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仪表工程(代码085203)

仪器仪表工程(代码085203)
仪器仪表工程(代码085203)

仪器仪表工程(代码085203)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仪器仪表是人类获取信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仪器仪表工程是提供检测、计量、监测和控制装置、设备与技术的综合性工程领域,通过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测试计量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为人类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保障,广泛涉及到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和与人们日常生产相关的各个方面。仪器仪表工程领域涉及:产品研制、工艺开发、装备设计、技术改造、质量控制、计量测试、企业管理、新装置建设、项目规划、引进装置消化吸收、工程可行性研究等。随着仪器仪表领域的技术发展,新型传感器及信息获取、过程测控系统、装备及集成技术、微系统测量控制仪器仪表及制造技术、新型计量测试仪器及计量基准研究等逐渐成为本领域的重要技术发展趋势。仪器仪表工程领域适用于国民经济建设中各个领域从事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工程建设、企业管理及专业教育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二.研究方向

1.测控技术与智能系统

该研究方向以测控技术、智能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为研究对象,基于自动控制原理、模式识别、最优化、光学检测等理论与技术,开展生产线智能制造的在线检测、信号处理、模式匹配、优化控制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等的研究。

2.地球探测仪器

该研究方向以地球物理勘探和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实现为研究对象,基于嵌入式系统、信号处理、物探解释方法等原理,开展高密度电法地层构造层析成像系统、弹性波CT成像无损检测、地震方法检测系统等的研究与实现。

3.复杂过程参数检测

该研究方向以复杂工业现场生产过程难测参数为研究对象,基于电子、计算机、嵌入式等技术,开展复杂过程参数检测和基于多参数的生产过程建模的新方法、新理论的研究。目前该方向主要针对钢铁企业连续铸造生产过程的温度、液位、多参数融合生产预测模型等展开研究;对烟草企业物流运输、堆垛机仓储系统等的生产线安全检测展开研究。

4.质谱分析与生物医学仪器

以质谱分析理论与仪器研制相结合,发展新型离子化方式和无标样质谱定量分析测试技术,构建多维分离-质谱联用检测平台,拓展质谱分析方法在生命科

学、医学、食品等领域中的应用。目前该方向主要开展了化学电离新方法和新型质谱离子源的研究、小型质谱仪研制、微波等离子体质谱创新应用基础研究、分子闻诊技术研究、快速判断恶性肿瘤切除完全与否的质谱学方法研究。

三.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积极为国家建设服务,有社会责任感。

2.以行业对仪器仪表工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殊需求为导向,坚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和仪器仪表工程领域重大实际应用,以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主线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工程项目,确定工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侧重培养核电子学与智能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新能源技术与装备、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地球物理勘探仪器等方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以实际工程项目或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具有良好的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4.身心健康状况良好。

四.课程设置

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

学期

备注

一二三

学位课程公共基础课

10001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研究

36 2 √

必修6个学分10001002

10001003

英语(Ⅰ、Ⅱ)

14

4

4 √√

专业必修课

12100052 数值分析40 2 √

4门课

必修8个学分120601041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40 2 √

120603011现代传感器技术40 2 √

120603021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40 2 √

非学

位课程专业选修课

120603031 仪器仪表工程与学术前沿40 2 √原则上提供不

超过10门课

程供学生选择

学生根据研究

方向选修至少

10个学分

(5-6门课)

(学制为2年

的6个学分)120601031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40 2 √

120601021 光电检测理论及方法40 2 √

120601081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40 2 √

120602021 物联网技术40 2 √

120601131 先进控制技术40 2 √

120603041现代图像处理40 2 √

120203011 地球探测技术及仪器40 2 √

120501041 现代仪器分析40 2 √

120603051 虚拟仪器40 2 √

公共选修课素质教育课(第二外国语

60学时2学分;科研技能

类、人文素养类课程为20

学时1学分;体育30学时

1学分)和跨学科选修课

(30学时1学分)

