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肝癌介入治疗中作用要点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肝癌介入治疗中作用要点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肝癌介入治疗中作用要点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肝癌是常见的富血管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极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目前在我国很大一部分肝癌在就诊时因肿瘤体积大,不能外科手术,经肝动脉化学性栓塞(TACE)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1,2],但TACE的疗效并不令人满意。影响TACE的疗效的因素很多,其中TACE后肿瘤的侧枝血管形成是重要因素之一,栓塞术后肿瘤的侧枝血管形成越快、越多,介入治疗的难度就越大,肿瘤易复发和转移,预后差[3,4]。TACE后肿瘤的侧枝血管形成是肿瘤血管生成的结果。现就肿瘤血管形成的机理、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现状、肝癌TAE 术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治疗对策作一综述。

1、肿瘤的生长与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从已存在的微血管上芽生出新的毛细血管过程。实体肿瘤生长经历了两个时期:在肿瘤直径小于2~3mm的时候,肿瘤无需新生血管,肿瘤细胞是通过组织间液获取从毛细血管渗透的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进行氧气交换,此时称为血管前期[5,6]。在此期促血管生成因子(angiogenesis activators)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ngiogenesis inhibitors)处于动态的平衡。随着肿瘤细胞的进一步增殖,肿瘤出现缺氧、PH值升高、NO升高等微环境的变化[5],刺激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产生促血管生成因子,并下调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打破了二者在肿瘤局部组织的平衡,从而启动了血管生成。当肿瘤有血管生成时,肿瘤可呈指速加速增大,并且获得转移能力,称血管期[7,8]。肿瘤血管生成有多种因子参与,其过程为[5-10]:①肿瘤组织在缺血缺氧等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一些可溶性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②毛细血管内皮层下基底膜降解和血管周围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在此期原有的血管充血,通透性增高,细胞连接松弛,基底膜被多种消化酶消化而溶解断裂,形成间隙。此过程有多种水解酶参与,如肝素酶、组织蛋白酶B、D,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弹性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③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此期内皮细胞大量增殖,穿过原有血管的细胞间隙到达血管周围组织,形成管状由内皮细胞构成的血管芽。④新生血管形成。新形成的血管芽吻合成襻,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合成基底膜,覆盖血管芽。新形成的小血管逐渐分化成小动脉和小静脉,与原有的血管形成完整的血管网。在血管期除肿瘤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刺激自身生长以外,新生的血管能通过旁分泌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生长因子刺激肿瘤细胞生长,使肿瘤长至临床可见的地步。同时由于血管基底膜破坏,肿瘤细胞容易进入血管内形成远处转移。

2、肿瘤的转移与血管生成:

肿瘤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一般分为[11]:①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脱落;②降解细胞外基质及血管基底膜,迁徙、浸润并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③进入循环系统,随血液流至远处血管壁;④透过血管壁,侵入细胞外基质,形成转移灶。上述各步骤几乎都与血管生成的过程有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肿瘤血管增多为转移提供了条件;②在血管生成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血管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间隙增大等均对肿瘤细胞的脱落、迁徙、侵入血管有利[12];③转移灶的生长亦有赖于血管生成。

3、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的主要因子及作用:

参于肿瘤血管生成的因子很多,有些是促进血管生成,有些是抑制血管生成,还有些因子起调控作用。现将几种主要的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的因子介绍如下:

3.1 促肿瘤血管生成的因子:

3.1.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个分子量为34~45KD的高度糖基化的碱性蛋白,由分子量为17~22KD的同源双聚体构成[13]。它是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家族的一个成员,与PDGF具有21%~24%的同源性。人的VEGF基因由8个外显子组成,定位于染色体6p21.3上[14],其mRNA经不同的剪接方式形成4种不同分子量大小的分子,即VEGF121、VEGF165、VEGF189和VEGF206[15]。这四种形式的VEGF均能诱导内皮细胞增生,但由于它们与存在于细胞表面和细胞外基质中的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的亲和力不同,使他们在定位上有很大的差别[16]。VEGF189和VEGF206对乙酰肝素有很高的亲和力,它们大部分与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结合,属于不溶性蛋白;VEGF165与乙酰肝素的结合力较低,VEGF121则完全不与乙酰肝素结合,故这二者为可溶性蛋白,除VEGF165少部分与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相结合外,这二者可以释放到细胞外,以旁分泌的形式作用于周围的内皮细胞。VEGF是通过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VEGFR(包括KDR/FLK1和FLT1)发挥作用的[17,18],它的表达是受缺氧高度调节的。VEGF是目前公认主要促进血管发生蛋白之一。其作用包括[19]:①刺激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的增殖(有丝分裂),迁移和体内血管生成;②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利于肿瘤血道转移;③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细胞的成熟,从而促进肿瘤的免疫逃避;④促进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抑制肿瘤的凋亡。

3.1.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由146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18kD的多肽生长因子,人体内还存在22~24kD 的同种异构体,位于4号染色体上[20],是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细胞的促有丝分裂和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在体内分布广泛,具有增加内皮细胞的化学趋向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毛细血管出芽生长、诱导蛋白溶解酶生成和有利于内皮细胞穿透基质的功能[21]。

3.1.3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由分子量为16~18kD和14~16kD的两个亚基组成(A、B链),因来源不同,有三种异构体,PDGF-AA,PDGF-BB,PDGF-AB。血小板、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均能分泌PDGF或PDGF样物质[22]。PDGF具有促分裂活性和趋化活性,是内皮细胞特异的有丝分裂素,能刺激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和分化,并可以促进细胞基质的增生与合成,实验证明PDGF可使肿瘤血管密度增加。其作用机制是其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磷脂酶C,后者水解二磷酸肌醇生成1,4,5-三磷酸肌醇和甘油三酯,使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促进一系列原癌基因如C-sis的表达,促进细胞的DNA合成和有丝分裂[23]。

3.1.4 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是一种分子量为1

4.1kD的碱性单链多肽,含123个氨基酸,属于核糖核酸酶超家族的一员[24]。它由肝脏产生,具有RNA 酶A (RNAase A)的催化活性中心,可以水解RNA,但其活性只有RNAase A的10-5~10-6[25]。血管生成素具有强烈的血管生成活性,其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研究发现其可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磷脂酶C和A2,继而激活第二信使,产生一序列效应[26、27];它还可以以内吞的形式进入细胞内,到达细胞核内发生作用[28]。它可以增强内皮细胞的增殖,细胞外的血管生成素已被证实为粘附分子,可以促进细胞粘附和迁移[29]。

3.1.5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MMP家族包括胶原酶、明胶酶、间质溶素、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降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酶,几乎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所有成分。肿瘤组织与间质细胞中纤维母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均可表达MMP,但以肿瘤组织表达相对较高[30]。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是MMP的天然抑制剂,TIMP与MMP之间平衡关系在调节ECM的稳态中有重要作用[31,32]。MMP的作用[33]:①参与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毛细血管内皮基底膜的降解和ECM的降解。在血管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与肿瘤均能分泌蛋白水解酶降解ECM。如Ⅳ型胶原酶(MMP-2、MMP-9)参与基底膜降解的过程;间质胶原酶(MMP-1)、多形核胶原酶(MMP-8)能降解Ⅰ、Ⅱ、Ⅲ型胶原;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T1-MMP)在内皮细胞表面的表达则促使局部胶原和层粘蛋白降解。VEGF、bFGF等细胞因子能上调内皮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ctor, uPA)的表达,uPA能激活纤溶酶,并进而激活MMP。②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是瘤细胞从原发瘤脱离后向周围和/或远处组织侵袭和转移的过程,涉及肿瘤细胞穿过ECM屏障、血管壁的基底膜及穿出血管壁进入宿主微环境的过程。MMP在降解ECM和基底膜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1.6 细胞粘附分子: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内皮细胞的启动、增殖和成熟过程必须相互粘附,并与细胞外基质粘附,粘附分子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数种整合素表达于内皮细胞表面,参与内皮细胞的迁移与血管生成,如已证实整合素ανβ3在血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34],E-选择素也参与血管生成。

3.1.7 其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分化、管样结构形成和基质产生来刺激血管生成,或通过间接途径刺激其他细胞产生血管生成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由巨噬细胞和活化的血小板产生,它可以促进已停止增殖的内皮细胞分化,并可以促进基质的合成,缺乏时血管的完整性不良和再塑性降低。此外,表皮生长因子(EGF)、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GM-CSF均可以刺激血管生成。

