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学化学创新实验说课大赛课件

2018年中学化学创新实验说课大赛课件
2018年中学化学创新实验说课大赛课件

最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学校:兴义市则戎乡中学 参赛教师:马建春 参赛时间:2018年6月13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是则戎乡中学的马建春老师,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展示的创新实验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的内容,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出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时需要用到二氧化碳气体时,能不能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这样就引入该课题。 在课本上,实验是这样设计的,提供实验仪器,(都是玻璃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带橡胶塞)、集气瓶、玻璃片、试剂有碳酸钙、稀盐酸。该实验的不足之处:1、不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2、用的都是玻璃仪器,容易破碎3、所用的仪器空间大,耗费大量的药品。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我改进 后的实验设计体现5大理念: 1、变废为宝.我使用的仪器是塑料瓶、医院里输液用过的输液管,给动物 打针用过的注射器、我把它们高温消毒后拿来使用。可以循环使用的 橡胶塞、还有平时家里用剩的蜡烛、火机和木条。 2、容易携带,不易破碎,使用方便。 3、多功能.可用于实验室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制二氧化 碳、氢气等)。 4、容易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节约药品,可根据需要气体的多少,选 择不同大小的塑料瓶和注射器。 5、所用药品能就地器材,所用的大理石(石头)就是我在路边捡的。 实验过程:介绍本次实验所需的仪器,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塑料 瓶中装入适量的碳酸钙(块状的石头),塞紧橡皮塞,把注射器里的稀盐酸(适量)推进塑料瓶里,观察实验现象,同时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满。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实验方案创新与设计大赛

第一届趣味物理知识竞赛 策 划 书

大学物理实验技能技巧大赛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又有用的自然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像一个个的迷。当我们把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揭开谜底的时候就会感悟到物理现象是十分有趣的,为推广物理知识,使同学们更好的熟悉物理,了解学习生活,以及科研方面的物理相关知识,体验物理的无穷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并让他们学习些课外科技知识,进行些课外科学实验,以激起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培养他们发现并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决定开展此次物理趣味知识大赛。通过这些趣味题目和动手操作,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目的 第一:保持我校大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物理科学的探索的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意感及高兴感; 第二:利于我们自己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第三: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赖自己的科学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第四: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索,勇于有依据的怀疑,养成尊重现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第五:关心科学发张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准确的科学观,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活动主题: 从生活中感受物理,从物理中理解世界 四、活动名称:兰州理工大学第一届物理趣味知识大赛 五、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共青团兰州理工大学委员会 承办单位: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分团委、学生分会 协办单位:大学生物理实验中心、科技部 七、比赛日期: 2011年11月 八、比赛地点: 1、初赛(笔试):北村考研自习室 2、复赛(实验操作竞赛):大学生物理实验室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修订版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 赛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

全国“创新杯”机械类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G71固定循环指令编程说课稿

“G71固定循环指令编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叫沈晓燕,来自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数控教学部。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G71固定循环指令编程”。接下来,我将从课程定位、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条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对本此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课程定位 本课题选自《数控加工技术基础》课程,适用对象为数控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课程性质为专业核心课程,安排在三年制初中专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完成;全部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应职业岗位为数控车床操作工;技能培养目标—数控车中级工;前期已学课程有《机械制图》《数控加工工艺》《零件检测》等。 二.教材分析 1.教材说明 本课程所选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控加工技术基础》。教材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本课题选自教材中的第二篇“数控车削工艺及加工技术训练”,第8章“数控车削编程技术训练”,项目七“固定循环指令编程”。 2. 教材处理 根据我校教学条件和学情,我在课前对教材做了一些调整: ●原教材中的零件图较复杂,我将它调整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零件图; ●原教材要求的轴向加工尺寸精度为+0.02,我将尺寸精度降为+0.05; ●原教材课后作业偏向理论性,缺乏实践性,我增加了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课后作 业。 三. 教学目标、重难点 1. 教学目标 我设定了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职业素养目标。

