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冲刺要点归纳

本讲系统阐述了世界是什么和怎样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本讲是主客观题的重点章节,在本讲中,主观题命制主要体现在唯物辩证法部分,且本讲中的新增考点是和谐社会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一百五十多年了,这期间,有对它的诅咒、反对和扼杀,也有对它的篡改、歪曲和修正,但工人阶级却在其政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劳动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克服困难险阻,百折不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并正在继承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它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关于物质的概念。“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明确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之间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2、物质世界的运动及其存在形式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认识物质的运动而认识物质本身。运动是标志着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其中,精神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物质谈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脱离了运动谈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或把运动只归结为机械

运动一种形式。

(2)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发展运动”。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也是统一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的发展也是自然的历史过程。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和有力的证明,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体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无质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三、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努力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1.人和自然的统一

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与自然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实践促进了人类的产生,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分化、对立。也只有实践才能把人和自然统一起来,而且必须使人和自然协调统一起来。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2.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和自然,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资源型、环境有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二,发

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4、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促进人和自然和谐(思修第三章)

第一,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第二,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地改造活动;第三,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l

四、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节选)

1、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要求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2、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3、度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

4、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及其方法论要求

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切矛盾的对立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既相互同一又相互斗争。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辩证法要求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讲对立或只讲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

矛盾辩证法的方法论要求是: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5、现实性与可能性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因此,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第一,内涵。社会历史趋向是指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主体选择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

第二,辩证关系。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选择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决定。

(二)本部分新增考点

1、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认清和谐的本质和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2、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在把握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重点真题以及主观题

1、(BDE,1999年理第17题)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A.事物的自身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

2、(C,2007年第2题)“挾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3、(ACD,2002年文第17题)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4、(DE,1992年文第20题)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

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5、(ABCD,2000年理第19题)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社会物质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6、(B,1999年文第1题)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7.春秋末,晋国的知伯要去攻打仇由国,可是道路十分艰险,使军队没法行军。于是,知伯便生一计,他铸造了一口贵重的大钟,赠送给仇由国君。仇由国君非常欢喜,准备开辟道路,迎取这口大钟。仇由国大臣赤章曼觉得赠钟背后必藏有祸心,便向国君谏议说:”不能这样做,要知道,赠送这样贵重的礼物,是小国服侍大国的做法。现在大国反过来给小国送重礼,这是不怀好意的,大钟的后边,一定跟随着侵略的军队。这口大钟是万万接受不得的。”可是,仇由国君不肯听取这个意见,最后还是接受了知伯送来的大钟;赤章曼看到事情不妙,就驾着马车飞快地跑到齐国去了。过了几个月,知伯的军队沿着新开辟的道路,一举灭掉了仇由国。为了一钟而亡国家,确实是因小失大。

请问:在上述故事中,仇由国国君与大臣赤章曼的思维方法有什么不同?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以及一个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作用.这就是事物的普遍联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等等,对于事物中存在的普遍联系,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3)联系的观点体现在思维领域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抓住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并且要防止用简单化的,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做法。

从题意中看,仇由国大臣赤章曼与国君的思维方式的区别正在于用联系的观点还是用孤立的观点来看待晋国这一大国向仇由国这一小国赠送贵重礼物这一事件上.赤章曼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件事情,认为这件事极不正常,大国反过来给小国送重礼,这是不怀好意的,大钟的后边,一定跟随着侵略的军队.这口大钟是万万接受不得的.而国君只是孤立的来理解这件事物.所以认为应该接受这件礼物.所以对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与思考,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8.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案要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宣言

