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专题讲解汇总

中考数学专题讲解汇总
中考数学专题讲解汇总

中考数学专题1 动态几何问题

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

【例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3AD =,5DC =,10BC =,梯形的高为4.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当MN AB ∥时,求t 的值;

(2)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思路分析1】本题作为密云卷压轴题,自然有一定难度,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动点,很多同学看到可能就会无从下手。但是解决动点问题,首先就是要找谁在动,谁没在动,通过分析动态条件和静态条件之间的关系求解。对于大多数题目来说,都有一个由动转静的瞬间,就本题而言,M ,N 是在动,意味着BM,MC 以及DN,NC 都是变化的。但是我们发现,和这些动态的条件密切相关的条件DC,BC 长度都是给定的,而且动态条件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所以当题中设定MN//AB 时,就变成了一个静止问题。由此,从这些条件出发,列出方程,自然得出结果。 【解析】 解:(1)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如图①,过D 作DE AB ∥交BC 于E 点,则四边形ABED 是平行四边形.

A

B M C

N

E D

∵AB DE ∥,AB MN ∥.

∴DE MN ∥. (根据第一讲我们说梯形内辅助线的常用做法,成功将MN 放在三角形内,将动态问题转化成平行时候的静态问题) ∴MC NC EC CD =. (这个比例关系就是将静态与动态联系起来的关键) ∴ 1021035t t -=-.解得5017

t =

. 【思路分析2】第二问失分也是最严重的,很多同学看到等腰三角形,理所当然以为是MN=NC 即可,于是就漏掉了MN=MC,MC=CN 这两种情况。在中考中如果在动态问题当中碰见等腰三角形,一定不要忘记分类讨论的思想,两腰一底一个都不能少。具体分类以后,就成为了较为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于是可以轻松求解 【解析】

(2)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 当MN NC =时,如图②作NF BC ⊥交BC 于F ,则有2MC FC =即.(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高也是底边中线的性质)

∵4

sin 5DF C CD ∠==,

∴3

cos 5

C ∠=,

∴310225

t t -=?, 解得258

t =

. A

B M C

N

F D

② 当MN MC =时,如图③,过M 作MH CD ⊥于H . 则2CN CH =,

∴()3

21025

t t =-?.

∴6017

t =.

A

B M C

N H

D

③ 当MC CN =时, 则102t t -=. 10

3

t =.

综上所述,当258t =、6017

或10

3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例2】在△ABC 中,∠ACB=45o.点D (与点B 、C 不重合)为射线BC 上一动点,连接AD ,以AD 为一边且在AD 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

(1)如果AB=AC .如图①,且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试判断线段CF 与BD 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果AB ≠AC ,如图②,且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1)中结论是否成立,为什么?

(3)若正方形ADEF 的边DE 所在直线与线段CF 所在直线相交于点P ,设AC

=,3=BC ,CD=x ,求线段CP 的长.(用含x 的式子表示)

【思路分析1】本题和上题有所不同,上一题会给出一个条件使得动点静止,而本题并未给出那个“静止点”,所以需要我们去分析由D 运动产生的变化图形当中,什么条件是不动的。由题我们发现,正方形中四条边的垂直关系是不动的,于是利用角度的互余关系进行传递,就可以得解。 【解析】:

(1)结论:CF 与BD 位置关系是垂直;

证明如下: AB=AC ,∠ACB =45o,∴∠ABC=45o. 由正方形ADEF 得 AD=AF ,∵∠DAF=∠BAC =90o, ∴∠DAB=∠FAC ,∴△DAB ≌△FAC , ∴∠ACF=∠ABD . ∴∠BCF=∠ACB+∠ACF= 90o.即 CF ⊥BD . 【思路分析2】这一问是典型的从特殊到一般的问法,那么思路很简单,就是从一般中构筑一个特殊的条件就行,于是我们和上题一样找AC 的垂线,就可以变成第一问的条件,然后一样求解。 (2)CF ⊥BD .(1)中结论成立.

理由是:过点A 作AG ⊥AC 交BC 于点G ,∴AC=AG 可证:△GAD ≌△CAF ∴∠ACF=∠AGD=45o ∠BCF=∠ACB+∠ACF= 90o. 即CF ⊥BD 【思路分析3】这一问有点棘手,D 在BC 之间运动和它在BC 延长线上运动时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所以已给的线段长度就需要分情况去考虑到底是4+X 还是4-X 。分类讨论之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即可求出CP. (3)过点A 作AQ ⊥BC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Q , ①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时,

∵∠BCA=45o,可求出AQ= CQ=4.∴ DQ=4-x ,

易证△AQD ∽△DCP ,∴CP CD DQ AQ = , ∴44CP x

x =-,

2

4

x CP x ∴=-+.

②点D 在线段BC 延长线上运动时,

∵∠BCA=45o,可求出AQ= CQ=4,∴ DQ=4+x .

过A 作AC AG ⊥交CB 延长线于点G ,则ACF AGD ???.∴ CF ⊥BD ,

∴△AQD ∽△DCP ,∴CP CD DQ AQ

= , ∴44CP x

x =+,

2

4

x CP x ∴=+.

【例3】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 中,24AD BC AD BC ==∥,,,点M 是AD 的中点,MBC △是等边三角形.

(1)求证: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

(2)动点P 、Q 分别在线段BC 和MC 上运动,且60MPQ =?∠保持不变.设PC x MQ y ==,,求y 与x 的

函数关系式;

(3)在(2)中,当y 取最小值时,判断PQ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1】本题有一点综合题的意味,但是对二次函数要求不算太高,重点还是在考察几何方面。第一问纯静态问题,自不必说,只要证两边的三角形全等就可以了。第二问和例1一样是双动点问题,所以就需要研究在P,Q 运动过程中什么东西是不变的。题目给定∠MPQ=60°,这个度数的意义在哪里?其实就是将静态的那个等边三角形与动态条件联系了起来.因为最终求两条线段的关系,所以我们很自然想到要通过相似三角形找比例

G A

B C D E

F A D C

B P

M Q 60

关系.怎么证相似三角形呢? 当然是利用角度咯.于是就有了思路. 【解析】

(1)证明:∵MBC △是等边三角形 ∴60MB MC MBC MCB ===?,∠∠ ∵M 是AD 中点 ∴AM MD = ∵AD BC ∥

∴60AMB MBC ==?∠∠, 60DMC MCB ==?∠∠ ∴AMB DMC △≌△ ∴AB DC =

∴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

(2)解:在等边MBC △中,4MB MC BC ===,60MBC MCB ==?∠∠,

60MPQ =?∠

∴120BMP BPM BPM QPC +=+=?∠∠∠∠ (这个角度传递非常重要,大家要仔细揣摩) ∴BMP QPC =∠∠ ∴BMP CQP △∽△ ∴

PC CQ

BM BP

=

∵PC x MQ y ==, ∴44BP x QC y =-=-,

444x y x -=

- ∴2

144y x x =-+ (设元以后得出比例关系,轻松化成二次函数的样子)

【思路分析2】第三问的条件又回归了当动点静止时的问题。由第二问所得的二次函数,很轻易就可以求出当X 取对称轴的值时Y 有最小值。接下来就变成了“给定PC=2,求△PQC 形状”的问题了。由已知的BC=4,自然看出P 是中点,于是问题轻松求解。 (3)解: PQC △为直角三角形 ∵()2

1234

y x =

-+ ∴当y 取最小值时,2x PC ==

∴P 是BC 的中点,MP BC ⊥,而60MPQ =?∠, ∴30CPQ =?∠, ∴90PQC =?∠

以上三类题目都是动点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当动点移动中出现特殊条件,例如某边相等,某角固定

时,将动态问题化为静态问题去求解。如果没有特殊条件,那么就需要研究在动点移动中哪些条件是保持不变的。当动的不是点,而是一些具体的图形时,思路是不是一样呢?接下来我们看另外两道题.

