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

一、选择(第一章)

1.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C 】

A. 人类生态系统

B. 自然生态系统

C. 城市生态系统

D. 社会生态系统

2.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征的系统研究思路是【 A 】

A. 黑箱

B. 白箱

C. 灰箱

D. 绿箱

3.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来研究系统整体特性的研究思路是

【 A 】

A. 白箱

B. 黑箱

C. 红箱

D. 灰箱

4.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D 】

A. 人口—资源—环境峰会

B.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

C. 环境保护大会

D. 人类环境会议

5.属于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的是【 B 】

A. 政治

B.大气

C. 法律

D. 文化教育

6.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称为【 B 】

A. 人口迁移

B. 人口城市化

C. 城市人口过密化

D. 人口城市规划

二、填空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取食和被食而形成的链索关系称为食物链。

2.城市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生态系统。

3.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称为生态位。

4.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5.环境承载力最主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

6.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三、名词解释:

1.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来表示。

2.系统: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成分按一定的规律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朝着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集合)。

四、简答: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黑箱研究思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性和反映特征的系统研究思路。

2)白箱研究思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3)灰箱研究思路:同时兼用白箱和黑箱的研究思路而派生出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思路。

2.如何理解现代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由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人口转化。

3.环境承载力包括哪几个方面?

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资源条件。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同样包括现实与潜在两种类型。

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大小的指标。

4.食物链(网)原理应用于城市生态系统中时主要反映在哪几个方面?

1)首先是指以产品或废料、下脚料为轴线,以利润为动力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企业相互联系在一起。

2)其次,城市食物链原理反映了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的这一特点,即城市的各个组分、各个元素、各个部分之间既有着直接、显性的联系,也有着间接、隐性的联系。各组分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3)此外,城市生态学食物链原理还表明: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便于理解:人类以来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存;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污染后果最终将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归结于人类自身。)

5.何谓城市生态位?大致可分为哪几类?

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例如水、食物、能源、土地、气候、建筑、交通等)和生态关系(例如生产力水平、环境容量、生活质量、与外部系统的关系等)的集合。

城市生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生态位;另一类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简称生活生态位。

6.简述系统的特征。

1)整体性或称集合性2)关联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5)反馈机制

7.何谓环境承载力?其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环境承载力分为哪几种类型?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环境承载力最主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环境承载力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地区不同或时间范围不同,环境承载力也可以不同。

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资源条件。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同样包括现实与潜在两种类型。

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大小的指标。

8.什么是黑箱研究思路?什么是白箱研究思路?什么是灰箱研究思路?

1)黑箱研究思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性和反映特征的系统研究思路。

2)白箱研究思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3)灰箱研究思路:同时兼用白箱和黑箱的研究思路而派生出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思路。

一、选择(第二章)

1.属于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等起直接作用的生态因子是【A 】

2.生态系统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分别是【B 】

A. 单向、单向

B. 循环、单向

C. 单向、双向

D. 双向、循环

3.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 B 】

A. 生态宽度

B. 生态幅

C. 生态阈值

D. 生态范围

4.总初级生产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所遗留的有机物质贮存的能量称为【 D 】

A. 生物量

B. 初级生产力

C. 次级生产

D. 净初级生产

5.按Linderman的“百分之十定律”,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 D 】

A. 70%

B. 50%

C. 30%

D. 10%

6.属于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等起间接作用的生态因子是【 C 】

A. 光照

B. 温度

C. 海拔高度

D. 降水

7.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的移动量称为【 C 】

A. 生态效率

B. 周转率

C. 流通率

D. 同化效率

8.生态系统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称为【D】

A. 生态单元

B.蓄库

C.功能群

D. 营养级

9.生态系统无生命类成分中,属于有机物质的是【 D 】

A. 氮

B. 铁

C. 氧

D. 蛋白质

10.食物链不论如何复杂,但食物链并不很长,其营养级一般不超过【 B 】

A. 1-2个

B. 4-5个

C. 7-8个

D. 10-12个

11.大马哈鱼生活在海洋中,生殖季节就成群结队洄游到淡水河流中产卵的现象说明了生态因子具有【 C】

A.主导因子作用

B.直接作用

C. 阶段性作用

D. 补偿作用

12.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这种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是【B 】

A. 协同作用

B. 拮抗作用

C. 叠加作用

D. 净化作用

13.根据生命的需要,属于结构元素的是【 D 】

A. 铁

B. 铝

C. 硫

D. 碳

14.属于气态循环的物质是【 C 】

A. 钙

B. 磷

C. 二氧化碳

D. 碘

15.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其固定是通过绿色植物的【 B 】

A. 呼吸作用

B. 光合作用

C. 蒸腾作用

D. 蒸发作用

16.根据生命的需要,属于大量营养元素的是【 A 】

A. 钙

B. 铜

C. 锰

D. 铁

17.属于沉积循环的物质是【 D 】

A. 氧

B. 氮

C. 二氧化碳

D. 磷

18.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状态称为【 C 】

A. 生态承载力

B. 生态失衡

C. 生态平衡

D. 生态阈值

19.物质和能量越接近食物链末端越少,由此形成了营养级呈【 B 】

A. 长方形

B. 金字塔形

C. 圆柱形

D.线性

20.德国化学家利比希研究指出作物的产量常常不是被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所限制,而是受那些只需要微量的营养物质所限制,这一定律称为【 C 】

A.林德曼定律

B. 耐受性定律

C. 最低量定律

D. 限制定律

21.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提出接近有机体耐性限度的几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在质和量上的不足和过量,都可以引起有机体的衰减或死亡,这一定律称为【 D 】

A. 最小因子定律

B. 贝格曼定律

C. 限制因子定律

D. 耐受性定律

22.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来说,如果光照不足,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量来补足,这种作用称为生态因子的【 C 】

A. 综合作用

B. 阶段性作用

C. 补偿作用

D. 不可替代作用

2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周转时间最长的物质是【 B 】

A. 大气圈中的氮

B. 海洋中的钠

C. 大气圈中的水

D. 海洋中的硅

24.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出入一个库的流通率除以该库中营养物质量被称为【 C 】

A. 生产率

B. 输入率

C. 周转率

D. 输出率

25.自然生态系统传递能量主要通过【 C 】

A. 采掘部门

B. 能源生产部门

C. 食物网

D. 农业部门

26.生态系统无生命类成分中,属于无机物质的是【 C 】

A. 碳水化合物

B. 脂肪

C. 铁

D. 核酸

27.根据生命的需要,属于微量营养元素的是【 B 】

A. 碳

B. 铜

C. 氢

D. 氧

28.有机汞和硒同时在金枪鱼中共存时,可抑制甲基汞的毒性,这一现象反映了这两种化合物之间存在【 A 】

A. 拮抗作用

B. 叠加作用

C. 净化作用

D. 协同作用

29.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称为【 A 】

A. 生境

B.生态幅

C.分布区

D.环境

30.任何一个时间里,物质生产的总量,即总内能的贮存量称为【 D 】

A. 有效光量

B. 摄食量

C. 同化量

D. 生物量

二、填空

1.生态系统无生命类的成分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三种。

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取食和被食而形成的链索关系称为食物链。

3.生态系统生命类成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三种。

4.每种生物对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5.按Linderman的“百分之十定律”,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 ,则生产效率顺营养级逐级递减。

