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设计的角度理解空间

以设计的角度理解空间
以设计的角度理解空间

2003年毕业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某个高手在画效果图,第一感觉是原来效果图可以画成这样。经历了几年锻炼后与朋友一起合创了南京视觉工坊设计表现工作组。

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朋友接触到效果图,在此之后我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效果图,顾名思义,重心放在效果上,是建筑或设计在初期一个理想的空间展示,它比我们看到的实景更为震撼并打动人,是一种纯空间的表达,透彻地诠释设计的理念和取向,在我深深为之触动之后,有了从事这个行业的冲动,接下来几年,我在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学习,当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难题,这时候我往往会和朋友之间进行交流,交换对技术和设计的观点,让图更好地表现效果,再有就是火星时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在这边学到了很多东西,有很多高手的指点,也有自己的领悟,慢慢的积累下来了自己的一些经验。2008年年底的时候,我与好友们共同创立了南京视觉工坊设计表现工作组,致力于室内设计表现工作。

工作室刚刚成立1年多时间,正在起步阶段,人也比较少。整个团队比较简单,主要是几个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一起合作,也很不容易,一起打拼,相互付出。其实,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支持。一个好的团队不在乎它是两个人还是几百号人,最主要的是凝聚力要强,做事主体思想要明确。如果把个人的创业变成团队每个人的创业,那么这样的团队是很强悍的。因为整个团队始终是积极向上的,它会把一些不良的因素降到最低。

在刚开始接触效果图的时候,我同很多朋友一样,会去拿一些高手的模型练习临摹;之后是通过在做不同的项目的时候反复尝试去一点一点积累经验。在平时的时候,会去看一些实景的项目,尝试着从设计从摄影的角度去理解揣摩,去推敲一些细节,积累下来后尝试着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我觉得沟通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我的感受是在做设计表现时间久了,特别容易形成模式化,所以这时候就要想办法去改变,一方面在碰到实际案例的时候,我会和朋友和设计师多去沟通,去发掘他们的想法,另一方面在平时我也会多去和同行聊天。一个人的思路永远是局限的,但是一群人的思路就会变得无限了。梁思成老先生说过:聊天之意不在求专精,而在求旁通。其实,这就是一种拓展思路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出来好东西,或者想表达某种东西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就是惯性思维在作怪。如果我们思路活了,那么问题只有一个,你会发现解决方法有很多。

对于我的作品,我总希望是能够得到一些探讨。对于同一个空间,十个人对它的理解有十种方式,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可以通过大家的探讨,看到更多的不同的方面,这样互相也能够得到更多的一些想法。

我对室内设计的概念理解为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理性方面的主要体现在空间的功能性的规划和设计上,感性则是一种气氛的营造,两者是紧密不可分的。一个好的设计是给人的感觉很舒服,有感官上的冲击力,它所带给人的除了满足的需求外还能引导人们的生活工作规律,有一定的艺术文化的传承,甚至是在某些方面给人一种突破。

在做效果图的时候,空间的方案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个坯子,它有大方向色彩块面的取向。那么,对于这个做这个方案的设计师来讲,肯定有他在构思上的独特之处。前期,花些时间通过与设计师的沟通,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图面的内容;另外一方面,通过我们长期的效果图制作的经验,也有可能会发现一些在当前的图面上某个局部可能会破坏图面效果或者不协调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也会给设计师一些建议,从而更完善的去表达图面的效果。

当然,纯粹的商业图与创作还是有区别的,商业图在很多时候方案是由设计师去把控主体,我们做表现更多的是在表现构图,材质灯光上会花上不少精力,而自我创作的时候就更偏向于自我的主观意识的把控了。在设计和表现时的区别就是局部发挥和完全自我发挥,但是对我来说最终的目的差不多,我希望在项目完成后能学到和积累下来一些东西。

在创作中我比较注重的是对空间的理解。不同的空间它所表达的气氛不一样,设计师在做空间的时候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我通常会先和设计师沟通设计的内容以及他做设计的想法,他想阐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之后我会进行归纳,比如有什么是在模型阶段需要着重表达的,我会把这些东西交代给同事,通常基础模型好了后,我会和设计师再进行一次沟通,对细节上的内容进行调整,同时我会在脑子里进行模

拟灯光渲染,如何去表达空间的重点,如何去烘托气氛等。用我以前一个朋友的思路总结就是做模型的时候想着做灯光,做灯光的时候想着做后期。永远要想在前面。

随着近几年的国内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效果的表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师对图纸的要求不光仅仅体现在材料、装饰结构的表达上面,更希望能通过效果图去阐述他对设计的概念空间的氛围。那么我们在制作图纸的时候,不光要把设计本身的东西表达准确,并且要通过我们对设计对空间的理解去表达出更多的东西。当然,这种发展也是好的,是一种进步的趋势。

现在我们团队的目标是做大做强,一方面通过团队之间的磨合沟通,优化团队的效率,提升团队中每个人的能力,另外一方面通过与客户之间合作项目,来磨练团队,通过团队每个人的努力去成就一个强而有力的团队,进而成就我们团队的每一个成员。

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行业。在我们学习工作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和总结,我们的作品不会仅仅因为你用了某个渲染器,或者用了某个参数的组合方式而改变你的作品质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多去尝试多去摸索,这样你才会得到更多的东西。另外一点,我们学习的这个过程会很辛苦,有时候会你会感觉到很痛苦,但是请相信自己,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你会发现你现在付出的这些会回报给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查看更多>>

当模型师把模型做好后,我们通常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检查模型是否有问题,整理好场景中的材质贴图;第二,通过场景来理解设计师所要表达的设计概念调整构图。一个好的构图相当于一张图做好一半。

(图例:渲染成图卧室模型)

