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 篇一:空的读音 “空”有 kōng、kǒng、kòng 三个读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的“空”字教材没注音,照常规,人们大多读“kōng”。是吗? 《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等比较权威的工具书均未见附此例。 《中国百科 网· 新华字典”》注: 【空乏】kōngfá 〖destitute〗缺少财物,指贫穷;又注: 【空】kòng 动词, 使之困穷,附例“不宜空我师。”据此,人们似乎可以理解为:“空乏”一词既可以读为 kōngfá 又 可以读为 kòngfá,而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是应读为 kòngfá 的。 资寿林主编的《学生文言文字典》 (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 年 5 月版)167 页的解释是: 【空】kòng,动词,使受到贫困。附例“饿其体肤,~乏其身。” 陈复华主编的《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02 年 8 月版)的解释是: 【空乏】kòngfá,穷困缺乏。附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他工具书的解释不再罗列。 查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且有注释的书籍 十一二本,只发现有一本书对这个字注了音。这本书是宁鸿彬主编的《初中文言文详解》(北 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年 7 月版),文中的解释是:“空(kòng)乏:空缺贫乏。此处形容 词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经受贫困’。” 探究学问其乐无穷。在查询考证 “空” 一字的读音问题时,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令我欣慰不已,同时还有几分羞愧,那就是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 空人心”这句话的“空”也应读 kòng,是动词,意思是“荡涤;清洗”。此前我教学生读了 10 来年 的“kōng”,真是不学不知道,一知吓一跳啊! 上述这些问题使我想到了教材中的类似注音应该明确却没有明确的诸多例子,如《世说 新语》两则中的《咏雪》一文的“撒盐空中差可拟”一句的“差”应读 chā,是“大致,差不多”的 意思;《智子疑邻》中的“邻人之父”句中的“父” 应读 fǔ,意思是“老人”;《口技》中的“便有 妇人惊觉欠伸”句中的“觉”应读 jiào,意思是“睡醒”;《庄子》故事两则中的“今子欲以子之梁 国 而吓我邪?”句中的“吓”应读 xià,意思是“吓唬”等等。这些字的读音我都考究过,并且拿 这些字的读音来考过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结果是无一人能全部答对。这些问题我平时十分注意 探究,但这个“空”字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打击,由此我不禁扪心自问:近 30 年的教学生涯,到 目前为止还有多少像“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问题存在呢?我的心中真是没底! (本文 刊发于《语文报· 教师版· 初中》2009 年 2 月 5 日总第 147 期,并在中华语文网、语文网等网站 推荐阅读,反响很大,许多人来电来函发帖探讨教材上的有关字的读音问题。作者:武宏伟) 篇二:闸北区 2015 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闸北区 2015 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满分:150 分,时间:100 分钟) 1 / 15

1、本试卷共 27 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3、本次考试书写分 3 分,希望同学们注意书写的工整、规范、美观。 一、文言文(39 分) (一)默写 1、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山居秋暝》) 2、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 3、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密州出猎》) 4、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5、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 6-7 题(4 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曲径通幽”源自“竹径通幽”一词,意思是 。(2 分) 7、“潭影空人心”流露的诗人思想是。(2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8 分)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 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 水,.. 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 不可登。 及既上,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上文作者(人名),是(朝代)桐城派古文家。(2 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 (3 分) .. A.上文加点的“其”和“之”所指代的对象一样。 B.作者登山没有经过东谷,而是沿中谷直走到山顶。 C.“磴几不可登”的“几”读“jī”,意思是“石阶” D.作者艰难登山是为饱览雪后泰山的雄浑瑰丽奇观。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4 题。(12 分)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 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 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 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 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 2 / 15

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选自苏轼《艾子杂 说》 【注】 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跌倒 ③应候:顺应时令。 11.(1)下列与“使秦不得窥吾西”中的“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B、虽鸡狗不得宁焉 ..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即出,得其船 .. (2)下列与“臣怪之,问其故”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落日故人情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C.即克,公问其故 D.故有所览辄省记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岂不大利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齐王认为老百姓会踊跃参与筑城的理由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 分) 14.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4 分) 二、 现代文(37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9 题(21 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1)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 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 活 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 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 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2)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 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 (3)追求优秀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 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生命个体终结, 后来者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 báshè 。 (4)追求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 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 十 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 吹 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 (5)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 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 有 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 3 / 15

优 秀的起点而已。因为追求优秀,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 工 作自己不能躲, 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因为追求优秀, 装腔作势的表演、 阿谀逢迎的丑态、追名逐利的争斗,统统不屑为之。 (6)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 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追求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 依 赖客观条件。他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们努力地适应环境,甚至改造环境。 (7)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 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20、根据拼音写汉字:báshè _____________(2 分) 2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3)段划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因为 所以 B、一方面 另一方面 C、即使 也 D、要么 要么 22、上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 23、怎样“追求优秀”,作者在(4)-(6)段提出了三条建议:(6 分) 一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选文依据的一项是()(3 分) A、(俄国)门捷列夫: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B、(英国)郝胥黎: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 C、(法国)大仲马:一两重的真诚,等于一吨重的聪明。 D、(爱尔兰)萧伯纳: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得到生 命的恬静和安宁。 (二)阅读下文,完成 20-24 题(21 分) 家之脉 陈忠实 (1)1950 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 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 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2)我的三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 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 刻开 始告别黑暗,走向智慧人类的途程。 (3)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 栗子大的字问父亲: ?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 4 / 15

那 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 甲,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到和我的课本上 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 出 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乙。 (4)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 红纸走进院来, 父亲磨墨、 裁纸, 为乡亲写好一副副新春对联, 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 我 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丙 。 (5)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六年时间里,每 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办婚丧大事,村人就来 找我 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6)我的儿女都读过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然而儿女唯一不 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 院了。 (7)我小时候有回晚上下了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怎 么回家去背馍呢?50余里路程步行,我13岁。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就愣 住了,父亲披一头一身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 ?我给你把干 粮送 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8) 二女儿因为读俄语, 补习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 每到周日下午, 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 乘通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的祖屋。我没 有劳 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50里为我送干 粮方 便得多了。 (9)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会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 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 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 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 他 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10) 我供给三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也颇为轻松, 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 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 爷爷的地位和经济,而且作为一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和牲畜的创造权利,而且心强气 盛地 要拼死供给两个儿子读书。 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 他 5 / 15