6.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

7.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以营养为纽带和链条,把生物与非生物紧密地结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

8.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9.城市生态系统向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为正向演替。10.生态系统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1.生态因子的净化作用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1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和沉积循环三种类型。

13.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

三、名词解释

1、净初级生产:

是指总初级生产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所遗留的有机物质贮存的能量。

2、生境: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

3、利比希最低量定律:

德国化学家利比希在进行各种因素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时,发现作物的产量常常不是被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所限制,而是受那些只需要微量的营养物质所限制,称为利比希最低量定律。

4、耐受性定律:

接近有机体耐性限度的几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在质和量上的不足或过量,都可以引起有机体的衰减或死亡。

5、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是指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6、总初级生产:

是植物总光合作用中固定的总的太阳能。

四、简答: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区别: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具有性质上的差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能量都以自由能的最大消耗和熵值增加,以热的形式而耗损,因此能量流动又是单方向的。物质流的则是循环的。

联系: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是密切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2.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生态因子所发生的作用虽然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重要作用和不重要作用之分,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

2)主导因子作用:

在诸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子。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可单考选择)

区分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很重要。

(直接:温光水间接:起伏、坡度、经纬度、海拔)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可单考选择)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

(例如:鱼类洄游。大马哈鱼,生活在海洋,生殖季节成群游回淡水河流产卵。鳗鲡在淡水中生活,洄游到海洋中生殖。)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单考简述:如何理解……?)

1’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其重要性,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所以从总体上说生态因子是不能替代和补偿的。

2’但在局部是能补偿的,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同样可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3.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化学循环各有其个性,根据循环的属性,分为三种主要的循环类型。

2、气态循环。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质。

3、沉积循环。这类循环是缓慢的、非全球性的、不显著的循环(以磷、硫、碘循环为代表)

4.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2分)

(2)生命类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种;(2分)

(3)无生命类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三种。(1分)

5.何谓还原者?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又可称为分解者。它们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6.如何理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1’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其重要性,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所以从总体上说生态因子是不能替代和补偿的。

2’但在局部是能补偿的,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同样可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7.如何理解耐受性定律?

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即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生物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才能很好生活,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接近有机体耐性限度的几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在质和量上的不足或过量,都可以引起有机体的衰减或死亡。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五、论述题

1.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限制因子规律:

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

德国化学家利比希在进行各种因素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时,发现作物的产量常常不是被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所限制,而是受那些只需要微量的营养物质所限制,称为利比希最低量定律。

3)耐受性定律:

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即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生物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才能很好生活,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接近有机体耐性限度的几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在质和量上的不足或过量,都可以引起有机体的衰减或死亡。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2.试述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方式。

拮抗作用:拮抗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有机汞和硒同时在金枪鱼共存时,可抑制甲基汞的毒性。)

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等于或超过各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和。

增强作用:一种化合物对某器官系统并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毒性增强。

净化作用:净化作用是指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浓度的增加,净化作用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1)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淋洗、挥发、沉降

2)化学净化:氧化和还原、化合和分解、吸附、凝聚、交换、络合等。

3.试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无生命类(选、填)

1)太阳辐射能

2)无机物质(O2、N2、CO2、H2O、Fe)

3)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和核酸)

生命类

生命类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其主要功能分别是:

1)生产者:能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初级生产,即光合作用。

2)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指的是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

3)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又可称为分解者。它们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意义。(若问生态意义,则先写功能,后写意义。)

生态系统还可以根据物质和能量的活动性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或称循环库)两大类。

一、选择(第三章)

1.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中消费比例最大的是【 A 】

A. 煤炭

B. 石油

C. 天然气

D. 水电

2.引起日本痛骨病事件的重金属元素是【 C 】

A. 铅

B. 汞

C. 镉

D. 铜

3.大气中的烟尘可以通过气流的扩散、降水的淋洗和重力的沉降等作用而得以净化,这属于【 A 】

A. 物理净化

B. 化学净化

C. 生物净化

D. 生物转化

4.引起日本米糠油食物中毒事件的物质是【C 】

A. 锌

B. 甲苯

C. 多氯联苯

D. 甲醛

5.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D 】

A. 人口—资源—环境峰会

B.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

C. 环境保护大会

D. 人类环境会议

6.属于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的是【 B 】

A. 政治

B. 大气

C. 法律

D. 文化教育

7.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社会环境的是【 D 】

A. 水体

B. 土壤

C. 居民

D. 文化教育

8.引起日本水俣病事件的重金属元素是【 B 】

A. 砷

B. 汞

C. 铅

D. 锌

9.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称为【 D 】

A. 产业结构

B. 交通结构

C. 经济结构

D. 能源结构

A. 采掘部门

B. 能源生产部门

C. 食物网

D. 农业部门

二、填空

1.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外部和内部两个功能。

2.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包括生物生产与非生物生产。

3.目前中国能源的生产结构以煤炭为主,约占75%左右。

三、名词解释

1.能源结构

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2.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生产

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物质生产是人类生态系统特有的生产功能,是指其具有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满足城市人类的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的性质,有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两大类。

3.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称作城市系统。

四、简答:

1.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生产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物质生产是人类生态系统特有的生产功能,是指其具有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满足城市人类的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的性质,有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两大类。

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所需的各类有形产品和服务。包括:

1)各类工业产品

2)设施产品

3)服务性产品

非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所需的各种文化艺术产品及其相关服务。

2.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3.城市生态系统非生物生产中的物质生产指的是什么?

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所需的各类有形产品和服务。包括:

1)各类工业产品

2)设施产品

3)服务性产品

五、论述

1试述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的区别。

1)在能量使用上,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前者的能量流动类型主要集中于系统内各生物物种间所进行的冬天过程,反映在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后者由于技术发展,大部

2)在传递方式上,自然生态系统主要通过食物网传递能量,而城市生态系统可通过农业部门、采

掘部门、能源生产部门、运输部门等传递能量。

3)在能量流运行机制上,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自为的,天然的,而城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以

人工为主。

4)在能量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使城市遭到污染。

2.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包括生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

2.)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功能是指城市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类生物交换、生

长、发育和繁殖过程。

3.)非生物生产是人类生态系统特有的生产功能有物质的与非物质的非生物生产两大类。

4.)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所需的各类有形产品和服务。

5.)非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所需的各种文化艺术产品及其相关服务。

一、单项选择(第四章)

1.在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中,每一个龄级的个体的死亡数接近进入该龄级的新个体数,这一模式称为

