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塔里木库车坳陷新生代盐构造解析及其变形模拟

2010塔里木库车坳陷新生代盐构造解析及其变形模拟
2010塔里木库车坳陷新生代盐构造解析及其变形模拟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0年第40卷第12期: 1655 ~ 1668 https://www.360docs.net/doc/4e686840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4e6868404.html,

Terrae, 2010, 40: 1655—1668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CHINA PRESS

论文

塔里木库车坳陷新生代盐构造解析及其变形模拟

汪新①*, 王招明②, 谢会文②, 李世琴③, 唐鹏程①, 尹宏伟④, 李勇②, 黄少英②

①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杭州 310027;

②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库尔勒 841000;

③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成都 610500;

④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 210093

* E-mail: wx@https://www.360docs.net/doc/4e6868404.html,

收稿日期: 2010-04-20; 接受日期: 2010-08-2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 2009ZX05009-001)和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编号: 2008D-5006-01-05)资助

摘要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坳陷新生代盐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丰富的圈闭和良好的盖层, 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和二维、三维地震反射剖面解析, 结合物理模拟实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 发现库车坳陷发育三层结构的挤压冲断型盐构造: 盐上层逆冲断层和褶皱、盐岩塑性流变形成的盐丘和盐背斜和盐下层构造. 盐岩聚集于拜城凹陷南北两侧, 盐下构造发育于拜城凹陷北侧, 盐上构造向南传播的更远, 盐上层与盐下层的构造形态和高点存在较大的差异, 它们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库车坳陷盐构造分为两个阶段: 渐新世-中新世库车坳陷构造变形微弱, 天山山前的重力(沉积)差异负载导致盐岩发生塑性流变, 由山前向盆地流动, 形成刺穿型盐丘、盐株; 上新世库车坳陷受到强烈挤压, 发生大规模逆冲推覆, 早期的盐底辟构造演变为盐席断层推覆体, 形成大型盐撤凹陷、外来盐席和整合型盐背斜. 盐岩边界、区域构造应力变化、差异负载(沉积负载和局部构造负载)是影响库车坳陷盐构造的三个主要因素.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盐构造

新生代

物理和离散元数值模拟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坳陷新生代沉积厚层膏盐岩, 在重力、浮力和挤压应力联合作用下, 膏盐岩及其周围岩层发生形变, 形成复杂盐底辟构造和断裂褶皱, 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与驱动力, 又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丰富的圈闭和良好的盖层. 然而库车坳陷盐构造地质结构复杂, 膏盐岩的不规则外形和密度非均质性造成地震成像差, 加上膏盐岩的地震传播速度比沉积碎屑岩要快, 对盐下层地震反射形成屏蔽和干扰; 另外, 膏盐岩的塑性流变对上、下地层构造变形产生极大影响, 造成盐上层和盐下层发生拆离变形, 增加了精确厘定盐下层构造的难度. 近年来库车山地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得到改进, 获得高质量的二维、三维反射地震资料, 为识别和研究盐构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库车坳陷盐构造研究与油气勘探获得重大进展, 发现一批大中型油气田. 库车坳陷盐构造成为构造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热点, 与盐

引用格式: Wang X, Wang Z M, Xie H W, et al. Cenozoic salt tectonics and physical models in the Kuqa depression of Tarim Basin, China (in Chinese). Sci Sin

汪新等: 塔里木库车坳陷新生代盐构造解析及其变形模拟

构造相关的油气藏是重要的油气储量增长点.

近年来, 许多学者对库车的盐构造进行了研究, 汤良杰等[1,2]、Chen等[3]、余一欣[4]通过盐构造类型识别和划分, 确认库车盐构造属于挤压型盐构造, 形成于天山山前重力滑脱扩展环境, 盐构造从北往南迁移, 分为盐岩沉积、低幅度盐枕和盐背斜持续隆升三个演化阶段, 盐岩厚度、盐上覆层沉积物厚度、盐下古隆起和断裂是影响库车盐构造的主要因素. 随后的研究发现库车盐构造并非是单纯的挤压型盐构造, 库车盐岩早期发育盐底辟, 晚期受到构造挤压形成逆冲断层、盐席推覆体、盐背斜[5]. 因此, 将库车盐构造归结为挤压型盐构造过于简单, 研究认识需要深化. 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 不同类型盐构造识别与划分、盐构造变形期次和时代确定、盐构造变形参数和演化过程模拟恢复.

本文通过盐构造地表形态调查, 二维、三维石油勘探地震反射剖面和钻测井资料解析, 建立库车坳陷盐构造区域剖面, 揭示库车坳陷盐构造和周边岩层的变形特征. 库车盆地沉积了6~8 km厚的新生代地层, 它们记录了库车构造变形的演化过程和时代, 通过研究这套沉积地层, 确定库车盐构造演化期次和变形时间. 在此基础上,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 研究盐构造变形过程和机理, 模拟基底构造、盐岩厚度、上覆岩层厚度和强度、同构造沉积负载、区域挤压作用对库车盐构造的影响, 确定库车坳陷盐构造变形参数.

1 库车坳陷盐构造特征

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北与南天山毗邻, 面积约2.85×104 km2(图1). 库车坳陷沉积两套膏盐层, 古近系古-始新统库姆格列木组盐岩分布在库车坳陷西段, 新近系中新统吉迪克组(N1j)盐岩分布在库车坳陷东段, 古近系膏盐岩厚度和分布范围远大于新近系膏盐岩. 新生代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引发天山隆升[6,7], 天山南北麓发生强烈构造变形[8~13], 天山南麓库车坳陷膏盐岩卷入变形, 形成复杂的盐构造和冲断推覆构造[14~19]. 库车坳陷东段膏盐岩厚度薄, 盐岩作为逆冲推覆构造的滑脱层, 并且聚集于东秋里塔格背斜、库车塔吾背斜核部, 盐底辟构造不发育; 库车坳陷西段膏盐岩厚度大, 盐岩不仅作为构造滑脱层, 又为盐底辟构造提供盐源, 即发

图1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坳陷ETM影像地质解译图1656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0年第40卷第12期

育整合接触的整合型(非刺穿型)盐丘、盐背斜, 也发育不整合接触(刺穿型)盐墙、盐丘, 甚至发育喷发流出(挤压型)盐席、盐舌(图2). 总的来讲, 库车坳陷东段主要发育构造幅度及成熟度较低的整合型盐构造, 库车坳陷西段不仅发育整合型盐构造, 也发育变形幅度及成熟度较高的刺穿型盐构造, 甚至发育挤压型盐席推覆体[2~5].

库车坳陷盐构造由三个部分组成, 从下住上分别为盐下层、膏盐层、盐上覆层(图2, 表1). 盐下层是位于盐岩之下的岩层, 主要由三叠系、侏罗系和下白垩统陆相砂泥岩组成, 下侏罗统为一套煤系地层; 膏盐层是指盐下层与盐上覆层之间的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盐岩, 这套塑性膏盐岩是盐构造发生的主要部位; 盐上覆层是指沉积于盐岩之上的渐新统苏维依组(E2-3s)、中新统吉迪克组(N1j)和康村组(N1k)、上新统库车组(N2k)、第四系西域组(Q1x)地层, 它记录了盐层沉积后的各种地质事件, 对识别盐构造运动的时间和方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根据沉积和形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盐上覆层可以细分为三个构造层[22]: 构造前沉积层、同构造沉积层、构造后沉积层(图3). 构造前沉积层是在盐构造发生前所沉积的岩层, 岩层厚度均匀, 没有明显的加厚与减薄现象. 同构造层通常位于前构造层之上, 是在构造运动中沉积的岩层, 反映了盐构造过程中的沉积作用. 构造后沉积层为构造运动停止后沉积的岩层, 记录了构造结束后的截顶和超覆沉积现象及其岩层厚度的变化.由于库车盐构造变形尚在发生, 库车地区不存在构造后沉积层.

1.1 库车坳陷克拉苏剖面

剖面穿过库车坳陷山前带-拜城凹陷-南秋里塔格背斜(位置见图1), 剖面显示一系列由北向南的逆

图2 库车坳陷盐构造三层结构及其刺穿型和整合型盐构

造示意图冲断层和褶皱, 靠山前的两条逆冲断层切过膏盐层, 形成巴什基奇克背斜、喀桑托开背斜, 向盆地方向(向南)盐下断层没有穿过膏盐层, 形成盐下的叠瓦状逆冲构造(图4). 拜城凹陷北侧的巴什基奇克背斜、喀桑托开背斜属于逆冲断层相关褶皱, 巴什基奇克背斜位于盐株之上, 盐株北翼被逆冲断层切割; 喀桑托开背斜是断层传播褶皱, 这两个背斜下伏发育逆冲断层. 拜城凹陷南侧的南秋里塔格背斜属于盐背斜, 背斜核部聚集5~6 km厚的盐岩, 盐下层没有发生变形, 古生界地层保持水平状(南秋里塔格背斜盐下反射地震波组上翘是盐岩速度拉升造成).