的文化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却绝非书香门第之类。 (11)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25、第(9)段“地道”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6、根据文意,依次填入甲乙丙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3 分) A.我大为惊讶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B.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我大为惊讶 C.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我大为惊讶 D.我大为惊讶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27、将第(7)段划线句改成“我小时候有回晚上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上课心里想怎么 回家去背馍呢”,好不好?为什么?(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联系全文,作者心中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有:(6 分) (1)读书是生命中光明的开启,是告别黑暗,走向智慧人类的开始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从全文的思路来看,第(8)段可否删去?为什么?(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运用(11 分) 25、 上海很多楼盘的命名折射出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风尚, 耐人寻味。 如?牡丹华庭?, ? 牡丹?因花大、形美、色艳、香浓,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华?有? 繁盛?的意思,这一楼盘命名寄寓了人们希望国家繁荣昌盛、家庭幸福吉祥的美好心愿;又如? 金鑫怡苑?,?金鑫?表示财富性感,?怡?是?快乐愉快?的意思,这一楼盘命名则体现了人们希 冀发财富贵、生活愉悦的心理;再如?东方曼哈顿?,借洋名展现其异国建筑风情,并显示出其 尊贵的气派、所处的地段繁华珍贵,还可体味到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崇尚感和追随感。下有十五 个楼盘名称,请你从中选择一个,结合楼盘名称对其蕴含的意义稍作分析。(4 分) 第一组:永泰新苑、达安花园、瑞和家园; 第二组:君御豪庭、名门世家、申江名邸; 第三组:书香门第、金榜逸家、文化佳园; 第四组:秋水云庐、天水雅居、东篱春韵; 第五组:东方剑桥、阳光威尼斯、海上普罗旺斯。 我选第______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楼盘名称)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1)小明家买了一套新房,近日准备搬进新居。为增添喜庆气氛,想在大门上贴一 幅 6 / 15

对联。你认为下列最合适的一幅是( )(2 分) A、芝兰茂千载,琴瑟乐百年 B、天上星辰应作伴,人间松柏不知年 C、祥云环绕新门第,红日光临喜人家 D、顾客如川川流不息,生财有道道畅无穷 (2)小明的奶奶准备在凌晨搬家时燃放烟花爆竹,以求安康吉利,小明却反对奶奶的做 法。 你认为小明反对奶奶做法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帮小明家想出一种更合适的庆贺乔迁之喜的 办法。(5 分) 四、写作(60 分) 27、题目:一件值得反思的小事 写作要求: (1)要有真情实感和具体的事例。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3)600 字左右,不得抄袭。 闸北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39 分) (一)(15 分) 1.清泉石上流 2.心忧炭贱愿天寒 3.会挽雕弓如满月 4.野芳发而幽香 5.豁然开朗(每句 3 分) (二)(4 分) 6.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2 分) 7.摆脱尘世一切烦恼(或超凡脱俗)、遁人空门(2 分) (三)(8 分) 8.姚鼐清朝(2 分,各 1 分) 9.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3 分) 10.D(3 分) (四)(12 分) 11. (1)B(2 分)(2)C(2 分) 12.(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或好处)的事吗?(2 分) 13.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2 分) 14.办事情,想问题,要把考虑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或既要看远大目标,又要 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4 分) 二、现代文(40 分) (一)(19 分) 15.跋涉(2 分) 16.C(2 分) 17. -个志存高远的人, 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7 / 15

(3 分) 18.要勤勉要有“争创一流”的意识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9 分) 19.C(3 分) (二)(21 分) 20.真正的,纯正的,标准的。(2 分) 21.D(3 分) 22.不好。 原因有: 原句具体写出了父亲为“我”送馍馍路上的困难 (或写出了雪大的程度, 路途的遥远,缺乏交通工具,突出父亲给“我”送馍馍的困难);写出了“我”发慌的心理,侧面 烘托出父亲为“我”送馍馍的不易;父亲冒着大雪为“我”送馍馍的做法深深感动了“我”,为下文 “我”传承父亲重视孩子读书的做法做铺垫。(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两点得满分)(6 分) 23.(2)坚守、传承传统文化(或认同传统文化);(3)竭尽全力、克服困难供下一代读书。 (一项 3 分) 24.不能删去。 第⑧段写“我”不辞辛苦送女儿读书, 与上文父亲当年给“我”送馍馍作比较, 衬托出父亲供儿子读书的不容易;说明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我家重视孩子读书的家风 已得到延续。(答对一点得 3 分)(6 分) 三、综合运用(11 分) 篇三:闸北区 2015 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闸北区 2015 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满分:150 分,时间:100 分钟) 一、文言文(39 分) (一)默写 1、________________,雪尽马蹄轻。《观猎》 2、________________,山岳潜形。 《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4、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 5、则吾斯役之不幸,________________。《捕蛇者说》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 6-7 题(4 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曲径通幽”源自“竹径通幽”一词,意思 是 。(2 分) 7、“潭影空人心”流露的诗人思想 是。(2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8 分)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 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8 / 15

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 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 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 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 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上文作者(人名),是(朝代)桐城派古文家。(2 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 (3 分) A.上文加点的“其”和“之”所指代的对象一样。 B.作者登山没有经过东谷,而是沿中谷直走到山顶。 C.“磴几不可登”的“几”读“ji”,意思是“石阶” D.作者艰难登山是为饱览雪后泰山的雄浑瑰丽奇观。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4 题。(12 分)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 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 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一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 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 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 我即今年冻死矣。 ’正如今日筑城, 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 ——选自苏轼 《艾子杂说》 【注】 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ò 搏):跌倒。③应候:顺应 时令。 11、(1)下列与“使秦不得窥吾西”中的“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B、虽鸡狗不得宁焉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即出,得其船 (2)下列与“臣怪之,问其故”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落日故人情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即克,公问其故 D.故有所览辄省记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岂不大利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齐王认为老百姓会踊跃参与筑城的理由 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 分) 14、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4 分) 二、现代文(37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5-19 题(21 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1)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 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 9 / 15

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 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 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 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2)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 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 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 之折服和赞叹。 (3)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 点。 但只要不断追求, 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_________生命个体终结, 后来者_________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 báshè 。 (4)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 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 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 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 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 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 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 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5)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 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 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 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 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6)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 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 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 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 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 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 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7)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 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15、根据拼音写汉字: báshè _____________(2 分) 16、根据上下文,填入第(3)段划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因为 所以 B、一方面 另一方面 C、即使 也 D、要么 要么 17、上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10 / 15

