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doc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doc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doc

“声音的待性”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木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f形成抽象概念f物理情景识别f深化概念理解f应用、交流与想象f矫正认识偏差f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 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教学目标】

1 ?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一一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五、阶段小结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018-01-19

【设计理念】

木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木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一形成抽象概念一物理情景识别一深化概念理解一应用、交流与想象一娇正认识偏差一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 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岀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五、阶段小结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018-01-19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木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一形成抽象概念一物理情景识别一深化概念理解一应用、交流与想象一矫正认识偏差一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

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 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岀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岀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木(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五、阶段小结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018-01-19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

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木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f形成抽象概念f物理情景识别f深化概念理解f应用、交流与想象f矫正认识偏差f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 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岀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一一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五、阶段小结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018-01-19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木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f形成抽象概念f物理情景识别f深化概念理解f应用、交流与想象f矫正认识偏差f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 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岀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一一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五、阶段小结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018-01-19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木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一形成抽象概念一物理情景识别一深化概念理解一应用、交流与想象一矫正认识偏差一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 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岀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木:(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五、阶段小结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018-01-19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木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一形成抽象概念一物理情景识别一深化概念理解一应用、交流与想象一矫正认识偏差一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课型新授课课时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 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 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 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 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 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 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别。 教学准备师收录机、乐器电子琴、小鼓等、钢尺、发音齿轮、音叉、 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机及喇叭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 料尺等、音叉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 究愿望约 4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

如《命运》交响曲 2.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 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高昂;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 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伟大的乐章。 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 其中的奥妙。 教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 1.欣赏乐曲,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 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调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约 16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演示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 有乐器可用实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高低不同的音符。 讲述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 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逐渐增高。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板书音调的定义。 2. 探究 1 提出问题问学们不仅知道了音调有高低, 还能分辨高低音, 那么音调为什么有高低呢?它的高低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 设计实验和 进行实验随堂学生实验同学用自己手边的器具,能想办法发出音调不同的 声音吗?大家能拿出既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又便于观察的方案吗?引导 有些小组进行教材中的方案其他方案也行。 如 19 图 13-1 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噪声教学反思

噪声教学反思 噪声就能危害人,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它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杀手”。下面是关于噪声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噪声教学反思这节课理论联系实际较紧密,可通过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噪声的概念,噪声的来源,噪声危害及防治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分析,归纳出各知识点,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预测在各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善于捕促学生的亮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及同学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知识点不是太难,可以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对本节课中的知识与技能得以掌握。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活跃气氛,注意多一些单独提问,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但要控制课堂的兴奋度。在做练习评测时,要多一些时间给学生做,再进行提问,尽可能的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注意加强整节课的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连接,要思考怎么让整节课更连贯,更有整体性。 噪声的三个控制途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突破这方面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多举例子,让学生明白。微课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噪声教学反思《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第四节内容,在前面几节课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了解了声音的特性,而这节课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刚好体现出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对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很有帮助,所以学好这节课很重要。 由于知识点少,学生自学起来并不费力,很快地他们便完成了自学提纲,并在组内展开交流。一切显得那么按部就班,没有丝毫波澜。很快,集体汇报开始了,就在他们汇报完噪声的含义时我打断了他们:“小明要睡觉,这时隔壁传来优美动听的音乐声,此时对小明来说,这音乐属于噪声吗?”没想到适时的一个情境创设,一下子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争论异常激烈。一部分同学认为:这不是噪声,理由是优美动听的音乐声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这符合噪声的物理学定义;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是噪声,因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音乐声干扰了小明的正常休息。此时我再稍做引导:不管是物理学上的噪声还是环境保护角度上的噪声,都是噪声。通过这么一个小的情境创设,激活课堂的同时,还让学生理解噪声的两种含义。 在明确了噪声的两种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寻找噪声的来源。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这些来源归为三类:工业噪声(工厂机器轰鸣声,工地施工声等)、交通噪声(机动车辆鸣笛声,振动声等)、生活噪声(叫卖声,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声等),同时让学生明白噪声是有强弱等级的,紧接着出示小资料“人对不同声强的感觉”,让学生回想自己在这些环境中的感受,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噪声的三种危害。学生在明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 什么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预习提纲:(预习要求:根据预习提纲,仔细阅读课本P32—P35相关内容,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将答案写在题目下面的空白处。) 1、声音有哪几个特性? 2、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叫频率?它的单位是什么? 3、响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音调 探究1: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一: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第一次伸出桌边大约1/3,第二次伸出桌边2/3;两次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振动的快慢。 思考:哪一次振动的快,哪一次音调高 活动二:将硬纸片从梳子齿上划过,第一次较慢的划过,第二次较快的划过,注意听它两次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的不同。 思考:哪一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你的发现是: 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 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_______; 频率越低,音调越______ . 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单位___________(符号Hz) 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的形状有关,一般而言,大而长的物体振动频率低,小而短的物体振动频率高;物体绷得越紧,振动频率越高;物体越薄、越细,振动频率越高。想想议议 印度洋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到2005年1月1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这次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15.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然而救援人员当时在清理海滩时却几乎没发现除了人类以外其他动物的尸体,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读一读P34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范围”,聪明的你就会明白。) 问题: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探究2、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进行实验】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情景导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段,歌曲的音调。 学习内容: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阅读课本P32至P35内容。 【自学检测】 1.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2.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物体在1 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 Hz。 3.人的听觉范围:一般为20-20190Hz,超声波:频率高于20190Hz 的声音,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按课文P32图2.2-1方案进行(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应大致相同)。 (1)

