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基因突变_一节的教学设计_王国荣

_基因突变_一节的教学设计_王国荣
_基因突变_一节的教学设计_王国荣

“基因突变”一节的教学设计

王国荣(江苏省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213031)

摘要以图片等材料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尝试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生物学探究方法和思想;通过基因结构片段的分析及相关基因片段的表达,引导学生形成并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

关键词基因突变基因片段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中的“基因突变”,是继2、3、4章中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本质、基因的表达等内容后,对基因突变的实例分析、概念、原因和特点等提供的知识支持,是遗传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由于基因突变与生物变异、生物进化密切相关,也是学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其中,基因突变发生的概念、原因及特点是教学重点;阐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意义涉及微观水平上DNA分子结构的改变,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教学中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选用实例镰刀形贫血症,由现象到本质,追本溯源,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尝试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问题冲突,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形成概念。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概述基因突变概念;分析基因突变发生对遗传信息及其控制的蛋白质合成(性状)的影响;说出诱发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2.2能力目标基于图片信息用文字相对严密的描述基因突变的发生机理。借助对问题的思考和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学会判断和推理。

2.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引起基因突变的外部原因和实例的分析,学会选择正确的生活态度,认同正确的行为习惯;认同基因突变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积极意义。

3教学过程

3.1实例分析,构建相关背景知识网络利用亲子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遗传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机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创设认知冲突性问题,提问:你与父母是不是很相像?如果不像,其中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亲缘关系和变异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并给出变异概念。就亲子鉴定而言,提问:亲子鉴定为什么查DNA?引导学生总结:DNA的结构本质主要指它的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即使是亲子关系,有很多性状不同(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遗传物质DNA,包括基因、基因型以及基因的载体染色体等多方面,阐述自己观点(假说):基因(DNA)本身改变、基因型等改变,可以改变生物性状。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情况加以汇总或者再提供一些已知实例。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遗传发生的机理,即亲子性状相似的背后是由于DNA(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利用亲子鉴定问题,帮助学生回忆DNA的结构,揭示其结构本质。即DNA的结构本质就是一段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为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改变做铺垫。利用遗传的分析方法和基本思想,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变异原因提出观点,形成假说。

3.2问题引领,揭示基因突变本质DNA(基因)自身改变可导致性状改变,有没有相关研究佐证?展示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形贫血症的研究历史。提问:从镰刀形贫血症的形态,到血红蛋白,进而到氨基酸,为什么会最终追踪到基因?什么是基因突变呢?(展示镰刀形贫血症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两个基本认识:第一,生物学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第二,性状改变,直接原因是蛋白质问题,根本原因是由DNA(基因)决定。通过问题驱动学生逐步形成基因突变概念。

3.3机理分析,促进基因突变概念形成由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科学史引导学生发现该病探究历程:红细胞的形态→血红蛋白→氨基酸→基因。通过镰刀形贫血症的图解,揭示基因突变本质。同时,引导学生猜想间期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原因。进一步提出,是不是所有的突变类型都与镰刀形贫血症一样,由碱基改变导致?教师展示基因突变的碱基缺失和增添情况。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概念,并提出基因突变是一种基因的结构改变。提问:基因的碱基改变、缺失和增添为什么会导致基因的结构改变?基因突变会不会引起遗传信息、蛋白质合成也改变?教师展示几个序列片段(包括氨基酸改变和不变的),让学生查找密码子表,得出相应结论,继而要求学生给基因突变下个相对完整的概念。尝试提问:如果发生了基因突变,生物个体性状一定会发生改变吗?由基因突变产生的变异能不能传给自己后代?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根据特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回忆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生物学思想。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图片使之显

利用讲台上的物品讲解高中生物学难点知识

余幼芳(浙江省宁波市余姚第二中学315400)

在高中生物学的教学中,学生对某些抽象概念、微观的生理活动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所在。教学中利用讲台上的物品来演示某些抽象微观的知识,对此学生喜闻乐见,达到了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