3.2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因子

3.2.1血管抑素(angiostatin) 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此为两种来源于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抑制剂。血管抑素是O'Reilly等[35]于1994年从Lewis肺癌小鼠的血清和尿液中分离得到分子量为38kD的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提示血管抑素与纤溶酶原N末端98位氨基酸残基到440位氨基酸残基的内片段有98%的同源性。纤溶酶原有5个三环结构,称作Kringle区,血管抑素则具有前4个KringIe 区和部分的Kring1e5区,依靠3个二硫键连接。它是由肿瘤产生或活化某些蛋白酶,使纤溶酶原分解而成[36]。内皮抑素是O'Reilly等[37]于1997年以相同的方法从患内皮细胞瘤的小鼠血清中分离得到的另一个来源于肿瘤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子量约20kD,抗肿瘤血管形成作用更强。它是胶原蛋白ⅣC 末端的一个非胶原区片段,由组织蛋白酶L和金属蛋白酶通过水解Ⅳ型胶原C 末端而产生[38]。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能特异性地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动物试验表明可以明显抑制裸鼠体内鼠肺小细胞癌、人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胶质瘤等的生长,并可以和放、化疗合用[39-41]。

3.2.2血小板因子-4 (platelet factor-4):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中的化合物,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其作用机理为[42-43]:①阻止bFGF 二聚体化而抑制其活性;②阻断bFGF与其受体结合;③抑制内皮细胞表达金属蛋白酶MMP-l和MMP-3,而不影响TIMP-l和TIMP-2,从而抑制基底膜降解;

④削弱p2l(Cipl/WAF1)的下凋,而抑制周期蛋白E-cdk2活性,使细胞进入S期受阻。血小板因子-4已被应用于Kaposi肉瘤、脑肿瘤及其他实体瘤的临床试验,该药在血中仅能维持几分钟,能被较好地接受,有轻微的毒性,表现为注射处的局部反应,轻微的静脉炎、疲劳和贫血等。

3.2.3血小板反应素(thrombospondin, TSP)

TSP是一种糖蛋白,可由内皮细胞、表皮细胞、纤维母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可调控内皮细胞的粘附、运动以及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并可与血管形成的诱导因子螯合,从而抑制血管形成。部分抑癌基因,如野生型p53,可通过上调TSP抑制肿瘤血管形成。TSP的抗肿瘤血管形成作用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推测与下调VEGF有关[44-46]。

3.3 参于肿瘤血管生成调控的因子

3.3.1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1):是一个包括120kD的α亚单位(HIF-1α)和91-94 kD的β亚单位(HIF-1β)的二聚体,两部分均与DNA紧密结合而发挥作用。在细胞内,HIF-1β通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HIF-1α的浓度随缺氧或低糖的程度而变化,在明显缺氧或低糖的环境下HIF-1α mRNA 水平并没有显著增高,而是HIF-1α的稳定性提高在细胞内积聚,当缺氧或低糖改善时,HIF-1α被迅速降解。HIF-1调控的靶基因均与O2或能量代谢有关,这些基因包括EPO、VEGF、内皮素-1、磷酸果糖激酶、磷酸甘油酸激酶、醛缩酶、烯醇化酶、乳酸脱氢酶A、糖原转运酶等。HIF-1在基因水平上直接调控VEGF 的表达[47],在VEGF 5’端有长达2274个碱基序列受HIF-1调控,HIF-1与相应的DNA结合,进而激活了的HIF-1α羧基端转录活性区域,激活的HIF-1α与核磷酸蛋白P300/CBP-CH1结合,将转录信号传给VEGF或其它与氧代谢有关的基因,发挥其转录活性[48]。

3.3.2 肿瘤相关基因: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能导致旁分泌的血管调节因子表达水平改变,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ras基因突变后以非自分泌的、细胞种类依赖的方式诱导VEGF的表达,K-ras基因突变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49,50]。P53是一种参与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的核蛋白,此基因已在肿瘤组织中突变,导致HIF-1α增加和VEGF转录增强[51],从而使肿瘤在缺氧状态下存活,上调VEGF 表达和下调血栓反因素表达,使肿瘤血管生成处于优势状态。

4、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肿瘤的微血管研究的深入,发现肿瘤组织周围的微血管生成进程、微血管性质和密度直接关系到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抗血管生成治疗(antiangiogenesis)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它是通过抑制和预防肿瘤的血管生成,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52,53]。其作用环节是:①干扰、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的合成与释放;②干扰血管生成因子在细胞间传递;③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分解;④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⑤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方法大致分为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两大类。

4.1 药物治疗

目前研究的抗血管生成的制剂很多,上述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目前已试验用于肿瘤的治疗,如血小板因子-4已试用于临床,angiostatin和endostatin用于动物实验取得很好的疗效。现就其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制剂作一介绍:

4.1.1干扰素(interferon, IFN):包括白细胞来源的IFN-α、成纤维细胞来源的IFN-β和免疫细胞产生的IFN-γ。研究表明IFN-α与IFN-β有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54-58],①IFN有抗增殖活性: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中已被证明IFN-α

可直接抑制人表皮微血管内皮细胞和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其机理可能与IFN延长所有类型细胞的细胞周期时相,并减少一些必要的代谢物有关。②IFN-α和IFN-β可以抗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迁移,如在近伤口皮下注射IFN-α和IFN-β,可抑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等的增殖、迁移和浸润,使伤口的愈合延迟。③IFN-α和IFN-β可以下调人肿瘤bFGF的转录和翻译及Ⅳ型胶原酶的表达。④IFN还可能通过降低内皮细胞表达整合素ανβ3、MMP-2或干扰素诱导蛋白l0(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 10, IP-10)而参与对肿瘤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目前IFN-α应用于婴儿血管瘤、肺多发性血管瘤病、血管外皮细胞瘤、Kaposi血管内皮细胞瘤、表皮的血管内皮细胞瘤、Kaposi肉瘤、肾癌和黑色素瘤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59,60]。

4.1.2白介素-12(interleukin-12, IL-12):是一种细胞因子和免疫调节物,它对肿瘤有直接对抗作用。动物试验表明,IL-12有抗肿瘤和抗转移的能力。IL-12亦表现出抗血管生成作用,其机理为[61,62]:①IL-12可以上调肿瘤细胞IFN-γ的表达,间接诱导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的释放剂抑制bFGF产生,抑制肿瘤细胞或血管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形成。②IL-12能够活化T淋巴细胞及NK细胞,发挥细胞毒作用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40位肿瘤患者(包括肾癌、黑色素瘤、结肠癌等)接受重组人IL-12治疗,剂量由3ng/kg/d渐升至1000 ng/kg/d,静脉推注,15d为一个疗程,多数患者症状减轻,肿瘤进展减慢。常见毒性反应为寒战、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和头痛。剂量相关的毒性反应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肺毒性及白细胞减少等。最严重的毒性反应出现于第一次注射后,以后逐渐减弱[63]。

4.1.3 TNP-470:全称是O-(氯乙酰-氨甲酰基)烟曲霉醇,亦简称为AGM- 1470,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烟曲霉素类似物,因其高效而低毒,现已成为颇受人们关注的血管生成抑制物之一[64]。TNP-470具有强有力的抑制内皮细胞生长作用,它通过活化内皮细胞p53而导致G1期细胞周期依赖激酶抑制剂p21的积聚,使内皮细胞停滞在G1期[65]。TNP-470现已用于乳腺癌、结肠癌、肾癌、黑色素瘤、神经系统肿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中,肿瘤的生长不同程度地受到控制[66-68]。TNP-470半衰期短,血中仅能维持数分钟,常见的用药方法为:静脉滴注1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最大耐量60mg/m2,或静脉滴注4小时,每周1次,最大耐量177 mg/m2。TNP-470常见的副反应为乏力、恶心及神经系统症状。

4.1.4反应停(thalidomide):曾作为镇静催眠药1953年在西德首先合成,后来因有明显的致畸作用而一度弃用[69]。近年来动物实验及体外实验均发现反应停具有抗血管生成的能力,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机理为[70-72]:①抑制bFGF 的表达;②抑制VEGF诱导的caveolin下调,后者可能作为VEGF受体信号传导的负调节者发挥作用;③抑制TNF-α的合成,进而减少IL-6产生,抑制肿瘤生长;④抑制整合素表达。反应停Ⅱ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Kaposi肉瘤、乳腺癌、前列腺癌及原发脑肿瘤,现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反应停在较大的剂量范围内耐受性较好,主要的副作用为镇静和致畸[73,74]。

4.3.5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人工合成和天然的TIMP能阻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和新生血管的产生。BB94(batimastat)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小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在体外,它对MMP-2、MMP-3和MMP-9等多种MMP有抑制作用。BB94对MMP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结合MMP活性位点的Zn离子