地面是接近于黑色的地板,墙面顶面基本接近于白色系,图面正中心的床和床背景、材质、色彩相对丰富。由此分析下来,我们表达的重点是:床和床背景的内容这个空间为主体。

但是考虑到这么一个黑与白构成的空间中,中心内容会过分突出,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些中间色来过渡,以达到整个空间气氛的协调,提供我们做中间色的载体则是这些软装材质色彩。

思路出来后,为了更准确的去把握空间中的色彩变化,我们可以找一些类色色彩的设计空间进行参考。(如图08、09)

?(图08)

?(图09)

通过参考我们发现,这个案例空间中大面的白与黑的块面都是通过软饰去破掉原本呆板生硬的块面,软装的大面积的色彩都以偏暖色基调为主,这样空间的气氛感觉比较柔和。这样我们的思路比较明确了,把床上的靠枕做成米黄色基调,这样能破掉背景上的茶镜和皮质软包的硬和闷的感觉。地面放块米白色的大地毯去破掉地面的深色的木地板的感觉。有些色彩比较接近的材质,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材质的特性来拉开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糊到一起,把床前面的床榻面料做成亮面的皮质来拉开它和床的关系。基于这样的思路整理,我们的布光的思路也基本上大概出来了。

1:我们可以把常用的材质进行整理归类,这样我们的模型师在建模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调用,以提高后期与渲染师之间的工作效率。(如图01)

?(图01)

?(图02)

2:控制面板的设定。按此步骤我们加载好渲染器设定,这样每次我们做模型或者渲染时,直接一步调用,方便我们的工作。如图(02~07)

?(图03)

?(图04)

?(图05)

?(图06)

?(图07)

选择VRay的物理相机。(参数如图10)

空间内部大面积的材质色彩偏白,这样窗口的模拟自然光的光线容易跑的太过,使得空间的几个面的关系不容易表达清楚。那么在布窗口的平行光的数值要适当地考虑低一些。(灯光参数如图11)

我们再在控制面板里把GI打开,一开始我们在设置的参数里已经把草图的参数给设定好了,现在直接打开就行了。另外把图像尺寸调小些,设定为600*375,抗锯齿改为fiexd方式,再把下面的勾给勾掉,在color-mapping中改为Reinhard方式,Burn value数值改为0.6。

以避免窗口过爆而图面过灰的情况。(测试下来如图12)

现在空间亮度层次关系已经出来,但是图面偏灰、冷,我们可以通过室内的补光来调整。图面灰没有层次,往往是图面色彩的冷暖对比关系不够。基于这点,接下来我们布置室内的灯光就以暖色调为主。(如图13)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这个空间结构比较简单我们能做光的内容比较少,除了灯带和台灯外,我们也可以借卫生间的空间做个小文章。通过这里的光来破一下床左边的内容,同时来交代一下图面中的两个空间的关系……查看更多>>

浅谈“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量化标准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以人为本”设计原则 的量化标准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1年5月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 (3)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来源 (3) (二)“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3) (三)“以人为本”在艺术设计中的意义 (4) 二、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4) (一)中国设计界之“人本”现状 (4) (二)现实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5) 1.“以人为本”容易被设计师曲解其含义 (5) 2.“以人为本”往往浮于表面,不够深入 (6) 3.“以人为本”有时仍然难以真正落实 (7) 三、“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量化标准 (7) (一)量化的概念 (8) (二)量化标准 (8) 四、“以人为本”设计原则实现量化的具体要求 (8) (一)设计师自我能力的提升 (8) (二)企业的基础建设 (9) 结语 (9)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1)

浅谈“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量化标准 摘要:这些年来“以人为本”思想在设计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地位也不断得到提升,但却仍然存在许多执行方面的问题。本文从中国设计界之“人文”现状入手进行了分析和调查,发现了以下问题:“以人为本”容易被设计师曲解其含义、“以人为本”往往浮于表面,不够深入、“以人为本“有时仍然难以真正落实等。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并制定了一些“以人为本”的标准和规范希望通过这些规则更好地解决它们,从而促进“以人为本”原则真正实现量化并更好地为大众所接受。 关键词:以人为本;设计原则;人文;量化 1

