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新法饲养技术

中蜂新法饲养技术
中蜂新法饲养技术

中蜂新法饲养技术

中蜂双王群饲养技术

在养蜂生产实践中,饲养强群是高产的保证。双群同箱饲养是指在一个蜂箱中同时饲养两群蜜蜂的一种特殊饲养技术,采用此技术,可以解决中蜂群势弱、产量低的缺点,使养蜂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省昆虫研究所的罗岳雄先生,是我国的养蜂专家,本版特别邀请其就有关中蜂双群同箱饲养技术撰文如下,以飨读者。技术优点中蜂是广东省主要饲养的蜂种,对广东省气候条件较为适应。饲养强群是养蜂生产的基础,但由于中蜂蜂王产卵力差、分蜂性强,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广东省的中蜂群势,近10多年来出现下降的趋势,蜂群繁殖慢,生产力下降,产量低。且广东山区日夜温差大,使群势弱,影响繁殖和生产的问题更加突出,而双群同箱饲养有如下的好处:1、有利于繁殖。双群同箱饲养,等于一个蜂箱中有两只蜂王产卵,因此,蜂群繁殖力增加。且由于两群蜜蜂靠在一起,有利于维持蜂巢中的稳定,这为蜂群育子(要求有稳定的35℃的温度条件)创造了基础,因此,有利于蜂群的繁殖,对蜂群恢复期的繁殖更为重要。2、有利于蜂群的采集活动。由于蜂巢中的温度稳定,可减少外勤蜂从事巢内保温工作,使更多的外勤蜂进行外界的采集活动,且可早出晚归,延长出勤时间。

利用双王养中蜂强群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优良蜂种,定地结合小转地新法饲养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但是,中蜂蜂王产卵量不如意蜂王,繁殖速度慢。如果利用双王繁殖,产卵量可增加一倍,容易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繁殖成强群,当蜜粉源植物泌蜜期到来,可除掉劣王,利用单王带大群采集蜜粉,产量比单王群可增加一倍。

一、双王群的优势

双王群蜂多群势壮,冬季巢内温度适宜,不保温也可安全越冬;早春繁殖巢温恒定,双王产卵、哺育蜂多,幼虫营养充足,能大大加快繁殖速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繁殖成强群;强群抗病、抗盗蜂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巢内幼虫多,饲料消耗大,哺育负担重,因而工蜂造脾、育虫、采集的热情高,积极性强,不易产生分蜂意念,尤其是当蜜粉源植物吐粉泌蜜期到来时,适龄采集蜂多,更有利于蜜粉采集,可获得蜂蜜花粉双丰收,能提高中蜂的综合经济效益。

二、双王群的组织

1、利用同龄王组织双王群

(1)利用提交尾群

中蜂双群同箱饲养技术

近年来,在广东省饲养的中蜂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群势越来越弱,在冬春季节,广东省的气温又低。山区有时还出现霜冻。因此,中蜂在冬春季节出现繁殖慢、生产性能差的现象。中蜂双群同箱饲养,作为一种特殊的饲养技术,可以解决中蜂群势弱、繁殖慢、生产性能差的间题,从而使词养中蜂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什么是双群同箱

双群同箱饲养,它不同于双王同群,是在一个蜂箱中同时饲养两群蜜蜂,两群蜜蜂之间用一块隔板分开_两群蜜蜂尽管处于同一个蜂箱中,但相对独立。

二、中蜂双群同箱饲养的优越性

中蜂是广东省主要饲养的蜂种,对广东省气候条件较为适应饲养强群是养蜂生产的基础,但由于中蜂蜂王产卵力差、分蜂性强,加上其它的一些原因,广东

省的中蜂群势近10多年来出现下降的趋势,蜂群繁殖慢、生产力下降、产量低。广东冬春季节气温低、山区日

中华蜜蜂强群高产科学饲养法

中蜂专业生产场必须采取“定地与小转地相结合”的战略。必须建立固定的山区“基地”,全年保持40%蜂群定地繁殖与生产,60%主力蜂群“转战”采蜜。定地饲养每人可养中蜂120~200群,转地每人可养90群。要采用改良的朗式十框标准蜂箱科学地应用“主副群6:4分区管理法”,一年四季饲养强群,科学管理每个环节,就能够在同等条件下,比普通饲养管理的蜂群增产50%以上。现将要点概述如下。

一、朗式蜂箱的科学改良与使用

中蜂活框科学饲养法是沿袭意蜂饲养方法而来。虽然中蜂的生物学特性和饲养要求与意蜂有相同之处,但是中蜂体形、蜂王产卵力、群势、贮蜜习性等却与意蜂有显著差别。为此,几十年以来,全国各地根据各自情况,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标准中蜂蜂箱”,但没有被全国都接受的统一定型。笔者经30余年观察,试用过7种各式中蜂蜂箱,经实践,最终认为,还是将朗式标准蜂箱经过改良用于中蜂最合适。改良后能适合中蜂生物学特性,能适应专业、副业生产及定地、转地、出售蜂种等

中蜂流蜜期的管理

外界蜜源植物处于大流蜜期时,往往是蜂群的发展和分蜂阶段同时产生的时期,这时在管理上,要处理好繁殖和生产的关系。对于中蜂,不宜采用关王断子的方法来组织生产群,否则会影响蜜蜂采集的积极性,又会造成流蜜后期和流蜜期过后群势严重下降,在这个时期,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控制和解除分蜂热的产生,使蜂王产卵和工蜂采集都处于积极状态。

2. 组织好生产群。强大的生产群,是高产的保证。一般在大流蜜期到来以前20天开始组织生产群。可通过抽调老熟的封盖子脾和对弱群进行合并等方法进行处理,要注意的是,中蜂群势如果太强时,很易产生分蜂热,因此,组织生产群的群势一定要合适。为了保证既达到强群、又不易产生分蜂热,又有利于繁殖,可采用强群生产和弱群繁殖的方法,从繁殖群里抽出封盖子补充到生产群去,使蜜蜂有强大的群势用于生产采集,如生产群群势太强有产生分蜂热的可能时,也可抽出部分蜜蜂和子脾加到繁殖群里,把繁殖群改成生产群。也可把群势太强的生产群用人工分蜂的方法,分成两群生产群或一生产群一繁殖群。

3. 解决好育虫与贮蜜的矛盾。中蜂贮蜜和育虫都在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个蜂种,它具有耐寒抗热,饲料消耗省和能利用零星蜜粉源等特点,尤其适应我国广大山区饲养。但由于中蜂饲养分蜂性强,蜂王产卵力又较低,难以维持强群饲养,无法进一步发挥中蜂的生产潜能和大幅度提高饲养中蜂的经济效益。

一、采用优质蜂王采用优质蜂王,主要应考虑选用具优良种性和生产性能的中蜂蜂种、采用新蜂王和防止所用中蜂种退化等3个方面。采用优良特性的蜂王是中蜂强群饲养的保证,在中蜂饲养中应选用具有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强大、分蜂性弱、高产、抗病力强(尤其是抗中囊病)等特性的蜂种。优良的蜂王可以通过蜂种生产部门获得,但必须注意的是,引进的蜂王应在使用地养蜂生产中能表现出其优良特性。当蜂场自己培育蜂王时,应注意选择蜂王产卵力强、分蜂性弱、能维持较大群势、高产和抗病力强(尤其是抗中囊病)的蜂群

