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医医疗技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试行第一部分

浙江省中医医疗技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试行第一部分
浙江省中医医疗技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试行第一部分

浙江省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试行)

第一部分

浙江省中医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2017年12月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毫针刺法、拔罐、穴位埋线、针刀、刮痧和中药洗浴等六项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环境要求以及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开展毫针刺法、拔罐、穴位埋线、针刀、刮痧和中药洗浴等六项中医医疗技术的浙江省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512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

WS/T 508 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

WS 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 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

WS/T 511 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针刺法

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6号)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2号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治疗室:门诊或住院区域内为患者进行治疗操作的房间。

3.2 诊疗室:门诊区域内医生接待患者,对患者进行问诊、物理检查、诊断与治疗功能的房间。3.3 手卫生: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3.4 毫针刺法: 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

络、脏腑功能而防治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

3.5 Ⅳ类环境: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室、治疗室;消毒后空气中平均沉降菌应≤4CFU/(直径9cm

平皿·5min)、物体表面的平均细菌菌落数应≤10CFU/cm2。

3.6 Ⅱ类环境:非洁净手术室(部)或其他保护性隔离病区,消毒后空气中平均沉降菌应≤4CFU/(直

径9cm平皿·15min)、物体表面的平均细菌菌落数应≤5CFU/cm2。

3.7 环境表面:医疗机构建筑内部表面和医疗器械设备表面,前者如墙面、地面、门、窗、家具台面

等,后者如治疗车、医疗仪器的表面等。

3.8 医用织物: 医疗机构内可重复使用的纺织品,包括患者使用的衣物、床单、被罩、枕套;工作人

员使用的工作服;手术衣、手术铺巾;病床隔帘、窗帘以及环境清洁使用的布巾、地巾等。3.9 消毒: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过程。3.10 作用时间:人体、器械、器具和物品以及环境表面受到消毒或灭菌因子作用的时间。

3.11 污点清洁与消毒:对被患者少量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等感染性物质小范围污染的环境

表面直接进行清洁与消毒。

3.12 拔罐:以罐为工具, 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 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

部位, 以产生良性刺激, 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拔罐常用罐具包括玻璃罐、竹罐、陶罐和抽气罐等。

3.13 针罐法:针刺与拔罐相配合的治疗方法。包括留针拔罐、出针拔罐、刺络拔罐等。

3.14 灭菌: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

孢和真菌孢子。

3.15 血罐:指使用针罐法拔罐后的罐具,其通常被血液污染。

3.16 消毒湿巾:以非织造布、织物、无尘纸或其他原料为载体,纯化水为生产用水,适量添加消毒

剂等原材料,制成的具有清洁与消毒作用的产品,用于人体、一般物体表面、医疗器械表面及其他物体表面的消毒。

3.17 针刀治疗:一种闭合性组织内松解术,介于手术与非手术之间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将中医的针

灸和西医的手术刀有机结合,通过切割、剥离、松解病变组织而达到治疗目的。

3.18 穴位埋线:在针灸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具将医用可吸收外科缝线或其他可吸收线体植入

腧穴内,利用其对腧穴的持续刺激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3.19 刮痧: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蘸取一定的介质,在患者体表一定部

位或者穴位上的皮肤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使脏腑秽浊之气经腠理通达于外,从而促使气血流畅,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3.20刮痧器具:包括刮痧板和刮痧介质容器。刮痧板是刮痧的主要用具,要求边缘光滑,四角钝圆。

3.21刮痧介质:为了避免皮肤损伤,同时减少刮痧阻力,增强刮痧疗效使用的液体;常见的刮痧介

质有水剂、植物油等。

3.22中药洗浴: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选取适当的中草药,经加工制成中药

浴液,进行全身、半身沐浴或局部浸浴(如坐浴、足浴、面浴、目浴等),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中药外治疗法。

4 环境要求

4.1 治疗环境要求

毫针针刺、拔罐、刮痧、局部中药洗浴宜在治疗室或诊疗室进行,住院患者可在床边进行。针刀和埋线治疗操作应在独立的微创治疗室进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在门诊手术室进行。全身、半身洗浴宜在独立治疗室进行。治疗室或诊疗室内应配备经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无菌物品管理并落实感染控制相关措施。

