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

部编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
部编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________年,内迁的________人灭掉西晋。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________于________年重建晋王朝,以________为都,史称________。

2.统治: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________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时人称之为“____________”。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江南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________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的更替: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王朝,这些王朝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________”。

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________、________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梁武帝________夺取帝位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______处于明显劣势。

背: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________,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和________,从而使________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另外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

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________;农业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推广和改进________;实行精耕细作;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________;普遍实行了________,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________;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________、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商业:南朝时的________,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______奠定了基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程标准】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东晋兴亡的史实,讲述南朝的统治,分析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编演历史小话剧、问题探究等过程,学会观察历史地图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认识到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学习重难点】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配乐诗朗诵《忆江南》: 教师:白居易的诗描绘了唐朝时的江南风景如画,让我们对江南产生了无限神往,那么江南包括哪些地方?今天,江南比北方发达, 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江南地区是怎样开发的?又是 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江南,感受古代江南的变化。我们先来了解东晋的历史。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 时间:建立者:都城: 展示: 材料一〔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 材料二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 ——《南史》卷二一史 小组合作:分析歌谣“王与马,共天下”的史实。 教师:晋元帝司马睿,司马懿曾孙,公元307年(晋永嘉元年)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结交王导后,认为“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便对他“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司马睿出镇下邳,王导就担任安东司马,而王导“军谋密策,知无不为”。 在王导主谋下,司马睿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依靠中原南迁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更让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适时地引导学生们说:正如歌词里唱到的世事成败转头空,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都已付诸谈笑中,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首先,检查一下提前下发的学案上的需要学生们预习的内容。 2、讲解第一目的内容:官渡之战: 过渡语:一说到三国就得从东汉末年说起,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不得不提到我国北方的两个军阀:袁绍和曹操,同时出示PPT三国时的地图:袁绍和曹操各自的实力范围,简单地介绍和评价一下曹操。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寻找PPT出示的问题: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然后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随后让学生观看一段简短的视频来直观形象地感受官渡之战,通过观看的视频方式,创设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讨论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2020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炀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3课盛唐气象 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 答: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 (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 答:“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答: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名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本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议一议: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 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 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 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 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 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确立: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300多年。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 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君民关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和洛阳。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的原因:①自西晋末年以来,地方经济 得到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人民渴望统一;②南方经济也有发展,缩小与北方的差距;③隋朝建立后国力强大,而南方陈朝统治腐朽。 4、隋朝统一南北的意义:结束分裂,开创统一。 二、隋朝经济发展 1、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 治,发展生产 2、结果:①人口激增;②垦田扩大;③粮仓丰实 三、大运河开通 1、目的: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 治2、时间:605—610年 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达涿郡,全长2000多

公里 4、意义: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四、繁盛一时的隋朝 1、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 2、一时:二世而亡,共37年(581 —618) 第二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 杀,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1、措施: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②注意“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④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 人名) 2、唐太宗统治时,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大运河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年,北周大将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朝统一全国。(2)开通了一条纵横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到,南达,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3)大运河由等四段渠道组成。它连接了等五大水系。 (4)科举制度在时,正式形成。(5)隋朝在公元年灭亡。 2、探究学习: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何意思?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了吗? 五、学习反思1、隋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洛阳B、涿郡C、余杭D、长安 4、科举制度在谁在位时正式创立() 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4、分析:“天下转漕,仰此一渠”(1)、材料中的渠是指哪条河?它是谁在位时修建的? (2)、修建此河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为什么能修建此河? (3)、此河修建后有何作用? 教学后记: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 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2)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0)、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 2、探究学习: 比较一下唐太宗和唐玄宗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四、学习反思: 1、唐朝的建立者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2、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唐高宗B、唐太宗C唐高祖D、武则天 3、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4、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狄仁杰 5、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 6、分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这是谁说的?他在位时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2)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才出现了治世局面? (3)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第3课盛唐气象 一、学习目标: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学习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 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 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这样,江南很快形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2、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3、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 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学生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不同地区之间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新教材】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实现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统一。 隋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措施:隋文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意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表现: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激增,垦田扩大。 3.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4.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 1

