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古希腊的灿烂文化。

2.分析作品结构,揣摩作者情感。

3.领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尊重历史的真谛。

【教学重点】

.领会尊重历史的真谛。

2.掌握本文视角独特、联想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一、走近作者

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着有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

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二、背景介绍

冯骥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似乎对古代文化情有独钟。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凭借反思历史、反思传统文化的《神鞭》《三寸金莲》等一系列小说而蜚声文坛。几年前,就在自己文学创作最旺盛的阶段,他停下了创作,转而致力于文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当来到古希腊遗址,站在雅典卫城上,冯骥才有了惊人的发现,有了对古希腊神像与中国古代神像的简单的比较和联想,比较的结果让人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和发展充满了信心。

三、题目阐释

文题用借代的手法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的石头”,指的是作为宗教崇拜出现的雕塑。在冯骥才的眼中,“石头”是文化的使者,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人交谈,现代人得以与这个地方“神交”,可以触摸真

实的历史。

古希腊的石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反映了古希腊的文明,让他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于是他喜欢上了“古希腊的石头”。作者借古希腊的石头,浮想联翩,将古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联系在了一起,把希腊人文物保护的态度和方法与国人的做法对照起来,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对历史遗迹保护的深刻思考。

四、文本品读

古希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冯骥才通过写这些记载着历史文明气息的石头——雕像、石碑、石柱等来歌颂古希腊人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的古希腊文明,进而歌颂现代希腊人珍惜古希腊文明,保护并尊重文明遗产的做法,即不改变它的原貌、原状,让历史文明受到绝对与纯正的保护。

5、整体感知,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冯骥才为什么喜欢“古希腊的石头”?

冯骥才对古希腊石头的欣赏,也就是对外族文明的欣赏,从文中看,作者真正关注的是什么?

对“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希腊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措施很奇特,我们应如何看待?应从中学些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致力于文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

文中说,古老的石头“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你是怎样理解“历史的表情\'的?【课堂检测】

⑴给加粗的字注音

粗糙

庇护

泯灭

苍劲

聆听

隧道

神谕

亢奋

篝火

坍塌

葱茏

呵护

磨砺

甬道

掰开

兀自

暧昧

战战兢兢

炯炯有神

龟裂

扎针

挣扎

包扎

剥落

解释下列词语

庇护:

暖昧:

朦胧:

葱茏:

神驰:

炯炯有神:

坚不可摧:

活灵活现:

气宇轩昂:

喜新厌旧:

小心翼翼VS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战战兢兢:

悠远VS幽远

悠远:

幽远:

【补充资料】沉淀人生

所有土地都可以为了一棵树的生长,就看你的根扎得有多深多长。

生命就像蜡烛那样,在光芒和泪珠中慢慢耗掉。

历史的标点全是问号。

历史的幕后全是惊叹号。

如果你不会嫉妨,你就占有了人的一半以上的美德。

我们的半径相等,才能画出一个共同而又完美的圆。

人生最强劲的力量都是你的对手给的。对手多强,你就有多强。

历史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类没有灭绝,全靠人生的存在。

摆渡者反反复复选择彼岸,结果徘徊了一生。

老人在一个夕阳抒他的银发照成金发的黄昏里,忽然悟到:全部人生,不过为了创造几件刻骨铭心的往事而已。

风儿可以吹飞一张大纸,却无法吹跑一只弱小的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是不顺从。

金钱的骄傲,是它自以为可以买到一切;金钱的苦恼,是它无法买到一切。

人类的悲剧是:一半得不到自由,一半得到了却不知做什么。

书里夹着许多有生命的人,只要你打开书,他们全都能站起来。

留住时间的方式,惟有把它变为珍贵的事物。

痛苦是心灵一块无法化开的结石。

人最深的叹息,是他无法挽回已然流逝的时光。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案(基于资源的教案)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是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为线索,由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等内容组成。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宇宙环境的关系。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是为开发宇宙资源,开发宇宙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宇宙环境的保护,因而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开发宇宙资源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知识难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较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或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运用读图、阅读分析资料和讨论等方法,有利于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世界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领域。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导入新课】通过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日、月、地的关系,已认识到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探测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动】①由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的关于航天发展的资料内容做简要介绍。②阅读教材P11文字和插图,强调学生注意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说明。 【提问】人类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开创了探测宇宙环境的新时代。在进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内容和意义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展示相关的航天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填写下列表格内容。

