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营管理学教学大纲

生产运营管理学教学大纲
生产运营管理学教学大纲

生产运营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生产运营管理》

课程名称(英文):Produc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

课程编号:0114313

课程性质:必修

教学语种:中文

总学时:51(其中实验课3课时)

学分:3

一、教学目的

《生产运营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如何将资源有效地转换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学科,是研究如何运用经济及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制造或服务企业有限资源的高效集成,为用户提供满意产品和服务的增值过程的管理的课程。该课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理论阐述,数据分析,图表说明。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生产与运营管理的基本概念,及从社会组织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设计、优化生产运营管理体系的理论及方法,熟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运行及维护过程,在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建立起协同工作思想。掌握当前先进的生产与运营管理理念。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企业运营管理的影响。开设《生产运营管理学》,有助于学生对企业生产运营有个整体认识,熟悉生产流程,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正确处理生产、市场、管理的三者关系,学会如何运用先进技术来改进制造流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二、教学手段

1、案例教学:本课程采用两种案例,一是逻辑案例,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用于说明生产运营管理学原理;二是综合案例,供学生独立研究或小组讨论,并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2、多媒体教学: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配有PPT课件和音像教学资料。

3、上机模拟:对项目管理、先进生产方式上机模拟操作。

4、计算或作图练习:掌握本课程的知识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要求学员做相当数量的计算题练习作业,并能画出相应的流程图及相关图形。

三、教学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的教学力求将课堂教学置于生产运营管理的实际背景中,注重学生生产运营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生产运营管理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科学严谨、操作性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加深学生对生产运营内容的理解,进行启发教学,做到教师一般原理讲授与实际计算练习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章生产运营管理学概述(3课时)

本章首先介绍了生产运营概念,分析了现代生产运营具有的基本特征,阐明了生产运营系统的含义及生产运营系统的职能。着重说明生产运营核心要素——生产运营过程,对生产运营类型进行了列表说明,从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用户需求趋向多样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三方面对现代生产运营管理面临的新环境及生产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作了阐述,最后简单介绍了生产运营管理的历史演变。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运营系统、生产运营管理的特征及生产运营管理的历史演变。

一、生产运营管理及其地位

(一)生产运营管理的涵义

(二)生产运营管理的内容

(三)生产运营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二、生产运营系统

(一)生产运营系统的含义

(二)生产运营系统的职能

(三)生产运营过程

(四)生产运营类型

三、生产运营管理的特征

(一)生产运营的特征

(二)现代生产运营管理面临的新环境

(三)生产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

(四)现代生产运营管理的新特征

(五)运营管理的发展历史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生产运营管理的涵义、生产运营系统的含义、生产运营过程及现代生产运营管理的新特征。本章的难点在于如何更多理解各种生产运营类型。

第二章生产运营战略(2课时)

本章首先明确了生产运营战略的概念及其特征,在其基础上,分析了生产运营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制定生产运营战略应考虑企业战略、市场需求、生产运营类型、技术因素和产品生命周期。接着介绍了运营战略对顾客价值的增值、竞争优势要素,说明赢得竞争优势是一个不断的过程。最后阐述了生产运营战略的三种战略类型并分析了适用的范围。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运营战略的概念及其特征、运营战略对顾客价值的增值、竞争优势要素、生产运营战略的类型。

一、生产运营战略的概念

(一)生产运营战略的定义

(二)生产运营战略的基本特征

(三)生产运营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

(四)影响运营战略决策的新趋势

二、运营战略对顾客价值的增值

(一)降低成本

(二)增加顾客的感知价值

(三)提供快捷的服务

(四)提供信息服务

(五)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竞争优势要素

(一)五大要素

(二)下一个竞争优势要素

(三)构建运营战略

(四)权衡的问题

四、生产运营战略的类型

(一)生产率战略

(二)响应性战略

(三)混合战略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生产运营战略的概念和生产运营战略的类型。本章的难点在于竞争优势要素在运营战略中的体现。

第三章新产品、服务开发与流程选择(4课时)

本章首先阐明了新产品的概念分类及开发的方式,提出了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阐述了新产品开发的过程。分析了制造型企业的流程选择。并对服务业的分类、开发过程及业务流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最后介绍了价值工程、并行工程相关知识。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新产品开发、制造型企业的流程选择和服务及其流程、价值工程和并行工程。

一、新产品开发

(一)产品生命周期

(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

(三)新产品分类

(四)新产品开发程序

二、制造型企业的流程选择

(一)流程类型

(二)流水线

(三)产品—流程矩阵

三、服务及其流程

(一)新服务的分类

(二)新服务开发过程

(三)服务型企业的流程选择

四、价值工程和并行工程

(一)价值工程

(二)并行工程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新产品开发程序及价值工程。本章的难点在于如何选择制造型/服务型企业的流程。

第四章项目管理(3课时)

本章首先介绍了项目管理的定义,由于越来越多的新产品不断投入市场,产品的生产周期不断缩短。企业快速推出新产品、新增服务以及各种应对变化的能力,都取决于对项目管理理念和技术理解的程度。分析了项目管理的组织因素。对关键线路法(CPM)和计划评审法(PERT)进行了详细地说明。本章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项目管理的组织因素、项目控制、关键路线计划技术和时间-费用模型。

一、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项目的定义与特性

(二)项目管理的定义

(三)项目管理实践中的关键术语

二、项目管理的组织因素

(一)项目经理的角色

(二)高效的项目团队

(三)高效团队的障碍

三、项目控制

(一)甘特图

(二)总计划成本分解图

(三)部门成本与工时分解图

(四)成本与绩效跟踪计划

(五)条形图/里程碑图

四、关键路线计划技术

(一)计划评审技术

(二)关键路线法

(三)关键路线计划技术的应用

五、时间-费用模型

(一)时间-费用模型

(二)最小费用计划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项目管理的定义项目控制的工具、关键路线计划技术。本章的难点在于掌握关键路线计划技术及时间-费用模型的运用。第五章运营流程的绩效衡量与分析(4课时)