Analysis of the "people-oriented" quantitative standard in design principles Abstract:These years, the idea "people-oriented" have been drew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in the area of design as a principle, then position of it has been promoted increasingly as well. However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it still have many problems.In this paper, the "humanity", belong to the China's designing industry , were analyzed and investigated. By this means, these following problems were found. On the one hand, designers always mis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people-oriented", on the other hand, this concept often float on the surface, and will not be studied in-depth”. So sometimes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perform turely.This article mapped out some solutions in the view of the above question and made some "people-oriented"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I hope that through these rules these problems can be better solved, so that the quantization of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can be really realized and better accepted for the masses. Key words:People-oriented;Design principles;humanities;quantitative 2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道路设计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道路设计 摘要:市政道路人性化和环境理念目前还是一个较新的方向,也是市政道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市政道路设计主要满足道路的运输功能要求。文章结合实际经验,从以人为本和道路与环境的协调性角度出发,对市政道路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道路设计;以人为本 道路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理想的道路在满足交通运输和出行需要的同时,还会带给人们人性化的感受。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单纯从使用功能来考虑市政道路设计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在满足传统规范的同时,还应向更人性化方面设计。所以,道路设计应该以人为本、考虑人性化,因为这样修出来的路才不会给人一种充满危险和噪音的感觉,而是一种旅途享受。 1“以人为本”理念的道路设计 一般的工程设计主要考虑功能问题,主要依据的是设计规范。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道路设计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充分理解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求,给人以充分的舒适感和贴心关怀,侧重于细部的处理以及把握隐藏在人们心底的深层需求,给人以最大的满足感,因此,人性化设计是工程设计的更高境界。在今后的道路设计中,应大力提倡并注重人性化设计,共同推进社会文明进程,提高城市的品味。 以人为本与常规设计的区别是:除了具备使用功能外,还要满足人们使用方便、行走舒适、心情愉悦的需要,设施要齐全、到位。有时新事物的出现可能会遇到重重阻力,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来决策。观念要转变,措施要得力,才能把人性化设计融入城市的建设中,处处体现政府对市民的关爱。 2具体的设计 2.1道路线性设计 道路线形设计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质量和交通运输状态,良好的线形设计,不仅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条件,而且也能与沿线两侧自然环境和景色相融合,以消除乘客路途的疲劳,从景观和安全观点来看,用较大半径的圆弧曲线,要比漫长的直线和短线好,除了主干线道路和交通性干道不宜采取较多的转折外,一般的道路都可以采用适当的转折,设置较大的曲线,使沿线两侧建筑物、自然景色有所变化,以消除长直线的单调感,解除司机的疲劳,遏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浅谈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浅谈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摘要:现代社会的建筑除了对质量的要求外,更加关心人性化的设计,使人能够有一种舒适的感觉。文章简单介绍了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当今我国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住宅设计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modern society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to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the design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humanity, so that people can have a feeling of comfor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people-oriented, and the existed problem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nowadays in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people-oriented idea. Keywords: people-oriented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以人为本”源于西方哲学思想,尤其是自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法提出以来,把自然放在了人的对立面,认为自然界中一切都要为人的利益服务,人是宇宙自然一切的中心。古希腊先 哲普罗塔格拉斯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一切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培根也认为“人应当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万物都在协调一致地为人效劳”。 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生存逻辑,最终造就了发达的西方工业文明以及不断被纵容的消费文化。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内涵 1、贯彻“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以建造生态型居住空间环境为设计目标,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智能化的高品质现代商业住宅区。 2、建筑立面、空间组合与环境独具特色 在建筑设计中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住宅还是商业均体现富有个性的设计风格,手法多变,在整体格调统一的前提下,使形体塑造更具魅力。

商业建筑空间室内设计

商业建筑空间室内设计 课题报告

------ ---- --------- &谆呎 ------- ---- -------- ------- --- 选址地 位于即将建成的地铁 2号线独墅湖南站 出口,南北都有大片湖泊绿化,满足了顾客 的艺术欣赏 相对与开敞空间的围合程度不 同,有开敞和封闭空间。围合的封闭空间, 隔断与周边环境的流动和渗透,形成独立视 觉和听觉,具有相对安全感,私密 感,亲切感,其特征是内敛和向心的。而半围合的开敞 边环境互动交流,形成与周 共享,其特点活泼外向和接 空间的感受和功能要求, 有 态之分。由于对空间边际划 可以形成实体空间,心里空 间。再有,特定的空间离不 形式,而为了体现结构形态 结构空间。这些在我们的建 不同性质的建筑和使用部 不同的空间形式。空间设计 学:作为空间设计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筑形态学。 案例一 地理位置:SM 广场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与建设 南路的交汇处,十余条公交线 HH k. HWlB * ■.afllTM 路与全市各处相连,该项目东临东郊记忆,北侧紧邻龙湖三千城,西靠建设路,南邻杉板 空间,形成鱼周 边自然或景观 纳。通过人们对 动态空间和静 分的清晰程度, 间,模糊空 开相应的结构 之美,我们称为 筑设计中,根据 位,将会体现出 l* SE ?聲彳 ? WWW nr D i.ti.= ? —* t: * 理 左 2 ?Of —… l??k .Rid --- -/.jQ ?.<■ ttitr j -T 鼻 ***■ ■干 ... * i z a rf 珀』.*、 ■■ a ■?百 ¥ -f'SSFW' 叱 F 孕 33# Al ?: ii *1 ? ?

以人为本——经典广告语诠释本本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经典广告语诠释本本设计理念 1楼 各个品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广告语,简单却含义深刻的文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笔者选出了一些经典的广告语,用来诠释笔记本设计上的理念。 NO.1 科技以人为本 这是NOKIA的理念,其广告和产品的设计中,无不深入体现着这个概念。正如题目,科技的发展始终是要以人为本的。 笔记本上的人性化设计就是对这句广告的最好解释,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设计已经成为了人性化的经典: A. IBM ThinkLight 从T20/X20开始,Thinkpad笔记本电脑开始为其增加了一个称为ThinkLight的设计,所谓ThinkLight其实就是内建在屏幕顶端的一个高亮度LED灯,在光线昏暗的时候开启它可以用来照亮键盘,方便打字。看起来好象只是个小玩意,这个小巧的ThinkLight功能兼具聪明实用的特色,可以说是IBM人性化设计的典范。 B. 苹果的F12光驱弹出键 吸入式光驱一只是苹果笔记本电脑最有特色的一项设计。实用这种光驱你不需要繁琐的推拉操作,可以避免灰尘进入光驱,而且这种操作方式本身就很酷。而apple巧妙的把弹出光驱键设计在了F12键上,在使用中,光驱能够直接的把插入一半的光盘自动吸入,而长按F12键后光驱则会把光盘弹出2/3刚好露出光盘中心圆孔以方便取出。 C. 惠普的触摸板屏蔽键 使用过笔记本电脑的朋友可能都用过触摸板,触摸板以其使用方便,容易上手而受到不少朋友的欢迎。不过由于其设计位置的原因,在打字过程中使用者的手腕会触及触摸板导致鼠标移动,给使用带来很多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厂商想尽办法,如设计软件屏蔽等,不过操作起来都不是很方便。而惠普的工程师在触摸板上方设计了一个条形按键,可以通过它一键屏蔽触摸板,操作起来非常方便,仅仅是”举指”之劳而已。 点评:上面提到的只是人性化设计中的几个绝佳例子,像是富士通的转轴集成设计,东芝FN键快捷设置,IBM一键恢复等等,都是以人为本的典范。 NO.2 IMPOSSIBLE IS NOTHING ADIDAS最新的广告语,在一系列的广告中,世界运动明星分别为这句话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没有什么不可能,这是多么豪气和勇敢的字眼!让我们看看本本中,又有谁在挑战着束缚,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吧!