【 B 】

A. 增长型

B. 稳定型

C. 衰退型

D. 下降型

2.在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中,幼龄级的个体数很少,而老龄级的个体数却相对地较大,同时大多数个体

已过了生育年龄,这一模式称为 【 C 】

A. 增长型

B. 稳定型

C. 衰退型

D. 下降型

3.在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中,老龄级的个体所占比例最小,而幼龄级个体比例最大,这一模式称为

【 A 】

A. 增长型

B. 稳定型

C. 衰退型

D. 下降型

4.逻辑斯蒂增长曲线呈 【 D 】

A. J 型

B. L 型

C. O 型

D. S 型

5.在人口城市规划等作用下形成的城市人口分布格局的主要类型是 【 D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散式分布

D. 超集群分布

6.现阶段影响中国城市人口迁居的内部因素是 【 A 】

A. 迁居者的需求

B. 社区环境的影响

C. 人口政策

D. 土地制度

7.逻辑斯蒂方程 中的参数r 表示的意义是 【 C 】 A. 环境阻力 B. 多度 C. 种群自然增长率 D. 世代时间 8.在自然种群分布格局中,种群高度地结成许多集群,而这些集群间又有规划地均匀分布,这种分布

方式属于 【 A 】

A. 散式分布

B. 集群分布

C. 随机分布

D. 均匀分布

9.人口不同世代的增长关系为几何级数增长,其构成的曲线呈 【 A 】

A. J 型

B. L 型

C. S 型

D. O 型

10.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

动态过程称为 【 B 】

A. 人口迁移

B. 人口城市化

C. 城市人口过密化

D. 人口城市规划

11.属于城市人口自然结构的是 【 C 】

A. 民族结构

B. 文化结构

C. 性别结构

D. 职业结构

12.城市各部分的职工或劳动人员占城市在职人口总数的比例称为城市人口的 【 B 】

A. 服务结构

B. 职业结构

C. 文化结构

D. 民族结构

??? ??-=k N rN dt dN 1

A. rN dt dN =

B. ??

? ??-=k N rN dt dN 1 C. k rN dt dN = D. k N dt dN -=1 14.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来表示 【 A 】

A. 城市化水平

B. 城市人口数量

C. 城市人口承载力

D. 人口环境容量

15.人口在城市中的水平空间上的数量状况或分布状况称为城市人口的 【 D 】

A. 迁移

B. 密度

C. 规模

D. 分布格局

16.逻辑斯蒂方程??

? ??-=k N rN dt dN 1中的参数k 表示的意义是 【 B 】 A. 环境阻力 B. 环境负载力 C. 增长量 D. 时间

17.现阶段中国城市人口迁居的外界影响因素是 【 D 】

A. 迁居者的住宅需求

B. 迁居者的文化心理

C. 迁居者的住宅区位需求

D. 城市规划与建设

18.在自然环境中,种群的个体多少是等距分布的,这种种群分布格局是 【 A 】

A. 均匀分布

B. 集群分布

C. 随机分布

D. 散式分布

二、填空

1.城市人口数量或人口大小是指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个体数,含 固定 人口总数和流动人口总数。

2.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来表示 城市化水平 。

3.城市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 人口数。

4.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主要是在人口城市规划等作用下的 超级群 分布格局。

5.通常将城市人口年龄结构模式归为增长型、 稳定型 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6.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迁入和 迁出 的差数。

三、名词解释

1.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来表示。

2.人口城市化:

是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

向动态过程。

3、城市人口承载力:

也称城市人口环境容量,指在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数。

4、城市人口年龄结构:

亦是城市人口构成,即在城市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级人口数分别占城市

总人数的比例。

5、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

指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迁入和迁出的差数。

6、城市人口迁居:

指的是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城市地域范围的人口移动。

四、简答:

1.如何理解现代城市化的概念?

1)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

2)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形成和变化;

4)城市生活方式、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上层建筑的形成;

5)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镇”的居民点数目日益增加。

2.简述逻辑斯蒂方程必须满足的假设条件。

1)种群中所有个体在生态学上是完全相同的;

2)种群的个体数量是合适的计量单位;

3)种群自然增长率r不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而改变,即r为常数;

4)就是一组特定条件而言,种群数量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上限k,即环境负载力。

3.简述现阶段中国城市人口迁居的基本特点。

1)目前中国大城市人口迁居呈短距离、蔓延式向外扩散,有别于西方国家以汽车为交通工具人口向郊区远距离扩散的郊区化。

2)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绝大多数居民无经济实力在住房市场中自由选择住房,因而,中国的人口迁居以被动迁居为主,其中以单位分房占重要地位。

3)单位分房中以户主的工作年限、职务、职称为主要依据,因而住户社会地位的变化引起的迁居较为普遍。

4)影响人口迁居的因素在改革前后发生很大变化。

4.简述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

亦是城市人口构成,即在城市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级人口数分别占城市总人数的比例。城市人口年龄结构模式归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何谓人口城市化?其发展主要有哪几种途径?

人口城市化是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

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有两种途径:农村人口大批涌入城市,农村人口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就地转化为具有城市生活方式的人口。

五、论述

1.试述现阶段影响中国城市人口迁居的因素。

内部因素:

1)迁居者的需求;包括住宅需求和住宅区位需求两方面。

2)迁居者的文化心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城区生活环境的吸引下,除非迫不得已,往往不会迁居到城市外围。

外部因素:

1)社区环境的影响。

2)城市规划的影响。

3)经济发展与住宅建设。

4)人口政策。

5)土地制度。

6)住房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第五、六章)

1.组成大气污染的三个环节是【B 】

A. 污染源、污染物、大气圈

B. 污染源、大气圈、受影响者

C. 大气圈、气象条件、受影响者

D. 污染物、大气湍流、风

A. CO

B. CH4

C. HF

D. SO2

3.属于固定大气污染源的是【 A 】

A. 火电厂

B. 火车

C. 轮船

D. 飞机

4.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代表污染物是【 B 】

A. NO2、O3

B. SO2、颗粒物质

C.颗粒物质、CO

D.CO2、SO2

5.风向频率与平均风速之比称为【 D 】

A. 大气指数

B. 防护系数

C. 环境指数

D. 污染系数

6.大气中的烟尘可以通过气流的扩散、降水的淋洗和重力的沉降等作用而得以净化,这属于【 A 】

A. 物理净化

B. 化学净化

C. 生物净化

D. 生物转化

7.通常表示噪声的单位是【 B 】

A. 赫兹

B. 分贝

C. 帕斯卡

D. 瓦特

8.直径大于10微米,在空气中很容易自然沉降的颗粒状污染物称为【D 】

A. 烟气

B. 烟尘

C. 粉尘

D. 降尘

9.在准静止风型区进行规划布局,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 A 】

A. 居住区的卫生防护距离之外

B. 居住区的下风向

C. 污染系数最小方位

D. 污染系数最大方位

10、对人而言,判断一种声音是否是噪声的主要依据是【C 】

A. 频率

B. 振幅

C. 主观评价

D. 波长

11.属于流动大气污染源的是【 B 】

A. 焦化厂

B. 汽车

C. 火电厂

D. 钢铁厂

12.酸雨的判断标准是pH小于【 C 】

A. 7.0

B. 6.5

C. 5.6

D. 4.0

19.飘尘的直径是小于【A 】

A. 10微米

B. 30微米

C. 50微米

D. 100微米

13.伦敦型烟雾的主要污染物质是【D 】

A. 煤尘、氮氧化合物

B. 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C. 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

D. 煤尘、二氧化硫

14.地球大气总质量的74%和几乎全部水汽主要集中在大气圈的【A 】

A. 对流层

B. 中间层

C. 平流层

D.热层

15.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供城市工业、郊区农业和城市居民生活需要的那一部分水称为【B 】