18、怎样“追求优秀”,作者在(4)-(6)段提出了三条建议:(6 分)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选文依据的一项是()(3 分) A、(俄国)门捷列夫: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B、(英国)郝胥黎: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 C、(法国)大仲马:一两重的真诚,等于一吨重的聪明。 D、(爱尔兰)萧伯纳: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得到生 命的恬静和安宁。 (二)阅读下文,完成 20-24 题(21 分) 家之脉陈忠实 (1)1950 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 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 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 (2)我的三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 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 告别黑暗,走向智慧人类的途程。 (3)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 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 爷爷用毛笔抄写的。?【甲】,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 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 爷爷会写一手好字,【乙】。 (4)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 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一副副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 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丙】。 (5)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六年时间里,每 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办婚丧大事,村人就来找我写 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6)我的儿女都读过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然而儿女唯一不 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7)我小时候有回晚上下了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怎 么回家去背馍呢?50 余里路程步行,我 13 岁。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就愣住了,父 亲披一头一身的雪迎着我走过来, 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 笑吟吟地说: ?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 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8) 二女儿因为读俄语, 补习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 每到周日下午, 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 通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 11 / 15

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 50 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得多 了。 (9)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会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 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 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10) 我供给三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也颇为轻松, 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 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 爷的地位和经济,而且作为一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和牲畜的创造权利,而且心强气盛地要拼 死供给两个儿子读书。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 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却绝非书香门第之类。 (11)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20、第(9)段“地道”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1、根据文意,依次填入甲乙丙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3 分) A.我大为惊讶 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B.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我大为惊讶 C.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我大为惊讶 D.我大为惊讶 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22、将第(7)段划线句改成“我小时候有回晚上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上课心里想怎么 回家去背馍呢”,好不好?为什么?(4 分) 23、联系全文,作者心中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有:(6 分) (1)读书是生命中光明的开启,是告别黑暗,走向智慧人类的开 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从全文的思路来看,第(8)段可否删去?为什么?(6 分) 三、综合运用(11 分) 25、 上海很多楼盘的命名折射出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风尚, 耐人寻味。 如“牡丹华庭”, “牡丹”因花大、形美、色艳、香浓,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华”有 “繁盛”的意思,这一楼盘命名寄寓了人们希望国家繁荣昌盛、家庭幸福吉祥的美好心愿;又如 “金鑫怡苑”,“金鑫”表示财富性感,“怡”是“快乐愉快”的意思,这一楼盘命名则体现了人们希 冀发财富贵、生活愉悦的心理;再如“东方曼哈顿”,借洋名展现其异国建筑风情,并显示出其 尊贵的气派、所处的地段繁华珍贵,还可体味到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崇尚感和追随感。下有十五 个楼盘名称,请你从中选择一个,结合楼盘名称对其蕴含的意义稍作分析。 (4 分) 第一组: 永泰花苑、达安花园、瑞和家园; 第二组:君御豪庭、名门世家、浦江名邸; 第三组:书香门第、金榜逸家、文化佳园; 第四组:秋水云庐、天水雅居、东篱春韵; 第五组:东方剑桥、阳光威尼斯、海上普罗旺斯。 12 / 15

我选第______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楼盘名称)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1)小明家买了一套新房,近日准备搬进新居。为增添喜庆气氛,想在大门上贴一 幅对联。你认为下列最合适的一幅是( )(2 分) A、芝兰茂千载,琴瑟乐百年 B、天上星辰应作伴,人间松柏不知年 C、祥云环绕新门第,红日光临喜人家 D、顾客如川川流不息,生财有道道畅无穷 (2)小明的奶奶准备在凌晨搬家时燃放烟花爆竹,以求安康吉利,小明却反对奶奶的做 法。 你认为小明反对奶奶做法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帮小明家相处一种更合适的庆贺乔迁之喜的 办法。(5 分) 四、写作(60 分) 27、题目:一件值得反思的小事 写作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和具体的事例。(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 人名、等。
13 / 15

14 / 15

15 / 15

缘起性空现实意义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有将随著因缘分散而灭。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有”,都是缘起而有;因为缘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缘起法说明: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上,因为有农夫种田,我们才有饭吃;有工人织布,我们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门,由于有公共汽车司机为我们的开车,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假如没有这许多因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了。甚至于晚上在家里,只要打开电视,就有精彩的节目可看,如果没有很多演艺人员表演,如何能有电视节目可看?所以,每个人能够生存,都要感谢因缘,感谢世间的成就。 缘起的定义就是:有“因”有“缘”,因缘和合而有“果”。世间上的一切者因缘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

则。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例如,花的种子种下去,它在能够开花结果,必定要有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能够生而为人,在过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业,现在到了人间来,还要有现世的缘,因缘聚合了,才能产生果。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法虽然深奥难懂,不过从因果法则的六条定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缘起性空”。 1、果从因生:缘起的先决条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缘”,条件具足,才能生“果”。“因”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内在的条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外在的条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间接力。所以,万有诸法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缘,这就是“果从因生”的理则。 2、相由缘现:“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这个“境”就是因缘,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本身并无自性,所以说“缘起性空”;由于无自主性,所以能随著缘生而现,缘灭而散,因此说“相由缘现”。 3、事待理成:宇宙万法的生起,因缘是要有因有缘,但是在因缘果报的生起上,还有著普遍的理则,也就

古代_中和_观及其现实意义

天津师大学报  2000年第2期 古代“中和”观及其现实意义 王 冬 摘 要 “中和”,是中国认识史上的一个古老概念,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处于世纪之交,惟有对其全面正确把握,这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才能被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文章阐述了古代“中和”观的渊源、发展及基本特征,并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分析,提出了以创造为先导的新时代“中和”观。 关键词 中 和 中和 同 创造 “中和”观在中国可谓渊远流长。它所倡导的“贵和尚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这一观念虽有其不足之处,但其蕴含的积极、合理思想仍值得发掘弘扬。 “中和”观念的渊源及发展 “中和”问题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中和”一词虽首见于《中庸》,但“中和”观念却由来已久。从字面上看,“中和”由“中”与“和”两字合而为一。何谓“中”?“中”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和哲学思想,始见于《尚书?盘庚》:“各设中于乃心”《尚书?酒诰》中也有:“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这是“中”行之于德;《孟子?离娄下》赞美商汤“汤执中,立贤无方”,这是“中”行之于用人;《尚书》中的《立政》、《吕刑》记载的“中罚”、“中”则体现了“中”行之于刑。所谓“中”,《说文解字注》云:“中,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中,正也”。故中即为恰到好处、符合一定标准、正确合理之义。综观先秦典籍,虽然由于当时理论思维水平的局限尚未将“中”上升到哲学高度,但对它的褒举之意却如实反映了这一时期较为普遍的尚中、执中的思维倾向。总之,先秦时期的“中”已具有政治、伦理范畴的特点。 “尚中”观念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始于《易经》。易有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六十四卦,卦各六爻。其中爻的爻辞多是吉利的,且中爻也是统摄整个卦义中的两爻:“若夫杂物撰德,辨

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周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对于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但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具有两重作用:一是占卜,二是智慧的积累与启示,成为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 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来源于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说教的目的则在于指导规范形而下人们的生存活动。 《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系。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相当程度上的合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道家玄思也。两家思想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的,这就是当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素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但事实上,《周易》本来并无所谓哪家的。唯其如此,先秦诸子许多都跟《周易》有所关联。