蜜蜂饲养管理技术

蜜蜂饲养管理技术 一、春繁强群技术 养蜂一年四季在于春,春繁管理是关键。早春有强群,全年丰收有希望。天气晴好,浆、蜜、粉高产大丰收;天气多雨,王浆也能丰收。大丰收的蜂场是蜂养人,早春养不起强群全年养弱群的蜂场是人养蜂。人养蜂的蜂场往往养不了几年就被蜜蜂吃光而破产了,蜂养人的蜂场可以世代养蜂兴旺发达。 不管定地或转地饲养,家庭养蜂最宜养160-180个大群。如果采取定地小转地饲养,一年就能稳产王浆1.5吨左右,加上蜜粉收入全年能有十多万元的产出,最少的也有几万元可以寄回家。遇到滴蜜无收的年成,仅王浆收入足可以养活整个蜂场,开支了转地运费、饲养员的工资等成本后还能有所积蓄。而长期养弱群,杀鸡取蛋的蜂场,往往入不敷出,他们对如何饲养强群的把握太少,只好*蜂产品造假、掺假维持生计。这些养蜂者中的无赖,不仅给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也影响了我国蜂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倡议广大蜂友都来努力学习和掌握饲养强群得高产的技术,紧紧依*提高蜂产品产量和质量来增加收入壮大养蜂场经济实力,这是中国养蜂全行业良性发展所期待的模式。 1、适时加脾扩巢。从春繁开始养强群,不论南方、北方都采用同样方法繁蜂,紧脾时每只蜂王紧成一框,所谓“单脾开繁”。提早春繁期间因为外界还没有天然花粉可以采食,工蜂分泌的王浆少,饲喂蜂王也少,蜂王产卵就少。故提早春繁必须人为地给蜜蜂补足花粉,工蜂吃了新鲜的人工花粉就会立即变得兴奋起来,积极分泌王浆饲喂蜂王,促使

蜂王产卵多产卵快。开繁第一框都要加入带有人工花粉的角粉脾催产,中间留空供蜂王产卵。在南方春繁的蜂群,气温适宜,有天然花粉采进,蜂量好,蜂王产卵快,在哺育幼虫浆水很足的情况下加脾可以适当快一点。春繁经常会受冷空气影响的地区,加第二框脾要等第一框子脾封盖后再加,第二框封盖以后再加第三框,到第三框封盖时新蜂已陆续出房,工蜂将一天比一天多,这时候随着气温升高,外界有少量杂花粉采进,三框封盖子出完后就可以加到满箱的巢脾了。再往后如果幼虫哺育浆量很足的情况下,三至四天就可以加一框粉脾或空脾。春繁单王,双王群最好50%左右,每箱平均9-10框时,停止加脾7-10天,等工蜂量大拥挤时加上空继箱,提上蜂盖子脾,要大量分群的可以多提,不要增群的蜂场,也可适当控制蜂王产卵。到初流蜜时要多造新脾,让蜂王大量产卵,既提高工蜂采蜜粉积极性,又可避免分蜂热。巢箱在大流蜜期应加到单王7框,双王8框。现在都是开巢门运蜂,群势不怕壮,但要注意转运时继箱上最好不要多于5-6框,多余的脾提出箱外转运比较安全。 2、补饲蛋白质饲料增强蜜蜂体质。春季繁殖不好的蜂场,有大部分是开始1-4框子脾面积没有扩大,第一框没有封盖就急着加第二框了,遇到冷空气影响,西北气流控制,就会出现幼虫干浆大量拖子的现象。春繁遇到几次幼虫干浆拖子,就繁殖不了强群。养蜂员要勤观察,多动脑,多钻研蜂群饲养管理技术。比如春繁西北气流控制温度骤降幼虫干浆拖子,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泌浆蜂被西北气流控制气温骤降身体生理机能受到影响,引起蛋白质缺乏,无法分泌出蜂王浆。但具体的机理是什么,我们也不甚明白,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科学

中蜂养殖技术

中蜂养殖的四大定理_中蜂养殖技术 二四定理又可叫温饱律。 “二”指每张脾保持二指宽蜜粉是中华蜜蜂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好比人类生存的温饱线,超越此线则“家庭幸福、人 丁兴旺”。蜜蜂生活状态长期处在低于温饱线时,则会导致巢虫严 重危害、蜂蜜恋巢性降低、蜜蜂繁殖率急剧下降、蜂群严重衰退甚 至蜜蜂飞逃等结果。 “四”指中华蜜蜂蜂群发展的基准群势,即每一个蜂群发展最起码从4框开始,若低于4框则力量不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甚至导致全群衰败而亡。在4框蜂及以上群势,工蜂喂养幼虫及蜂 王的能力远高于4框以下,容易达到繁殖的最佳哺喂期。所以4框 是蜂群发展的群势分界线,无论是自然分蜂群还是人工分蜂群,或 是春繁、秋繁群,都应该以4框为底线,才能迅速达到蜂群发展的 最佳状态,养蜂人务必认真对待。 四八定理也可称小康律。“四”指每脾有4指宽的存蜜,此时蜜蜂的生活水平相当于人类的小康,然后可适当取蜜,但是不能逾越 小康线。小康水平的蜜蜂繁殖好,抗病虫能力强,容易适应人类的 干扰,所以养蜂者可以随便搬运和检查蜜蜂,也可以取蜜和分蜂, 此限度又称中蜂的取蜜线。“八”指每个生产蜂群群势达8框,是 高产和稳产的基本群势,因为实验证明,8框及以上群势的蜂群, 能够顺利应对各种自然和人为影响带来的风险和灾难,从而顺利的 完成生产蜂蜜的任务。此限度又称为生产线。在蜜蜂的生产过程中,完全遵循人多力量大和团结就是力量的原则,所以养殖者务必把蜂 养强、养好,才能高产稳产。此限度又称中蜂的生产线。因此长期 保持中蜂的小群取蜜和见蜜就取,而不遵循中蜂养殖四八定理(小康律),就会导致蜂群严重受损,中蜂优良基因逐渐丢失,中蜂生产力 下降,中蜂养殖不能规模化,更不可能使中华蜜蜂产业的优势得以 发挥和发扬光大。

养中蜂的几个关键技术要点

养中蜂的几个关键技术要点 早春繁蜂群技术要点 1.适时排泄,蜜蜂排泄对天气的要求是:最好是风和日丽的天气,最高气温6度以上;阴天,最高气温14度以上。越冬良好的蜂群排泄时间尽量往后推迟,这样在下个回暖期,气温一般会更高和稳定,能减少蜜蜂伤亡;越冬不好,有下痢和有下痢倾向的及伤热蜂群,排泄时间应尽量提前,以避免下痢造成的损失。不要在蜜蜂飞翔踊跃时检查蜂群和换箱,以免偏集。停飞后,速查巢门,如果有蜂乱爬,且发信号是蜂王损失的表现。应及时纪录。快速检查蜂群内的贮蜜量,蜜多的和蜜少的都要纪录,蜜少群立即从蜜多群调入一张蜜脾。以防天气变坏,不能调入而饿死蜂群。 2.蜂群排泄到开繁日一般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冻蜂”,让蜜蜂解团,以减少活动。这段时间还是以关王为好,能有效的控制蜂王产卵。 3.天气转暖,每5天能有一个安全飞翔日就应开繁了,放王繁殖后,要保证蜜、粉、水充足,喂水的最好方法是使用巢门饲喂器,它既能保证蜂群有充足的饮水,又不使蜂箱内过于潮湿。不开箱、不散时热量。不惊扰蜂群。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被忽视,应引起广大养蜂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4.繁殖后,保温要轻,即仅给蜂箱上下保温,蜂箱前后左右都不保温。轻保温的目的是减少蜜蜂的活动,在外界没有蜜粉源之前,蜜蜂大量活动只能减少蜜蜂寿命,和多消耗饲料,所以,要尽量“控飞”。给巢门遮荫,也可以将巢门朝向东北方向,(在北方有挡风屏障的前提下)5.不留上蜂路,覆布直接压在框梁上,草帘再压在覆上布上,这样可节省大量蜜蜂。热量损失也少。检查蜂群也比较方便。 6.幼虫没封盖前,要彻底治蜂满。此时消灭一只蜂螨等于秋后百只蜂满。 7.在早春,蜂群的发展速度与蜜蜂的飞翔率呈负相关,即飞向时间越多,蜜蜂寿命越短。所以,第一代子不奖饲,不然,天冷时,有很多蜂飞出被冻死。气温稳定后,外界有适量蜜粉源时,才能开始奖饲8.要注重蜂虫关系,越冬蜂交替前,蜂虫比为7比1,越冬蜂交替后,蜂虫比为4比1。 9.早春应用暖蜂路,蜂巢布置如下:巢门口留在蜂箱一侧,正对这巢门口这张脾为冷边脾,这张冷边脾应为粉脾,向内依次为蜜脾、少蜜脾、草隔板(只有前蜂路)、大蜜脾(冷区)。以上是以5脾蜂为例。

