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北客家山歌的传统性和时代性

粤东北客家山歌的传统性和时代性
粤东北客家山歌的传统性和时代性

粤东客家山歌的传统性和时代性

刘丽君指导老师:钟玲

摘要任何一种民族艺术都有其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粤东传统客家山

歌是客家文化中的精粹,它是在客家文化的土壤中孕育、产生和发展的,客家文

化又是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以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深烙着中原文化的印

记。

关键词客家山歌;传统性;时代性;

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传统,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客家山歌主要流传于梅州、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客家山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被创造和传播的一种文学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独自的艺术特点。其最为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唱腔、艺术表现手法和演唱形式。

一、客家山歌的唱腔特色

广东客家山歌是梅州等地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它包含中原音乐的韵致,又显露岭南山区土著音乐的特色,大多比较高亢,节奏较自由,具有浓郁的山情风味,颇富情趣。客家山歌的唱腔多种多样,各具色彩。在粤东梅州,流行于各县的山歌唱腔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在一个县内的山歌中,又有几种不同腔调。山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山歌手,运用一个基本腔调,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唱出不同的感情,曲调也有所变化,即情即景,出口成歌,对答如流。

下面是梅州市各县较有特色的山歌唱腔:

一、梅县山歌:梅县山歌较有特色的是“松口山歌”。松口山歌以“四句八节板”又称“四句落板”为独具艺术特色,引号山歌(山歌号子)高亢悠扬。如松口山歌号子."噢嗨!依溜呀老妹子(哎),有好山歌(哇),你都溜(哇)溜等(哪)来(哟)英嗨!" 。山野风味,优美舒展,别具一格.如男女对唱,唱完号子后就转入柔润婉转的山歌正板。

二、兴宁市山歌:兴宁市山歌中有罗岗山歌、石马山歌、水口山歌。具有特色的是石马山歌《新绣荷包两面红》,新绣荷包(哇)(刁嫂子)两面红(哦)(老妹你过来哟),一面狮子(呀)(溜呀)(唉唉哉)一面龙(呵妹)……"唱腔风趣,幽默,别具风味的装饰音及衬字衬词形成该曲的独特韵味。

三、五华县山歌:五华县山歌中有华城山歌、水寨山歌、安流山歌、上山山歌、桥江山歌、长布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五华长布山歌《唱歌要上石马峰》,音域宽、松散结构,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

四、蕉岭县山歌:蕉岭县山歌中有蕉城山歌、三断山刃山歌、新铺山歌、长潭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长潭山歌《长潭行出公王陂》,兼有湖南音调特色,比较抒情优美,多表达幽怨,将节奏压缩,又可表达欢快的情绪。

五、大埔县山歌:大埔县山歌中有埔北山歌、三河山歌、茶阳山歌、西河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西河山歌《乌乌赤赤,还过甜》,"白白嫩嫩我晤贪,乌乌赤赤我唔嫌,阿哥好比当梨样,乌乌赤赤还过甜。"曲调明快、开朗,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审美情怀。

六、平远县山歌:平远县山歌中大柘山歌、上山刃山歌、和田山歌、坝头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上山刃山歌《上山刃唔得慢慢摇》,传达劳动情绪、风趣,有特色。

七、丰顺县山歌:丰顺县山歌中有麻竹坜山歌、潘田山歌、汤坑山歌、丰良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丰顺县新山歌《山上么树变荒山》,"(但话)山上么树变荒山,河里么水变沙滩(喏) ,(但话)如果唔系共产党,我兜样般有身翻(喏)"该曲朗朗上口,如通过移位,音乐形象更加鲜明.。

以上是简略介绍各县具有特色的山歌。客家山歌的调式主要是羽调式,大致分为:(1)沿江色彩区(包括梅县、兴宁、蕉岭以及大埔、丰顺沿梅江到韩江两岸地域);(2)兴平色彩区(包括兴宁、平远);(3)五华色彩区;(4)大埔色彩区。其次是徵调式丰顺色彩区和大埔色彩区。客家山歌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各有差异,边远地区或受邻省影响又形成各自风格特点的山歌。(来源:梅州日报刘鸣钟2007-05-16)

二、客家山歌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客家山歌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即修辞手法)有直叙、比喻、借物托事、重叠、双关五种。

(一)直叙,就是“大白话”。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唱)。如:“样般紧问都唔声,嫌也总怕有样嫌。嫌郎家贫无打紧,嫌郎人貌搞唔成。”

(二)比喻。把人或者事比喻成另外的人或者事物。如:“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用藤与树的生死相缠,形象生动地比喻男女对爱情的坚贞至死不渝。

(三)借物托事。如:“桂树打花唔成梅,借问心肝哪里来;人面似觉涯见过,一时之间想唔来。”这首歌,从表面上看,首句好像与整首毫无关系,事实并非如此。“桂树打花唔成梅”,是把姑娘比作桂花,但桂花虽香结不成梅子,从而又借“梅”谐“媒”,叹缺少牵线的“媒人”。这就把整首词意联系起来了。

