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第八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1、社会性与社会化:社会性学习P259
社会化——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幼儿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心理机制:
(1)社会教化: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
(2)个体内化:个体社会化的内部动因(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自我强化、社会合作)
2、艾里克森的社会性学习理论:P265
(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2)自我对羞愧、疑虑(3)主动性对内疚(4)勤奋对自卑(5)统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7)生殖对停滞(8)自我整合对绝望
3、幼儿社会学习的特点:P267
(1)随即性和无性(2)长期性和反复性(3)实践性
4、幼儿社会学习的指导:P269
(1)观察学习法:
观察学习法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其指导核心就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树立榜样时注意:a、高大的榜样形象与身边具体的实际结合,为幼儿童塑一幅具体的活生生的榜样形象,激发儿童效仿榜样的需要,使他们感受到值得效法。b、以情景故事的形式呈现榜样事迹,有助于儿童把握榜样助人的情境,助人方式,透过具体的行为表现把握榜样的助人动机。通过对榜样具体行为的分析,把榜样所代表的原则从具体的行动中分离出来,概括出一般共性和特征。c、使儿童把榜样在具体情境中体现的助人原则、规范与自己的行为选择相对照,从而减少榜样学习的难度,增强学习者与榜样的相似性。
(2)强化评价法
运用时需注意:a适度b尽量引导幼儿从自身的体验中得到奖惩c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
(3)体验思考法
(4)语言传递法
(5)角色扮演法
(6)移情训练
5、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P275
(1 )综合渗透性原则
(2)生活随即性原则
(3)实践参与性原则
(4)适宜发展性原则
(5)时代性原则
6、道德认识的发展和教育:P278
杜威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有三个水平:前道德或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自律水平。
皮亚杰:将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律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
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对偶故事法)
柯尔伯:编制 “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幼儿道德判断的工具。
柯尔伯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惩

罚和服从的取向、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
第二水平:习俗水平(好男孩、法律和秩序取向)
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
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与教育:
特点:(1)发展水平低,对道德认识也很肤浅,概括力差。
(2)不稳定状态,缺乏道德认识一致性。
(3)带有很大得情绪性和受暗示性。
教育:(1)要交给幼儿相应的道德知识。
(2)要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3)对幼儿行为应及时提出要求并进行评价。
7、道德情感的发展与教育:P284
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
(1)幼儿道德情感的质料(内容)发展:a依恋b移情c羞耻感与罪恶感概
(2)情感的形式发展及其阶段划分:a、原伦理状态道德情感时期b、前道德情感阶段c、道德情感的他律性阶段
幼儿道德情感的特点:
(1)幼儿道德情感最初和自然情感分不开。
(2)幼儿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易受感染和暗示。
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明确记忆)
(1)要创设一个能够激发幼儿道德情感的良好环境与气氛。
(2)要不断丰富幼儿有关的道德认识。
(3)注意调节幼儿的情感。
8、道德行为的发生、发展与教育:P289
道德行为发生、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时期或适应性社会行为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萌芽性道德行为发展期。
第三阶段:情境性道德行为发展期。
第四阶段:服从性道德行为发展期。
幼儿道德行为教育:要进行道德行为训练、要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动机、要培养幼儿言行一致的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