盐上覆层可以细分为二个构造层: 渐新统苏维依组(E2-3s)、中新统吉迪克组(N1j)构造前沉积层, 中新统康村组(N1k)、上新统库车组(N2k)、第四系(Q1x)同构造沉积层. 不论是背斜顶部或者向斜核部, 渐新统苏维依组(E2-3s)、中新统吉迪克组(N1j)的厚度都没有变化, 表明渐新世-早中新世库车坳陷没有构造活动, 沉积了厚度均匀的岩层.拜城凹陷上新统库车组(N2k)、第四系(Q1x)厚度达到4~5 km, 南秋里塔格背斜、喀桑托开背斜顶部上新统库车组(N2k)、第四系(Q1x)地层明显变薄, 因此上新统库车组(N2k)、第四系(Q1x)属于同构造沉积层.

巴什基奇克背斜的生长地层是中新统康村组(N1k), 喀桑托开背斜的生长地层是上新统库车组(N2k)下段, 南秋里塔格背斜的生长地层是上新统库车组(N2k)上段, 这些同构造沉积的楔状生长地层依次向南变新, 表明背斜形成和地形隆起自北向南逐渐变新, 构造变形的时序依次是巴什基奇克背斜(盐株)形成于中新世, 喀桑托开背斜形成于早上新世, 南秋里塔格背斜形成于晚上新世(图4).

1.2 库车坳陷克拉苏西剖面

剖面位于库车坳陷克拉苏西端(位置见图1). 拜城凹陷南北两侧发育盐底辟构造(图5), 北侧的吐孜玛扎盐丘北翼发育断层, 断层上盘地层出露地表, 早期的盐岩边界已被破坏; 盐丘南翼没有遭受构造破坏, 保留盐底辟边界, 始-渐新统苏维依组、中新统吉迪克组/康村组、上新统库车组岩层与盐岩呈刺穿型盐边界. 南秋里塔格背斜和北秋里塔格背斜是两个紧闭箱状褶皱, 它们位于盐丘之上, 盐丘厚度达到5~7 km. 盐下层变形发生在拜城凹陷沉降中心以北, 凹陷以南的盐下层未变形, 盐岩向南流动聚积于拜

1657

汪新等: 塔里木库车坳陷新生代盐构造解析及其变形模拟

表1 库车坳陷综合地层柱状图

1658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0年第40卷第12期

图3 挤压型盐构造上覆层三个构造层分布示意图

引自Jackson和Talbot[22]

图4 库车坳陷克拉苏剖面

剖面位置见图1

图5 库车坳陷克拉苏西剖面

剖面位置见图1. ① 中新世康村组顶界; ② 上新世库车组下段顶界; ③ 上新世库车组上段; ④ 更新世西域组底界

1659

汪新等: 塔里木库车坳陷新生代盐构造解析及其变形模拟

城凹陷南侧, 形成秋里塔格背斜, 盐上覆层变形比盐下层变形向南传播的更远.

拜城凹陷盐上覆层厚度达到6~7 km, 它记录了盐层沉积后拜城凹陷发生的变化, 可以用来恢复凹陷形成过程和盐岩流动方式. 拜城凹陷盐上覆层可以细分为四个构造层(图5), 通过四个构造层的逐层拉平, 复原中新世-现今四个阶段的地质剖面[23](图5), 恢复不同地质时期库车盐构造活动与拜城凹陷变迁过程(图6):

(1) 渐新世-中新世构造剖面(图6(a)). 剖面右端发育吐孜玛扎盐丘, 盐丘左侧沉积的始-渐新统苏维依组(E2-3s)、中新统吉迪克组(N1j)和康村组(N1k)地层厚度均匀, 没有明显的加厚与减薄现象, 表明沉积期间构造变形微弱, 它们属于构造前沉积层.

(2) 上新世早期构造剖面(图6(b)). 吐孜玛扎盐丘生长变大, 盐丘左侧出现边缘凹陷, 接受上新统库

图6 库车坳陷拜城凹陷盐上覆层构造复原图

①~④说明同图5

1660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0年 第40卷 第12期

车组(N 2k )沉积.

(3) 上新世晚期构造剖面(图6(c)). 天山开始隆升, 最新沉积地层向南增厚, 向北减薄. 岩盐向南流动, 剖面中部出现低幅度盐丘.

(4) 更新世-现今剖面(图6(d)). 拜城凹陷下伏盐岩向南流动, 聚集于凹陷南部边界, 形成秋里塔格盐丘(盐背斜), 此时拜城凹陷下陷接受沉积.

复原剖面显示拜城凹陷的沉陷与盐岩流出同步发生, 我们并不清楚拜城凹陷同构造沉积与盐岩流出的因果关系, 是同构造沉积负载造成拜城凹陷下伏盐岩流出, 或者反之盐岩流出造成盆地下陷接受沉积, 但是, 拜城凹陷下伏盐岩流出与凹陷的下陷同步发生.

1.3 库车坳陷吐孜玛扎-秋里塔格剖面

剖面(位置见图1)北端的吐孜玛扎盐丘刺穿上覆岩层溢出地表(图7), 盐丘两翼新生界岩层与盐岩呈刺穿型盐边界. 吐孜玛扎盐丘活动由来已久, 早期(渐新世-中新世)盐源补充丰富, 大量盐岩聚积, 形成宽大的盐丘, 晚期(上新世-现今)盐源枯竭, 形成刺穿型盐墙(株). 吐孜玛扎盐岩溢出地表, 表明盐岩现今还在上拱. 大宛齐盐枕是整合型(非刺穿型)盐背斜, 盐岩与上覆层呈整合接触, 盐枕上覆始-渐新统苏维

依组、中新统吉迪克组/康村组厚度均匀, 属于构造前沉积层, 上新统库车组、第四系是扇状同构造生长地层, 推断大宛齐盐枕形成于上新世库车期. 南秋里塔格背斜、北秋里塔格背斜属于挤压型盐上覆层褶皱, 北秋里塔格背斜下伏发育断层, 盐岩沿断层溢出地表, 南秋里塔格背斜核部紧闭, 两翼地层高陡倾斜.

盐下层变形发生在大宛齐盐枕以北, 盐下逆冲断层由北向南逆冲, 依次由山前向盆地方向扩展(图7). 天山山前的断层将古生界-中生界地层抬升到地表, 吐孜玛扎盐丘也被抬升. 吐孜玛扎盐丘、大宛齐盐枕下伏断层没有穿过膏盐层, 而是终止于盐岩中, 拜城凹陷、秋里塔格背斜盐下层没有发生变形.

1.4 库车坳陷博孜-却勒剖面

剖面位于库车坳陷西端(位置见图1). 剖面北端发育逆冲断层, 这些都是隐伏断层(图8). 位于剖面中部的却勒盐席推覆体是规模较大的逆冲断层, 断层上盘地层向南逆冲, 断层推覆距离达到16~18 km. 却勒断层是沿早期盐丘发育的, 地震剖面清楚显示残余盐丘的痕迹, 表明早期盐丘是后续断层优先发生的位置[5]. 却勒推覆体的前端是米斯坎塔克背斜, 米斯坎塔克背斜是整合型(非刺穿型)盐背斜, 盐岩与上覆层呈整合接触, 背斜核部盐岩厚度达2~3 km,

图7 库车坳陷吐孜玛扎-秋里塔格剖面

剖面位置见图

1

图8 库车坳陷博孜-却勒剖面

剖面位置见图1

1661

汪新等: 塔里木库车坳陷新生代盐构造解析及其变形模拟

背斜两翼沉积第四系扇状生长地层, 表明米斯坎塔克背斜发育于更新世. 南喀拉玉尔滚背斜是低缓的滑脱褶皱, 滑脱断层沿盐岩层滑移, 背斜核部发育倾向相反的两组逆冲断层. 南喀拉玉尔滚背斜北翼更新统西域组(Q1x)地层发育扇状生长地层, 表明背斜形成于更新世.

剖面显示拜城凹陷盐上覆层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段的始-渐新统苏维依组、中新统吉迪克组/康村组厚度均匀, 没有明显的加厚与减薄现象, 是构造前沉积的地层; 上段的上新统库车组地层向南变厚, 呈北薄南厚的楔形体, 是同构造沉积的生长地层, 因此, 库车坳陷西端的挤压构造和凹陷沉降应该始于上新世.

2 库车坳陷盐构造物理模拟实验与数值

模拟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 依据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相似性原理, 按照适度比例模拟库车坳陷盐构造变形过程, 与现今的地质剖面对比, 研究盐构造变形的主控因素和机理, 确定基底构造、盐岩厚度、上覆岩层厚度和强度、同构造沉积负载、区域挤压作用对盐构造变形的影响. 物理模拟是在实验室选择恰当的模拟材料和实验方法, 通过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模型再现盐构造的变形过程; 离散元数值模拟通过构建自由弹性粒子组成的系统, 给系统施加外力, 观测系统的运动行为及动力学特征. 由于文章篇幅限制, 本文简要介绍库车坳陷盐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的结果, 详细的研究认识和成果将专文叙述.