4.1.1 治疗室或诊疗室面积应与诊疗活动相适宜,诊疗室问诊区和治疗区应分区明确,微创治疗室应

划分无菌准备区和治疗区;能自然通风或有机械通风设施。

4.1.2 治疗室或诊疗室设施:应配备治疗床、储物柜、治疗车、手卫生设施、利器盒、医疗垃圾桶、

非医疗垃圾桶。

4.1.3 治疗室和诊疗室可以安置多张治疗床,床间距适宜(至少1.0m),有保护患者隐私设计,如床

帘,屏风等。

4.1.4 手卫生设施要求:应配置非手触式水龙头、干手设施、洗手液/皂液、速干手消毒剂等;速干手

消毒剂应放置在方便、可及的地方;在醒目位置应配备洗手流程图。

4.1.5 治疗车要求:宜配置移动双层治疗车,上层放置消毒或清洁物品,下层放置医疗废物桶、利器

盒等污染物品。

4.1.6 物品有序放置,位置相对固定,标识清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的消毒产品(如速干手消

剂等)、一次性无菌物品需注明有效时间。

4.1.7 非医疗废物和医疗废物分开放置,并标识清楚。复用物品(如医用织物、医疗器械等)应洁污

分开放置,并标识清楚。

4.2 洗消环境要求

应设置独立的复用中医器具清洁消毒室,与诊疗区域分开。所有中医器具宜集中处置,由专人负责。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

4.2.1 洗消室面积应与洗消工作量相适宜,选址时空气流向做到由洁到污,自然通风良好或有机械通

风设施,机械通风次数应≥10次/小时。

4.2.2 洗消室设施:应配有污染器具回收容器、操作台、手工清洗槽、相应清洗消毒用具、干燥设

施、消毒后器具存放容器及相应个人防护用品。

4.2.3 手工清洗槽要求:应配备冲洗槽、洗涤槽、漂洗槽、消毒槽、终末漂洗槽;冲洗槽和洗涤槽可

共用,消毒槽可用其他加盖的浸泡容器代替。

5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1 操作前准备

5.1.1 环境要求:治疗室或诊疗室在接诊第一位患者前,空气和物体表面应达到GB15982《医院消

毒卫生标准》Ⅳ类环境消毒卫生要求,微创治疗室应达到Ⅱ类环境要求卫生要求。连续接诊患者时,应在清理上一位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和环境后,才能接诊下一位患者。

5.1.2 物品准备:操作者应先进行手卫生(流动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剂进行手消毒),再准备治疗过

程需要的用品;查看消毒产品、无菌物品的有效期。

5.1.3 病人评估:核对患者身份,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明确有无禁忌症,查看施术部位皮肤是否完

整等。

5.1.4 患者准备:置患者于舒适合理体位,暴露操作部位,同时做好患者隐私保护。

5.2毫针刺法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2.1 操作者手卫生:用流动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剂进行手消毒。

5.2.2 皮肤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选用合适的皮肤消毒剂,以腧穴部位中心点由内向外

旋转涂擦,消毒直径应≥5cm,擦拭次数和作用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消毒棉签或棉球应一穴一换。

5.2.3 施术过程中,手指如需接触消毒后皮肤时,应达到卫生手消毒要求(速干手消剂进行手消毒);

如某些刺法需触及针体时,应根据操作实际戴无菌手套或用无菌棉球做间隔物或至少做到卫生手消毒。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和腧穴部位的不同选取合适的毫针。将针刺入腧穴,一般留置20min~30min,可根据病情确定是否延长或缩短留针时间。

5.2.4 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或棉签轻压针刺部位,以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5.2.5 个人防护:操作者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风险时应戴乳胶手套。

5.2.6 观察: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变化,并询问患者感受,如有晕针等情况应即刻

停止操作,给予相应的处置。

5.2.7 患者安置:协助患者着衣,嘱其避风寒,保持施术部位温暖。

5.2.8 物品整理:一次性毫针使用后放入利器盒;拆包未用完的毫针应在4h内使用,超过时间应丢入

利器盒。其他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放入医疗废物袋/桶。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必须一人一用一抛弃。床单应一人一用一换,建议使用一次性床单。

5.2.9 环境整理:治疗床及周围环境若有肉眼可见的血液、体液等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医用

织物。若没有发现肉眼可见污染物,待物品清理归位、操作者行手卫生,再接诊下一位患者。

5.3 拔罐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3.1 操作过程

5.3.1.2 根据治疗目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罐具和相应拔罐方式。若实施针罐法,则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

穴皮肤上选用合适的皮肤消毒剂,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旋转涂擦,消毒直径应≥5cm,

擦拭次数和作用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消毒棉签或棉球应一穴一换。

5.3.1.3 留罐时间:可根据年龄、病情、体质等情况而定。一般留罐时间为5 min~20min,若肌肤

反应明显、皮肤薄弱、年老与儿童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5.3.1.4 施术后处理:起罐后应用无菌棉球或棉签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或血迹,