至少4学分

补修课程针对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定不计学分

必修培养环节生产实践 6 任一环节未完

成将不能申请

答辩

至少8个学分文献综述 1 √

开题报告 1

毕业总学分36

五.课程简介

(一)数值分析

1.课程目标:

⑴要求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基础数学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

⑵掌握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数学模型,将数学模型问题转换成数值问题,进而研究求解数值问题的数值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数值算法。

⑶了解以计算机和数学软件为工具,以数学模型为基础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的工作方法。

2.课程内容:《数值分析》是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属核心必修课。其任务在于研究用计算机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其理论,是程序设计和对数值结果进行分析的依据。本课程理论严谨,实用性强。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与电路系统理论分析及系统设计等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数理分析和方法基础。

本课程主要包括: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及其对数值计算的影响;拉格朗日、三次样条、正交多项式、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等多种插值与逼近计算;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法;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数值解法以及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等。

要求理论学习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插值法、函数逼近、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方程求根、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方法、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蒙特卡罗模拟等环节开设上机编程实验。

3.教学方式:集中授课+上机实验+讨论。

4.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实验报告。

5.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沈剑华编.2006.数值计算基础.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白峰杉编.2004.数值计算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丁丽娟编.1997.数值计算方法.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二)现代传感器技术

1.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典型传感技术和实际应用中传感系统的组成、结构,掌握传感器及测试系统的原理、结构和应用的一般规律。

2.课程内容:

学习现代传感技术的数字化、微型化、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熟悉先进传感器的基础效应和敏感原理;基于先进传感基础效应与机理的先进传感器,掌握集成式传感器、谐振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纳米传感器、智能化传感器等;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及现代传感技术的典型应用。

3.教学方式:集中授课(36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

4.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读书报告(或小论文)

5.预修课程:电子技术基础、随机过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林玉池.2009.现代传感器技术与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樊尚春.2011.现代传感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三)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

1.课程目标:学习智能仪器中数字量的输入、输出;智能仪器中模拟量的输入、输出;智能仪器的人机对话通道;智能技术;智能仪器中的通信技术;智能仪器的抗干扰技术;智能仪器的系统设计。

2.课程内容:学习智能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各部分的设计方法,内容包括:智能仪器的组成结构、原理与设计方法;基于Keil C的C51编程技术;开关量信号输入/输出设计及应用举例、模拟信号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就程序设计及其应用举例;微处理器系统设计;人机接口设计;实时时钟设计;通信接口设计;监控程序设计;数据处理程序设计;智能仪器应用设计举例及其可靠性设计等。。

3.教学方式:集中授课(28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实验与实践(8学时)。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或小论文)。

5.预修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朱欣华等.2011.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 李昌禧.2005.智能仪表原理与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四)仪器仪表工程学术前沿

1.课程目标:学习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全面熟悉有关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在信息传感与测试、模拟信号调理、数字信号处理、智能控制与系统、现代仪器仪表设计与制造五个方面的前沿技术,并对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在工业过程参数检测与控制系统、科学仪器、电子与电工测量仪器等应用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课程内容:学习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作用与地位、量值的传递与朔源;学习现代产

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体系的研究与展望、现代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发展趋势;学习传感与测试前沿技术、模拟信号调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前沿技术;学习智能控制与系统新技术,包括新型微控制器、仪器仪表与系统控制网络总线、虚拟仪器及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学习现代仪器仪表设计与制造新技术,包括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对仪器仪表的作用、仪器仪表的现代设计技术与前沿技术、微米纳米制造技术与现代仪器科学;学习典型电子与电工测量仪器的发展趋势。

3.教学方式:集中授课(36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或小论文)。

5.预修课程:电子技术基础、随机过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林玉池.2008.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第2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 潘仲明.2010.仪器科学与技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1.课程目标:

⑴学习和掌握主流的几种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内容;