2.1 物理模拟实验

物理模拟实验用干燥石英砂(不同颜色的石英砂力学性质相同)和小玻璃珠模拟沉积岩[24,25], 用聚合硅树脂模拟膏盐岩[26]. 实验模型中1 cm代表自然界地质原型中 1 km, 模型的初始设置由三个构造层组成(图9(a)), 自下而上分别为: (1) 盐下层由石英砂和小玻璃珠组成, 厚度为7~45 mm, 移动端(右)厚45 mm, 固定端(左)减薄为7 mm, 盐下层顶面水平, 底面向右倾斜; (2) 盐层呈透镜状, 长78.5 cm, 中间厚20 mm, 两端减薄尖灭, 距离模型固定端和移动端分别为20, 19 cm, 盐层左端有一个“盐底辟”; (3) 盐上层厚20 mm. 实验模型的左端固定不动, 右端在计算机程控马达驱动下以0.46 cm/h的速率向左匀速推移, 使模型发生压缩变形. 在变形过程中, 模型接受同构造沉积(约8 h添加一次石英砂), 而不遭受人为的剥蚀. 实验进行了66 h(相当于地质时代2~3 Ma), 总缩短量为30.5 cm(相当于地质剖面30.5 km).

模拟剖面具有上下叠置的三层结构: 盐下层与盐上层发育不同形态的构造, 二者之间被塑性滑脱盐岩分开(图9(b), (c)). 盐下层变形出现于右侧挤压端前方, 两条盐下逆冲断层(F1和F2)向上消失于盐层中, 向下终止于底部的滑脱断层, 断层F1的倾角30°~43°, 断层F2的倾角18°, 断层F1形成时间早于断层F2, 盐下逆冲断层的初始倾角18°~20°, 晚期形成的断层F2导致断层F1发生旋转, 使得早期形成的

F1断层面倾角增大, 断层F1上盘的岩层倾角也变陡.

模拟结果表明盐上层逆冲断层和褶皱位于盆地两端, 盆地中部形成开阔向斜(凹陷). 断层Fa最先形成, 它位于早期“盐底辟”位置, 早期盐底辟是优先发育逆冲断层的部位; 断层Fb发育于模型右端盐岩尖灭部位, 由于挤压强烈断层Fb近于直立甚至倒转; 断层Fc位于盐岩左端尖灭位置, 形成时间晚. 这三条断层向下消失于盐岩中, 断层Fa吸收了大部分挤压缩短量, 水平断距14~15 cm; 断层Fb和断层Fc吸收的挤压缩短量较断层Fa要小的多. 模拟剖面移动端前方的盐岩向左流动, 盐下层背斜与盐上向斜右翼之间的盐岩几乎全部流失, 形成盐焊接; 断层Fa下伏也发育盐焊接, 它位于断层Fa逆冲推覆体的下方[27]. 尽管挤压造成盐岩局部变薄或增厚, 但是没有形成刺穿型盐构造. 盐下层变形位于移动端附近, 盐上层变形向南传播的更远, 盐上层与盐下层的构造形态和高点存在较大的差异, 它们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同构造沉积形成的差异负载导致模拟剖面中部发生沉降, 向斜下伏盐岩向两侧流动减薄, 但是, 模拟剖面向斜两端未出现盐岩聚集的现象. 这与拜城凹陷下伏盐岩向两侧流动, 聚集于凹陷两端, 形成规模较大的盐丘不一致(图9).

2.2 数值模拟

离散元模拟方法[28]是一种数字沙箱技术. 模型是一个由自由弹性粒子组成的系统, 系统根据小球之间的接触关系计算作用力, 每个小球所受的合力决定其运动轨迹. 与其他连续体数值模拟方法相比,

1662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0年 第40卷 第12期

图9 水平挤压盐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剖面

(a) 水平挤压前设计的初始剖面; (b) 水平挤压构造解释剖面; (c) 水平挤压实验剖面

离散元方法采用粒子相互作用来模拟系统的动力学机制, 允许粒子间较大相对位移, 可以很好地模拟高度形变, 所以非常适于研究存在大量间断(如断层、节理、破裂)的问题.

以离散元方法为基础, 我们构建了二维数值模型, 模拟挤压环境下盐构造的变形机理与演化过程. 模型初始长度60 km, 厚5.5 km(其中盐下地层2 km, 盐岩1.5 km, 盐上地层2 km)(图10(a)). 模型由约3万个球形单元组成, 每个单元的半径40, 60, 80 m 不等, 模型底边及右边界为固定边界, 左边界为活动边界, 左边界向右匀速推进模拟褶皱冲断带的水平挤压作用. 模型中小球单元包括两种类型, 分别模拟塑性变形的盐岩和脆性变形的围岩. 岩石强度的变化通过单元小球属性(小球密度、球间链接、接触关系)设定. 通过反复测试, 模型最终选定的盐岩材料可以较好地模拟盐岩的蠕变过程, 密度2200 kg/m 3, 黏滞度约1010 Pa ·s, 围岩材料以脆性变形为主, 密度2500 kg/m 3, 黏结强度2~3 MPa, 内摩擦角15°~16°. 模型的调试与运行由作者在美国Rice 大学完成, 所用软件为Julia K. Moragan 教授创建的离散元模拟软件Ricebal5.4.

模拟的结果显示, 在挤压起始阶段(水平缩短量

小于2 km)地层出现幅度很小的隆起(图10(b)). 经历4 km 水平缩短变形之后(图10(c)), 地层左端产生明显的变形, 盐上层形成对称的圆弧状背斜, 盐下层形成不对称背斜, 背斜前翼陡, 发育断层, 断层向上终止于盐层. 当水平缩短量达到8 km 时(图10(d)), 盐上背斜幅度加大, 其顶部产生张裂; 盐下断层的断距增大, 断层右侧出现新背斜. 此时模型左侧加载约 2 km 厚的沉积层, 模拟同构造沉积作用. 同构造沉积作用导致明显的差异负载, 盐岩向负载较小的两侧流动, 形成宽广的向斜(图10(e)), 向斜左侧盐岩几乎刺穿早先形成的背斜核部; 同构造沉积阻止向斜下伏地层破裂, 向斜内没有发现断层. 随着挤压作用的继续进行(水平缩短量12 km), 向斜右侧相继形成两条反向断层; 盐下层变形传播距离远小于同时期的盐上地层, 盐下层变形集中于挤压端, 并在该阶段产生第三个盐下背斜(图10(e)). 向斜前端的两条断层与褶皱为盐岩的聚集提供了有利区位, 在水平挤压及差异负载的共同作用下, 盐岩向右侧聚集, 在向斜右端形成规模较大的复杂盐背斜(图10(f)); 同时挤压端盐下背斜的幅度增大, 三个背斜的前翼均有断层形成.

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挤压边界条件下, 盐下层

1663

汪新等: 塔里木库车坳陷新生代盐构造解析及其变形模拟

图10 水平挤压盐构造演化离散元模拟剖面

(a) 为模型的初始阶段; (b)~(f) 分别代表水平缩短为4, 8, 12, 19 km 时的变形特征, 模型中间红色层为盐岩层

变形传播距离远小于同时期的盐上层变形, 盐下层变形集中于挤压端, 盐上层变形传播到向斜右侧. 同构造沉积负载是形成宽阔向斜的主要原因, 在上覆重力负载作用下向斜下伏盐岩向负载较小的两侧流动, 形成宽广的向斜, 大量盐岩聚集于向斜两端, 形成盐丘. 这些构造变形特征与库车盐构造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

3 库车坳陷盐构造演化与变形因素探讨

3.1 库车坳陷盐构造演化过程

通过盐构造解析及其同构造沉积分析, 结合物理模拟实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的盐构造变形过程, 建立库车坳陷构造演化剖面(图11). 根据同构造沉积地层界面将库车坳陷盐岩沉积以来发生的构造变化

1664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0年 第40卷 第12期

图11 库车坳陷构造演化剖面

库车坳陷盐构造变形分为四个阶段, 详细解释见正文

分为四个阶段, 说明库车坳陷盐构造变形与盆地沉降和充填过程.

(1) 渐新世-中新世(图11(a)). 渐新世天山开始隆升, 天山南坡接受大量沉积, 形成向盆地方向减薄的楔形沉积扇. 山前沉积差异重力负载造成库车坳陷北部盐岩向南流动[29~33], 引发盐岩的撤离和聚集, 库车坳陷两端发育盐底辟构造(喀桑托开-吐孜玛扎盐丘和却勒盐丘), 坳陷沉积的渐新世-中新世地层厚度均一, 说明这个时期库车坳陷的构造变形微弱. 由此推则, 天山早期的隆升并没有引发山前带大规模的构造变形, 主要发生盐岩塑性流变, 形成盐撤凹陷和盐底辟构造. (2) 上新世早期(图11(b)). 天山隆升引发的挤压构造向盆地传递, 库车坳陷北部盐上层和盐下层均发育断层, 盐下层断层造成山前带抬升, 盐上层断层沿克拉苏-吐孜玛扎盐丘北翼突破地表, 盐岩沿断层流出地表. 喀桑托开-吐孜玛扎盐丘南翼盐岩撤离, 形成盐边凹陷, 盐岩向南流动, 聚集于坳陷南端, 却勒盐丘持续发育.