不仅如此,事实上可以说:此后的一部中国思想史,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部《周易》诠释史。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昌盛;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著。接下来是魏晋玄学,已如上述。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般若学脱胎于玄学,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大家莫不治《易》,理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易学家。直至现代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思维模式的作用。 一、《周易》特点 1、阴阳的普遍性 《易经》有六十四别卦,每卦皆有六爻。爻象只有两种,要么是阴爻,要么是阳爻。为什么把爻称谓阴阳呢?据郭沫若先生生前考证,卦、爻象由来已久,它们最早是生殖文化时代的象形文字,阳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男性生殖器,谓之阳根;阴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女性生殖器,谓之阴根,阴阳称谓由此而来。周易的八经卦都是由三个阴阳爻的不同排列构成的,而六十四别卦则是分别由两个经卦的排列构成的。这就是说,阴阳在卦象中具有普遍性,即任何卦象都是阴阳的组合,卦象的不同,仅在于组合情形的不同而已。 更主要的是,在《周易》作者那里,六十四卦分别代表社会与自然不同类别的事物,所以六十四卦都是专卦。例如乾卦是官贵者专卦、坤卦则是民佣者专卦、师卦是军旅专卦、

佛教中的色与空

佛教中的色与空佛教中的色与空 佛教中谈论到色与空二个字比较多,特别是《心经》里面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那么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概念?这和我们现代在讲的色与空字又有什么区别,这是需要我们搞清楚的问题。 色:梵语是ru^pa。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广义来说,可以用来表示宇宙大自然的物质与生命体,大至星体,小至细小之微尘,无不包含在内。狭义来说指人的肉眼识别的对象,如颜色红、黄、蓝、白、黑等区别;物体的,长、短、方、圆、高、下等区别;人的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区别,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 空:梵语是s/u^nya。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物体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这一思想称为空。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虚幻不实,理体空寂明净。自佛陀时代开始就有空这个思想,尤其到了大乘佛教时代,空的思想成为佛教般若经系统的根本思想。 这里所说的色与空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现代讲色一般是指物体的颜色,后来引申为女色,喜欢女人为好色、情色,而佛教中的色不是这个意思。是指物质存在的总和,眼睛能够看到的物质叫色。那么这个色是变化着的,按照佛教角度说,这个色是空的,就象《心经》里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教认为,人的心(即意识)之外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这就被称为“色”。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是由四大因素构成的。四大因素为“地、水、火、风”。四大因素是由于因缘和合构成万物,又因为因缘复归和还原于四大因素。这种还原和复归被称为“空”。空并不是完全空,是物质运动变化着叫空,比如水是我们肉眼能够看见的,这就是色,但是,水能够变成空气,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了,好象是空,其实没有真正空,冷热空气交流,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变成了水,又成为了色体,用这样的概念去解释佛教的色空观,应该是科学的。几千年以前,释迦牟尼已经用佛教的思想解释了宇宙的运动规律。世界上一起物质都是有化学元素组合而成,叫化学不灭定律,佛教讲是万物都是暂时的因缘和合,没有不变的道理,包括我们人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也是暂时的因缘和合。只是我们人有主观意识,常常有个我字在,才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甚至有时候会产生不善动机,或者种种冲动。佛教的色空观就是叫你不要有自我的执着,甚至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不要有执着思想,这就是在有色世界里确立“看空不空”的思想,就象我们看一幢房子,房子是有砖、木、石、水泥、石灰等材料的组合才叫房子,离开这些组合材料就不成其为房子,房子这一名称也只不过是我们主观思想的产物,暂时的因缘和合。就象二个小和尚在争论寺前的幡旗飘动,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在动,六祖慧能法师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自己的心动,当你的心到了寂静的境界,

概率论的缘起、发展及其应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概率论的缘起、发展及其应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石河子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概率论的缘起、发展及其应用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职称: 毕业论文(设计)起止时间:2015.1——2015.6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一些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的。在它们彼此间的联系和发展中,根据它们是否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确定性的现象,指在一定条件下,必定会导致某种确定的结果。另一类是不确定性的现象。这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我们无法用必然性的因果关系对现象的结果事先做出确定的答案。事物间的这种关系是属于偶然性的,这种现象叫做偶然现象或者叫做随机现象。概率研究的即是这类不确定性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概率论发源于17世纪中叶, 对概率论的兴趣,本来是由于保险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但刺激数学家思考概率论的一些特殊问题却是来自赌博者的请求。在概率论的系统理论产生之前,许多数学家已经认识到很多实际问题中的随机变量都是由大量相互独立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而其中每一个个别的因素在总的影响中的作用都

是很微小的,这样形成的随机变量往往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从理论上来证明这个事实是一个中心问题,概率论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发展起来的。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概率是人生的真正指南”。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概率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众所周知的保险、邮电系统发行有奖明信片的利润计算、招工考试录取分数线的预测甚至利用脚印长度估计犯人身高等无不充分利用概率知识。 在经济生活方面,保险业、金融业的风险预测更是与概率论密切相关。通过计算彩票中奖概率,我们发现只有极少数人能中大奖。在街头的一些赌博游戏,我们略加思考也会发现主持者每局赢的概率都会比较大。总之概率会让我们科学地思考问题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理智。 总之,由于随机现象在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概率必将越来越显示出它巨大的威力。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也有利于巩固我们对概率论知识的掌握,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探讨,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概率论,让人们能够自己用概率解决或解释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随机现象问题,相信科学的力量而不再像以前一样仅凭常识和经验泛泛而谈,特别像经济中的买彩票问题。 二、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概率论的第一本专著是1713年问世的雅各?贝努利的《推测术》。经过二十多年的艰难研究,贝努利在该书中表述并证明了著名的“大数定律”。大数定律是近代保险业赖以建立的数理基础。保险公司正是利用在个别情形下存在的不确定性将在大数中消失的这种规则性,来分析承保标的发生损失的相对稳定性。为概率论确定严密的理论基础的是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1933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概率论的基本概念》,用公理化结构明确定义了概率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以后的概率论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保险事业和人口统计研究需要,19世