(2)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钢尺伸出的长度越短,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得就越慢,音调就低。 2.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 演示P332.2-2实验:观察音调波形图,提高对声音的音调认识(可以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进行演示对比分析) 通过屏幕上的波形我们可以看到:高音调的声音波形更密集,声音的频率高,低音调的声音的波形稀疏,声音的频率低。 对比分析P34〝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你能得出哪些信息?(试听20 Hz-20190 Hz声波,增强对音调的认识)【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教师演示:按课本P34图2.2-3方案进行演示; (1) 同一音叉,用力敲击,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将钢尺的一端按压在桌沿上,在另一端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幅,听其响度; (3)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2.响度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观察响度波形图,提高对声音响度的认识(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进行演示对比分析) 3.知识延伸: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判断:人离发声体越近,会感觉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远,会感觉响度越小。这就是说,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三】探究影响声音的因素——音色 1.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本上本节一段相同的文字,朗读时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 (1)我们能不能通过听觉分辨出前后朗读的两位同学是谁呢?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本节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究体验表征声音特性的三个要素,得出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教材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三个环节,相对音调而言,响度的探究较为直观,而音色则较为抽象,故本节涉及三个探究活动的次序为响度、音调、音色。 具体授课时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切入点,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实验探究、定性观察、交流讨论等),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初步领悟自然科学学科中有关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手耳并用”,产生并描述不同的声音,初步感知可根据响度、音调、音色等特性将各种不同声音分类。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响度、音调、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 。 2.经历“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体会显示振幅的方法,归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经历“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能正确区分响度与音调,归纳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 并能借助身边的物体设计实验进行二次探究。 4?通过辨别声音的活动,体会声音的另一特性一一音色,通过阅读了解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学生交流事先查阅的我国古代有关声音的史料,简要了解我国古代声学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资源】 教师用演示实验器材:大/ 小鼓各一个、鼓槌一支、细纸屑(米粒)适量、大/ 小音叉各一个、梳子一把、硬卡片一张、乒乓球、铁架台,多媒体电脑。 学生用实验器材:直尺一把、木梳一把、硬卡片一张、自带乐器。 【教学过程】活动一:“手耳并用”,产生并描述不同的声音请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包括老师提供的器材及学生自带的乐器)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学生1)声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桌子,声音大;轻敲,声音小。 (学生2)有的声音低沉、浑浊,有的声音尖锐、清脆。敲大鼓,声音低沉;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鼓,声音尖锐。 (学生3)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刺耳难听。(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物理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 小结与板书: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大小)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音色:表示声音的品质、感觉特性(悦耳、刺耳) (教师)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问题要追根求源,从本质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手来回摆动的动作。学生观察,总结振动有哪些不同。 (学生)振动的幅度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 (教师)介绍振幅、频率两个物理术语。 §提出冋题:振动是怎样决定声音的响度、音调的呢?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展开讨论,引出声音的三要素,形成认知表象,并从声音的产生即“振动”的角度提出探究问题,明晰问题研究的价值。) 活动二: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么做?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完美版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l.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部分内容组成。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相对来讲,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特征的三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三、教学策略 教材中“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实验探究较为简单,但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可设计游戏使学生切实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教材安排的观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声音的本质,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感性认识。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钢锯条)每人一把,吉他(或二胡)、笛子、小鼓、音乐磁带(录有钢琴、吉他、提琴等演奏曲的音乐片段)、话筒、示波器等。