而产生的。BB94不能通过口服给药,必须通过胸腔或腹腔注射给约。半衰期9~10小时,主要通过肝脏代谢。BB94对癌性胸、腹水的治疗较好[75,76]。1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用BB94治疗3个月,16例胸水产生明显减少,其中7例不需要抽胸水。23例癌性腹水病人腹腔注射后,5例腹水控制并长期(≥112天)存活,另有7例虽死亡但腹水亦得到控制[77]。BB2516(marimastat)为可以口服的人工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体外试验BB2516抑制MMP的活性与BB94相似,它是最早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口服TIMP[78-80]。BB2516半衰期4~5h,口服后1~2h达最高血药浓度,有蓄积毒性,毒性反应主要为关节和肌肉的疼痛及僵硬,合理的剂量范围为20mg每天1次到25mg每天2次。研究表明其对胃癌、结肠癌的抗瘤作用明显优于其它的TIMP。

4.3.6视黄酸(retinoic acid,RA):是一种有效的化学预防性药物,对多种肿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在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方面的显著作用已经取得公认。多项基础研究证实,RA及其异构体、衍生物均能抑制肿瘤细胞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81,82],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的活性。Campbell 等[83]发现,视黄酸在中等浓度下,对VEGF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RA对FGF及PDGF的影响,亦被多项研究证实。②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③抑制内皮细胞迁移。Lingen等[84]的研究发现,全反式及13顺式RA在3小时之内即可明显抑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连续处理了7天之后,细胞至少有36小时的不应期,在此不应期内,内皮细胞对FGF、VEGF、PDGF、TGF等诱导成分无反应。④对细胞外基质的影响。RA对胶原、层粘连蛋白等多种细胞外成分的代谢具有明显的影响。⑤诱导TSP的产生[85]。

4.1.8肝素及其类似物:Folkman首次报道了肝素加可的松能抑制血管生成[86],在肝素类似物方面,文献报道了苏拉明、可可碱、戊聚糖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苏拉明(suramin)能抑制多种生长因子的结合[87],包括bFGF、TGF-α、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表皮生长因子(EGF)、IL-2和PDGF,既可以抑制内皮细胞移动及增生,又可以降低MMP-2的活性,保护基底膜。戊聚糖(pentosan polysulfate)可与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 growth factor)结合,阻止后者与其受体相互作用[88]。

4.1.9细胞因子及受体单抗:可与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细胞因子及受体相结合达到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目前已有多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单抗用于抑制血管生成及实验动物肿瘤生长的报道,如VEGF单抗、bFGF单抗、TGF单抗等[89-91]。

4.1.10其它:如早期研究发现软骨提取物可抑制血管生成。羧基胺基咪唑(CAl)抑制钙依赖的细胞信号传递干扰血管生长因子的信息传递,紫草素(shikonin)阻断整和素ανβ3的表达[92]。

4.2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通过在特定靶细胞中表达该细胞本来不表达的基因,或采用特定的方式关闭、抑制异常表达的基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与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法相比,基因转导的方法来抗肿瘤的血管生成治疗主要有以下优点[93,94]:①肿瘤内药物浓度高,全身毒副作用低;②部分基因可以在肿瘤局部持续表达,使肿瘤的生长长期受抑;③某些基因治疗策略显示出旁观者效应,如用脂质体介导的P53基因转染实验性乳腺肿瘤,5%的瘤细胞被转染可使肿瘤60%的血管数量减少;④能减少对生理性血管形成的影响。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4.2.1 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基因表达:采用反义技术,将反义的DNA或RNA,

或核酶转导致肿瘤组织内,阻止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转录或翻译。已有多家报道用反义VEGF寡核苷酸转染几种不同种系的肿瘤细胞,不仅可以抑制瘤细胞的VEGF mRNA的表达和蛋白产生,还可以抑制裸鼠异种移植瘤的形成[95-97]。

3.2.2 干扰细胞信息传导:大多数促血管生成因子是通过受体来产生作用的,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改变或去除受体的效应区序列,其产生的突变型受体可以与促血管生成因子结合,但没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如Millauer等[98]用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一种flk-1突变的VEGF受体,它缺乏细胞内序列,保持了细胞外和跨膜序列,它可以与VEGF结合,但不能引起信息的传导和刺激内皮细胞的增殖。也可以用腺病毒载体转导cDNA,编码仅有细胞外序列的可溶性flk-1(s flk-1)分子,它可以和体内VEGF高度结合,也可以和内源性flk-1、flk-1/KDR受体结合形成失活的二聚体,干扰VEGF的信息传递,使内皮细胞不能增殖。

4.2.3 增加血管生成抑制物:已有报道将PF4、TSP-1等的cDNA序列用腺病毒或逆转录病毒转染至内皮细胞或肿瘤细胞内,可以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肿瘤的生长。

5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抗血管治疗主要针对肿瘤的间质,与传统的化疗或放疗相比,其治疗肿瘤主要有以下优点[99-102]:①因血管内皮细胞属正常细胞,基因稳定,不易产生耐药性;

②有广泛的肿瘤抑制谱;③可同时抑制肿瘤的转移;④可长期使用,对肿瘤的复发同样有效。但抗血管生成治疗目前尚处在试验和试用阶段,存在以下问题:①它并不能直接杀灭肿瘤,只能预防微小的肿瘤和转移灶的长大、防止转移;②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必需长期使用,停药易复发;③某些药物毒性较大,全身给药存在肿瘤组织药物浓度低,疗效差的缺点;④对生理血管生成(如伤口愈合、女性的月经、妊娠)影响较大;⑤基因治疗虽有一定的靶向性,可以克服药物治疗的某些缺点,但目前基因转染的效率较低,其生物安全性尚需要长时间的观察,目前仍停留在试验阶段。

6 肝癌介入治疗与肿瘤血管生成

6.1 肝癌TACE术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TACE是不能手术肝癌的主要治疗法之一,随着介入治疗方法的改进及其具有的微创性,目前已有部分手术可以切除的包膜型肝癌及小肝癌患者也选择了TACE 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103,104]。TACE治疗肿瘤的主要机理是用栓塞剂堵塞肿瘤血管,使肿瘤血管减少,缺血缺氧而坏死。栓塞剂中混合化疗药和破坏血管药物可以延长化疗药物与肿瘤作用时间和增强肿瘤血管的破坏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TACE属于减少血管治疗的一种。但临床上观察发现肝动脉栓塞术后特别是碘油和明胶海绵栓塞后,经常在瘤周有大量的侧枝循环形成,且随着栓塞次数的增多而增多[105]。侧枝血管形成是肿瘤血管生成的结果。研究表明TACE 术后的肝癌组织VEGF和bcl-2含量明显增高,且血清中的VEGF含量亦升高[106-108],这表明TACE术可促进肝癌血管生成活动加强。其机理在于TACE加剧肿瘤组织缺氧,使残存的肿瘤细胞分泌大量血管生成因子所致[109]。侧枝循环(肿瘤血管生成)增多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侧枝血管大多细小,来自膈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使再次介入治疗的难度加大;②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逃避缺氧过程的一种方式,其血供的增多使肿瘤进一步长大。同时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多细胞因子参与的过程,其中许多细胞因子均可以促进肿瘤的转移。如VEGF可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增强可以水解血管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这些均是肿瘤发生的转移先决条件;③

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某些细胞因子尚可以减少细胞凋亡。TACE术后的肝癌组织bcl-2含量明显增高,后者即可以减少细胞凋亡,使肿瘤细胞长寿。

5.2 如何减少TACE术后肝癌血管生成,提高介入治疗疗效

抑制肝癌血管生成,减少侧枝循环,防止复发和转移是提高TACE疗效的重要途径,抗血管生成治疗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手段。为此我们在设计肝癌介入治疗方案时应从两方面考虑:①在介入治疗时应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尽可能使肿瘤组织最大程度的灭活,尽量减少残留灶。对于肿瘤不大、病灶境界清楚者,要尽量行节段性栓塞,同时选用强效的栓塞剂,如碘油+无水乙醇、白芨等;若不能行节段性栓塞,则应在TACE后尽快行经皮毁损治疗,如热疗(微波、射频)、经皮注射无水乙醇(PEI)或乙酸(PAI)等。研究表明肝癌TACE术后联合微波或射频治疗,可以减少热的丧失,增加肿瘤坏死体积;TACE术后可以增加乙醇或乙酸的弥散,从而增加PEI或PAI的疗效[110]。影像学研究发现完全坏死的肝癌组织基本上没有新生血管[111]。②介入治疗的同时或治疗后应积极进行抗血管生成治疗。对于因肿瘤较大、弥漫多个、门脉癌栓等因素不能做到有效栓塞者,在行TAI或TACE的同时应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减少侧枝循环的生成和转移,延长生存期。即使对于已经获得良好栓塞者,术后进行抗血管治疗对防止复发、转移及微小转移灶的生长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5.3 介入疗法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的作用