【视频播放】播放“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过程”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拓荒者号火星探测”视频。 【讲述】通过教材和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断,我们了解到,航天飞机的试航成功,使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进入到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阶段。这是因为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自由往返宇宙空间、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现实。 【多媒体演示】课本“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说明我国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多媒体课件中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 【提问】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开发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议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可举实例说明,也可大胆想象未来开发宇宙的广阔前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述】美国的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准备了四项登月飞行辅助计划—“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发射9个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并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发射三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3)研制运载火箭;(4)进行实验飞行;(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这项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切说明探测开发宇宙资源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否则是难以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和开发的。 【视频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登陆火星”等视频。【总结】宇宙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后备空间,在人类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探索开发宇宙资源,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宇宙开发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能够利用地球周围的资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宇宙开发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古希腊的石头

?自读文本 古希腊的石头 一、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年震柳 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千米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千米。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千米,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千米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大约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差不多100年。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

高中地理 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案4 人教版必修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索的意义,了解宇宙探索的现状。 2.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保护宇宙环境对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书能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导学式。 教学重点 宇宙探测的意义。 教学媒体 利用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录像:航天飞机发射。 【教师说明】这是1998年6月3日清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的情景。 【教师提问】搭载它一起升空的有一个什么仪器? 学生回答:阿尔法磁谱仪。 【教师提问】阿尔法磁谱仪的任务是什么? 学生回答:探索宇宙本源,寻找暗物质和反物质。

【教师讲述】阿尔法磁谱仪进入太空,探索宇宙本源是人类对宇宙的又一次新探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师提问】人类利用哪些手段了解宇宙呢? 学生回答:双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 【教师提问】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始于哪种探测手段? 学生回答: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因为它是首次在地球以外观测地球。 【播放录像】《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提问】谈一谈你所知道的人类从此以后又有哪些新探索手段?进行了哪些探测活动?获得了哪些成果? 【出示投影】(补充资料)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1959年,前苏联发射成功“月球3号”,它所携带的自动行星际站绕到月球背面上空,第一次主动拍摄了人类从未见过的月背照片。 (2)1961年4月21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座“东方号”宇宙飞船用108分钟绕地飞行一周,成为第一个飞出地球的人。 (3)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座“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4)1971年,前苏联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发射上天。 (5)1976年,美国发射的“海盗号”飞船第一次登陆火星。 (6)1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发射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 (7)1995年,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和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成功。 (8)1997年7月4日,美国“探路者号”飞船顺利在火星上着路。 【教师提问】人类这些探索活动与望远镜观测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排除大气干扰,可直接取样。 【播放录像】《宇航员与月球车》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希腊的灿烂文化。 2.分析作品结构,揣摩作者情感。 3.领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尊重历史的真谛。 【教学重点】 1.领会尊重历史的真谛。 2.掌握本文视角独特、联想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一、走近作者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着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二、背景介绍 三、题目阐释 文题用借代的手法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的石头”,指的是作为宗教崇拜出现的雕塑。在冯骥才的眼中,“石头”是文化的使者,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人交谈,现代人得以与这个地方“神交”,可以触摸真实的历史。古希腊的石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反映了古希腊的文明,让他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于是他喜欢上了“古希腊的石头”。作者借古希腊的石头,浮想联翩,将古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联系在了一起,把希腊人文物保护的态度和方法与国人的做法对照起来,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对历史遗迹保护的深刻思考。 四、文本品读 古希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冯骥才通过写这些记载着历史文明气息的石头——雕像、石碑、石柱等来歌颂古希腊人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的古希腊文明,进而歌颂现代希腊人珍惜古希腊文明,保护并尊重文明遗产的做法,即不改变它的原貌、原状,让历史文明受到绝对与纯正的保护。 5、整体感知,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1) 冯骥才为什么喜欢“古希腊的石头”? (2)冯骥才对古希腊石头的欣赏,也就是对外族文明的欣赏,从文中看,作者真正关注的是什么? (3)对“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4)希腊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措施很奇特,我们应如何看待?应从中学些什么? (5)作者为什么要致力于文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教学设计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教学设计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教学设计 古希腊的石头一、学习目标 1、朗读全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2、品味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二、学习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思想内涵。三、学习建议学习时要准确把握基本内容和作者对古代文物古迹的主要观点,理清思路,根括要点,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判 断,做好读书笔记。四、知识梳理1、正字音炯炯(jing)有神暧(i)昧(mi)亢(kng) 奋坚不可摧(cu)葱茏(Ing)头颅(I)五采缤(bn)纷神谕(y)呵(h)护坍(tn)塌废墟(x) 磨砺(I)甬(yng)道泯(mn)灭2、多音字(b)剥夺剥落剥蚀剥削(bo)剥花生剥皮 (gu) 龟趺龟甲龟鉴 (jn) 龟裂(qi) 龟兹 (cng) 藏躲藏龙卧虎藏匿藏头露尾 (zng) 宝藏西藏藏青藏族 3、解词义炯炯有 神 : 目光明亮。暧昧 :?( 态度、用意 )含糊,不明白;?( 行为)不光明,不可告人。坚不可摧 : 非常坚固,摧毁不了。气宇轩昂 : 气度、气概不平凡。 4、辩词义因而从而进而因 而 : 因果连词。从而 : 连词; 强调根据上文的条件或者原因推出结果。进而 : 表递进,表示在原有基础上前进、深入或者扩大。竟然果然竟然 :出乎意料之外。果然 : 在意料中。发现发明发现 : 事物或规律本身早已存在。发明 : 事物或方法是新创造的。启示启事启示 : 动词,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事 : 名词,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贯穿贯串贯穿: 多指具体事物。贯串 : 多指抽象事物。 5、交流作者与作品信息中国文坛之 子——冯骥才冯骥才, 1 942年生,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 ( 与李定兴合著 ) 、《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 《铺化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