肉鸭饲养管理要点

肉鸭饲养管理要点 肉鸭具有生长速度快、饲养周期短,易饲养、疾病少等优点。根据目前发展趋势看,饲养肉鸭将成为我省农民致富奔小康、持续增加收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肉鸭养殖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饲养 1.1育雏 (1)育雏方式:目前最常用的育雏方式为地面垫料育雏,此法简单易行,饲养成本低。垫料育雏时应选择好垫料,较好的垫料有刨花、稻壳等,养殖户可就地取材,用铡短至5-10厘米的麦穰和稻草作垫料。 (2)育雏温度:育雏头1-3日龄温度可稍高,随日龄的增加,羽毛的丰满和皮下脂肪的沉积,温度可逐渐降低,每天可下降1℃,一直降到与环境温度相一致,然后脱温。育雏温度如下:1-3日龄30℃,4-6日龄24-26℃,7-10日龄20-23℃。然后保持20℃左右恒定。肉鸭对低温有较强的适应性,所以,秋冬及初春饲养肉鸭生长快,效益好。温度适宜时,雏鸭在舍内分布均匀,活动自如,躺卧姿势舒展,无叫声。 (3)育雏湿度:雏鸭1-7日龄,适宜的相对湿度是70%;8-14日龄,适宜的相对湿度是65%;15-28日龄,适宜的相对湿度是60%。 (4)雏鸭饮水、开食和饲养管理:雏鸭出壳后24小时内饮用万分之二的高锰酸钾消毒水,进行清肠。然后开始训练采食。雏鸭出壳后24小时内一定要饮到水,以免发生脱水。雏鸭在一周之内应饮给冷开水,水温要求20℃左右,头3天的饮水中可添加0.02%的水溶性多维,5%的葡萄糖,1kg水再添加10-100mg恩诺沙星或2万单位庆大霉素。雏鸭初次饮水可分批地把雏鸭放入水深1cm的浅水盘里待几分钟,让其湿脚和饮水,通常叫“点水”,“点水”有利于雏鸭排除胎粪和提高食欲,还能刺激尾脂腺的分泌,对不会饮水的可经过多次“点水”即可学会。雏鸭饮水2小时后可开食,开食后第一周可采取“少喂多餐”制,每天喂7-8次,晚上喂2次,每次喂料应少,但是须让鸭吃饱。一周以后,饲喂次数可减少,可每3小时喂一次,饲喂时如看到鸭边吃边咽,说明食欲旺盛而喜食,应继续添料,让鸭吃饱。随着日龄的增长,鸭的采食量和饮水量也不断增加,嬉水习性也更加突出,应更换大料盆和大水盆,并增加数量,料盆和水盆的高度应与鸭背等高,水深为鼻孔至喙端的距离,水盆上应罩以塑料网,防止鸭进入水中,料盆和水盆应有1m的距离,以免雏鸭在采食时,嘴里衔着饲料又到近处水盆饮水,即浪费了饲料,又污染了饮水。 (5)通风:鸭舍应通风良好,空气新鲜。鸭舍通风和保温是一对矛盾,饲养雏鸭往往只重视保温而忽视通风,结果鸭舍空气污浊潮湿,各种有害气体积聚,致使雏鸭生长缓慢,感染疫病,饲料报酬降低。正确的作法是:雏鸭1-2周龄以保温为主,适当通风;3周龄开始增加通风量,4周龄后以通风为主,特别在高温季节,更应该加大通风量,降低鸭舍温度,提高鸭的采食量,促进生长。通风时不能使舍内温度有明显的变化,更不能让贼风直接吹到鸭身上。密度:雏鸭群以1000-2000只为宜,平养时,第一周20-30只/m2,第二周15只/m2,第三周应少于10只,网上饲养密度可比平养多三分之一。饲养雏鸭应适时进行强弱分群,弱雏鸭应单养,并精心护理,以减少残次鸭的数量。湿度:第一周因舍温高,水分蒸发快,雏鸭饮水少,相对湿度要求60-70%,高湿有利雏鸭的健康和生长,如湿度低,可采取喷水等加湿措施;第二周相对湿度要求50-55%;三周以后应降低湿度。为防止湿度过高,应常换湿垫料,饮水区排水应良好,并要求水盆远离垫料。 (6)光照:头3天应采取24小时光照,光照强度3瓦m2,长光和强光有利于雏鸭熟悉环境和采食,4-7日龄,采用23小时光照,8日龄后,光照时间每天减少1小时,光照时

中蜂过箱技术要点

中蜂过箱技术要点 在我省山区,有很多农户有饲养蜜蜂的习惯,但有相当部分是用旧法养蜂,把蜜蜂养在树筒、竹笼或没有巢框的木箱中,不能对蜂群进行科学的管理,是一种让蜜蜂自生灭的饲养方法,产量低,效益差。过箱是把养在不能开箱检 查的蜂箱或蜂桶、蜂笼中的蜜蜂,用人工的方法,转移到活框式的蜂箱中,这种方法就叫过箱。过箱后的蜂群,养蜂者就能随时开箱,抽出巢脾进行检查,并对蜂群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此外,蜜蜂生活在没有巢框的旧式蜂箱中,巢脾不能移动,在收蜜时,只能毁脾取蜜,巢脾不能重复使用,这样,每收一次蜜,蜜蜂就要重造一次巢。因此,每个花期,只能收一次蜜,产量低。加上毁脾灭子,严重阻碍了蜂群的发展。过箱后,由于使用活框式的巢框,巢脾可随意取出,收蜜时可重复使用,一个花期就可多次收蜜,产量高。且收蜜时,不损害巢脾上的蜂子,因此不影响蜂群的繁殖。过箱条件1.蜜粉源:由于过箱是一 种强迫蜜蜂迁移的方法,难免造成蜂巢内贮蜜的损失和对蜜蜂幼子的伤害。因此,为了过箱后能使蜂群情绪安定,群势能早日恢复,一定要在外界有较多的蜜粉源植物开花时,才能过箱。2 .气候条件:由于过箱时,要使蜂巢在蜂箱外暴露一段时间,气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蜜蜂的幼子闷死 或冻死。因此,过箱应在气温为2 5?3 0C、晴朗无风的天气进