介入疗法的优点在于局部给药,使药物在局部浓度很高,减少全身副作用,特别是药物与碘油混合后注入肿瘤的血管巢,可以起到局部缓释的作用,延长药物与肿瘤的作用时间[112,113]。采用介入疗法进行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可以避免后者许多目前存在的问题。就药物治疗而言,抗血管生成药物采用TAI或与碘油混合行肿瘤的栓塞治疗,可以减少全身副作用,增加局部浓度。已有动物实验采用碘油与TNP470混合剂行肝动脉栓塞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报道[114]。而就基因治疗而言,介入疗法可以增加外源基因在靶组织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从而增加基因的转染率。有动物实验发现外源基因肝动脉或门脉灌注的转染率明显高于静脉给药,若灌注的同时阻断肝动脉、门脉或肝静脉,转染率可以进一步升高[115,116],碘油有望作为作为一种载体增加基因转染率应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

结语:

肝癌的介入治疗目前已经广泛在临床上开展应用,但介入治疗特别是TACE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前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从目前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TACE术后肿瘤血管形成的能力是增强的,这可以看作是肿瘤细胞对栓塞治疗的一种抵抗,这一过程必将激活大量促血管生成因子,它们除了促进血管生成外,还可以增加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因此深入研究肿瘤血管生成的机理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介入治疗对肝癌的影响、评价栓塞剂的疗效及制定合理介入治疗方案等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可以相信介入治疗与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结合必将使肝癌及其它实体瘤的治疗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肝癌晚期介入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随着医学的进步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我国已经研究出多种治疗肝癌的方法,如手术、放化疗、介入治疗、中医治疗等,其中介入治疗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是肝癌晚期患者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肝癌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将抗癌药物或栓塞剂注入肝动脉的一种区域性局部化疗,通俗的说,肿瘤的生长是需要营养的,营养来自他的动脉,介入治疗就是阻断通往肿瘤的血管,让肿瘤无法吸收血液和营养,因此被活活“饿死”。对于肝癌晚期身体虚弱,无法耐受手术或放化疗的患者来说,介入治疗更易于患者接受。但是,虽然介入治疗在治疗肝癌上有一定的优势,对患者的创伤较小,但还是免不了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伤害,产生一些副作用。介入治疗后患者一定要注意护理,才能减轻身体的不适,提高治疗的效果。那么介入治疗后都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注意休息、观察病情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身体虚弱无力,伴有疼痛,需要2-5天的时间去缓解,因此患者要在床上休息24小时,注意有穿刺点的腿要伸直,避免过多搬动引发其他一些不良症状。家属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尤其是老人、肥胖者、血凝常规异常的患者、曾服用过阿斯匹林和华法令等药物的患者、血液病患者,更应注意防止股动脉出血、血肿等症状,严重出血者可危急生命,因此如有发生要及时找医生重新加压包扎。病人要大小便或剧烈咳嗽时要提前用手压住股动脉有穿刺点,防止局部出血。 二、注意饮食 介入治疗后的患者会有呕吐、恶心、食欲不振的现象,患者需小心饮食以减轻症状,进食初期吃流食并少食多餐,可食用豆浆、牛奶、米汤、果汁等。等到患者恢复一些后可以逐渐变为正常饮食,为了补充体力、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家属要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性,给患者食用清淡易消化、易吸收的松软食物,切忌粗糙或干硬。要避免辛辣刺激,多选择一些含有蛋白质、有营养的食物,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另外还要鼓励患者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 三、谨慎用药 介入治疗后患者需服用药物辅助治疗,帮助康复,为了减轻治疗副作用,不妨服用一些能够提高免疫力、保护正常细胞的药物。比如对肝癌介入治疗后因应用化疗药物恶心、呕吐患者可应该服用镇吐药物,如枢丹、欧贝、格拉司琼等。但对药物的选择要谨慎,肾功能不好的患者最好不用铂类化疗药物,一些有其他病史的患者,也应该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 四、增强体质,预防复发 介入治疗虽然创伤较小,但其带来的一些副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有可能会引起发热、疼痛、消化道反应等多种症状,且多次介入治疗会使患者元气流失,病情很难得到改善,反而会使患者身体更加脆弱,使病情反复。介入治疗后的肝癌患者怎样才能改善体质,降低治疗后的复发率呢? 患者在介入治疗后服用一些化学药物,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给患者的肝脏增添负担,而且极易产生耐药性,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快速取得成效,但不能长期过度依赖。患者想要更好的用抵御肿瘤的成长,还需要加强自身的抵抗力,改善体质,补充元气。著名肿瘤专家、“三联平衡疗法”创始人袁希福说:“肿瘤是一类全身性的疾病,其发生、发展与机体的抵抗能力有很大关系,患者元气的盛衰与生存期和生存质量密切相关。”肝癌晚期患者提升自身免疫力是控制肿瘤的发展,改善治疗效果,预防复发的重要因素。对于肝癌晚期的患者来说,可以采取相对保守的中医治疗,风险低、毒副作用小,不仅易于患者接受,而且中医在治疗癌症上,注重整体施治,调节患者全身的机制平衡,比如临床上常用到的“三联平衡疗法”,“三联平衡疗

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介入治疗是当今医学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广泛运用于肿瘤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利用X线透视、CT定位、B型超声仪等医疗影像设备做导向,也可以进行造影摄片获得影像学资料,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肝癌的介入治疗是在X线机等设备的监视下,经皮肤穿刺动脉,将抗肿瘤药物和栓塞剂经动脉管注入,对肿瘤病变进行直接治疗[1]。介入治疗不良反应小,操作简便,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但介入治疗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对人体有一定的损害和影响,而且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正确的护理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临床资料 本院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肝病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0~70岁,平均55岁,介入治疗方法是采用肝动脉穿刺插管,应用导管技术置管于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化疗药和栓塞剂,药物在动脉内浓度高,不良反应小,疗效高。 2护理 2.1心理护理肝癌患者一旦知情,一般就会感到悲观失望,对生活丧失信心。对于这类患者治疗时应进行现场说教,介绍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术中可能出现的反应,从而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根据患者的个性、职业、文化修养的不同,针对性地消除其恐惧、紧张、忧虑等不良心理,积极有效地配合治疗。对不知情的患者进行保密治疗,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 2.2术前护理术前了解患者的病情,按穿刺部位做好两侧腹股沟及会阴部的清洁备皮,督促患者清洗该处皮肤。测量血压,检查穿刺部位远端动脉搏动情况,便于术后对照。做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及碘过敏试验[2],做好肝、肾功能检查。术前2d给予保肝、保肾药物,术前8h开始禁食。 2.3术后护理2. 3.1生命体征及穿刺部位护理术后6h内严密观察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神志意识的改变。术后穿刺点加压包扎24h 并用沙袋压穿刺点6h以上,防止穿刺点皮下出血和血肿。24h后松弹性胶布并覆盖无菌纱布2~3d,避免浸湿,绝对卧床休息24h。穿刺肢体呈外展伸直位,24h后方可逐渐离床活动。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敷料包扎情况,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穿刺侧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及早发现有无股动脉血栓形成。应行正确肢体功能锻炼,可抬高患肢予以热敷、按摩,并观察症状有无改善,如疑有股动脉栓塞,出现肢体发麻,则禁忌按摩,以防栓子脱落。 2.3.2发热的护理介入治疗后早期发热大多是由于肿瘤坏死产生吸收热[3],一般在38.0~38.5℃,不超过39℃。术后1周左右,由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应注意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范围,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口腔、皮肤等基础护理。 2.3.3胃肠道反应护理介入治疗后由于肿瘤被栓塞引起缺血缺氧坏死,胃肠道反应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化疗药物也可引起恶心呕吐;且介入治疗时牵拉,栓塞剂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也可诱发恶心、呕吐。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观察并记录呕吐物、排泄物的量、性质及颜色,及早发现消化道出血先兆,及时清理呕吐物,更换被污衣被。注意腹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呃逆频繁者可予以胃复安20mg肌内注射,严重者内关封闭加穴位针灸。 2.3.4饮食术后若无明显恶心呕吐则鼓励多饮水。术后先以少量流质温凉食物为宜,第2天可以半流质,第3天起可以恢复正常饮食,进食宜消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 2.3.5穿刺部位血肿和出血的观察及护理发生血肿和出血常因局部压迫不当,反复多次穿刺血管,术后穿刺侧肢体过早屈曲、活动或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术后患者应卧床24h,穿 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马然(鞍山市第四医院,辽宁鞍山114034) 【摘要】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8例肝癌患者采取介入治疗和精心护理,并观察其病情变化及是否有并发症发生。结果16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出现,痊愈出院。结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非常重要,可及时发现问题,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肝肿瘤;介入治疗;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5-0755-02中图法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