A. 城市水环境

B. 城市水资源

C. 城市径流

D. 城市水污染

16.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植被的主要功能是【 C 】

A. 增加收入

B. 木材生产

C. 美化和净化环境

D. 生态旅游

17.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圈中的【 B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热层

D. 中间层

18.一个城市所处的地球表层空间中水圈的所有水体、水体中悬浮物及溶解物的总称为【D 】

A. 城市水资源

B. 城市水污染

C. 城市径流

D. 城市水环境

19.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和近地面的大气层强烈冷却降温,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因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称为【 B 】

A. 地形逆温

B. 辐射逆温

C. 下沉逆温

D. 锋面逆温

20.城市大气分层中,在城市建筑物以下至地面由称为【C 】

A. 乡村边界层

B. 市尾烟气层

C. 城市覆盖层

D. 城市边界层

21.目前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是【D 】

A. 汽车尾气型

B. 石油型

C. 光化学型

D. 煤烟型

A. 降尘

B. 飘尘

C. 烟尘

D. 粉尘

23.目前中国酸雨的主要类型是【C 】

A. 碳酸型

B. 硝酸型

C. 硫酸型

D. 盐酸型

24.属于颗粒状污染物的是【 A 】

A. 降尘

B. 氮氧化物

C. 碳氢化物

D. 硫氧化物

25.洛杉矶型烟雾的形成是汽车尾气和氮氧化合物通过【D 】

A. 稀释作用

B. 氧化还原反应

C. 沉淀作用

D. 光化学反应

26.城市大气分层中,由建筑屋顶向上至积云中部高度称为【 C 】

A. 城市覆盖层

B. 城市边界层

C. 市尾烟气层

D. 乡村边界层

27.在盆地和谷地,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斜坡下滑,在盆地和谷地内聚积,较暖空气被抬至上层,形成的逆温称为【 C 】

A. 辐射逆温

B. 下沉逆温

C. 地形逆温

D. 锋面逆温

28.植物受大气污染时,受害症状一般首先出现在【 B 】

A. 根部

B. 叶片

C. 茎部

D. 果实

29.大气圈中属于非均质层的是【 B 】

A. 对流层

B. 热层

C. 平流层

D. 中间层

30.区别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主要标志是【A 】

A. 年温差的大小

B. 地理纬度

C. 海拔高度

D. 区域面积

31.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最主要的途径是【 D 】

A. 城市环境规划

B. 加大环境宣传

C. 改变经济结构

D. 控制污染源

二、填空题

1.大气污染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个环节组成。

22.无主导风向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置在污染系数最小方位或最大风速的下风方向。

2.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和近地面的大气层强烈冷却降温,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因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称为辐射逆温。

3.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

()576.0

431

.06.

26

0.

84

2

1C

S

I+

=中,“C”代表。

4.城市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5.人工草地可定义为在建造、经营和利用城市范围内,以乔木为主体的人工建造的城市植物群落。

6.朱瑞兆将中国风向类型区划分为季风变化区、主导风向区、无主导风向区和准静止风型区四个大区。

7.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有减少粉尘污染、降低有毒气体浓度和杀菌。

8.为使环境噪声不致超标而对噪声的制造者加以限制、监测的行政或立法措施称为噪声管理。9.从城市林业的概念出发,把城市人工林定义为在建造、经营和利用城市范围内,以草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建造的城市植物群落。

10.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富遭受损失的现象称为地质灾害。

11.城市对城区和下风方向有增加降水量的作用,其影响机制主要为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阻障效应和城市凝结核效应。

12.空气污染源分点源和面源。

13.按进水与出水的关系,可把城市过境水分成上游模块、中游模块、下游模块。

为均质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15.城市水体的污染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16.在准静止风型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居住区的卫生防护距离之外。

17.城市噪声主要来自交通、工业、建筑施工和其他的社会生活。

18.城市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三、名词解释题

1.酸雨:

通常将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

2.城市水污染:

是指有害物质进入水体的数量达到破坏成水资源使其丧失使用价值或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3.城市热岛效应:

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4.噪声管理:

指为使环境噪声不致超标而对噪声的制造者加以限制、检测的行政或立法措施。

5.城市水环境:

是一个城市所处的地球表层的空间中水圈的所有水体、水中悬浮物及溶解物的总称。

6.噪声:

是指一切不需要的声音,也可指振幅和频率杂乱、断续或统计上无规律的声振动。

7.城市植被:

是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

8.大气污染:

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四、简答题

1.简述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

答:1.交通噪声

2.工业噪声

3.建筑施工噪声

4.社会生活及其他噪声

2.简述城市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1.城市具有特殊的下垫层。1’

2.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取暖降温、家庭生活等活动释放出的热量、废气尘埃,是城市内部形成一个不同于自然气候的城市气候环境。2’

3.由于大量气体和固体污染物排入空气中,明显的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影响了城市空气的透明度和辐射热能收支,并为城市的云、雾、降水提供了大量的凝结核。2’

3.简述中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产生的原因。

答:1.城市噪声源不断增加。 2.资金投入及技术发展不断满足需求

3.现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不适应

答:1.城市区系成分优势种的改变 2.种的数量的改变

3.种群(特征)数量的改变

4.分布格局的改变

5.城市对城区和下风方向有增加降水量的作用,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上空气层的层结不稳定,有利于产生热力对流,容易形成降水。

2.城市阻碍效应:城市因有高高低低的建筑物,其粗糙度比附近郊区平原大有阻障效应,降水时间延长。

3.城市凝结核效应:城市区域污染大于郊区,凝结核大于郊区,所以易形成降水。

6.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减少粉尘污染

2.降低有毒气体浓度及有毒气体对植物的危害

3.杀菌作用

4.指示和监测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

7.何谓酸雨?主要有哪些危害?

答:通常将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

1.当空气中硫酸雾达到0.8毫升/升时,会使人患病。

2.酸雨还影响动植物生长

3.使水体酸化

4.腐蚀金属、油漆、含碳酸钙的建筑材料,

8.城市用地按工程地质条件可分为哪几个等级?