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第1节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 浙教版

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胀的、演化的。 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 (2)技能目标:能利用气球建立星系运动模型来类比宇宙的膨胀 (3)情感和价值观:知道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以及宇宙起源的多种学说,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地球与宇宙之后,来进一步探究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结局,内容比较抽象,难度比较大,但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宇宙大爆炸理论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证据---------星系运动模型的建立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引入: [师]宇宙是什么?《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也就是宇宙=时间+空间+物质(能量) [师]那么宇宙从哪里来,它的过去、现在、将来的结局如何? 活动2【讲授】1、古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学生阅读了解宇宙起源的有关神话传说。1、盘古开天辟地;2、上帝创造宇宙万物;3、盖天说;4、浑天说;5、宣夜说……

思考讨论1: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故事。 2:古代人为什么会对宇宙的起源形成这样的认识? (古代观察天空的工具仅仅是眼睛,而现代科学家能借助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宇宙的起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才发现了许多关于宇宙起源的证据。所以说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是和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活动3【讲授】2、从的“地心说”到“日心说” 学生阅读托勒密的宇宙体系 让学生讨论说说,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它有哪些是值得肯定的? [师]“地心说”是亚里士多德的首创。而集大成者是公元2世纪古希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宇宙体系!“地心说”的核心是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它天体都是绕地球转动的。 学生阅读哥白尼的宇宙体系 让学生说说,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它有哪些不足之处呢? [师]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核心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绕太阳转动的” 思考讨论3: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到太阳是东升西落,而地是静止不动的呢? 4:日心说中有关宇宙以太阳为中心的提法也是不正确的,用你所知道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 [师]不能因为地心说的错误抹杀托勒密的历史功绩。不能因为地心说被占统治地位的教廷利用而贬低地心说。不能因为“日心说”反宗教而过分地迷信。那么,宇宙有中心吗?宇宙的中心在哪里? 活动4【讲授】3、现代宇宙学说 让学生阅读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的发现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古希腊的灿烂文化。 2.分析作品结构,揣摩作者情感。 3.领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尊重历史的真谛。 【教学重点】 .领会尊重历史的真谛。 2.掌握本文视角独特、联想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一、走近作者 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着有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

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二、背景介绍 冯骥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似乎对古代文化情有独钟。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凭借反思历史、反思传统文化的《神鞭》《三寸金莲》等一系列小说而蜚声文坛。几年前,就在自己文学创作最旺盛的阶段,他停下了创作,转而致力于文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当来到古希腊遗址,站在雅典卫城上,冯骥才有了惊人的发现,有了对古希腊神像与中国古代神像的简单的比较和联想,比较的结果让人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和发展充满了信心。 三、题目阐释 文题用借代的手法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的石头”,指的是作为宗教崇拜出现的雕塑。在冯骥才的眼中,“石头”是文化的使者,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人交谈,现代人得以与这个地方“神交”,可以触摸真

