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在小学低年级,他们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自我意识发展显著

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继续从自我中心时期向客观时期发展,这是一个逐步学习并获得社会角色的重要时期。而低年级小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是非常显著的,他们在入学后受到各种学习活动及其评价的影响,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等能力方面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但在自我概念的认识方面,他们还比较模糊,总是注重从自己的具体的外貌特征上进行描述,不太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情绪多变而冲动

低年级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我们经常能见到。小学生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不善于掩饰,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易形于色。一些在我们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能给孩子带来强烈的情绪体验。考试考好了,被老师表扬了,他们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呱呱乱叫;相反,如果学习不好,或是被老师批评了,则可能因此产生挫折感,体会到痛苦、羞愧等各种情绪而痛哭流涕。

意志力较差

小学低年级的意志自觉性比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不善于对自己的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总是需要教师或家长向他们提出行动的具体要求,并且在师长的监督和帮助下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

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施教时,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主从关系。尽管学生有依赖性,但决不能包办代替,要尽可能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知,掌握知识要点。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为以后独立学习做好铺垫。

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们应当注重正面引导。由于低年级孩子易受暗示,喜欢模仿,我们家长也好,老师也罢,要尽可能提供一些好的行为榜样供孩子学习。

提出明确要求。由于低年级孩子自我管理水平有限,意志比较薄弱,缺乏毅力和耐心,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家长朋友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具体明确。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时间做什么,什么时间不可以做什么,都要尽可能具体。经常表扬鼓励。外在激励是低年级孩子学习的主要动力。很多时候,他们就是凭着自己的喜好,靠着师长的激励来学习的。家校加强沟通。我们家长也好,老师也罢,都是为了教好孩子。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我们家校之间一定要加强沟通,互相配合。不要家里一套,学校一套,家里要求这样,学校要求那样,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加强亲子沟通。我们太多的家长没有耐心去听孩子的说话!从小忽略孩子的存在,经常对孩子使用一些破坏性的批评,如“你怎么这么笨啊?”“你真烦人啊!”“你怎么又这样啊?”“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懂事一点啊?”亲子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糟糕。孩子就会跟父母有隔阂,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注重习惯培养。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很多事实表明,习惯左右成败,习惯影响一生。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一句话,成也习惯,败也习惯。因此,我们家长朋友一定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千万不要以为“树大自然直”。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理解学生的自我表现欲,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等,以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掌握、运用好知识。在教学活动中,送给孩子门一把金钥匙,教他们开启创造之门,能够顺利成长为一个有用之材。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年龄的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因此,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如儿童的环境不同而变化。对于每一主要的时期,他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这种潜能起源于人最初的动作图式,思想是动作的内化。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者同化,或者顺应。但是外部刺激本身和智力发展并无关系。 2.智力发展理论 (1)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采用信息加工学说去解释与度量智力,提出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因此把智力分成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子理论(经验智力,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情境子理论(实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第一,组合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的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王海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小学生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1)身体生长发育 6~9岁儿童体格发育基本上是平稳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年增长2~ 3.5公斤。10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体格发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时身高男孩一般每年可增长7~9厘米,个别可长10~12厘米;女孩一般每年可增长5~7厘米,多的可长9~10厘米;体重每年可增长4~5公斤,有的可增加8~10公斤。 这一时期儿童的骨骼有机物和水分多,钙、鳞等无机成分少,所以骨骼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发生变形。肌肉虽然在逐渐发育,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都比成人差,容易出现疲劳。 学龄儿童的心率约为80~85次/分,明显低于新生儿时的约140次/分和学龄前儿童时的90次/分左右;这时儿童的肺活量也明显增加,对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增强。 (2)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儿童到6岁时脑重约1200克,此时,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传导通路几乎都已形成,所以当身体受外界刺激后,可以很快的速度准确地传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间增加了暂时联系的可能性,条件反射也比较容易建立。7~8岁大脑继续发育,脑重约1400克,已接