室内设计尺寸标准大全

家具设计的基本尺寸(单位:厘米) 衣橱:深度:一般60~65;推拉门:70,衣橱门宽度:40~65 推拉门:75~150,高度:190~240 矮柜:深度:35~45,柜门宽度:30-60 电视柜:深度:45-60,高度:60-70 单人床:宽度:90,105,120;长度:180,186,200,210 双人床:宽度:135,150,180;长度180,186,200,210 圆床:直径:186,212、5,242、4(常用) 室内门:宽度:80-95,医院120;高度:190,200,210,220,240 厕所、厨房门:宽度:80,90;高度:190,200,210 窗帘盒:高度:12-18;深度:单层布12;双层布16-18(实际尺寸) 沙发:单人式:长度:80-95,深度:85-90;坐垫高:35-42;背高:70-90 双人式:长度:126-150;深度:80-90 三人式:长度:175-196;深度:80-90 四人式:长度:232-252;深度80-90 茶几:小型,长方形:长度60-75,宽度45-60,高度38-50(38最佳) 中型,长方形:长度120-135;宽度38-50或者60-75 正方形:长度75-90,高度43-50 大型,长方形:长度150-180,宽度60-80,高度33-42(33最佳) 圆形:直径75,90,105,120;高度:33-42 方形:宽度90,105,120,135,150;高度33-42 书桌:固定式:深度45-70(60最佳),高度75 活动式:深度65-80,高度75-78 书桌下缘离地至少58;长度:最少90(150-180最佳) 餐桌:高度75-78(一般),西式高度68-72,一般方桌宽度120,90,75; 长方桌宽度80,90,105,120;长度150,165,180,210,240 圆桌:直径90,120,135,150,180 书架:深度25-40(每一格),长度:60-120;下大上小型下方深度35-45,高度80-90

《建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读书笔记

《建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 ——读书笔记 广义的设计,通常是指通过分析,综合与创造满足某种特定功能系统的一种构思活动。 事实上,建筑在创造人们所需要的生产,生活,娱乐和文化的空间时,是在进行着一种城市组织结构的延续工作。以往较多的注重解决建筑的内系统(内部空间),现已被同等重视内系统与外系统(外部空间)所代替,即环境系统设计,包括环境艺术设计。 第一篇序列设计方法论 序列系统有如下意义:序列系统是一种开放式的构架,可以不断的更新和补充设计内容;它能提供后一个脉络,通过识别建筑物的各元素,然后再使其组合起来;有利于把复杂的设计问题简单化。 建筑设计的本质就是编序的过程。 有元素,性质,准则组成的序列可分成机能,空间,几何学,环境系统,外壳等五种序列系统。五个系统在设计时同时使用。 一机能 机能系列中最重要的是使用建筑物的活动方式。这些活动在图纸上将变成面积分配,空间及材料的运用,表面及出入口的安排,以及编入关系序列。活动不单是在建筑内部,还有杂建筑物附近及四周的活动。从内外活动中确定其重要活动和次要活动。 机能准则包含各种相同性质聚集而成的活动集群以及因为行动顺序而产生的有序活动。把活动分群分区,从而可能出现在垂直剖面和水平面上。 二空间 设计建筑时,空间编序前,建筑师必须决定于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分离聚散,并应恰好地将活动包含其中并与活动和谐。然后依据平面面积的要求和剖面所需的空间尺度来研究空间的实际尺寸。这些空间必须容纳除人以外的附加面积。空间的高度既是对平面面积比例的反映,也应反映出人类心理层次的舒适程度。 空间形状取决于活动模式,得出一个可能是不规则的理想空间形状,再由其它序列系统修正它。 尺度是空间最重要的性质,包括一般尺度,纪念性尺度,震撼性尺度等。 建筑入口是体现建筑序列的关键部位。(后面将专门谈到入口设计) 三几何学 几何学研究几何序列与建筑物表面,边缘,高度等之间的关系。 建立几何序列的目标是使建筑物各元素之间尽可能达到有机的几何关联。 空间一几何关系组成的系统是线和点。 空间可以沿一条线或沿线的两侧安排,也可以沿着几条线安排。空间与线型之间的相对距离形成的体系,可以用来作为空间与线型发生序列关系的基础。 点可以是一个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区域。 几何组合可以造成强烈的次序感,在所有的建筑元素之间形成高度的几何关联性。因活动分析所形成的空间性质要与几何序列空间的排序完全一致。 空间的一般形态有立方体,圆拱,半拱,圆柱体,半圆柱体,拱廊,金字塔形和晶体。这些