行,且要尽量缩短子脾在箱外暴露的时间,才不会造成蜂子闷死和冻死,也不会使蜜蜂情绪暴烈,容易螫人,使过箱能顺利进行。 3 .蜂群条件:要求蜜蜂群势过箱后 具有两足脾以上,脾上有较多低龄的蜜蜂幼虫,贮粉、贮蜜较足,无病虫害等。过箱工具蜜蜂过箱工具有:蜂箱、上了铁丝的巢框、割脾刀(可用水果刀、垫板(多块,其中一块与巢框内径长宽相同)、缚脾用的绳子(尼龙绳、麻皮等)、收蜂器、面网、喷烟器、装废弃巢脾的桶、毛巾和水盆等,还要一套开箱的工具。过箱方法过箱要求快速时间短、动作轻稳利索,最好能在20分钟内过箱完毕。为达到以上目的,过箱最好由三个人协同操作。过箱有三种方法:翻巢过箱、原巢过箱和借脾过箱。现将过箱方法介绍如下:(一)、翻巢过箱所谓翻巢过箱,就是将要 过箱的蜂巢翻转180。,使巢脾的下端向上,利用蜜蜂向上的特性,驱赶蜜蜂离脾,使蜜蜂进入收蜂笼或空蜂箱中,然后进行割脾过箱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避免巢脾断折,操作较为方便。对凡可翻转或底板和侧板可打开的箱或蜂桶等,都可用这个方法。 1.翻转巢箱:将巢箱搬离原地, 在原地放一个空箱,用于收集飞回巢的蜜蜂。把巢箱底部清扫干净,然后翻转18 0。,放在平地或另一个空蜂上。如果原巢离地较远,可逐日下降到过箱后放置蜂箱的位置,再 过箱。 2 .驱蜂离脾:打开诱捕箱的底板或蜂桶无巢门

适合中蜂继箱饲养的技术方法

适合中蜂继箱饲养的技术方法 中蜂双王继箱饲养可以采用中蜂十框标准箱。方法是用闸板将箱内一分为二成2个室,每室养1群,巢门分别开设在箱前向。平时 平箱饲养双王群,流蜜期叠加浅继箱取蜜。采用FWF型中蜂箱双王 继箱饲养,方法是用闸板(或框式隔王板)将箱内一分为二成2个室,每室各养1群,巢门分别开设在箱前向,或1个设在箱前向,1个 设在箱侧向。这种蜂箱其巢框(内围尺寸宽为300mm,高为175mm)大 小只有朗氏框的1/2,每个箱体容纳12个巢框,当底箱满箱时,就 要像意蜂上继箱那样,用继箱扩大蜂巢,将子脾调上继箱,并根据 需要上、下调整巢脾,进行继箱饲养。流蜜期,用继箱取蜜,或同 时也可采用2块框式隔王板将2群的蜂王分别限制在底箱侧向1~2 框范围内产卵,底箱内中央也供贮蜜,或用囚王笼将1只王扣起来,用1块框式隔王板将另1只蜂王限制在底箱一侧1~2框范围内产卵 繁殖,底箱内其他部分供贮蜜。 1、过箱条件:应在外界有蜜粉源并且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进行,不宜在阴雨天及大风天进行。蜂群应选择强群且过箱蜂数达三、四框以上为宜。此外,还应备好过箱用具。 4、过箱后的管理:首先要缩小蜂箱巢门,观察工蜂活动情况, 若在第二天工蜂能积极进行采集和清巢,并携带花粉团回巢,表示 蜂群已恢复正常;其次,在三四天后对蜂巢进行整顿,粘牢的可以除 去绑线,若发现失王,要选留1~2个好王台或诱入一只蜂王;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若蜂群强壮,且又正当流蜜时期,应及时加 础造脾,以更新蜂巢,促进蜂群繁殖。 l、组织双群同箱饲养 中蜂弱群的繁殖能力较差,很难在大流蜜期时达到强群的群势。在蜂场的分蜂季节里,经常可以用蜂笼收捕到一些中等群势的蜜蜂。这时就可以组织双群同箱饲养了。方法如下;用蜂笼收捕到蜂群时,

(完整版)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

简介: 《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我现编辑成电子文档,希望对各位养蜂爱好者阅读有所帮助,文档包括《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全部内容A4共计476页,以下是部分摘录: 第一篇中蜂饲养原理与基本蜂具 要养中蜂,首先需要了解中蜂并制备养烽所需的基本用具。本篇将从介绍中蜂的总体状况与生活开始,使读者对蜜烽与中蜂有一个基本了解。然后依序介绍:蜜蜂生物学习性、中蜂特性、养蜂用具等等。 第一章中蜂综述及其生活 一、中蜂综述 中蜂在分类上归属东方蜜蜂种,被定名为中华蜜蜂。它经历了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适应多种气候、不同的地理环境,如今,在全国均有分布。它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蜜蜂,因而又被俗称为土蜂。 (一)养蜂宜养中蜂 在生态环境巳发生明显变化,许多古老物种相继灭绝的今天,不少地方仍有野生中蜂留存的事实说明,中蜂不仅具备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在其自然分布区域内的生存能力,远远胜过西方蜜蜂。此得益于自然选择的"适者生存"。 与其他家养动物相比,蜜蜂对其生存环境的依附性较强。在中蜂自然分布地区,像丙方蜜蜂这样的"外来种",需经过漫长时间的适应性磨合,才能站稳"脚跟"达到生态适应的自然水平。例如,伴随"活框蜂箱"引入我国的"意蜂",在磨合过程中已表现出:群势变小、缺乏自然生存能力、容易患病。在20世纪60年代,意蜂始发蜂螨为害。此后,又遭受严重的白垩病危害。而在相同吋期相同区域的中蜂,确仍能正常生活。又例如,同在一些地方生活的中蜂、意蜂,采集相同

蜜粉源,中蜂能正常抚育,意蜂则容易发生"烂子"。由这些事例可以作进一步推断:引进我国的西方蜜蜂还会出现新的问题,甚至遭受自然选择的磨难。相比之下,中蜂在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表现出明显的生存优势,这是中蜂可养的基本前提。 从生产性能看,中蜂除了不采树胶外,其他蜂产品的生产性能与意蜂相近,有些甚至好于意蜂。例如,中蜂既能利用大宗蜜源,又能采集零星蜜源。在流蜜期生活正常的中蜂强群,产蜜量与意蜂相比毫不逊色,品质还优于意蜂;在花粉匮乏时,意蜂极容易转而运用其他代用品。曾有不少人观察到,意蜂去采集其他粉尘甚至辣椒粉充作花粉,但还未见到中蜂有此类表现。这说明中蜂对粉源质量要求严格,由其生产的蜂花粉,品质应胜过意蜂。由于容易产生"分蜂热"和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中蜂更容易被"引导生产"蜂王浆。而且,产浆时间较长,成本较低。生产雄蜂蛹的状况也大致如此。中蜂"厌恶"旧巢脾爱造新脾的习性,对生产蜂蜡有利,因为不掺人树胶,中蜂生产的蜂蜡质量好,"巢蜜"品位高。中蜂容易被激怒行螯的习性,对生产蜂毒有利。 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中蜂生产性能并不亚于意蜂,具有很高的饲养价值。 (二)中蜂分布状况与资源保护 从现有大区域看,我国北方、西北地区的中蜂群势大,一些性状和习性与西方蜜蜂的某些品种已较为接近。例如恋巢性、喙长度、体色等等。但由于东方蜜蜂与西方蜜蜂,在进化过程中已形成生殖隔离,自然状态下与常规育种方式已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所以,上述地方的中蜂仍不会等同于西方蜜蜂,就连综合种也不会产生。加之生态环境转劣,野生蜜源植物资源逐渐枯竭,中蜂饲养管理水平差、产量低,人们尝不到养蜂甜头,致使这些区域的中蜂大为减少,有被转地放牧的西方蜜蜂所取代的倾向。在我国南方,中蜂群势较小,许多特征特性都与西方蜜蜂有着显著区别。由于温度高,雨量充沛,蜜源椬物丰富多样,其分布与泌蜜,又彼此交叉错落,相互衔接。所以,在这些地区生活的中蜂,对多种因素的适应性明显胜过西方蜜蜂,因而无论家