第五章运营流程的绩效衡量与分析(4课时)

本章介绍了流程管理的方法和运营流程的绩效衡量方法,指出流程分析是流程管理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织部分,可用来识别流程的瓶颈以及亟待改进的地方。接着分析了企业的运营流程,阐明了服务蓝图业务流程的概念及应用,探讨了标杆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理论,最后就生产运营中财务分析作了阐述。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流程的选择、流程绩效衡量、流程分析、业务流程与再造、标杆管理及运营管理中的财务分析。

一、流程的选择

(一)流程的选择

(二)不同方式制作产品的流程图

(三)不同公司制作产品的流程比较

二、流程绩效衡量

(一)流程绩效衡量的重要性

(二)流程绩效衡量指标

三、流程分析

(一)流程分析关键术语的定义

(二)能力与需求

(三)流程图

(四)服务蓝图

四、业务流程

(一)业务流程的定义

(二)业务流程分析

(三)业务流程再造

五、标杆管理

(一)标杆管理的定义

(二)标杆管理的对象

(三)标杆管理的步骤

六、运营管理中的财务分析

(一)盈亏平衡分析

(二)报废、折旧和税收

(三)投资评估的方法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流程分析、业务流程的定义、标杆管理。本章的难点在于业务流程再造中的问题和运营管理中的财务分析。

第六章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5课时)

本章说明了质量管理相关概念,介绍了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分析了质量管理大师的思想。对质量管理、服务质量和质量成本的相应知识进行了阐述,引入质量管理创新一些思想,最后花了大量篇幅讲述ISO9000族标准及如何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质量及质量管理术语、质量管理百年历程、质量管理大师、企业质量创新、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一、质量及质量管理术语质量的术语

(一)质量术语

(二)质量管理术语

(三)质量成本

二、质量管理百年历程

(一)早期的质量管理

(二)质量检验阶段

(三)现代质量管理。

三、质量管理大师

(一)沃尔特?A?休哈特

(二)爱德华?戴明

(三)朱兰

(四)艾蒙德?费根堡姆

四、企业质量创新

(一)质量创新的重要性

(二)全面质量管理

(三)六西格玛

五、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一)ISO9000族的发展

(二)ISO9001-2000八项原则

(三)标准条款解析

(四)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质量及质量管理术语、ISO9001-2000八项原则。本章的难点在于掌握六西格玛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

第七章质量奖与质量控制工具(4课时)

本章首先介绍了质量奖,对国际三大质量奖作了简要地对比。接着质量管理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不论采用何种控制控制工具,其使用目的都是为管理层提供准确的信息,以助于他们就如何设计和改进质量管理问题作出更好的决策。最后就统计过程控制和新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本章主要包括质量奖、控制图、因果图、相关图、排列图、统计分析表、数据分层法、散布图等所谓的QC七工具,工序统计分析与抽样检验、统计过程控制和新的质量控制方法。

一、质量奖

(一)波里奇国家质量奖

(二)戴明奖:日本质量管理的最高奖

(三)欧洲质量奖

(四)卓越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二、质量管理的基本工具

(一)质量管理的七种工具

(二)质量管理的新的工具

三、工序统计分析与抽样检验

(一)工序统计分析

(二)抽样误差和抽样检验

(三)统计过程控制

(四)质量管理方法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质量管理的七种工具及工序统计分析。本章的难点在于如何正确计算直方图、控制图及工序能力指数。

第八章设施决策(3课时)

本章首先指出不论是制造商还是服务商,在哪里建造、何时建造设施以及设施规模多大之类的对企业的成功都至关重要。而设施布置方式的选择对公司长期的成功有重大影响,因此不能草率地做出决定,而是要仔细分析运营需求之后再作决策。接着就设施选址、布置进行了分析。最服务型企业布置进行了阐述。设施选址及影响因素、设施选址评价模型和方法、能力规划、设施布置的原则、流水线的排序、服务型企业布置。

一、制造设施选址

(一)定性因素

(二)定量因素

(三)工厂布置

二、服务机构的选址及布置

(一)选址策略、

(二)服务机构选址的考虑因素

(三)服务型企业的设施布置

三、选址方案评估方法

(一)因素评分法

(二)重心法

(三)工厂布置的方法

四、能力规划

(一)能力的基本概念

(二)能力策略

(三)能力规划

(四)能力衡量

五、制造型企业的设施布置

(一)工艺原则布置

(二)产品原则布置

(三)流水线的排序

(四)成组技术(单元式)布置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设施选址评价模型和方法、制造型企业的设施布置。本章的难点在于工厂布置的实际运用和流水线的计算。

第九章排队管理(4课时)

优质服务与排队问题,影响顾客等待满意度的各种因素、快速服务系统的设计、排队论。

一、优质服务与排队问题

(一)排队问题

(二)优质服务的重要性

(三)排队管理的权衡

二、顾客满意度与排队

(一)定义顾客满意

(二)顾客期望

(三)感知等待时间

三、影响顾客等待满意度的因素

(一)与企业相关的因素

(二)与顾客相关的因素

(三)与企业和顾客两者相关的因素

四、快速服务系统的设计

(一)服务系统设计理念的变革

(二)致力于快速有效的服务

(三)如何借助于技术提供快速服务

五、排队论

(一)排队模型

(二)排队模型的运用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顾客满意度与排队、快速服务系统的设计、排队论。本章的难点在于排队模型的运用

第十章运营综合计划和作业计划(4课时)

科学的作业排序能够增强顾客的满意度和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就如何制定期量标准进行了分析。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综合生产计划、运营作业计划与作业排序、车间控制、期量标准的制定。