(1)知识目标包括:理解并掌握G71指令正确的编写格式;理解并掌握G71指令循环路线;熟练应用G71指令进行编程。 (2)技能目标包括:会使用数控仿真软件仿真G71指令;会使用G71指令加工台阶轴零件。 (3)能力目标包括:能进行零件工艺分析并编程;能合理选用刀具,使用工具、量具;能熟练操作数控车床。 (4)职业素养目标: ●通过分组加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小组间互评培养良性竞争意识;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数控中级工考证打好基础; ●通过实操前安全教育培养安全生产意识; ●通过执行企业7S标准培养良好职业素养。 3. 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课教学重点为:G71指令编程格式、G71走刀路线、台阶轴加工工艺、仿真G71指令、实际加工。 其中,难点一为: G71走刀路线;难点二为:台阶轴加工工艺。 我采用两个方法突破重难点:使用动画演示G71走刀路线,突破了难点一;通过实操掌握台阶轴加工工艺,突破了难点二。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共24人,男14人,女10人,年龄在16~18岁之间。 他们的技能特点:能够正确操作普通车床和数控车床,会使用数控仿真软件,会选用刀具,使用量具。 知识特点:已具备读图能力、数控加工工艺基础知识、数控编程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对理论课程缺乏兴趣,喜欢动手实践,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了解和向往。五.教学方法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采取了以下三个教学手段:

创新杯说课大赛评分标准及提交作品要求

附件2: 2014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评分标准 交作 品要 求 、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课堂教学实录”评分标准

场说 课评 分标 准 ( 以 赛场 颁发 为 准) 、教 学设 计方 案 教 学设计 思想: 体现中 职 “加 强教学 的针对 性、实 效性和 时代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专业,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课程教 学改革目标;贯彻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环境,在教师角色、教

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有所创新;注重技能培养和综合实践活动环节,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内容:可以选择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针对1?2课时或一个教学单 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一般包括授课班级的年级、专业、学生数和授课时间;授课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要求;授课类型;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设计及资源准备;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教学反思等。 四、教学课件 上课用教学课件的教学内容要与教学设计方案一致。 参赛课件不限制作软件(建议所用软件尽量采用常用版本,以保证课件在其他机器上能正常播放),不限 风格形式。如图片可采用GIF、JPG、TIF等格式(图片分辨率要求在1024 X 768以上);视频和动画可采用 MPG MOV ASF RM SWF等格式(视频文件要求能在1024 X 768分辨率下清晰、流畅播放);音频可采用 MP3 WMA等格式。 五、微课视频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设计课程,录制成时长在6~8分钟的微视频。 1 ?微课制作要求 (1)分析研究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学业水平。借助多种媒体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和讲解知识内容。 (2)画面简洁,不要有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 (3)字体和背景的颜色搭配合理。 (4)鼠标在屏幕上的移动速度不要太快,更不要晃动。 (5)语言表达准确规范,生动活泼,富于启发性和感染力。 (6)录制环境安静、无噪音。 (7)背景音乐轻松,不喧宾夺主。 (8)视频文件容量不超过10M。 (9)视频格式为 flv , wmv或MP4 2 ?微课制作方法或设备(供参考) (1) 录屏软件 CamtasiaStudio6.0+PPT 课件。 (2) 手机拍摄+白纸+笔(需要用一个支架把手机固定在上方)。 (3) DV+白板(黑板)。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xx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28课外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物质必须足量摄入,缺乏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这样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良,如很多学生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的症状,这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养成常吃新鲜果蔬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此外,很多中学生喜欢喝果蔬饮料而不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本实验也对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做了简单的比较。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教材中对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实验,而对于维生素这种人体需要量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调节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却只做了简单的文字介绍,未在课上用直观的实验去展示。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本实验在苏教版教材中是课外探究实验,我认为应该编排为演示实验,直观性强。通过比较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的果蔬以及果蔬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培养学生多吃新鲜果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验器材 青椒、橙子、鲜橙多饮料、研钵、纱布、试管架、试管、烧杯、量筒、滴管、高锰酸钾溶液。五、实验原理 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少,反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低,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多。 六、实验过程 1. 将橙子和青椒去皮后在研钵中研碎,然后分别用双层纱布将汁液过滤到两个小烧杯中。 2. 配置高锰酸钾溶液,取三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2毫升高锰酸钾溶液。 3. 取一支洁净、干燥的滴管,吸取第一种汁液,逐滴加入第一支小试管中,边滴、边 振荡、边观察现象,直至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记下滴数。依此类推,将第二种汁 液滴加到第二支试管中,记下滴数,直到三种新鲜果蔬的汁液以及果蔬饮料全部滴加计 数完毕。将三种果蔬的滴数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讨论:1. 三种果蔬汁液是否都含有维生素C? 2. 果蔬饮料与新鲜果蔬汁液,哪一种维生素C含量更高, 3.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七、实验结果 三种果蔬汁液都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褪色所需滴数不同,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高中化学全国说课大赛获奖作品:《让创新点亮课堂——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说课稿