近成人脑重。同时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基本完成,许多新的神经通路出现。此时大脑额叶生长迅速,其运动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发展;大脑的抑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加强。9~14岁小学生脑的重量增加不多,主要进行着细胞内部结构与机能复杂化的过程。神经的联络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结构机能在迅速发展和形成。这是联想的、推理的、抽象的和概括的思维过程的物质基础,也说明这一阶段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在机能上进一步成熟。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表现出阶段性。连续性则是指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逆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身体的运动机能的发展遵循着头尾法则和远近法则,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 小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某个心理机能的发展会影响其他心理机能的发展。例如,3岁前后和13岁前后儿童会出现两个反抗期,这两个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人类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现代人的心理负担。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现代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今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如何帮助今天的儿童、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迫切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老师们依靠传统的说教手段难以奏效。为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探索其心理教育的规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来开拓班级工作新局面。 二.研究对象:所教班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研究本课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梳理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梳理 纵观2016、2016、2016和2017年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的教育综合知识的真题,我们不难发现《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几乎都会涉及。如2017年教育综合知识的判断题第11题和13题,和单选题第25题;2016年教育综合知识的单选题第14题。为帮助广大考生有效地复习《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确保于此不丢分,特此进行相关梳理,以资诸生备考。 考点一、各个规律的表现及其启示 1、顺序性 具体表现:人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顺序性的特征。 教学启示: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例题1: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性,发展的不可逆性,也不可逾越。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例题2: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例题3: 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2、阶段性 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例题4: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例题5: 判断:对童年期的学生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浅显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身心发展规律指的就是两方面:身体与心理两方面、 (一)小学生身体发育的一般特征?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7岁至11~12岁。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正处于两个生长发育高峰之间的相对平稳阶段。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 3千克,胸围平均每年增宽2~3厘米。男孩身高的生长高峰年龄为12岁,年增长为6、6厘米。女孩子身高的生长高峰年龄为11岁,年增长为5、9厘米。男孩体重增加的高峰年龄为13岁,年增重为5、5千克。女孩体重增加的高峰年龄为11岁,年增重为4、4千克。从发育时间瞧,女生不仅发育加速期比男生早1~2年,而且身高生长高峰期与体重增加的高峰期,也比男生提早1~2年。 小学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骨骼系统的许多软组织、椎、骨盆区与四肢的骨骼还没有骨化,骨骼组织含水分多,含钙盐成分少,使骨骼硬度小、韧性大,富于弹性,易弯曲变形。因此,要特别注意孩子坐、立、行、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的培养训练,尤其要防止驼背的产生。? 小学生的肌肉发育呈现两个特点:第一就是大肌肉群的发育比小肌肉早;第二先就是肌肉长度的增加,然后才就是肌肉横断面的增大。因此,小学生能做比较用力与动作幅度较大的运动,如跑、跳、投、掷等活动,而对她们小肌肉运动精确性要求比较高的运动则很难做好,也不 能提出太高的要求,特别就是手部活动,由于小学生的腕骨尚未完全

骨化,不能长时间连续地书写、演奏乐器与做手工劳动。在小学阶段,家长要注意配合学校帮助孩子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矫正错误的用笔姿势,防止写太小的字。?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小学1~2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大脑重量达到1280克,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增强,并向平衡发展。这一阶段,学生的条件反射比以前更容易形成,形成后也比较巩固,不易泛化,从而保证了学生能学习更多的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精确的辨别。 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赖第一信号系统。小学视觉感受性增长速度最快,在体育学习活动中运用视觉的机会特别多,学生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观察事物与学前儿童相似,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都较差。 观察事物往往注意事物的新鲜性、有趣性或就是较为明显的特征。刚入学的儿童擅长具体形象记忆,儿童的有意记忆、有意再现逐渐发展。儿童往往易于掌握具体、可感知事物的概念。 已经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概念,并能进行初步的判断、推理,但不能自觉地调节,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儿童想象力在幼儿的基础上,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知识的增长,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想象活动,其想象富于模仿性、再现性,想象往往就是事物的简单重现,儿童想象常常与现实不符,往往更容易被童话、动画等吸引。 以无意注意为主,既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往往就是只注意新奇有趣、吸引人的事物与学习材料,注意力也易于分散与转移。