【例4】已知正方形ABCD 中,E 为对角线BD 上一点,过E 点作EF BD ⊥交BC 于F ,连接DF ,G 为DF 中点,连接EG CG ,.

(1)直接写出线段EG 与CG 的数量关系;

(2)将图1中BEF ?绕B 点逆时针旋转45?,如图2所示,取DF 中点G ,连接EG CG ,,

. 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将图1中BEF ?绕B 点旋转任意角度,如图3所示,再连接相应的线段,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不要求证明)

图3

图2

图1

F

E

A

B

C

D

A

B

C

D

E

F

G

G

F

E

D C

B

A

【思路分析1】这一题是一道典型的从特殊到一般的图形旋转题。从旋转45°到旋转任意角度,要求考生讨论其中的不动关系。第一问自不必说,两个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线自然相等。第二问将△BEF 旋转45°之后,很多考生就想不到思路了。事实上,本题的核心条件就是G 是中点,中点往往意味着一大票的全等关系,如何构建一对我们想要的全等三角形就成为了分析的关键所在。连接AG 之后,抛开其他条件,单看G 点所在的四边形ADFE ,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梯形,于是根据我们在第一讲专题中所讨论的方法,自然想到过G 点做AD,EF 的垂线。于是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出现了。 (1)CG EG =

(2)(1)中结论没有发生变化,即CG EG =.

证明:连接AG ,过G 点作MN AD ⊥于M ,与EF 的延长线交于N 点. 在DAG ?与DCG ?中, ∵AD CD ADG CDG DG DG =∠=∠=,,,

∴DAG DCG ??≌. ∴AG CG =.

在DMG ?与FNG ?中, ∵DGM FGN FG DG MDG NFG ∠=∠=∠=∠,,, ∴DMG FNG ??≌. ∴MG NG =

在矩形AENM 中,AM EN =

在Rt AMG ?与Rt ENG ?中, ∵AM EN MG NG ==,,

∴AMG ENG ??≌. ∴AG EG =. ∴EG CG =

M N

图2

A

B

C

D

E

F

G

【思路分析2】第三问纯粹送分,不要求证明的话几乎所有人都会答出仍然成立。但是我们不应该止步于此。将这道题放在动态问题专题中也是出于此原因,如果△BEF 任意旋转,哪些量在变化,哪些量不变呢?如果题目要求证明,应该如何思考。建议有余力的同学自己研究一下,笔者在这里提供一个思路供参考:在△BEF 的旋转过程中,始终不变的依然是G 点是FD 的中点。可以延长一倍EG 到H ,从而构造一个和EFG 全等的三角形,利用BE=EF 这一条件将全等过渡。要想办法证明三角形ECH 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就需要证明三角形EBC 和三角形CGH 全等,利用角度变换关系就可以得证了。 (3)(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G

图3

F

E

A

B

C

D

【例5】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6cm ,点E 是射线BC 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E 交射线DC 于点F ,将△ABE 沿直线AE 翻折,点B 落在点B′ 处.

(1)当

CE BE

=1 时,CF=______cm , (2)当CE BE

=2 时,求sin∠DAB′ 的值;

(3)当CE

BE

= x 时(点C 与点E 不重合),请写出△ABE 翻折后与正方形ABCD 公共部分的面积y 与x 的关

系式,(只要写出结论,不要解题过程).

【思路分析】动态问题未必只有点的平移,图形的旋转,翻折(就是轴对称)也是一大热点。这一题是朝阳卷的压轴题,第一问给出比例为1,第二问比例为2,第三问比例任意,所以也是一道很明显的从一般到特殊的递进式题目。同学们需要仔细把握翻折过程中哪些条件发生了变化,哪些条件没有发生变化。一般说来,翻折中,角,边都是不变的,所以轴对称图形也意味着大量全等或者相似关系,所以要利用这些来获得线段之间的比例

C

A

D

B

关系。尤其注意的是,本题中给定的比例都是有两重情况的,E 在BC 上和E 在延长线上都是可能的,所以需要大家分类讨论,不要遗漏。

【解析】

(1)CF= 6 cm ; (延长之后一眼看出,EAZY ) (2)① 如图1,当点E 在BC 上时,延长AB ′交DC 于点M , ∵ AB ∥CF ,∴ △ABE ∽△FCE ,∴ FC

AB

CE BE =

. ∵

CE

BE

=2, ∴ CF=3. ∵ AB ∥CF ,∴∠BAE=∠F .

又∠BAE=∠B ′ AE , ∴ ∠B ′ AE=∠F .∴ MA=MF . 设MA=MF=k ,则MC=k -3,DM=9-k . 在Rt △ADM 中,由勾股定理得: k 2

=(9-k)2

+62

, 解得 k=MA=132. ∴ DM=5

2

.(设元求解是这类题型中比较重要的方法) ∴ sin ∠DAB ′=

13

5

=AM DM ; ②如图2,当点E 在BC 延长线上时,延长AD 交B ′ E 于点N , 同①可得NA=NE .

设NA=NE=m ,则B ′ N=12-m . 在Rt △AB ′ N 中,由勾股定理,得 m 2

=(12-m)2

+62

, 解得 m=AN=152. ∴ B ′ N=9

2

. ∴ sin ∠DAB ′=

5

3

='AN N B . (3)①当点E 在BC 上时,y=18x

x 1

+;

(所求△A B ′ E 的面积即为△ABE 的面积,再由相似表示

出边长)

②当点E 在BC 延长线上时,y=

18x 18

x

-.

【总结】 通过以上五道例题,我们研究了动态几何问题当中点动,线动,乃至整体图形动这么几种可能的方式。动态几何问题往往作为压轴题来出,所以难度不言而喻,但是希望考生拿到题以后不要慌张,因为无论是题目以哪种形态出现,始终把握的都是在变化过程中那些不变的量。只要条分缕析,一个个将条件抽出来,将大问题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去解决,就很轻松了.为更好的帮助考生,笔者总结这种问题的一般思路如下:

第一、仔细读题,分析给定条件中那些量是运动的,哪些量是不动的。针对运动的量,要分析它是如何运动的,运动过程是否需要分段考虑,分类讨论。针对不动的量,要分析它们和动量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建立这种关系。

第二、画出图形,进行分析,尤其在于找准运动过程中静止的那一瞬间题目间各个变量的关系。如果没有静止状态,通过比例,相等等关系建立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来研究。

2

图1

第三、做题过程中时刻注意分类讨论,不同的情况下题目是否有不同的表现,很多同学丢分就丢在没有讨论,只是想当然看出了题目所给的那一种图示方式,没有想到另外的方式,如本讲例5当中的比例关系意味着两种不一样的状况,是否能想到就成了关键。

第二部分 发散思考

【思考1】已知:如图(1),射线//AM 射线BN ,AB 是它们的公垂线,点D 、C 分别在AM 、BN 上运动

(点D 与点A 不重合、点C 与点B 不重合),E 是AB 边上的动点(点E 与A 、B 不重合),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EC DE ⊥,且a AB DE AD ==+. (1)求证:ADE ?∽BEC ?; (2)如图(2),当点E 为AB 边的中点时,求证:CD BC AD =+;

(3)设m AE =,请探究:BEC ?的周长是否与m 值有关?若有关,请用含有m 的代数式表示BEC ?的周

长;若无关,请说明理由.