若罐斑处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自可消退。起罐后如果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

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可用灭菌针头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用无菌敷料覆盖。若

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若用针罐法,起罐后用无菌棉签或棉球擦干血

迹,再用消毒棉签或棉球对拔罐处皮肤进行消毒,必要时在挑刺部位用无菌敷料覆盖保护。

若用拔罐治疗疮痈,起罐后应拭净脓血,并常规处理疮口。

5.3.1.6 患者安置:协助患者着衣,嘱其避风寒,保持施术部位温暖。

5.3.1.7 物品整理:使用后的罐具及时送至清洗消毒室。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必须一人一用一

抛弃。床单应一人一用一换,建议使用一次性床单。

5.3.1.8 环境整理:治疗床及周围环境若有肉眼可见的血液、体液等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医

用织物。若没有发现肉眼可见污染物,待物品清理归位、操作者行手卫生,再接诊下一位患

者。

5.3.2 罐具清洗消毒

消毒原则:罐具应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或灭菌)。耐热、耐湿的罐具首选机械清洗、湿热消毒;不耐热的罐具可手工清洗、化学消毒。罐具应达到高水平消毒或灭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

5.3.2.1 机械清洗、湿热消毒:应符合A0值≥3000(相当于90℃/5min,或93℃/2.5min)要求。

手工清洗消毒:清洗消毒步骤包括冲洗、洗涤、漂洗、沥干后浸泡消毒(或灭菌)、终末漂洗、干燥后放入清洁消毒贮存容器备用。清洁后的罐具应完全浸泡于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或用其他高水平消毒剂浸泡消毒(具体浓度和消毒时间参照产品说明书)。血罐

等被血体液污染罐具应用含有效氯1000-20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或用其他高水平

消毒剂浸泡消毒或灭菌剂浸泡灭菌(具体浓度和消毒时间参照产品说明书)。

注:关于含氯消毒剂浓度的说明:常规开展清洗质量监测,保证清洗效果的情况下,血罐等被血体液污染的罐具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没有常规开展清洗质量监测的或没法保证清洗质量的情况下,

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

有油渍、药液污染的走罐、水(药)罐等,需先用清洁剂去除油渍等附着物,再进行高水平消毒。

用于各类传染病患者的罐具,不论是否被血液、体液等污染,均需采用高水平消毒(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或使用一次性罐具。

7天。

5.3.3 其他注意事项

拔罐前应充分暴露应拔部位,非因治疗需要,应避免与有未愈合痂块,痘、疖等皮肤接触,如拔罐触及这些区域,需按血罐清洗消毒处理。毛发浓密影响操作者宜剪去毛发。

5.4 针刀治疗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4.1 操作者准备:用流动水洗手,行外科手消毒,戴帽子、医用外科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5.4.2 皮肤消毒:定位后进行皮肤消毒。选用合适的皮肤消毒剂,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旋转涂擦,

消毒直径应≥15cm,擦拭次数和作用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

5.4.3 操作者戴无菌手套,行局部麻醉(需要时),施治部位应铺大小适宜的无菌单,完成针刀定向、

刺入、剥离、出针过程。

5.4.4 出针后用无菌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待血止后予以无菌敷料覆盖。

5.4.5 观察: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变化,并询问患者感受,如有晕针等情况应即刻

停止操作,给予相应的处置。

5.4.6 治疗后患者安置: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观察15min无不适方可离院。嘱其保持施术

部位清洁、干燥,48h后可去除敷料。治疗后1d-2d内局部有疼痛,为正常现象,若2d后局部出现红肿、渗血渗液等不适,应及时就诊。

5.4.7 物品整理:一次性针刀及注射器针头使用后放入利器盒,其他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放入医疗废

物袋/桶。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必须一人一用一抛弃;复用的医疗器械(如弯盘等)置于密封容器中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床单应一人一用一换,建议使用一次性床单。

5.4.8 环境整理:治疗床及周围环境若有肉眼可见的血液、体液等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医用

织物。若没有发现肉眼可见污染物,待物品清理归位、操作者行手卫生,再接诊下一位患者。

5.5穴位埋线治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4h内未使用完的丢入医疗废物袋/桶。

5.5.3 皮肤消毒:应选择合适的皮肤消毒剂,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旋转涂擦,消毒直径应≥15cm,