⑵以ARM体系结构为主了解32位嵌入式系统内核硬件及指令系统,并掌握一般ARM应用系统开发技术与开发方法;

2.课程内容:ARM框架是目前嵌入式系统应用中占主导地位的32位微处理器/微控制器的框架。本课程主要以32为ARM系统结构为主讲授嵌入式系统概念、嵌入式系统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硬件协同开发技术、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实践与开发环境。重点为各种嵌入式处理器的工作原理、硬件系统构成、软件设计方法和设计实例。

要求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发展,掌握典型嵌入式系统芯片的结构、性能和指令系统,了解典型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机理与软硬件裁减方法,在嵌入式操作开发环境的支撑下,掌握开发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手段。

3.教学方式:集中授课+实验+讨论。

4.考核方式:考试+设计报告。

5.预修课程:单片及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桑楠.2002.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开发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周立功.2005.ARM嵌入式系统基础教程.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3]许海燕.2002.嵌入式系统技术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4]陈向群译.2005.嵌入式系统软件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六)光电检测理论及方法

1.课程目标:

⑴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的一些最新发展动向,掌握常规光电检测方法及相关理论的分析。

⑵从实际问题出发,熟练掌握常用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与特性、光电检测方法及系统设计。

⑶能够应用红外探测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等光电传感器进行光学仪器设计,并熟悉其在光电图像检测、故障诊断、红外热成像检测、红外气体检测网络等方面的应用。

2.课程内容:

《光电检测理论及方法》属于仪器仪表专业的专业课,课程将系统全面地介绍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多种光电检测器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以及相关实际应用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设计,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光电传感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科技的新动向,以便于在今后的科研和生产实践中能够熟练应用。

主要包括:光电检测系统的发展、一般组成及特点;实际光学系统应用中经常使用的折反射及散射性质及光能分布原理、波动光学中的干涉、衍射现象及干涉发生条件,光学系统随行程变化的光能损耗情况及干涉中的拍波干涉现象;常用光源、光电转换器件的基本特性及选型依据,气体放电光源(包括He-Ne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LED的特点及用法,各种光电二极管及应用电路的特性;常见光电检测方法的组成、特点并介绍几种典型仪器,光源调制及相关解调、差动法及补偿法的组成、特点及应用;几种新型光电器件特性及其应用,CCD及PSD的性能特点,应用中的相关参数估算。

3.教学方式:集中授课+实验+讨论。

4.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实验报告。

5.预修课程:《模拟电路》、《单片机接口技术》、《光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光电检测技术(第2版)》,雷玉堂编著,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

[1]《光电传感器应用技术》,王庆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2]《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江晓军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3]《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周秀云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

(七)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1.课程目标:

(1)掌握RFID技术、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信息处理技术及软件技术;

(2)掌握传感网数据采集、测试和处理;RFID射频识别产品开发与维护;传感网产品与系统开发、组装、调试;

(3)了解短距离无线通讯系统开发与维护;嵌入式相关产品安装、测试与维护。

2.课程内容: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主要介绍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系统处理技术及软件技术等内容。重点是RFID技术、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RFID技术,将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普遍连接,组成物联网,实现人与物的融合;掌握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整合的网络中数据处理能力超强的计算集群会对整合网络中的人员、机器、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达到“智慧”的状态。

掌握利用各种感知、测量、控制设备与系统,实现更加透彻的感知;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更为广泛的互联互通;利用智能分析与决策技术,提高政府、企业和市民更明智的决策,学会分析和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着重于对基础理论的灵活运用。

3.教学方式:集中授课+实验+讨论

4.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5.预修课程: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季顺宁.2012.物联网技术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黄玉兰.2012.射频识别(RFID)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3]邬正义.2008.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周洪波.2013.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版社.