1氨基酸、肽链、肽键间的数量关系

假设一支粉笔为一个氨基酸,一支粉笔一头和另一支粉笔一头接触点代表肽键。教师拿起一支粉笔问,一个氨基酸能形成肽链吗?学生回答不能形成肽链,因为没有肽键。两个氨基酸呢?三个氨基酸呢?当教师拿起四支粉笔时,学生很容易就想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四支粉笔连成一条肽链,形成三个肽键;另一种是两两连接形成两条肽链,两个肽键。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假设一支水笔为噬菌体,粉笔盒(内有长长短短的粉笔代表细菌内的物质)代表细菌。水笔笔套代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粉笔盒表面,水笔笔芯代表噬菌体的DNA。DNA进入到粉笔盒内后作为模板,利用细菌内的物质来合成新的子代噬菌体,一段时间后细菌破裂释放出多个一模一样的代表子代噬菌体的水笔。通过这种“直接粗暴”的动态模拟演示,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这个微观静态的难点知识,而且后面讲到为什么离心前要进行搅拌以及细菌培养的时间不能过长等内容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3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假设鼠标代表腓肠肌,电源线代表蛙的坐骨神经。神经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的,相当于电源线是由许多的小电线被绝缘材料包围而成。在蛙的坐骨神经上给一个适当强度的电刺激,腓肠肌便会产生收缩。这说明,在刺激部位产生了神经冲动,冲动是可以传播的,当神经冲动传播到神经末梢后,再从末梢传到肌肉,才能引起肌肉的收缩。通过这样的演示,学生既能通过类比理解神经和神经纤维的关系;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冲动是可以传播的;理解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为后面讲解神经肌肉接点即突触埋下伏笔。

4细胞系、细胞株、克隆培养法

假设不同颜色、长短不一的粉笔为各种不同的细胞,粉笔盒则为培养瓶。那么取几根不同颜色、长短不一的粉笔可代表原代培养物,则粉笔盒内各种颜色、不同长度的所有粉笔则可看成是细胞系。细胞株是通过一定的选择或纯化方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的具有特殊性质的细胞,一般具有恒定的染色体组型、同工酶类型、病毒敏感性和生化特性等。根据概念,则可以将所有同一颜色或所有相同长度的粉笔看成是细胞株。而克隆培养法是指把一个单细胞从群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培养,使之繁衍成一个新的细胞群体的技术。可把颜色相同、长短一致的所有粉笔看成是由克隆培养法获得的,所以克隆培养法获得的细胞形成了细胞株。

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

?

性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结合基因突变的结构、遗传信息、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等变化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内涵。

3.4热点关注,就诱因和突变方式形成个人判断联系关于癌变的已学知识,展示某地丢失放射源事件、某报对“中国东部滨海经济带癌症村现象调查”和切尔诺贝利生物变异现象等相关材料,归纳突变的诱因和常见方式。

设计意图:关注生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和一定的价值取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及价值观。3.5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归纳突变特点提供白化苗、白化龟和多指几种突变生物图片;展示基因突变有关材料: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A+)可以突变成黄色基因(A Y),可以突变成黑色基因(a)。课件展示几种常见生物的基因突变率、玉米子粒基因的自然突变率,由学生总结并说出基因突变的特点。

设计意图:应用图表训练利用材料、解读材料形成概念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内化知识。

3.6基因突变的意义和应用解读教材中涉及的新基因、根本来源和进化的最初原材料等知识内容。提出:只有出现新性状的个体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新性状的出现由新基因决定。此外,对诱变育种过程和实例略作补充介绍,要求学生就人工诱变育种或太空育种常用萌发的种子做出解释。

设计意图:从新性状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诱变育种等知识加以补充性阐述,对教材进行整合,并对突变原因和相关知识加以整合运用,提升学生对基因突变的意义和应用的认识。?