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 1.无病即健康。错 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量化资料,比较客观,便于分析比较,操作简便易行,统计结果一目了然,也是最科学的。错 依据统计学标准认定的所谓正常或异常也是相对的,在心理疾病的诊断中仅有参考意义。因为一个人的心理由正常到异常,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有心理或行为障碍的学生。错 是面向全体小学生,以全体小学生为服务对象,全面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增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4.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实质是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错 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实质是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5.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本质特征是活动性和心理发展的主体性。错 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本质特征是参与性、活动性和心理发展的主体性。 6.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是一一对应的。错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同一性,也存在着矛盾性。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变量的,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亦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7.认知因素是构成学习态度的核心要素。错 学习态度中的情感因素是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的动力,没有情感因素就没有认知因素的深化和意向因素的强化,因而情感因素是构成学习态度的核心要素。 8.学习态度对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具有选择性。对 9.对小学生进行情感辅导,主要是使小学生的情感机制与其他心理机制一道协调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的身心发展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对 10.一般来说,小学生对人和事物的态度与事物的内部特点相联系。错 低年级小学生对人和事物的态度与事物的外部特点相联系。 中高年级对人和事物的态度与事物的内部特点 11.具有胆汁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在情绪反应方面发生快而多变,但不强烈,情绪体验不深,但很敏感。错 具有胆汁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在情绪反应方面易受感动,情感一发生就很强烈。 或:多血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在情绪反应方面发生快而多变,但不强烈,情绪体验不深,但很敏感。 12.具有多血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在行为方面活泼好动、机敏,爱参加各种活动,但常常有始无终。对 13.具有黏液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在情绪反应方面沉着、平静、迟缓,心境平稳不易激动,很少发脾气,情感很少外露。对 14.具有抑郁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在情绪反应方面不易变化,但有时情感体验也很强烈,经久不息。情感脆弱,容易神经过敏,患得患失,容易变得孤僻。对 胆汁质的学生倾向于大胆、坦率、热情,但又有些易粗心、莽撞和刚愎自用。对 15.小学生心理咨询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告诉小学生如何去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错

小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浅析小学生英语学习认知心理 英语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一样,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个活动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主体)与教师(学习主导)互相适应的过程,又是学习主体将知识转换为学习能力的过程。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知识的分配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引导者。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虽然以课堂为主.但它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的,所以英语学习中的学习认知必然表现出自主性的特征。同时。自主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协作适时交互完成的。由此可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都由此而来。对人的情感过程的把握是英语教学的关键性环节。 作为英语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实现对于英语学科的有效认知,而这种认知与学生对于英语的认识、情感以及意志等基础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下面就此从小学英语起始年级段和高年级段分别具体地分析一下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心理特征: (一)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认识心理 就认识心理来讲,起始年级段的小学生内心对于英语都具有即陌生又好奇的心理认识,而且这种认识会吸引他们对于英语的进一步认知以及学习。英语学习给予学生的印象或易学或难懂、或有趣或枯燥、或有用或无用等多样化的表现,就会影响着孩子们的进一步学习。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若千篇一律,则会必会令孩子厌倦进一步的英语学习。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挖掘文中