[5]郑和喜等.2011.WSN RFID 物联网原理与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八)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1.课程目标:

本门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机器人设计和使用方面基础知识的专业选修课,主要研究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基本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机器人基本概念、机器人运动学理论、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机器人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机器人运动系统设计方法,具有进行总体设计的能力;

掌握机器人整体性能、主要部件性能的分析方法;

掌握机器人常用的控制理论与方法,具有进行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

了解机器人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

2.课程内容:

机器人的定义和分类;机器人的应用;机器人的坐标形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机器人外形结构;机器人内部机构及原理和设计要求;机器人机身和臂部的作用及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机器人的驱动方式及特点;机器人手爪设计的注意事项及夹钳式手部传动机构的设计内容;机器人关节的驱动、传动和减速器的特点、结构、工作原理;机器人常用的几种直流电机及其优缺点;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齐次坐标;齐次变换及其几何意义;向量的平移、旋转变换;构件空间位置与姿态的描述;构件坐标系的确定;机器人坐标系的建立;机器人机构运动学;机器人的控制特点和策略;伺服系统的基本概念;机器人控制的硬件系统;、单自由度机器人的控制等。

3.教学方式:集中授课(36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

4.考核方式:根据结课要求每人提交一份有关机器人设计的研究报告。

5.预修课程:线性代数;自动控制原理、机电学、控制电机等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朱世强.2001.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 蔡自兴.2009.机器人学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3] 萨哈.2010.机器人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九)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1.课程目标:

(1)掌握RFID技术、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信息处理技术及软件技术;

(2)掌握传感网数据采集、测试和处理;RFID射频识别产品开发与维护;传感网产品与系统开发、组装、调试;

(3)了解短距离无线通讯系统开发与维护;嵌入式相关产品安装、测试与维护。

2.课程内容: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主要介绍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系统处理技术及软件技术等内容。重点是RFID技术、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RFID技术,将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普遍连接,组成物联网,实现人与物的融合;掌握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整合的网络中数据处理能力超强的计算集群会对整合网络中的人员、机器、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达到“智慧”的状态。

掌握利用各种感知、测量、控制设备与系统,实现更加透彻的感知;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更为广泛的互联互通;利用智能分析与决策技术,提高政府、企业和市民更明智的决策,学会分析和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着重于对基础理论的灵活运用。

3.教学方式:集中授课+实验+讨论

4.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5.预修课程: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季顺宁.2012.物联网技术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黄玉兰.2012.射频识别(RFID)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3]邬正义.2008.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周洪波.2013.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版社.

[5]郑和喜等.2011.WSN RFID 物联网原理与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十)先进控制技术

1.课程目标:

(1)掌握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用MATLAB编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计算程序的方法,以及仿真验证方法;

(3)掌握用嵌入式系统等实现自适应控制器和神经网络控制器的方法。

2.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解自适应控制的三种主要类型:模型参考控制、自校正控制和预测控制;讲解智能控制的主要分支—神经网络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讲述RBF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和小脑神经网络在PID控制、内模控制和多变量控制的应用,介绍先进控制技术在机器人,智能设备,交通工具,化工生产过程等行业的典型应用。先进控制技术主要解决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不确知、时滞、时变系统的控制问题,开发用FPGA、ARM、DSP、智能仪表等工具实现的先进控制器的硬件和软件产品。修课的研究生应掌握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推导过程,掌握选用控制系统结构的方法,整定控制器参数的方法,用MATLAB对先进控制算法进行仿真验证和参数优化的方法,了解开发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先进控制器的实验手段。

3.教学方式:集中授课+课程设计+讨论。

4.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5.预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MATLAB仿真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毛志忠,常玉清. 2012.先进控制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

[2] 俞金寿. 2008.工业过程先进控制技术(工程硕士专业规划教材.第一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徐丽娜. 2009.神经网络控制(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一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4] 蔡自兴,余伶俐,肖晓明.2013.智能控制原理与应用(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5] 刘豹,唐万生.现代控制理论(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6] Cecil L. Smith. Advanced process control Hoboken (New Jersey, U.S.A): Wiley, 2010.