(四)重叠手法。主要是借“重叠”句子强调旨意和感情。如:“好牛耕田唔使牵,好马上阵唔使鞭。好石磨刀唔使水,好妹连郎唔使钱。”这里每句叠“好”

和“唔使”二字。

(五)双关。就是表面上说的是一层意思,实际表达的又是另外一种意思。如,“泥塑神像问唔声,两行横屋妹无厅。哑子娶妻无话讲,雪打灯草心滑冷。”首句,明说神,实说人;第二句厅和听听起来一样,就是用谐音来表达;第三句是借意双关,比喻自己与对方就像哑子夫妇没有话讲;最后一句,双关带比喻。

三、客家山歌的演唱形式

客家山歌的演唱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一)独唱。主要是一个人采用清唱形式,独自吟唱,多在山上唱,其内容不论是否涉及爱情,都是为了抒发内心感情,聊以安慰自己。如:“脚倦难上这条岗,肚饥难过四月荒。洗净火甫锣无米放,锁匙难带家难当。”又如:“蛤蟆虫另子叫连连,想娶老婆又无钱。兜张凳子同女哀讲,阿妈摇头又一年。”

(二)对唱(又叫“驳山歌”)。多在山上男女隔山对驳,可以尾驳尾对唱,也可各唱各的,但内容要相关,不能走题。如男唱:“日日落雨望天晴,新作塘头唔敢行。单竹架桥唔敢过,心里想你唔敢声。”女对道:“蝴蝶采花入花园,哥想连妹先开言。世上只有藤缠树,唔曾见过树缠藤。”

(三)尾驳尾对唱。这种形式最常用于“打擂台斗歌”。尾驳尾,即甲先唱,乙接过甲的末句作首句,然后增加三句。如此循环,对的较长。如,甲唱:“爱唱山歌行前来,难逢难遇做一堆。好比鹞婆吊鸡仔,大家也爱哼等来。”乙驳:“大家也爱哼等来,听到山歌心花开。金丝猫公唔怕鼠,树排下滩溜等来。”这种“斗歌”最为灵活,最能吸引观众。

(四)猜调对答。是猜谜式的对唱。如甲唱:“ 乜个圆圆在半天?乜个圆圆水中间?乜个圆圆街上卖?乜个圆圆妹面前?”这种猜谜式往往有几种答法,就看你答得巧妙不巧妙。如乙答唱:“月光圆圆在半天,莲叶圆圆水中间,团粉圆圆街上卖,镜子圆圆妹面前。”(团粉是过去妇女打扮用的粉团)。若想邪了,也可能答得很难听。如说“乳菇圆圆妹面前”,就会惹人哄笑。答得好的、巧妙的,就会令人鼓掌欢呼。如有一次,甲先唱:“谁人敢逞山歌仙?今日谁人来掌权?毛主席来几多岁?新中国来几多年?”乙答唱道:“涯就敢逞山歌仙,今日人民来掌权。毛主席来万万岁,人民江山万万年。”歌声未歇,台下观众热烈鼓掌。

(五)山歌小组唱,或表演唱。这是经过作者专门创作的具故事性的说唱兼表演的形式。由一人领唱,分组和唱、合唱,带表演动作。后来又发展为山歌剧、“小戏”、“小品”式演唱。

四、客家山歌的时代性

当今时代流传的广东客家山歌具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民俗性和包容性。首先,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在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创造的艺术,它所表现的艺术内容来自于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因此,跟客家社会的生产生活内容紧紧相连。而表现的艺术手法,也必然受到其生产生活条件的影响和限制。

“客家”,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原著人和“先入为主”的“主家人”而得来的称谓。“主家人”早就占据了当地利于生产生活的好地方。而后来者的“客家人”,只能到边缘地带、山区定居生活。这样,一方面使他们与外界社会相对隔离,创造的艺术具有浓重的“俗”气;同时,也避免了外界“繁杂”的艺术渗透和污染。因而,这种“俗”的艺术的内容比较纯真,表现手法大多采用白描或浅白、直接的比喻。因此,他们创造的艺术——“歌”,从内容,大多与“山”有关,与“情”有关;表现的手法比较简粗、直接。客家山歌,经过不断发展,内容丰富,但始终离不开“山”味和“情”调;形式多样,但大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粗放易学的情歌、劳动歌、行业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

其次,客家山歌吸纳了中原直至往南等地文化的养分,特别是平民文化的精华而发展起来。客家人,自魏晋时代即开始由中原不断南迁至明清间逐渐在赣、闽两北、粤东北定居的汉族人。由于他们的生活习俗及语言中还保留着一些原北方人的特征,所以便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汉民族的一系。据客家源流考证,客家先民自两晋由中原大量南迁,其先居地均在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西等地。1986年梅州搜集的近万首山歌中,情歌就约占80%。此亦是其上承“十五国风”,以“以情歌为主”的见证。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与当地土著相处,也吸收了各民族、民系民歌的优点。