擦拭次数和作用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操作时应一穴位一消毒一进针。

5.5.4 埋线:施治部位应铺大小适宜的无菌单,操作者将针尖刺入穴位,用针芯抵住缝合线缓缓退出

针管,将缝合线留在穴位内。出针后,根据埋线部位出血等情况用无菌棉球或棉签及时按压针孔止血或用无菌敷料覆盖。

5.5.5 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变化,并询问患者感受,如有晕针等情况应即刻停止操

作,给予相应的处置。

5.5.6 患者安置: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观察15min无不适方可离院。嘱其保持施术部位清

洁、干燥,避免沾水,若治疗2d后局部出现红肿、渗血渗液,化脓等不适,应及时就诊。5.5.7 物品整理:一次性针具使用后放入利器盒,其他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放入医疗废物袋/桶。一次

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必须一人一用一抛弃;复用的医疗器械(如剪刀及弯盘等)置于密封容

器中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床单应一人一用一换,建议使用一次性床单。5.5.8 环境整理:治疗床及周围环境若有肉眼可见的血液、体液等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医

用织物。若没有发现肉眼可见污染物,待物品清理归位、操作者行手卫生,再接诊下一位患者。

5.6刮痧疗法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6.1 操作过程

环境整理:治疗床及周围环境若有肉眼可见的血液、体液等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医用织物。

若没有发现肉眼可见污染物,待物品清理归位、操作者行手卫生,再接诊下一位患者。

5.6.2 刮痧器具清洁消毒

首选机械清洗、湿热消毒,符合A0值≥3000(温度90℃/5min,或93℃/2.5min)。若选择化学消毒,在规范清洗的基础上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或用其他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具体浓度和消毒时间参照产品说明书)。刮痧器具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有效氯1000-20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若选用其他消毒剂,消毒方法应按产品使用说明执行。

3 将干燥后的刮痧板放在洁净储物箱内,清洁保存备用,有效期7d。容器每周清洁消毒一次,遇有

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5.7中药洗浴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7.1 操作过程

操作者手卫生:用流动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剂进行手消毒,当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乳胶手套。

药浴容器内套一次性清洁药浴袋,盛装药浴液为患者泡洗。注意控制水温和适宜的泡洗时间。

观察患者的反应,病情变化、创面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治疗后患者安置: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需要换药者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换药。

物品整理: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使用后放入医疗废物袋/桶。药浴液及内置一次性清洁药浴袋应一人一用一更换,不应重复使用。使用后将一次性清洁药浴袋连同药浴液一并去除,避免药浴液遗撒容器内。使用后的浴巾、毛巾等医用织物放入医用织物袋集中送洗、消毒,浴巾、毛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床单、坐垫等医用织物做到一人一用一更换,如被血液、体液或药浴液污染的应及时换洗。

环境整理:治疗床及周围环境若有肉眼可见的血液、体液等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医用织物。

若没有发现肉眼可见污染物,待物品清理归位、操作者行手卫生,再接诊下一位患者。

5.7.2 洗浴复用物品消毒

5.7.2.1 重复使用的药浴容器每天使用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或低水平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清洁并进行

高水平消毒,干燥保存备用。

5.7.2.2 洗浴织物如浴巾、毛巾等的清洗、消毒,首选机械清洗、湿热消毒,符合A0值≥600(相当

于75℃/30min或80℃/10min)。若选择化学消毒,在规范清洗的基础上可用含有效氯

5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清水漂洗干净后干燥备用。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有效氯1000-20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若选用其他消毒剂,消毒方法应按产品

使用说明执行。

5.8 治疗室或诊疗室恢复备用状态要求

5.8.1 环境清洁消毒:应遵循WS/T 512《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的清洁、消毒原

则。治疗活动结束后,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保洁人员对诊疗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清洁消毒频率至少一天2次。被医务人员和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消毒,擦拭顺序由上到下,由内向外;被少量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和地面实施污点的清洁与消毒。被大量的(≥10mL)患者血液等体液污染时,应先采用可吸湿性材料清除污染物,再根据污染的病原体特点选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5.8.2 医用织物整理:床单、枕套等医用织物应一人一用一换,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被芯、枕芯、

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使用后的床单等医用织物按WS/T 508《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收集和转运。

5.8.3 废物处置:清理治疗区内的医疗废物和非医疗废物,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

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实施密闭转运。医疗废物在治疗区内暂存不超过48小时(包括利器盒)。

5.8.4 所有物品归位,恢复治疗区整洁。

5.8.5 空气消毒: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

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不良时可选择合法、有效的空气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室内无人条件下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5.8.6 做好环境清洁消毒等相关记录。