人教版教学教案基因突变的详案(精品)字字到位

生物的变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结合一个例子,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突变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示意图和碱基对的增添级缺失示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在讲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时,设臵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 2.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 基因突变的概念 [解决方法](1)通过板书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教材分析:通过学习,感情地认识生物界的各种变异现象,进一步理解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难点:基因突变的概念 通过板书基因突变(增添、缺失和改变)的示意图,结合基因是决定生物形状的基本单位的知识和转录翻译的过程来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教学资料(相关基因突变的例子)。 2、学生课前预习有关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谈话法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你们听说过纯白色的狮子吗?你们听说过有两个拱嘴四只眼睛的猪吗?你们听说过手指没有指纹的人吗?你们听说过有类似于大象脸庞的人吗? 生:没有。 师:那,现在听说了吧? 生:(兴奋状态) 师: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些异常的生物存在呢?答案就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中。今天我们到底要学习什么内容呢?今天就学习生物的变异。(板书:第四节生物的变异)究竟何为变异?一个母亲生下五个儿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五个儿女长得和他母亲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这五姊妹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变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不论是父母与子女,还是亲兄弟亲姐妹,甚至是双胞胎都会在性状上有差异。生物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差异叫变异。变异有两种类型,分别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而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例如: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生活在城市,一个生活在农村,在城市的皮肤白,在农村的皮肤黑,正是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了他们肤色上的差异。 师:再比如,一个长相平凡的女子,经过整容手术后变成了美女,这种美丽能够遗传给她的后代吗?

高中生物必修:《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优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优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优选教案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 (2)基因重组的概念。 [解决办法] (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复习自由组合和连锁、交换定律,概括出两种基因重组的类型。 (3)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解决办法] 讲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联系实际举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l.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短腿安康羊和正常绵羊图。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镰刀型贫血症红细胞和正常型红细胞比较图。 3.银幕以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活动设计 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2.引导学生观察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认识基因突变的实质。 3.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出示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1.变异的类型及可遗传变异的来源(B:识记)。 2.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和意义(B:识记)。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以及遗传的三个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可见、遗传的问题很复杂。那么,变异呢?也同样如此。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课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基础知识精讲】 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用此法可解出形如a x 2=(a ≥0),b )a x (2=-(b ≥0)类的一元二次方程.a x 2=,则a x ±=;b )a x (2=-,b a x ±=-,b a x +=.对有些一元二次方程,本身不是上述两种形式,但可以化为a x 2=或 b )a x (2=-的形式,也可以用此法解. (2)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零,而另一边易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时,就可用此法来解.要清楚使乘积ab =0的条件是a =0或b =0,使方程x(x -3)=0的条件是x =0或x -3=0.x 的两个值都可以使方程成立,所以方程x(x -3)=0有两个根,而不是一个根. (3)配方法:任何一个形如bx x 2 +的二次式,都可以通过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的方法配成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把方程归结为能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的方程.如解07x 6x 2 =++时,可 把方程化为7x 6x 2-=+, 2 22 26726x 6x ??? ??+-=??? ??++,即2)3x (2=+,从而得解. 注意:(1)“方程两边各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平方”的前提是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1. (2)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一般不用此法,掌握这种配方法是重点. (3)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0c bx ax 2 =++(a ≠0)的根是由方程的系数a 、b 、c 确定的.在 0ac 4b 2≥-的前提下,a 2ac 4b b x 2-±-=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即0c bx ax 2 =++(a ≠0)的形式; ②正确地确定方程各项的系数a 、b 、c 的值(要注意它们的符号); ③计算0ac 4b 2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就不必解了(因负数开平方无意义); ④将a 、b 、c 的值代入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个根. 说明:象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只是适宜于特殊形式的方程,而公式法则是最普遍,最适用的方法.解题时要根据方程的特征灵活选用方法. 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三种情况:①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没有实 数根.而根的情况,由ac 4b 2-的值来确定.因此ac 4b 2-=?叫做一元二次方程0c bx ax 2 =++的 根的判别式. △>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方程没有实数根.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62951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课程名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学院及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 班级:06级教本二班 姓名:赵国杰 提交日期:2008年11月20日 题目:自己选择一节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依据系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和过程模式对其进行教学设计。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功能。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施规划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 ? ? ?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1.教材依据: 青岛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1 节。 2.设计思想 教学活动围绕着对基因突变的实例展开,理解基因突变的内涵,把握基因突变的外延、特点以及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关系;强化核心概念的教学,注重知识与生活、实践应用的联系。 3.目标聚焦 1.阐明基因突变的机理、特点和应用 2.关爱生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4. 学法指导 从实例分析入手,按照认知的规律从现象到概念,从宏观(镰刀型贫血症)到微观(镰刀型贫血症的发病机理)来归纳总结出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利用图示、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等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思考、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概念、结果以及与性状的关系。最后将所学内容进行整合。 5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PPT 上的两个实例,引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PPT 并分析讨论。 提问:实例一:在北京培育的优质甘蓝品种,叶球最大的有3.5KG,当引种到拉萨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叶球可重达7KG 左右。但再引回北京后,叶球又只有3.5KG。实例二:太空椒(普通青椒种子遨游过太空后培育而成)与普通青椒对比,果实明显增大, 将太空椒的种子种植下去,仍然是肥大果实。 实例一、二描述的变异类型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异?若不是,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不是,前者不可以遗传,后者可以遗传。 教师总结并展示PPT:变异分为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性状改变)和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学习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 板书: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1 节基因突变 教师通过PPT 展示教材P69 基因突变的意义: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提高同学们学习《基因突变》的兴趣。