但是,客家山歌受到生产生活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在新时期的今天,带有较浓厚“俗气“的客家山歌还比较难走向世界的民族之林,因此,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不断创作出既具有客家风格而又不失时代气息的客家新音乐。具体来说,就是在音乐创作上应该多元化和不断探索创新。由于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演唱的山歌,要打破山歌的语言障碍,就必须走器乐化道路。

像大家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把传统的越剧音调的素材,通过西洋乐器演奏,使其成为了具有民族特点、民族韵味的世界闻名的交响曲,让人感受到中国越剧的旋律之美和独特韵味,不但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将其视为经典。所以客家山歌也可以借鉴这种创作之路,让客家山歌器乐化,把客家山歌素材发展成独奏曲、合奏曲。用现代的概念,用现代作曲技术去创作成器乐曲,把客家山歌音调用中国的民族乐器演奏或用西洋的乐器去演奏成为音乐作品给人欣赏,让人们了解客家山歌,了解客家文化内涵。

光靠这种简单器乐化的创作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我们客家山歌的素材,创作客家方言通俗歌曲。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审美思想不同了,特别是年轻人,所以我们不能老是采用传统的创作手法。要利用我们客家山歌的素材,结合现代的作曲技巧,使传统和现代相统一,这样的音乐才能符合我们听众的欣赏趣味。在传统客家山歌中,有许多是反映旧时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所以在中、老年人中容易产生共鸣。而当代年青人,对传统的客家山歌却不甚了解和不易接受,这就直接影响了客家山歌的市场,而客家山歌以后的资

产化也难于实施,不要说走向世界了,毕竟年轻人消费市场还是占据较大的比例。

台湾地区在山歌通俗化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台湾的作曲家运用客家山歌素材,采用通俗歌曲的手法进行创作,题材广泛,手法多样,这些台湾客家话歌曲很受欢迎,就像闽南语的通俗歌《敢拼才会赢》一样非常受欢迎。内地的客家山歌音乐创作人可以学习、借鉴,多创作出一些具有客家特色的通俗歌曲,逐步在客家地区流行起来,让青年人了解客家文化,从而喜欢客家歌曲,如《客家山歌特出名》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让世界上很多华人都进一步了解了客家的文化。

客家山歌的重要性及其价值越来越被政府部门领导所认识。他们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推动客家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如1981年中秋节,梅州市举办中秋赛歌会、五句板汇演及山歌唱腔比赛;1983年春,梅州市决定每年中秋节为“山歌节”。当年首届“山歌节”持续8天,观众达4万多人次。1990年的“山歌节”,共进行四个项目:擂台赛、新人新作赛、研讨会和合水歌会,这一届“山歌节”,被称为建国40多年来梅州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山歌活动。2004年梅州举行的国际山歌节,形式更多样,盛况更空前。除了这些活动外,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市经常有“山歌搭台,经贸唱戏”的活动,在每年组团出访中,挑一些山歌手参加,让客家山歌在港、澳、台、东南亚各国以及留尼旺、毛里求斯、美国等地的海外乡亲的心中荡漾,激发他们的乡思、乡情,增进乡谊,争取更多的海外乡亲热爱家乡,关心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二十一世纪客家山歌在器乐化和通俗化方面有待较大的提高,在乐器化和通俗化提高的同时,逐渐走上山歌作品交响合唱的道路,就是以山歌为素材,运用独唱、重唱、合唱、管弦乐等表现手法,包括美声、原生态唱法、童声合唱、女声合唱及混声合唱等声种,以交响乐语言及当代作曲技术,构建起优美抒情、古朴清新、气势恢宏、新颖独特的当代交响合唱作品。歌词亦取材于客家民间歌谣素材,在创作中进行整理、编创而成。其歌词风格与乐曲风格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如2009年09月25日深圳献礼国庆60周年的重要原创音乐作品《交响山歌·客家新韵》和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在深圳音乐厅上演,古老的客家山歌被深圳交响乐团以交响乐的形式赋予了新的魅力,传统与现代在这个舞台上水乳交融,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当前,中国的口头文学研究正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加强客家山歌的研究,充分领略其如何在现代社会里一再被表演、重复和传承,理解其在民众生活世界里展示的意义,这可以为理解口头文学的传承与变迁提供一个鲜活标本,也为有效保护与利用非物质遗产文化展示一个舞台,任重道远。

传统山歌焕发出时代的艺术魅力,因此,具有时代创新的客家山歌到了成熟的条件和环境下,定能走向世界民族之林,从而带动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莫日芬﹒《浅谈广东客家山歌音乐梅县山歌的音乐特点》,民族民间音乐,1981.4