[7](美)Karl Johan Astrom, Bjorn Wittenmark. 2003.自适应控制(第2版英文影印版) (国外高校电子信息类优秀教材) .北京:科学出版社.

[8] H.S.Tsien(钱学森).1954.Engineering cybernetics . s,n press.

(十一)现代图像处理

1.课程目标:该课程是对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技术进一步拓展,以计算机编程和数据结构为基础,论及到有关图像处理的应用方面。

2.课程内容:介绍图像处理基本概况、小波变换理论、分形方法、偏微分方程、数学形态学、马尔可夫场理论。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4.考核方式:考核。

5.预修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高等数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麦特尔等著(法国)孙洪译. 现代数字图像处理:原子能出版社.1981.

[2] Refael C. Gonzalez等.阮秋琦,阮宇智,等译,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2003.

[3] 杨淑莹 VC++图像处理程序设计(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十二)地球探测技术及仪器

1.课程目标:

利用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现代数值分析和信号处理理论研究用于地质资源勘探与开发、工程与环境勘查与监测等应用领域的陆地、海洋和地下空间探测的新技术、新仪器与新软件。

2.课程内容:

地球探测技术发展简史、现代地球探测仪器、典型的地球探测仪器介绍、A/D和D/A转换器、地球探测仪器通信接口、DSP系统结构与编程基础、基于DSP系统的地球测探仪器设计与实现。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手段配合。

4.考核方式:作业+读书笔记。

5.预修课程:

地震学与地震勘探、电法勘探、信号与系统、高等数学、数理方程与积分变换、重磁勘探。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胡澍.1991.地球物理测井仪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赵茂泰.2009.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孙建孟,王永刚.2005.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应用.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4]贾文懿.1998.核地球物理仪器.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十三)现代仪器分析

1.课程目标:

现代仪器分析是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测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状态和进行科学研究与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本课程着重介绍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着重讨论这些现代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条件、仪器结构及其应用,并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仪器分析新技术进行概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使之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选择分析方法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及开展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2.课程内容:

现代仪器分析课程主要包括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质谱分析法。本课程重点介绍科学研究中最为常用的仪器方法,着重讨论这些现代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条件、仪器结构及其应用,并介绍这些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同时,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仪器分析新技术进行概述,开拓研究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及实验相结合。

4.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5.预修课程:分析化学。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方惠群,等.2002.仪器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

[2] 陈培榕,李景虹,邓勃.2006.现代仪器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 武汉大学.2006.分析化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四)虚拟仪器

1.课程目标:

⑴掌握虚拟仪器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基本设计思想,学习应用图形化语言进行编程和设计,掌握LabVIEW软件的应用;

⑵掌握利用图形化虚拟仪器开发平台进行虚拟仪器设计的方法与技术;

⑶掌握虚拟仪器的设计与实践技术,基于多种总线标准的数据采集与接口技术;

⑷掌握虚拟仪器在测量仪器、过程控制、信号分析、网络远程控制等应用技能;

2.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绍虚拟仪器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和实际应用,主要内容包括:虚拟仪器虚拟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图形化编程方式和虚拟仪器平台的基本操作;LabVIEW软件的应用;LabVIEW程序调试方法和技巧;虚拟仪器信号分析和处理;虚拟仪器硬件系统的设计;数据采集和显示的设计方法和技巧;GPIB和USB仪器控制程序设计;虚拟仪器通信技术;测试系统设计;常用虚拟仪器设计案例。

3.教学方式:集中授课+课程设计+讨论

4.考核方式:作业+课程设计报告

5.修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智能仪表,计算机控制技术

6.专业必读书目及参考书目:

[1]张易知等 2002 虚拟仪器的设计与实现. 西电出版社.

[2]黄松岭等 2015 虚拟仪器设计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3]侯国屏等2005 LabVIEW 7.1 编程与虚拟仪器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4]戴鹏飞等 2006测试工程与LabVIEW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