1)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的良好建设用地;

2)适宜于建设,但需要简单工程处理的用地;

3)可以进行建设,但需要进行适当工程处理的用地;

4)不适于工程建设的用地。

9.城市水环境系统的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2.城市水环境的系统性

3.城市水环境系统自净能力

10.简述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的特点。

1)中国城市大气污染是以二氧化硫、颗粒物质为代表的煤烟污染;

2)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的特点是北方比南方严重;

3)按城市规模分,大城市的污染最严重,其次是特大城市,再次是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4)按城市功能分,从空气污染总体程度排序工业城市居污染首位,交通稠密城市污染次之,综合性的混合城市稍低于交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经济尚不发达城市处于最低水平,污染较轻。

11.简述城市植被的特色。

1.植被生境的特化

2.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

3.植被格局的园林化

5..演替偏途化

12.简述中国酸雨的特点。

1.在空间地理分布上南方比北方严重,尤其烧高硫煤的西南城市为重。

2.在时间分布上有季节性冬天和春天比较严重。

3.酸雨逐年严重的趋势。

中国酸雨以硫酸型为主。

13.城市化对雨洪水汇流过程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14.简述朱瑞兆中国风向类型区划分的基本类型。

答:中国风向类型区划分为4个大区,7个小区。

四个大区分别是:

1.季风变化区在规划中应尽量避开冬,夏对吹的风向,选择最小分频的方向,把那些向大气排放污染的工业企业,按最小风频的方向,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方向,以便尽可能减少居住区的污染。

2.主导风向区主导风向区可将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居住区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上风侧。

3.无主导风向区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城市规划中应将向大气排放有毒物质的工业企业布置在污染系数最小方位或最大风速的下风方向,居住区则在污染系数最大方位或最大风速的上风方向。

4.准静止风型区在规划布局上,必须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居住区的卫生防护距离之外。

五、论述

1.试述城市气候形成的原因及其不同于周围地区的主要表现。

原因:

1)城市具有特殊的下垫层。1’

2)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取暖降温、家庭生活等活动释放出的热量、废气尘埃,是城市内部形成一个不同于自然气候的城市气候环境。2’

3)由于大量气体和固体污染物排入空气中,明显的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影响了城市空气的透明度和辐射热能收支,并为城市的云、雾、降水提供了大量的凝结核。2’

表现:

①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温度普遍升高,即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②风速小,静风多;

③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冬、夏季相对湿度都较低;

④多尘埃和云雾,太阳辐射减少;⑤将于日数和降雨量增加。

2.试述城市植被的功能。

答:1.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 在宏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能把城市的地方特色与风格体现

出来。在微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还能把某一建筑群或单个建筑体的功能体现出来。

2.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 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是显著的,也是城市

植被的主要功能之一。包括降温增湿、调节环境条件、吸收有毒气体、滞留烟尘净化空气、降低环境噪

音和杀菌效益等。

3.城市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作用 如何利用城市环境进行生物多样性的移地保护是当今生物多样

性保护的热点话题之一。城市植被的建设过程,特别是植物园的建设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过程。

4.城市植被的经济效益 城市植被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巨大的,有城市园林产品等本身的收入,还有

改善环境、,美化城市促进其他行业,如旅游业增值的效益

3.试述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条件。

1.城市下垫面的性质特殊,反射率小而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

2.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农村自然界的下垫面要大得多。

3.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广场不透水,大约城市不透水面积在50%以上。

4.城市中有较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

5.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的扩散。

一、选择(第七章)

1.景观的根本属性是 【 C 】

A. 同质性

B. 均质性

C. 异质性

D. 多样性

2.两个走廊相连结处或一个走廊与一个斑块相连处称为 【 C 】

A. 狭点

B. 网格

C. 结点

D. 交错区

3.一定景观内出现的生态系统类别数占一地区全部可能出现的生态系统类别数的百分比称为

【 C 】

A. 优势度

B. 均匀度

C. 相对丰富度

D. 盖度

4.从走廊与周围景观要素的垂直高度来看,凡走廊植被低于周围植被者(如林间小路),属于

【 C 】

A. 高位走廊

B. 网状走廊

C. 低位走廊

D. 干扰走廊

5.Shannon-Weiner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是 【 C 】 A. i P 2log - B. C. D.

6.种植走廊的持久性完全决定于 【 B 】

A. 天气状况

B. 人类的经营管理活动

C. 地理位置

D. 种群密度

7.Simpson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是 【 B 】

A. i P 2log -

B.

C.

D. 8.城市景观区别于自然景观的最突出特征是 【 D 】 A. 植被特征 B. 功能多样 C. 组成要素不同 D. 高度人工化

9.走廊的宽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可将走廊中的狭窄处称为 【 A 】

A. 狭点

B. 结点

C. 交点

D. 网点

10.城市景观中,占主体的组成部分是 【 D 】

A. 动物

B. 自然植被

C. 河流

D. 建筑群体

∑=S i i P 1()()i S i i P P 21log ∑=-()

211∑=-S i i P ()21

1∑=-S i i P ()21∑=S i i P ()21∑

=S i i i P P

11.人文景观的主要成分是【 C 】

A. 野生动植物

B. 天然林

C. 人造地物与实体

D. 地质遗迹

12.可以用一段走廊中两点间的实际距离与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之比来表示走廊的【 B 】

A. 连通性

B.弯曲度

C.孔性

D. 长度

二、填空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而其组成单元(各生态系统或亚系统)称为景观要素。2.城市景观主要由街道和街区构成,它们共同构成城市景观的本底。

3.部分或整体被改造的自然景观与人造地物实体的空间组合统称为人文景观。

4.一定景观内出现的生态系统类别数占一地区全部可能出现的生态系统类别数的百分比称为相对丰富度。

三、名词解释

1.人文景观:

部分或整体被改造的自然景观与人造地物实体的空间组合,可以统称为人文景观。

2.斑块:

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

3.城市景观:

指城市所有的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包括城市区域内各种组成要素的结构组成及外观形态。

四、简答:

1.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几类?

1)干扰斑块;

2)残余斑块;

3)环境资源斑块;

4)引入斑块。

2.简述景观具有的基本特征。

1)生态系统的聚合;

2)各生态系统之间和物质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

3)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4)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3.简述走廊的性质及其作用。

1)走廊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它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另一方面它又将景观外某些不同部分连接起来。

2)走廊起着运输、保护资源和观赏作用。

3)走廊对于被它隔开的景观要素又是一种障碍物,并从而可起某种保护作用。

4)走廊在景观的美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简述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主体的基本原则;

2)尊重自然、和谐共存创建园林城市;

3)延续历史、开创未来;

4)协调统一、多元变化。

5.按自然景观的被改造程度可以把景观划分为哪几个类型?

1)轻微改变的景观;

2)较小改变的景观;

3)强烈改变的景观;

总之,人文景观的主要成分是人造地物与实体。

6.区分本底和斑块的标准有哪几条?