第25题(1) 第25题(2)

【思路分析】本题动点较多,并且是以和的形式给出长度。思考较为不易,但是图中有多个直角三角形,所以很自然想到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线段、角关系去分析。第三问计算周长,要将周长的三条线段分别转化在一类关系当中,看是否为定值,如果是关于M 的函数,那么就是有关,如果是一个定值,那么就无关,于是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思考2】 △ABC 是等边三角形,P 为平面内的一个动点,BP=BA ,若0?<∠PBC <180°,

且∠PBC 平分线上的一点D 满足DB=DA ,

(1)当BP 与BA 重合时(如图1),∠BPD= °; (2)当BP 在∠ABC 的内部时(如图2),求∠BPD 的度数;

(3)当BP 在∠ABC 的外部时,请你直接写出∠BPD 的度数,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思路分析】本题中,和动点P 相关的动量有∠PBC ,以及D 点的位置,但是不动的量就是BD 是平分线并且DB=DA ,

从这几条出发,可以利用角度相等来找出相似、全等三角形。事实上,P 点的轨迹就是以B 为圆心,BA 为半径的一个圆,那D 点是什么呢?留给大家思考一下~

【思考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中,AD//BC , DC ⊥BC ,已知AB=5,BC=6,cosB=

35

. 点O 为BC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结OD ,以O 为圆心,BO 为半径的⊙O 分别交边AB 于点P ,交线段OD 于点M ,交射线BC 于点N ,连结MN .

(1)当BO=AD 时,求BP 的长;

(2)点O 运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BP=MN 的情况?若存在,请求出当BO 为多长时BP=MN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点O 运动的过程中,以点C 为圆心,CN 为半径作⊙C,请直接写出当⊙C 存在时,⊙O 与⊙C 的位置关系,以及相应的⊙C 半径CN 的取值范围。

【思路分析】这道题和其他题目不同点在于本题牵扯到了有关圆的动点问题。在和圆有关的问题当中,时刻不要忘记的就是圆的半径始终相等这一个隐藏的静态条件。本题第一问比较简单,等腰梯形中的计算问题。第二问则需要用设元的方法表示出MN 和BP ,从而讨论他们的数量关系。第三问的猜想一定要记得分类分情况讨论。

【思考4】在ABCD 中,过点C 作CE ⊥CD 交AD 于点E,将线段EC 绕点E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EF(如图1) (1)在图1中画图探究:

①当P 为射线CD 上任意一点(P 1不与C 重合)时,连结EP 1绕点E 逆时针旋转90 得到线段EC 1.判断直线FC 1与直线CD 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②当P 2为线段DC 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时,连结EP 2,将线段EP 2绕点E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EC 2.判断直线C 1C 2与直线CD 的位置关系,画出图形并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2)若AD=6,tanB=

4

3

,AE=1,在①的条件下,设CP 1=x ,S 11P FC =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A B C D O P

M N A B C D (备用图)

【思路分析】本题是去年中考原题,虽不是压轴,但动点动线一起考出来,难倒了不少同学。事实上就在于如何把握这个旋转90°的条件。旋转90°自然就是垂直关系,于是又出现了一堆直角三角形,于是证角,证线就手到擒来了。第二问一样是利用平行关系建立函数式,但是实际过程中很多同学依然忘记分类讨论的思想,漏掉了很多种情况,失分非常可惜。建议大家仔细研究这道中考原题,按照上面总结的一般思路去拆分条件,步步为营的去解答。

第三部分 思考题解析 【思考1解析】

(1)证明:∵ EC DE ⊥,∴ ?=∠90DEC .∴ ?=∠+∠90BEC AED . 又∵ ?=∠=∠90B A ,∴ ?=∠+∠90EDA AED . ∴ EDA BEC ∠=∠.∴ ADE ?∽BEC ?. (2)证明:如图,过点E 作EF BC //,交CD 于点F , ∵ E 是AB 的中点,容易证明)(2

1

BC AD EF +=

. 在DEC Rt ?中,∵ CF DF =,∴ CD EF 2

1

=

. ∴

)(21BC AD +CD 2

1

=. ∴ CD BC AD =+.

(3)解:AED ?的周长DE AD AE ++=m a +=,m a BE -=. 设x AD =,则x a DE -=.

∵ ?=∠90A ,∴ 2

22AD AE DE +=.即2

2

2

2

2x m x ax a +=+-.

∴ a

m a x 22

2-=.

由(1)知ADE ?∽BEC ?,

∴ 的周长的周长BEC ??ADE BE AD =m a a m a --=22

2a

m a 2+=. ∴ BEC ?的周长?+=

m

a a

2ADE ?的周长a 2=. 第25题

∴ BEC ?的周长与m 值无关.

【思考2答案】

解:(1)∠BPD= 30 °; (2)如图8,连结CD .

解一:∵ 点D 在∠PBC 的平分线上,

∴ ∠1=∠2.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 BA=BC=AC ,∠ACB= 60°. ∵ BP=BA , ∴ BP=BC . ∵ BD= BD , ∴ △PBD ≌△CBD . ∴ ∠BPD=∠3.

∵ DB=DA ,BC=AC ,CD=CD , ∴ △BCD ≌△ACD . ∴ 13

4302

ACB ∠=∠=∠=?. ∴ ∠BPD =30°. 解二:∵ △ABC 是等边三角形,

∴ BA =BC=AC . ∵ DB=DA ,

∴ CD 垂直平分AB . ∴

134302

ACB ∠=∠=∠=?. ∵ BP=BA , ∴ BP=BC .

∵ 点D 在∠PBC 的平分线上,

∴ △PBD 与△CBD 关于BD 所在直线对称. ∴ ∠BPD=∠3. ∴ ∠BPD =30°. (3)∠BPD= 30°或 150° . 图形见图9、图10.

【思考3解析】

解:(1)过点A 作AE⊥BC,在Rt△ABE 中,由AB=5,cosB=

3

5

得BE=3. ∵CD⊥BC,AD//BC ,BC=6,

∴AD=EC=BC-BE=3.

当BO=AD=3时, 在⊙O 中,过点O 作OH⊥AB,则BH=HP

cos BH B BO =,∴BH=39

355?=. ∴BP=18

5

(2)不存在BP=MN 的情况-

假设BP=MN 成立,

∵BP 和MN 为⊙O 的弦,则必有∠BOP=∠DOC. 过P 作PQ⊥BC,过点O 作OH⊥AB,

∵CD⊥BC,则有△PQO∽△DOC - 设BO=x ,则PO=x,由

3cos 5BH B x ==,得BH=3

5

x , ∴BP=2BH=

6

5

x . ∴BQ=BP×cosB=1825x ,PQ=24

25x .

∴OQ=187

2525

x x x -=.

∵△PQO∽△DOC,∴PQ DC OQ OC =即24

4257625x x

x =

-,得296x =. 当296x =

时,BP=65x =29

5

>5=AB ,与点P 应在边AB 上不符, ∴不存在BP=MN 的情况.

(3)情况一:⊙O 与⊙C 相外切,此时,0<CN <6;------7分 情况二:⊙O 与⊙C 相内切,此时,0<CN≤

7

3

.-------8分

【思考4解析】

A

B

C

D

O

P

M

N

Q H

解:(1)①直线1FG 与直线CD 的位置关系为互相垂直. 证明:如图1,设直线1FG 与直线CD 的交点为H .