部编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________年,内迁的________人灭掉西晋。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________于________年重建晋王朝,以________为都,史称________。 2.统治: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________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时人称之为“____________”。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江南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________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的更替: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王朝,这些王朝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________”。 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________、________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梁武帝________夺取帝位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______处于明显劣势。 背: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________,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和________,从而使________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另外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 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________;农业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推广和改进________;实行精耕细作;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________;普遍实行了________,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________;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________、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商业:南朝时的________,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______奠定了基础。

初中七年级历史:第18课 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18课闭关锁国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 18 Retrea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18课闭关锁国 第16课闭关锁国 内容标准: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 ⑴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深重危机的原因所在。 2、能力培养 ⑴比较明海禁与清海禁的差别。 ⑴整理出清代自顺治到嘉庆“闭关锁国”的大致轨迹。 ⑴联系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清王朝实行闭关政策的社会根源。 ⑴对比汉、唐的对外开放,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闭关锁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自大封闭心理的体现,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⑴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更加愚昧无知,中国社会日益落后,中国才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与时俱进,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机会。 ⑴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长达2XX年几乎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完全落伍了,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由此,使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从而更能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本课的重点即“闭关锁国”政策。 2、难点 由于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既有对外防范的一面,更有愚昧保守的一面;影响既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保护,更有极大程度上的落伍,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如何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分析透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2018-2019年度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历史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3、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654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的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过程与方法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 战火纷飞百余载,朝阳初起忆江南。 上述文字都在怀念“江南”,尤其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生动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末句“能不忆江南”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你知道“江南”是指哪里吗?白居易词中描述的“江南”是在什么时候开发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去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东晋的兴亡 1.问题思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南迁的北方人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够恢复中原。他们的愿望是否能实现?为什么? 2.教师讲述: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3.阅读图片:《东晋形势图》 4.问题思考:东晋时期,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你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吗?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在东晋初年,王导主政在内,王敦领兵在外,权倾朝野,故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5.教师提问:西晋末年,祖逖要求司马睿出兵北伐,司马睿是否支持祖逖的提议?得不到东晋统治者的大力支持,祖逖北伐的结果是什么? 6.教师总结: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东晋朝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初一历史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们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制定了这个学期地理教学计划,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本学期收获进步。 本学期我将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

“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学习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这样,江南很快形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历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开发状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较长时间段内历史发展的过程(朝代更替),提高把握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

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情况。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诗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上述诗文在怀念江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你知道“江南”指哪里吗?白居易词中描述的“江南”是什么时候得到开发的? 二、讲授新课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 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 积极: 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过程 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兴亡的概况;知道南朝政权的更迭;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示法,使学生将纷繁复杂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整理成清晰的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历史信息,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是认识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让学生能有直观的印象,同时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的辅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化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难点是学生对西晋与东晋、南朝朝代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在此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形成直观的概念。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要通过地图示意,帮助学生形成时空概念。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归纳法、材料研读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师生齐声朗读。然后教师讲述这首诗歌颂了我国江南地区的美景。江南地区的发展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果,如今的江南地区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追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你知道东晋是怎样建立的吗?东晋和西晋相比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用,当时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 教师提问:东晋是怎样灭亡的? 学生回答:420年东晋灭亡,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讨论交流:东晋的政治统治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①东晋是大地主支持下建立的。②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③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二、南朝的政治 学生阅读本目内容,然后教师提问。 教师提问:南朝包括哪四个朝代?定都在哪里? 学生回答:宋、齐、梁、陈。建康。 教师提问: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是哪一个? 学生回答:宋。 教师提问:在南北的实力对比中,南朝在何时开始处于明显的劣势? 学生回答:梁武帝在位时。 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基本掌握南朝的发展概况。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