室内空间常用尺寸

室内空间、家具陈设常用尺寸 在装饰工程设计时,必然要考虑室内空间、家具陈设等与人体尺度的关系问题,为了方便装饰室内设计, 这里介绍一些常用的尺寸数据。 1、墙面尺寸(1)踢脚板高;80—200mm。(2)墙裙高:800—1500mm。 (3)挂镜线高:1600—1800(画中心距地面高度)mm。 2.餐厅 (1) 餐桌高:750—790mm。 (2) 餐椅高;450—500mm。 (3) 圆桌直径:二人500mm.二人800mm,四人900mm,五人1100mm,六人 1100-1250mm, 八人1300mm,十人l500mm,十二人1800mm。 (4) 方餐桌尺寸:二人700×850(mm),四人1350×850(mm),八人2250×850(mm), (5) 餐桌转盘直径;700—800mm。 (6) 餐桌间距:(其中座椅占500mm)应大于500mm。 (7) 主通道宽:1200—1300mm。 (8) 内部工作道宽:600—900mm。 (9) 酒吧台高:900—l050mm,宽500mm。 (10) 酒吧凳高;600一750mm。 3.商场营业厅 (1)单边双人走道宽:1600mm。 (2)双边双人走道宽:2000mm。 (3)双边三人走道宽:2300mm。 (4)双边四人走道宽;3000mm。 (5)营业员柜台走道宽:800mm。 (6)营业员货柜台:厚600mm,高:800—l 000mm。 (7)单*背立货架:厚300—500mm,高:1800—2300mm。 (8)双*背立货架;厚;600—800mm,高:1800—2300mm (9)小商品橱窗:厚:500—800mm,高:400—1200mm。 (10)陈列地台高:400—800mm。 (11)敞开式货架:400—600mm。 (12)放射式售货架:直径2000mm。 (13)收款台:长:1600mm,宽:600mm 4.饭店客房 (1)标准面积:大:25平方米,中:16—18平方米,小:16平方米。 (2)床:高:400—450mm,床*高:850—950mm。 (3)床头柜:高500—700mm;宽:500—800mm。

浅谈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设计及其反思

浅谈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设计及其反思 摘要: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居住空间设计在室内设计中又属于最贴近人的设计。在进行居住室内空间设计时, 设计师不仅要设计出既符合人体工学的作品,还要传递出居住空间的时代感、意蕴以及情感。本文在浅谈以人为本的设计基础上,概括提出了怎样更好的为当代居住空间进行设计。 关键字:以人为本居住空间设计情感表达 1、概念阐述 1.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要全面、深入地考虑所有的人机、环境关系问题,它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它的价值取向很明确——“以人为中心”,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坚持了社会历史的尺度,也坚持了人的尺度。 1.2 以人为本的设计 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是在考虑设计问题以人为中心展开设计思考,把人的需要放在首位,体现人文关怀。设计的以人为本申明了设计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原则。以人为本的设计相对于以物为本的设计来说,以人为本的设计有它自己的考虑要点和指导思想——设计为人而存在,在本质上应当与人的需要愿望和评价体系相联系,而不是与物质相联系,应当从各种角度以各种手段方式体现对人及其全面发展的关怀。 “以人为本”的设计实质上是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首要意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之标准的人本主义思想原则在设计中的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在当代居住空间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出发点是, 一切围绕人的生活方式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设计师始终需要把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 即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方面, 放在设计的首位。通过创造合适的居住空间环境为人服务, 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人的意识、文化和情感等都可以归结为精神因素, 其中情感又是人类精神需求的高级层面, 也是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的灵魂。 1.3 居住空间设计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就宇宙而言,空间是无限的,但相对于人来说,则是有限的。人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日常的活动,便形成了人们所说的室内空间,室内空间又分为办公空间、展示空间、居住空间等。 相对于其他的室内空间,居住空间是人们呆的最久,进行活动最多的地方。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居住室内空间的表面装饰装修和家具的布置、灯具的悬挂等其他装饰品的设计,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人的生活质量,以及人在此空间中心里及其精神上的愉悦。 2、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设计 2.1居住空间的环境设计 居住空间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居住生活。随着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 他们希望居住空间环境优美、亲切、安静、建筑空间造型独特、高品位. 建筑师要不断更新观念, 更多地关注人们对居住空间环境心理需求产生的变化, 为居住者创造出更理想的空间环境。 2.1.1居住空间环境的绿色设计

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书籍介绍: 名称: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芦原义信 出版日期:1985年3月 作者简介: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五十年代以来,他设计了各种类型建筑作品公达一百余例,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译者认为:“本书既包含着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 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芦原义信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街道美学》、《建筑空间的魅力》、《续街道美学》等。 主要内容与思考: 全书分为四章,从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到要素、设计手法以及空间秩序的建立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并附加大量实例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讲解,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有趣,可读性极强,很容易让读者在初学知识概念的同时得出共识。现如下分章节具体介绍: 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由空间概念入手: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有此认为限定空间的三要素为:地板、墙壁、天

浅谈建筑设计的以人为本

浅谈建筑设计的以人为本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建筑行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出现了“绿色住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充分体现出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建筑设计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同时又提出了一些在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运用,希望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更能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宗旨。 【关键词】建筑设计;现状;有效措施 TU2 1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人类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建筑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且也是建筑设计中最主要的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必须多角度、多方面的对生态环境、环境安全等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入到设计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建筑设计的现状,进而使人们的居住环境和自然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建造出满足人们需求、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发生了很多疫情,例如:非典病毒。我国相关部门已经给人们多次提醒,勤通风、在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等,这样可以阻断病毒的传播,事实上,这些提醒直接和建设设计有一定的联系。目前,随着热门生活质量的提高,高绿化的健康、生态住宅非常受欢迎。现如今,建筑设计主要以“绿色、健康、生态住宅”以及“以人为本”成为主流。 2目前我国建筑设计的现状 2.1建筑楼层普遍偏低 目前,大多数建筑单位一味的追求获得高额利润,然而却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建筑物的楼层普遍偏低,有些建筑单位设计的建筑物根本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楼层高度不超过3m。由于受污染的空气会随着热能而逐渐上升,使得地面和楼层较低周围的空气比较清新,如果设计的楼层偏低,那么直接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2.2设计的玻璃幕墙不够科学 近几年,玻璃幕墙非常流行,但是,却遭到了建筑专家的批判,玻璃幕墙的使用直接引发了光污染问题。然而,由于非典病毒的来临,玻璃幕墙又引发了另一种负面影响,阻碍通风。由于很多高层建筑、宾馆等都使用了玻璃幕墙,通风需要借助空调来完成,导致整个建筑物处在半封闭的状态,直接给病毒的传播、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动态建筑