《声音的特性教案》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思维导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2.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3.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4.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教学用具: 钢锯条、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有的银铃般清脆悦耳,有的瓮声瓮气,有的如响雷一般震耳欲聋,有的如声如细丝几乎听不到。这些声音都是有哪些区别,我们这一节就来学习一下声音的特性。 板书声音的特性 请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包括老师提供的器材及学生自带的乐器)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生1:声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大;轻敲,声音小。 生2: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尖锐。敲大鼓,声音低沉;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鼓,声音尖锐。

生3:有的声音浑浊,有的声音清脆。敲大木鱼,声音浑浊;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木鱼,声音清脆。 生4:声音有强弱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强;轻敲,声音弱。 生5:…………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物理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问题要追根求源,从本质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回答: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手来回摆动的动作。学生观察,总结振动有哪些不同。 与前面声音的不同对应。 (一)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振幅有关,有的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频率有关。 【进行实验】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响度 和振动的哪方面有关?先引导 学生猜想。 课本上图所示的实验,用不 同的力敲击音叉,然后将发声的 音叉靠近小球,观察小球被弹起 的距离。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 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成果展示与总结】

《声音的特性》教案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对《声音的特性》的教学,本教材和课程标准与老教材和教学大纲有很大的不同:内容上,增加了“超声波和次声波”、“观察不同声波的波形”以及“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联系实际的知识与问题;方法上,将“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改为“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探究实验;要求上,由“常识性了解”,提高为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生活和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可见,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简单现象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指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论证和交流评估,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中,对“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问题的探究,只各安排了一个实验,略显论证不够充分。我把老教材的演示实验移置过来,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既能使论证更有力,又能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设计能力。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感知,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我设计了游戏:用不同的乐器都演奏C调的“1”和“3”,让学生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听,辨别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游戏活动使学生切实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是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声音还是有区别,有各自的特色。进而,认识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也就很自然了。在联系实践,了解应用方面,通过设计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听得见蚊子嗡嗡叫却听不到蝴蝶的声音”、“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你了解多少?”,让学生阅读课文、充分讨论交流、发表见解。这样处理,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注意关注身边的物理、关注科学技术的应用,还能增强学生与人合作、发表见解的意识和愿望。 另外,观察不同声音的波形,教材是分几次观察的。我把不同音调、不同响度、不同音色声音的波形集中在同一时段观察,既能使操作方便、省时,又便于学生观察、比较,还便于教学进程的发展、升华。由于本节课的设计重在加强探究、讨论、交流,用时较多,第23页的想想议议和科学世界就留给学生课后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②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③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噪声与环保》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激活物理课堂 ——《噪声与环保》教学反思 高石崖初级中学张军 《噪声与环保》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声现象的第四节内容,在前面几节课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了解了声音的特性,而这节课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刚好体现出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对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很有帮助,所以学好这节课很重要。 由于知识点少,学生自学起来并不费力,很快地他们便完成了学习提纲,并在组内展开交流。一切显得那么按部就班,没有丝毫波澜。很快,集体汇报开始了,就在他们汇报完噪声的定时我打断了他们:“小明要睡觉,这时隔壁传来优美动听的音乐声,此时对小明来说,这音乐属于噪声吗?”没想到适时的一个情境创设,一下子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争论异常激烈。一部分同学认为:这不是噪声,理由是优美动听的音乐声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这符合噪声的物理学定义;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是噪声,因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音乐声干扰了小明的正常休息。此时我再稍做引导:不管是物理学上的噪声还是环境保护角度上的噪声,都是噪声。通过这么一个小的情境创设,激活课堂的同时,还让学生理解噪声的两种含义。 在明确了噪声的两种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寻找噪声的来源。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这些来源归为自然界产生的噪声、生活中的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