一、综合生产计划

(一)运营计划活动概述

(二)综合生产计划

(三)综合生产计划技术

二、运营作业计划与作业排序

(一)车间作业排序问题的基本要素

(二)优先调度规则和方法

(三)车间作业计划与技术之间的作用和关系

(四)服务型企业的人员作业排序

三、车间控制

(一)车间控制的主要功能

(二)车间控制过程

(三)车间控制工具

四、期量标准的制定

(一)制定期量标准的意义

(二)成批生产作业计划

(三)生产提前期

(四)累计编号法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离散型系统的作业计划与控制的基本原理、车间方式的组织环境下作业排序、服务型企业人员作业排序、期量标准的制定。本章的难点在于作业排序、生产提前期及累计编号法的计算。

第十一章供应链管理(2课时)

本章首先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分析了影响供应链特性的因素及掌握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条件。提出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完善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阐述了供应链管理的措施,最后对物流管理的一些知识作了讲解。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条件和供应链中物流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一)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

二、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条件

(一)供应链的影响因素

(二)成功构建供应链的条件

三、供应链中物流管理

(一)供应链中物流的角色

(二)直接模式

(三)物流计划管理的方法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成功构建供应链的条件。本章的难点在于明确供应链中物流的角色。

第十二章JIT和精益生产(3课时)

本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工作设计的内容,接着指出了JIT力求消除所有的浪费、要推行JIT首先要更新传统的生产管理观念,用新的思维方式看待和解决生产管理中的问题。并且要不断追求优化的生产系统设计和最佳的操作状态。最后针对精益生产和看板管理进行了详细分析。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工作设计、准时化生产方式、精益生产的基本思想和原则、看板管理。

一、工作设计

(一)工作设计

(二)工作方法

(三)工作衡量

二、准时化生产方式

(一)准时化生产方式的哲理

(二)准时化生产系统的设计技术

(三)准时化生产方式的实施

(四)服务业中的JIT

三、精益生产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一)精益生产的含义

(二)精益生产体现的理念

(三)精益思想的五项原则

(四)精益生产的主要内容四、看板管理

(一)看板的机能

(二)看板生产控制系统

(三)看板的使用规则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准时化生产方式的哲理、精益生产体现的理念和精益生产的主要内容。本章的难点在于看板生产控制系统的设计。

第十三章独立需求的库存管理机制(3课时)

本章首先提出库存就是指这种用于保证顺利生产或满足顾客需求的物料储备。在现实的企业中,库存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有了库存才使合理的生产系统成为可能。接着指出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指导企业库存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分析了典型的库存模型并对其应用进行了说明,最后就库存管理进行了阐述。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库存及其作用、库存管理系统与模型、库存管理及其趋势。

一、库存及其作用

(一)库存概念和库存成本、

(二)库存的作用

(三)库存的分类

二、库存管理系统与模型

(一)独立需求与相关需求

(二)库存管理系统的类型

(三)基本库存模型

(四)经济订货批量模型的实际应用

(五)单期库存模型

三、库存管理

(一)易逝品的库存

(二)服务业中的库存管理

(三)库存管理的其他问题

(四)库存管理的最新趋势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独立需求与相关需求定期和定量模型。本章的难点在于经济订货批量模型的实际应用。

第十四章相关需求的库存管理机制(3课时)

本章对MRP的发展进行了介绍,阐明了MRP的系统结构,并就能力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作了分析。本章主要内容包括MRP的发展、MRP的系统结构、能力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

一、MRP的发展

(一)主生产计划

(二)物料需求计划

(三)发展过程

二、MRP的系统结构

(一)产品需求

(二)物料文件清单

(三)库存记录文件

(四)MRP的运行

三、能力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

(一)工作中心负荷的计算

(二)MRPⅡ

(三)MRP在服务业中的应用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MRP相关概念、系统结构和MRPⅡ。本章的难点在于MRP的计算。

第十五章运营管理中的先进技术(4课时)

本章提出技术进步正在影响企业的方方面面,生产运营也不例外。为了将技术有效地融入企业运营活动中,运营管理者们必须了解一项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重点介绍了运营管理的先进技术。本章结合上机讲解ERP、CIMS以及各种先进技术的融合。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技术与运营、ERP、CIMS与电子化服务、上机模拟。

一、技术与运营

(一)技术对运营的影响

(二)自动化技术

(三)信息技术

二、ERP的内容

(一)ERP系统的定义

(二)ERP系统的发展

(三)ERP实施失败的原因

(四)ERP系统运行

三、CIMS与电子化服务

(一)CIMS的内容

(二)服务技术

(三)电子化服务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ERP系统和电子化服务。本章的难点在于CIMS、ERP的运行,上机操作。

五、本课程实验教学设计

(一)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

本课程是研究工商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如何将资源有效地转换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实验是通过对工作流分析软件和质量管理软件应用的教学,使学生结合掌握生产与运营管理相关软件的应用,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任务

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生产与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工作流分析软件和质量管理软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先结合生产与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介绍VISIO软件和科立特质量管理软件的主菜单、工具栏等基本应用方法,然后学生熟悉该软件的基本运用,最后教师布置一定的上机

任务,学生针对特定任务进一步熟练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借助软件解决相应的问题。

教学手段主要是利用VISIO软件、科立特质量管理软件进行应用性教学,使学生进行有一定针对性的实验练习。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VISIO软件应用(3课时)

通过实验,要求掌握VISIO软件的基本应用及其相关的生产与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熟悉借助VISIO软件创建项目管理图表、工厂流程设计图等;了解某一类特定问题的软件操作处理方法。

本实验需要的仪器、设备和软件:计算机、投影机、VISIO软件。

实验二:科立特质量管理软件应用(3课时)

通过实验,要求掌握科立特质量管理软件的基本应用及其相关的生产与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熟悉借助科立特质量管理软件进行质量数据分析和质量语言处理等;了解某一类特定问题的软件操作处理方法。

本实验需要的仪器、设备和软件:计算机、投影机、科立特质量管理软件。

实验三: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3课时)

学生在学完《生产运营管理》专业课程后,进行生产运营管理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和步骤。

本实验需要的仪器、设备和软件:计算机、投影机、ERP软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六、教材及参考书

(一)教材:

马克M.戴维斯,尼古拉斯J.阿奎拉诺,理查德B.蔡斯:《运营管理基础(原书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二)参考书:

1、DAVIS,AQUILANO,CHASE.FUNDAMENTALS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4th)

McGRAM.HILL,2003.