[2]莫日芬.《广东梅县客家山歌研究之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1983,2

[3]苗晶、乔建中﹒《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1

[4]李勤科﹒《梅县地区客家山歌初探》,民族民间音乐,1987,3

[5]温萍﹒《客家山歌概述》,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4,3

[6]温萍﹒《谈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3

[7]温萍﹒《客家山歌的社会内涵和价值》,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2

[8]温萍. 《客家山歌探胜》,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

[9]温萍﹒《粤东情歌——谈广东东沿岸的客家情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2

Northern Guangdong Hakkas folk song tradition and

epochal character

LiuLijunInstrutor:ZhongLing

Abstract: Any one kind of nation art al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having whose creation. North east Guangdong tradition Hakkas folk song is quintessence in the Hakkas culture , it is fraught with , comes into being and develops in the Hakkas culture soil , the Hakkas culture is Central Plains culture inheriting and the print being developing , ironing therefore north east Guangdong tradition Hakkas folk song is deep Central Plains culture. Currently need to develop vigorously and prosperous the Hakkas folk song ought to double-barreled way leak from culture: The data preserving unnatural folk song of plain accent plain now that essential points arranges a sum, will encourage creation to have innovative new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folk song again , that tradition and the times thing is rubbed makes tradition folk song be fresh with the art charm going beyond a times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reby, drive a local and pushing forward together.

Keywords: The Hakkas folk song; tradition times;nature is innovative

小学一年级音乐 《落水天》教学设计

《落水天》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落水天》是一首在广东地区传唱非常广泛、家喻户晓的客家民谣,属于客家山歌范畴。塘朗小学把客家山歌引进校园进行传承和创新,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良好做法。选择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材里《落水天》这首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歌曲,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这首歌曲的课堂教学,让少儿对广东客家民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认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中,根据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玩的特征,通过聆听、演唱、演奏、歌表演等多种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去感受、体验、表现歌曲。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把音乐审美体验、音乐的知识与技能、音乐兴趣的培养三者有机地进行结合。 执教:课型:唱歌课年级:小学一年级 教材版本:花城出版社《音乐》一年级下册第13课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落水天》 教材分析: 《落水天》是一首具有浓郁岭南风味的客家民歌。“落水天”是客家话“下雨天”的意思。这首山歌歌词简单朴素,口语化,生活化;由“6 1 2 3”四个音组成,旋律平缓,抒情,富于特色“××××·”节奏型贯穿全曲。歌曲反映了旧社会客家穷苦人遇到下雨天,没有雨伞遮雨的可怜情景,同时又具有风趣的内涵。 教学目标: 1. 能主动参与歌唱、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并对客家民歌产生兴趣。 2. 能打着手号自己学唱歌曲《落水天》的第1、2小节。 3. 学会运用各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 能用客家方言演唱歌曲《落水天》,感受广东客家民歌风格特色。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落水天》 教学难点:1.能用客家方言演唱歌曲 2.准确的感受“××××·”节奏型 教学准备:钢琴、打击乐器、卡纸图片、儿童伞、多媒体课件。

梅州客家山歌现状特点及其继承的对策

梅州客家山歌现状特点及其继承的对策 客家山歌的生命力,在于它真切地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斗争,并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纯朴而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如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实存在于自然景色中,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人们的情感意愿,并给人于美感和教育。但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文艺的猛烈冲击,人们对艺术文化的欣赏有了新的追求,作为客家文化代表的客家山歌也必须顺应时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包括松口原板山歌、梅县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 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如:“郎有心来妹有心,铁杵磨成绣花针;郎系针来妹系线,针行三步线来寻。”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这首歌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并带双关,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自改革开放后,客家山歌的发展现状又到了一个新时期,人才辈出,不逊风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山歌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业余走向专业,从民间走向舞台,要求更加严格,创作逐渐细分,有人专门负责写曲、写词,专业人员演唱。2003年7月,梅州迎来了阎肃、徐沛东、陈小奇、李昕、王佑贵等20多名中国著名的词曲作家组成的采风团,他们是来梅州“量身定做”一批具有客家风味的现代歌曲,为“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客家山歌节”做准备。作为世界客都的梅州,便从2004年开始举办“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山歌节”,今年2月举办了第二届。山歌节为世界各地客家人充分展现各自风格独特的山歌艺术精品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吸引了加拿大、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缅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9月1日晚上八点,是今年《开学第一课》的播出时间,我备好板凳,坐在电视机前准备观看。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围绕“字”“武”“文”“棋”和“路”五个关键点,让学生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探寻文化渊源,体会到中华文化真实的韵味,从而实现精神的洗礼、人格的塑造。 字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洒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梦长——短短几句歌词,却足以表现中国语言的瑰丽与博大精深。 汉字如诗,方块中寓无限诗意;汉字如谜,笔划间藏百道谜题。汉字如音乐,一横一竖奏美妙乐章;汉字如宇宙,混沌中变化无穷。在数千年的演变中,书法家们创造出了诸如篆、隶、楷、行、草等不同风格的书写形体,使汉字不但具有记载我们民族思想的实用功能,而且升华为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武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随岁月匆匆流逝,多少艺术被人淡忘,化蝶向人们遗忘的地方,可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并没有洗刷一种艺术,那便是武术。 武术的精神是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中华武术使人们感受着传统武术的魅力,体会着中华武术文化的精深玄妙。你看,朝霞余辉之中,男女老少习拳练剑,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和谐画卷。武术,这颗华夏儿女值得自豪的东方明珠,国之瑰宝,也已踏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棋 棋者,奕也。下棋者,艺也。博弈是东方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不同于一般的消遣游戏,还影响和陶冶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 黑白之间,楚河汉界内外,棋艺带来的启悟和内涵被无限拓展,棋盘之外的天地被融合为一,成为中国棋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方寸棋盘,还具有磨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文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在本文中“道”的释意,不是道路,也不是《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种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文”是手段,“道”是目的,“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这种传统被表述为“文以载道”或者是“文以贯道”,不但成为历史散文的共同准则,而且成为整个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 路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通过这一期的《开学第一课》,让我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体会的祖国文明的瑰丽辉煌与博大精深。字以溯源,武以镇魂,棋以明志,文以载道,丝绸新路,热血中国!千万个你和我,站起来,共圆一个梦,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