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 缘起: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日常生活中,所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感触到、想到的东西,都是缘起的结果。性空: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感触到、想到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见闻觉知的万事万物,看似真实存在,但实际却是因缘聚合的虚幻显现,都无自性、无主宰性、无永恒性,自性空,空无所有。真空生妙有:这个“假有”,是“真有”的显现,是整个宇宙唯一真实存在的佛性这一法,在因缘具足时的显现。所有一切虚妄的现象,都是佛性这一真法的随缘显现。如果事物自性“假有”不空,那佛性这一真法就无法显现“真有”。 不变随缘 佛性有不变及随缘二义。不变:佛性为一切诸法之真实体,乃超越时空、不生不灭、无为常住之存在。如来常恒,无有变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随缘:佛性能全其不变之自性,随染净之缘,全体起动,显现森罗万象。明与暗、有声与无声、香与臭、酸与甜、有感触与没感触、有念与无念这些幻化的景象,都是佛性遇到缘后,随缘显现的景象。善与恶、对与错、丑与俊、好与坏,世间所有万法的性,都是佛性、觉性这一真法(佛性)的幻化。佛性这一真法就像一团面,随缘捏成馒头就是馒头,随缘捏成火烧就是火烧,随缘捏成大饼就是大饼,但无论哪一种面食,馒头、火烧、大饼这每一法,都无自性、无主宰性、无永恒性的,都是面这一法的随缘显现。假如你我他是馒头、火烧、大饼的话,那面这一法就是我们的佛性。随缘自在: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那我们就要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生活中学习,如果能在原则下恪守不变,时时观照自己不变的佛性,在小细节处随缘行道,自然能随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何谓缘起性空

何谓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又将随着因缘分散而灭。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有”,都是缘起而有;因为缘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缘起法说明: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上,因为有农夫种田,我们才有饭吃;有工人织布,我们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门,由于有公共汽车司机为我们的开车,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假如没有这许多因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了。甚至于晚上在家里,只要打开电视,就有精彩的节目可看,如果没有众多演艺人员表演,如何能有电视节目可看?所以,每个人能够生存,都要感谢因缘,感谢世间的成就。 缘起的定义就是:有“因”有“缘”,因缘和合而有“果”。世间上的一切者因缘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例如,花的种子种下去,它在能够开花结果,必定要有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能够生而为人,在过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业,现在到了人间来,还要有现世的缘,因缘聚合了,才能产生果。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法虽然深奥难懂,不过从因果法则的六条定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缘起性空”。 1、果从因生 缘起的先决条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缘”,条件具足,才能生“果”。“因”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内在的条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外在的条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间接力。所以,万有诸法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缘,这就是“果从因生”的理则。 2、相由缘现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这个“境”就是因缘,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本身并无自性,所以说“缘起性空”;由于无自主性,所以能随著缘生而现,缘灭而散,因此说“相由缘现”。 3、事待理成

《缘起课》 第二课

第二课 音频视频字幕配套文本 思考题 1.在了知“是否通达缘起而决定能否解脱”与“以此建立佛教胜过他宗”后,请阐述你对缘起空性法门和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认识上的变化? 2.为什么没有通达缘起理则不能证佛陀的教义?你是怎样理解自性为空与能起作用不相违的?若未通达这样的缘起道理有何过患?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前面已经讲了一些《缘起赞》的功德和利益,想必大家都能听明白。在讲论体时,极个别佛友因为以前从来没有听过中观空性,也没有闻思过其他甚深法门,就不一定能听得懂。因为这里面的术语跟世间术语并不相同,而且中观的教理及其推理、用法,跟世间理念也有所不同。正因为智慧浅薄,一讲到中观的甚深之理就很容易打瞌睡,或觉疲倦,或心往外散乱。但不管怎么样,既然你花了时间听受这一堂课,就要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地听受。听受的过程中,也要用自己的智慧来分析宗大师所造的《缘起赞》的意义,看自己怎么理解、其他高僧大德或上师如何解释,也就是说,要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学习。这样以后,我想宗大师《缘起赞》的甚深意义,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的领会。 说缘起空性之义中的略说分三个科判,其中第一个科判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二个科判:

庚二、是否通达缘起而决定能否解脱: 凡夫愚众缘何法,边执束缚反坚固, 精通彼理诸智者,以此斩断戏论网。 世间没有证得圣谛的凡夫愚昧众生,不管缘任何一个法,不但不能解脱,边执束缚反而越来越坚实、越来越坚固。包括学过宗派的有实宗当中的有部、经部以及随理唯识宗的行人,如果以缘起因来推,他们都不承认万法皆空。 前面说了:如果某法依靠因缘而生,它的自性就是空性,在此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善说。所以,一切因缘生的法皆自性空的道理,其实是佛陀的创新或发明。因为,世间任何一位学者或智者都没有发现这样的真理。 这里说,凡夫愚痴的众生都认为,因缘生不一定是空性。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大乘随理唯识宗,还是小乘经部、有部,他们都认为因缘生的法是实有的。随理唯识宗认为,万事万物皆从阿赖耶中产生,而且阿赖耶自明自知的心识是实有的;而经部和有部认为,实有的极微产生一切万法。可见,他们都不承认因缘而生的法是空性。 但此处讲,如果没有懂得缘起空性,就是愚痴者。《楞伽经》里也说:“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虽然行持中观的智者认为,因缘和合的一切万法皆是空性;但没有学过宗派的,以及学过宗派的内外道凡愚众,他们都起妄想认为这些是实有不空的,即实实在在存在,实际上这种观点并不合理。 如果精通因缘和合而生是空性,这样的智者就能斩断轮回一切戏论网。大家都知道,戏论是让众生在轮回中永远不能得解脱之因。所以,作为通达中观应成派和无上大圆满、大手印,以及学习汉传佛教的禅宗而获得明心见性的开悟境界的智者,他们对因缘生的法就不可能认为是常有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他们都通达了一切理证之王——缘起理。 就像大臣、军人、百姓全部是国王的手下一样,龙猛菩萨、月称论师等印藏汉三地的中观论师所运用的所有推理当中,最殊胜、最完美的就是缘起理。那它是怎么推的呢?一切万法,无有自性,因缘生故;或者说,因缘而生的法,绝对是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而这样的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2009年 3月8日下午3时开始,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倒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引到了听众的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主题讲演完了后、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著名美学家韩玉涛,和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等与会学者进行高端对话。 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他以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弦论,与佛学经典《成唯识论》的“藏识海”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是相通的。物质世界是无数宇宙弦的交响乐,与眼前世界是藏识上因风缘而起的波浪是极其相似的。他不无幽默地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对朱清时院士后讲演给予了高度评价。李学勤教授说,人类已习惯于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而今天科学的进步,有可能让我用多科思他途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还说,其实从二十世纪中期已有学者提出了一时切关认识,今天朱清时先生让这一问题摇(提?)到了哲学的高度。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工委《证券法》起草组组长王连洲教授也十分赞赏朱清时院士到讲演,他结合的国际经济学界“重回马克思”现状,谈到了金融海啸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学范畴,它实际上已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等跨学科的问题。 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先生结合余英时先生最近围绕“李约瑟问题”著文讨论西方科学渊源,並认为西方科学是建立在天文学和数学这个核心基础上,向朱清时院士提出问题:“蝴蝶效应能不能运用数学模式来表述?如果可能的话,就能马上找到应对金融海啸的最佳方案。”朱院士断然说:“不行。”他说:“高级计算机也只能处理小数点以后9位数的计算,如果9位数以后的数无限放大,计算机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李学勤、韩玉涛和参加今天松竹书院讲坛活动后学者均十分赞赏,认为这种跨学科对话既新颖又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并希望今后能定期举行。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9150934.html,/v_show/id_XNzY3ODAzMzY=.html 正文: 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资料来源: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朱清时 本站发表时间: 2009-03-30