中华蜜蜂养殖技术

中华蜜蜂冬季管理要点 中华蜜蜂,又称中蜂、土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是以杂木树为主的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粉昆虫。其体躯较小,头胸部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披黄褐色绒毛。飞行敏捷,嗅觉灵敏,出巢早,归巢迟,每日外出采集的时间比意大利蜂多2—3小时,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采集力强、利用率较高、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少等意大利蜂无法比拟的优点,非常适合中国山区定点饲养。 蜜蜂冬季管理 1.培育适龄越冬蜂 所谓适龄越冬蜂,是指没有参加过采集活动和进行过排泄飞行的工蜂。蜂群中适龄越冬蜂多,则越冬安全,饲料消耗少,来春群势发展快;反之,则越冬困难,工蜂提前死亡,春季繁殖也缓慢。 培育适龄越冬蜂,要在最后一个主要采蜜期的初期着手进行。可用新王替换产卵差的老王,在大流蜜期要采去子脾上的贮蜜,选用适合产卵的新脾等办法,尽量扩大产卵区。流蜜结束时,抽出多余的蜜脾,适当补给空脾,保持蜂脾相

称,加强巢内保温和奖励饲养,促进蜂王产卵。但气温较低时要控制蜂王产卵,因气温低,后期出的工蜂没能进行排泄飞行,对越冬不利。为了能保证越冬的群势,可以把2~3个弱群同箱饲养,越冬前选留一个蜂王合并蜂群,这样看起来是蜂群数少了,但能使越冬群势增强,来春发展快,人工分蜂早,也能更快地发展蜂群。 2.贮备越冬饲料 选留封盖蜜脾是秋季管理的一个主要工作,因为越冬前临时喂给蜜汁或糖浆会增加蜜蜂工作负担,如蜜脾来不及封盖,冬季容易变质,造成蜜蜂下痢。有经验的养蜂人员是在全年最后一个主要采蜜期第一次取蜜时,选留四五个巢脾平整、无雄蜂房由繁殖过几代蜂的巢脾,放在继箱的边上,并扩大蜂路,到第二次取蜜时这些蜜脾都已封盖,可以提出来存放。一次留不足的可在第二次再留,留蜜脾的数量视蜂群越冬期的长短而定,一般每框越冬蜂留一个蜜脾,严寒地区可多留,冬季转地到南方的蜂场可少留。越冬饲料蜜脾要保存好,放在凉爽通风的地方,为防止巢虫危害,可用硫磺等药物熏杀,方法是每个继箱放8个蜜脾,几个继箱放在空巢箱上,箱内点燃硫磺,关严巢门,最上面继箱上盖好纱盖和大盖,各箱间缝隙糊严。也可将几个存蜜脾的继箱放在一个强群上,让这个群蜂保管,直到越冬时使用。如因故最后一个主要采蜜期未能留到或留足越冬饲料,应在蜂王接近停止产卵前,突击用浓度大的糖浆(2份糖、1 份水)或蜜汁(10

石鸡养殖技术和饲养管理要点

石鸡养殖技术和饲养管理要点 一、石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石鸡,别名嘎嘎鸡、红腿鸡、朵拉鸡等,美国鹧鸪就是美国将野生石鸡驯化而成的肉蛋兼用石鸡品种。石鸡肉质细嫩、野味香郁、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滋补品和特禽佳品。骨软肉厚,内脏小,屠宰率82%以上。 生物学特性 我国野生石鸡主要分部在新疆、青海、甘肃及华北到东北的西南部,喜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区。食性杂,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及昆虫为食。喜温暖干燥,忌严寒、酷热、潮湿,反应灵敏、胆小易惊,鸣声高亢,有趋光性。喜群居、沙浴、好斗,平时多地面活动,也能飞翔,有就巢性。繁殖期4~5月,每期产卵9~20枚,蛋重19~20克,孵化期22~24天。常营巢于悬岩基部,山坡和沟谷间的灌木丛与草丛中。 选建场舍 选取地势高燥、平坦、背风向阳、通风、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和

安静的砂壤土或壤土建场。温差小的地区,可用简易鸡舍,甚至露天也可,温差大的地区,宜采用封闭式鸡舍。平养要设鸡舍、运动场和天网,网室内用石、砖或土堆成墙式高堆(40~100厘米)供鸡栖息,鸡舍北墙安放产蛋箱(6只鸡约1平方米的产蛋面积),运动场设沙盆或铺沙,供其沙浴用。笼养可根据房舍大小,采用3~5层笼养,笼高45厘米、宽60厘米,底网前低后高(同蛋鸡笼),每层笼底设自由抽插的盛粪板,笼后设产卵箱。已驯化好的石鸡可不用产卵箱。 雏鸡养育 人工育雏可地面平养、网上平养和立体笼养(底网网眼为0.6厘米×0.6厘米)。7日龄内网上铺垫料,以便雏鸡活动,防止伤脚。1~5日龄温度为36~37℃,以后每4天降低1℃,10日龄后每3天降低1℃,21日龄开始每2天降低1℃,28日龄开始每天降低1℃,至与环境温度相同为止可脱温,阴雨天气温低于18℃时要供暖。1~3日龄相对湿度为65%~70%,4~7日龄60%~65%,以后保持在55%~60%。7日龄雏鸡密度,地面育雏,保温伞下30只/平方米,其他取暖方法40只/平方米,网上、笼、箱育雏,可70~80只/平方米;14日龄时,以上各方式育雏密度都要减半。7日龄内光照24小时,14~21日龄16~18小时,以后逐步减至自然光照。出壳1~3天内,饮加入0.02%土霉素和适量多种维生素、与雏鸡体温相近的凉开水,以后保证全天供充足清洁饮水。此期,蛋白质含量应达到28%。最初几

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

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活框养殖管理。 二、名词术语 (一)蜂群:由一只蜂王、1000只以上工蜂、少数雄蜂组成的能独立生活的群体。 (二)蜂巢:蜂群繁衍生息,贮存饲料的场所。由一个或多个与地面垂直,并列的巢脾构成。 (三)群势:衡量蜂群强弱的名称,通常以框蜂和公斤蜂重计算。 (四)巢脾:两面具六角形巢房的蜡板,是构成蜂巢的基本单位。 (五)子脾:巢房内以卵、幼虫、封盖蛹为主称子脾。以卵、幼虫为主叫卵虫脾。以封盖蛹为主叫封盖子脾。 (六)粉、蜜脾:巢房内以花粉、蜂蜜为主的巢脾。 (七)赘脾:在巢框的上梁、侧梁上营造的小块新巢脾。 (八)土法饲养:巢脾一端固定在附作物上,全部是工蜂建造的自然巢脾,不能随意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九)活框饲养:巢脾固定在活动巢框内,能在箱内随意移动,采用人工巢础造脾,可以随时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十)繁殖期:蜂群以繁殖蜂儿为主,群势不断扩大引起自然分蜂的时期。 (十一)流蜜期:外界有一种主要蜜源植物开花,蜂群能生产大量蜂蜜的时期。