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现代社会在进步,人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早已不是钻木取火的那个时代,中国社会这样繁荣富强离不开人类的进步。据实践经验表现,民族前进的动力是人民素质的提升,同样也影响这民族的素质,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素质现代化。一个民族的现代化不只是有车水马龙的现代化设施,更是有坚不可摧的内在精神,以人为根本的,用人的理想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以及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民族素质的现代化是用文化的现代化积累起来的,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国教育者的文化能力,学习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才能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更为稳定繁荣,所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必须言传身教的一门必须课。一、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学无一不是为完善道德、人格、社会而提出的理论观点。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对知识层面的拓

展,也是对人格素质的培养,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在注重道德素质的同时又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一大学生虽然对学习传统文化的肯定,但是获得知识的认知程度不高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成长在一个相对稳定和物质丰富的时代,不存在温饱问题,所以更多倾向于思想方面的成长。他们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取代了所有的思维模式,孔孟逐步淡出整个认知里,传统文化也在观念中逐渐被淡化。但是,总体上大学生还是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在一项关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及影响力的调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数据显示,认为认知程度"很高"的有141;认为"一般"的最多,有30;而认为"很低"的只有6在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时,选择"比较大"的比例是最多的;对大学生普遍认为有必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方面的结果显示,其中,认为"十分必要"的占41,位居第一位,认为"有必要"的占39,位居第二位;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关系的认识方面的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选择"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并行不悖"的有427,位居第一位,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会保持自身的内涵,与全球化的发展并不矛盾。所以通过以上数据表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对方面的未来很看好的。二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课

定西市安定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定西市安定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共4题;共48分) 1. (11分)语文综合性学习。 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请参加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 (1)【猜“孝”义】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 本义:________ (2)【感“孝”心】传统的“孝”比较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新时代,“90后”孝顺观有了新的特点。阅读以下材料,写出你的两点发现。 A.节日里我会给爸爸妈妈写小卡片,感谢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我很爱你们”。 B.我认为“孝”跟“顺”不是一码事,爸爸妈妈也有错的时候,比如,我一用电脑,爸爸就不高兴,但需要的时候我还是会偷偷用的。 C.我偶尔会和妈妈聊聊明星的八卦,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专家证明现代人压力很大,适度地八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 (3)【说“孝”理】孙萌向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他觉得妈妈管得太多,为此还和妈妈吵了一架,现在甚至想离家出走。如果你是他的好友,将怎样劝阻孙萌?引用以下《论语》中的一句名言进行劝说。(60字左右)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B.事父母,几谏。(意思:孝敬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轻言细语地劝说。) 2. (11分)目前,孝感市正在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完成相应题目。 材料一:“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示意图 材料二:园林绿化,能吸纳灰尘,减少噪音,能让天更蓝水更清,使山更绿城更静,生活更美好。孝感市为创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许金榜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 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 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 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 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 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 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 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 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 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 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 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 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 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 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 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 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 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 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强调神似、强调写意 ②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 ③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性。 2.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一句中 “一般”一词的表达作用。 “一般”限制范围,说明在通常情况下,中国戏剧