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的护理

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的护理 【摘要】对218例肝癌介入治疗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告知手术过程和术中配合方法进行术前评估、训练、准备,术中配合、观察,术后观察与护理等。结果通过专业化的护理,218例患者术中情绪稳定,配合得当,治疗过程顺利,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介入治疗肝癌,具有创伤小、适用范围广、疗效确切等优点,术前心理护理,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正确引导使患者掌握恰当的配合方法,及时处理术中患者不适,术后认真观察即使处理各种不适是使治疗成功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肝癌;介入治疗;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统计自2006年1月~2010年6月共计218例,行632次介入治疗,男181例,女137例,年龄28~78岁,平均55.6岁,均经临床、影像、实验室检查或病理等确诊。 1.2治疗方法 在局麻下按seldinger法经股动脉穿刺,在X线电视监控下,将导管送至肿瘤供血的靶动脉,行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肿瘤用药:顺铂60~80mg或卡铂400~600mg、表阿霉素或吡柔比星50mg、5-氟尿嘧啶1000~125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50~200ml的溶液,经导管内缓慢匀速注入(用高压注射器),然后注入栓塞剂(超液化碘油和表

阿霉素或吡柔比星20~30mg,混合乳剂10~30ml,或明胶海绵颗粒)。推注完毕退出导管,压迫止血,局部包扎。 2护理 2.1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当患者被确诊为肝癌时,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常同死亡、家庭条件及病痛折磨发生直接关系,有的无法正确面对现实、自暴自弃,不能主动地配合治疗;有的求生欲望强烈,害怕面对死亡,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治疗上。故在介入治疗前、中及治疗后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和痛苦,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所以针对患者的各种心理变化,进行认真分析,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患者的精神压力降到最低,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减少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1]。同时介入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患者和家属对此不甚了解,作为护理人员应表现出热情、关怀、理解及和蔼可亲的态度,关心患者的思想状况,通过亲切交谈,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做好思想工作,取得患者的理解、同意及配合。术前要详细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此手术的优越性、目的、意义、操作过程、术中配合注意事项、会产生哪些不适的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对手术过程有大概的了解,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稳定患者情绪,使之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治疗负效应。 2.2术前护理 2.2.1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检查术前准备完成情况术前一天完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4997241.html,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研究 作者:刘金明赵震宇李涛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21期 [摘要] 目的研究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经皮肝穿刺无水酒精注射术(PEI)及TACE联合PEI 3种介入治疗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3月~2008年3月本院接诊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TACE组、PEI组以及TACE+PEI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相应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TACE+PEI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TACE组(70%)和PEI组(3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c)-0017-02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群众的生命及健康[1]。有 研究显示,采用介入治疗的手段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2-3]。本院分别对单独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单独经皮肝穿刺无水酒精注射术(PEI)以及TACE+PEI 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08年3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肝癌的相关诊断标准。按 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TACE组、PEI组以及TACE+PEI组,每组各40例。TACE组40例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4~68岁,平均(53.1±10.1)岁;PEI组40例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3~69岁,平均(54.3±8.1)岁;TACE+PEI组40例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0~67岁,平均(53.2±10.5)岁。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状况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采用TACE、单独PEI以及TACE+PEI 3种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具体操作为:TACE组采用Seldinger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具体化疗药物的选定为:1000 mg氟尿嘧啶(国药准字H41025147,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6~10 mg丝裂霉素(国药准字H33020854,浙 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多柔比星[国药准字H20013334,辉瑞制药(无锡)有限公司]、顺铂(国药准字H20023461,齐鲁制药厂)。

原发性肝癌放射介入治疗分析

National Medical Frontiers of China, Dec.2011, Vol.6 No.24中国医疗前沿 2011年12月 第6卷 第24期 37 临床研究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死亡顺位排名前三的一种恶性肿瘤,其起病较隐匿,患者一般不易察觉,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肝癌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是肝区疼痛、乏力、纳差以及消瘦,体征多表现为肝肿大、脾肿大、腹水、黄疸、肝区血管杂音、肝区摩擦音和转移灶相应的体征。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差,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其平均生存时间多为半年。目前对肝癌患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高。近几年,我院依据文献,采用放射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8月-2011年1月于我院肝胆外科、肿瘤科、消化内科就诊并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71例,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所有入选患者按奇数、偶数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7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24例,年龄分布为38-77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1月-26年。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基线信息经调整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1.2 诊断及纳入标准[1]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1.3 病例排除标准[2] 与原发性肝癌有相似症状的继发性肝癌、肝硬化、肝炎、肝脓肿等应予以排除。1.4 治疗方法[3] 对照组采用60钴远距离体外照射,B 超定位,每周1.8-2Gy,总量25-55f/4-6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介入治疗,即肝动脉插管化疗及栓塞的治疗手段,经过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进一步入肝总动脉,在肿瘤的责任血管处注药栓塞,常见的化疗药物有5Fu(500mg)、阿霉素(ADM、20mg)及其衍生物、丝裂霉素(4mg)、VP16和氨甲喋呤等。1.5 疗效判定标准[4] 缓解:肿瘤明显缩小,达到50%以上,并且维持时间大于1个月;稳定:肿瘤缩小不明显,但较治疗前有好转迹象,能够维持1个多月;恶化:肿瘤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增大倾向或者出现新的病灶。总有效率=(缓解+稳定)/总例数×100%。1.6 统计学方法 Excel 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 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等级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Z 检验)。P < 原发性肝癌放射介入治疗分析 张学鸿 目的【摘要】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法 选择2007年8月-2011年1月于我院肝胆外科就诊并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71例,随机将入选患者按奇数、偶数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7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放疗;治疗组采用放射介入治疗,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结果 放射介入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5%,两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结论 放射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总有效率,延长其生存时间,临床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普通放疗;临床疗效doi:10.3969/j.issn.1673-5552.2011.24.0021【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730.55;R735.7 【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文章编号】1673-5552(2011)24-0037-01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有效率比较 放射介入治疗组有效人数为35人,总有效率为95.5%;单纯介入对照组有效人数为27人,总有效率为8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率的比较 放射介入治疗组6个月生存率的患者有34例,12个月生存率的患者有28例;对照组6个月生存率的患者有25例,12个月生存率的患者有19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的起病十分隐匿,大多患者平时并无异常表现,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已患肝癌,处于此期的患者因为没有临床症状、体征而被称之为亚临床肝癌[5]。当患者感到不适、出现肝癌的相应症状时,患者的病情已然进入中晚期,此时治疗非常困难[6]。对于发现较早的肝癌,临床上多采用手术的治疗手段,其他较常见的治疗手段有姑息性外科治疗、多模式综合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放射治疗、导向治疗、化疗、生物治疗以 及中草药治疗等[7] 。肝动脉栓塞化疗(即介入治疗)是近2、30年新发展的一种非手术的肿瘤治疗方法,对肝癌的治疗能起到良好作用,是临床上非手术疗法中首选的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多使用化疗药物栓塞肿瘤远端的血管供应,使用明胶栓塞近端的肝动脉,使肿瘤的侧枝循环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肿瘤灶缺血坏死[8]。多项研究资料表明,介入治疗的1年生存率可达到40%左右,仍不是很理想。放射治疗适用于肿瘤比较局限、手术切除不宜实现的患者,放射治疗具有杀灭残癌的作用,有调查显示放射治疗与中 草药治疗相结合可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10%左右[9], 与手术、化疗联用可起到增敏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化疗的临床疗效。本研究资料分析表明,放射介入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1年 作者单位: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作者简介:张学鸿(1967-),男,本科学历,主治医师。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比较(n ) 组别 n 缓解 稳定 恶化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7 20 15 2 95.5 对照组 34 18 9 7 80.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生存率的比较[n (%)] 组别 n 6个月生存率 12个月生存率 治疗组 37 34(91.9) 20(54.1) 对照组 34 25(73.5) 11(32.4) 两组生存率比较P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_钱骏