6 其他管理要求

6.1 本规程强烈建议使用一次性针具,包括毫针、针刀等,避免使用复用针具。确有需使用复用针具

时,其清洗消毒流程遵照《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2号)执行。

6.2 操作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根据血液、体液暴露风险,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6.3 无污水处理设施的医疗机构,复用中医器具应先用吸湿材料吸附去除可见污染,在进行规范的清

洁消毒流程。

6.4 明确有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应安排单间进行治疗,不允许与其他患者共处一室,并根据WS/T 511

《经空气传播疾病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要求落实患者转运、安置、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工作。

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应及时转至定点收治医院救治。

6.5 接诊新发或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患者时,应在标准预防基础上根据相关规范做好隔离防护。

6.6 接诊经接触或血源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应根据WS/T 311《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做好相关隔离和

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刺法灸法学》2016年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方剑乔、吴焕

[2]Arya Nielsena, Ben Kliglera, Brian S. KollbaIntegrativeAddendum: Safety Standards for

Gua sha(press-stroking) and Ba guan (cupping),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2014) 22, 446—448

[3]《针刀医学原理》200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朱汉章

[4]《针刀治疗学》,2012年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吴绪平

[5]《微创穴位埋线实用技术》,2011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编:马立昌单顺张金霞

[6]《中医穴位埋线疗法》,2010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编:任树森

[7]《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2015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8]《中医护理学》,201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孙秋华,孟繁洁

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医院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根据《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制定此制度,请遵照执行。 1、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4、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 2017年7月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每次推拿治疗前后,医生须按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 5、施灸物品燃烧易产生烟雾,应注意选取排风条件好的区域或安装排烟系统。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及中药淋洗技术等。 2、应选取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的诊疗场所。采用自然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 3、每日诊疗活动结束后,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 4、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5、进行穴位敷贴时,贴敷部位皮肤应完整、洁净,如有污渍等皮肤不清洁状况,可用75%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后再敷药。 6、敷熨熏浴类诊疗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保持清洁,遇到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75%乙醇消毒。 7、穴位敷贴使用的毛巾、胶布、纱布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盛装药液的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 8、患者每次使用过的熏蒸床以500mg/L含氯消毒溶液擦拭,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熏蒸锅定时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熏蒸室每日诊疗结束后紫外线照射1小时。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试题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试题 科室 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 1、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应遵循 ________ 的原则,要求达到— 2、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 ____ 清洁为主,每 日_次。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采用 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_________________ 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时间min 。 3、针刺操作前应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 ___ 无 ___ ,有效期内使用。 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____ ,无菌针具包装打开操作—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4、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治疗后,嘱患者 ____ 小时内局部皮肤避 免沾水。 5、针具进入皮下无菌组织,属于 ______ 操作必须达到_____ 水平。 6、一次性针具应使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产品,必须一—一—一 废弃,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专用_______ 中,集中处置,严禁重复使用。 7、中医微创技术操作皮肤消毒范围:以 _____ 为中心,由—向—缓 慢旋转,逐步涂擦,共—次,消毒皮肤范围直径应》_cm。 8微创针具盛放容器不得使用___________ 或______ 替代。有侧孔的不锈钢盒可以作为针具容器,但应____________ 并符合《医院消毒

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10.2灭菌包装要求。 9、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 ______ ,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_____ 使用。 10、肛门、直肠、结肠局部有感染病灶者,必须使用 ____ 灌肠器具, 按_____________ 处置,严禁______ 使用。 11、治疗部位存在______ 、___ 及________ 等,不宜进行刮痧治疗。 12、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 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________ 手套。13、患者施治部位皮肤应 ____ 没有 ______ ,刮痧部位可使用热毛巾 或一次性纸巾或生理盐水棉球或75临醇棉球进行______ 或____ 。 14、重复使用的刮痧器具应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易 ________ 。 15、刮痧器具如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 _____________ ,再用含有效 氯—L ?mg/L 消毒液浸泡消毒,时间大于_______________ 分钟,清水冲洗,干燥保存。 16、刮痧润滑油应_______ ,保持清洁干净,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 17、穴位敷贴使用的胶布、纱布应一—一—一 ______ ,一次性使用。 18、中药湿热敷技术中使用的湿敷垫应一人一用一更换,使用后清洁 和消毒,A o值至少达到_____ 。盛装药液的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 一消毒。 19、针罐或刺络拔罐时皮肤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 毒棉球擦拭_____ 以上部位。 20、血罐的消毒液浓度应为有效氯mg/L ,浸泡时间〉—in 。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 1、毫针技术 (1) 2、头针技术 (2) 3、耳针技术 (3) 4、腹针技术 (4) 5、三棱针技术 (5) 6、皮肤针 (6) 7、穴位注射疗法 (8) 8、电针技术 (9) 9、醒脑开窍技术 (10)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4) 1、直接灸技术 (14) 2、隔物灸技术 (15) 3、悬灸技术 (16) 4、天灸技术 (17) 5、温针灸技术 (18) 6、热敏灸技术 (19)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3) 刮痧技术 (23)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4) 1、拔火罐技术 (24) 2、留罐技术 (25)