(完整版)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教学设计万能模板(各科均适用)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____学生能够掌握____ 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____发展/提高学生____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主要采用: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等等 (具体怎么导入,需要简单阐述) 这种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学习完成后,会对重要生词(语文,其他科目视具体情况而定)进行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一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部分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先进行探究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____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对____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二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 根据各科目自行设计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以基础算式为主,选做题会选用一些开放性较高,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的问题,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点,彰显文章主题。 万用模板讲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法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社会能力) A 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摘要 学科生物学段高中年级二 单元 4 教材版本浙科版 课程名称基因突变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要落实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标准是:“遗传与进化” 模块中“生物的变异”主题下的“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基因突变是遗传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教材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 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了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这 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 的原始材料,所以本节课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基因突变的意义这部分知识 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基因的本质及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 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对于生物的变异现象,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也学习过,所以并不陌生,但对于可遗传变异的本质,需要进一步的学习。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基因在传递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 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由于所教班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表达的准确性稍微欠缺,所以通过设计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与讨论, 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知识目标1.概述基因突变的实质是基因结构的改变; 2.阐明增添、缺失或替换DNA分子中碱基对都会改变基因结构; 3.举例说明基因突变可以自发产生,也可以诱发产生; 4.举例说明基因突变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自然突变频率低等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资料的探究和讨论,实现学习中概念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生成。 2.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概念图,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构建知识的系统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探讨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的因素,积极预防遗传病的发生; 2.通过理解基因突变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活动设计信息技术使用说明

高中生物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从容说课 本节教学可用1课时,教学重点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实质,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经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作过详细的介绍,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不再列为重点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教材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从实例分析入手,再归纳、总结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遵循这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呈现方式,从现象到概念,从宏观到微观来开展教学活动。 关于基因突变,教材选用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限于篇幅,教材没有过多地介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现过程(具体过程参见教学案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这一因果关系。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基因突变的本质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并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 在学习基因突变的原因时,教师可以通过先介绍癌症的形成是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例如,射线(X射线、紫外线、γ射线等)容易引发癌症,在强烈的日光下暴晒,容易导致皮肤癌;据报道,在医院放射室工作的医生容易患癌症;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时,核电站周围的居民得癌症的几率大大增加。变质花生中的黄曲霉素可致癌(化学因素)等。 最后以填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进行对比和总结。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 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 (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4)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具准备 1.基因突变实例图片。 2.基因突变引起性状改变流程图(即课本P81完整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分析或反思自己