作者单位: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专题综论·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 钱骏 冯敢生 【主题词】 肝肿瘤/治疗; 癌,肝细胞/治疗; 栓塞,治疗性 【Subject words】 Liver neoplas m/therapy; Carcinoma,Hepatocellular/therap y; Embolization,therapeutic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二十二万人死于肝癌[1]。介入治疗肝癌目前被公认为是治疗不可切除性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手段,它在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率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其总体疗效仍欠佳。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肝功能的下降、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不敏感、耐药以及术后肿瘤侧枝循环的生成等,是其中几个最主要的原因。由于肝癌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及目前对其认识的局限性,任何一种单一治疗模式,包括单纯介入治疗都难以治愈肝癌。 提高肝癌总体疗效依赖于综合治疗已成为共识。综合介入治疗肝癌是指多种介入治疗方法相联合以及介入治疗与肿瘤生物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其目的在于发挥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势,避免其缺点,协同作用,获得单一治疗方法所无法得到的疗效。现就目前综合介入治疗的方法作一评述。 1.介入免疫联合治疗:免疫治疗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因子免疫疗法(如IL-2/IL-12、TNF、IFN)、肿瘤过继免疫治疗(如LAK、TIL、CTL)、肿瘤主动免疫治疗(如OK-432)。但单纯使用免疫制剂的毒副反应较大,限制了临床有效剂量的使用。介入免疫联合治疗,如细胞因子免疫治疗、过继免疫治疗、主动免疫治疗与TACE或瘤体内注射法联合运用,或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抑制肿瘤细胞增长,减轻瘤负荷;或可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和某些化疗药物的抗癌效应,产生协同效应;或可在肿瘤局部刺激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提高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并克服化疗栓塞使肿瘤患者免疫力更加低下的副作用,从而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2]。于志坚等[3]报道肝动脉灌注IL-2、IFN联合TACE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86例,结果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率达55.8%,优于单纯TACE组的3 2.1%。 2.肝癌的介入导向疗法:导向疗法是利用有一定特异性的载体(包括铁蛋白抗体、甲胎蛋白抗体、抗人肝细胞癌抗体、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碘化油和非抗体类如非降解玻璃微球等),把药物(如表阿霉素或生物反应调节剂)或其他杀伤肿瘤的物质(如放射性核素)选择性地运送到肿瘤部位,以提高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采取介入方法即经肝动脉给药有其巨大优势,既可减少或避免生物导向免疫治疗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即稀释、生理屏障和非特导性吸收,又可增加肝癌局部的药物浓度,提高癌/肝比,减少全身的毒副反应。放射核素如131I为弹头的制剂其杀伤力大于化疗弹头,而双弹头的运用则可集中化疗和放疗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杀伤肿瘤的效能。通过多种单克隆抗体混合使用以及利用核素弹头减少抗原表达异质性的影响,并增加局部化疗药物浓度,对清除肝癌亚临床灶,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具有广阔的前景。 3.介入联合基因治疗:随着基因工程和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发展,经介入方法行基因治疗已渐成雏形并正走向临床。在影像学方法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将目的基因直接导入肿瘤局部,具有导向可靠、操作简便和直观的优点,可使全部肿瘤细胞均有被转染的机会;而经肝动脉插管注入目的基因,则可使目的基因在靶器官相对定向地表达,能够增强目的基因的治疗作用及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副作用[4]。经介入途径进行联合基因治疗,从多方面调整机体的抗肿瘤作用,综合强化了各种单一基因的治疗效果,它包括自杀基因的联合治疗(如CD/5-FC和HSV-tk/GCV系统)、免疫因子基因治疗的联合应用(如IL-2和GM-CSF)、肿瘤生长抑制基因的联合应用(如p53和p16两种基因)、自杀基因和细胞因子基因的联合治疗(如CD

肝癌介入治疗后疼痛怎么办

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治疗不及时或者疗法不当,很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在肝癌治疗方法多样化的今天,治疗肝癌,多数患者选用介入的疗法进行,虽然治疗效果很显著,但不少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疼痛的病症,由于介入疗法治疗肝癌会在很大程度上杀死肿瘤组织,肿瘤组织做“最后的抗争”的时候,会使患者感到轻微的疼痛,这一切纯属正常现象,患者及其家属不必过于担心,但如若疼痛较为严重,则需要尽早请主治医生进行诊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如此多的肝癌患者选择介入疗法进行治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介入疗法是时下治疗肝癌最常用的疗法之一,该疗法治疗肝癌疗效显著,受到专家及患者的一致好评,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1、创伤小:皮肤切口仅为2mm左右; 2、靶向性即针对性强:可有的放矢直接作用于肿瘤,对正常组织损伤小; 3、康复快:通常在术后12小时可正常活动,3~7天即可出院; 4、可重复性强:视病情和治疗需要,可分阶段、多次、重复实施; 5、可多种技术联合应用:如对于原发性肝癌,首先采用肝动脉栓塞,最大限度闭合肿瘤血管,再采用高能聚焦超声刀治疗,在较短时间内,缩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负荷,最后有序应用免疫生物治疗,从而达到现代医学与高新技术融合,治疗的协同、叠加、优势互补的理想效果。 肝癌介入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现象,积极乐观的面对即可,也可服用中药调理,最终达到缓解疼痛巩固疗效的目的。“三联平衡疗法”是中医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主要采用“扶正”“疏通”“祛毒”三大对策,针对病人具体病情,重点用药,辨证医治,可以有效调节病人阴阳气血腑脏等生理机能平衡,增强免疫力,降低西医治疗的毒副作用,明显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防止癌细胞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