《让创新点亮课堂——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本次说课内容是一节复习课,选自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3节电化学的相关内容。 二、实验仪器 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烧杯、石墨电极。 三、实验创新点 1.通用性利用自主研发的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能够用这一套装置完成课本上所有的有关电化学的实验。实现仪器的多功能性。 2.趣味性本装置为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加入了小灯泡和音乐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简约性整个操作简单方便节省时间。 4.直观性指针指示电流、数字显示电压,读数非常直观。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的实验探究课,学生对于原电池、电解池的反应原理理解的不够系统,学生主要是机械的记忆。教材上没有关于燃料电池的实验,只给了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不够直观、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本节课利用自制的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实验装置,能够更加直观、便捷、多功能。通过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有关的电化学实验,为学生学习电化学反应原理创设实验情景,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反应原理。 五、实验教学目标 1.对原电池特别是燃料电池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3.通过积极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实验教学内容 1.电解饱硫酸钠溶液和氢氧燃料电池。 2 .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和氢氯燃料电池。 3.甲醇燃料电池实验。 4.金属镁过氧化氢隔膜实验 5.水果电池实验。 七教学过程 1.介绍一体化学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 本套装置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左侧的部分是化学反应单元,这两根石墨电极上刻上螺旋槽,便于吸附更多气体。右侧为检测单元。检测单元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最左边的是一个电流计,右边的是两个电压表。中间的电压表主要是电源的电压,最右边的电压表是测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变得模糊呢? 这说明学生充分思考了,因为烧杯内壁上蘸有的是少量的石灰水,确实不能排除被蒸干的可能。那么,教材中设计的实验也就存在着不足之处。 科学必须要有严谨性和逻辑性,必须一丝不苟,不能存在模糊认识。对于出现的疑虑必须要弄清楚。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怎样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教材中探究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1000ml烧杯、石棉网、两块木块、一支蜡烛,一瓶澄清石灰水,镊子

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体育一等奖作品:艺术体操说课课件教学设计

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方案 艺术体操带操 ——体侧大绕环和双手8字绕环 教学设计方案