我对“缘起性空”的体悟

心灵游医 十七世纪英国玄学诗人约翰·邓恩有一段著名的布道辞: 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 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一块土地,一方海角,一座xx。 一旦海水冲走,xx就要变小。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只因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我与生灵共老。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正为你敲响。 当时不太懂,虽然能读出一种大慈大悲的味道来,却始终于道理层面止步不前。我能够感受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怀,却无法体会这种心怀的发心来自于何处。 近日,在网上闲逛,偶尔看了几个帖子与一个原始佛学知识的视频,对佛家讲的“缘起性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缘起”它给我这样一个观念,没有一个个体能够独立存在,每一个生命都由空气、水分、其它维护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构成,好比米饭的生成过程要先有大米种子,有灌溉施肥,有收割后再加工烹煮成为米饭,吃到肚中排泄掉,再回归于天地之间。所以,米饭是靠各种机缘才成为米饭,而在米饭整个“生命”形式中,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人类自身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一系列的缘起变化才有了最初的生命孕育,然后各种营养的摄入再慢慢长大,最后一抔黄土,消散于天地之间。所以,个体的人与世界本就一体,人与人之间本就一体,人形也好,其它物质形态也好,只是生命流体不断变化的外在形式。 科学的发展,也似乎不断在证明佛家缘起性空学说的正确。缘起性空说不认为物质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也就是说,整个物质世界是找不到建筑底层最小的“砖块”,物质的本质是“空性”。人类曾经找到原子,继而找到中子、电子、质子,本以为这就是最小的物质形态了,本以为这就是宇宙这个大建筑最基础的建筑砖块了。然而,六十年代,美国物理学家马雷提出,物质由更细小的微粒——夸克构成。但科学家努力了半个世纪,依然只能在实验室证明夸克一类粒子的存在,却始终无法捕获到它。当代物理学家霍金终于提出他的理论框架模型——弦论。弦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大自然最小的砖块如光子、中微子、夸克等,看起来象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的类似于琴弦拉动后的不同振动模式。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而这种不同频率的振动恰恰对应不同的质量和能量,相当于对应不同的最小微粒,如电子,中微子,夸克等。 让大家目瞪口呆的是,物质的最小形状已经不是物质态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频率振动,也可称之为能量! 反向推之,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振动频率因彼此相互的运动关系构成了相对较小的原子等结构,再构成了大自然整个人类与物质世界,那么“无中生有”,“有”中又蕴含着本质的“无”,在科学上是可以实证的。 这又有一个惶恐的问题冒出来,如果物质都经不起层层分解,分到最后被分没了,分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频率能量振动态,那这个世界上到底有什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呢? 答案是唯有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佛法中称其为“缘起”。 打个比方,有一个木质桌子,首先有小树苗栽培下去,然后要有光合作用、正常的生长环境,最后要有人来做成桌子。那整个过程中,有什么是本质存在的吗?什么都没有,只有“缘”是客观存在的,成为桌子只是小树苗的当前

色与空

色与空 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是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所谓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后空物体灭了之后的空,换句话说,并不是离开色而另外有一个空,而是“当体即空”。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这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简单解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地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诸法实相”。大乘佛教以实相为法印,称为“一法印”,一切大乘经教,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证。如前面所说“无住涅盘”和“菩萨六度四摄“等教义,都是以缘起性空的理论为基础的。 佛经云:“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不异空” 的色是代表物质的现象,指存在的东西,也就是具备形体之物。空,并非虚空或无之意,更不是表示什么都没有,都不存在的意思,而是指[没有实体性]、[没有自主性]的就叫做空。不异,可以解释作[不离],世间的物质现象在形相作用上虽有种种差别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性---无实体无固定的性。我们姑且称它为[空]或[空性]。“色不异空” ,是指一切事物都不离空性的存在,以眼睛可以看见的最具体的物质来说,它是由众多因缘条件造成而存在的,因此一切物质虽然存在,却没有实体性,自主性。所以说[色不异空],由于本身没有固定的实体性,所以可以随因缘条件而变化---[空不异色]。“空不异色”是说明空性的显现,是不能离开一切法而有的,并非灭除物质,等物质变坏灭了,然后才知道它是[空],无自主性。当它宛然存在的当下,就要觉察到无我,无常的道理,才能彻悟其空性。只要我们稍加思考[有形之物,皆不离空] 的道理,并不难了解.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切的体悟到:不管如何坚固、豪华、伟大的东西,其实都没有实体性,它只是因缘组合的现象而已,唯有超脱心中的执着,人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色不异空,等于色即是空。[空不异色] 等于空即是色。这四句的意境都在说明物质现象皆依各种因缘条件而产生的。也依于不同的因缘条件而消失,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依因缘存在而无实体性的,所以说,色尘事物,一切皆空.....色即是空。 佛教指示我们以[空] 来观察世间一切事物,并非要我们对事物绝望,或以悲观消极的态度来对待一切,而是让我们了然大悟,确知世间一切的真实现象。不要一味向外追求不实的东西,应反观自己的内心,发掘自性智慧,建立一个新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空即是色] .....空是说明一切事物没有实体性,可以随因缘条件不同起种种变化而成不同的现象,所以空能含摄万物,好比虚空无形无相,却能包容万物,一切万物皆不离虚空而另存。 如果我们能体会[空的]道理,放下执着,必定可以发挥智慧的潜能。。。。。

什么是空或空性

什么是“空”或“空性” 空或空性(这里暂且把“空”和“空性”当同义词来使用)是佛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意思是说,构成生命五种基本要素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空。《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即非见如来”。两部经从不同角度向世人揭示生命真相——五蕴就其本性来讲都是空。对空感悟到什么程度,或者说是否内心中真正感受到空或空性,是衡量学佛造诣的最重要指标。但到底什么是空?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似乎有不同的回答。记得我刚接触佛法那会儿,印象最深的就是佛法有关著述中对空的解释,十几年下来随着学习佛法的深入,对空的理解随之经历了不小甚至是完全不同的重大转变和曲折。 对一般人来说什么是空呢?可能世事无常就是空。生意失败了,破产了,事业遭受挫折了,人生中遭遇打击了,这时人们不免用世事无常来安慰自己。既然“世事无常”,因此,人生中遭遇什么就都不太重要。这种自我安慰看起来消极,但用来抚平内心创伤却未必全无用处。但这种对空的理解,说穿了其实是把外在于我们的世界看空了,但并未把自己看空。“自我”仍然是人们判断周围世界的核心和标准。所以,人们内心的贪嗔痴不会减少。而且,这时候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这种看“空”是不得已而为之,其中免不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的嫌疑。深一点