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宣言 山东章丘中职学校马国梁 宇宙空间的大小是无限的。不论在你的哪个方向:上下、左右、前后,都可以无限延伸,没有界限。 宇宙空间中的物质是无限多的。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空间,只是其密度不同。即便密度再低,只要不是零,那么它乘以无穷大的空间,得出的物质总量还是无穷大。 即便是宇宙中的实物质——粒子或者粒子系统,其数量也是无限多的。如果宇宙中只有一个粒子或者粒子系统,那么与无限大的空间相比,即等效于没有物质。因为在数学上,有限大除以无限大等于零。 同理,宇宙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也是无限多的,不管它的密度是多么稀疏。因为在数学上,只要不是零,那么它乘以无穷大的结果还是无穷大。如果只是唯一,即变相没有。 整个宇宙是没有起源和衰亡的,它的存在是永恒的。因为它拥有无限多的物质资源,在无限长的时间内,它早已演化成熟且尽善尽美。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都是相似的。它的历史是无限长的。 假设宇宙间的实物质过去曾经相当集中过,有过一个“宇宙蛋”,那么宇宙蛋的半径也是无限大的。因为物质的密度不可能无限大。如果密度无限大,那就意味着有限的物质不再占有空间,而不占空间的物质也是不存在的。而只要密度有限大,那么物质的分布范围就是无限大。 只有有限的物质系统才能拥有有限的历史。从诞生开始,有成长、发展、衰亡、再生的循环演化史。没有什么事物及状态是永恒存在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宇宙中的物质结构从大到小是分为多个层次的。大小可与我们人类相比的物体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我们对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研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们知道:人类的大小尺度数量级为1米。 在微观方面,直接用我们的眼睛可以观察到大小为1毫米的物体,利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1微米的粒子,利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1纳米的粒子。而利用实验分析的方法,我们则可以发现大小只有1飞米的原子核。数量级为10的负15次方米。 但在宏观方面我们可就幸运多啦!把微观方面的最小数量级“10的负15次方米”反过来,改为“10的正15次方米”,那么这个距离只相当于0.1光年。可我们的眼睛只要抬头仰望夜空,就能轻而易举的直接看到几光年、几十光年、几百光年的恒星,能看到距离我们250万光年的星系。借助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甚至能看到远达100亿光年的星系,比0.1光年扩大了10的11次方数量级。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的距离呀!大家想想:如果把0.1光年看作是1毫米,那么100亿光年就相当于10万千米,扩大了多少倍呀! 即便这样大,可是与无限大的宇宙空间相比,它仍然是“沧海一粟”,甚至“微不足道”。这就是宇宙的伟大之处。 根据目前的观测结果我们知道:最大的物质系统为恒星系。再往上,即便星系间有群居现象,成团、成线、成片,但也都是松散的关系,构不成一级独立的物质系统。因为星系间的相对运动速度都达到了彼此的脱离速度,很容易分开。就像天上漂浮的白云一样。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观察到100亿光年远的星系,但还远远没有看到有边缘存在的迹象,因为在各星系间还有无数更小的星系。其实它们并不小,都是可与我们的银河系相比的星系,只不过距离更远罢了。 所以我们认为:我们所在的“总星系”根本就没有边缘,它就按照我们眼前所看到的样子“延延续续到永远”。它是宇宙中唯一的当然也是超级的物质系统,是无限无界的开放系统,占据了所有的空间。 虽然我们人类的观测技术在不断提高,但无论高到什么程度,所能观测到的空间范围永远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用观测手段证明宇宙的无限性。 需要注意的是:无法证明“宇宙的无限”并不意味着“宇宙的有限”。可是在当今的科技界,就有那么一些人坐井观天,非要把我们所观测到的部分当成整个宇宙,并掀起了研究“宇宙的起源”的热潮。于是,“大爆炸宇宙”、“脉动宇宙”、“有限无界的宇宙”等模型纷纷出笼,并成为当今的“主流认识”,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不过谬论就是谬论,虽然它能一时蛊惑好多人,但永远不会成为真理。 诚然,“大爆炸宇宙”的提出者和拥护者找到多条有力的“证据”,但他们忽略了对这个理论不利的更多证据,有些说起来简直是笑话。 按照他们的说法,总星系就成了一个有限的孤立的物质系统。可这样一个自引力系统,又该如何平衡稳定呢? 靠旋转的离心力肯定不行。如果那样的话,边缘部分所需的速度太大了,并且速度没有来源。 既然已经观测到了星系的退行红移现象,那就用“宇宙膨胀”甚至“大爆炸”好了。可是在引力的作用下,物体的离心速度应该是越往外越小才对啊,到了边缘处速度就应该达到最小。但事实不然,在边