1)相对面积;

2)连接度

3)动态控制作用。

五、论述:

1.试述斑块的分类及各类型的形成原因。

1)干扰斑块:在一个本地内发生局部干扰,就可能形成一个干扰斑块。例如火烧迹地。

2)残余斑块:残余斑块是由于它周围的土地受到干扰而形成的。例如火灾后残余林地。

3)环境资源斑块:起源于环境的异质性。例如沼泽。

4)引入斑块:当人们向一块土地引入有机体,就造成了引入斑块。

2.试述街道或廊道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街道在景观中亦称廊道,主要职能是交通运输,是城市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人口流、金

融流的必经之路,街道通畅才能保证城市功能的完善与通畅。

2)城市街道是线形污染源,汽车排放的尾气、噪声、尘埃、垃圾等污染物沿街道分布与扩散,街道的

长度、宽度、方向与污染的扩散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街道的走向影响着城市风的走向,合理的

街道对空气的流通、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起一定的作用。

3)城市的街道直接起人流导向作用。

4)城市的社区组织或居民委员会等城市的街坊小区都靠街道分隔划界与彼此联系,有利于城市社区的

管理。

3.区分本底与斑块的标准是什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区分?

区分本底和斑块的三条标准是相对面积、连接度和动态控制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按以下方法区分:

1)首先,应该对一个景观计算其相对面积和连通性水平;

2)如果某一景观要素的面积远远超过任何其他要素,我们可以称它为本底。如果有几个景观类型所占

面积类似,则可将连通性最高的要素类型视为本底。

3)如果根据上述两个标准还不能作出决定,则必须进行野外调查,如对森林景观要素来说,就要研究

植物种类成份以及它们生活史特征,估计哪个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作用更大些。

一、选择(第八章)

1.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

576.0431.06.260.8421C S I +=中,“C ”代表 【 D 】

A. CO 2浓度

B. O 3浓度

C. HF 浓度

D. 烟雾系数

2.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环境区域的历史环境资料,对该区域的环境质量发展演变进行评价称为

【 B 】

A. 环境现状评价

B. 环境回顾评价

C. 环境影响评价

D. 环境风险评价

3.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称为

【 C 】

A. 环境回顾评价

B. 环境现状评价

C. 环境影响评价

D. 环境美学评价

4.首先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的国家是 【 D 】

A. 法国

B. 中国

C. 英国

D. 美国

5.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目标层的综合指标是 【 D 】

A. 持续度

B. 协调度

C. 发展水平

D. 满意度

6.Shannon-Weiner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是 【 C 】

A. i P 2log -

B.

C.

D. 7.Simpson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是 【 B 】

A. i P 2log -

B.

C.

D. 8.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准则层协调度的指标是 【 A 】 A. 环境状况 B. 城市建设 C. 人口增长 D. 城市基础设施

9.大陆度=气温年温差(℃)/sin φ,式中sin φ为 【 C 】

A. 海拔高度

B. 降水量

C. 地理纬度

D. 气温

10.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准则层持续度的指标是 【 A 】

A. 人口增长

B. 环境状况

C. 产业结构

D. 城市基础设施

11.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着眼当前情况对区域内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进行评价称为

【 B 】

A. 环境影响评价

B. 环境现状评价

C. 环境回顾评价

D. 环境健康评价

12.区别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主要标志是 【 A 】

A. 年温差的大小

B. 地理纬度

C. 海拔高度

D. 区域面积

13.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设计了协调系数,其计算公式为a =污染物排放量年平均增长率

/经济或产业产值或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当a >1时,表示为 【 A 】

A. 极不协调型

B. 不协调型

C. 中等协调型

D. 协调型

14.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

576.0431.06.260.842/1C S I +=中,“S ”代表 【 C 】 A. CO 2平均浓度 B. NO 2实测浓度 C. SO 2实测平均浓度 D. 悬浮固体含量

15.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准则层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D 】

A. 人口增长

B. 产业结构

C. 环境状况

D. 城市基础设施

二、填空

1.城市环境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

展,实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的统一。

2.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 影响评价 三类。

3.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

576.0431.06.260.8421C S I +=中, “C ”代表 烟雾系数 。

4.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由 目标层 、准则层、指标层及分指标层构成的层次

体系。

5.环境敏感区包括生态敏感区、 文化敏感区 、资源生产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

6.城市持续发展的持续性表现在生态持续性、 经济持续性 和社会持续性三个方面。7. 为了保证

∑=S i i P 1()()i S i i P P 21log ∑=-()

211∑=-S i i P ()21

1∑=-S i i P ()21∑=S i i P ()21∑

=S i i i P P

(完整)中科院生态学考博真题题汇总(2),推荐文档

2010年中科院生态中心考博生态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 1、Climax 2、Biological invasion 3、Fundamental niche 4、Energy pyramid 5、Landscape process 6、Heat island 7、Ecosystem service 8、Allelopathy 9、r/k selection 10、Direct grandient anylisis 二、简答(六选四) 1、简述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2、简述氮循环过程。 3、简述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类型及特点。 4、简述植物对光照因子的响应方式。 5、简述生态敏感评价方法。 6、简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三、论述(四选二) 1、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特征,并讨论其研究方法。 2、从碳循环的角度,论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的影响。 3、举例说明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举例论述污染物的产生、传输、危害过程及控制对策。 1 何谓R对策和K对策?简述 r-K选择理论的生态学意义(10分)。 2 简述演替顶极理论的三个假说(10分)。 3 简述三级营养关系的概念并举例加以说明(10分)。 4 简述物种和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10分) 二论述题 1 我国近年来兴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试举例说明并提出环保对策(15分)。 2 外来种 (exotic species) 和入侵种 (invasive species) 有何不同?如何防止一种外来种成为入侵种?试举例说明(15分)。 3 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有哪些?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大型水生植物保护水环境(15 201X年中科院生态中心考博生态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 1、MacArhthur平衡说 2、恢复生态学 3、净初级生产量 4、空间异质性 5、邻接效应 6、群落排序 7、湿地 8、他感作用 9、同资源种团 10、原生演替 二、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1.岛屿生物地理学(Island Biogeography)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碳(C)、氮(N)、磷(P)循环研究的重要性。(8分) 3.湖泊的富营养化形成机制及生态修复技术。(8分) 4.流域中水陆交错区(河岸带)的生态学意义。(8分) 5.生物入侵机制及生态效应。(8分)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等信息汇总