的层次,则是把我们内心的妄念“看空”,这就契入了学佛的核心,或者说我们学佛已经“上道”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佛就是学会观照自己内心的“空性”,而在此之前,则是学会觉察自己内心活动的“真相”。看到自己内心真相就等于或接近于破除内心妄念。把妄念一层一层像清洗污泥一样清洗干净了,我们内心的清明本性或空性就会自然而然显露出来,所谓“妄心销尽而真心自显”。但把妄念看空并不容易,因为牵扯到对自我的认识——自己的利益、生命和观照等等。很多人就是因为看不空内心妄念而做错事。把别人“看空”很容易,甚至于把整个世界看成过眼云烟也不困难,但说到把“自我”看空或者把内心妄念看空,就非一般人所容易做到的了。非下大力气不可。 自我是什么?自我是生命之根、立身之本,是我们一切思想、情感和人性中缺陷的总源头。不要说看空自我,就说看透内心真实情形也不容易。自尊啊,名誉啊,欲望啊,自我判断啊,道德观念啊等等等等,都会形成对我们清醒认知内心真相的羁绊。两口子吵架,先扯着脖子说对方“错”;两个人谈合同,先谋划把对方利润“榨干”;俩人在街头打招呼,都想从对方那儿得点“好处”。有几个人会先向对方认错?!或者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灰暗?!所以,佛法经常教导我们要参话头、要有惭愧心,就是要我们觉察内心中一念生起前的真实活动,要经常反省、知道自己的不足。有一部韩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只要不是泯灭天性,人们内心都会感到惭愧的。”这里“惭愧”是什么意思?就是知道自己

缘起性空

用最浅显的文字解释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性空,直到涅槃 “缘起性空”是佛教最根本、核心的思想,初入佛门、对佛教感 兴趣者不可不知! (1) 本文不说多余的话,并且尽量不用佛学术语解释,以大家都熟 悉的传统教育背景下的语言风格,来尝试解释佛教最根本、核心 的思想--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怎么来的?是源自原始佛教的“三法印”--即三个最 基本的原理,原始佛教就是以三法印来解释世界上一切现象的,

包括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三法印的内容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说是三法印--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实际上是源自一个---诸行无常,其他两个是“诸行无常”的延伸。 诸行无常,太朴素的道理了。不用我多解释,大多数人即便望文生义,也会明白的。 “诸行无常”中有个“行”,就说明所有现象都是动态的;既然是动态的,就是发展变化的。当然,行的含义不止如此。 学过马哲(大一课程)的都知道,发展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一切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现象。“诸行无常”,很简单,就是这个意思。 在下文中,随着对三法印认识的逐步加深,你将会看到,连最后的“涅槃寂静”竟也是源自于这个“诸行无常”。 深奥的世间哲学,神秘莫测的佛教,却原来竟然都是立足于这么一个世人皆知的简单道理。 (2) 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诸

行无常”,佛教的第一个法印,也是最基本的真理。 从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中,我们能推出什么结论呢? 既然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那么,我们会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现象。正如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便是人,这一秒的你与下一秒的你也并非完全相同,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意识层面。 那么,我们会得出下一个结论:任何现象的出现,不能说它是“自己产生(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自己”的。呵呵,除了上帝以外。西方哲学所谓的本体论,研究所有现象的起源,最后归结到“上帝”那里,因为所有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源自于上帝。只有上帝是“自有永有”的,所以你没法问:上帝是怎么来的?对于上帝,你只能信,不能怀疑。 因为人们根据对所有现象的观察,发现万法莫不遵循有生有灭的无常规律。既然凡事有生有灭,地球也是有生有灭,整个宇宙也是有生有灭。 既然宇宙也有生有灭,所以人们判断:整个世界肯定有一个最初的状态,有一个【开始】。 至于“最初的状态”以前,是怎么回事,我们是不大愿意考虑的。

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2009年3月8日下午3时开始,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引起了听众的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题讲演完了后,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著名美学家韩玉涛和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等与会学者,进行高端对话。 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 他以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弦论”,与佛学经典《成唯识论》的“藏识海”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是相通的。物质世界,是无数宇宙弦的交响乐,与眼前世界是藏识上因风缘而起的波浪,是极其相似的。 他不无幽默地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对朱清时院士的讲演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学勤教授说,人类已习惯于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而今天科学的进步,有可能让我用多科思他途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还说,其实,从二十世纪中期已有学者提出了一时切关认识。今天,朱清时先生让这一问题,推到了哲学的高度。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证券法》起草组组长王连洲教授也十分赞赏朱清时院士的讲演,他结合国际经济学界“重回马克思”现状,谈到了金融海啸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学范畴,它实际上已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等跨学科的问题。

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先生,结合余英时先生最近围绕“李约瑟问题”著文,讨论西方科学渊源,并认为西方科学是建立在天文学和数学这个核心基础上,向朱清时院士提出问题:“蝴蝶效应能不能运用数学模式来表述?如果可能的话,就能马上找到应对金融海啸的最佳方案。”朱院士断然说:“不行。”他说:“高级计算机也只能处理小数点以后9位数的计算,如果9位数以后的数无限放大,计算机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李学勤、韩玉涛和参加今天松竹书院讲坛活动的学者,均十分赞赏,认为这种跨学科对话既新颖又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并希望今后能定期举行。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中国科大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何谓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就是说: 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 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又将随着因缘分散而灭。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有”,都是缘起而有;因为缘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缘起法说明: 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上,因为有农夫种田,我们才有饭吃;有工人织布,我们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门,由于有公共汽车司机为我们的开车,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假如没有这许多因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了。甚至于晚上在家里,只要打开电视,就有精彩的节目可看,如果没有众多演艺人员表演,如何能有电视节目可看?所以,每个人能够生存,都要感谢因缘,感谢世间的成就。 缘起的定义就是: 有“因”有“缘”,因缘和合而有“果”。世间上的一切者因缘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例如,花的种子种下去,它在能够开花结果,必定要有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能够生而为人,在过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业,现在到了人间来,还要有现世的缘,因缘聚合了,才能产生果。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法虽然深奥难懂,不过从因果法则的六条定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缘起性空”。 1、果从因生