4、走罐技术 (27) 5、针罐技术 (28) 6、刺络拔罐技术 (29) 7、刮痧拔罐技术 (30) 五、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32) 1、运动关节推拿技术 (32) 2、小儿推拿技术 (36) 六、敷熨熏浴类疗法操作规程 (39) 1、穴位贴敷技术 (39) 2、中药熨敷技术 (42) 3、冷敷技术 (43) 4、湿敷技术 (44) 5、熏蒸技术 (45) 6、泡洗技术 (45) 7、中药灌洗肠技术 (46) 七、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8) 1、复位技术 (48) 2、夹板固定技术 (49) 3、石膏固定技术 (50) 4、牵引技术 (54) 5、正骨技术 (57) 八、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 (59)

2、痔结扎技术 (59) 3、挂线技术 (60) 4、注射固脱技术 (63) 九、其他类技术操作规程 (65) 1、经穴光疗技术 (65) 2、中药换药技术 (65) 3、中医放血疗法 (66) 4、脐疗技术 (67)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

第二章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 在我们周围,微生物无处不在,目前,我国带菌者有2亿多人。现在,全球警惕传染病,疟疾和血吸虫也正在复苏;脑膜炎、丙肝、结核全球告急,以及爱滋病病毒等等。近三十年来,随着大量新疗法和新医疗技术的引进,抗生素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细菌变异增多、加快,使得医院感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受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医院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护士是各种操作的执行者,所以,掌握有关医院感染的知识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一、概述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医院感染: 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探视者和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受到感染并出现 症状者。 包括:⑴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⑵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不包括:⑴入院前已经开始的感染 ⑵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二)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直接感染—指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 1.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间接感染—通过水、空气、医疗器械的感染预防措施: 1)加强清洁、消毒、灭菌、隔离、监测、自我防护工作 2)加强医院后勤部门食堂、洗衣房、污物处理、血库及供应室的管理是预防交叉感染的可行、有效的方法。 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是指寄居在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的感染。 机体抵抗力低下是自身感染的前提和条件: 常发生在慢性病人、年老体弱、化疗、放疗和非合理使用抗生素病人身上。 预防措施: 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易感人群的机体抵抗力,就能减少自身感染的发生。 3.母婴感染 指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发生的感染 (三)医院内感染的传染链 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三个环节构成。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应该从感染链中的三个环节入手,既切实控制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二、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一)主观因素 1.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及危害性认识不足 2.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 3.对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不完善,工作不到位 4.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法制观念不强 5.经费物质保障与预防感染工作不相适应 (二)客观因素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案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预防隔离技术 隔离的技术和措施比较复杂,一般是针对病原体的播散而设置,称为屏障护理。在实施时应根据每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选择 1、隔离区域划分 为了保证消毒隔离能顺利进行,符合质量管理要求,在隔离区域应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的物品必须严格分开,未经消毒处理者,不得混用。人们在此区域内活动应遵循一定规则。 2、隔离室 设置隔离室的目的是将感染源和易感者从空间上分开,减少病原体经任何途径的传播机会,也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执行隔离常规。有单人隔离室和同室隔离两种。 隔离室要有卫生设施,室外要有缓冲区,有必需的隔离用物。 3、探视者的管理 探视者进入隔离的病人房间之前要报告护士站,医务人员要指导其正确使用口罩、手套及隔离衣,并督促执行其他预防隔离措施。 4、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的使用 各种类型的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以提供屏蔽保护。戴口罩可以防护口、鼻吸入气溶胶。口罩、面罩和护目镜可阻止感染性血液和体液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应盖住口鼻部,用过的口罩应及时处理,脱口罩后应立即洗手。不可将口罩存放在口袋内或挂在颈上、胸前反复使用。 5、卫生洗手 洗手是重要的预防感染的技术之一。为保护病人、保护自己,必须认真坚持洗手。洗手分为卫生洗手和外科洗手, 洗手目的去除手上污垢和暂居微生物 洗手指征(1)接触病人前后,尤其是在接触有破损的排放、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3)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4)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5)在同一病人身上,当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6)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 洗手程序(1)双手掌心相互搓擦;(2)手指掌面与手掌搓擦;(3)一手手掌覆盖于另一手的手背,双手手指、手指两侧及指蹼交叉摩擦,同时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手背,然后交换;(4)双手互握,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指背,然后交换;(5)一手的拇指放于握拳状的另一手掌中转动搓擦,然后交换;(6)一手的指尖放于另一手的手掌搓擦,然后交换;(7)一手手指掌面及手掌包绕另一手的腕部转动搓擦,然后交换。 6、手的消毒 目的去除暂居微生物及破坏或抑制部分常居微生物。 指征(1)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2)诊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3)接触每例传染病人和多重耐药菌株定植或感染者之后。(4)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之后。(5)接触致病微生物污染物品之后。(6)双手需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某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通州区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 规范 2012年8月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4种) 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4.三棱针技术 5.眼针技术6.火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8.穴位注射疗法 9.皮内针技术10.醒脑开窍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12.鼻针技术 13.电针技术14.口唇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5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热敏灸技术 5.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种) 1.刮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7种) 1. 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操作规范(2种) 1.针刀技术2.拨针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8种) 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 5.熏蒸技术6.泡洗技术