∵线段1EC EP 、分别绕点E 逆时针旋转90°依次得到线段1EF EG 、,

∴111190PEG CEF EG EP EF EC ∠=∠===°,,. ∵1190G EF PEF ∠=-∠°,11

90PEC PEF ∠=-∠°, ∴11G EF PEC ∠=∠. ∴11G EF PEC △≌△. ∴11G FE PCE ∠=∠. ∵EC CD ⊥,

∴1

90PCE ∠=°, ∴190G FE ∠=°. ∴90EFH ∠=°.

∴90FHC ∠=°. ∴1FG CD ⊥.

②按题目要求所画图形见图1,直线12G G 与直线CD 的位置关系为互相垂直. (2)∵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B ADC ∠=∠.

∵461tan 3

AD AE B ===

,,, ∴4

5tan tan 3

DE EBC B =∠==,.

可得4CE =.

由(1)可得四边形EFCH 为正方形. ∴4CH CE ==.

①如图2,当1P 点在线段CH 的延长线上时,

∵111

4FG CP x PH x ===-,, ∴11

111(4)

22

P FG x x S FG PH -=??=△. ∴2

12(4)2

y x x x =->.

②如图3,当1P 点在线段CH 上(不与C H 、

F

D

C

B

A E

图1 G 2

G 1

P 1

H P 2

∵111

4FG CP x PH x ===-,, ∴1111

1(4)

22

P FG x x S FG PH -=?=△. ∴2

12(04)2

y x x x =-

+<<. ③当1P 点与H 点重合时,即4x =时,11PFG △不存在.

综上所述,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2

12(4)2

y x x x =

->或21

2(04)2

y x x x =-+<<.

中考数学专题2 多种函数交叉综合问题

【例1】将直线4=y x 沿y 轴向下平移后,得到的直线与x 轴交于点904??

???

,A ,与双曲线(0)=>k y x x 交于点B .

⑴求直线AB 的解析式;

⑵若点B 的纵标为m ,求k 的值(用含有m 的式子表示).

【思路分析】这种平移一个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交与某一点的题目非常常见,一模中有多套题都是这样考法。题目一般不难,设元以后计算就可以了。本题先设平移后的直线,然后联立即可。比较简单,看看就行. 【解析】将直线x y 4=沿y 轴向下平移后经过x 轴上点A (0,4

9

),

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b x y +=4.

则04

9

4=+?

b . 解得9-=b .

∴直线AB 的解析式为94-=x y .

图3

(2)设点B 的坐标为(),B x m ,

∵直线AB 经过点B , ∴94-=B x m .

∴4

9

+=

m x B . ∴B 点的坐标为9,4m m +??

???

∵点B 在双曲线k

y x

=()0x >上, ∴4

9+=

m k

m . ∴4

92m m k +=.

【例2】如图,一次函数1y kx b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2m

y x

=的图象相交于A 、B 两点. (1)求出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

(2)结合函数的图象回答:当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满足什么条件时,12y y <

【思路分析】第一问直接看图写出A ,B 点的坐标(-6,-2)(4,3),直接代入反比例函数中求m ,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求k,b 。继而求出解析式。第二问通过图像可以直接得出结论。本题虽然简单,但是事实上却有很多变化。比如不给图像,直接给出解析式求12y y <的区间,考生是否依然能反映到用图像来看区间。数形结合是初中数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希望大家要活用这方面的意识去解题。 【解析】

解:(1)由图象知反比例函数2m

y x

=的图象经过点B (4,3), ∴34

m

=

. ∴m =12. -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212

y x

=

. 由图象知一次函数1y kx b =+的图象经过点A (-6,-2) , B (4,3),

∴624 3.k b k b -+=-??+=?, 解得121k b ?

=???=?,.

--

∴一次函数解析式为11

12

y x =

+. (2)当0

【例3】已知:如图,正比例函数y ax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k

y x

=

的图象交于点()32A ,.

(1)试确定上述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图象回答,在第一象限内,当x 取何值时,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正比例函数的值?

(3)()M m n ,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动点,其中03m <<,过点M 作直线MB x ∥轴,交y 轴于点B ;过点

A 作直线AC y ∥轴交x 轴于点C ,交直线M

B 于点D .当四边形OADM 的面积为6时,请判断线段BM 与DM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第一问由于给出了一个定点,所以直接代点即可求出表达式。第二问则是利用图像去分析两个函数的大小关系,考生需要对坐标系有直观的认识。第三问略有难度,一方面需要分析给出四边形OADM 的面积是何用意,另一方面也要去看BM,DM 和图中图形面积有何关系.视野放开就发现四边形其实就是整个矩形减去两个三角形的剩余部分,直接求出矩形面积即可.部分同学会太在意四边形的面积如何求解而没能拉出来看,从而没有想到思路,失分可惜. 【解析】

解:(1)将()3,2分别代入y ax =中k

y x

=,

得23a =,23

k

=,

∴2

3

a =,6k =.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6

y x =;

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2

3

y a =.

(2)观察图象得,在第一象限内,当03x <<时, 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正比例函数的值.

(3)BM DM =.

理由:∵6

n m

=,

∴1

32

m n ??=,即3BMO S =△.

∵AC OC ⊥,

∴1

3232

AOC S =??=△.

∴33612OCDB S =++=.(很巧妙的利用了和的关系求出矩形面积)

∴12

43BO ==.

∴63

2

BM BO ==.

∴3

32

DM BM BM =-==

【例4】已知:y ax =与3

b y x

+=两个函数图象交点为()P m n ,

,且m n <,m n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

2730kx k x k +-++=的两个不等实根,其中k 为非负整数. (1)求k 的值; (2)求a b 、的值;

(3)如果()0y c c =≠与函数y ax =和3b y x +=

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线段3

2

AB =,求c 的值. 【思路分析】本题看似有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但是本质上依然是正反比例函数交点的问题。第一问直接用判别式

求出k 的范围,加上非负整数这一条件得出k 的具体取值。代入方程即可求出m ,n ,继而求得解析式。注意题中已经给定m

2

AB =构建方程即可。

【解析】(1)()()2

27430k k k ?=--+> 4940

k <

∵k 为非负整数,∴01k =,

∵()22730kx k x k +-++=为一元二次方程 ∴1k =

(2)把1k =代入方程得2540x x -+=, 解得1214x x ==, ∵m n < ∴14m n ==,

把14m n ==,代入y ax =与3

b y x

+= 可得41a b ==,

(3)把y c =代入4y x =与4y x

=

可得4c A c ?? ???,

,4B c c ??

???

,,由32AB =,可得4342c c -=

解得1228c c ==-,,经检验1228c c ==-,为方程的根。 ∴1228c c ==-,

【例5】

已知:如图,一次函数y m =

+

与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1)A n ,. (1)求m 与n 的值;

(2)设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交于点B ,连接OA ,求BAO ∠的度数.

【思路分析】如果一道题单纯考正反比例函数是不会太难的,所以在中考中经常会综合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点。比如本题求角度就牵扯到了勾股定理和特定角的三角函数方面,需要考生思维转换要迅速。第一问比较简单,不说了。第二问先求出A,B 具体点以后本题就变化成了一道三角形内线段角的计算问题,利用勾股定理发现OB=OA,从而∠BAO=∠ABO,然后求出∠BAO 即可。 解:(1)∵点(1,)A n

在双曲线y 上,

∴n =

又∵A

在直线y x m =+上,

∴ m =

. (2)过点A 作AM ⊥x 轴于点M .

∵ 直线y =

与x 轴交于点B ,

0+=. 解得 2x =-. ∴ 点B 的坐标为-20(,). ∴ 2OB =.

∵点A

的坐标为,

∴1AM OM ==.