2、理查德B.蔡斯等. 运营管理(原书9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3、陈荣秋,周水银:生产运作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世良:生产与运作管理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韩之俊、曹秀玲:ISO9000族标准统计技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

6、彼得S.潘德等著,刘合光等译:6σ管理法.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胡永铨执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微电子测试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微电子测试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Microelectronics Measuring & Analysts 课程类别:必修 学分数:2 学时数(理论、实验分别表示):32(4/28) 周学时:16 课内学时/课外学时:1/1 授课学期:第六学期 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前修课程:微电子物理基础、微电子器件基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考核方式:实验报告/实验能力综合考评 一、教学目的要求。 课程通过结合本专业培养方向、面向本(专)科生而设置,适用于本系宽口径,大平台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微电子专业学生。实验涵盖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晶体管原理、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半导体光电子学等课程。实验类型和种类注重多样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所学课程相关的基本实验内容和原理,培养学生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重视科学实验的思想意识,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的分析、思考、归纳、总结的工作方法。强调在实验中发现、检验真理,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其社会竞争性。努力为国家、社会打造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材!

二、课程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标“*”者为重点内容;标“△”者为难点) 三、课程主要环节及时数分配见下表: 一并见上表 四、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本实验的安排主要考虑到微电子技术中最主要的一些理论验证和制造过程中最基本的测试原理和方法,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配合,锻炼学生实践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向本科生为主,使学生对本专业具有较为全面的了

解和掌握,培养其科学实验的态度和方法论。 五、对知识、能力结构、综合素质的要求 电子学科三年级以上本(专)科学生,具备一定先修课程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对基本的实验方法和过程有所认识和理解,能完成实验必备的一些数据归纳、处理、计算能力和文档工作。具有重视实验,尊重科学的思想意识 六、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与配合 安排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讲授之中,实践环节和课程设计之前较好。这样配合专业课程教学,验证主要理论概念,教学实验相辅相成,既加深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又为实验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将开始的课程设计、科研与工程实践环节,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七、主要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时间、学生人数及实验要求,排出实验安排一览表。学生按一览表安排预习实验指导书,上课时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演示实验方法。学生分组实验,有问题实验老师进行指导,整个课程按每项实验滚动安排进行。学生每组2-3名,4课时完成一项实验。动手实验和记录可分工进行然后交换,强调每名学生都要动手操作,归纳分析计算实验数据,给出实验结果,并按实验报告要求和格式完成实验报告。原则上下次实验交上次实验的实验报告。必要时就实验存在问题专门讲解指导。实验倡导实事求是、突破创新的实验方法和生动有趣、胆大心细的实验氛围。 八、CAI课件、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必要时课件、多媒体相关内容演示,辅助教学或提供学生课外自修。 九、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要措施。 具有良好的实验平台及宽松的实验环境,加强基本理论和正确概念的理解,提倡自主设计实验方法和操作手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质疑,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苗头加以肯定和扶持,培养学生具有重视科学,重视实验,勇于发现真理的良好品质和实际动手能力。 十、检查教学效果和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方式与方法。 课堂检查:每位同学实验投入状况 作业检查:实验报告完成情况 十一、教科书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1]九院校编写组,微电子学实验教程,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社会学实包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类、文秘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本课程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文秘人才的整体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具体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序号 课题 讲授 社会实践 绪论 3 3 社会 4 4 社区 4 4 四 人的社会化 4 4 五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4 4 六

社会制度 4 七 社会结构 3 3 八 社会行动 4 4 九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3 3 十 社会问题 3 2 5 社会控制 3 3 十二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4 4 总计 45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_章绪论 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学科特点及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 重点: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

难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 了解社会的内涵、社会的本质特征及社会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义化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重点:社会的概念及本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及文化与社会。 难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及变迁。 第三章社区 了解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等社区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区的分类。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内容、条件和方法;了解与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整合。重点: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内容及条件和方法;社会化的过程及知识化、现代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难点:社会化整合 第五章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社会群体的分类;了解认识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一家庭、次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组织的起源、涵义、特征及其构成、分类、功能和管理。 重点:社会群体的概念、家庭的社会功能、社会组织的含义特征及其构成和分类。 难点: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过程。 第六章社会制度 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以及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与类型;认识社会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及社会制度的变迁。 重点: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构成、功能。 难点: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 第七章社会结构 了解社会结构的含义和类型;初步认识各种社会分层理论;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调查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制度化安排与变迁。 重点:社会结构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难点:社会分层的理论。 第八章社会行动 了解社会行动的定义、类型及模式;了解和认识社会行动方式、特别是集体行为的原因、过 程、类型和—?般特征。 重点:社会行动的概念、类型、方式;集体行为。 难点:社会行动研究。 第九章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认识社会发展的要素、类型及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模式和演进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社会发展的要素及类型与理论模式、中国现代化研究。 难点:中国现代化演进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社会问题 了解社会问题的涌义、特征和类型;了解各类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和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笔记

机电工程学院 读书笔记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 学号: XXX 专业:机械工程学生姓 名: xxx 2012 年11 月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国 XXX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正式召开,站在这个时间去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会让人就得振奋、感激、感慨。从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到一个