。同时让学生明白噪声是有强弱等级的,紧接着出示小资料“人对不同声强的感觉”,让学生回想自己在这些环境中的感受,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噪声的三种危害。学生在明白了噪声的危害后,很自然地想到要保护自己,减弱噪声很重要。那么如何减弱噪声呢?紧接着又创设一个情境:我们正在上课,操场上却传来别班同学打球的声音,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不让这个声音干扰我们学习呢?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又打开了,“叫他们小声点”,“把门窗关上”,“戴上耳塞”,想法还真的很多。我们一一分析,不难归纳减弱噪声的途径:“叫他们小声点”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把门窗关上”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戴上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再来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叫他们小声点”,“把门窗关上”都可行,但在上课时戴上耳塞似乎就不可行,听不见噪声了,也听不见其他的声音了。分析到这,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内化了知识点。 通过这一节课,我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合理、适时地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沉寂的物理课堂也可以充满生机。

声音的特性教案(探究式)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

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生甲]前者的演唱声音低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 [生乙]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 [生丙]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 [生丁]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 [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进行新课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生]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师]同学们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索鼓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投影]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乐音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声现象第二节《乐音》教学反思 王崇国 声音的特性这一节比较重要。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 教材中“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实验探究较为简单,但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本节教材没有从正面去叙述“什么是音色”这个难以理解的概念,而是着眼于通过实例和体验使学生了解,除了响度和音调外,声音还有另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是音色。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可设计游戏使学生切实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教材安排的观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声音本质,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的感性认识。本节教材名词、术语多,如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等,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 本节课的教学的亮点: 1、能让学生通过听、看、想、做等活动,来感知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践中分辨这些特征。 2、实验方案的设计合理。本节的学生实验利用学生手中具有的钢尺,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即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使学生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提高。 3、这节课我力求营造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通过多媒体引课给学生创设了动态的、声情并茂的情境;通过学生利用乐器探究响度与音调与什么有关;通过听音辩声讲解音色。让音乐走进物理课堂,让游戏走进物理课堂,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学生始终处于宽松、积极、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以愉快的心情探究新的知识,让学生在发展中寻求快乐,在快乐中寻求发展。 4、在教学中利用学生这个极为深厚、丰富的课程资源,用学生自己带来的器材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一些特征,从而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三大特征即乐音的三要素 5、这节课的气氛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实践,在思考,在交流,因为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声音,这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从另一个层面也说明了教学的立足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本节课不足之处: 1、在本节课上,“响度”和“音调”的区别还没有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如何用最浅显的例子、最直接的乐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这些,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值得充分研究的问题。教学不是重复,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创造、体验和理解。 2、由于本节课内容多,对时间的利用不合理,出现了前紧后松的想象,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影响响度的因素还与声源的距离有关,没有向学生介绍。课后练习没有完成。 3、学生实验组织的不好,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要求不严,学生对实验用的器材材料不一致,导致实验结果差别大,影响了学生探究的效果与课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 何雅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4、频率、振幅的波形,以及不同音色波形的区别。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初步的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究活动 2、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体会现实世界物理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二、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1、研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难点:会分辨不同频率、幅度和音色的波形图 三、教学准备 1、“音调”的引入演示实验:古筝、非洲“巴林琴”、铁片琴、每位同学准备一把铁尺 2、“响度”的引入演示实验: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音叉、敲锤 3、“音色”的引入演示实验:纸杯、棉线、水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声音的产生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声音的产生,那么同学们还记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生:振动 师:很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声音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呢?要通过什么? 生:声音要通过介质传播 师:很好,那么什么介质可以传播声音呢? 生:气体、液体、固体 师:真空可以传声吗? 生:不能 师:很好,大家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都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么,我们这节课来进一步学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二、音调 【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听课的老师,好吗? 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都很热烈,很好,同学们想过吗,掌声里面也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你们想一下,刚才的掌声是怎么发出来的? 生:手掌间的振动 师:对的,我们都知道了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是为什么我听到的掌声有大有小,每个人的掌声好像都不太一样呢?同样是振动,为什么会有区别?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声音的特性 【进行新课】 师:大家喜欢听音乐吗?知道音乐是怎样产生的?乐器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吗? 我们先请胡潇桐同学给我们演奏一首古筝乐曲,在演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乐器是通过什么物体振动发声的? 2、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待会请同学来回答 师:我这里还有别的乐器,给同学们演奏一下,进一步思考以上提到的两个问题 用手指琴(卡林巴,非洲土著民常用的一种古老的乐器)演奏天空之城 用8音铁片琴演奏 师:大家觉得好听吗?这些都是小孩子玩的简单乐器,但是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二、声音的特性_教学设计