在Rt△AOM 中,90AMO ∠=?, ∴

tan AM

AOM OM

∠=

∴60AOM ∠=?.- 由勾股定理,得 2OA =. ∴.OA OB = ∴OBA BAO ∠=∠.

∴1

302

BAO AOM ∠=∠=?.-

【总结】中考中有关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问题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无非也就一下这么几个考点:1、给交点求解析式;2,y 的比较,3,夹杂进其他几何问题。除了注意计算方面的问题以外,还需要考生对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掌握熟练。例如y 的比较这种问题,纯用代数方式通常需要去解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但是如果用图像去做就会比较简单了。总体来说这类问题不难,做好细节就可以取得全分。

第二部分 发散思考

【思考1】如图,A 、B 两点在函数()0m

y x x

=

>的图象上. (1)求m 的值及直线AB 的解析式;

(2)如果一个点的横、纵坐标均为整数,那么我们称这个点是格点.请直接写出图中阴影部分(不包括边界)所含格点的个数。

【思路分析】由于已经给出了点,第一问没有难度。第二问在于要分析有哪些格点在双曲线的边界上,哪些格点在其中。保险起见直接用1-6的整数挨个去试,由于数量较少,所以可以很明显看出。

【思考2】如图,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m

y x

=的图象交()3,1(2)A B n -、,于两点,直线AB 分别交x 轴、y 轴于D C 、两点.

(1)求上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求AD

CD

的值.

【思路分析】第一问一样是用代点以及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去求解析式。第二问看到比例关系,考生需要第一时间想到是否可以用相似三角形去分析。但是图中并未直接给出可能的三角形,所以需要从A 引一条垂线来构成一对相似三角形,从而求解。

【思考3】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kx 2

+(2k -3)x+k -3 = 0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k<0). (I )用含k 的式子表示方程的两实数根;

(II )设方程的两实数根分别是1x ,2x (其中21x x >),若一次函数y=(3k -1)x+b 与反比例函数y =

x

b

的图像都经过点(x 1,kx 2),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思路分析】本题是一道多种函数交叉的典型例题,一方面要解方程,另一方面还要求函数解析式。第一问求根,直接求根公式去做。第二问通过代点可以建立一个比较繁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认真计算就可以。

【思考4】如图,反比例函数8

y x

=

的图象过矩形OABC 的顶点B ,OA 、0C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OA :0C=2:1.

(1)设矩形OABC 的对角线交于点E ,求出E 点的坐标; (2)若直线2y x m =+平分矩形OABC 面积,求m 的值

【思路分析】本题看似麻烦,夹杂了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以及图形问题。但是实际上画出图,通过比例可以很轻易发现B 点的横纵坐标关系,巧妙设点就可以轻松求解。第二问更不是难题,平分面积意味着一定过B 点,代入即可。

第三部分 思考题解析 【思考1解析】

(1)由图象可知,函数m

y x

=(0x >)的图象经过点(16)A ,, 可得6m =.

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kx b =+.

∵(1

6)A ,,(61)B ,两点在函数y kx b =+的图象上, ∴66 1.k b k b +=??

+=?, 解得17.

k b =??=?,

∴直线AB 的解析式为7y x =-+.

(2)图中阴影部分(不包括边界)所含格点的个数是 3 .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动点专题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1(2000年2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 (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 (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2(2006年2山东)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 A E D C B 图2 H M N G P O A B 图1 x y

C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例4(2004年2上海)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C 的面积.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 1.(09年徐汇区)如图,ABC ?中,10==AC AB ,12=BC ,点D 在边BC 上,且4=BD ,以点D 为顶点作B EDF ∠=∠,分别交边AB 于点E ,交射线CA 于点F . (1)当6=AE 时,求AF 的长; (2)当以点C 为圆心CF 长为半径的⊙C 和以点A 为圆心AE 长为半径的⊙A 相切时, 求BE 的长; (3)当以边AC 为直径的⊙O 与线段DE 相切时,求BE 的长. A B C O 图8 H

(完整版)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动点及动图形的专题复习教案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一: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中考专题诠释 选择题是各地中考必考题型之一,这说明选择题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选择题具有题目小巧,答案简明;适应性强,解法灵活;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宽等特征,它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 选择题解题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小题小做,小题巧做,切忌小题大做. 解选择题的基本思想是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但更应看到选择题的特殊性,数学选择题的四个选择支中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又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因而,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 具体求解时,一是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二是题干和选择支联合考虑或从选择支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 事实上,后者在解答选择题时更常用、更有效. 三、中考典例剖析 考点一:直接法 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推理或判断,直接得出结论再与选择支对照,从而作出选择的一种方法。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 例1 方程的解是() A.x=±1 B.x=1 C.x=﹣1 D.x=0 思路分析:观察可得最简公分母是(x+1),方程两边乘最简公分母,可以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 解:方程的两边同乘(x+1),得 x2﹣1=0, 即(x+1)(x﹣1)=0, 解得:x1=﹣1,x2=1. 检验:把x=﹣1代入(x+1)=0,即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把x=1代入(x+1)=2≠0,即x=1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则原方程的解为:x=1.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转化思想的应用,注意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对应训练 1.某单位要组织一次篮球联赛,赛制为单循环形式(每两队之间都赛一场),计划安排10场比赛,则参加比赛的球队应有() A.7队B.6队C.5队D.4队 考点二:特例法 运用满足题设条件的某些特殊数值、特殊位置、特殊关系、特殊图形、特殊数列、特殊函数等对各选择支进行检验或推理,利用问题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真,则它在一般情况下也不真的原理,由此判明选项真伪的方法。用特例法解选择题时,特例取得愈简单、愈特殊愈好.

初三数学动点问题

数学因运动而充满活力,数学因变化而精彩纷呈。动态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的一个热点问题,以运动的观点探究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随之产生的动态几何试题就是研究在几何图形的运动中,伴随着出现一定的图形位置、数量关系的“变”与“不变”性的试题,就其运动对象而言,有点动、线动、面动三大类,就其运动形式而言,有轴对称(翻折)、平移、旋转(中心对称、滚动)等,就问题类型而言,有函数关系和图象问题、面积问题、最值问题、和差问题、定值问题和存在性问题等。解这类题目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而静态问题又是动态问题的特殊情况。以动态几何问题为基架而精心设计的考题,可谓璀璨夺目、精彩四射。 动态几何形成的面积问题是动态几何中的基本类型,包括单动点形成的面积问题,双(多)动点形成的面积问题,线动形成的面积问题,面动形成的面积问题。本专题原创编写单动点形成的面积问题模拟题。 在中考压轴题中,单动点形成的面积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准确地进行分类。 原创模拟预测题1.某数学兴趣小组对线段上的动点问题进行探究,已知AB=8. 问题思考: 如图1,点P为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分别以AP、BP为边在同侧作正方形APDC与正方形PBFE. (1)在点P运动时,这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是定值吗?如果时求出;若不是,求出这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的最小值. (2)分别连接AD、DF、AF, AF交DP于点A,当点P运动时,在△APK、△ADK、△DFK中,是否存在两个面积始终相等的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问题拓展: (3)如图2,以AB为边作正方形ABCD,动点P、Q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运动,且PQ=8.若点P从点A出发,沿A→B→C→D的线路,向D点运动,求点P从A到D的运动过程中, PQ 的中点O所经过的路径的长。

专题讲座(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

专题讲座(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从而为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 二、几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转化思想”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学思想,它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系列转化的过程,转化是化繁为简,化难为