首页| 论坛| Blog | 每月话题| 焦点推荐| 最近新闻| 建筑书评| 建筑时报| 建筑技术及设计| 新建筑| 建筑师人才招聘城市主页>>>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重庆·南京·沈阳·西安·天津·杭州·深圳·大连当前位置:每月话题 (主持:A TD) [管理] □本文发布于2005-02-17 11:38:27 □阅读次数:7378 □现有评论:30 □查看/发表评论 动态建筑——多元时代的一种新型设计方向 施国平 动态建筑[1] ——多元时代的一种新型设计方向 摘要: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筑设计和研究上广泛出现了一种追求动态性空间和形式的运动。它挑战我们现有的静态、惰性和自闭的建筑观念,而在以全球化、多元主义以及信息共享为特征的当代社会中,倡导一种进行都市景观营造的崭新标准。本文试图从社会文化技术背景、设计理论基础及方法与途径这几方面出发,结合相应的设计案例对这一运动进行解读和思考。 关键词: 多元主义、全球化、动态性、动态建筑 两股力量推动着建筑学的发展。一方面,建筑在很大程度受它所处的社会、文化和技术背景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建筑学内在自身的学术逻辑进步也会自内向外地影响建筑的

生成。上个世纪最后十年,建筑师在探索当代建筑的发展上相当活跃。当一些先锋派建筑师如Rem Koolhaas、Winy Mass 和Stefano Boeri 将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空间的社会学因素和晚期资本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时候”[2] ,另外一批人如Peter Eisenman、Greg Lynn 和FOA则醉心于在他们计算机技术主导的设计过程中实验非线性和动态的建筑空间与形式。尽管他们最后产生的结果是如此多样化,但我们依旧可以从中看到一条清晰有力的思路。那就是,当代建筑师已经不再认为建筑是一个纯粹的、自治的、仅仅为人类提供栖息的物体,相反,它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结构[3] ”,来促进交流、提倡互动和激发创造。这个系统和设计中的功能、形式、结构、地形、类型、心理、文脉、都市主义等多种因素密切关联并相互融合;整个的设计过程带有很强的理性和系统性分析,但是它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创造一种全新的都市景观——动态建筑,并以此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当代生活中推动一种在环境上与周边文脉高度呼应、在社会上与周围群体高度互动、并在美学上充满动态的建筑观念。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这种动态建筑的设计背景、理论和方法。 全球化与多元化- 动态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 后现代主义者相信生活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他们不追随现代主义的教条“少就是多”,而主张“少就是枯燥”,“多就是多”。在他们的方案中,我们可以看见一种异样物质的拼贴和时空距离的交叠。尽管后现代主义运动最后发展成一种商业性的图像主义,作品中充满了肆意夸张和虚构的历史语汇,丧失了生命力和创造力;但是它对现代主义的教条式、机械化和非人性原则的批判,以及对生活多样化和关联性的肯定,带领我们步入了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从某个角度来说,全球化通过将人类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的程度与速度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准,模糊了世界各种异质文化的不同,并减弱了资源对当地性的依赖。但正是这种全球化多方位的交流使我们认识到生活中不同时空要素之间的相关联系,以及在文化中保持“不同”品质的真正价值。如一个人要塑造自己的个性,一种文化也需要创造出自己的独特品质。与以前基于地域上独立的和生产上封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设计中的体现

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环艺0902 徐文雅 2009113000 《交换空间》这一家装栏目中有一期的设计师在卧室床头两侧各按了一个牛眼灯,为的只是怕一方看书的灯光打扰对方的休息;在阳台晾衣架的上方按上小电扇,为的只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以便于及早晾干不妨碍第二天穿用。而中国家装之父-余静赣先生,提出将阳光、植物、水、引入室内以更贴近大自然,以及提出厨房开放,让油烟适量飘进餐厅,让孩子可以看到父母煮饭、炒菜,甚至帮厨,让他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及对他的关爱,加深感情….. 这些都是很小的细节可是设计师却做的如此的人性化,极大地方便体贴了业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余工先生可以从人心最根本的感情出发,真正做到了室内空间“以人为本”!同样做到了以“自然,以人心为本”!这将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发展到顶峰。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理事长傅立民说,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设计、室内装饰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人们营造安全、健康、自然、和谐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舒适度需求,这是广大室内设计师的根本宗旨和光荣任务。 印度室内设计师协会主席史瑞康特·尼瓦沙在发言中强调,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在为别人做设计时,首先应该知道他们的想法是什么,他们所处的生活处境是什么。但是,仅仅知道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用心去理解他们的这些想法,切身感受他们的生活处境。因为,这世界上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他们看待设计的角度和侧重点也不同,即使是在一个国家、一个大背景下生长的人,他们的想法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 史瑞康特·尼瓦沙认为,和任何奢华的事物相比,人本身都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他一再强调,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更多的考虑人的因素,要考虑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的宗教、健康、生态、习惯、经济、情感、安全等。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可以通过自己的设计,把这些因素都整合起来。当然,要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不是单单依靠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就能够实现的,需要从业者不断在实践中积攒经验,并不断勇于开拓新的技术模式,并将其和传统的设计思维良好地结合起来。 现在不少专家学者都呼吁要将人类工程学的概念融入到室内装饰的设计中去。所谓人类工程学或者功效学,是指我们必须考虑到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人类可能更能够产生出更高的效率,做什么样的设计能够帮助人们感到更加健康,更加好的更加有效的工作。这不光是一种身体上受到安全保护的感觉,而且也是一种情感上的保护。史瑞康特·尼瓦沙说:“我们给一个人做室内设计的时候,或者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不光给他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需求,还要考虑心理需求。”