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记游类文化散文的一般特点,并能基本读懂记游类文化散文。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探究的精神,并初步学会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记游类文化散文的一般特点,并能基本读懂记游类文化散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探究的精神,并初步学会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四人小组交流学案上预习作业的字词部分,互相订正。 2、学生介绍预习作业中的作者资料,并互作补充。 3、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预习作业中填写的表格内容。

二、导入新课。 (导语)通过预习,大家已经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了解到这是一篇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散文样式,诞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常以游记的形式出现,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反思和深远的人文关怀。这类文章中比较知名的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

和张中兴先生的《负暄琐话》等。咱们同学里面有阅读过这类散文的么? (预设:有——请读过的同学谈谈感受; 没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文化散文,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初步了解一下文化散文以及如何读懂文化散文。(板书题目、作者) 三、疑难语句的质疑质疑答疑。 1、合作质疑。 学生整理在预习中不理解的疑难语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疑难,进行筛选,得出成果后在全班交流。 2、循序答疑。 由小组代表提出疑难语句,然后其他小组代表补充。最后进行解答。 ①学生个人对于别人提出而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分析答疑。 ②对于学生无法个人解答的语句,四人小组合作分析,并派代表予以答疑。 ③对于小组讨论仍无法解答的语句,老师进行引导答疑。 (在答疑过程中,教师根据分析板书关键词:修辞、上下文、重点词等) 四、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质疑答疑。 1、合作质疑。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教案:16.2浩瀚的宇宙 教案

浩瀚的宇宙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重点难点: 1.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历程 2.结合“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以学定教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 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请大家说说我国实现飞天梦的大致历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回答) 从探索宇宙的工具为线索: 1.古人观天:用肉眼观测.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人认为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天圆地方. 2. 近代人观天:用望远镜观测. 3. 现代人观天:用射电望远镜(观测的范围可达3.0×1010L.Y.)和太空望远镜(哈勃)等来观测. 结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 二、两种学说 教师: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 [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

"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球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玫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 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地心说”已经在16世纪时被否定了,“日心说”也随着人们对宇宙越来越多的了解,渐渐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通过对两种学说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探索历程的艰难曲折) 三、恒星也在运动 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不动的概念是错误的.1783年,另一位科学家赫歇尔通过对所观测到的大量恒星运动的统计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着织女星方向运动.太阳空间运动的发现彻底动摇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 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毫无特殊地位可言的普通恒星,地球更谈不到了. 恒星不是绝对不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也在变化.

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阅读答案

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阅读答案 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 ①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只要在那里边呆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故此,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举世闻名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比传说还神奇的英雄时代所特有的光芒照得发亮。 ②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所以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埃及人、玛雅人、巴比伦人以及我们中国人,在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③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石头并非坚不可摧。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④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岁月感就是时间感。当事物在无形的时间历史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 ⑤于是一种美出现。凡是懂得这一层美感的,就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 ⑥在一座名叫阿雷奥斯·帕果斯的小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雕着神像的纪念碑。由于历时久远,一半已然缺失。石碑上层的三尊神像,只剩下两尊,都已经失去了头颅,可是他们依然气宇轩昂地坐在深凹的洞窟里。这时,使我惊讶的是,它竟像是两尊佛像。与敦煌和云岗中那些北魏与西魏的佛像酷似!如果我们将两个佛头安装上去,也会十分和谐的!于是,它叫我神驰万里,一下子感到世纪前丝绸之路上那段早已逝去的令人神往的历史——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希腊人在犍陀罗为原本没有偶像崇拜的印度人雕刻佛像,再到佛教东渐与中国化的历史——陡然地掉转过头,五彩缤纷地扑面而来。 ⑦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由此,我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 ⑧我便到处去寻访古老的文化的石头,从那一片片石头的遗址中找到时光隧道的入口,钻进去。 ⑨然而,我发现希腊到处全是这种石头。从德尔菲的太阳神庙到苏纽的海神庙,从埃皮达洛夫洛斯的露天剧场到迈锡尼的损毁的城堡,它们简直全是巨大的石头的世界。可是这些石头早已经老了。它们残缺和发黑,成片地散布在宽展的山坡或起伏的丘陵上。数千年前,它们曾是堆满财富的王城,聆听神谕的圣坛或人间英雄们竞技的场所。 ⑩尽管无情的历史遗弃它,有心的希腊人却无比珍惜它。他们保护这些遗址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十分奇特,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一棵石柱在一千年前倒在哪里,今天绝不去把它扶立起来,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就是不更改历史。当然他们又不是对这些先人的创造不理不管。常常会有一些“文物医生”拿着针管来,为一些正在开裂的石头注射加固剂,或者定期清洗现代工业造成的酸雨给这些石头带来的污迹。他们做得小心翼翼,好像这些石头在他们手中依然是活着的需要呵护的生命。 (11)他们使我们认识到,每一块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死亡,它们犹然