1.2声音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设计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 (2)、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了解发声器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了解测量速度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前准备:多媒体电脑、收录机(配磁带)、鼓、钢尺、梳子、塑料片、发音齿轮、二胡、橡皮筋、碰铃、横笛、竖笛、发令枪和秒表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具体图像。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和探究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课堂类型:实验课实践活动课讨论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用收录机播放一首歌曲,调节音量旋钮。 2)、用收录机分别播放女高音和男低音所唱的同一首歌曲。 (学生比较听到的声音。) 教师提问: 1)、声音的区别在何处?(学生口答:声音的高低不同、响亮程度不同……) 2)、在日常生活中,用来形容声音的词语有哪些?(学生口答:响亮、嘹亮、清脆、低沉……)教师总结: 平时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各有其特点,大家所举的词语大多只能反映声音一个方面的特性。新课引入: 声音有哪些基本特性?这些特性又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新棵进行 声音的特征——响度

发声器在振动发声时,振动的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也有所有制不同。 演示实验: 将钢尺的一端固定在桌面上,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使其振动发声,比较所听到的声音。 教师提问: 1)、听到的声音有何不同之处?(学生口答:声音的响亮程度、强度……不同) 2)、发声强(响)的时候,钢尺是如何放置的?(学生口答: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 3)、在其振动过程中有何特点?(学生口答:上下振动的幅度比较大。) (板书) (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声音的强弱。 2、振幅:振动的幅度。 教师提问: 怎样可使鼓发出的声音响一些?(学生猜想,并用实践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回答:用力大、用大鼓、用大鼓槌、振动幅度大……) 教师引导分析: 不论何种发声器,若无振动,则不能发声,所以,发声器发出声音的强弱应与振动有关。教师提问: 1)、用力大小、鼓槌大小等因素对鼓面的振动有何影响?(学生回答:使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用力大,振幅大……) 2)、声音的强弱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 教师总结: 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发声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演示实验: 1)、将收录机放在距学生不同距离处,播放同样的声音。 2)、将收录机放在距学生一定距离处,第一次,直接对学生播放,第二次,在其前面放一纸喇叭,对学生播放同样的声音。(学生比较所听到声音的强弱。) 教师提问: 声音的响度还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回答:距离、扩音设备、声音散出去的程度……)

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声现象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说明 新课导入美妙的歌声,使人心情舒畅,久 久不能忘怀。下面请同学们一起 欣赏抖音打碗哥演奏的国庆音乐 《追梦人》,一起感受由碗打出 来的不同声音。并强调学好本节 课有助于提升音乐能力的实用 性。 提示:这种好听的打碗声就是由 不同的音调组成的。 学生跟着节奏小声哼唱 感受、分辨声音的不同 创造 课堂 情景, 激发 学生 的兴 趣和 求知 欲。 新课探究一 音 调 1、确保学生分辨的出音调的高 低,并用玩具钢琴演奏展示。 教师提问: 怎样做物体发声音调高? 提示大家用手中的尺子做实验, 同样的力度弹出不同的音调。 1、利用手中的直尺,使它们 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 察到发声体的长短有何不 同?与振动的快慢又有何不 同? 小组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 结出规律? 通过 学生 实验, 让学 生感 知声 音,激 发学 生兴 趣。