浅谈以人为本的现代产品设计2500字

浅谈以人为本的现代产品设计2500字 摘要:人性化设计是人类生存意义上一种最高设计追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产品在进行人性化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需求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美学因素、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通对运用产品形态、色彩、材质等多种表现手段赋予产品以人性化的品格,使产品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从而实现人与产品的完美和谐. 毕业 关键词: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人性化设计 产品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活动,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同时受环境和社会形态、文化观念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当设计的产品在功能、外观、肌理、视觉、触觉、使用方式等方面使人感觉是一种“美”的体验或使产品具有了“人情味”时,我们称之为人性化设计。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市场上的各种产品琳琅满目,为了使产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各厂商和设计师竞出高招,努力提高产品外观造型的提示性、趣味性、娱乐性及文化内涵等,即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与工业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工业设计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人性化设计的发展,而人性化设计又能增强工业设计的内涵。目前,我们所处的是设计多元化时期,设计手法不一,在风格上是多种多样。而其中设计的“人性化”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并逐步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1、人性化设计的基本理念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意义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属自然的一部分,其求得生存的本能是自然属性的根本体现。但我们不能把人看作是纯生物界的人。人有情感需要交流,人要生存需要斗争和保护。人的这些需要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组织之间得到满足和实现,于是社会性便成了人的共同本性。所以说,“人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人性化设计是工业设计理论发展到成熟期以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设计哲学观。在工业设计中.引入“人性化设计。这一概念是为了在设计文化的范畴中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人性化设计的实质就是在考虑设计问题时以人为中心来展开设计思考。以人为中心不是片面地考虑个体的人,而是综合地考虑群体的人、社会的人,要考虑群体的局部与社会整体的结合,社会的发展与更为长远的人类生存环境整体的和谐与统一。因此,人性化设计应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来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产品开发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人性化设计是人类生存意义上一种最高设计追求,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是运用美学与人机工程学的人与物的设计,展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产品、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结合设计。人性化设计不是宜人性设计、个性设计、功能设计、绿色设计等所能包含的,它不是设计的某一个侧面,而是更高层次的设计追求,这个层次包含的是人类生存环境、民族传统、人文特点、时代科技、道德规范、个性特色、宗教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2、人性化设计的影响因素 从人性化设计出发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时,应重点考虑需求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美学因素、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等。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创造性思考,是实施人性化设计策略的具体举措。 需求因素产品设计的动机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各种需求,人的需求问题是设计动机的主要成分。一般而言,与设计关系最为密切的需求因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理论探析

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理论探析 一、建筑组群的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突出特色和卓越成就 在中国古代,建筑以组群布局方式在平面上展开,远比竖向发展更被注重,也更呈优势,形成了显著特色。与此同时,不胜枚举的优秀实例表明,诸如城市、宫殿、坛庙、寺观、陵寝、皇家园林、府邸、衙署等大规模建筑组群的外部空间的设计意象,从群体到单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注重合理控制其体量和尺度,讲究空间程序的巧妙组织,力求其空间艺术效果,既能在远观时以整体性的宏大气势和魄力彰现特定的性格,也能在近观时以单体及局部细节构成的多姿多彩予人亲切细腻的感受,更能在行进时以各空间层次和景物生动有致的多样变化造成富涵审美情趣的知觉群的连续综合印象,达到很高艺术境界(图1)。 图1 1980年代的北京紫禁城:建筑组群在平面上展开,远比竖向发展更被注重,也更呈优势,形成显著特色。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拥有发展大尺度大体量建筑的技术实力。文献记载中以及遣存至今的许多“竣极天工”的台阁、明堂、佛塔等,就曾在建筑技术与艺术上显示出古代哲匠的惊人才智与成就。然而,历史上这些竖向发展而且体量尺度超人的建筑,却往往是通神、求仙、礼佛,或藉以炫耀皇权神授威势的“神的空间”。这些宗教性彼岸世界的崇拜物,或现

实世界的对立物和补充物,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关注现实人生的实用理性精神的深刻制约,非但从未有过西方世界那种宗教迷狂式的膨胀性发展,相反,固有的和外来的宗教,都曾不断呈现出典型如佛教禅宗“见性成佛”那样的理性化取向,以及“舍宅为寺”那样的世俗化趋势。这样一来,建筑作为神的空间而以尺度超人的大体量和向上发展的趋向,终究只占了中国古代建筑总体上的很小比重。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发展大尺度和大体量建筑的技术实力,很早就在曾长期领先世界、被盛誉为古代工程技术奇迹的大跨度结构原型上充分显示出来。诸如隋代赵州安济桥等的敞肩圆弧石拱券结构,跨度达37米;宋代汴京虹桥以及浙闽等地大量遗存的木叠拱结构,跨度可达42米;还有跨度可逾40米的伸臂桥;以及清代泸定桥等众多铁索、竹索、藤索桥所应用的悬索结构,跨度更远超百米;等等。在中国古代哲匠那里,运用这些先进的大跨度结构技术来建造屋盖,构筑大尺度大体量的室内空间,纵非举手之劳,也应是轻车熟路的事;然而,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无论文献记载亦或实物遗存,却从未有过这种室内空间的踪影。 其实,正如《墨子·辞过》强调过的那样:“为宫室之法,曰: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对此,《吕氏春秋·本生》更明确指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昔先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嗣后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也质言:“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人弗为,适中而已矣。” 显然,这种具有强烈的实用理性精神的价值取向,正是限定或阻绝中国传统建筑大尺度和大体量室内空间产生发展的基本原因。 另一方面,就像班固《西都赋》强调:“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很早就同诸如《中庸》“参天地、赞化育”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结下不解之缘。被视为“礼之具”即人伦道德载体的各种建筑,无论形制规模,或者布局中的方位、序列等等,都既要体现礼制的尊卑等级秩序,规范人的社会行为,还要遵循《周易》“崇效天”那样的观念,赋予阴阳五行和八卦九宫等“宇宙图式”象、数、理的意义,以组群方式依附大地并上应天象地有序组织起来。帝王奉天承运的都城和宫苑,固然要竭力体现如像《论语》倡导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正而众星共之”的意象;即便是一般的住宅,也有诸如“五音姓利”、“福元游年”、“九星飞宫”、“五行穿宫”等讲究,力图构成如风水名著《黄帝宅经》主张的“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俾使“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以组群布局展开,受到这种体天法地观念的深刻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原因。