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媚媚,13级艺硕,2013021220 摘要: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的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奇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正冲击着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文化飓风中,民间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重威胁。客家山歌的创作和传播也同样遇到了多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山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与空间,面临着生存与传承困境。本文以传统客家山歌《有好山歌溜等来》和新客家山歌《客家颂》为例,浅析传统客家山歌与新客家山歌在演唱风格上的联系与区别,让大家了解客家山歌在演唱面的变化与发展,进而辩证地看待客家山歌的变化,展望客家山歌的未来。 关键词:传统客家山歌;新客家山歌;演唱;

一、简介客家山歌 (一)客家山歌的文化背景 客家文化属于岭南文化。客家先民来自中华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江淮流域,在上下一千多年的迁徙历时中,从闽、粤、赣交界地区的聚居,到向南各省以及海外的衍播,他们与迁徙途径地、定居地的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吸取了各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在语言、民情、风俗、精神特质等面都有独到特征的客家文化,而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华部分。客家人饱经时乱。历尝艰苦,长期渡徙、披荆斩棘,留下了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传说,历练了坚忍不拔的客家精神。即使到了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客家人还保留着甚为丰富的且较完整的中原民族的传统思想、精神、文化风俗等。重名节、讲勤劳、重教化等是客家人安身立命、待人处世、持家立业之本。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源头出自古代中原的河洛文化,因此它的主体文化是汉文化。客家人上承《诗经》遗韵,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了尊文重教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

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

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

家乡方言与民俗文化

家乡方言与民俗文化 11中文B 林豪鹏11550302003 笔者的家乡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坪上村,根据村中族谱记载,本村是从梅州市丰顺县的金瓯寨迁于此,它位于广东揭阳市东部,东接潮州市潮安县,南临普宁市及揭阳市区,西连揭西县,北与梅州市丰顺县接壤,是连接粤东潮汕地区与粤东客家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村名能够熟练地使用客家方言及潮汕方言,但客家方言为本村的通用语言。虽然村子从原来的“客家方言地区”搬迁至“潮汕方言地区”,但本村村名仍以“客家人”的身份自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客家人”的身份,并传承和创新了客家文化。受篇幅所限,加之客家方言之复杂繁多,本文无法面面俱到。因此,下面笔者就从“粄”的丰富性和“粄”字所透露出来的民俗风情两个方面,试图就客家方言的一个“粄”字来透视客家的民俗风情。 一、客家方言“粄”的丰富性 客家话的“粄”单用时为各类糕点的统称,不限于大米制作的糕点。在这个统称词下有诸多的特称词,据统计,客家地区经过不同的加工手法制作出来的各种“粄”类总计有200款之多。以梅州市丰顺县为例,就有糯米制、粳米制、杂粮制的各种粄类几十种,这些“粄’名称各异,命名理据丰富多彩。可以以原材料为名(这是最多的一类),