艺术体操带操 ——体侧大绕环和双手8字绕环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生全身心的发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够主动参与,掌握技能,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郑厚成先生主编的《体育与健康》(南方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选取第四章,第三节,第二小节健身舞艺术体操带操作为授课内容。这个项目动作柔软、流畅、飘逸、优美,练习内容丰富多彩,运用彩带的各种图形配合身体的各种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协调性、节奏感及美感,陶冶情操。因此这个项目能够把高中女生追求美的心理与体育运动有机结合。变“要我练”为“我要练”,长期训练能够有效的塑造她们的神形之美,为她们即将投身的就业岗位做充分的身心准备,所以深受女生的喜爱。本模块共8课时,本节课为第4课时。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12级会计电算化5班的女生,她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接收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和音乐感知能力。一方面,她们爱美、渴望美,却不知如何表现美。对于形体美和内在美的追求盲从于成熟女性,这个年龄段又正是她们的身体和思想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她们却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和练习方法。另一方面,会计专业的翻打传票、点钞、扎钞都需要手腕灵活、手臂有力。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85%的学生基本掌握技术动作,75%的学生较好的掌握技术动作。 2、能力目标:主要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韵律操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重点: 1、向上绕环时用力摆臂,向下绕环时顺势自然摆臂。 2、以肩关节为轴,向上绕时用力摆臂,展腹充分。 难点:手腕灵活转动,带动带子转换方向。 六、创新思路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通过音乐和舞蹈陶冶美的情操,在引导学生对艺术体操的兴趣上,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探究心理,并结合专业特点,走职教特色。我从艺术体操彩带舞入手,让学生了解新鲜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器械,了解彩带舞的柔软、流畅和优美,学习彩带舞双手绕8字,再通过小组的创编与展示,激发他们对艺术体操的热爱。 在课程的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式学习和自主、创新性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重点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观察能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整节课都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 桑枣一小:周健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实验课题,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三课时。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传播知识,同时也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因此,本课的实验有助于对以后科学知识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 教材中原有的实验是: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大小约为一枚硬币的小孔,然后把这三张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学生就可以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这时,如果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 5 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学生就不能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实验旨在让学生明白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实验的不足之处 A. 不直观。白天光线强烈,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线。 B. 难操作。实验道具难做精确,三孔难以对齐。 C. 不全面。该实验只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没有证明其在液体、固体俩种物质形态中的传播路径。 D. 实验器材比较常见,学生对这些天天见到的物体提不起兴趣,不能激发探究热情。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A. 让学生分别探究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路线,经过反复实验,学生能在这三种物态中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B. 变单一的器材为学生感兴趣的多样性器材,吸引他们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兴趣。 C. 把学过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他们解释影子的形成以及玩做手影的游戏,让他们感到科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 4、实验器材 装水的烧杯、黑墨水、吸管、小棒、垫棉纸的空烧杯、蚊香、打火机、果冻、玻璃砖、激光笔 5、实验原理 让激光笔照射液体、气体、固体,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光的路径,得出光在三种物质形态中都沿直线传播。 6、实验过程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 学校:兴义市则戎乡中学 参赛教师:马建春 参赛时间:2018年6月13日 尊敬得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就是则戎乡中学得马建春老师,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我展示得创新实验就是:《二氧化碳制取得研究》、 《二氧化碳制取得研究》就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得内容,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出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时需要用到二氧化碳气体时,能不能收集我们呼出得气体,这样就引入该课题。 在课本上,实验就是这样设计得,提供实验仪器,(都就是玻璃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带橡胶塞)、集气瓶、玻璃片、试剂有碳酸钙、稀盐酸。该实验得不足之处:1、不方便控制反应得发生与停止;2、用得都就是玻璃仪器,容易破碎3、所用得仪器空间大,耗费大量得药品。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我改进后得实验设计体现5大理念: 1、变废为宝、我使用得仪器就是塑料瓶、医院里输液用过得输液管,给动 物打针用过得注射器、我把它们高温消毒后拿来使用。可以循环使用 得橡胶塞、还有平时家里用剩得蜡烛、火机与木条。 2、容易携带,不易破碎,使用方便。 3、多功能、可用于实验室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得装置(制二氧化 碳、氢气等)。 4、容易控制反应得发生与停止,节约药品,可根据需要气体得多少,选择 不同大小得塑料瓶与注射器。 5、所用药品能就地器材,所用得大理石(石头)就就是我在路边捡得.

实验过程:介绍本次实验所需得仪器,连接装置,检查装置得气密性,向塑料瓶中装入适量得碳酸钙(块状得石头),塞紧橡皮塞,把注射器里得稀盐酸(适量)推进塑料瓶里,观察实验现象,同时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满。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结论: CaCO3 + 2 HCl ==CaCl2 +CO2+ H2O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成功得关键:装置得气密性必须好,燃着得木条不能伸入塑料瓶中。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名称:二氧化碳制取得研究 参赛学校:兴义市则戎乡中学 参赛教师:马建春 参赛时间:2018年6月13日 《二氧化碳制取得研究》得创新实验设计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一些使用过得器材来设计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她们学习化学得兴趣,同时增强学生爱护身边得塑料瓶。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说课教案 一、四年级科学上册一单元第四课《风向和风速》。实验的名称《风的形成》 二、桑梓镇中心小学——吴小兵 三、实验课题说明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现今的教材《科学》共有八册32个单元,与以前《自然》相比,《科学》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 但本人认为与之前的《自然》相比科学虽然做到面面俱到,可在一些科学概论、知识、技能等方面深入太少,像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比如今天我所要讲的《风向和风速》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提到了空气可以流动,没有对风的形成做详细深入的讲解。学生对风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参考书给我们的建议是贴上大图画纸如下: 冷的 风是……空气吹掉帽子 放风筝快的 吹气球 吹看不见的 树叶制造泡沫 野草叶子 接下来就是讲风向和风速。而我认为还是要简单的讲一讲“风”的形成,只有学生基本了解了风的成因,那风向、风速就迎刃而解了。 2、在以往教材中风的形成教学主要是观察树叶的摇动、香烟的流向、吹动空气、用扇子扇等等。这几种方法除了香的轻烟其他都不能看到空气的流动,而烟没有一个特殊的装置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它流动的路径。 3、因此我设计的“风”的形成这个实验能很清楚看到空气-“风”流动的路径,以及这样流动的原因。 4、本实验的器材非常简单,一个木夹子(带玻璃)、背景纸、香、打火机、蜡烛 等。 5、