第一讲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 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9.“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0.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1.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2.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意义及其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意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物质的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分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意识观:从起源上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管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提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表现在恢复性上,其中有短暂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上升的。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时间为人士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资本的划分及资本积累问题:资本的划分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的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辩证唯物主义名词解释,李秀林第五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本看法。 2、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4、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唯心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9、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10、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11、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12、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4、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15、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6、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7、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18、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之一,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原理总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辩证法 18、辩证否定观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1.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 3.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4.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9、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原理】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 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②辩证法的肯定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③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亦称为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之历史观)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1.用实践观点把握社会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理(唯物史观之历史观)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的原理(唯物史观之历史观) 【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唯物史观之群众观) 【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1、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五、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唯物史观之价值观) 【原理】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题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能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结合起来,根本原因在于()。 A.坚持了辩证法观点 B.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 C.坚持了人本主义观点 D.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 答案:D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的斗争。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答案:D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标志在于它具有()。 A.客观性 B.矛盾性 C.实践性 D.社会性 答案:C 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答案:C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B.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C.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答案:D 6.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的统一。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C.世界观和方法论D.理论和实践 答案:B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普遍性B.物质性C.规律性D.连续性 答案:B 8.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火、气等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A 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答案:D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精读马列原著 B.深入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 D.善于独立思考 答案:C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局限,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一统天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基本原理。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都要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人和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来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是社会存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使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等等。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变化。社会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变化着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更替,再现在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发展。 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下,也充分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唯物史首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科学的回答,为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历史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领域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于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这前,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打破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一统天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人们正确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 考研笔记 真正第五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 (1)哲的字义解释 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 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 (2)哲学的字义解释 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2、哲学的真正含义 (1)什么是哲学? 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 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 (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 原因: 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 A、知识体系(真理) B、意识形态(信念) (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 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 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 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 (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 (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 (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概念从开始出现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1、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唯心主义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某种精神产物。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将物质说成是某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将物质归为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是错误的。 2、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所谓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世界上的万事都是由这些“原初物质”所构成,这些“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是其合理之处,其根本缺陷则在于:一是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二是缺乏实证科学的依据,具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故而称其为“朴素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得辩证法,它没能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无力回应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诘难,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然陷入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这就坚持了辩证唯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从而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是普遍的、绝对的。这就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宁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具有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所谓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两种特殊情形:其一是特定的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的相

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

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 ?是否承认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 ?地理条件 ?人口条件 ?资源条件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自然和社会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基础和纽带是 ?劳动 ?自然 ?人 ?社会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固有的,社会规律是人造的、 ?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的活动实现出来 ?自然规律无法废弃和改变,社会规律可以废弃和改变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这一观点反映的是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创造的结果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一样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是 ?物质资料生产高度发达 ?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经济体制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生产关系 ?血缘关系 ?政治关系 ?思想关系 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这表明 ?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区分是相对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 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 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理论 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 系。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 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 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和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但科学和 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 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 A 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 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 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知识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 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 著特点之一。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 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 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冲刺要点归纳 本讲系统阐述了世界是什么和怎样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本讲是主客观题的重点章节,在本讲中,主观题命制主要体现在唯物辩证法部分,且本讲中的新增考点是和谐社会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一百五十多年了,这期间,有对它的诅咒、反对和扼杀,也有对它的篡改、歪曲和修正,但工人阶级却在其政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劳动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克服困难险阻,百折不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并正在继承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它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关于物质的概念。“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明确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之间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2、物质世界的运动及其存在形式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认识物质的运动而认识物质本身。运动是标志着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其中,精神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物质谈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脱离了运动谈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或把运动只归结为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章 复习重点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确立科学的物质观以及运动观和时空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前提。物质、运动、时空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之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之一。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 基石。依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3种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代表了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P38—39) 2、物质: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实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确认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把物质的根本睡醒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具体结构、具体属性区分开来,把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分开来;同时,由于“客观实在性”不仅概括了自然物质的本质属性,而且概括了社会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为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历史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 3、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1)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规定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特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这同时又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一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 (2)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可以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3)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不是作为一切事物的基础,不是作为物质性质的支撑者,而是对人们意识所反映的一切现象、事物、过程,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试大纲

60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试大纲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哲学和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创新性、开放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们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中的重要作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二、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 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2、时间和空间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存在是一种物质存在。 (三)从物质到意识 1、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意识的复杂结构。意识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4、意识与人工智能

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关于物质的观点

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一,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唯心主义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谋,精神的产物,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将物质说成是某种住关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将物质归结为某中客观精神的产物。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是错误的。 二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所谓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世界上的万事都是由这些援助物质所构成,这些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是其合理之处,其根本缺陷则在于,一是混肴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二是缺乏实证科学的根据,具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故而称其为朴素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的辩证法,它没有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无力回天,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诘难,从而

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陷于唯心主义。 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的解释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线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应的客观实在。这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从而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的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是普遍的,绝对的,这就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主要表现在A、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 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A、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B、 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基本要素:a、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b、劳动对象,是人们改造自然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标志 c、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特点:客观性;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的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也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