一、动物研究所简介 动物研究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贡献卓著。1962年由昆虫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合并成为现在的动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目前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即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和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有馆藏量近800万号的动物标本馆;还建立了国家动物博物馆,以及众多的野外观察研究台站和基地。研究所主要定位在围绕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及其人与自然协调并存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和科学问题,在珍稀濒危动物保护、有害动物控制、资源动物可持续利用、动物疾病预警与防控、生殖与发育生物学、动物系统学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动物研究所在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生物学学科评估中整体水平排名第二,2009年全国一级学科生物学学科评估中整体水平排名第五,在2005年及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荣誉称号。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动物研究所为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7年获准开展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理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资格授予工作;1988年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4年获准为博士生导师自行评定单位;1997年、2000年先后两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一级学科(生物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8年,动物研究所“生态学”获得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2011年,生态学、动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四个学科被中科院评为重点学科。2010年,增设生物工程硕士培养点;2011年,成功增列生物医学工程、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三个学术型硕士培养点。2014年,成功增列基因组学博士及硕士培养点。2016年,成功增列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两个学术型博士培养点。2017年,成功增列再生医学博士及硕士培养点。现有在学研究生600多人。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中科院生态学试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态学甲 20XX年 一、名词解释并区分以下6组概念(每组8分,共48分) 1.表型适应与进化适应 2.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3.生境与生态位 4.捕食食物链与腐尸食物链 5.上行控制效应与下行控制效应 二、问答题(从以下6题中任选5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简述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并分别说明植物是如何适应水体和沙漠两种不同生境的。 2、简述种群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模型中的假说、参数r,k的生物学意义及r,k对策者的主要特征。 3、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并论述群落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指导意义。 4、何谓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简述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及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 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阐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二种主要途径? 6、简述全球变化的主要类型,阐述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综合分析题(27分) 1、何谓外来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3分) 2、简述生物入侵的一般过程(5分)。 3、目前在我国发现了一些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暴发危害。试应用你所学的知识,以某种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或者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为例(任选其中的一种),简明扼要回答以下问题: 1)可以通过那些方法调查得出该外来种种群发生的绝对密度?(2分) 2)假设该外来种与当地另一近缘种存在着竞争关系,试建立该外来种种群(N)与当地另一近缘种种群1(N)竞争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分析它们之间竞争作用的可能结果?(5分)23)从该外来种自身遗传特性及侵入地自然、生物环境的角度,探讨该外来种暴发的可能机制?(8分) 4)根据该外来种种群暴发的可能机制,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提出对该外来种控制的对策(4分)。 20XX年

2014中科院生态学统考试卷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4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10 道题,每题3 分,共30 分) 1.表型可塑性 2.种群的空间分布图式 3.最小可存活种群 4.同资源种团 5.顶级群落 6.群丛 7.矿化 8.生态阈限 9.景观等级性原理 10.生态适宜性分析 二、比较下述概念在涵义上的区别(4 道题,每题5 分,共20 分)生活型和生态型 内禀增长率和周线增长率 种群调节和种群波动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三、问答题(以下65题中,每题15 分,共计75 分) 1.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分别论述植物对光照强度动物对光周期的适

宜类型? 2.简述生物入侵过程?以一种入侵生物为例,以入侵性和可入侵性阐明生物的进攻能力和被入侵群落的抵抗能力 3.简述生物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差异?决定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等级不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应用那些生态学方法可以展开一个地区物种多样性调查? 4.何谓植被分区,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简述中国的主要植被区域和植被带? 5.简述生态系统从年幼期到成年期的结构鱼功能变化的主要特征?比较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如人工造林智能光草)所形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差异。 四、综合分析题(25 分)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第四次评分估报告预测,未来的100年中,大气CO2浓度将会继续上升,预计到2100年大气CO2浓度将达到540-970PPM;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相对1990年将上升1.1——6.4°C,试应用你所学的生态学识简明扼要回答一下问题。 1.简述估计陆地生态系统碳的储存量的3种主要方法(4) 2.图示并简述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6) 3.基于碳循环过程,简述大气CO2升高的生态学原因(3) 4.简述大气CO2升高与气候变暖的关系(2)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中科院生态学真题整理版97-13(缺04)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协同进化 2、内禀增长率 3、生态工程 4、净初级生产力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谢尔福德氏耐性定律 7、边缘效应(作用) 8、生态演替 二、简述题(任选三题;每题14分) 1、简述种群增长基本类型,并说明环境容量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2、简述生态学发展的理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3、简述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4、简述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功能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17分) 1、试论述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2、论述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3、论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丧失的原因及保护的对策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生态平衡 2、温室效应 3、生境 4、生态学 5、生物小循环 6、生态工程 二、简述题(每题10分) 1、生态演替的主要类型及其内容 2、举例解释边缘效应 3、分析单种群增长的两种模型 4、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三、论述题(每题15分) 1、试论述种间关系及其内容 2、试用系统科学或控制论的观点举例分析一个生态学问题

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 1、生态因子 2、生态型 3、R-对策 4、K-对策 5、食物链 6、食物网 7、种群8、群落 9、竞争10、协同进化 11、耐性限度12、生态幅度 13、原生演替14、次生演替 15、初级生产16、次级生产 17、可再生资源18、不可再生资源 19、温周期现象20、光周期现象 二、简答题(每题5分) 1、种群空间格局的类型及其特征 2、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 3、生活型与成层现象 4、列举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分类 2、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分支,并谈谈你对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理解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中科院生态学考博真题题汇总全解-共18页

2019年中科院生态中心考博生态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 1、Climax 2、Biological invasion 3、Fundamental niche 4、Energy pyramid 5、Landscape process 6、Heat island 7、Ecosystem service 8、Allelopathy 9、r/k selection 10、Direct grandient anylisis 二、简答(六选四) 1、简述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2、简述氮循环过程。 3、简述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类型及特点。 4、简述植物对光照因子的响应方式。 5、简述生态敏感评价方法。 6、简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三、论述(四选二) 1、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特征,并讨论其研究方法。 2、从碳循环的角度,论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的影响。 3、举例说明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举例论述污染物的产生、传输、危害过程及控制对策。 1 何谓R对策和K对策?简述 r-K选择理论的生态学意义(10分)。 2 简述演替顶极理论的三个假说(10分)。 3 简述三级营养关系的概念并举例加以说明(10分)。 4 简述物种和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10分) 二论述题 1 我国近年来兴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试举例说明并提出环保对策(15分)。 2 外来种 (exotic species) 和入侵种 (invasive species) 有何不同?如何防止一种外来种成为入侵种?试举例说明(15分)。 3 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有哪些?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大型水生植物保护水环境(15 201X年中科院生态中心考博生态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 1、MacArhthur平衡说 2、恢复生态学 3、净初级生产量 4、空间异质性 5、邻接效应 6、群落排序 7、湿地 8、他感作用 9、同资源种团 10、原生演替 二、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1.岛屿生物地理学(Island Biogeography)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碳(C)、氮(N)、磷(P)循环研究的重要性。(8分) 3.湖泊的富营养化形成机制及生态修复技术。(8分) 4.流域中水陆交错区(河岸带)的生态学意义。(8分) 5.生物入侵机制及生态效应。(8分)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招生试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招生试题 2002年生态学试题 1.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生态恢复的途径 2.碳C、氮N的循环过程 3.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正反馈、负反馈 4.健康生态系统的特征 5.能量流动速率,如何测定? 6.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7.尺度选择 2003年生态学试题 1.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生态恢复的途径 2.陆地生态系统碳C、氮N的循环过程 3.生态系统健康 4.能量流动速率,如何测定? 5.生态系统建模有哪些步骤和主要环节? 6.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2005年 1.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和植物生理学角度,解释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热流动的机制及调 控方法 2.决定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生物学过程 3.食物链结构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4.用生态位(niche)的概念阐述中群间相互关系与资源利用策略 (生态位主要指某一物种或种群在生态系统内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最佳位置,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给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定位。生态位和种群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一个生态位只能容纳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随着系统的演替向顶极群落阶段发展时,其生态位数目渐增,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空白生态位逐渐被填充,生态位逐渐被饱和,从而构成复杂稳定和网络结构的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由于物种单一,生态位不饱和,是一种偏途顶极,当人为控制因素消除后人工生态系统易发生变化,是一种不稳定的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演替的不同阶段的结构与过程特征 6.气候变暖对植物分布、生产力和生态系统C/N循环的影响 7.从生态学角度说明一种环境问题(如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水体福营养化)的 发生机制,生态系统影响过程与治理措施 8.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概念及评估指标 2002年环境经济学试题 1.试述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中科院生态学考博真题题汇总全解