6、实验过程: 把木匣带玻璃的那面对学生摆放,把蜡烛点燃放在木匣中(上部开口的一边)封上玻璃把点燃的香放在左边的洞口边,观察几分钟后香上的烟从口子进入匣内由蜡烛的上方开口处流出。 7、实验的效果 在这个实验中可以明显的看出烟的流经(空气流动的路径)。由于背景是黑色的,烟是白色的学生能清楚地看到。 8、评价 本实验设计简单,器材易找易寻、易操作,且效果明显。

创新实验大赛

动手制作植物细胞模型 作者:李之彤尚店中学初一二班临清市邮编:252662 一、创新实验目的: 1、为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制作植物细胞模型,加深学生对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培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空果冻盒一个,白色果冻两个,粉色果冻一个,杏仁核一颗,绿豆10粒,透明塑料纸一块,挖勺一把。 三、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四、实验操作: a)取出空果冻盒和透明塑料纸,将透明塑料纸平铺在空果冻盒内。 b)用挖勺将白色果冻取出放入铺有透明塑料纸的空果冻盒内,并用挖勺将其捣碎。(果 冻不要装得太满) c)用挖勺从粉色果冻中挖出一块形似圆形或橘子瓣形状的果冻。 金点子演讲 挖勺 白色果冻 绿豆 粉色果冻杏仁核

d) 将杏仁核放在白色果冻的一边,另一边放上刚才挖出来的粉色果冻,周围放7-8粒绿豆。 五、图解说明 六、 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1、本实验改进了初一生物课本中“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实验,用较为常见的材料制作了植物细胞模型,用果冻代替了琼脂,使材料更易得、更易操作,且可食用。本实验以果冻盒作为细胞壁,透明塑料纸作为细胞膜,杏仁核作为细胞核,捣碎的白色果冻作为细胞质,绿豆作为叶绿体,橘子瓣形状的粉色果冻作为液泡,形象直观,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2、实验用具及材料的常见化,使实验可行性提高。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并增强学习生物的兴趣。 一、创新实验名称 :动物的绕道取食 杜静云 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北校) 临清 252600 二、创新实验目的: 不同动物学习能力不同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 叶绿体 液泡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第五届全国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大赛:让创新点亮课堂

《让创新点亮课堂——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 一、使用教材 本次说课内容是一节复习课,选自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3节电化学的相关内容。 二、实验仪器 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烧杯、石墨电极。 三、实验创新点 1.通用性利用自主研发的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能够用这一套装置完成课本上所有的有关电化学的实验。实现仪器的多功能性。 2.趣味性本装置为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加入了小灯泡和音乐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简约性整个操作简单方便节省时间。 4.直观性指针指示电流、数字显示电压,读数非常直观。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的实验探究课,学生对于原电池、电解池的反应原理理解的不够系统,学生主要是机械的记忆。教材上没有关于燃料电池的实验,只给了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不够直观、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本节课利用自制的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实验装置,能够更加直观、便捷、多功能。通过一体化电化学综合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有关的电化学实验,为学生学习电化学反应原理创设实验情景,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反应原理。 五、实验教学目标 1.对原电池特别是燃料电池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3.通过积极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实验教学内容 1.电解饱硫酸钠溶液和氢氧燃料电池。 2 .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和氢氯燃料电池。 3.甲醇燃料电池实验。 4.金属镁过氧化氢隔膜实验 5.水果电池实验。 七教学过程 1.介绍一体化学电化学综合创新实验装置 本套装置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左侧的部分是化学反应单元,这两根石墨电极上刻上螺旋槽,便于吸附更多气体。右侧为检测单元。检测单元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最左边的是一个电流计,右边的是两个电压表。中间的电压表主要是电源的电压,最右边的电压表是测原电池的电压。最下边的两组接口分别是电源的输出端口和原电池的输出接口。整个装置可以看作是一个电源、电流表、电压表、电解池的整合体。