(十二)分蜂热:蜂群内部产生自然王台,工蜂出勤减少,蜂王产卵急剧下降时称发生分蜂热。 (十三)交尾群:供处女王交尾使用的小群。 (十四)蜜粉源:能提供蜂群繁殖需要的花粉和花蜜的显花植物开花期总称。提供花粉为主的开花植物称粉源。提供花蜜的开花植物 称蜜源。 三、蜂箱选择技术 中华蜜蜂十框蜂箱,简称“中标箱”,1983年被国家标准局批 准为我国饲养中华蜜蜂的十框标准蜂箱(GB3607-83),并于1984年 开始实施。 中蜂十框标准蜂箱由巢箱、浅继箱、副盖、箱盖组成,各部位的尺寸规格如下: (一)巢箱 内围长440mm、宽370mm、高270mm、板厚20mm。两佃(1壁后下 方各有3~5个圆孔巢门。前后壁内面中央留有宽12mm、深3mm的 浅槽,供隔离板插入。前壁下沿有两个长120mm、宽20mm的缺口, 前面插入一块长386mm、高50mm、厚15mm的巢门板,该板一边开 10个圆孔巢门,另一边开两个长60mm、高10mm的舌形巢门,后壁 上部开有两个80mmxllomm的铁纱窗,并各有一块100mm宽可左右移 动的木板供开闭。整个箱体外围上沿加保护条,条宽20mm、高25mm。 (二)巢框 外围长420mm、高250mm。上梁宽25mm、厚20mm、长456mm、框 耳长28mm,边条长240mm、宽25mm、厚10mm。下梁长400mm、宽 15mm、厚10mm。上梁底面不留巢础沟,隔板的尺寸与巢框外围一致。 (三)浅继箱 内围高135mm、宽370mm、长440mm、板厚20mm。浅继箱巢框外 围长420mm、高125mm。上梁厚15mm、长456mm、宽25mm(各地可根 据群势状况灵活采用)。

蜜蜂饲养原理与饲养方法

蜜蜂饲养原理与饲养方法 一般而言,体色深的蜜蜂种类比体色浅的应激易感。这是因为体色深的蜜蜂,大多分布在生存条件较为恶劣的地方。应激易感,使 它们能及时防范或躲避危及生存的险恶因素。 中蜂与意蜂在应激上存在较大差异。中蜂应激性强,容易发生应激反应。意蛙应激性弱,不容易发生应激反应,通过观察分析,我 们认为,出现此类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种性与蜂性的不同。 中蜂具有敏感性强的特点,并由此衍生出应激易感。中蜂不仅更接近祖型,而且,至今仍处于半野生状态,几乎没有人工选择作用 的介入。其各种性状的取舍,仍受自然选择主导。这样的选择,又 必然以是否有利于种群生存竞争为取舍标准。轻度应激反应的结果,通常能进一步增强中锋的抗劣能力。强烈的应激反应,引起严重烂 子后容易诱发飞逃,从而使蜂群最大限度脱离应激原,在新环境中 继续生存。而自然选择对有利于生存的性状,具有明显的保留与加 强作用。所以,只要中蜂仍处在某些容易导致恶性应激的应激原作 用下,应激性就得到保留甚至加强。 意蜂食料消耗大,确鲜见饲喂引起应激。中蜂耐饥性强,节省食料。但耐饲喂性远不如意蜂,因而容易发生饲喂性应激,出现“饲 喂越忙,效果越反常”的现象。 中蜂鼓风机式的扇风方式,导致箱内湿度大的直接后果。管理上若处置不当最容易使蜂群受闷。所以,此后果也容易转化为应激原 之一.导致蜂群的应激性升高。中蜂感觉灵敏、行为敏捷、对环境变 化极为敏感。中蜂群受外力振动时会发出“刷”“刷”声,受到严 重刺激后容易上行或离脾,处于应激易感期的中蜂.甚至在受到刺激 后便飞逃。诸如此类,都是中蜂应激性强的具体表现。应激生热, 结团又不利于散热,却容易招至中蜂受到热伤害,而意蜂对刺激的 反应较为迟钝,又不喜好结团,所以意蜂不容易遭受热伤害。

笼养肉鸡饲养管理要点

笼养肉鸡饲养管理要点 消毒 雏鸡进场前5天彻底清洗消毒,避免用火碱等有腐蚀性的消毒液,防止设备损坏,然后用甲醛熏蒸,并将门窗封严,24小时后开窗通风,此时进出鸡舍的人员一定要严格消毒,以免破坏消毒效果,对 料槽、饮水器清洗消毒,雏鸡到场后。 每天清扫地面,减少灰尘和鸡绒毛对呼吸道的刺激,以后每隔一天要对全场带鸡消毒,可选几种消毒液交替使用,消毒时要避开疫 苗接种期24小时以上。 温度 立体养殖上、中、下三层鸡笼有温差,而且室外温度越低,温差就越大。 育雏一般都在最高层,因为最高层温度最高,这样有利于节约热能。 雏鸡进场芝第一天,温度控制在33~34℃为宜,也可根据雏鸡 状态调节温度。 温度适宜时,鸡群分布均匀,活泼好动,食欲旺盛; 当温度变低时,缩颈弓背,向热源集中。 互相挤压,身体发抖; 当温度过高时,饮水量增加,食欲减少,呼吸加快,颈部羽毛有水浸样。 在第一周,温度降至30~C,以后每周下降2℃,立体养殖密度大,要比平养温度低1~2~C,应避免造成热应激而买食量下降。 分群

立体养殖肉鸡多采用整体育雏,当雏鸡密度过大时要适时分群,确保雏鸡体重均匀,第一次分群一般在12~16日龄,分群过早,由于体型太小,容易在育成笼缝隙中钻出,还会造成空间浪费,从而浪费能源。 第二次分群,在25~28日龄,分群时采取“留弱不留强”的原则,体重大的健雏放在下层,弱雏留下。 夏季由于温度高可适当提前分笼,冬季由于鸡笼上下层温差大,可适当推迟分笼时间,并且下层笼中多放一只,以减少上下层的温差。 通风 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通风,合理的通风,能排除有害气体、控制温度,降低腹水症、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肠杆菌病等病的发生,立体养殖单位鸡舍面积的密度大,所以通风更重要,雏鸡进场后24小时内由于整体育雏空间大,可以不通风。 随着鸡龄的增大,逐步增加通风量,调整进风口位置和大小,白天、夜晚,阴天、晴天,春夏、秋冬,要适时不断调整,达到舍内空气无异味、不刺眼、不缺氧、较舒适的感觉,给鸡只创造良好的生长空间,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疫病的发生。 设备使用 大、中型养鸡场都具有先进的设备,但光有先进的设备,不一定能养好鸡,随着规模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失败也屡见不鲜,其关键在于人和设备的有机结合,操作员不但要熟悉设备的原理,还要勤观察。 因为温控器与鸡舍内温度的数值有一定的误差,要把这个误差值调到最小,这样才能使鸡舍的温度调到鸡最适宜生长的温度。 另外,操作员一定要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及鸡在各阶段的饲养程序,并能及时发现和维修设备出现的故障,一旦设备使用不当或设备出现故障,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蜂养殖手册说课材料