7.淋洗技术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8种) 1.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 7.牵引技术8.练功康复技术九、肛肠类技术操作规范(3种) 1.注射固脱技术2.痔结扎技术 3.挂线技术

一、针刺疗法操作规范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守则

精心整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病房按时开窗通风;特殊呼呼道感染病人,执行标准预防;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 添加灭菌水,每天更换。 (十一)冷凝器应始终保持在最低位,冷凝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十二)一次性气管插管、吸痰器、呼吸机螺纹管严禁重复使用。

(十三)呼吸机外表面清洁消毒每日一次,包括界面、键盘、万向臂架、电源线、高压气源管路等。污染严重和呼吸机用毕终末消毒时,须用75%医用酒精擦拭触摸屏式操作面板,擦拭时应避免液体进入呼吸机内部。 (十四)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量减少机械通气和插管天数。在拔插管或解除气囊前,需将插管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 膜。 (五)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六)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七)留取尿标本时,以无菌方法从导尿管留取尿液,以保持集尿系统的密闭性。 (八)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九)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四)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六)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做好导管的护理。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脑卒中所致瘫痪,脑瘫,周围神经损伤,颈肩腰腿痛,各种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炎,尿潴留,聋哑,癔症,月经不调,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和功能失调等。 二、禁忌症 晕针,出血性疾病,皮肤感染症,孕妇下腹部,虚脱无脉等。 三、准备工作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四、操作方法 (一) 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二) 进针角度和深度 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 腧穴。 (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 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 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考试题及标准答案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 感染。 2、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 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3、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 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单选题:(每题0.5分,共25分) 1.医疗机构住院床位总数在(A )应当设立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A、100张以上 B、1000张以上 C、 100张以下D、50张以上 2.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在( B )内 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A. 12小时 B. 24小 时 C. 36小时 D. 48小时 3、床单位首选消毒方法为( C ) A、日光曝晒 B、紫外线照射消毒 C、床单位臭氧消毒 器消毒 D、甲醛薰蒸 4.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次序应为( A ) A、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 B、感染伤口-隔 离伤口-清洁伤口 C、清洁伤口-隔离伤口-感染伤口 D、隔离伤口-感 染伤口-清洁伤口 5.置于无菌储槽中的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 不得超过多少小时?( D ) A、2小时 B、4小时 C、 8小时 D、24小时 6.手术器械、腹腔镜、膀胱镜、导尿管、口腔科牙钻、输液器械、输血器按医用物品的危险度应属于哪一类( A ) A.高度危险用品 B.中度危险用品 C. 低危险用品 7.启封抽吸的各种溶酶超过多少小时不得使用?( C ) A、4小时 B、8小时 C、24小时 D、12小时 8.医院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表现为:( D ) A.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B. 不适当的联合用药 C. 无适应证或适应证不明确 D. 以上都是 9.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少量药物性废物应当分别投入以下那种颜色垃圾袋中( A ) A、黄色垃圾袋B、黑色垃圾袋C、 红色垃圾袋 D、以上都可投 E、以上都不可投 10.医疗活动中用过的医用针、缝合针、备皮刀、手术刀等锐器应投入以下那种颜色容器或垃圾袋( D ) A、黄色垃圾袋 B、黑色垃圾袋 C、红色垃圾袋 D、黄色标志容器盒 E、以上都可 投F、以上都不可投 11.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除应设置明显的警告标识外,还应有相关的安全措施是( G ) A、防渗漏 B、防鼠 C、防蚊蝇 D、防蟑螂 E、防盗 F、预防儿童接触 G、以上都是 H、以上都不是 12.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国际洗手日为哪一天?( C ) A、10月5日 B、10月10日 C、10月15日 D、10月25日 13.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除应当标有明显警示标志外,还应有相关文字标识,其标识内容有( E ) A、医疗废物产生单位 B、产生日 期 C、主要内容物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摘要: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关键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医院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 (一)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 引起自身感染。 (二)外源性感染指由环境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 1.交叉感染在医院内或他人处(病人、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 2.环境感染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 (一)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