易,化未知为已知的有力手段,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对转化思想并不陌生,中学数学中常用的化高次为低次、化多元为一元,都是转化思想的体现。在具体内容上,有加减法的转化、乘除法的转化、乘方与开方的转化、数形转化等等。例如: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减法”和“有理数的除法”这两节教学内容中,教材是通过“议一议”的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把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加法、把有理数的除法转化为乘法的过程,“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个地方虽然很简单,但却充分体现了把“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加以解决,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后无论遇到多么难、多么复杂的问题,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把“不会的”转化为“会的”、“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加以解决,这符合学生原有认知规律,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为简单而忽视它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往往是越简单、越浅显的例子,越能引起学生的认同,

2010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概率

2010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概率 (2010哈尔滨)1。一个袋子里装有8个球,其中6个红球2个绿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形状、大小、质 地等完全相同?搅匀后,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从这个袋子中摸出一个红球的概率是().C 11 1 3 (A)(B)(C)(D )— 8 6 4 4 (2010珠海)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14届“蓝色经典?天之蓝”杯青年歌手大奖赛,由部队文工团的 A (海政)、B (空政)、C (武警)组成种子队,由部队文工团的 D (解放军)和地方文工团的 E (云南)、F (新 疆)组成非种子队?现从种子队A B、C与非种子队 D E、F中各抽取一个队进行首场比赛? (1)请用适当方式写出首场比赛出场的两个队的所有可能情况(用代码A B C、D、E、F表示); ⑵求首场比赛出场的两个队都是部队文工团的概率P. 解:(1)由题意画树状图如下: D E F D E F D E F 所有可能情况是:(A,D)、(A,E)、(A,F)、(B,D)、(B,E)、(B,F)、(C,D)、(C,E)、(C,F) (2)所有可能出场的等可能性结果有9个,其中首场比赛出场两个队都是部队文工团的结果有3个, 3 1 所以P(两个队都是部队文工团)= 9 3 20.(本小题满分8分)现有一本故事书,姐妹俩商定通过摸球游戏定输赢(赢的一 方先看),游戏规则是:用4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表上1、2、3、4后放进一个布袋内,先由姐姐从布袋中任意摸出一个小球,记下小球的标号后放回并摇匀,再由妹妹任意摸出一个小球,若两人摸出的小球标号之积为偶数,则姐姐赢,两人摸出的小球标号之积为奇数,则妹妹赢?这个游戏规则对双方公平吗?请利用树状图或列表法说明理由 解:树状图如下图: 或列表如下表: 、、妹妹 234 姐姐 1 11X仁1 1 X 2=2 1 X 3=3 1 X 4=4 (2010红河自治州)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十大题型

1、如图,已知ABC ==厘米,8 BC=厘米,点D为AB的中 AB AC △中,10 点.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 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全等? △与CQP (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2、直线与坐标轴分别交于两点,动点同时从点出发,同时到达点,运动停止.点沿线段 运动,364y x =-+A B 、P Q 、O A Q OA

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沿路线→→运动. (1)直接写出两点的坐标; (2)设点的运动时间为秒,的面积为,求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时,求出点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的坐标. P O B A A B 、Q t OPQ △S S t 485S P O P Q 、、M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8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A,B两点,点P(0,k)是y轴的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3为半径作⊙P. (1)连结PA,若PA=PB,试判断⊙P与x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k为何值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4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是菱形,点A的坐标为(-3,4), 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直线AC交y轴于点M,AB边交y轴于点H.(1)求直线AC的解析式; (2)连接BM,如图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BC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匀速运动,设△PMB的面积为S(S≠0),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要求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当 t为何值时,∠MPB与∠BCO互为余角,并求此时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

(完整word版)上海中考数学统计与概率

上海中考数学——概率与统计 一、选择题 1.(上海市2005年3分)六个学生进行投篮比赛,投进的个数分别为2、3、3、5、10、13,这六个数的中位数为【】 A、3 B、4 C、5 D、6 2.(上海市2008年Ⅱ组4分)从一副未曾启封的扑克牌中取出1张红桃,2张黑桃的牌共3张,洗匀后,从这3张牌中任取1张牌恰好是黑桃的概率是【】 A.1 2B.1 3 C.2 3 D.1 3.(上海市2010年4分)某市五月份连续五天的日最高气温分别为23、20、20、21、26(单位:°C),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 22°C,26°C B. 22°C,20°C C. 21°C,26°C D. 21°C,20°C 4.(2012上海市4分)数据5,7,5,8,6,13,5的中位数是【】 A. 5 B. 6 C.7 D8 5.(2013年上海市4分)数据0,1,1,3,3,4 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A)2和2.4 (B)2和2 (C)1和2 (D)3和2 二、填空题 1.(上海市2002年2分)某出租车公司在“五一”长假期间平均每天的营业额为5万元,由此推断5月份的总营业额约为5×31=155(万元)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你认为这样的推断是否合理?答:▲. 2.(上海市2004年2分)一个射箭运动员连续射靶5次,所得环数分别是8,6,7,10,9,则这个运动员所得环数的标准差为▲。 3.(上海市2008年4分)为了了解某所初级中学学生对2008年6月1日起实施的“限塑令”是否知道,从该校全体学生1200名中,随机抽查了80名学生,结果显示有2名学生“不知道”.由此,估计该校全体学生中对“限塑令”约有▲名学生“不知道”. 4.(上海市2009年4分)如果从小明等6名学生中任选1名作为“世博会”志愿者,那么小明被选中的概率是▲. 5.(上海市2010年4分)若将分别写有“生活”、“城市”的2张卡片,随机放入“ □ 让□ 更 美好”中的两个□ 内(每个□ 只放1张卡片),则其中的文字恰好组成“城市让生活更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江苏徐州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 数学压轴题是初中数学中覆盖知识面最广,综合性最强的题型。综合近年来各地中考的实际情况,压轴题多以数学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常见题型有两类:函数型压轴题和几何形压轴题。压轴题考查知识点多,条件也相当隐晦,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还必须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下面从知识角度和技术角度谈谈中考数学压轴题的解题技巧。 先以20XX年河南中考数学压轴题为例: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ABCD的三个顶点B(4,0)、C(8,0)、D(8,8).抛物线y=ax2+bx过A、C两点. (1)直接写出点A的坐标,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向终点B运动,同时点Q 从点C出发,沿线段CD向终点D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 长度,运动时间为t秒.过点P作PE⊥AB交AC于点E. ①过点E作EF⊥AD于点F,交抛物线于点G.当t为何值时, 线段EG最长? ②连接EQ.在点P、Q运动的过程中,判断有几个时刻使得△CEQ是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相应的t值. 这是一道函数型压轴题。函数型压轴题主要有:几何与函数相结合型、坐标与几何、方程与函数相结合型。这些压轴题主要以函数为主线,涉及函数的图象、方程、点的坐标及线段长度、图形面积等问题。 先从知识角度来分析: (1)通过观察图象可以发现,直线AD和x轴平行,直线AB和y轴平行,因此,A点与D点的纵坐标相同,A点与B的横坐标相同,因此A的坐标为(4,8).知道了点A的坐标,加上已知条件点C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很容易可以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此问在本题中占3分,解决此问的关键在于:①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图形;②熟练掌握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解析式。