第五届全国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大赛:Na

《Na 2 CO3和NaHCO3固体热稳定性对比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Na 2 CO3和NaHCO3固体热稳定性对比实验的探究与改进》。匆忙的生活中我们不经意间忽略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但如果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在可爱的孩子们的慧眼中,我们发现了Na 2 CO3和NaHCO3固体热稳定性的对比这个普通的实验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索探究和改进之处。下面请跟随我一起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实验探究、实验改进、反思总结等几个方面开启我们的探究与改进之路: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重要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知识是通过Na 2 CO3和NaHCO3固体热稳定性的对比,掌握二者之间的性质差异,从而比较全面的了解这种金属,建立钠及其化合物知识之间的网络关系,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模式。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Na 2 CO3和NaHCO3固体的热稳定性对比。 教学难点:Na 2 CO3和NaHCO3固体的热稳定性对比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Na 2 CO3和NaHCO3固体的热稳定性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Na 2 CO3和NaHCO3固体热稳定性的对比实验,学生逐步提高对比、推理、归纳的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此实验的探究与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绿色化学意识,使学生在科学的进步、知识的完善中体会到成就感。 三、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Na 2 CO3和NaHCO3的物理性质、其水溶液的碱性等知识,能够用离子方程式对化学反应的本质做出正确的描述。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比,归纳出实验结论。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实验对比、启发、探究、反思总结等,旨在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学法:实验对比→体验→分析利弊→探究改进,通过思维活动把对此实验的感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说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人教版教材方案是将等量的Na 2 CO3和NaHCO3固体分别装在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将可能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大赛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会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第12页安排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是这样来进行探究的: 1、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取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两个实验在实际操作时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实验1不足之处: : 1.实验现象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此实验是课本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般在在开学不久后就会做这个实验,九月份的南方白天平均温度还在三十度以上,做这个实验时,往往受天热的影响,加之蜡烛燃烧的产生的较高温度影响,烧杯壁迅速变热烫手了,水汽较难凝结在烧杯壁上。 2.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影响观察。 实验2不足之处:

1.不少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不够充分,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2.实验设计不严谨。有的同学探究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稍稍变得模糊,就回答说: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也是教材设计实验的本意。然而,有的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及疑问,这是不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烧杯内壁上的水分蒸干,溶解在澄清石灰水里的物质附着在烧杯内壁上,使烧杯内壁变得模糊呢这说明学生充分思考了,因为烧杯内壁上蘸有的是少量的石灰水,确实不能排除被蒸干的可能。那么,教材中设计的实验也就存在着不足之处。 科学必须要有严谨性和逻辑性,必须一丝不苟,不能存在模糊认识。对于出现的疑虑必须要弄清楚。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怎样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教材中探究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1000ml烧杯、石棉网、两块木块、一支蜡烛,一瓶澄清石灰水,镊子 !

物理实验创新竞赛参考项目

物理实验创新竞赛参考项目 说明:希望以下竞赛参考项目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灵感,激发积极参与的热情。物理实验中心希望能够通过该形式,为同学们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一个条件、一个环境、一个平台。 1.魔力盒:通过多个磁铁的空间布置,将一个物体稳定的悬浮于空中。 2.白光再现全息照相。 3.半导体器件低温和高温特性对比研究:需要得出结论——低温还是高 温对半导体工作有利?提示:什么特性?测量什么?如何测量? 4.风洞:要求有设计图纸,能够提供一定范围内风速可变的实验条件, 并能够给出小模型飞机或者纸飞机的风洞实验数据(如纸飞机的稳定性等)。 5.顺风耳 使用抛物面反射,定向采集远方声音信号,并进行录音、分析、放大、回放。该技术可以应用到体育比赛的录音、电影录音、窃听等领域。6.超声波测速:发射超声波信号,通过测量反射信号与发射信号的时间 差,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并通过小程序快速显示。 7.将水喷至最高 在压力容器中(实验室提供)注水,使用各种加压法,使水喷至最高。 考虑加压的方法、喷水管及喷头的做法等。 8.温差报警装置:使用热电偶等感温传感器,制作温差报警器,报警温 差在1~100℃可调。 9.记忆合金“永动机”的研究制作 10.记忆合金在混凝土拆除中的应用 记忆合金在转变温度附近有非常大的外型的变化,将记忆合金棒在转变温度之下置于混凝土孔中,升温到转变温度之上,记忆合金棒形态变化,因为混凝土孔的约束作用,对孔壁产生巨大的压力,进而造成混凝土的破碎。 用该方法拆除混凝土,安全性高,且记忆合金可以反复使用,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11.汽车防爆膜的防紫外线、红外线的性能测量方法 研究测量通过的防爆膜的紫外线、红外线比率,定量评价汽车防爆膜