缘起的先决条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缘”,条件具足,才能生“果”。“因”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内在的条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外在的条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间接力。所以,万有诸法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缘,这就是“果从因生”的理则。 2、xx现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这个“境”就是因缘,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本身并无自性,所以说“缘起性空”;由于无自主性,所以能随著缘生而现,缘灭而散,因此说“相由缘现”。 3、事待理成 宇宙万法的生起,因然是要有因有缘,但是在因缘果报的生起上,还有著普遍的理则,也就是因果的法则。譬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能得豆,种豆不能得瓜。“如是因感如是果”,违背了这个“理”则,便不能成其“事”,所以说“事待理成”。 4、多从一有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是有很多个;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甚至“多从一有”。譬如把一粒水果种籽埋到泥土里,经过灌溉施肥,而后长大开花,结出一树累累的果实,这都是由一粒种籽而来。因此,佛教譬喻布施如播种,“一文施舍万文收”,其道理和“一粒落土百粒收”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多从一有”的理论根据。 5有依空立 世间上的人,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空是没有。在佛教里面,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耳朵、鼻子、口腔、肠胃不空,我们怎么能生存?我们口袋不空,东西放到那里?世界虚空不空,森罗万象如何安放?因为空,才有一切,有是依空而立的,所以《般若心经》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龙树菩萨在《中论.观四谛品》中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这就是“有依空立”的理论根据。

宽谦法师:缘起性空在生活中的点滴应用世间行般若

宽谦法师:缘起性空在生活中的点滴应用世间行般若 2013年10月24日 08:53 来源:竹山明善寺作者:宽谦法师 世间行般若(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凡是宗教都有其共通性,也就是离不开信仰,没有信仰也谈不上是宗教,而且所有宗教都劝人为善,启发爱心、博爱和慈悲。然而佛教不同于所有宗教的最大特色就是“智慧”,它不是我们世俗的知识学问或人生经验;它是世出又世入的般若智慧,它是透过“缘起性空”观照的般若智慧。 “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帮助我们认识人生、认识生命、认识有情众生、认识宇宙万物、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法则。但是对我们大家来说却是生疏的、是难以了解的。因为我们一直在执着的烦恼痛苦中被束缚,而无法挣脱。我们习惯用肯定式的思考模式,我们习惯用自我做出发点来思考,也就是我们具有宿世深沉的执着习性——“自性妄执”,使我们无时无刻、随时随地作自私而错误的判断与思考,于是烦恼、束缚、痛苦、无奈接踵而至,因此无法认识整个真相,所呈现在眼前的尽是颠倒相。 “性空”就是从否定自性存在的思想建立起,进而否定自性妄执,让我们从宿世自性妄执的牢笼挣脱出来。“空”是佛法中一大难题,若能理解,在思考理念能力上等于跨越一大步。“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观想什么都没有的空,更不是透过推论将物质切成一半,再切一半,又切一半,无限的一半,即近乎邻虚质的空。那么空是什么?不能从字面解释含义,它不过只是个符号,一个否定式的符号,在佛经中有几个常用的否定式符号,例如:不、无、空、非……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否定”。否定什么呢?否定自性!否定“自性”的存在。

那么“自性”又是什么呢?首先必须厘清佛法中普遍谈到的自性,往往指的是“见性成佛”的性,也就是众生本具佛性的性,自性即是佛性。但是般若系统所谈的自性并非如此,而将“自性”作一个严谨的定义:单独存在的特性、恒常不变的特性、真实主宰的特性;“性空”就是要我们明白宇宙人生中,尽十方遍法界皆不具有这些特性;否定这些特性的存在。不仅对有情众生而言,更能周遍于无情的器世界。 任何能够存在的事相,都是一个以上的因缘条件所构成,所谓因缘就是条件因素,不仅是见得到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还包含不见得看得见的,属于幕后默默的、精神上的、心力上的、久远以来就累积的因缘。所以单单一个的因缘是无法存在的,必须是众缘和合才能存在。科学家们单纯从物质方面,不断追寻探索构成物质的最基本、最小的单元,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永远有更基本的、更小的单元产生,这是永无定论的;因为佛陀早就看透单独存在的特性是无法成立,也因为单独存在的特性无法成立,必须一个以上的因缘互相和合而存在,一个个因缘相互和合而存在,却也会相互影响产生变数。因此和合不过是短暂的现象,终归因为因缘间之互动关系而又形成不同的排列组合,乃至因缘因缘间分崩离析,又形成因缘的离散幻灭而归于无形。因缘不时地继续排列组合,又由幻灭中和合起来,只是和合成的因缘不同于以前的因缘了。因而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一切都是无常多变的;过程中,因缘并非静止的和合,而是刹那刹那间都在变化,因此不是真实不变的,也不是由任何的力量能主宰。因此“性空”就是否定单独存在、恒常不变、真实主宰的特性。 这样一来,我们必须有个觉醒性的革新,从习惯肯定性的执着中走出,也就是开始使用否定式的思考逻辑。比方说:我们经常规定或者要求小孩子、家人、属下……必须作什么,必须作什么以外皆不可作,无形间划定了一个框框,使人感觉到压力、束缚、不自在;愈是彰显其权威性,则愈令人不悦,愈令人失去创造性。或许有人慑服于一时的胁迫,将就于现况,但总想设法跳脱出来,也就是并非心服口服。如果我们从否定的思考方式,反而制定不可做的事,剩余都可以做,那么可以做的范围是否反而大得多了?佛陀就是如此教化众生,什么是不可做的?违反做人基本原则的道德规范!因此佛陀制定五戒,只要我们这辈子像个人,甚至来生也还能做人,所要遵守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除此之外都可以做。所以管教孩子,最好与孩子约定:不要违反道德、不要损伤身体、不要不学得一技之长……其他都没有关系,给与更广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盯着孩子,规定只能做什么,其他的一概不准。“性空”帮助我们否定不变的绝对性,让我们尝试各种不同角度的思考模式,尤其不妨试试逆向思考! 话说有两位同事,好不容易安排了时间去打“禅七”。他们都有烟瘾的问题,不过也想藉参禅克服这个坏习惯。一天、两天、三天,他们都熬下来了,到了第四天,实在忍不住了,两人私下商量想请示禅师。其中一位利用小参时间请教禅师,欢天喜地的出来,赶紧吞云吐雾一番。另一位见了,心中大喜,也请教禅师,没想到却被大大地斥责,满腹疑惑地请问他的同事怎么回事?同事问他如何请示禅师的,他回答:“我请示禅师,参禅时能不能抽烟?”同事说:“我请示禅师,抽烟时能不能参禅呀?”这是个笑话,但却提醒我们逆向操作,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