(3) 上新世晚期(图11(c)). 挤压构造向南扩展, 库车坳陷构造缩短大约8 km, 库车坳陷北部变为隆起区, 沉降中心向南迁移至却勒盐丘北翼. 却勒盐丘受到挤压, 演化为却勒盐席推覆体, 盐丘北翼岩层逆冲到南翼岩层之上, 库车坳陷南端出现米斯坎塔克

1665

汪新等: 塔里木库车坳陷新生代盐构造解析及其变形模拟

背斜雏形.

(4) 更新世-现今(图11(d)). 库车坳陷构造缩短量达到20 km. 拜城下伏的盐岩撤离, 形成大型的盐撤凹陷-拜城凹陷; 盐下断层向南扩展至拜城凹陷中部(凹陷巨厚沉积岩层负载阻止盐下断层向南传播). 盐上构造向南传播的更远, 却勒盐席推覆体的断距达16~18 km, 盐岩沿断层流出地表, 却勒盐席推覆体前端发育延伸十几公里的地表盐席. 盐岩聚积于米斯坎塔克背斜核部, 形成整合型滑脱盐背斜.

3.2 影响库车坳陷盐构造的几个因素

库车坳陷盐构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综合上述的研究认识及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 盐岩边界、区域构造应力变化、差异负载(沉积负载和局部构造负载)是影响库车坳陷盐构造的三个主要因素. 库车坳陷南缘聚集大量外来盐岩, 发育盐丘和盐背斜构造, 它们位于盆地边缘盐岩尖灭线附近, 在这些部位地层岩相和盐岩厚发生改变, 地层岩性由软弱的盐岩变成硬性的砂泥岩, 或者盐岩厚度发生明显减薄, 地层摩擦阻力将大大增加[34], 由此产生的盆地边缘末端阻力阻止盐岩流动, 使得外来盐岩聚集于盐岩尖灭线附近[35,36]. 库车坳陷南缘秋里塔格、米斯坎塔克聚集大量外来盐岩, 形成盐背斜和盐丘, 很可能受盐盆地边缘因素控制.

区域构造应力变化对库车坳陷盐构造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上新世库车坳陷构造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渐新世-中新世除构造变形限于毗邻天山的山前地带, 整个库车坳陷渐新世-中新世构造活动微弱, 盆地沉积的渐新世-中新世地层厚度均匀, 没有明显的加厚与减薄现象; 在此期间盐岩发生塑性流变, 聚集于库车坳陷南北两端, 形成吐孜玛扎盐丘、却勒盐丘、北秋里塔格盐丘, 盐上覆层重力负载是盐岩塑性流变的主要原因. 上新世库车坳陷受到强烈的挤压, 发生大规模的逆冲推覆, 吐孜玛扎盐丘、却勒盐丘被断层破坏, 盐岩被挤出地表, 这些早期形成的盐丘演变为盐席断层推覆体, 与此同时形成新的整合型盐构造-大宛齐盐枕、米斯坎塔克盐背斜、南秋里塔格盐背斜.

物理模拟实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盐岩在挤压过程主要起到滑脱作用并充填背斜核部, 很难形成刺穿型盐底辟构造(图9, 10)[37,38], 这与实际观察到的库车坳陷盐构造相吻合. 库车坳陷盐底辟构造形成于上新世挤压构造之前, 挤压作用改造这些盐底辟构造, 使其规模和幅度变大, 例如挤压期间北秋里塔格盐丘聚集更多的盐岩; 或者盐丘被断层破坏演变为盐席推覆体, 例如吐孜玛扎盐丘、却勒盐丘受到挤压演变为盐席逆冲断层和推覆体; 同时形成整合型盐背斜构造, 例如大宛齐盐枕、米斯坎塔克盐背斜, 但是没有发育新的盐底辟构造. 因此, 前人将库车坳陷盐底辟构造解释为挤压作用的产物[1~4,17,18], 这个认识需要修正.

库车坳陷盐上层和盐下层变形发生在挤压构造期间, 盐下层变形传播距离远小于盐上层变形. 盐下层变形集中于库车坳陷北部, 没有越过拜城凹陷, 拜城凹陷南侧盐下断层不发育, 主要发育盐上构造. 盐上构造向南传播的更远, 库车坳陷前缘亚肯背斜、南喀拉玉尔滚背斜属于盐上滑脱背斜. 盐上层与盐下层的构造形态和高点存在较大的差异, 它们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盐上覆差异负载(沉积负载和局部构造负载)对库车坳陷盐构造具有重要影响. 上新世挤压构造发生之前, 库车坳陷的盐岩流变是沉积差异负载造成的, 此时天山隆起, 山前沉积地层厚, 盆地腹地沉积地层薄, 产生的重力(沉积)差异负载导致山前盐岩流向盆地, 引发早期的盐底辟构造. 上新世形成的拜城凹陷也与沉积差异负载有关, 由于拜城凹陷沉积岩层厚, 盐上覆层重力负载大, 下伏盐岩流向负载较小地区, 凹陷继续下陷接受更多沉积, 这样加大了盐上覆层的重力负载, 促使凹陷下伏盐岩流出的更多, 这个过程周而复始直至凹陷下伏盐岩流尽, 出现盐上层与盐下层直接相连的盐焊接构造. 目前, 拜城凹陷下伏尚有少量盐岩, 表明拜城凹陷的下陷将会继续.

同样, 物理模拟实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结果发现, 挤压过程中的沉积负载是形成宽阔向斜的主要原因, 在上覆重力负载作用下向斜下伏盐岩向负载较小的两侧流动, 形成宽广的向斜. 但是, 物理模拟剖面向斜两端未出现盐岩聚集的现象(图9), 这与离散元数值模拟结果不同(图10), 也与拜城凹陷下伏盐岩向两侧流动, 聚集于凹陷两端, 形成规模较大的秋里塔格盐背斜、吐孜玛扎-喀桑托开盐丘的情况有别(图5, 7). 库车坳陷盐下地层变形集中在拜城凹陷以北, 凹陷以南很少发现盐下构造变形, 物理模拟实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盐下构造变形发育于挤压前端, 并且逐步向前扩展, 但是盐下断层只发育

1666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0年第40卷第12期

在宽广向斜的右侧, 没有越过沉积物最厚的向斜中部(图9, 10), 凹陷巨厚的沉积负载很可能阻止盐下断层传播的更远.

秋里塔格盐背斜、吐孜玛扎-喀桑托开盐丘聚集大量盐岩, 被归结为早期发育的基底断层和断陷盆地[2~4]. 依据这个思路我们设计了发育基底断层和断陷盆地的物理模拟和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 结果发现基底断层和基底断陷盆地是优先发育逆冲断层的部位, 但是这些部位并没有大量盐岩聚集(详细资料另文叙述). 因此, 不能简单地将盐岩聚集归结为下伏发育基底断层和断陷盆地.

4 结论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坳陷发育三层结构(盐上层、盐岩、盐下层)的挤压冲断型盐构造. 盐上层逆冲断层和褶皱位于库车坳陷南北两端, 坳陷中部形成开阔向斜(拜城凹陷); 盐岩在挤压过程中起到滑脱层作用, 并且聚集于拜城凹陷两端, 形成秋里塔格、吐孜玛扎、喀桑托开盐背斜(丘)构造; 盐下断层集中于天山山前, 并且逐步向前扩展, 通常盐下断层向上消失于盐层中, 拜城凹陷南侧很少发现盐下断层, 很可能凹陷巨厚的沉积负载阻止盐下断层向南传播. 盐上层与盐下层的构造形态和高点存在较大的差异, 它们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盐上构造比盐下构造传播的更远.

库车坳陷盐构造分为两个阶段: 渐新世-中新世库车坳陷构造活动微弱, 由于天山隆起, 山前沉积地层厚, 盆地腹地沉积地层薄, 产生的重力(沉积)差异负载导致山前盐岩发生塑性流变, 聚集于库车坳陷南北两端, 形成刺穿型盐底辟构造. 上新世库车坳陷受到强烈挤压, 发生大规模逆冲推覆, 早期的盐底辟构造演变为盐席断层推覆体, 盐岩在挤压过程作为滑脱层, 并充填于背斜核部, 形成大型盐撤凹陷、外来盐席和盐背斜.

影响库车坳陷盐构造的因素很多, 综合盐构造地质及地震分析、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 盐岩边界、区域构造应力变化、差异负载(沉积负载和局部构造负载)是影响库车坳陷盐构造的三个主要因素.

致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同仁提供帮助, 物理模拟在法国Universitédes Sciences et Technologies de Lille 1完成, 数值模拟在Rice University完成, Julia K. Morgan教授提供数值模拟程序及指导, Bruno Vendeville教授在物理模拟实验方面给予指导, 两位匿名审稿专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 一并致以谢意.