2010 年中科院生态中心考博生态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 1、Climax 2、Biological invasion 3、Fundamental niche 4、Energy pyramid 5、Landscape process 6、Heat island 7、Ecosystem service 8、Allelopathy 9、r/k selection 10、Direct grandient anylisis 二、简答(六选四) 1、简述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2、简述氮循环过程。 3、简述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类型及特点。 4、简述植物对光照因子的响应方式。 5、简述生态敏感评价方法。 6、简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三、论述(四选二) 1、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特征,并讨论其研究方法。 2、从碳循环的角度,论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的影响。 3、举例说明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举例论述污染物的产生、传输、危害过程及控制对策。 1何谓R 对策和K 对策?简述r-K 选择理论的生态学意义(10 分)。 2简述演替顶极理论的三个假说(10 分)。 3简述三级营养关系的概念并举例加以说明(10 分)。 4简述物种和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10 分) 二论述题 1我国近年来兴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试举例说明并提出环保对策(15 分) 2外来种(exotic species)和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有何不同?如何防止一种外来种成为入侵种?试举例说明(分)。 3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有哪些?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大型水生植物保护水环境(15 201X 年中科院生态中心考博生态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 简述题(每题8 分,共48分)1.岛屿生物地理学(Island Biogeography )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碳(C)、氮(N )、磷(P)循环研究的重要性。(8分)3.湖泊的富营养化形成机制及生态修复技术。(8 分) 4.流域中水陆交错区(河岸带)的生态学意义。(8分) 5.生物入侵机制及生态效应。(8 分)15 1、MacArhthur 平衡说 2、恢复生态学 3、净初级生产量5、邻接效应 7、湿地 9、同资源种团 4、空间异质性 6 、群落排序 8、他感作用 10 、原生演替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图文稿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 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 b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 光)。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和有限环境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能量金字塔。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气候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得分: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B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B )。

中科院研究生高级生态学考试要点

绪论 1、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的组织层次: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 2、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①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朴素整体观。 ②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当时的科学活动强调科学调查和科学研究,生态理论开 始形成,并有了明确的生态学定义。 ③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生态学理论形成,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 描述及生态学验 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四大学派”出现(英美、法瑞、 苏联、北欧) 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研究层次向微观和宏观发展,研究手段不断更 新,研究范围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拓展到自然— —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物类群、生态系统类型、研究性质和方法、应用领域 ①生态学研究对象复杂多样,范围广,从分子、细胞到生物圈,从微生物到动植物。 ②生态学研究对象尽管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但其研究中心为种群、群落和生态系 统,属宏观生物 学范畴。 ③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4、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①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生理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 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②根据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陆地植物生态学、哺乳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地衣生态学,以及各个主要物种的生态学。 ③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岛屿生态学。 ④根据研究性质划分:理论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 家畜生态学、 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保育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人类生态学、生态 伦理学)。 ⑤边缘学科:数量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①野外观察和定位站②试验方法:原地实验和人工控制实验③数学模型与数量分析方 法 6、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①生态学的研究有越来越向宏观发展的趋势。 ②系统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生态学在方法论上的突破,是划时代的认识论的提高, 被称为“生态学领域的革命”。 ③一些新兴的生态学分支如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的相继出现。 ④分子生态学的兴起是20世纪末生态学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⑤强调生态学的机理、过程与功能研究,重视地上生态学与地下生态学的耦合。从描述、 解释走向机理的 研究是 现代生态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⑥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7、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2、论述生态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04年生态中心) 答: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①全球变化:气候、大气、土壤和水化学的变化,以及土地种林利用所引起的生态学原理

中科院生态学真题集中长版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硕士生态学试卷(1998)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生态平衡2、温室效应3、生境4、生态学5、生物小循环6、生态工程 二、简述题(每题10分) 1、生态演替的主要类型及其内容 2、举例解释边缘效应 3、分析单种群增长的两种模型 4、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三、论述题(每题15分) 1、试论述种间关系及其内容 2、试用系统科学或控制论的观点举例分析一个生态学问题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硕士生态学试卷(1997)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协同进化 2、内禀增长率 3、生态工程 4、净初级生产力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谢尔福德氏耐性定律 7、边缘效应(作用) 8、生态演替 二、简述题(任选三题;每题14分) 1、简述种群增长基本类型,并说明环境容量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2、简述生态学发展的理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3、简述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4、简述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功能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17分) 1、试论述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2、论述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3、论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丧失的原因及保护的对策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硕士生态学试卷(1999) 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 1、生态因子 2、生态型 3、R-对策 4、K-对策 5、食物链 6、食物网 7、种群 8、群落 9、竞争

10、协同进化 11、耐性限度 12、生态幅度 13、原生演替 14、次生演替 15、初级生产 16、次级生产 17、可再生资源 18、不可再生资源 19、温周期现象 20、光周期现象 二、简答题(每题5分) 1、种群空间格局的类型及其特征 2、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 3、生活型与成层现象 4、列举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分类 2、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分支,并谈谈你对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理解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0年度硕士学位研究生生态学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生态学 生物圈 主导因子 生物量 温周期 生活型谱 竞争 最小面积 次生演替 生态系统 二.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有那几类? 2、什么是短日照植物?什么是长日照植物?其分布有什么规律性? 3、简述0℃以上的低温对喜温植物的危害。 4、什么是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density-independent growth and density- independent growth)?如何表述? 5、什么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其含义是什么? 三、论述题(任选3题,每题15分,共45分。其中报考植物生态学方向者必做4题和5) 1、试述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的生态学意义? 2、试述MacArthur等提出的K-对策者和r-对策者的概念及其特征,可举例说明。 3、试述生态位概念及其群落学意义。 4、山地条件为什么会导致植被分布的垂直差异?并举出一例山地植被垂直带谱。 5、试述植被演替“顶级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