一、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分析或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上各教学技能运用得如何? 教学设计:创新思维训练(活动篇) 一、教学理念: 人是社会人,要想获得生存和成功发展的机会,就必须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人际环境。作为一名中学生,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人际关系的困惑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构成很大的冲击。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事关重大。 本活动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不可能”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智慧。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和同学们合作、学会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活动课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一些训练创造力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 (一)、导入:创新之魅力篇。 1.让学生观看一系列广告,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魅力。 2.提问题:“看了上面的广告,请同学们说说看创新到底是什么?”引出创新的简单含义:“创新就意味着突破、飞跃和前进。” 过渡:请同学们说说看我国的科技创新有哪些?(引到我国最早的伟大创新——四大发明,激起学生了解我国现在创新水平的情况,进入下一环节。) (二)、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一种潜在心理能力。 1、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思考]:案例中,我们能否发现创新思维的一些特征吗? 2、创新思维特征 A 敏捷性:指思维的反应能力,敏捷就是思维活动迅速灵敏、连贯有续,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B 灵活性:指思路开阔,灵活就是能够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能够多角度多方位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C 独特性:就是求异和求新,打破传统的常规思维束缚,找出别具一格、标新立异的新思想、新观念 小结:创新能力是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激发出来 (三)、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1、思维敏捷性训练 活动一、请写出所能想到的带有“土”字结构的字,越多越好。 活动二、请在十字上最多加三笔构成新的字。 2、思维灵活性训练——找出“麻绳的用途” 活动一、麻绳的用途。 活动二、砖头的用途。 要求:小组讨论,小组长记录,然后统一写在白板上(或者读出来) 小结:实际上麻绳的用途接近无穷:

基因突变优质课教案

基因突变优质课教案 【篇一:基因突变优质课教案】 梅州市中学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案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案手机号码:电子邮箱:所在单位:《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案一、教学指导思想:(一)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但这与我们的大班教学现象相矛盾,如何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我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学习的机会;(二)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比如让学生通过构建生物模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微观结构,让微观宏观化,将生物学变成触手可摸具体知识。有利于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三)让学生自主体会和探究生物学原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四)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2 节的内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从基因变化的角度来认识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是基因表达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学习章的基础。

通过本节学习,从实例入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在讲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时,先大致归纳了引起基因突变的三类原因,然后紧扣原因分析特点。在阐述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时,教材用实例说明在一个足够大的群体中,即使基因突变频率很低,突变个体仍然会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变”与“不变” 的平衡,有助于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学生已经学过基因和染色体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等知识,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组新概念的建构奠定了认知基础。为创设问题情景,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功能。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施规划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

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几大部分组成,分别包括哪些硬件,基本功能是什么? 确定依据:根据高中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以及应考要求,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时学生能指出名称和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学难点:存储设备和运算设备都包括那些硬件以及它们的功能。 确定依据:这两大部件包括的硬件较多,又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但由于这些部件大多集中于主机箱内部,学生平时很难见到学生主机箱内部部件,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为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

基因突变的教案Word版

课题《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一课时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B:理解) 2.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A:了解) 能力方面 1.通过观察正常红细胞与镰刀型红细胞的结构特点,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通过发挥媒体的直观功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2.通过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创设,结合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3.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讨论分析,使学生通过“材料—比较—归纳”的方式来获得基因突变的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基因突变概念的形成过程。2.通过对基因突变原因及特点的逻辑论证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懂得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3.通过基因突变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形成关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1.理论依据 (1)奥苏伯尔关于概念形成的学习理论 生物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认识。正确的生物概念,既是生物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又为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获得概念主要有两条途径: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由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用归纳的方式抽取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某些概念。是获得概念的初级形式。概念同化: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学习新概念的方式,是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思维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生物学学科知识的基本单位,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节课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就是遗传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概念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将外部言语转化成内部言语的思维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进行观察、比较以及联系实际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学习,为进一步对原型的抽象和概括提供条件。由于学生头脑中没有用以同化基因突变这个新概念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节课关于基因突变的概念教学采用以概念形成方式进行教学。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历史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模板)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影响;教学难点:垄断组织的评价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资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册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PPT3