某些兴趣因素,开辟多样的兴趣途径,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动因。在教学新标准英语三年级上册.Module5 How many时,我告诉孩子们今天要看盼盼的魔术表演,引导学生们仔细听找出盼盼变成了什么,孩子们一遍遍观看着表演,一会就把十个生词读的特别流利。又通过排雷游戏等几个层次不同的游戏,孩子们一节课顺利解决了one –eight的认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而相对起始年级段学生来说,高年级的小学生受前一段英语学习的影响,再加上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内容增加,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也随之变化。他们对于学习上的机械模仿以及直观讲解的兴趣逐步减弱,而对知识的理解力增强。这时,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意义性和交际性的操练,精心设计真实运用语言任务,逐步培养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另外高年级的孩子们正刚刚进入青春期,常担心因出错遭到否定。因而在高年级的英语课堂中经常孩子不敢积极发言的现象。。经常出现哪怕能够回答的问题,也不敢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的现象,怕引起同学同学的起哄,对自己缺乏信心。为此,教师要注意为学生着想,理解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们要做一个高素质的听众。为避免学生无法开口的局面,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创设符合生活实际而又生动活泼的情景活动。从而,他们能各抒己见,兴趣也便大增,从而主动参与。最后作为高年级的小学英语老师必须在教学中着力对学生的不同认识心理进行深入调查,并根据其心理的直观表现状况、形成原因、后续影响等方面对学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答: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2.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二、请结合实践谈谈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理解。 答:(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幼儿任何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过程即表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量变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标志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在每一个阶段中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是每一个阶段里总是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因此,只要是幼儿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共同的,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而且基本上是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变化,儿童的年龄特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3)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幼儿心理的发展进程不是千篇一律地按一个模式进行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早一些,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晚一些;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却是先慢后快,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而且,不同的幼儿其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他们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各不相同。 在遗传、环境、教育和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征,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要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教育的选择要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遵循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育的内容、方法、进度等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儿童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儿童能够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等。小班幼儿,较为明显的行为便是模仿和重复,他们在不断地重复、模仿过程中获得粗浅的经验,我们在指导过程中常常会高估孩子的认知水平,低估孩子的心智水平,指导不适宜或没有寻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就常常造成孩子们不理解,老师没有成就感,也会感到痛苦。 其次,教育要依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循序渐进。儿童身心的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的,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同时更应该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序列来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沛县三里小学赵晓文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一、学龄儿童生理方面的特点 学龄儿童生理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旺盛。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6~7岁时的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分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学龄儿童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如学龄儿童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成人要注意培养学龄儿童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再有学龄儿童皮肤的调节功能相对较差,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着凉或受热,成人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在刚开始上学时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坐姿,因为学龄儿童骨骼的硬度小,弹性大,可塑性强。如果长期姿势不正或受外伤会引起骨骼变形或骨折,要养成正确的坐、立、行姿态;学龄儿童肌肉力量差,容易疲劳和损伤,肌肉群的发育不平衡,大肌肉群先发育,小肌肉群还未发育完善,表现为手脚动作比较笨拙,特别是手,还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心肺体积相对比成人大,心脏收缩力差,脉博每分钟90~

110次左右。因此要注意不要让学龄儿童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体育锻炼时要教会他休息。游泳时要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因为儿童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 这个时期的儿童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告诉他:“在学校,下课时,第一件事要先上厕所。”不要养成憋尿的习惯。人的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七岁幼儿的脑有重量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从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度看,到幼儿末期,大脑皮质各区都已接近成人水平。 二、学龄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 鉴于学龄期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和坚持性不够,自制力差,还不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违反纪律,同时,由于生活范围和社会交往的扩大,又有一个对集体生活适应的问题,心理发育面临着一个转折,掌握学龄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因此显得非常重要,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以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

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前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à连续性 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à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发展每个阶段。 3.不平衡性 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心理各组成成分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虽然任何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决不会完全重合。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1.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抓握反射、吸吮反射等。同化,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个体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2. 影响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四: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化。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练习与习得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儿童认知发展的源泉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3.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 规律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7岁至11?12岁。童年期的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处于相对平稳阶段。小学生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3千克,胸围平均每年增宽2?3厘米。从发育时间上来看,女生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均比男生提早1?2年。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认知发展的特点 (1)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在小学生入学之初,小学生的感知觉已充分发展,具体表现在:听觉和视觉十分敏锐,能准确地辨别事物的颜色形状;味觉、嗅觉和触觉也较为发达。感知觉的发展为个体的进行学习提供了保障。在儿童期,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迅速,其感知的准确性和系统性都不断提高。 (2)注意的发展特点 核心考点 ①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②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③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④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3)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①观察的目的性较差②观察缺乏精确性③观察缺乏顺序性④观察缺乏深刻性 (4)记忆的发展特点

①有意记忆逐渐增强②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5)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①有意想象增强②想象更富于现实性③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6)思维发展的特点 ①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②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2.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3.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2)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三、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 从三个方面穿插讲的:1、注意力,2、记忆力,3、思维方式