如:糯米粄、粘米粄、麦粄(农家自种的小麦磨成粉制)、面灰粄(面粉制)、薯粉粄(淀粉制)、芋头粄、树子番薯粄(木薯粉制)、艾粄(加艾草制成)、签叶粄(加签麻叶制成)、仙人粄(淀粉加仙人草根制成)、芋卵头粄(粳米粉掺芋头丝蒸制成)、芋丝粄(糯米粉加葱花或萝卜丝、芋头丝等做成扁圆形,油炸而成)等,旧时饥荒时节还有糠粄;可以以制作形状为名,如:耳公粄(形状像耳朵)、舌嘛粄(形状像舌头)、疙瘩粄(面粉加水搅匀后用汤匙舀进水已经烧开的炒菜锅中煮,熟后一片一片像疙瘩状,);可以以颜色为名,如红桃粄、黄粄;可以以加入的辅料为名,如:糖粄(用红糖蒸制的糯米糕)、酒粄子(无馅小汤圆,煮时放进酌量糯米酒);可以以制作方式或动作为名,如:酿粄(粄皮里包馅儿)、煎粄子(用加热的糖浆水拌糯米粉,做成圆形或椭圆形,用油炸,方言说“煎”)、搞粄子(粳米制的圆形糕点,因制作时搞成圆团,故名)、搞粄(“搞”为干烧);可以以制作工具为名,如:印粄(用印模印,既是工具也是动作)等等。广东梅州一带普遍有“甜粄”(糯米粉加糖浆蒸制而成,以味觉为名)、“味酵粄”(米浆掺入少量土碱或纯碱拌匀,倒入陶钵中蒸熟,因其中间有凹下的圆窝,正好用来放佐食的调味品,故名);广东揭西有“鸟仔粄”(因其形似小鸟而得名)。此外,客家各地“粄”类的专有名称还有咸粄、老鼠粄、发粄、富粄、水粄、菜头(萝卜)粄、韭菜粄、笋粄、豆粄、豆膏粄、绿豆粄、菜丝粄、饭匙菜粄、瓜(一般为南瓜)粄、层子粄、九层粄、包粄、新丁粄、清明粄、青粄、药粄、碗粄、酿鱼粄、糍粑粄、细粄、尖子粄、糕籽粄、卤水粄、粄仔圆、粄粽、钱仔粄、白头翁粄、猪肠粄、喜粄、菜包粄、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对它的认识与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引起人们对经济以外诸如政治、文化等问题的思考,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将导致文化全球化。诚然,经济全球化会加强各个地区文化的联系,对文化交流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可能消除各地区文化的民族特色,更不会导致文化全球化。每个国家和民族在政治上是独立的,在文化上也是独立的,各民族应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文化只有样式不同,才能更丰富。丰富多彩、百家争鸣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今全球化越演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也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对待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时,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价值,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易传》中提出“自强不息”,也称为“刚健”。中国从19世纪初就受到外国的侵略,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就表现出了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同样是一种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精神;二是“和谐”。春秋初年,史伯提倡“和”,“以他平他为和”,意思就是,对于不同事物要肯定它的不同的特点,这样事物间才能保持平衡。而“和”即“和谐”。 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主义和小农经济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的确包含一些陈腐的内容,如专制主义传统、惰性等。这些内容是为适应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社会背景而产生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我们不能够全盘照搬,不能够全盘继承和弘扬,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西方文化传统中讲究逻辑推理,所以,西方的逻辑学发达。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注重分析,而中国自古就缺乏分析方法。二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相对发达。例如在数学方面,虽然中西在数学方面各有特点和贡献,但尤其在几何学方面中国却不如希腊。三是西方文化的文化创新速度要比中国快。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间的碰撞,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张岱年先生运用哲学的方法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 “文化综合创新论”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主义的思想来对待文化问题。文化的综合创新,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结合起来,在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基础上而努力有所创造。如今,我们的任务就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包括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 科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国家、民族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多了。我们在对其他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同时,也应该采取主动回应的策略,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优秀的文化,同时传递我们由于进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欣欣向荣的信息。加快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单就现阶段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展的文化交流来看,我们似乎“拿来”的多,“送去”的少。近年来,国家也搞了一些对外文化宣传活动,如:中国文化美国行、中国文化法国节等等。但这种“送去”的工作还不够。在“送去”的同时,“拿来”的工作也还要继续做。世界上各地区间在文化方面应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可以借鉴的就是民主制度。民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的内容,儒家追求“天下为公”,道家的“无为”都是民主的思想内容。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践,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对西方的民主文化进行借鉴,然后再逐步发展中华民族的民主文化。 经济的全球化加强了各国家、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但绝不会消除各民族的各种样式文化的特色。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成就,同时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是综合创新。我们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主义思想指导文化研究,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保守主义。因此我们要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而它的前提是,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样才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才能具备文化进步的基础。同时,还要看到中国文化在近代落伍了,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尤其是民主与科学。建设新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离开了它,就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学者曾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发扬自觉性、坚持前进精神,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新的文化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第一,新的文化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第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第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第四,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就是创造; ——传统存于现在,我们的传统就在于我们的现实;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

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在中国的很多古诗中就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准则和思想道德,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说过“国家兴亡之学,名族盛衰之学”。《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工作,而且可以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和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和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周正刚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善文化是其基本内核和精神瑰宝。 和善文化源于上古文化和诸子百家,其丰富思想蕴藏和贯通于儒佛道显学,在中华大地传承数千年,历经沧桑,弥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基石和瑰宝。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谐、和善、和平型文化,和善文化的丰富内涵突出地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在思想观念上,推崇和彰显和善理念,以和善作为其思想与学说的出发点或哲学根基。儒家学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其核心理念是“仁爱”,仁者爱人。佛家的核心思想是“慈悲”,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道家强调“清静无为”,提倡循道以行,率理而动,一切顺其自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要求兼爱互利,兴利除弊。这些无不体现着和善的理念和思想,表明和善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和要义。 其二,在理想信念方面,崇尚和谐、和善,以和善为基本信念和道德追求。中国古代早就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是迈向“圣人”的起点,强调“君子喻于义”,要求人们都自觉当“君子”,积德行善,养天地浩然正气。道家的最高典范是“真人”,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清静、无为、不争,是只为社会、大众谋利益而不追求个人名利的人。“协和万邦”、“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历来是中华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理想目标的追求和期盼。 其三,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传统文化以善为本,以和为贵,追求和善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儒佛道三家都强调“天人合一”,主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知足常乐”、“自治其心”。在价值取舍上,孔子把“民信”看得比“足兵”、“足食”更重要、更不能舍弃,强调“民无信不立”。佛家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约束人们弃恶从善。道家要求返朴归真,其旨意无不体现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身心和谐的基本取向。从古至今,和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信奉的普适价值,其核心思想不因时空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其四,在思维方式上,以和善为致思的方向和路径,强调知行合一,在思维中展示和善的精神和人文关怀。儒佛道三家都强调“中庸”、“中和”、“中道”、“圆融”,反对二元对立思维。儒家推崇“中庸之道”,强调“礼之用,和为贵”,不走极端,适中和善地看待和处理问题。道家坚持相对思维,强调祸福相倚、苦乐共生、盛极而衰,要求人们中庸、平和、淡定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禅宗要求“禅修入心”,讲究“顿悟”,“心中有佛即佛”,强调通过直觉思维平衡慰藉心理。 其五,在行为规范上,主张“和为贵”、“与人为善”、“从善如流”,以和善为根本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孔子主张“欲而不贪”,力推“三戒”,即戒色、戒气、戒得;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到“温、良、恭、俭、让”,“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流,出现了文化多样性。在这样文化不断交流与摩擦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同样面临着考验,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你是怎样看待的呢?(希望您能帮助认真填写此问卷,以协助我完成社会调查。对于您的支持,我们将表示由衷的感谢。) Q1:您怎样看待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 ○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 ○在现今时代日益西化的年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保守了 ○对中国文化没有什么看法 Q2:情人节(2.14)和七夕(农历7.7)你更愿意过哪一个节日? ○情人节 ○七夕 ○两个都愿意 ○两个都不愿意 Q3:赑屃bì xì,猋biāo, 骉biāo, 麤cū, 毳cuì,掱pá,这些字没有拼音你会读吗? ○全会 ○会一些 ○会1-2个