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巨大变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所在。放眼回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每次的回顾,会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如同窒息般的疼痛,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的中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也有着惊天动地的奋斗。鸦片战争以后, 列强的侵入使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 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才鼓起亿万人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勇气,才有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社会变革,都是在寻找适合中国的道路,一次次的失败与教训奠定了我们重要翻身的基础,我们对新的社会力量的渴望,对建设新社会的寻求,迫使我们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一一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使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奋斗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更加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只能通过历史去感知祖国的伟大,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祖国的进步,在我们内心中国是世界中的一个奇迹,我们时刻充满着骄傲与自豪。我眼中的祖国是如何? 一、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始终坚信的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道路上接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它们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 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资料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 《电子技术基础》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是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器件、放大和振荡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直流电源、晶闸管电路、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及时序电路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二、课程简述 1.课程目标: (1)熟练掌握晶体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集成运算放大器等常用器件的工作特性和主要参数,并能进行简单的检测和选用。 (2)熟练掌握放大和振荡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直流电源、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及时序电路的典型形式、分析方法及其基本应用知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晶闸管的工作特性、主要参数及其应用,了解晶闸管电路的基础知识。(4)初步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实验技能,在并行课程电子基本操作技能实训中开展相应课题的技能训练。 (5)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新器件、新技术,初步具有查阅半导体器件有关资料的能力。 2.教学方法: (1)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先导课是数学和电工基础。在教学中着重定性分析弱化过于复杂的数学分析、重应用弱化过于复杂的物理、化学本源的剖析。教学中注重直观教学、启发诱导和兴趣培养,倡导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展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大化地融入实物展示、实体示范、动手操作等内容。 (2)注意与同步开设的实训课程的有机联系,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实验与基本操作技能实训隔为一体,运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课题设计等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越轨社会学教学大纲

《越轨社会学》教学大纲 皮艺军编写

法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 1290 目录 一、前言 (1291) (一)课程性质 (1291) (二)编写目的 (1292) (三)课程简介 (1293) 第一章:越轨的界定 (1293) 第二章:研究方法和学科的定位 (1293) 第三章:宏观理论 (1294) 第四章:中观理论 (1294) 第五章:微观理论 (1294) 第六章:多层次理论 (1294) 第七章到第九章:暴力越轨、性越轨和非诚信越轨。 (1294) 第十章:社会控制 (1294)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295) (一)课程教学目的 (1295) (二)课程要求 (1295)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296) (一)课程主要内容 (1296) 第一章 越轨的界定 (1296)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学科地位 (1298) 第三章 宏观理论 (1299) 第四章 中观理论 (1301) 第五章 微观理论的解释 (1301) 第六章 多层次理论 (1302) 第七章 暴力越轨 (1303) 第八章 性越轨 (1303) 第九章 违背诚信的越轨 (1303) 第十章 越轨的社会控制 (1303) (二)学时分配 (1303) 四、相关教学环节 (1305) 五、复习与思考题 (1306) 六、拓展阅读书目 (1307)

越轨社会学 一、前言 我校开设的越轨社会学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采用自编教材进行讲授的课程。越轨社会学不论在政法院校,还是在国内的文科院校,都应当是一门新的课程。在国内尝试开设这门课程的院校十分罕见。即使像复旦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开这门课的院校里,也没有专门的教材。在中国政法大学这门课程从2003年开设之初就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全校通选课,申报选修人数十分踊跃,当年选修人数高达400多人,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反映这门课视角新颖,方法实用,内容丰富,在重点讲授规范法学的课堂上,这门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由于国内尚未出现有关越轨社会学的系统论著,系统介绍和讲授越轨社会学知识的教材,在国内尚属首例。所参考的资料也十分有限。2004年本校看到这门课程的价值和发展前景,将《越轨社会学概论》列为《新纪元高等政法院校系列教材》即时予以出版。这是该研究领域内第一部系列讲授越轨社会学的教材。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违反社会价值准则的现象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与伦理学中的悖德行为、犯罪学中研究的违法行为以及刑法学中的犯罪行为相区别。越轨行为被当作与上述行为共同具有内在相似性的行为,其表现形态、发生机制和控制方法都与上述行为相类似。因此,对越轨行为的研究应当成为研究悖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参考。本课程结合越轨现象和行为的观察、统计和分析,重点讲授社会学的方法论,掌握观察越轨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经验事实的途径。从而把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发现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研究的顺序来看,如果说法学就是对特定的越轨行为运用法律加以制裁和正式干预的学问。那么,法律所依靠的基础学科是什么,当然是那些有关越轨、违规和犯罪行为机制研究的相关学科。越轨社会学是以人类理性判断的准则、对规则的制定、遵守与违反为起点,这显然是最为基本的知识。 从方法论上来看,法学体系并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接受科学意义上的方法论,而主要仰赖于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反之,本学科作为一门整合的学科,任何可以用于观察人类行为的方法都不会受到排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种实证方法都被用于观察越轨。因此,法学只有要这一学科的实证方法为依托,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其价值,才有可能真正跻身于科学之林。 从学科的性质来看,法学是一门规范学科,但在整个规范体系中,法律本身只是一门特定门类的规则。本学科涉及的是一门大规则,是包括法律、道德、习俗、纪律、舆论和人类价值准则在内的大规则。大规则里所涉及的原理,是法学的上位学科的基础理论,就像社会性是阶级性的上位概念一样。因而,在学科一体化的建构中本学科属于基础学科。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法律只对事实与法律规范的对应关系感兴趣,对违法的原因并不在意。而本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一门违规行为的原因学,这是一门事实学,并不像法学那样关心规范的内容,而是要追索人类创制规范、毁坏规范的原因所在。人类的终极追求,不是对恶行的“报复性反应”,而是要通过事实探明恶最初始的发端并扼制它。 从规范的实现过程来看,法律是对某种危害行为的滞后反应,是在恶行发生之后才去处理作恶的人。法律是以外在的、他律的、强制的形式出现的。被外在力量所束缚才能遵循规范,这并没有把人与动物真正区分开来。本学科所关注的社会价值准则有可能内化成为制约恶性冲动的内部力量,实现自律,这才是人类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从规范的功能来看,法律主要是为了制止人们作恶而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本身就蕴含着不得已的恶。人类社会不仅是为了抑恶,还要扬善。本学科里的那些可以包容法律的大规则,其功能不 1291