古希腊的石头达标优化训练题及答案

古希腊的石头达标优化训练题及答案 语文鲁教版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我达标 1.对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当然,“文革”美术除外,因为那个极度亢奋时代的人们全都注射了一种病态的政治激素。(kàn?溃? B.这座三千多年前用巨石砌成的城堡,如今已是坍塌在山野上的一片废墟。(tān) C.如果细心察看,仍然可以从中清晰地找到古堡的布局,不同功能的房舍与纵横的甬道。(yǒn?溃?D.谢里曼说,在发掘出这些震惊世界的迈锡尼宝藏的当夜,他在这荒凉的遗址上点起篝火。(ōu)解析:D项“篝”应读“?括?u”。答案:D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举世闻名眉清目朗神彩焕发炯炯有神 B.暧昧不明隐隐约约气宇轩 昂神弛万里 C.令人神往五采缤纷战战兢兢突发奇想 D.天涯海 角浩无际涯了无声息悲痛欲绝解析:A项,神彩焕发―神采焕发;B项,神弛万里――神驰万里;C项,五彩缤纷―五彩缤纷。答案:D 3.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我静静坐在山顶一块山石上,默默享受着这种奇异和美妙的感受,直到夕阳把整个石碑_____________得金红,仿佛一块烧透了的熔岩。(2)被时光的筛子_____________下来的只有这些破碎的房宇、残垣败壁、断碑,兀自竖立的石柱,东一个西一个的柱头或柱础。(3)爱琴王如今还在海底吗?他到底身在哪里?在远处那一片_____________着波光的“酒绿色的海心”吗? A.染筛闪 B.闪筛染 C.筛染闪D.染闪筛解析:注意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同时要考虑词语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答案:A 4.选出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 A.甚至叫我想起爱琴海的名字来源于爱琴王――那个悲痛欲绝的故事。 B.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比传说还神奇的英雄时代所特有的光芒 照得发亮。 C.但如果你留意,便会发现时间原来就停留在所有古老的事物上。比如那深幽的树洞,凹陷的老街,泛黄的旧书,磨光的椅子,手背上布满的沟样的皱纹,还有晶莹而飘逸的银发――它们不是全都带着岁月和时间深情的美感吗? D.凡是懂得这一层美感的,就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解析:本题考

最新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精编版

2020年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精 编版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记游类文化散文的一般特点,并能基本读懂记游类文化散文。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探究的精神,并初步学会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记游类文化散文的一般特点,并能基本读懂记游类文化散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探究的精神,并初步学会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四人小组交流学案上预习作业的字词部分,互相订正。 2、学生介绍预习作业中的作者资料,并互作补充。 3、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预习作业中填写的表格内容。

二、导入新课。 (导语)通过预习,大家已经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了解到这是一篇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散文样式,诞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常以游记的形式出现,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反思和深远的人文关怀。这类文章中比较知名的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和张中兴先生的《负暄琐话》等。咱们同学里面有阅读过这类散文的么? (预设:有——请读过的同学谈谈感受; 没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文化散文,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初步了解一下文化散文以及如何读懂文化散文。(板书题目、作者) 三、疑难语句的质疑质疑答疑。 1、合作质疑。

学生整理在预习中不理解的疑难语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疑难,进行筛选,得出成果后在全班交流。 2、循序答疑。 由小组代表提出疑难语句,然后其他小组代表补充。最后进行解答。 ①学生个人对于别人提出而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分析答疑。 ②对于学生无法个人解答的语句,四人小组合作分析,并派代表予以答疑。 ③对于小组讨论仍无法解答的语句,老师进行引导答疑。 (在答疑过程中,教师根据分析板书关键词:修辞、上下文、重点词等) 四、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质疑答疑。 1、合作质疑。 学生整理在预习中不理解的疑难问题,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疑难,进行筛选,得出成果后在全班交流。 3、循序答疑。 由小组代表提出疑难问题,然后其他小组代表补充。最后进行解答。 ①学生个人对于别人提出而自己理解的问题进行分析答疑。 ②对于学生无法个人解答的问题,四人小组合作分析,并派代表予以答疑。 ③对于小组讨论仍无法解答的问题,老师进行引导答疑。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