发出音调高的物体,在振动上有什么特点? 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提问:发声体长短不同和振动快慢的不同谁是因,谁是果? 影响振动快慢的因素除了发声体的长短,还有什么呢?老师这里有把吉他,大家可以用它来做课后探讨。 为了和速度可以比较出运动的快慢一样,我们也定义了一个物理量用来表示振动的快慢。 频率 物理意义:描述振动快慢 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字母:f 单位:赫兹(Hz),简称赫 等同于“次/秒”2、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例如:钢尺伸出桌面越长, 振动的越慢,音调越低等 3、学生在讨论、总结得出决 定音调高低的因素:与振动 快慢有关 学生可能发现弦的粗细和松 紧不同 4、回顾上一章速度的公式和 物理意义。 在实 验中, 逐渐 培养 学生 观察、 思考 和归 纳能 力;培 养学 生团 队精 神和 交往 能力。 锻炼 学生 自学 的能 力,和 归纳 总结 的能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3.进行简单的专项社会调查,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能对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性加以辨别。 (2)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难点 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教具准备 粗细不同的若干条橡皮筋、疏密不同的梳子、硬纸片、尺子、鼓、小纸人、吉他、音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激昂的进行曲令人精神振奋,婉转的歌声让人如痴如醉,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却使人紧张、烦躁。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乐音与噪声。 新课内容 一、响度、音调、音色 演示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或拨动琴弦,大家听到的声音大小不一样。 师: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板书。 1.响度。 演示实验:再请一位同学用力敲打鼓面,鼓声越大,鼓面上的小纸人跳得越高。 师:鼓声越大小纸人跳得越高,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物体振幅(振动幅度简称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生甲:用一只手将一根橡皮筋张紧,另一只手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现场表演: 生乙:将一把尺子压在桌边,露出桌面一部分,如图所示。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幅不同,声音的响度也不同。尺子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现场表演: 生丙: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音叉,音叉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音叉的振幅可从悬挂的乒乓球被弹开角度大小看出来。 现场表演: 生丁: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吉他,琴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师;大家讲得很好,懂得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加深对物理现象,规律,概念的理解。 以上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 ◆教材分析 这一节内容在整个教材安排中比较重要,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教材中“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实验探究较为简单,但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可设计游戏使学生切实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教材安排的观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声音的本质,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感性认识。本节名词术语比较多,如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等,教学中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应让学生通过听、看、想、做等活动,来感知声音的特性,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性。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

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器材:鼓、音叉、铁架台、细线、乒乓球、纸板、梳子、橡皮筋、钢尺等 多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暴风影音播放器、音频文件、视频文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播放视频 问: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有哪些地方不同?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播放动画《比较不同音调声音的波形》,让学生感受音调的高低; 学生 试唱乐谱1.2.3.4.5.6.7.i 。让学生感受:从低音“叨”到高音 “叨”各个音有什么不同? 讲:物理学中,用音调来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跟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进行下列探究 学生探究实验1: 物品:钢尺,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尺紧压在桌边上,(1)将钢尺1/5伸出桌外;(2)将钢尺1/3伸出桌外; (3)将钢尺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钢尺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 教学重难点 ◆ ◆ 课前准备 ◆ ◆ 教学过程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 何雅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4、频率、振幅的波形,以及不同音色波形的区别。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初步的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究活动 2、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体会现实世界物理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二、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1、研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 、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难点:会分辨不同频率、幅度和音色的波形图 三、教学准备 1、“音调”的引入演示实验:古筝、非洲“巴林琴” 、铁片琴、每位同学准备一把铁尺 2、“响度”的引入演示实验: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音叉、敲锤 3、“音色”的引入演示实验:纸杯、棉线、水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声音的产生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声音的产生,那么同学们还记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生:振动师:很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声音又

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呢?要通过什么? 生:声音要通过介质传播 师:很好,那么什么介质可以传播声音呢? 生:气体、液体、固体 师:真空可以传声吗? 生:不能师:很好,大家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都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么,我们这节课来进一步学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二、音调 【引入】:师:同学们,我们先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听课的老师,好吗?生:(鼓掌)师:大家的掌声都很热烈,很好,同学们想过吗,掌声里面也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你们想一下,刚才的掌声是怎么发出来的? 生:手掌间的振动师:对的,我们都知道了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是为什么我听到的掌声有大有小,每个人的掌声好像都不太一样呢?同样是振动,为什么会有区别?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声音的特性 【进行新课】师:大家喜欢听音乐吗?知道音乐是怎样产生的?乐器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吗?我们先请胡潇桐同学给我们演奏一首古筝乐曲,在演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乐器是通过什么物体振动发声的? 2、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待会请同学来回答 师:我这里还有别的乐器,给同学们演奏一下,进一步思考以上提到的两个问题 用手指琴(卡林巴,非洲土著民常用的一种古老的乐器)演奏天空之城 用8 音铁片琴演奏 师:大家觉得好听吗?这些都是小孩子玩的简单乐器,但是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我之前的问题呢?这些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生:1、乐器是通过振动铁片/铝片/琴弦来发声;2、发出的声音有高低之分师:很好,同样是物体振动发声,有些按键却发出了高音,有些按键发出了低音,各种不同的音调组成了一首悦耳的歌曲,音调是什么?有多少种音调? 生:do re mi fa so la xi do 师:那么,为什么这些乐器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呢?和什么有关?我们注意观察铁片琴,有 什么发现? 生:铁片的长度不一样,有长有短师:对,我们发现长的音调比较低,短的音调比较高,这又是为什么呢?和声音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生:议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