第一章养蜂机具及设备 饲养管理蜂群的工具、机器和设备简称蜂具。蜂具和许多木制蜂具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备。但是,一定要按照标准制造,统一规格。蜂具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蜂箱、巢出和一部分饲养管理用具,其他蜂具结合有关生产的内容叙述。 (一)箱蜂 含有活动巢框的蜂箱(活框蜂箱),是科学养蜂的重要生产工具。应用活框蜂箱养蜂,可以随打开蜂箱,拿出巢脾了解蜂群的情况,观察蜜蜂的生活活动,根据需要和可能,生产各种蜂产品,而且便利进行转地饲养。 蜂箱长期放置在露天,经受雨淋、日晒,而且蜜蜂必须在蜂箱里活动,抚育蜂子,贮存饲料,所以蜂箱的结构需要用坚实、质轻、不易变形的木材,而且要充分干燥。北方以红松、白松、椴木、桐木,南方以杉木为宜。 目前我国饲养欧洲蜜蜂使用最普遍的蜂箱是10框标准蜂箱和16框卧式蜂箱;饲养中蜂宜使用中蜂标准蜂箱。 1、10框标准蜂箱 10框标准蜂箱是世界上饲养欧洲蜜蜂使用最普遍的蜂箱。它由10个巢框、副盖(或沙盖)、箱盖以及隔板组成。需要时可在箱身(巢箱)上叠加继箱。继箱与活底蜂箱的箱身通用。蜂群发展到8—10框蜂时,叠加继箱,可以及时扩大蜂巢,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培养强群。使用隔王板可把巢箱的育虫区和继箱的贮

蜜区分隔开,有利于提高蜂蜜的质量和加速蜂蜜的成熟。 2、16框卧式蜂箱 16框卧式蜂箱含有16个标准巢框的横卧式蜂箱。通过加牌可横向扩大蜂巢。也可以用压板把蜂箱分隔成2-3区,实行多群同箱饲养。 3、中锋标准蜂箱 中锋标准蜂箱是专为科学饲养中锋设计的蜂箱。 中锋标准蜂箱使用浅继箱,高135毫米,主要作储蜜作用。巢门板上有数个圆洞巢门,直径约4毫米,能阻止西方蜜蜂钻入,在发现西方蜜蜂盗中蜂箱内蜜蜂时,将蜂蜜下面的巢门关闭,中锋可以从圆洞出入。 这3种蜂箱的箱身(巢箱)内围和巢框的尺寸见4-1和表4-2. 4、简便转运蜂箱 浙江农业大学设计的转运蜂箱,特别适合转地饲养,结构基本上和10框标准蜂箱相同。特殊结构是①前后箱壁内侧距承框槽60-100毫米处装设巢脾快速固定器;②箱身两侧壁下部的箱板,向前伸出箱前壁55毫米、高10毫米的一段,既可安装巢门翻板,其10毫米的一段,既可安装巢门翻板,其上钉上盖板,关上巢门翻板时,又可作为蜜蜂栖息的走廊;③箱底距前缘120-220毫米处开一底气窗,有滑板,可开闭(图4-5)。 (二)巢础 巢础是安装在巢框内供蜜蜂筑巢脾的基础。它是人工制造的蜜蜂片,经巢础机压制而成,具有巢房底和巢房壁的根基(图4-6.)有供饲养

中华蜜蜂养殖技术书籍中华蜜蜂养殖技术中华蜜蜂养殖

中华蜜蜂养殖技术书籍中华蜜蜂养殖技术中华 蜜蜂养殖 根据化石资料,蜜蜂在第三纪晚始新世地层中己大量发现,蜜蜂科的许多种类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就有对蜜蜂及其用途的记载。不少种类的产物或行为与医学(如蜂蜜、王浆、蜂毒)、农业(如作物传粉)、工业(如蜂蜡、蜂胶)有密切关系,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人工驯养用来酿蜜的意大利蜜蜂和东方蜜蜂。下面是.01hn.范文网WTT整理的中华蜜蜂养殖技术中华蜜蜂养殖,供大家参考! 中华蜜蜂养殖技术中华蜜蜂养殖 中华蜜蜂养殖技术中华蜜蜂养殖一 【基本资料】 中文名:中华蜜蜂 拉丁学名:Apis cerana cerana 类属: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 简称:中蜂 分布:原产中国,分布很广,家养历史悠久。 【形态特征】

体躯较小,头胸部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被黄褐色绒毛。嗅觉灵敏,善于采集种类多而零星分散的蜜粉源。耐寒性较强。飞行敏捷,善于逃避敌害。 【生活习性】 适宜于山区、半山区生态环境饲养。工蜂吻短,对大宗蜜源植物的利用能力较差。生产蜂王浆的能力弱,且不产蜂胶。分群性强,蜂群易飞逃,易发生盗蜂行为。抵中华蜜蜂抗巢虫及囊状幼虫能力弱。饲养管理上通常将原蜂群迁入活框箱,然后按饲养意大利蜂的方法进行饲养管。 【濒危现状】 中蜂有7000万年进化史,在我国,中蜂抗寒抗敌害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蜂种,一些冬季开花的植物如无中蜂授粉,必然影响生存,我国许多植物繁衍下来,中蜂功不可没。中蜂为苹果授粉率比西蜂高30%,且耐低温、出勤早、善于搜集零星蜜源,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而洋蜂的嗅觉与我国很多树种不相配,因此不能给这些植物授粉,这将导致这些植物种类减少甚至灭绝,最终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拯救、保护中华蜜蜂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由于毁林造田、滥施农药、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中蜂生存危机。除此而外,科研人员指出目前引入的意大利等国的洋蜂,是对中蜂最大的威胁。这些洋蜂对中华蜜蜂有很强的攻击力,且翅膀振动频率与中华雄蜂相似,导致中华蜜蜂误认,从而可以顺利进入蜂巢,还得到相当于同伴的待遇和饲喂。不同种

中蜂养殖技术手册

中蜂养殖实用技术手册 石林县圭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石林县彝岭谷专业养殖合作社2018 年10 月

目录 一、品种简介--------------------------------- 3 二、基础知识简介----------------------------- 3-4 三、中蜂一般管理技术------------------------- 4-14 四、分阶段管理------------------------------ 14-15 五、蜂场卫生及防疫--------------------------- 15

一、品种简介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对各地的气候和蜜源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稳产和适于定地饲养。工蜂体长10 ~12 毫米;腹节背板黑色,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褐黄环。雄蜂体长11~14 毫米,体色黑或黑棕色,全身被灰色绒毛,蜂王体长l4~19 毫米,体色有黑色和棕红色两种,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黄色绒毛。工蜂嗅觉灵敏,发现蜜源快,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飞行敏捷,采集积极,不采树胶,蜡质不含树胶。抗蜂螨力强,盗性强,分蜂性强,蜜源缺乏或病虫害侵袭时易飞逃。抗巢虫力弱,爱咬毁旧巢脾。易感染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蜂王产卵力弱,每日产卵量很少超过1000 粒,但根据蜜粉源条件的变化,调整产卵量快。蜂群丧失蜂王易出现工蜂产卵。 二、基础知识简介 (一)蜂群的组成 蜂王:1 只(正常情况下),产卵。体型最大。雄峰:数百上千(有季节性出现),与蜂王交配。体型较大工蜂:数千至数万,工作:饲喂、分泌蜂王浆、采集花粉等。体型最好。 蜂王:王台,杯状、表面圆形,内径6-9mm, 培育处女王。雄峰:雄峰巢房,正六边形、内径5.0-6.5mm ,培育雄峰、贮存蜂蜜。工蜂:工峰巢房,正六边形、内径4.4-5.1mm ,数量最多,位于巢脾上、中部,培育工蜂、贮存蜂蜜、蜂粮(花粉+花蜜) (二)生长发育阶段蜂王:(王台)受精卵3 天小幼虫:5 天末封盖,5 次蜕皮(大幼虫)蛹处女王:6-9 天与雄蜂交配产卵。由工蜂饲喂,小幼虫食用蜂王浆,产卵期饲喂蜂王浆。寿命5-6 年,大于540 日龄后产卵量明显下降。最好 每年更换。处女王会杀死所有的王台内的蛹;处女王之间相互搏斗,只到只剩下一只。除了交配,一般不出箱。 工蜂:(工峰巢房)受精卵3 天小幼虫(3 日龄内喂给蜂王浆,3 日龄后饲喂蜂粮)(大幼虫)蛹工蜂。寿命:在采集季节平均寿命35 天左右。秋后所培育的越冬蜂一般能生存3-4 个月甚至5-6 个月。 雄蜂:(雄峰巢房)未受精卵3 天小幼虫(大幼虫)蛹雄峰7 天后才能起飞,12-27 日龄性成熟可以与蜂王交配。只有最强壮的才能与蜂王交配,交配后生殖器拉出会立即死亡。自然寿命3-4 个月(蜜粉充足的季节)。