最新中考数学复习专题《几何图形中的动点问题》

运动型问题 第17课时 几何图形中的动点问题 (58分)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18分) 1.[·安徽]如图6-1-1,在矩形ABCD 中,AB =5,AD =3,动点P 满足S △ PAB =S 矩形ABCD ,则点P 到A ,B 两点距离之和PA +PB 的最小值为( D )13A. B. C.5 D. 2934241 图6-1-1 第1题答图 【解析】 令点P 到AB 的距离为h ,由S △PAB =S 矩形ABCD ,得×5h =×5131213 ×3,解得h =2,动点P 在EF 上运动,如答图,作点B 关于EF 的对称点B ′,BB ′=4,连结AB ′交EF 于点P ,此时PA +PB 最小,根据勾股定理求得最小值为=,选D. 52+42412.如图6-1-2,在矩形ABCD 中,AB =2a ,AD =a ,矩 形边上一动点P 沿A →B →C →D 的路径移动.设点P 经 过的路径长为x ,PD 2=y ,则下列能大致反映y 与x 的 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 D )【解析】 ①当0≤x ≤2a 时,∵PD 2=AD 2+AP 2,AP = x ,∴y =x 2+a 2;② 图6-1-2

当2a <x ≤3a 时,CP =2a +a -x =3a -x ,∵PD 2=CD 2+CP 2,∴y =(3a -x )2+(2a )2=x 2-6ax +13a 2;③当3a <x ≤5a 时,PD =2a +a +2a -x =5a -x , ∴PD 2=y =(5a -x )2,y =∴能大致反映y {x 2+a 2(0≤x ≤2a ),x 2-6ax +13a 2(2a

中考数学统计和概率专题训练

中考数学统计和概率专题训练 1. (2012福建)“六?一”前夕质监部门从某超市经销的儿童玩具、童车和童装中共抽查了300件儿童用品,以下是根据抽查结果绘制出的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扇形图; 类别 儿童玩具 童车 童装 抽查件数 90 请根据上述统计表和扇形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补全上述统计表和统计图; (2)已知所抽查的儿童玩具、童车、童车的合格率为90%、85%、80%,若从该超市的这三类儿童用品中随机购买一件,请估计购买到合格品的概率是多少? 【答案】解:(1)童车的数量是300×25%=75,童装的数量是300-75-90=135; 儿童玩具占得百分比是(90÷300)×100%=30%。童装占得百分比1-30%-25%=45%。 补全统计表和统计图如下: 类别 儿童玩具 童车 童装 抽查件数 90 75 135 (2)∵儿童玩具中合格的数量是90×90%=81,童车中合格的数量是75×85%=63.75,童装中 合格的数量是135×80%=108, ∴从该超市的这三类儿童用品中随机购买一件,购买到合格品的概率是 8163.75108 84.25% 300++=。

2.(2012湖北)“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民间历来有吃“粽子”的习俗.我市某食品厂为了解市民对去年销量较好的肉馅粽、豆沙馅粽、红枣馅粽、蛋黄馅粽(以下分别用A、B、C、D表示)这四种不同口味粽子的喜爱情况,在节前对某居民区市民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将调查情况绘制成如下两幅统计图(尚不完整).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本次参加抽样调查的居民有多少人? (2)将两幅不完整的图补充完整; (3)若居民区有8000人,请估计爱吃D粽的人数; (4)若有外型完全相同的A、B、C、D粽各一个,煮熟后,小王吃了两个.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的方法,求他第二个吃到的恰好是C粽的概率. 【答案】解:(1)60÷10%=600(人). 答:本次参加抽样调查的居民有600人。 (2)喜爱C粽的人数:600-180-60-240=120,频率:120÷600=20%; 喜爱A粽的频率:180÷600=30%。 据此补充两幅统计图如图: (3)8000×40%=3200(人). 答:该居民区有8000人,估计爱吃D粽的人有3200人。 (4)画树状图如下: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五 统计与概率

专题五:统计与概率 【问题解析】 《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统计与概率”虽然没有“代数和几何”内容多,但是在整个初中阶段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面对着大量的数据,从国民生产总值到天气预报,从人口预测到股票投资,统计存在于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据处理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具有统计的基本知识已成为每个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中考在20题前后位置必然有一道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解答题,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识图”和“用图”.解题的一般步骤是:(1)观察图表,获取有效信息;(2)对已获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理清各变量之间的关系;(3)把图表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进行计算或推理论证,从而使问题解决. 【热点探究】 类型一:统计表的综合应用 【例题1】(2016·浙江省绍兴市·8分)为了解七年级学生上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随机抽查A市七年级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天数,并根据抽查结果制作了如下不完整的频数分布表和条形统计图.A市七年级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天数的频数分布表

天数 频 数 频 率 320 430 560 6a 740 A市七年级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天数的条形统计图 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求出频数分布表中a的值,并补全条形统计图.

(2)A市有七年级学生20000人,请你估计该市七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少于5天的人数. 【考点】条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频数(率)分布表. 【分析】(1)利用表格中数据求出总人数,进而利用其频率求出频数即可,再补全条形图; (2)利用样本中不少于5天的人数所占频率,进而估计该市七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少于5天的人数. 【解答】解:(1)由题意可得:a=20÷01×=50(人),如图所示: ; (2)由题意可得:20000×(++) =15000(人), 答:该市七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少于5天的人数约为15000人. 【同步练】

历年中考数学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x A O Q P B y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 1、(2009年齐齐哈尔市)直线3 64 y x =-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 5 S =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 提示:第(2)问按点P 到拐点B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 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 、P 、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P 为边、OQ 为边,②OP 为边、OQ 为对角线,③OP 为对角线、OQ 为边。然后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图(3) A B C O E F A B C O D 图(1) A B O E F C 图(2) y M C D 2、(2009年衡阳市)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BC=2cm ,∠ABC=60o. (1)求⊙O 的直径; (2)若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CD ,当BD 长为多少时,CD 与⊙O 相切; (3)若动点E 以2cm/s 的速度从A 点出发沿着AB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 以1cm/s 的速度从B 点出发沿BC 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20)((<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中考动点专题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函数思想 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1(2000年2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 (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 (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 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 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2NH=2 1 32?OP=2. (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 2362 1 21x OH MH -== . 在Rt △MPH 中, . 222223362 1 419x x x MH PH MP +=- +=+=H M N G P O A B 图1 x y

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复习策略

专题讲座——初中数学复习策略 近几中考试题都体现了“立足基础、考查能力、加强应用”的中考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特点:一是知识考查基础化;二是题材选择生活化;三是能力要求层次化;四是思维模式开放化;五是试卷结构格式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扎实有序的开展复习工作,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下面就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第一轮复习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是总复习的重点。 在这一阶段复习中要充分体现“习、练、透”。 1.习,即温习。在每单元的复习之前,让学生事先依据要求进行温习,例如:要求他们根据考试大纲,温习所学过的知识,整理复习提纲,编写复习资料,各自编写单元或综合试题,互相考查,互相研究解题答卷的技巧,互评试卷的优劣性等等。同时,运用“讲演法”,让学生对现阶段复习进行回顾、思考及提高,以便指导下阶段的复习。所谓的“讲演法”不只是用语言表述,更主要是对复习的总结。 2.练,就是在复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讲解,在每一个单元设计一些针对性强,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练习,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形成严格又精确的思维习惯。运用数字化的处理方

式,进行建模训练,学会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抓住事物表象之下的数量关系,提出带普遍意义的数学问题,达到强化、巩固复习效果。 3.透,就是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并贯穿复习的始终。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区别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将繁杂的知识简约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交叉的知识立体化,横纵的知识网络化。这样才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按这个层次结构,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复习质量和效 第二轮复习: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侧重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第一轮复习的延伸和提高。这一轮采取专题讲座、综合训练等形式。 分类复习,一一击破 分类复习的依据为内容分类和题型分类两种形式。根据不同要求,对相关内容分门别类的进行综合比较讲解等。下面谈谈题型分类复习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复习课中,特别是在解题教学中,很多内容含有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加以概括,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分析一道综合题推理运算论证时,有意识展示数学思想方法的优越性,在哪里体现了数形结合,使问题得到转化,哪里体现方