《第 1 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天体的多样性、天体系统的层次性;2.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掌握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组成、分类、运动、小行星带、物理特征;4.知道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自身条件); 5.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解释说明法、推理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二、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三、教学难点 1.建立宇宙中的空间概念; 2.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四、教学准备 课本插图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讲解: 1.观测过程 (1)古代:、地心说 ①天圆地方说: A.产生背景:古代的人由于活动范围很小,再加上没有先进的观测仪器,因此往往 凭自己的直觉去认识世界。如当人们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方的,就认为整个大地都是平的方的,并把天空看作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就有了“天圆地方”之说。正

如北朝民歌《敕勒歌》中所说:“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错误原因:“天圆地方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后来人们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实践,逐渐发现这个学说是错误的,它与许多实际情况不相符。产生错误的原因可以用两句古诗来概括,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题西林壁》 )。 C.有力证据: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海边的观船情景、地球的卫星照片等,都有力证明了地球呈球形并不是方的,地不是方的同样天也不是圆的。说明: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说”、西方的“上帝创造宇宙说” 、古巴比伦的“闭合箱子说” 。 ②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2世纪在《天文学大全》中提出地心说。A主要 理论:该学说认为,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就是宇宙中心,所有天体均围绕地球运转。 B.错 误原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不能直接感觉到地球的运动,却能直接感觉到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运转,所以很容易误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宇宙中心。C.进步局限:地心说与天圆地方说相比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局限性。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地心说认识到了“宇宙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 ;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地心说认为“地球是 宇宙中心,所有天体均围绕地球运转”,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2) 近代:日心说、星系 ①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6世纪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 A.主要理论:该学说认为,太阳就是宇宙中心,宇宙就是太阳系,所有天体均在围绕太阳运转。B.沉重代价:由于日心说违背了封建统治者的意愿,与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发生严重冲突,因此哥 白尼遭到了灭顶之灾而葬身于火海,他为追求科学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C.进步局限: 日心说与地心说相比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局限性。进步性主要表现在日心说认识到了“地球 在围绕太阳运转” ,不是“太阳在围绕地球运转” ;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日心说认为“太阳就是宇宙中心,宇宙就是太阳系,所有天体均在围绕太阳运转”,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②星系:地球和太阳均不是宇宙中心,因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宇宙既没有边 界也无所谓中心。18 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一词,此时的星系实际上就是宇宙的同义词,现在的星系成为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的简称。 (3) 现代:上百亿年、上百亿光年 ①17 世纪以前,天文学家在漫长的年代里只能靠肉眼来观测宇宙,能看到的星星只有 六、七千颗。②17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是人类观测宇宙的眼界大开。③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发明了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它通过观测天体的无线