简便运算教学中如何把握小学生心理认知规律-

简便运算教学中如何把握小学生心理认知规律 简便运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它是使各种符合运算规律的四则运算达到简便化、程序化的最佳途径。研究简便运算中小学生心理认知规律,一是研究“小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在头脑中如何形成,二是研究在简便运算中如何把握并应用这种心理认知规律。因此从心理学角度探索简便运算的教学课堂结构,是提高简便运算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可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小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只是顺着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的接受情况不尽如人意。因此我在几年的教学中,做了有关这方面的探究。下面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在简便运算中的应用为例,初探简便运算中应该如何把握小学生心理认知的规律。 一、学具具体操作,理解简便运算的运算定律 简便运算和运算定律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不理解运算定律就不能自如地进行简便运算。“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如何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相加再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两个加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得数不变”,是正确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出现一些错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乘法分配律”的不理解。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教师误认为只要能用字母表示定律就行了,不必再费功夫去理解,这也是更多的学生会读、会背而不会用的症结所在。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 1.学具操作,建立定律表象 学具操作就是让学生在感知大量事例的过程中,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逐步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在教学时,要遵循小学生这一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 (1)小熊们建房子,摆小棒感知。情境导入,随机出示小熊们建的3间房子图案(),你知道小熊建的房子一共用了多少根木头吗?你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感知:一间房子房顶需要2根,房主体需要5根,合在一起是7根,3间房子一共是3×7=21根。还有学生会这样思考:3间房子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1.简答题题型特点 简答题在总成绩中所占的分值很高,一般占30%左右。能否通过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取决于考生对简答题的回答情况。一般简答题所涉及的问题都比较大,让考生阐述某种观点,或者对某种理论作出解释,也可能是提供证明,有一定的系统性。考生在回答这类题时要层次清楚、言简意赅,论点或根据不可遗漏。简答,这既是简答题内容上的要求,也是这类题的题型特点。 2.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解题技巧 (1)对已有的科学事实和观点做出肯定,阐明其具体表现,这是简答题中比较好对付的一类问题。在回答中,只要说明“是怎样”就可以了。 (2)比较难的一种问题是,突出实践过程,强调具体方法,回答“应当怎样”。对于这类问题,考生要注意操作的程序性,否则就可能回答错误。 (3)最多的一类问题,要求阐明原因,回答“为什么”。对这类问题,考生一定要把根据陈列出来,因为评卷老师主要看的是你的论据是否全面。 (4)还有一种特殊问题,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观点,要求界定,加以区别。回答这类问题,语言必须简洁,直接点出差异所在,达到题目要求。有时,最好的办法和策略,就是叙述概念,自然的把差异说出来,不必多些。 (5)在简答题中,最简单的是一些记忆性问题,不要求你解释,只要求你整体把握。一个问题,回答的要点多,是这类问题的特点。 马上就要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了,一起点学网为了能够让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顺利的通过考试,将过去积累的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题型特点以及答题技巧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可以对你们有所帮助。在这里预祝报考教师资格证的同学考试顺利通过

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特点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而在生活中我们一般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等,所以我认为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特点应从多方面的因素来讨论。 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能自觉地根据一定的目的来控制自己的感知活动,不善于使自己的感知服从于规定的任务和要求。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表现得很明显。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感知的目的性、自觉性逐渐提高,感知过程成为儿童能自觉支配的过程。到了中、高年级,儿童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的要求,排除干扰,从感知的对象中选择出基本的、重点的、需要感知的主要方面,自觉地进行观察,获得有关方面的感性知识。不仅如此,随着自制力的加强和智力的发展,小学儿童知觉的持续性也逐渐由短暂向持久过渡,能坚持较长时间观察事物,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往往是整体的、笼统的、不精确的。他们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粗糙,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不善于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及特征,以及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心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教师向他们反复提出复杂感知任务,并指导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时,他们逐步学会分析比较事物,能找出事物的主要方面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样,儿童的感知逐步向精确的方向发展。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伴随着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活动而生,又维持这些活动继续进行。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主要表现

