,对中国的文化更是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问题也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很多人对现实生活产生疑问和迷茫,有的甚至绝望,而走向不归路,很多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再来看老子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一.修身养性 老子多次以水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但是与世无争,身居众人所厌恶的卑微之地,所以它更接近大道。它总是处在亲和的地方,思想上总是保持深藏不漏,总是倾向于仁爱,言语总是守信,政治上保持安定,做事情很干练,举动也切合时宜。正是由于它与世无争,所以才不遭到怨恨。老子和孔子都以水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在老子眼中,修养到达最高境界的人就像水一样,水的特性就是谦和柔顺,但是它与世无争。做人如果能做到这样,也就达到了境界。老子的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能处于卑下,能包容一切,能服务他人,能做到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水的特性还表现为“柔”,老子贵“柔”的思想在很多章节都有所表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一、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思想。 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章)。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二)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 《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更重要的是,老子不仅看到了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双方,而且对这种矛盾的关系进入了深入的阐述。老子对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而形象的分析。 (三)老子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他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绝对的。他说:“唯之与阿,

想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这段话意思是说,是与非、善与恶相差不远,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可以转化的。老子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实,以说明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和决定性。如他说:“个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衿者不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翘起脚跟是不能长久站立的,跨越前进的人是走不远的;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人,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人反而不得长久。总之,老子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实现象进行了抽象,对矛盾转化的普遍性作了很好的概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老子不仅认识到了矛盾的普遍性,还猜测到了在矛盾转化中的某些变化过程。如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在此老子以树木的生长变化,高台的修筑,千里的远行等等为例,说明了事物的变化时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还包含着一个逐渐的质变过程。老子还将矛盾转化的思想应用于人生,说明人应该如何处事。总之,老子运用矛盾转化的辨证观点,提出了一套处世哲学。不论我们如何去评价这一套处世哲学,都不能否认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甚至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哲学的实践性。 二、老子辩证法思想的特点 老子辩证法思想特点之一是,他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指出了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是一种合乎规律的运动。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的完整意思是这样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在这里,“反”有两种含义:一是对立的含义;另一个是转化的含义。这两者都是“道”的运动。接着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就是说,宇宙万物也是通过它自身反面作用

浅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第一部分学生论文(河南鹿邑伯阳中学高二一班吕永康)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是我国道家文化的创始人,我国哲学之祖,道教鼻祖。他所著的《道德经》深入阐述了丰富的哲学、伦理、政法、军事等思想,尤其在哲学方面更是有很深的造诣。《道德经》哲学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而且是东方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哲学体系形成了对比和必要的互补,对当今世界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具有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是道家政治伦理的思想核心,他的“认识论思想”和“社会历史观”(主要反映“小国寡民”主张),都对当时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老子在辩证法思想方面堪称为大师,他的辩证法伦理思想充分肯定了道德的发展变化。 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他的辩证法思想是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基本主张的。这句话也经常作为代表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名言。在这里,老子不仅为我们阐述了事物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让我们看到了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一般人通常对于一件事,要么只看到它好的一面,要么只看到它坏的一面,很少有人能从事物的正面看到它的反面,在好事中发现坏的根苗,在坏事中看到好的预兆。从古代“塞翁失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祸与福是循循相连、相互转化的。所以当我们遇上灾祸的时候用不着垂头丧气,交上好运也不要趾高气扬。假如你在一次考试中失利了,而且还是你平常最优异的那一两科,这时,你不要垂头丧气,闷闷不乐,这其实是好的预兆。请仔细思考一下,这只是在平时的测试中你失败了,但你可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样你就离高考的成功又近了一步,就又多了一把开启你梦想之门的钥匙。所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看待事物的对立面,并辩证地去对待,这样就会使你对人、对事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理智。 要完成一件困难的事情,就要从简单容易的事情做起;成就一番丰功伟绩,就必须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同样的道理,任何形式的实践一样也要从点滴起步,一步一个脚印,不要贪多图快,更不能一曝十寒。“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道家认为,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道德习惯的养成以及社会道德风貌的形成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我们个人道德的修养,以及对整个社会都有一种发人深省的重要意义。这一思想也警示着人们不要走极端,要用长远的目光看待每一件事情,要学会辩证对待每一件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