生物实验创新大赛

实验: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作用: 现在新教材中,没有专门的《运动》这一章,连运动知识也极少涉及。而在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中,涉及到了运动系统的组成,且有关节的构成,骨骼肌的组成及特性,唯一没有的则是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等知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人一生当中身体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且骨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我认为让学生多对骨的成分、生长、发育等知识作一些初步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更能体现新课标下生物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在教学中更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体育锻炼对骨的生长发育的重要性。有了这一知识,还能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儿童青少年不易发生骨折,而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从而更进一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做到关爱自己,关爱他人,且更多地去关爱老年人,如积极锻炼身体、上下公交车不拥挤、扶老人上下车,主动给老人让座等,从多方面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骨的组成、成分及物理特性是一个重要的知识,这个实验是一个让学生很感兴趣且更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实验。而且探究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这一实验取材容易,又不特意伤害小动物,更有甚者的是实验效果相当明显,能做好这一实验,可让学生大大地提高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爱好,而不至于让学生感到生物知识的枯燥乏味,但两个实验分开使学生难

将两者联系起来。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实验中,运用大鱼的肋骨及鸡的翼骨、后肢骨来进行探究,在教学之前,可先布置学生在家就餐鱼和鸡时,注意收集这样一些实验材料,准备在实验课时使用。在做完第二个实验后,将2的骨继续实验1的煅烧并与实验1对比,分析导致现象差别产生的原因。教材忽略了两者的对比,我觉得增加这个过程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更进一步做到了爱护小动物,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实验器材: 大鱼的肋骨、鸡的翼骨、后肢骨、镊子、酒精灯、试管、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清水、火柴(打火机)。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骨在酒精灯上燃烧时烧掉了骨中的有机物,剩下的是无机物(粉末状);骨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中浸泡时,溶解的是骨中的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柔韧且有弹性)。实验说明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这两个方面。骨中不同成分的含量和骨的物理特性,是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六、实验过程: 1、骨的煅烧用镊子夹取一段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同时注意观察骨的颜色变化。待骨变得灰白时,将酒精灯移开,轻轻地敲打这根煅烧骨,看结果如何?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说课稿学校:市则戎乡中学 参赛教师:马建春 参赛时间:2018年6月13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是则戎乡中学的马建春老师,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展示的创新实验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的容,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出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时需要用到二氧化碳气体时,能不能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这样就引入该课题。 在课本上,实验是这样设计的,提供实验仪器,(都是玻璃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带橡胶塞)、集气瓶、玻璃片、试剂有碳酸钙、稀盐酸。该实验的不足之处:1、不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2、用的都是玻璃仪器,容易破碎3、所用的仪器空间大,耗费大量的药品。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我改进后的实验设计体现5念: 1、变废为宝.我使用的仪器是塑料瓶、医院里输液用过的输液管,给动物 打针用过的注射器、我把它们高温消毒后拿来使用。可以循环使用的 橡胶塞、还有平时家里用剩的蜡烛、火机和木条。 2、容易携带,不易破碎,使用方便。 3、多功能.可用于实验室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制二氧化 碳、氢气等)。 4、容易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节约药品,可根据需要气体的多少,选 择不同大小的塑料瓶和注射器。 5、所用药品能就地器材,所用的石(石头)就是我在路边捡的。

实验过程:介绍本次实验所需的仪器,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塑料瓶中装入适量的碳酸钙(块状的石头),塞紧橡皮塞,把注射器里的稀盐酸(适量)推进塑料瓶里,观察实验现象,同时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满。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二、倒掉废液,清洗实验仪器。 实验结论: CaCO3 + 2 HCl ==CaCl2 +CO2 + H2O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的气密性必须好,燃着的木条不能伸入塑料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