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学校加强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特教学校加强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特教学校加强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特教学校加强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聋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

1.心理问题的根源是生理缺陷听力的丧失使聋人利用听觉交往

的渠道受阻,限制了其对外界的感知范围和质量,从而使其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缺乏完整性。生理缺陷导致聋生语言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手段,聋生在认知能力、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很多聋生不能与人正常沟通,自觉低人一等、矮人一截,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闭、自卑、自弃的不健康心理。有时面对来自外界的伤害,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能理智地分析和思考问题,在某些条件下便采取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呈现为脾气暴躁,动辄发怒,甚至挑衅攻击他人等特征。

2.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根源

个别聋哑儿童的父母本身也是残疾人,部分孩子是单亲家庭或者是孤儿,有些家庭的父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和思想观念的落后,这些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存在,致使聋哑儿童与人难以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有的家长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过多地溺爱孩子和过分地保护孩子,事事都经家长大包大揽,严重地剥夺了孩子在成长中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摧残了聋

哑儿童的心理,给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累累伤

痕。这些现象会对听觉障碍孩子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并且走向学校教育的对立面。

育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特别是特殊教育的发展更加滞后,各地重视程度和发展水平还不平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还很匮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等等,这些主客观因素严重制约着聋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当前特教学校教育管理中,从确保听障学生的安全出发,制

定了较严格的封闭或半封闭管理制度,从时空上限制了聋哑学生的社会交往。这无疑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与外界“绝缘”的环境里,把学生的交往空间局限于校园,交往时间局限于有限的作息时间,交往对象局限于一群聋人,这就限制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往往造成聋哑学生退缩、怯懦等不良心态。

4.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社会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在我国,社会对残疾人还缺乏必要的认同,人们对残疾人的关爱和帮助不够。聋人自身生理、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独特性,以及聋人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社会化的内容、途径和方式与众不同。他们的心理敏感度更强,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环境各方面的伤害。面对伤害,一部分学生表现为自卑、胆怯,另一部分学生则选择对抗情绪,而这两种情绪都不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等形式,纠正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通过让家长看一些特殊教育方面的刊物,向家长掌握一些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让家长观看一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残疾人的故事等,让家长消除“残疾孩子无用论”的思想。

2.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教育氛围用良好的校园环境熏陶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听障少年由于交往少,一方面渴望交往,另一方面又不懂如何交往。通过组织开展各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创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班队会、专题讲座等活动,引导听障少年掌握在各种场合中的交往知识、礼仪、技巧,学会了解他人,让他人了解自己,让他们不再封闭自己,去合常人之群,真诚待人。

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培养听障少年的健康心理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可以通过政府、机关、团体、媒体等加强宣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来了解他们,他们虽然身残,但他们同样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以此来消除社会偏见。号召社会各界要大力创造条件,使残疾人和健全人在就业方面享有同工同酬,这样才能避免对残疾人心理上产生的刺激。

总之,聋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作为家长和老师,必须充分认识聋生所面临的困难,高度重视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把与聋生的沟通障碍最小化。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加强施教,以聋儿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探索他们的内心

世界,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法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形成独立的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身残志坚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