共识_分歧与趋势_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2009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9第29卷第1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1 共识、分歧与趋势: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陈劲松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随着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经过差不多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既取得了很多共识,也存在一些重要分歧。 [关键词]中国社会学史;共识;分歧;趋势 [作者简介]陈劲松(1967—),男,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1-0088-05 [收稿日期]2008-09-25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社会学被取消,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被迫中断。直到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恢复、重建以后,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才又陆续开展起来。本文拟对1979年以来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的成果作比较全面、概括的梳理和评述,并对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未来趋势作初步的展望。 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学史是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学科,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传入中国,在中国立足、发展,不断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并在中国社会发挥自身作用的历史[1](P1)。根据笔者的研究,1979年至今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进程,可以初略地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至1989年为起步阶段,1990年至1999年为争鸣阶段, 2000年至今为深化阶段。 众所周知,1979年随着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有一个问题迫切需要回答,即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状况曾经是怎样的?对于社会学的专业领域来说,对建国初期的早期社会学的引进、发展的回顾总结是社会学重建的重要动力。而对于非专业领域来说,则存在着社会学知识普及化的需求。总之,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之初的现实决定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现实即处于起步阶段。在起步阶段,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1987年出版的两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专著,一部是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一部是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之所以将1990年至1999年称之为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争鸣阶段,主要是社会学史学界因为围绕着第一阶段的研究问题展开了富有意义的争论,其中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上下限、分歧、范围、发展迟缓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取得了部分共识。这个阶段的重要象征就是围绕韩明谟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学社会应用的历史传统》而引发的争论。争论主要在韩明谟与陈树德之间展开,至1994年韩明谟在《社会学研究》第4期发表《中国社会学史不等于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三与陈树德同志商榷》一文,共进行了三轮,持续时间达八年之久,为社会学界所瞩目。 2000年至今是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虽然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争论,但并不妨碍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继续前行。在经历了起步和争鸣阶段之后,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似乎更为成熟,并取得了更为喜人的成果。这一阶段的主要象征性成果是郑杭生、李迎生所著《中国社会学史新编》,杨雅彬专著《近代中国社会学》,闫明专著《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韩明谟专著《中国社会学名家》,郑杭生、刘少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刘少杰专著《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 二、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共识 随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不断展开和争鸣,在一些问题上逐步取得了共识: 其一,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意义上取得了共识。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学史开展相关研究,是中国社会学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虽然在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分期问题上仍然存在极大的分歧,但 88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社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1101班刘春竹 学号1111040111 《古代社会》 路易期?亨利?摩尔根,是美国著明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据了解,摩尔根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东西方世界都广受尊重的科学家之一。他曾于185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进步委员会会员并于1875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关于《古代社会》这本书,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摩尔根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印第安人的实地考察、对从朋友手中获得的资料的整理及对一些历史典籍的阅读。摩尔根的艰辛研究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

恩格斯就是在摩尔根的研究基础上写下了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的。 《古代社会》的第一编是《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作者认为:“发明、发现是互相建立在累进的关系之中的,各种制度则是立于展开的关系之中的”,并且指出:“政府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归纳于两个一般行的方案之内:第一个方案是一个人为基础,是纯粹一人的关系为基础的东西,组织单位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第二个方案是一领土及财产为基础的,可以区别的一种国家。”作者在后来的论述中也是延续着这种思想来论证人类文明的进程的,从第一方案过渡到第二方案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人类社会也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摩尔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而体现出

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作者的进化论观点。在《生存的技术》一章中,摩尔根提出了人类食物的五种类型:在有限的住地上以果实草根为为食物的自然生活——天然食物;鱼类生活(最早的人工食物)——鱼类食物;借栽培而来的淀粉性食物生活——淀粉食物;肉类及乳食的生活——肉类和乳类食物;由农业而发生的无限制的食物之生活——通过田野农业而获得无穷食物。 第二编为《政治观念的发展》,在此张摩尔根真的是煞费苦心。本章的主要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对易洛魁部落联盟进行考察,收集了许多可靠、翔实、丰富的资料。因为摩尔根曾为塞内卡部落与白人地产投机公司打官司,维护了该部落的土地权利,从而赢得了印第安人的信任,并被该部落的鹰氏族认作义子,赐予“裂缝间的桥”的名字。这就便利了他对印第安人社会组织、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婚姻家庭的研究。