Q4:你知道“程门立雪”,“管鲍之交”、“崔枢还珠”这些传统道德典故吗? ○全都知道 ○知道一些 ○不知道 Q5:您对国粹京剧的看法 ○随口就能唱几句 ○我很喜欢但是听不懂 ○一点不喜欢 Q6:如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冲出国门,在国外选起了一场“儒家热”,但是在国内却倍受冷落,请问您对有什么看法? ○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 ○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坏现象,我们应积极纠正 ○这反映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 ○说明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浅薄 Q7:对于现如今解读传统文化的新方式有什么看法?(如“百家讲坛”“红楼梦选秀”等活动) ○赞同,能够引起人们关注传统文化 ○只关注与其娱乐性但忽略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 ○注入太多商业化因素,属于快餐文化,不赞同

Q8: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式,您认为对在校学生应不应该开设中国文化课,开设兴趣班等? ○有必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去了解并发扬其精华。 ○没有必要。因为我国学生在校学习忙碌,无暇顾及。 Q9: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您怎么看待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仁即爱人,义即正义,礼即有礼,智即求知,信即诚信) ○已经不符合现在人际交往的需要了 ○未必做得到,但是是我追求的价值观 ○虽然赞同,但不支持以此待人 ○无所谓 Q10:您认为传统文化对当前中国社会的作用是? ○很重要,仍然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作用减弱 ○作用已经很小,关注的人将越来越少 ○不去关心,不了解 Q11:您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 ○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发扬推崇 ○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将逐渐被淡忘

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传统中国文化的弘扬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四个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最要紧的工作应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哲学——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 要正确解决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正确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问题,“自主”精神值得学习和弘扬。 应当注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的一面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更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的教育。 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 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 ”弘扬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 中华民族历经万千年的对“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渐形成了“福禄寿喜财吉”的民俗传统文化和儒、释、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进而进化为今天的治世哲学。 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的发展过程。 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一脉相承,文化和历史是鉴证文明进步的轨迹,我们无法挽留逝去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留住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历史是路,社会是车,文化是车的动力。 鉴于此,传统文化——我们祖先留给子孙的活宝,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地方高校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使命必须从继承和发扬当地优秀文化开始。赣南师范学院充分利用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深入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建了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联动式课程教学体系,创造条件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文化育人效益。 关键词:地方优秀文化;特色文化课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培养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第十八条明确提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长期以来,学院立足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坚持“价值引领为先、人文素养为重、全面发展为本”的文化育人理念,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努力推进地方优秀文化进校园,积极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课程教学,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地方优秀文化开展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之路。 一、构建“二类型、三模块”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疏理、挖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苏区和客家文化精华,根据各专业属性、培养层次、培养要求构建了逻辑清晰的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知识传授型、技能训练型、素质拓展型”文化课程模块,同时为配合上述显性课程的教学,以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强化文化熏陶实践过程,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为着力点,开发了大量隐性文化课程,形成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配合的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见图1)。 1. 依据课程性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显性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以及有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客家音乐”、“中央苏区文艺研究”等系列课程。 图1 特色文化课程结构 第二类是隐性课程,该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之外,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主要是以“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客家文物博物馆”、“客家文化资料室”为依托的各类现场观摩、讲解训练、研究讨论等系列课程活动,以及“红色班级”建设,“红土情”校园文化节,客家体育运动会,“红色之旅”和“史迹考察”等活动。上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两者以合力的形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2. 依据课程功能,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知识传授型课程。该类课程以传授地方优秀文化知识为目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了“苏区体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