肝癌介入治疗图片

肝癌介入治疗图片 为了减少肝癌的发病率,肝癌介入治疗显得非常必要。那么,肝癌的介入治疗图片是怎样的?就是在X线电视、CT、B超引导下,将特制的穿刺针、导管插入肝脏的肿瘤区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种方法。取得了较多的临床经验,因此发展很快,目前已成为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 根据NCCN美国癌症治疗指南,介入治疗已经被公认为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治疗。采用局部靶向药物灌注、肿瘤血管栓塞及氩氦冷冻消融等方式集中杀灭肿瘤细胞,最大限度地降低肿瘤负荷(减少恶性肿瘤数量、体积),并结合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等,在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并可逆转部分患者肝癌分期,使不能切除的肝癌病例转化为可切除的肝癌病例。 在肝癌中,血管性介入治疗临床应用最多。主要是选择性肝动脉灌注治疗,选择性肝动脉栓塞,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其主要生理学基础是正常肝细胞的血液供应20%-25%来自肝动脉,75%-85%来自门静脉。而原发性肝癌的血液供应90%-95%来自肝动脉,这就为肝癌血管性介入治疗肿瘤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三者具体技术方法是相同的,就是在皮肤上穿刺大概3-5mm的小口,从动脉内插管至肝癌供血动脉,再通过导管给药,不同之处在于给的药物不同。 介入治疗优点 肝癌介入治疗的优点大致有以下几点: 1、疗效确切,治疗成功者可见到AFP迅速下降,肿块缩小,疼痛减轻等; 2、机理科学:介入治疗局部药物浓度较全身化疗高达数十倍,而且阻断肿瘤血供,因此双管齐下疗效好,毒性较全身化疗小; 3、肝癌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4、年老体弱及有某些疾病者也可进行,不须全麻,保持清醒; 5、诊断造影清晰,可以重复进行,便于多次对比; 6、对部分肝癌可缩小体积后作二步切除; 7、可作为综合治疗晚期肿瘤重要手段之一; 8、肝癌介入治疗费用相对比较低。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中国伤残医学2011年19卷第12期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and Disability Medicine,2011,Vol.19,No.12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吴俊满许庆华王海燕胡瑞菊周德玉 (大庆市第二医院,黑龙江大庆163461)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6567(2011)12—0075—02 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高,因肝癌缺少特异性症状,故多数病人明确诊断时已是肿瘤的中、晚期而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时机。介入治疗的应用,成为除手术外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方法,使患者的生存期得以明显延长[1]。本文总结了我科46例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的临床护理体会。现就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2008年6月~2010年6月46例肝癌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9例,年龄24~65岁平均46岁。原发性肝癌40例,继发性肝癌6例;行单次TACE治疗35例,2次者9例,3次者2例。 2护理方法 2.1发热:本组46例病人中并发发热29例,主要为栓塞部位肿瘤细胞的缺血坏死所产生的吸收热引起。介入术后回病房的患者要连续3天监测4次温,体温多在37.6~38.5℃之间。用明胶海绵栓塞者发热更高,持续时间更长。术后3天内遵医嘱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体温超过39℃则按常规发热护理即可[2]。高热不退者,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加强口腔清洁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环境安静。病人介入治疗后,24小时内禁食有渣、油腻的食物,并指导多饮水,以利于毒素排除,24小时后,应给予病人低盐、低脂、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和肠道清洁,以减少肠道细菌繁殖和产气。同时忌干、硬、粗糙、生冷刺激性食物,以防止有门静脉高压的患者因静脉曲张而造成出血。 2.2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穿刺部位出血的患者有2例,介入术后要建立24小时特护记录,除了记穿刺点进行局部加压包扎、压迫8~12小时外,更重要的是注意观察病人局部情况,每15~30分钟观察1次足背动脉搏动,比较术前是否减弱或消失,皮色及皮温是否有变化,穿刺点有无疼痛及肿胀感。嘱患者术后24小时内卧床休息,不要过频翻身,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位、并制动8~12小时。对于出现较大的血肿,可在血肿内注射透明质酸酶1500~3000iu,以减轻疼痛,促进血肿吸收。 2.3栓塞治疗综合症是介入治疗较多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1)胃肠道反应。胃肠道不适的患者有2例,由于化疗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术后病人常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除积极给予止吐药控制呕吐外,应鼓励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饮食,宜少量多餐。对呕吐频繁者暂禁食,并给予补液以防止水、电解质平衡失调。(2)腹痛和食欲下降。腹痛和食欲下降的患者有8例,病人术后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1~7天常有腹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的症状。可遵医嘱给予吗啡、胃复安等。指导病人术后4~6小时进易消化、多种维生素、低脂肪清淡饮食。 2.4骨髓控制:骨髓抑制的患者有2例,多数化疗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影响,化疗后易并发感染。当白细胞降低时应给予保护性隔离,病室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通风30分钟,减少探陪人员,一切治疗护理严格按程序进行,加强无菌观念。做好口腔护理,饭后漱口,鼓励病人多饮水以促进毒素排泄。遵医嘱给予白细胞生成素或惠尔血皮下注射,效果佳。若血小板减少者,注射后应压紧穿刺处皮肤,时间宜稍长些。 2.5肾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有1例,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所致,可出现少尿,无尿等临床表现。为防止肾功能损伤,护理时应将尿量及颜色作为观察的重要指标。记录24小时尿量1次。如输液后24小时内尿量少,应遵医嘱肌注或静注速尿。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及时补充液体,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加速造影剂排泄,保持肾功能。 2.6留置导尿:留置导尿的患者有2例,患者术后6小时内不能自行排尿,原因是患者对术后的卧位不适应,或是栓塞综合症导致的反射性腹痛,使患者产生排尿困难。遵医嘱给予导尿术并留置到第2天。 3结果:经过对46例患者的护理得出,本组46例病人中并发发热29例,出血2例,肾功能损害1例,骨髓抑制2例,胃肠道不适2例,腹痛和食欲下降的患者8例,留置导尿2例。 4讨论:肝癌TACE临床并发症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腹疼痛、发热是TACE术后的常见的并发症,其余并发症较少见。(1)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是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部分为栓塞剂流入胃十二指肠供血动脉所致。因此在行TACE治疗前,应常规进行消化道检查,以排除消化道病变,并按医嘱给予止吐、护胃或H2受体拮抗剂预防治疗,在药物控制的前提下,调节患者情绪,可用分散注意力、聊天、调节环境等方式,控制患者情绪,从而降低呕吐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2)观察腹痛的情况:介入治疗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由于肿瘤组织的缺血坏死,以及病变对肝包膜的刺激,加之栓塞剂的注入,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疼痛因个体差异较大,表现不一。护士须经常巡视患者,听取主诉,准确及时向患者解释清楚疼痛的原因,以免患者紧张和加重心理负担,主观上减轻患者疼痛的程度。采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增强心理承受力。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时间、性质及程度等,给予对症处理,疼痛严重者,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 5小结:原发性肝癌患者经TACE术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预防措施,对常见并发症的症状及体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保证介入治疗的效果。护理人员运用熟练的操作技能,敏锐的观察力和处理紧急问题的应急能力,及时正确的做好护理中的各个环节,积极给予健康教育及心理 摘要目的:通过对46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2008年6月~2010年6月46例肝癌患者进行了肝动脉内化疗药物灌注+栓塞术(TACE),术后所有患者给予定期随访。结果:本组46例病人中并发发热29例,出血2例,肾功能损害1例,骨髓抑制2例,胃肠道不适2例,腹痛和食欲下降的患者8例,留置导尿2例。结论:虽TACE是一种微创手术,但术后仍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防治TACE引发的并发症。 关键词肝癌;介入治疗;护理;并发症 75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探讨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探讨 发表时间:2014-07-16T08:37:02.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3期供稿作者:张立军[导读] 针对肝癌患者可在X线或CT等设备的引导下,采用穿刺针向肿瘤病灶内经皮穿刺注射硬化剂或化疗药物。张立军 (山东威海市立医院 264200) 【摘要】综合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肝癌总体疗效,主要集成多种治疗方法优势,有效避免单一治疗方法所难以实现的疗效,本文较详细地探讨了综合介入治疗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栓塞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3-0175-01 1. 前言 原发性肝癌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因肝癌死亡的患者多达22万人。目前在不可切除性中晚期肝癌的治疗中,介入治疗被公认为是一种主要手段,能够对肿瘤生长抑制、使患者生存率提高等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但在总体疗效上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是患者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降低了机体免疫功能与肝功能、肿瘤细胞降低了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敏感性及术后生成肿瘤侧枝循环等。因肝癌生物学特性比较特殊,对于单纯介入治疗等单一治疗模式,都不能将肝癌彻底治愈。 2. 肝癌介入治疗方法 2.1 介入免疫联合治疗 肿瘤细胞因子免疫疗法、肿瘤主动免疫治疗、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是免疫治疗的主要内容,免疫制剂的单纯应用具有较大的毒副反应,对于临床应用的有效剂量具有限制性。介入免疫与上述方法联合治疗,能够将肿瘤细胞直接杀伤,并实现对肿瘤细胞增长的抑制,使瘤负荷减轻,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活性和化疗药物的抗癌效应明显提高使肝癌患者免疫功能提高,进而使患者生存期得到延长。采用IL-2、IFN的肝动脉灌注与TACE联合治疗方法,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4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有1例患者完全缓解,部分患者达到52.2%的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TACE治疗方法的30.4%。 2.2 粒子植入治疗 在患有肺癌的患者中,由于一些患者病变位置无法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就可以采用粒子植入治疗方法,这时可将会粒子棒植入患者体内,由其定期行释放粒子治疗。该方法对体内脏器具有较小的辐射,碘125粒子有效射程直径为1.6厘米左右,在射程外具有很大程度的递减,辐射不大。而且副作用较小,主要副作用体现在穿刺过多,增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粒子植入治疗属于体内靶向性放疗,与其它部位没有关系。 2.3 经皮穿刺酒精硬化治疗 针对肝癌患者可在X线或CT等设备的引导下,采用穿刺针向肿瘤病灶内经皮穿刺注射硬化剂或化疗药物。无水酒精是最常用的一种硬化剂,化疗药物主要采用一些抗肿瘤药物,按照1:2的比例添加碘油等作为造影剂,在肿瘤病灶内进行多点注射。 2.4 肝癌的介入导向疗法 导向疗法是采用具有特异性的甲胎蛋白抗体、抗乙肝表面抗原抗体等载体,将生物反应调节剂等药物或放射性核素等杀伤肿瘤物质运抵达肿瘤位置,实现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的一种方法。介入方法通过肝动脉实施给药优势比较明显,不仅能够将存在于生物导向免疫治疗中的生理屏障、非特导性吸收及稀释等问题有效避免,还可以使肝癌局部药物浓度增加,实现全身毒副反应的明显降低。 2.5 介入联合基因治疗 近年来,基因工程与介入放射学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利用介入方法实施基因治疗已逐渐成熟并应用于临床中。在影像学方法引导下,采取经皮穿刺方法直接向肿瘤局部导入目的基因,其准确导向、操作便捷等优势,对于全部肿瘤细胞都存在被转染机会。目的基因通过肝动脉插管进行注入,使其在靶器官中的表达能够相对定向,提高目的基因疗效及肿瘤细胞的药物敏感性,显著降低其副作用。介入联合基因治疗对于机体的抗肿瘤作用能够实现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也实现单一基因的治疗效果的综合强化。 2.6 TACE 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 肝癌患者的复发转移及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就是建立TACE后肿瘤侧枝循环。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能够对肿瘤生长内皮细胞及生成侧枝循环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治疗方法需要较少的药量,具有毒副作用少、良好特异性等优点。但治疗抗肿瘤血管生成不能抑制已形成的肿瘤血管,无法缩小肿瘤,与TACE联合应用在抗癌优势上比较明显。不仅可通过化学药物将肿瘤细胞抑制及杀死,实现肿瘤血管栓塞,肿瘤缺血而坏死缩小,而且还能使肿瘤新生血供减少并对生成肿瘤侧枝循环进行抑制,有效降低肿瘤复发与转移。 2.7 TACE 联合热消融治疗 肿瘤一般来说不耐热,因此加热局部肿瘤组织,可产生肿瘤凝固性坏死。临床中常用的组织物理加热方法就是微波与射频,随着不断改进的器械,微波天线与射频电极都能够利用皮穿方式向实体肿瘤刺植入并对其采取局部加热方式。采用单用热消融治疗肝肿瘤直径不足4厘米的效果不佳,而将热疗与介入治疗相联合治疗肝癌将可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疗效。加热肿瘤时,瘤内及瘤周血液循环具有冷却作用,TACE可实现肝癌组织血供的减少,使肿瘤热消融坏死体积增加。热效应能够实现肿瘤组织对化疗药物摄取的增加,使肿瘤组织的药物停留时间得到延长,提高肿瘤组织的药物敏感性,使化疗取得良好效果,化疗药物用量减少,能够明显降低化疗药物毒副作用,使患者生存期得到延长。 3. 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在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中具有各种方式,主要存在用于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条件而产生不同研究结果、临床研究不具有前瞻性等一些问题。据此,不断优化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案及开展前瞻性相关研究就十分重要。肝癌采用综合介入治疗将是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有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合理有序的综合序贯治疗模式会逐渐成为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治疗模式。参考文献 [1] 常旭主编.原发性肝癌的治疗[M],河南: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2] 肖恩华,胡国栋.肝癌介入性化学生物疗法[J],放射学实践,2010 .14