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医院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根据《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制定此制度,请遵照执行。 1、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4、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 2017年7月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每次推拿治疗前后,医生须按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 5、施灸物品燃烧易产生烟雾,应注意选取排风条件好的区域或安装排烟系统。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及中药淋洗技术等. 2、应选取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的诊疗场所。采用自然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 3、每日诊疗活动结束后,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 4、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5、进行穴位敷贴时,贴敷部位皮肤应完整、洁净,如有污渍等皮肤不清洁状况,可用75%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后再敷药。 6、敷熨熏浴类诊疗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保持清洁,遇到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75%乙醇消毒。 7、穴位敷贴使用的毛巾、胶布、纱布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盛装药液的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 8、患者每次使用过的熏蒸床以500mg/L含氯消毒溶液擦拭,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熏蒸锅定时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熏蒸室每日诊疗结束后紫外线照射1小时。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 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切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 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 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 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 (1)上呼吸道疾病 1、急性(慢性)鼻窦炎; 2、急性(慢性)鼻炎; 3、感冒; 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2)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慢性)气管炎;2、支气管哮喘。 1 (3)眼科疾病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我部组织制定了《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一一年一月十七日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医院感染地预防与控制教案设计

第十一章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医院感染概述 医院是各种患者集中的场所,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且耐药性强,大量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导致医院感染不断增多,这不仅使医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因此防治医院感染成为当务之急。 一、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 医院内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受到 感染并出现症状 (二)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1、外源性的感染(交叉感染):病原体由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而形成的感 染 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一)机体内在因素 1、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等。 2、病理因素由于疾病使患者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 3、心理因素个体的情绪、主观能动性、暗示性作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其免疫功能和抵抗力。 (二)机体外在因素 1、诊疗活动现代诊疗技术和先进的药物应用对医学的发展具有强大推动作用,在造福人类健康的同时,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1)侵入性诊疗机会增加:现代诊疗技术尤其是各种侵入性诊疗的增加。 (2)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治疗过程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

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 3、医院管理机制医院感染制度不健全,或者虽然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但只是形式主义;医院感染管理资源不足,投入缺乏;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缺乏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都会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三个基本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三者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就 导致感染 (一)感染源:医院内感染主要包括以下感染源 1、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原携带者 2、患者自身 3、动物感染源 4、环境储源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外源性感染的主要途径 方式:直接接触、间接接触 2、空气传播:以空气为媒介,有飞沫核传播、菌尘传播 3、注射、输血传播 4、饮水、食物传播 5、生物媒介传播 (三)易感宿主: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因此,医院感染常见的人群主要有:①婴幼儿及老年人;②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③营养不良者;④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⑤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者; ⑥接受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者;⑦手术时间长者;⑧住院时间长者;⑨精神状态差、缺乏主观能动性者。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 达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 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 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 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题doc资料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试题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培训试卷(2017.08.09) 科室: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 1、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依据《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的要求,遵循先清洁、再的原则,采取卫生的方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污垢、无碎屑、无。 2、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洁为主,每天次。发生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 min. 3、床单(罩)、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更换。 4、每间诊室应配备至少一套洗手设施、充足的手卫生及干手物品,包括、非手触式水龙头、、免洗手消毒剂等,宜使用一次性包装的洗手液,重复灌装的洗手液容器,应清洁与消毒。 5、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无破损,有效期限内使用。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过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6、针刺操作前应先遵照洗手法洗手,再用75%乙醇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为不同患者操作时应洗手或手消毒。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手套。 7、皮肤消毒方法: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擦拭遍。 8、皮肤消毒范围:以部位为中心,以涂擦为主,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9、针具进入皮下无菌组织,属于侵入性操作必须达到水平。 10、一次性针具应使用符合相关要求的产品,必须一人一用一废弃,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按损伤性医疗废物处理,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专用利器盒中,集中处理,严禁使用。 11、在诊疗或针具清洗消毒过程中一旦发生针刺伤害,立即使用和流动水反复冲洗伤口,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或0.5%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