参考文献

1 汤良杰, 贾承造, 皮学军, 等. 库车前陆褶皱带盐相关构造样式.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3, 33: 38—46

2 汤良杰, 李京昌, 余一欣, 等.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盐构造差异变形和分段性特征探讨. 地质学报, 2006, 80: 313—320

3 Chen S P, Tang L J, Jin Z J, et al. Trust and fold tectonics and the role of evaporates in de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Kuqa foreland of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 Mar Petrol Geol, 2004, 21: 1027—1042

4 余一欣.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盐相关构造及其形成机理.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 2006. 1—101

5 汪新, 唐鹏程, 谢会文, 等. 库车坳陷西段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演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 33: 57—65

6 Molnar P, Tapponnier P. Cenozoic tectonics of Asia: Effects on a continental collision. Science, 1975, 189: 419—426

7 Tapponnier P, Molnar P. Active faulting and Cenozoic tectonics of the Tien Shan, Mongolia and Baykal regions. J Geophys Res, 1979, 84:

3425—3459

8 Hendrix M S, Dumitru T A, Graham S A. Lat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unroofing in the Chinese Tian Shan: An early effect of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Geology, 1994, 22: 487—490

9 Sobel R E, Dumitru T A. Thrusting and exhumation around the margins of the western Tarim Basin during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J

Geophys Res, 1997, 102: 5043—5063

10 Sobel E R, Chen J, Heermance R V. Lat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initiation of shortening in the Southwestern Chinese Tian Shan

implications for Neogene shortening rate variations. Earth Planet Sci Lett, 2006, 247: 70—81

11 Allen M B, Windley B F, Zhang C, et al. Basin evolution within and adjacent to the Tien Shan range, NW China. J Geol Soc Lond, 1991,

148: 369—378

1667

汪新等: 塔里木库车坳陷新生代盐构造解析及其变形模拟

12 Avouac J P, Tapponnier P, Bai M. Active thrusting and folding along the northern Tien Shan and late Cenozoic ratation of the Tarim

relative to Dzungaria and Kazakhstan. J Geophys Res, 1993, 98: 6755—6804

13 Yin A, Nie S, Craig P, et al. Late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Chinese Tian Shan. Tectonics, 1998, 17: 1—27

14 卢华复, 贾东, 陈楚铭, 等. 库车新生代构造性质和变形时间. 地学前缘, 1999, 6: 215—221

15 卢华复, 贾承造, 贾东, 等.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冲断构造楔特征. 高校地质学报, 2001, 7: 257—271

16 汪新, 贾承造, 杨树锋, 等. 南天山库车冲断褶皱带构造变形时间——以库车河地区为例. 地质学报, 2002, 76: 55—63

17 Wang X, Suppe J, Guan S W, et al. Cenozoic structure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Kuqa fold belt, southern Tianshan, China. In: McClay K,

Shaw J, Suppe J, eds. Thrust Fault-related Folding. AAPG Memoir 94, in press

18 邬光辉, 刘玉魁, 罗俊成, 等. 库车前陆冲断褶皱带盐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作用. 地球学报, 2003, 24: 249—254

19 邬光辉, 王招明, 刘玉魁, 等. 塔里木盆地库车盐构造运动学特征. 地质评论, 2004, 50: 476—483

20 Huang B C, Piper J D A, Peng S T, et al. Magnetostratigraphic and rock magnetic constraints on the history of Cenozoic uplift of the

Chinese Tian Shan. Earth Planet Sci Lett, 2006, 251: 346—364

21 Sun J M, Li Y, Zhang Z Q, et al. Magnetostratigraphic data on Neogene growth folding in the foreland basin of the southern Tianshan

Mountains. Geology, 2009, 37: 1051–1054, doi: 10.1130/G30278A.1

22 Jackson M P A, Talbot C J. A glossary of salt tectonics. Geological Circular.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Bureau of Economic

Geology, 1991. 1—44

23 李世琴. 南天山库车中-西段挤压盐构造及同构造沉积地层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09. 1—142

24 Schellart W P. Shear test results for cohesion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s for different granular materials: Scaling implications for their usage in

analogue modelling. Tectonophysics, 2000, 324: 1—16

25 Schreurs G, Buiter S H, Boutelier D, et al. Analogue benchmarks of shortening and extension experiments. In: Buiter S J H, Schreurs G, eds.

Analogue and Numerical Modeling of Crustal-Scale Processes. Geol Soc London-Spec Publ, 2006, 253: 1—27

26 Weijermars R, Jackson M P A, Vendeville B C. Rheological and tectonic modeling of salt provinces. Tectonophysics, 1993, 217: 143—174

27 Hudec M R, Jackson M P A. Terra infirma: Understanding salt tectonics. Earth-Sci Rev, 2007, 82: 1—28

28 Cundall P A, Strack O D L. A discrete numerical model for granular assemblies. Geotechnique, 1979, 29: 47—65

29 Ge H X, Jackson M P A, Vendeville B C.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salt tectonics driven by progradation. AAPG Bull, 1997, 81: 398—423

30 Ge H X, Jackson M P A, Vendeville B C, et al. Deformation of prograding wedges over a ductile layer——Applications of physical models

to geologic examples. Gulf Coast Assoc Geol Soc Trans, 1997, XLVII: 177—183

31 Gemmer L, Ings S J, Medvedev S, et al. Salt tectonics driven by differential sediment loading: Stability analysis and finite-element

experiments. Basin Res, 2004, 16: 199—218

32 Gemmer L, Beaumont C, Ings S J. Dynamic modelling of passive margin salt tectonics: Effects of water loading, sediment properties and

sedimentation patterns. Basin Res, 2005, 17: 383—402

33 Vendeville B C. Salt tectonics driven by sediment progradation: Part I——Mechanics and kinematics. AAPG Bull, 2005, 89: 1071—1079

34 Dooley T P, Jackson M P A, Hudec M R. Inflation and growth of salt-based thrust belts on passive margins: Results from physical models.

Basin Res, 2007, 19: 165—177, doi: 10.1111/j.1365-2117.2007.00317.x

35 Costa E, Vendeville B C. Experimental insights on the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fold-and-thrust belts above weak, viscous evaporitic

decollement. J Struct Geol, 2002, 24: 1729—1739

36 Dooley T P, Jackson M P A, Hudec M R. Inflation and deflation of deeply buried salt stocks during lateral shortening. J Struct Geol, 2009,

doi: 10.1016/j.jsg.2009.03.013

37 Duerto L, McClay K. The role of syntectonic sedimenta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doubly vergent thrust wedges and foreland folds. Mar Petrol

Geol, 2009, 26: 1051—1069

38 戈红星, Bruno V, Martin J. 前陆褶皱冲断带厚皮缩短盐构造运动的物理模拟.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10: 39—49

1668

江汉盆地王场油田构造综合分析

江汉盆地王场油田构造综合分析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本次实习主要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的王场地区为例,利用石油勘探构造分析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王场地区的主要构造样式,探讨构造成因,并利用石油地质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王场地区的圈闭和油气藏类型与特征。 二、实习区区域地质概况 江汉盆地是燕山运动晚期形成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面积约28000km2,基底有一套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前白垩系组成,盖层部分为白垩系-古近系的碎屑岩系夹大量岩系地层,上覆地层为新近系及第四系,盆地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张裂(裂陷)、坳陷两个构造旋回。潜江凹陷是江汉盆地较大的次级构造单元,也是江汉盆地最重要的生烃凹陷。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面积为2500km2,是潜江组沉积时期盆地的汇水中心和沉降中心,北部以潜北断裂为界,分别与荆门坳陷、乐乡关地垒、汉水地堑、永漋河隆起相接;东南部以通海口断层与通海口凸起分界;东北和西南分别与岳山低凸起和丫脚新沟低凸起呈斜坡过渡。王场地区位于潜江凹陷北部,面积120km2,整体构造格架为盐背斜及周缘向斜和多条切割褶皱的NE向正断层,为江汉油田的主产油区。 三、构造样式和变形特征 根据所给数据,可以做出各层位平面图,立体图和地层厚度图

图1 潜二段22地层平面图 图2 潜三段32地层平面图

图3潜四段上40中地层平面图 根据所作出的立体图,可以看出断层的展布。 图4 22立体图

图5 32立体图 图6 40立体图 由王场油田构造平面图和各地层平面图、立体图可以看出,王场油田主要由一个SE方向的背斜和NE方向的主断层控制。由书上给出的地震剖面图,可以看出区内形成了SE向盐丘背斜,在NE向形成的正断层,切割背斜形成多种构造。根据钻井给出的数据,做出纵向和横向的剖面图(如图1,图2),根据剖面图看出,此断层为一生长断层,背斜为生长背斜。综合上述,可以判断,该油田构造样式为盖层滑脱型,进一步可分为盐构造或滑脱型正断层组合。