肝癌的靶向治疗

肝癌的靶向治疗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的肿瘤。HCC在亚太地区及非洲广泛流行,在西方国家也呈上升趋势[1]。HCC传统治疗首选手术,但临床上HCC患者多数有肝炎或肝硬化的病史,临床有约80%的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手术。且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属于晚期,HCC对放化疗不敏感,治疗副反应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逐步进展,分子靶向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HCC的治疗也有了较大的改善。肝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其发生、发展和转移与多种基因的突变、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和新生血管增生异常等密切相关, 其中存在着多个关键性环节[2],多靶点多激酶抑制剂是近年来研究热点,现将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1索拉非尼 索拉非尼(sorafenib,商品名Nexavar,多吉美),是德国拜尔公司研发的小分子化合物,在筛选Raf激酶抑制剂时被发现,Raf激酶位于生长因子受体级联下游,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的重要分子,索拉非尼不仅对野生型c-Raf呈现强大的抑制作用,而且对b-RafV600E和其它参与血管和细胞生长的受体酪氨酸激酶也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VEGFR-3,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Fms-相关酪氨酸激酶-3,和c-kit[3]。 非对照的多中心的II期临床试验对索拉非尼治疗进展期肝细胞癌仅做了简单的讨论,设计良好的SHARP试验是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研究(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的随机评估草案),选择标准是经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肝细胞癌,至少有一处可测量未经处理的病灶,ECOG评分0~2分,肝功能Child-Pugh A级,未经过前期系统治疗,902例患者中筛选出602例被随机分配到索拉非尼400mg 2次/d口服组(n=299)或安慰机组(n=303),在中期分析中,索拉非尼组中位总生存(OS)10.7个月,安慰剂组OS 7.9个月,显示44%的提升(危险比:0.69,P值=0.0006),索拉非尼组进展时间(TTP)5.5个月,安慰剂组2.8个月,显示73%的延长(危险比:0.587,P值=0.000007)[4]。在SHARP试验中,索拉非尼2次/d口服治疗进展期HCC一般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可控制[5]。最常见的药物相关性不良事件(所有级别)是腹泻,手足皮肤反应,厌食,恶心,脱发,体重减轻,腹痛,呕吐和出血。索拉非尼组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占13%,安慰剂组占9%。索拉非尼组无4级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安慰剂组4级药物相关出血<1%[5]。 Tao Zhang的META分析了2000年~2008年对比索拉非尼/联合化疗与安慰剂/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HCC的3个随机对照试验,所有统计结果的检验均为双侧,924例患者被分析,索拉非尼为基础化疗组延长了79%的TPP(危险比=0.58,95%CI=0.49-0.69,P<0.001),OS延长37.3%(危险比=0.66,95%CI=0.55-0.78,P<0.001),尽管索拉非尼联合化疗组显著增加了手足综合症和腹泻的频率,但是其他毒性事件无显著差异,这项META分析提出索拉非尼为基础化疗组TPP 和OS优于安慰剂为基础化疗组,无严重毒性反应增加[6]。Ai Shen的META分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综合介入治疗研究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综合介入治疗研究 发表时间:2013-04-24T10:42:10.8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陈宇[导读] 目的:探讨应用综合介入治疗方法治疗肝癌肿瘤的临床疗效与价值。 陈宇(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惠州 516001)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综合介入治疗方法治疗肝癌肿瘤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将患者划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TACE的单纯治疗,试验组行TACE和REA的综合治疗,将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患者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AFP水平下降50%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介入治疗方法在肝脏肿瘤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和较高的临床价值。【关键词】综合介入肝癌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215-02 从医学上讲,肝癌为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以原发性最为常见,并且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地区。通常情况下,病人在发现时已经没有手术指征,不能行切除手术的肝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鉴于肝癌疾病的生物学特性及目前医学上对肝癌认知的有限性,任何一种单纯介入治疗都很难从根本上治愈肝癌,因此,综合治疗成为提高肝癌疗效的主要方法[1]。综合介入治疗法可以定义为多种介入治疗,以及肿瘤的生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等多种治疗措施的综合应用。该治疗方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挥不同治疗方法各自的优势和彼此间的协同作用,进而全面提高疗效[2]。本研究中,对我院应用综合介入法治疗的肝癌患者43例,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5例,女1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或临床上的检验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并且所有患者均因为年龄或身体状况以及局部肿瘤等,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根据研究需要,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单纯行TACE疗法,试验组在TACE治疗基础上,行RFA+TACE的综合治疗方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正常,重要脏器没有发生病变,肝功能正常,没有黄疸及腹水等,没有门静脉主干的癌栓;患者的癌灶直径<9.0cm,癌灶数目4个,直径<5.0cm;肿瘤占肝脏总体积的70﹪以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构成以及病灶、肝功能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TACE治疗患者进行手术前需要进行腹腔动脉的DSA造影检查,化疗药的灌注在透视镜下进行。经过动脉穿刺将导管置入,经腹腔和肠系膜动脉置入到肝总动脉,通过造影检查确定肿瘤供养的血管后,根据其分布经导管注药栓塞。治疗过程中,药物主要包括丝裂霉素(4mg)、5-氟尿嘧啶(500mg)、表阿霉素(20mg)以及2mm明胶海绵颗粒等。行TACE治疗以后,对患者行常规保肝和对症处理,治疗期间给予保肝和提高免疫力等治疗。TACE治疗后1~2个月随访,并根据临床检验和CT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进行重复治疗。 1.2.2 RFA治疗我院的射频治疗仪为冷循环超能射频肿瘤治疗系统。治疗步骤:在CT引导下,选择距肝肿瘤最近的肋间进针。进针位置确定为肿瘤中心以后,给予短效镇静剂,同时将多级电针张开对患者采取消融治疗。对于大癌灶患者,如果条件许可,则采取一次性定位,结合多点穿刺消融法开展治疗。通常情况下,消融治疗的范围在病变区周围0.5~1.0cm,以确保最大范围杀灭肿瘤所有可能感染的部位。 1.2.3 研究方法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的TACE治疗,试验组先行RFA治疗,RFA治疗后2周行TACE治疗,并根据患者接受RFA治疗后肿瘤和肝功能的具体情况,以及患者的临床反应,决定TACE治疗次数。在1个月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再进行RFA治疗。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肝功能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1)。试验组患者AFP水平下降50﹪为18个(81.8﹪),对照组AFP水平下降50﹪为9个(42.9﹪),两者间存在显著行差异。 随访调查表明,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生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在6个月、24个月的存活率分别为95.5%和68.2%,对照组则分别为76.2%和23.8%(表2)。 3 讨论 今年来,治疗肝脏肿瘤疾病的主要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TACE(血管内栓塞化疗)和RFA(血管外局部化学及物理消融)治疗[3]。目前,很多医疗机构及专家学者将该两类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和提高疗效的作用。随着肝癌手术与介入治疗的综合应用及优化组合,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和有效。为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其生存率,提供了重要保证和理论指导[4]。尽管如此,综合介入治疗方法仍然需要进行临床实验和评估,以确定其疗效。此外,还要考虑患者个体因素,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肝癌综合接入治疗的现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0):721-7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