在注意的自觉性和注意品质的完善程度上。低年级的小学生,无意注意仍起很大作用,他们兴奋抑制的产生比较迅速,第二信号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容易受外界新鲜、突变和运动的事物所吸引,从而容易分散注意力。随着教师向学生提出各种要求,特别是学习任务的增多,学习活动仅靠无意注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就迫使小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少,他们的注意范围要比成人小,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其注意更具有狭隘性。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差,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低年级儿童对一些具体的、活动的事物以及操作性的工作,注意容易集中和稳定,对于一些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调刻板的对象,注意就容易分散,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对抽象事物的注意稳定、集中才会相应提高。另外,低年级小学生自制力还比较差,容易离开教师所讲的内容,转移到偶然看到或听到的事物上去,特别容易转移到感兴趣的事物上去。此外小学生的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但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注意的分配和转移也将逐渐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一定特点,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首先,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和改造来实现的;其次,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也表现为发展过程中的“飞跃”和“质变”,发生“质变”的转折关键年龄是小学3-5年级之间,在小学中年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还有,小学生初步具备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完

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在小学低年级,他们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自我意识发展显著 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继续从自我中心时期向客观时期发展,这是一个逐步学习并获得社会角色的重要时期。而低年级小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是非常显著的,他们在入学后受到各种学习活动及其评价的影响,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等能力方面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但在自我概念的认识方面,他们还比较模糊,总是注重从自己的具体的外貌特征上进行描述,不太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情绪多变而冲动 低年级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我们经常能见到。小学生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不善于掩饰,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易形于色。一些在我们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能给孩子带来强烈的情绪体验。考试考好了,被老师表扬了,他们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呱呱乱叫;相反,如果学习不好,或是被老师批评了,则可能因此产生挫折感,体会到痛苦、羞愧等各种情绪而痛哭流涕。 意志力较差 小学低年级的意志自觉性比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不善于对自己的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总是需要教师或家长向他们提出行动的具体要求,并且在师长的监督和帮助下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 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施教时,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主从关系。尽管学生有依赖性,但决不能包办代替,要尽可能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知,掌握知识要点。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为以后独立学习做好铺垫。 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们应当注重正面引导。由于低年级孩子易受暗示,喜欢模仿,我们家长也好,老师也罢,要尽可能提供一些好的行为榜样供孩子学习。

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摘要]有效的板书设计,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更重要的是服务于教学。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板书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平时教研工作中收集到的典型板书设计实例的观察和反思,探究适合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板书设计。 [关键词]认知规律小学英语板书设计 1.板书设计的概念及原则。板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黑板上运用单纯文字、文字与图画结合、粘贴图片、简笔画及其他有关材料展示教学内容的一种手段,板书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有效的板书设计应在符合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前提下遵循“目的明确、目的集中、目的合理”的原则。“明确”板书为什么服务、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目的集中”指板书目的单一,高度集中地为一个目标服务;“目的合理”指板书目的定位合理、方向明确。 2.板书设计的问题及分析。近年来,在教研活动和教学视导的听课评课中,本人特别关注了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的板书设计,通过分类整理、归纳分析,发现目前英语教师课堂板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现象一,杂(一年段) 分析:本板书设计中字母、单词与句子都出现,过于复杂,没有任何图片辅助,教学重点、难点不够突出,不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现象二,跳(二年段) 分析:文字与图片的结合,文字是对图片特征的说明,对于二年级学生,思维过程需要跳跃,不切合学生的认知特征。现象三,简(四年段) 分析:仅有图片,没有适当文字补充,体现不出教学过程,对于中低年级学生,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单词,发现读音方法缺乏思考。现象四,盲(四年段) 分析:除了课题之外,其它就是一整串的单词,没有任何图片附加说明。单词的出现并不是随教学的进程而出现,只是课前事先写好,缺乏教学中思维的启发性。现象五,低(六年段) 分析:教师没有任何现场板书,课堂上仅贴句子卡片,并且,本课中出现的有关人物表情单词,仅仅出现两个,教材中的许多表情单词都被忽略。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机械,可见课堂教学要求目标的低层次。现象六:乱:(高年段)分析:零乱无序,文字与图片重叠,没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随意性大。 3.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板书设计。 3.1儿童认知规律。认知心理学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性质与规律而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