塔里木盆地

有关塔里木盆地 一、区域地质背景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呈菱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米,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也是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不同类型原型盆地充填各种沉积序列,形成各类油气系统和评价单元。 二、构造运动和演化发展 塔里木盆地是塔里木板块的核心稳定区部分,塔里木板块是一个具有古老大陆地壳基底的、自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出来的、古生代独立的古陆块,其四周边界分别为:北部边界为天山造山带;西南部边界为西昆仑造山带;东南部边界为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现今为欧亚大陆板块南缘蒙古弧与帕米尔弧之间的广阔增生边缘中的中间地块。塔里木板块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漂移演化,它在早古生代为一独立漂移的古陆块,在晚古生代它拼贴在欧亚大陆南缘成为大陆边缘增生活动带的一部分,在晚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塔里木板块受特提斯构造带控制,由于羌塘地块、印度板块等与欧亚大陆碰撞,随着特提斯洋闭合,塔里木成为大陆内部稳定地块及沉降的山间盆地。新生代则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带控制。 塔里木盆地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决定了盆地演化的多阶段性,根据沉积建造特征、构造变动特征及不整合面的分布, 塔里木盆地可分为7个演化历史阶段。(1)前震旦纪: 基底形成阶段。 (2) 震旦纪—奥陶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3) 志留—泥盆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4) 石炭—二叠纪: 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5) 三叠纪: 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6)侏罗纪—早第三纪: 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 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三、油气成藏系统分析 油气系统包括两类范畴:(1)地质要素:烃源岩,储集岩、封盖层和圈闭: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面积530000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就位于此,这里还是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那么,塔里木盆地是如何形成的呢? 塔里木盆地在中国的位置 板块构造演化 ◆前震旦纪地质构造演化 目前在塔里木获得最老同位素年龄的岩石和数据表明,塔里木盆地在中太古代甚至早太古代就已经发生了来源于亏损地幔的偏碱性玄武岩浆的喷溢活动,岩浆的侵入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原始的陆核。 早元古代是本地区地壳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由陆核发展成为陆块的时期。早元古代兴地期,广泛而剧烈的构造运动,使岩石产生强烈变形,最后使塔里木陆块、柴达木陆块和准噶尔微陆块聚合连成一片。 经过中元古代末兴地期克拉通化后,聚合在一起的塔里木陆块重新裂离,并在陆块内部产生了裂陷。 晚元古代,“远古南天山洋”和“远古昆仑洋”闭合消亡,古塔里木板块在经历太古宙陆核形成,早元古代稳定陆块增生发展和中—晚元古代构造演化后终于逐渐成型。 ◆震旦纪及古生代构造演化 震旦纪是塔里木盆地发展史上一个转折时期。塔里木运动之后,统一的古塔里木板块形成。震旦系是作为塔里木板块克拉通盆地的第一个沉积盖层而覆盖了塔里木盆地。

早震旦世,在塔里木板块边缘和内部发育大陆裂谷盆地。他们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和伸展有关。晚震旦世继续拉张,在塔里木主体部位形成克拉通内张盆地。沉降速率较早震旦世明显降低。 寒武至奥陶纪塔里木板块北部由于天山微陆块继续向北运动而进一步扩张,地幔物质侵入形成洋壳。洋盆发展结果导致塔里木板块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分离,南与羌塘板块相隔。寒武系—下奥陶统是盆地主要的生油岩之一。 奥陶纪末,由于塔里木大陆板块大陆边缘早古生代的“天山多岛有限洋盆”和“库地—奥依塔格洋盆”俯冲消减和微板块的碰撞所产生的加里东中期运动,对塔里木板块及其边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期运动可能是塔里木板块南北边缘化为主动边缘的反映。 志留纪开始,南天山洋由东向西逐渐闭合;泥盆纪末,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碰撞拼贴;库地洋于泥盆纪晚期闭合,中昆仑地块拼贴到塔里木板块之上。经过这一时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之后,塔里木腹部形成了大型克拉通内挤盆地,具有独特的沉降史和构造特征。 石炭—二叠纪是塔里木板块由古全球构造运动体制新全球构造运动体制转化的过渡时期(朱夏,1983),即由早古生代边缘多中心不对称扩张、微陆块与多岛有限洋盆、弧后盆地间“手风琴”式此张彼合运动、单向俯冲与软碰撞关闭的构造运动体制向威尔逊旋回式的洋中脊大规模对称扩张、“传送带”式俯冲消减、沟弧盆体系同时发育的新全球板块构造运动体制过度。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从三叠纪开始,塔里木进入陆盆演化阶段,主要受控于亚欧大陆南缘特提斯洋的周期性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同时与盆地基地核挤压隆起或山系发展有关。 侏罗纪—古近纪,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与欧亚大陆南缘的一系列碰撞时间有关,如侏罗纪晚期的拉萨碰撞和白垩纪晚期的科希斯坦碰撞事件等。每一期碰撞都使围限塔里木盆地山系和基底核挤压隆起发生周期性复活,形成向盆地内的挤压逆冲构造,在冲断带前缘发育前陆盆地。 新进纪—第四纪,随着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与碰撞,及碰撞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楔入所产生的远程效应的影响,天山和昆仑山大幅度隆升推覆。碰撞后,印度板块仍然继续向北俯冲,西昆仑造山带受强烈挤压收缩和抬升,北部岩块长距离逆冲在塔 里木盆地之上,加剧了塔里木板块岩石的挠曲 程度。 西昆仑山,天山褶皱强烈上升,并伴随着走滑断层系活动,盆地相对下降形成统一的由造山带包围的塔里木盆地。 现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作用

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24T20:47:03.5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作者:马剑峰1 郝志磊2 杨娜2 张轩铭2 [导读] 摘要:某油田高浅三区块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开采层位为下第三系核三段Ⅳ7-9层,油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基底-孔隙型为辅,油层埋藏浅,平均埋深246.0m,平均有效厚度5.0m,平均孔隙度为33.5%,平均渗透率为2.21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67%,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25905mPa.s,为特稠 1.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 2.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 摘要:某油田高浅三区块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开采层位为下第三系核三段Ⅳ7-9层,油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基底-孔隙型为辅,油层埋藏浅,平均埋深246.0m,平均有效厚度5.0m,平均孔隙度为33.5%,平均渗透率为2.21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67%,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 25905mPa.s,为特稠油油藏;高浅三区总含油面积为1.06km2,地质储量96×104t。其中,Ⅳ7层含油面积1.04 km2,地质储量56×104t;Ⅳ8层含油面积0.4 km2,地质储量11×104t;Ⅳ9层含油面积0.54 km2,地质储量29×104t。 关键字: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一、地层层序 该区钻遇地层有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上寺组、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与大仓房组,上下第三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由于受地层风化剥蚀作用的影响,下第三系上部的廖庄组、核桃园组核一段、核二段及核三段上部部分地层在构造较高部位遭受剥蚀,某油田楼浅20井区地层保存有下第三系核三段Ⅱ油组中部及其以下地层。油层主要分布在核三段Ⅳ、Ⅴ砂组,主要含油层为Ⅳ7-9等层。 二、构造特征 某油田高浅三区位于高庄南鼻状构造东翼的一个独立断块上,南部与某油田五、六区相邻(相隔一条走向近东西、倾向348°、断距185m的断层),西与泌120断块相邻(相隔一条走向北偏西、倾向244°、断距25m的断层),井区所在断块为倾向98°、倾角9°的单斜构造。 三、沉积特征 根据三区、五区、六区和七区钻遇Ⅳ6-9小层电测曲线特征,通过细分对比和砂体平面追踪,研究认为Ⅳ6-9储层砂体属西北方向的三角洲水下沉积部分,进一步可细分为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前缘砂和前三角洲三种亚相。某油田楼浅20井区位于三区、五区、六区和七区西北部,主要目的层Ⅳ7-9层物源同某油田五、六、七区一样,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由于不同地质时期的主流河道推进方向、能量大小和持续时间不断变化,造成砂体在平面上变化较大、在纵向上不同亚相相互重迭,交替出现。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 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 (2)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 (3)志留纪—泥盆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石炭纪—二叠纪: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 (5)三叠纪: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 (6)侏罗纪—早第三纪: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 并以寒武—奥陶系为主。前者是目前发现的海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后者为盆地内陆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1)寒武—奥陶系储层: (2)志留—泥盆系储层: (3)石炭系储层: (4)三叠—侏罗系储层:

(5) 白垩—第三系储层: (1)成藏组合主要为古生新储式组合 (2)成藏史复杂, 具有多期成藏、多次运移再分配的特点 3个成藏期:晚加里—早海西期, 晚海西—印支期及晚喜山期,与盆地烃源岩排烃主峰期大体一致。 震旦纪一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经历了三造演化旋回,即震旦纪一泥盆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石炭纪一三叠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与中一新生代的陆内弱伸展一挤压变形构造旋回。震旦纪一早奥陶世,前震旦纪末形成的新疆古克拉由于岩石圈区域伸展作用而裂解,在塔里木克拉通周边形成裂陷槽盆地、大洋盆地。 在克拉通主体部位,由于岩石圈伸展减薄及热沉降,在东、西部分别形成了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和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育欠补偿盆地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台地斜坡和台地边缘沉积。早奥陶世末加里东中期运动以后,在中、晚奥陶世至志留一泥盆纪,塔里木克拉通周围的大洋盆地、裂陷槽盆地开始闭合,发育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塔里木克拉通主体处于挤压聚敛构造环境,形成克拉通内挠曲坳陷盆地及其周围的克拉通边缘隆起。早期的欠补偿盆地相被超补偿复理石相所替代,早期的碳酸盐岩台地相也演化为混积陆棚相和局限台地相。至泥盆纪末海西早期运动时,塔里木板块周围的洋盆闭合,结束了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的第一个伸展一聚敛演化旋回。石炭纪一早二叠世,塔里木克拉通盆地进入第二个伸展一聚敛演化旋回。石炭纪,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_赵靖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4月,第34卷第2期,Apr .,2004,V ol .34,No .2Journal of N orthwest U niversity (Na tural Science Edition ) 收稿日期:2002-08-06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99-111-01-04-05);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01BA605A -02-01-06) 作者简介:赵靖舟(1962-),男,陕西临潼人,西安石油大学教授,博士,从事成藏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 赵靖舟1,李启明2,王清华2,庞 雯1,时保宏1,罗继红1 (1.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工程系,陕西西安 710065;2.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目的 探讨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为油气田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石 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了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储盖组合、后期构造变动等对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重因素控制;早期形成、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及其斜坡以及前陆逆冲带第2,3排构造分别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最有利地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以及隆起高部位油气易发生调整、斜坡部位有利于保存,是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特点;已发现的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早期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后期特别是晚喜山期普遍受到了调整改造,以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最为突出;保存条件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特别是优质区域盖层的存在,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关键。结论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是塔里木克拉通区与前陆区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关 键 词: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4Ⅹ(2004)02-0212-06 塔里木盆地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陆上含油气盆地,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叠合复合型盆地或改造型盆地,具有多种盆地类型、多期构造运动、多套烃源岩、多个含油气系统、多期成藏、多期调整再分配的石油地质特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十分复杂。因此,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许多学者曾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10]。近年来,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其油气富集规律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因此,深入研究和总结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不仅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对于进一步认识叠合盆地或改造型盆地的特点,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受多 种因素控制,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优质区域盖层和储盖组合、成藏期以及断裂和不整合面等,均是重要的控油气因素。 1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油 气最为富集 1.1 继承性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克拉通区油气最富 集的地区 古隆起控油的重要性已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分布受古隆起控制也是世界古老克拉通盆地油气分布的普遍规律。塔里木盆地海相油藏形成时间较早,现存古生界油藏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喜山期是早期油藏的重要调整时期与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11~19] 。因此,具有古隆起背景 是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 DOI :10.16152/j .cn ki .xd xbzr .2004.02.022

蓬莱193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蓬莱19-3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一、地质概况 ?蓬莱19-3油田位于渤海中南部海域,东南距山东蓬莱市80km,西北距塘沽220km,油田范围内平均水深27-33m。估算石油地质储量约6×108t,为我国近海海域盆地中发现的最大整装油田。 二、勘探历程及其今后勘探方向 ?勘探历程 蓬莱19-3地区油气勘探始于1967年。1977年原海洋石油勘探局在该海域进行了十万分之一的磁法探测。20世纪80年代初,在完成2km×2km测网二维地震普查的基础上,对蓬莱19-3构造的形态和圈闭规模做了初步解释并预测了前景资源量。受地震资料精度限制,当时认为蓬莱19-3属于小型断块构造。1994年12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利普斯石油国际亚洲公司签订了中国渤海11/05合同区石油合同,1995年起双方合作在该地区进行了新的二维及三维地震采集和解释,重新落实了蓬莱19-3油田的构造类型和圈闭规模,确认其规模为一个大型的断裂背斜,并于1999年5月在构造主体部位完钻探井PL19-3-1,该井完钻井深1686.0m,完钻层位古近系沙河街组,依据测井资料,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解释出油层147.2m,从而发现了蓬莱19-3油田。 ?今后勘探方向 渤中凹陷及其边缘地区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首选方向。该区位于渤海盆地中部,包含多个构造凸起和凹陷,总面积约2×104km2。目前渤中凹陷周缘凸起上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并仍有找到亿吨级大油气田的潜力。渤东凸起,渤中凹陷西北断阶带、庙西凹陷及渤南凸起西坡、北坡构造带均是渤中凹陷寻找油气的主要领域。 三.油田地质特征 ?构造特征: 1.蓬莱19-3构造形成于上新世,定型于第四纪,走向近南北,长约1 2.5km,东西宽4-6.5km。基底为中生界白垩系火山碎屑岩潜山,古近系沙河街组沙泥岩直接超覆于潜山风化面之上。 2.构造类型为渤南凸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被断层复杂化了的断裂背斜。炎庐断裂带的长期强烈构造运动,特别是新近纪至第四纪的多次构造活动,对该构造的发育于形成起到了重要控制作用。 3.油田范围内发育两组与构造走向平行的主控走滑断层:西部断裂延伸长度约12km;东部断裂穿越渤南凸起带,延伸长度超过75km,构成油田的东边界断层。两组主控断层的派生断层多为北西-东南走向、呈羽状分布的正断层,延伸长度为0.5-4km,断距为20-100km。油田主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摘要: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键字:塔里木盆地;叠合盆地;构造特征;演化史 1. 区域地质概况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介于天山、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之间,面积达560000 km2。盆地腹部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人称“死亡之海”,面积达330000 km2。塔电木板块北与萨克斯坦板块相邻。我国境内的伊犁地块(伊犁科克契塔夫微大陆的一部分)、中天山、吐-哈、噶尔地块等均是哈萨克斯地板块的组成部分。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分界线一般置于南天北缘,即沿哈尔克山北地-巴仑台—库米什—卡卢比布拉克一线[1]。该线北侧为伊犁地块、中天山地块。向侧为塔里木板块北部边缘及库鲁克塔格断裂。一般认为.该线向两延伸与尼占拉耶夫线相连,但车自成等(1994)、李向东和李茂松(1996)认为,该界线向两延伸进人原苏联境内,与纳伦地块南缘断裂带相连、尼方拉耶天线(卡拉套捷尔斯科伊断裂带)延入中国境内.相当于狭义中天山的北界,即阿登巾拉克—拉尔墩断裂。 塔里木盆地即是一个典型的长期演化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它发育在太古代—早中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与变质褶皱基底之上,震旦系构成了盆地的第一套沉积盖层。在震旦纪—第四纪,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为了揭示这一复杂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前人从板块构造环境及其演化,主要构造运动,区域不整合面,构造沉降史,以及构造变形与成因机制等出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应用构造-地层或构造-层序分析原理,研究相应时期的构造-沉积格架及盆地特点的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应用[2]。

塔里木盆地

有关塔里木盆地 一、区域地质背景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呈菱形,海拔1000 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米,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 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约33 万平方公里。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也是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 ,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不同类型原型盆地充填各种沉积序列,形成各类油气系统和评价单元。 二、构造运动和演化发展 塔里木盆地是塔里木板块的核心稳定区部分,塔里木板块是一个具有古老大陆地壳基底的、自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出来的、古生代独立的古陆块,其四周边界分别为:北部边界为天山造山带;西南部边界为西昆仑造山带;东南部边界为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现今为欧亚大陆板块南缘蒙古弧与帕米尔弧之间的广阔增生边缘中的中间地块。塔里木板块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漂移演化,它在早古生代为一独立漂移的古陆块,在晚古生代它拼贴在欧亚大陆南缘成为大陆边缘增生活动带的一部分,在晚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塔里木板块受特提斯构造带控制,由于羌塘地块、印度板块等与欧亚大陆碰撞,随着特提斯洋闭合,塔里木成为大陆内部稳定地块及沉降的山间盆地。新生代则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带控制。 塔里木盆地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决定了盆地演化的多阶段性,根据沉积建造特征、构造变动特征及不整合面的分布, 塔里木盆地可分为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 基底形成阶段。(2) 震旦纪—奥陶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 缘坳拉槽发展阶段。(3) 志留—泥盆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 石炭—二叠纪: 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5) 三叠纪: 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 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 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6) 侏罗纪—早第三纪: 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7) 晚第三纪—第四纪: 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三、油气成藏系统分析 油气系统包括两类范畴: (1)地质要素:烃源岩,储集岩、封盖层和圈闭: ( 2)成藏要素:生成—运移—聚集—保存。Bally 等将板块构造作为盆地分类依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177?收稿日期1999-04-20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贾承造 (教授级高工石油地质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新疆库尔勒841000) 摘要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具有古老陆壳基底和多次沉降隆升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古生界油气聚集受克拉通古隆起和斜坡构造控制,中、新生界油气聚集受喜马拉雅期逆冲构造控制。此外油气分布还受油气系统、区域盖层、断裂及不整合等因素控制。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个油气系统、多套储盖组合、油气多源多期多种类型的特点。储集层条件好、天然气资源丰富和整体勘探程度低是在盆地进行油气勘探时不可忽视的三个特点。塔里木盆地已成为我国三大天然气区之一,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主题词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构造演化油气特征油气聚集油气勘探中图法分类号 TE111.1,TE111.2 第20卷第3期新疆石油地质 V ol.20,N o.3 1999年6月 XIN J IANG PET ROLEUM GE OLOGY Jun.1999 1 盆地构造特征 1.1 盆地类型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具有古老陆壳基底和多次沉降隆升的复杂构造演化史。1.1.1 盆地基底 盆地边缘露头地层资料、盆地内天然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等资料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具有统一的前震旦系古老陆壳基底。库鲁克塔格地区出露基底地层最古老的为中-下太古 界托格拉克布拉克群深变质岩系,角闪岩全岩Sm -Nd 年龄为3263±129M a ;盆地地壳厚度为37~55km;岩石圈以整体挠曲变形为特征,各层界面同步起伏,即盆地基底坳陷和隆起区基本上也是莫霍面的相对坳陷和隆起区,横向厚度变化不大。因此,塔里木盆地基底是典型的刚性陆壳基底,其地壳各层具刚性、没有明显侧向蠕变,盆地深部构造特征与中国东部盆地基底坳陷与莫霍面隆起呈镜象关系的特点截然不同。另外,塔里木盆地基底构造极为复杂,具强烈的不均一性,这对后期盆地形成与演化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1.1.2盆地类型 经盆地分析,塔里木的主体是位于古老陆壳基 底之上的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晚期在南北叠加了两个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总体上是一个由古生界克 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由于盆地主体是陆壳克拉通,塔里木盆地 构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在长达8×108 年的地质历史中,仅震旦—奥陶纪和早二叠世表现出较强的地壳活动性;盆地内火山活动主要出现在震旦—寒武纪和早二叠世,其它时代基本没有火山活动。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变形表现为盆地内部平缓,盆地周缘强烈;构造样式在盆地内部以走滑断裂、陡倾角逆断层控制的断垒为主,复杂的逆冲带、推覆构造及复杂的褶皱主要出现在盆地周缘。 塔里木盆地沉积盖层中存在多个不整合界面和多个沉积体系。在纵向上古生代为海相克拉通沉积,中、新生代为陆相前陆盆地沉积;在平面上有多个沉降中心,而不同时期的沉降和隆起既有继承性,又有迁移和相互转换,并且经历了多次沉降和隆起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因此,塔里木盆地是多个不同时期、不同性质原型盆地在纵向上叠合、在平面上复合的联合体,是一个特殊的复杂的沉积盆地。 1.1.3 盆地地热特征 塔里木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为1.8~2.0℃/hm ,大地热流值为40~50mW/m 2,具有低地温梯度和低