初三中考数学概率

中考全国试卷分类汇编 概率 1、(临沂)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1 , A 2在x 轴上,点B 1,B 2在y 轴上,其坐标分别为A 1(1,0),A 2(2,0),B 1(0,1),B 2(0,2),分别以A 1A 2B 1B 2其中的任意两点与点..O .为顶点作三角形,所作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概率是 (A ) 3 4. (B) 1 3. (C) 2 3 . (D) 1 2. 答案:D 解析:以A 1A 2B 1B 2其中的任意两点与点..O .为顶点作三角形,能作4个,其中A 1B 1O ,A 2B 2O 为等腰三角形,共2个,故概率为: 1 2 2、(年武汉)袋子中装有4个黑球和2个白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三个球.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 A .摸出的三个球中至少有一个球是黑球. B .摸出的三个球中至少有一个球是白球. C .摸出的三个球中至少有两个球是黑球. D .摸出的三个球中至少有两个球是白球. 答案:A 解析:因为白球只有2个,所以,摸出三个球中,黑球至少有一个,选A 。 3、(四川南充,7,3分)有五张卡片(形状、大小、质地都相同),上面分别画有下列图 形:①线段;②正三角形;③平行四边形;④等腰梯形;⑤圆。将卡片背面朝上洗匀,从中抽取一张,正面图形一定满足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概率是 ( ) A. 51 B. 52 C. 53 D. 5 4 答案:B

2解析: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线段、圆,共2张,所以,所求概率为: 5 4、(?宁波)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装有3个白球和5个红球,它们除了颜色不同外,其余均相同.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概率是() 考点:概率公式. 分析:根据概率的求法,找准两点:①全部情况的总数;②符合条件的情况数目;二者的比值就是其发生的概率. 解答:解:解:根据题意可得:一个不透明的袋中装有除颜色外其余均相同的3个白球和5个红球,共5个, 从中随机摸出一个,则摸到红球的概率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概率的求法:如果一个事件有n种可能,而且这些事件的可能性相同,其中事件A出现m种结果,那么事件A的概率P(A)=. 5、(?内江)同时抛掷A、B两个均匀的小立方体(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4,5,6),设两立方体朝上的数字分别为x、y,并以此确定点P(x,y),那么点P落在抛物线y=﹣x2+3x上的概率为() A.B.C.D. 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专题:阅读型. 分析:画出树状图,再求出在抛物线上的点的坐标的个数,然后根据概率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解:根据题意,画出树状图如下: 一共有36种情况, 当x=1时,y=﹣x2+3x=﹣12+3×1=2, 当x=2时,y=﹣x2+3x=﹣22+3×2=2, 当x=3时,y=﹣x2+3x=﹣32+3×3=0, 当x=4时,y=﹣x2+3x=﹣42+3×4=﹣4, 当x=5时,y=﹣x2+3x=﹣52+3×5=﹣10, 当x=6时,y=﹣x2+3x=﹣62+3×6=﹣18, 所以,点在抛物线上的情况有2种, P(点在抛物线上)==.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含答案)

中考数学之 动点问题 一、选择题: 1. 如图,在矩形ABCD 中,动点P 从点B 出发,沿BC 、CD 、DA 运动至点A 停止,设点P 运动的路程为x ,△ABP 的面积为y ,如果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ABC 的面积是( ) 9 4x y O P D A 、10 B 、16 C 、18 D 、20 二、填空题: 1. 如上右图,C 为线段AE 上一动点(不与点A ,E 重合),在AE 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ABC 和正三角形CDE 、AD 与BE 交于点O ,AD 与BC 交于点P ,BE 与CD 交于点Q ,连结PQ.以下五个结论:①AD=BE ;②PQ ∥AE ;③AP=BQ ;④DE=DP ;⑤∠AOB=60°. 恒成立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三、解答题: 1.(2008年大连)如图12,直角梯形ABCD 中,AB ∥CD ,∠A = 90°,CD = 3,AD = 4,tan B = 2,过点C 作CH ⊥AB ,垂足为H .点P 为线段AD 上一动点,直线PM ∥AB ,交BC 、C H 于点M 、Q .以PM 为斜边向右作等腰Rt △PMN ,直线MN 交直线AB 于点E ,直线PN 交直线A B 于点F .设PD 的长为x , EF 的长为y . ⑴求PM 的长(用x 表示); ⑵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图13为备用图); ⑶当点E 在线段AH 上时,求x 的取值范围(图14为备用图). Q P O B E D C A

图 13 图 14 图 12 A H B C D A H B C D H M Q P D C B A 2.(2008年福建宁德)如图1,在Rt △ABC 中,∠C =90°,BC =8厘米,点D 在AC 上,CD =3厘米.点P 、Q 分别由A 、C 两点同时出发,点P 沿AC 方向向点C 匀速移动,速度为每秒k 厘米,行完AC 全 程用时8秒;点Q 沿CB 方向向点B 匀速移动,速度为每秒1厘米.设运动的时间为x 秒()80 <x<,△DCQ 的面积为y 1平方厘米,△PCQ 的面积为y 2平方厘米. ⑴求y 1与x 的函数关系,并在图2中画出y 1的图象; ⑵如图2,y 2的图象是抛物线的一部分,其顶点坐标是(4,12),求点P 的速度及AC 的长; ⑶在图2中,点G 是x 轴正半轴上一点(0<OG <6=,过G 作EF 垂直于x 轴,分别交y 1、y 2于点E 、F . ①说出线段EF 的长在图1中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②当0<x <6时,求线段EF 长的最大值.

中考数学专题讲解汇总

中考数学专题1 动态几何问题 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 【例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3AD =,5DC =,10BC =,梯形的高为4.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当MN AB ∥时,求t 的值; (2)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思路分析1】本题作为密云卷压轴题,自然有一定难度,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动点,很多同学看到可能就会无从下手。但是解决动点问题,首先就是要找谁在动,谁没在动,通过分析动态条件和静态条件之间的关系求解。对于大多数题目来说,都有一个由动转静的瞬间,就本题而言,M ,N 是在动,意味着BM,MC 以及DN,NC 都是变化的。但是我们发现,和这些动态的条件密切相关的条件DC,BC 长度都是给定的,而且动态条件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所以当题中设定MN//AB 时,就变成了一个静止问题。由此,从这些条件出发,列出方程,自然得出结果。 【解析】 解:(1)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如图①,过D 作DE AB ∥交BC 于E 点,则四边形ABED 是平行四边形. A B M C N E D ∵AB DE ∥,AB MN ∥. ∴DE MN ∥. (根据第一讲我们说梯形内辅助线的常用做法,成功将MN 放在三角形内,将动态问题转化成平行时候的静态问题) ∴MC NC EC CD =. (这个比例关系就是将静态与动态联系起来的关键) ∴ 1021035t t -=-.解得5017 t = . 【思路分析2】第二问失分也是最严重的,很多同学看到等腰三角形,理所当然以为是MN=NC 即可,于是就漏掉了MN=MC,MC=CN 这两种情况。在中考中如果在动态问题当中碰见等腰三角形,一定不要忘记分类讨论的思想,两腰一底一个都不能少。具体分类以后,就成为了较为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于是可以轻松求解 【解析】 (2)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 当MN NC =时,如图②作NF BC ⊥交BC 于F ,则有2MC FC =即.(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高也是底边中线的性质) ∵4 sin 5DF C CD ∠==, ∴3 cos 5 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