蜜蜂饲养管理技术教程文件

蜜蜂饲养管理技术

蜜蜂饲养管理技术 一、春繁强群技术 养蜂一年四季在于春,春繁管理是关键。早春有强群,全年丰收有希望。天气晴好,浆、蜜、粉高产大丰收;天气多雨,王浆也能丰收。大丰收的蜂场是蜂养人,早春养不起强群全年养弱群的蜂场是人养蜂。人养蜂的蜂场往往养不了几年就被蜜蜂吃光而破产了,蜂养人的蜂场可以世代养蜂兴旺发达。 不管定地或转地饲养,家庭养蜂最宜养160-180个大群。如果采取定地小转地饲养,一年就能稳产王浆1.5吨左右,加上蜜粉收入全年能有十多万元的产出,最少的也有几万元可以寄回家。遇到滴蜜无收的年成,仅王浆收入足可以养活整个蜂场,开支了转地运费、饲养员的工资等成本后还能有所积蓄。而长期养弱群,杀鸡取蛋的蜂场,往往入不敷出,他们对如何饲养强群的把握太少,只好*蜂产品造假、掺假维持生计。这些养蜂者中的无赖,不仅给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也影响了我国蜂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倡议广大蜂友都来努力学习和掌握饲养强群得高产的技术,紧紧依*提高蜂产品产量和质量来增加收入壮大养蜂场经济实力,这是中国养蜂全行业良性发展所期待的模式。 1、适时加脾扩巢。从春繁开始养强群,不论南方、北方都采用同样方法繁蜂,紧脾时每只蜂王紧成一框,所谓“单脾开繁”。提早春繁期间因为外界还没有天然花粉可以采食,工蜂分泌的王浆少,饲喂蜂王也少,蜂王产卵就少。故提早春繁必须人为地给蜜蜂补足花粉,工

蜂吃了新鲜的人工花粉就会立即变得兴奋起来,积极分泌王浆饲喂蜂王,促使蜂王产卵多产卵快。开繁第一框都要加入带有人工花粉的角粉脾催产,中间留空供蜂王产卵。在南方春繁的蜂群,气温适宜,有天然花粉采进,蜂量好,蜂王产卵快,在哺育幼虫浆水很足的情况下加脾可以适当快一点。春繁经常会受冷空气影响的地区,加第二框脾要等第一框子脾封盖后再加,第二框封盖以后再加第三框,到第三框封盖时新蜂已陆续出房,工蜂将一天比一天多,这时候随着气温升高,外界有少量杂花粉采进,三框封盖子出完后就可以加到满箱的巢脾了。再往后如果幼虫哺育浆量很足的情况下,三至四天就可以加一框粉脾或空脾。春繁单王,双王群最好50%左右,每箱平均9-10框时,停止加脾7-10天,等工蜂量大拥挤时加上空继箱,提上蜂盖子脾,要大量分群的可以多提,不要增群的蜂场,也可适当控制蜂王产卵。到初流蜜时要多造新脾,让蜂王大量产卵,既提高工蜂采蜜粉积极性,又可避免分蜂热。巢箱在大流蜜期应加到单王7框,双王8框。现在都是开巢门运蜂,群势不怕壮,但要注意转运时继箱上最好不要多于5-6框,多余的脾提出箱外转运比较安全。 2、补饲蛋白质饲料增强蜜蜂体质。春季繁殖不好的蜂场,有大部分是开始1-4框子脾面积没有扩大,第一框没有封盖就急着加第二框了,遇到冷空气影响,西北气流控制,就会出现幼虫干浆大量拖子的现象。春繁遇到几次幼虫干浆拖子,就繁殖不了强群。养蜂员要勤观察,多动脑,多钻研蜂群饲养管理技术。比如春繁西北气流控制温度骤降幼虫干浆拖子,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泌浆蜂被西北气流控制

中蜂继箱饲养的原理与方法(三)

中蜂继箱饲养的原理与方法(三) 3.3低温季节继籍的添加适用于平均气温12℃ 以下继箱的添加。在这个时期上继箱主要应预防封盖虫蛹的受冻损失。应在群势达封8足框以上,蜂群出现明显拥挤时才添加继籍。第一次提3~4框封盖子脾入继箱。这些封盖子脾以化蛹中后期,蜡盖已呈现深色的为好。蜂王与卵虫脾留在平箱加上隔王板。平箱中暂不加空巢脾更不宜加巢础框。要注意保温,单箱摆放的,上下巢框都往蜂箱中部集中,两边用隔板隔出自由空间,继箱上的保温覆布直接盖在巢框上粱上,不留上蜂路。巢门只开一端的角巢门,使蜂箱成为暖式蜂巢|与巢门相对的另一端自由空问内,可酌慎填塞保温物。若为两箱一组的,也可将巢框往两箱相邻端靠近。在两箱靠近的外部空间填上保温物。 刚上继箱的一段时间内,不要在平箱中匆忙另加巢础枢或其它空巢框。而应在第二次调老熟封盖子脾上继箱时,从继箱中相应调已羽化出蜂的巢脾到平箱中。一般经二次这样的调整后,工蜂的数量大大增加,蜂群又出现拥挤时,才能另加保存的空巢脾或巢础框,且只能先从边上加入,然后慢慢调中。 低温季节的继箱添加以8足框蜂的群势开始,还可形象地表示为:上/下一4/4一保持原状上下互调一4/ 5—5/6? ? ·的

方式平稳发展,使上下巢框数量基本相等,蜂群能集结成近似球状的蜂团来保温护子。 低温季节要得到整框或大面积子脾的必要措施之一,就是搞好蜂箱底部的外包装保温。 3.4临近流蜜期的继箱添加前述继箱添加适用于离流蜜期还有25天以上,尚能从容壮大蜜蜂群势者。着由于种种原因,流蜜期已逼近,群势又不够强大,为稳夺高产,宜将两个G N式平箱的蜂群合并为1个双箱体群,流蜜期后再重新分开,恢复成两个分隔箱体、两群蜂。并参照前述方法逐渐把这样的蜂群发展成两个继箱群。 4 流蜜期的继箱管理4.1建立起在继箱贮蜜的条件反射由于蜂王被局限在平箱内活动,其对工蜂产生的吸引力会部分削弱贮蜜向上的特性,这在流蜜不大时较为突出。所以,要夺取蜂蜜丰收,有必要强化中蜂贮蜜向上的这一特性,这就要使中蜂习惯于到继箱中取食蜂蜜,建立起继箱贮蜜的条件反射。具体做法为:在经过较长时问的缺蜜后的下一个蜜源流蜜初期,将平箱中贮蜜较多的巢脾调入继箱。取尽平箱中各巢脾上的贮蜜,或将封盖蜜房的房盖削与子房齐平,工蜂取食或搬走蜜后,这些巢房也变成育虫巢房,暂不动继箱巢脾上的贮蜜。同时,在继箱中设置饲喂器,连续奖励饲喂蜂群。在常年继箱饲喂的蜂群中,始终坚持贮蜜巢据主要摆放在继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