(完整版)变形缝施工方案

施工安装 一,再安装之前应认真检验槽口是否符合产品要求,多余部分应凿去,缺损部分应修补,过深过宽部分需直筋加固,确保槽口的平直度和坚固性。 二,楼地面变形缝装置应满足本图集构造详图的要求,如不能满足应做凹槽或基台,并与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用膨胀螺栓固定。使用M6的膨胀螺栓埋入最小深度为40mm,使用M8的膨胀螺栓埋入最小深度为50mm。 三,安装时以变形缝中心为基点,根据所选型号,按图集要求向两侧放样,定出固定铝合金基座的位置。用同样的方法确定膨胀螺栓的位置,间距符合安装图纸要求。 四,按实际要求安装阻火带(选配) 五,再缝隙连侧基层及止水带两边用专用基层胶黏剂涂刷,将止水带平铺贴再混凝土基层上并用相应工具压实。止水带固定后两侧与混凝土结合部位不得有气泡或开口现象。六,将铝合金基座放入槽口,调整好设计标高,使纵坡,横坡与装饰面保持一致,用膨胀螺栓固定铝合金基座。七,将滑杆按设计间距布置,初步固定。八,盖上面板,用螺栓固定。安装完毕后,变形缝装置表面盖板应与地坪纵坡、横坡保持一致。 九,根据需要嵌入橡胶条、大理石或其他材料。 十,个别接缝处应注入填缝胶并刮平。

十一,屋顶缝应特别注意接缝处理。特殊节点及配件由厂家专门加工。详见屋面变形缝平接示意 十二,按节点图处理两种不同型号变形装置。详见屋面变形缝与外墙连接构造。 十三,做好成品保护工作 变形缝介绍 一、变形缝装置的材料构成 变形缝装置是由铝合金型材、铝合金板(或不锈钢板、铜板)、中控滑杆、橡胶嵌条及各种专用胶条等组成的。其中橡胶制品要求具有优良的抗疲劳、耐低温、抗压缩变形、抗紫外线和防水等性能。 如果在建筑变形缝装置里配置止水带、阻火带和保温带还可以使变形缝装置满足防水、防火、保温等设计要求。止水带采用厚l. 2mm的三元乙丙橡胶片材,能够长期在阳光、潮湿、寒冷的自然环境下使用。阻火带是由两层不锈钢衬板中间夹硅酸铝耐火纤维毡共同组成的专用配件,阻火带的两侧与建筑物主体结构固定。阻火带可以满足1-4h不同耐火极限的要求。 二、变形缝装置的类别与规格 (1) 按建筑物使用部位分为:楼地面变形缝,外墙变形缝,内墙变形缝,顶棚变形缝,屋面变形缝,玻璃幕墙变形缝。 (2 )按变形缝使用形式的特点分为:平面型变形缝和转角型变形缝(图1、图2)。 (3 )按变形缝装置的构造特征分为:金属盖板型;金属卡锁型;单列嵌平型;双列嵌平型和橡胶嵌平型,分别介绍如下: 1)金属盖板型:由铝合金基座、铝合金(或不锈钢、铜)板盖板、中控滑杆组成。适用缝宽75~450mm。金属盖板型的特点是在盖板与固定于变形缝两侧的基座之间采用中控中控滑杆连接,安装时滑杆按45°角斜放,当基座变位时,金属盖板始终保持位于缝的中心位置,当用于楼地面时可以增加盖板厚度,提高承载能力。一般承载型荷载为18. 4kN (7. 5t叉车通过)(图3一图5)。 金属盖板形屋面变形缝装置还为“L‘,形、"T”形、“+”形及女儿墙,各种阴阳角设计了专用配件(图6)。 2) 金属卡锁型:由铝合金基座、铝合金边侧盖板、铝合金中心滑动盖板组成。适用缝宽50~450mm。中心滑动盖板是夹在边侧盖板与铝合金基座之间的,具有外观整洁、安装方便等特点(图7、图8)。 3) 单列嵌平型:由铝合金基座和橡胶条组成。适用缝宽25~100mm。具有构造简单、防水性能好,橡胶条与装饰层结合严密平整等特点。可用于室外平台。 4) 双列嵌平型:由铝合金基座、铝合金中心板、中控滑杆和橡胶条组成,适用缝宽75~450mm。双列嵌平型的铝合金中心板是设有凹槽的型材,槽内可以嵌入石材、地砖,地毯等装饰材料,与室内整体地面材料相一致,尤其适合用于洁净度要求比较高的楼地面。 5)橡胶嵌平型:由铝合金基座和橡胶条组成,适用缝宽50~100mm,也有只用橡胶条不用铝合金基座的做法。除了具有单列嵌平型的特点以外,构造和施工都更加简单。 (4)按使用功能的特殊要求还分为有承重型和防震型。 承重型前面已经说过,只要将金属盖板型的面板按照承载能力的要求加厚就行了。防震型基本上是分为两类。外墙和屋面的防震型变形缝装置是以橡胶弹性体为主的专用装置(图14)。楼地面的防震变形缝装置由铝合金基座、中心盖板、中控滑杆及防震弹簧、橡胶条组成。当地震发生时,带有防震弹簧装置的中控

变形缝的种类及构造

变形缝的种类及构造 一、变形缝的概念: 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物发生裂缝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地变化,这种讲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 二、变形缝的种类: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 1、伸缩缝:为防止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而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 方向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 1.1、伸缩缝的设置: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结构而定。 1.1、伸缩缝的构造:伸缩缝是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分开,病在两部分中间留出适当的缝隙,隙宽一般在20~40mm。 比如墙体的伸缩缝构造:砖墙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或错口缝,一砖半厚外墙应做成错口缝或企口缝。外墙外侧长用浸沥青的麻丝或木丝板及泡沫塑料条、油膏弹性防水材料塞缝,隙缝较宽时,可用镀锌铁皮、铝皮作盖缝处理,内墙可用金属皮或木条作为盖缝。 这是我们学校的某教学楼外墙的一处伸缩缝

这是我们食堂内墙的伸缩缝 2、沉降缝: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竖向缝 称为沉降缝。 2.1、沉降缝的设置: 2.1.1、当建筑物建造在不同的地基土壤上,两部分之间。 2.1.2、当同一建筑物的相邻部分高度相差超过10米。 2.1.3、当同一建筑物相邻基础的结构体系、宽度和埋置深度相差悬殊时。 2.1.4、当原有建筑物和新建筑物紧相毗连时。 2.2、沉降缝的构造:沉降缝与伸缩缝最大的区别在于沉降缝非但将墙、楼层及屋顶部分脱开,而且其基础部分亦必须分离。沉降缝的宽度随地基情况和建筑物的高度不同 而定,地基越弱的建筑物,沉陷的可能性越高,沉陷后所产生的倾斜距离越大,要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