光电子技术教学大纲教材

理论(含课内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光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光电子技术:全称(英文)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2、课程代码:B1309064 3、课程管理:数理学院应用物理教研室 4、教学对象:应用物理 5、教学时数:总时数48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实训16 学时。 6、课程学分:3 7、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程 8、课程衔接: (1)先修课程: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模拟电子技术 (2)后续课程: 二、课程简介 光电子技术是由电子技术和光子技术互相渗透、优势结合而产生的,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科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光电子学为基础的光电信息技术是当前最为活跃的高新技术之一。该课程介绍光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基础,介绍光电子系统中关键器件的原理、结构、应用技术和新的发展。该课程在阐明基本原理的同时,突出应用技术,使学生能够把握光电子技术的总体框架,有兴趣、有信心投入实践和创新活动。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光电系统的常用光源 (一)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的光源及光度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发光二级管的新进展。 (二)教学节次及要求 第一节辐射度学和光度学的基础知识 1、掌握辐射度学和光度学的基础知识; 2、了解辐射度学和光度学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第二节热辐射光源 1、掌握热辐射光源的基本原理; 2、了解黑体辐射器、白炽灯和卤钨灯的原理。 第三节气体放电光源 1、掌握气体放电光源; 2、了解气体放电光源的特点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气体放电光源。 第四节激光器 1、掌握激光器的基本原理以及半导体激光器的结构; 2、了解各种不同的激光器的发光机理。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 总学时:60 学分:4 理论学时:60 讨论学时:无 开课学院:社会学院适用专业:社会学 大纲执笔人:庄华峰、马陵合大纲编写时间:2007年1月教研室主任审核:赵怀娟教学院长审定:周晓光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社会史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系统讲授使学 生掌握中国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只是框架,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 体现象,析其源、辨其流、叙其程、述其果,进而讲述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众传承的互动关系,考察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论理的形成演变过程。社会史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具有重要联系。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时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留出

一定空间,精选出带有典型意义、学生能力可及的论题在学生中开展课堂讨论,以发挥和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通过互联网跟踪国内外高校社会史课程的教学动态,并引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技艺,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减少课堂内容的枯燥性,增强课堂内容抽象表述的直观性和简洁性,从而把中国社会史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本科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社会史相关理论、社会史研究方法;婚姻生活;信仰习俗;灾害史与生态环境变迁史;近代社会转型与社会生活的过渡性特征等。 难点:社会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学与社会史的嫁接)、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和挖掘、社会变迁、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含数量) 中国古代社会史部分

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学史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中国社会学史》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的作者是?()( ) A.费孝通 B.吴文藻 C.李达 D.孙本文 2、对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作系统总结的中国社会学史著作是?()( )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郑杭生、李迎生的《中国社会学史新编》 3、下列哪本著作是孙本文先生于建国前出版的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著作?()( ) A.《社会学原理》 B.《社会学发凡》 C.《当代中国社会学》 D.《社会学ABC 》 4、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第一部专史是?()( )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张琢的《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社会学界于下列哪一年出版了两部中国社会学史同名专著?()() A.1984年 B.1987年 C.1998年 D.1990年 6、将中国社会学史划分为“发轫期、萌芽期、幼苗期、成长期与改革期”的是下列哪位学者?()() A.李剑华 B.蔡毓骢 C.杨堃 D.韩明谟 7、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完成的中国社会学史著作是?()()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张琢的《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 8、群学”概念来源于我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 A.庄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9、国人始用“社会学”正式译名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外国社会学著作是?()() A.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 B.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 C.季廷史的《社会学提纲》 D.有贺长雄的《族制进化论》 10、西方社会学著作直接传入中国的开端是?()()

13《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作者简介 C·赖特·米尔斯(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米尔斯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代表作有《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3)、《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像力》(1959)等。50年代初他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二、全书概述 《社会学的想象力》全书共分为十章,在第一章米尔斯简述了本书的核心观 点: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及社会学家应该如何想象。在第二到六章,米尔斯考察了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一些偏向,展开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批判,主要涉 及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与科层制。在评述了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后,在第七到十章,米尔斯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学发展的展望,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注 重人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理性与自由,以及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角色。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的中心从欧洲移向了美国,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独树一帜。在米尔斯所处的时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社会科学得到了极大繁荣,同时许多社会学家跻身政府名门。米尔斯表示,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界定社会科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意义。具体确定有哪些努力在背后推动着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发展,点明这种想象力对于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连带意涵,或许还要就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必备条件给出一些 建议。通过这些方面来揭示今日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用途,并点到即止地谈谈它们 在美国当前的境况。” 总的来说,米尔斯认为,任何社会研究都应该探讨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他反对将社会科学当作一套科层技术,靠方法论上的矫揉造作来禁止社会探究,以晦涩玄虚的概念来充塞这类研究,或者只操心脱离具有公共相关性的议题的枝节问题,把研究搞得琐碎不堪。他认为,“可以被称为经典社夏 日之阳新闻传播广 告 考研

发光材料与显示课程教学大纲

《发光材料与显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0642002 课程英文名称: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isplay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0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发光材料与显示》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任意选修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介绍发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发光与显示这一过程中的物理原理和规律,对目前发光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有较深入的了解。本门课在该专业培养计划中起到延伸与补充的作用。 教学目的: 通过发光材料与显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发光的定义及分类、掌握发光基本物理过程及现象,了解发光材料制备、表征、测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对半导体发光、分立中心发光、特殊结构物质的发光有所了解,了解发光在照明、灯源、显示、探测领域的应用。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了解发光的定义及分类、掌握发光基本物理过程及现象,了解发光材料制备、表征、测量、分析的基本方法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主要包括发光的定义及分类、基本物理过程及现象、半导体的发光、分立中心的发光、发光在照明和其他光源中的应用、显示技术、发光在探测中的应用、主要发光材料、发光材料的制备、发光材料的表征及测量技术、视觉与颜色、发光分析。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 3.基本技能:掌握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提高利用标准、规范及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板书与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基础物理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电子技术基础、物理光学、现代应用光学、量子力学、光电子学,光学检测技术,非线性光学原理与应用等。 (五)对习题课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设计计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_2010级社工专业必修课_ 理论学时:__34_ 实践学时:___2__ 一、课程说明 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开课的意义 运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城市发展,不仅是把握城市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条必经途径。因此,学习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关注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社工专业学生,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如何运用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去分析社城市发展,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把握和体察当代中国的国情,运用城市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3)目的与任务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了解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管理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识城市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如何应用城市社会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社会发展问题。 3、课程简表: 二、大纲本文 (一)课程内容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1、学习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2、课程内容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社会学史》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社会学史》章节 测试完整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 康有为在广州兴办了( ),其教学计划列有群学课程。 选项: A:自强学堂 B:万木草堂 C:长兴学舍 D:时务学堂 答案: 【长兴学舍】 2、单选题: 本课程所指的中国社会学发轫时期是( ) 选项: A:1898-1910 B:1891-1910 C:1900-1911 D:1898-1911 答案: 【1891-1910】 3、单选题: 严复所译的《群学肄言》出版于( )。 选项:

B:1903年 C:1899年 D:1902年 答案: 【1903年】 4、单选题: 李剑华明确表示中国社会学开端的标志是( )。 选项: A:天演论 B:群己权界论 C:盛世危言 D:群学肄言 答案: 【群学肄言】 5、判断题: 中国社会学史的学习可以成为公民教育的过程。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6、单选题: 最早讨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的学者是( )。 选项:

B:严复 C:蔡玉骢 D:阎明 答案: 【李剑华】 7、判断题: 西方社会学是对当时市民社会所出现的深刻危机的不同回答的产物。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8、判断题: 卢卡奇和葛兰西是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错】 9、判断题: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时,意思是说历史进程中的种种物质基础不重要。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10、判断题: 传统绝不是一种来自过去的僵死的遗产,而是被看作一种“超越时间而共有相同问题和关怀的思想共同体”。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 冯桂芬的代表作是( )。 选项: A:盛世危言 B:大同书 C:校邠庐抗议 D:天演论 答案: 【校邠庐抗议】 2、单选题: 郑观应的代表作是( )。 选项: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范文威廉·富特·怀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1936 至1940 年间怀特通过对“科纳维尔”进行实地研究,撰写了《街角社会》一书。该书是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街角社会》是怀特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一、关于研究方法的体会 《街角社会》是从科纳维尔的街角帮写起的。怀特以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生活中,首次将参与观察法引入城市社区的研究。怀特对街角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1、新方法的尝试 怀特在附录中提到,通过颇有兴趣的阅读林德夫妇的《中城》和卡罗琳·韦尔的《格林威治村》,怀特很有收益。但是随着他研究的深入,却意识到他所从事的社区研究并不是按照上述书中的研究路子。“当时能读到的其他许多社会学文献往往是从社会问题方面来看待社区,所以根本不存在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系统的社区》。”之后,怀特通过阅读

社会人类学方面的文献——马林诺夫斯基关于原始部落的研究——发现虽然研究内容和领域不同,但是其中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借鉴并可以实施的。 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怀特得以真正的“进入”社区,并将这种方法从人类学领域扩大到了社会学领域。这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说以往的研究是一张社区整体状况的照片,那怀特的街角就是一部社区动态历程的电影。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怀特重视对科纳维尔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研究,通过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生活状况、互动模式以及规则等内容分析整个社区社会结构,而不是整体的描述街区概况。怀特这种研究方法的尝试对我也很有启发。社会研究的方法仅限于书本上介绍的内容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引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在面对具体研究对象时,要灵活的选取方法。 2、研究设计小处着眼 愿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却往往残酷。怀特在最开始想要自己的研究同时涉及到科纳维尔的历史、经济、政治、政治、教育和娱乐模式、教会、公共卫生保健,以及——尤其是——社会态度。然而,这显然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当怀特拿着这份计划书去寻求建议的时候,有人泼了一盆很好的冷水。“我这部巨作刚开始就被亨德森泼了冷水。他对我说,我在这个领域中几乎还什么也没做过,所以不应该只

物理光学教学大纲

《物理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T1210070 课程中文名称:物理光学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OPTICS 总学时:50 讲课学时:50实验学时:0 习题学时:0上机学时:0 学分:3 授课对象:航天学院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工科数学分析大学物理电动力学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石顺祥、张海兴、刘劲松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参考书:[1]《光学原理》 M.波恩、E.沃耳夫,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二版 [2]《Principles of Optics》Max Born and Emil Wol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seventh (expanded) edition [3]《高等光学》赵建林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4]《光学》章志鸣、沈元华、陈惠芬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二版 [5]《光学》易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一、课程教学目的 光学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同时又是与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工程有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光的电磁理论为理论基础,着重讲授光在各向同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特性,以及光的吸收、色散、散射现象。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物理光学

的重要知识,掌握重要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决后续课程以及今后工作中所遇有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 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绪论光学的应用领域及应用举例;光学研究的意义;光学的发展历程。(共1学时) 光波的表示及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共5学时) 光波的特性:光波与电磁波、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物质方程;几种特殊形式的光波;光波场的时域频率谱;相速度和群速度;光波场的空间频率与空间频率谱;光波的横波性、偏振态及其表示。 光波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共4学时) 光波在各向同性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包括反射和折射定律;菲涅耳公式;反射率和透射率;反射和折射的相位特性;反射和折射的偏振特性;全反射。光波在金属表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等。 光的干涉(共10学时) 双光束干涉;平行平板的多光束干涉;光学薄膜;典型干涉仪及其应用。光的相干性理论。 光的衍射(共10学时) 衍射的基本理论:包括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基尔霍夫衍射公式。夫琅和费衍射:包括夫琅和费衍射装置;矩孔、单缝、多缝以及圆孔的夫琅和费衍射;巴俾涅原理。菲涅耳衍射:包括圆孔和直边菲涅耳衍射。衍射的应用和傅立叶光学基础等。 光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共8学时) 晶体的光学各向异性:包括张量的基础知识;晶体的介电张量。单色平面光波在晶体中的传播:包括光波在晶体中传播的解析法和几何法描述。平面光波在晶体界面上反射和折射。晶体光学元件及晶体的偏光干涉等。 晶体的感应双折射(共4学时) 晶体的电光效应(原理及应用)、声光效应和旋光效应(自然旋光现象、菲涅耳的解释、磁致旋光效应、应用)。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共4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