建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

建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 广义的设计,通常是指通过分析,综合与创造满足某种特定功能系统的一种构思活动。 事实上,建筑在创造人们所需要的生产,生活,娱乐和文化的空间时,是在进行着一种城市组织结构的延续工作。以往较多的注重解决建筑的内系统(内部空间),现已被同等重视内系统与外系统(外部空间)所代替,即环境系统设计,包括环境艺术设计。 第一篇序列设计方法论 序列系统有如下意义:序列系统是一种开放式的构架,可以不断的更新和补充设计内容;它能提供后一个脉络,通过识别建筑物的各元素,然后再使其组合起来;有利于把复杂的设计问题简单化。 建筑设计的本质就是编序的过程。 有元素,性质,准则组成的序列可分成机能,空间,几何学,环境系统,外壳等五种序列系统。五个系统在设计时同时使用。 一、机能 机能系列中最重要的是使用建筑物的活动方式。这些活动在图纸上将变成面积分配,空间及材料的运用,表面及出入口的安排,以及编入关系序列。活动不单是在建筑内部,还有杂建筑物附近及四周的活动。从内外活动中确定其重要活动和次要活动。 机能准则包含各种相同性质聚集而成的活动集群以及因为行动顺序而产生的有序活动。把活动分群分区,从而可能出现在垂直剖面和水平面上。 二、空间 设计建筑时,空间编序前,建筑师必须决定于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分离聚散,并应恰好地将活动包含其中并与活动和谐。然后依据平面面积的要求和剖面所需的空间尺度来研究空间的实际尺寸。这些空间必须容纳除人以外的附加面积。空间的高度既是对平面面积比例的反映,也应反映出人类心理层次的舒适程度。 空间形状取决于活动模式,得出一个可能是不规则的理想空间形状,再由其它序列系统修正它。 尺度是空间最重要的性质,包括一般尺度,纪念性尺度,震撼性尺度等。 建筑入口是体现建筑序列的关键部位。(后面将专门谈到入口设计) 三、几何学 几何学研究几何序列与建筑物表面,边缘,高度等之间的关系。 建立几何序列的目标是使建筑物各元素之间尽可能达到有机的几何关联。 空间一几何关系组成的系统是线和点。 空间可以沿一条线或沿线的两侧安排,也可以沿着几条线安排。空间与线型之

浅谈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浅谈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摘要:旧建筑行业思想中把设计范围集中于室内空间,认为搞好室内环境规划才是工程设计的重点。随着审美观念的积极转变,广大业主开始关注于建筑物外部空间的规划情况,以此来衡量建筑物是否符合个人居住或使用的要求。外部空间设计并非单独式的设计处理,而是要经过多方面考察才能取得预期的设计效果,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整体角度出发,科学地编制空间设计方案。 关键词: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旧建筑行业思想中把设计范围集中于室内空间,认为搞好室内环境规划才是工程设计的重点。随着审美观念的积极转变,广大业主开始关注于建筑物外部空间的规划情况,以此来衡量建筑物是否符合个人居住或使用的要求。现以居住建筑为例,分析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相关问题。 一、建筑外部空间的重要性 从结构层次划分,建筑物由内、外两部分空间构成,主要空间范围集中于室内。这也导致早期设计师们将建筑设计的重点局限于室内规划,对外部空间设计缺乏必要的改进措施。新时期建筑行业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外部空间设计开始受到业务及设计师的高度关注,这同样关系着业主日常居住的生活质量。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现实意义,如图1,具体情况:首先,增加了住宅区内的空间感,对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距离详细规划,从宏观上呈现了建筑之美;其次,改善了居住环境的优越感,强调外部空间设计扩大了住户们的户外活动场地,为其提供休闲、运动、娱乐等场所。 图1外部空间设计的意义 二、外部空间设计的常用方法 外部空间设计并非单独式的设计处理,而是要经过多方面考察才能取得预期的设计效果,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整体角度出发,科学地编制空间设计方案。就目前建筑行业设计状况而言,外部空间比较常用的设计方法包括: 1、渗透法。注重空间结构的有效划分,有助于外部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渗透法强调了外部空间设计的融合性,内外空间的相互延伸及渗透,这是空间的连续和相互作用造成的时空的连续。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与对景都是空间的延伸和渗透,灵活应用两种景象把不同的设计寓意整合起来,这种设计方法扩大了空间的美感度。 2、层次法。要创造有秩序而丰富的外部空间,就要考虑空间的层次。如:面对注重实用功能的住宅区,建筑设计对于运用空间就要有空间导向,就要有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