九年级科学下册1.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新版)浙教版

第一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2、知道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 3、尝试根据证据建立假说 4、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宇宙大爆炸的主要观点 教学建议: 1、尽可能多的学习宇宙学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证据与理论 给人一杯水,自已要有一桶水。虽然这个观点已受到批判,认为是注入式的教学。但在第一单元1——3节的教学中,教师最缺乏的是背景知识,如果只有课本的知识(只了解支持大爆炸理论的红移现象,根本无法应对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教学之前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要帮助学生认可宇宙大爆炸的观点,教师还需了解;(1)星系红移现象 (2)宇宙微波背景辐射(3)古老天体的时标(4)宇宙中氦元素的丰度(5)宇宙大爆炸后的演化(6)宇宙的将来 2、尽可能多的运用视频、动画与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如宇宙大爆炸的证据与演示) 3、尽可能的降低知识的难度;教学目标中强调只要知道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因此教学后只要学生认可宇宙是由爆炸产生,宇宙在膨胀,能够复述大爆炸的主要观点即可。 4、尽可能的给学生以想像的空间,允许学生建立各种模型。如对于宇宙的过去与将来,学生认为黑洞是通向另一个宇宙通道;另一个宇宙从黑洞的大爆炸开始。或者有的学生受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影响,更为虚无的认为人类永远无法认识宇宙,直到有一天人类跳出宇宙才能较准确的认识宇宙也可。 教学过程: 一、关于宇宙起源的传说 1、盘古开天辟地说(中国古代神话) 2、宇宙稳态理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除了一些细微部分外,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宇宙不需要一个开端或结束。物质总是以恰当的速度不断创生着,这一创生速度刚好与因膨胀而使物质变稀的效果相平衡,从而使宇宙中的物质密度维持不变。这种状态从无限久远的过去一直存在至今,并将永远地继续下去。(托马斯。戈尔德;赫尔曼。邦迪;弗雷德。霍伊尔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 3、宇宙大爆炸理论 学生也会提出来。但学生往往无法说出大爆炸理论的证据。因此,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大爆炸理论的形成与证据。 二、宇宙的演化 既然宇宙是由于大爆炸产生的,则大爆炸在什么时候发生,大爆炸后又发生了什么,今天的宇宙是怎样的。 宇宙既然有过去就一定会有将业。宇宙的将来是由现在观测到的宇宙中物质的多少——正确地说是由现在观测到的宇宙密度决定的。宇宙密度越大,宇宙的引力就越强。如果宇宙密度大于4.5×10-27kg·m-3(大约每立方米三个中子或质子),宇宙的膨胀会由于引力的作用而停下来,转而开始收缩,最终回到高温高密的状态。如果宇宙密度小于或等于4.5×10-27kg·m-3,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宇宙的温度也将越来越低,最终消亡在接近绝对零度的

冯骥才及其作品教学提纲

冯骥才及其作品

冯骥才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在天津,不知道冯骥才的人可能很少,他那1米90多的大个子在街上一晃荡,便有人喊:大冯,忙嘛呢?来套煎饼馃子吧!大冯的确是忙,特别是近几年,很少老老实实地在家呆着,要么到处开会,为保护民间文化奔走呼号,要么跑到乡村田野,亲自踏勘民间遗存。有一回,我碰到他的夫人顾同钊,便说,劝劝大冯,别那么拼命,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顾大姐无奈地笑了笑,说,你让他闲着,他不是这痒就是那疼,出去疯跑,倒啥病也没了,唉,老黄牛,吃苦受累的命! 冯骥才是以小说名世的,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已经出了150多种,摞起来比他还高,真正的著作等身,海内外的读者熟悉他,多是通过这些作品,因此,他的主业,应该是个作家。而他偏偏又有着绘画的才能与灵性,他的每一幅画作,都同他的小说一样,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其中的文化内涵,非一般的画家所能超越。两条腿走路,使大冯面前的路越走越宽。这几年,大冯又成了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到处游说并付诸行动,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民间文化的保护上了。走到今天这一

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1章 第1节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太阳系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行星的运动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八大行星基本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 2.用科学宇宙观武装头脑,树立科学的探索精神,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学情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的,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重点难点 1.天体及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包含了地理学研究的两大视角“空间”和“时间”。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神话→地心说→日心说→星系2.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发展,如我国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着陆等,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关注和兴趣。然后转而衔接到宇宙与地球的关系上。 活动2【讲授】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板书】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板书】1.地球的宇宙环境——宇宙是物质的 【讨论】①何为光年?一光年约为多少千米? ②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半径约为多少千米? ③面对上题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 【归纳】光年为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一光年约为94608亿千米。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半径≈94608亿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由此可见,宇宙的范围是极其宽广的,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的奥秘无穷,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思考】在这个无限时间、无限空间的宇宙中,到底有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活动】讨论一些天文现象及天体,如流星现象、蟹状星云、土星、哈雷彗星、新星、黑洞等,感知“宇宙是物质的” 【归纳】宇宙间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宇宙是由形形色色的天体组成的。 【板书】2.天体是有位置的——天体系统有层次 【讲解】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讨论】①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如何构成的? ②银河是天上的河流吗?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多少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关系如何? ③太阳系的组成如何?太阳为什么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④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如何组成的? 【讲解】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即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由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在银河系之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即河外星系,河外星系是与银河系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恒星。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1000多亿颗。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因质量大而成为太阳系中心天体。地月系是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由地球和月球组成。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 【板书】 【讨论】①按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对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进行排序。 ②请从运行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方面来描述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 ③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无特殊之处? 【讲解】八大行星是绕日运行的主要天体,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绕日公转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圆性的特点。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并无特殊之处。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