PPT4 PPT5 PPT6 PPT7 PPT8

板书设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发明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自然科学的新发明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新技术、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 段 2、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 张 3、社会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附:教学详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师:同学们,我来自历史名城——鄂州市,坐公共汽车来到美丽的育才高中,公共汽车以什么作动力。(汽油,它是由石油炼成的)同学是怎样上学的?(骑自行车、坐电车)自行车的关键部件是钢制成的(有踏板和链条的脚踏车的自行车也是第二次工业时期发明),电车是以电力作动力的。 师:石油化学工业的建立、电力工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的产生和钢铁时代的到来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哪些成就呢?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又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过渡:首先,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 探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想一想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怎样兴起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创新和发明的政治保障。 知道的请举手,还有补充的吗? 我们归纳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请看投影:

高一生物: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标准教材 高一生物:基因突变及其他变 异(教案设计) Biology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types, structures, functions, behaviors, development, and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organisms at all levels.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一生物: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案设 计)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联系密切。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调查,两个资料搜集和分析,一个科学·技术·社会(sts)。本节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紧密,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

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学对象分析 本人所任教的班级是高二级文科班的学生,对于遗传与进化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他们虽对“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很感兴趣,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教师可启发学生先自学,再尝试用概念图的方法对遗传病加以概括分类。 对于实践调查,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先加以趣味性引导,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相关的资料收集看似简单,运用互联网搜索的结果易造成大量资料的积压与浪费;文科班的学生个性鲜明,语言表达能力强,若能利用自已搜索到的资料在辩论会中展示自我个性,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②概述人类遗传病的产生原因、监测和预防的方法。 ③简述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难忘的一节课》教学设计

《难忘的一节课》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把难忘的一节课写具体、写生动。 2、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作文课的联系,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作文课的趣味性。 3、以课实例引路,帮助学生抓住作文重点,进行作文方法的引导。教学重、难点:进行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抓住作文重点进行作文引导。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提醒注意事项 二、游戏过程 1、过渡:我们今天的游戏是一些有关语文知识的游戏,也可以说是一次小竞赛。所以老师把你们分成了四组,让你们四组之间展开竞赛,你们同意吗? 2、出示课件,介绍游戏规则 3、进行第一个小游戏——“词语接龙” (1)出示课件,简介游戏说明和竞赛规则。 (2)学生上黑板进行比赛

(3)老师请四个同学当裁判,统计各组分数 4、进行第二个小游戏——“巧舌如簧” (1)师:“巧舌如簧”说白了就是读“绕口令”,看看谁的舌头最灵巧,最听使唤。 (2)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3)选派选手,抽取题号 (4)进行读绕口令的比赛,老师随机评价并打分 (5)统计分数 5、进行第三个游戏——“交头接耳” (1)师:“交头接耳”顾名思义就是头对着头,嘴巴对着耳朵,干什么呢,我们来传话呢! (2)出示游戏规则(课件出示) (3)分发纸条,请第一个学生记熟后收回。 (4)开始传话 (5)请学生说出听到的话,裁判随机评分。 6、进行第四个游戏——“心有灵犀”。 (1)简介游戏规则 (2)推选解说员 (3)进行比赛 (4)统计分数 7、游戏结束,请班长宣布比赛结果,师总结。 三、习作指导

必修二第五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doc

第五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教材分析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原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能力方面 1.学会数据处理,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方面 1.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生物界在丰富多彩的本质,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 育; 2.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 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四、学情分析 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本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问题探讨及基因突变的实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言: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以及遗传的二个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生物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答: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性状表现除与遗传物质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答:与外界条件有关)性状由亲代传递到子代时,会不会一成不变呢?当然不会,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这又为什么呢?(答:这是因为生物体不仅具有遗传还具有变异。)

基因突变教案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姓名:刘陶钢 年级: 2015级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第一节,与之前在《必修一》中学习过的“细胞的癌变”和本书第四章的“遗传信息的翻译”的内容有较大的联系。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可以复习之前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较好的掌握了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并且对于前四章内容的学习也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基因突变的特点、诱发条件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一些科幻电影的例子来进行讲授,引起学生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的精神;通过基因突变可能有害也可能有利的特点,培养学生全面看待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意义 五、教学过程 1、导课 在多媒体课件上给出“钢铁侠”和“蜘蛛侠”的对比图片,提问“钢铁侠”和“蜘蛛侠”获得能力的不同点。同学们回答“钢铁侠”靠装备“蜘蛛侠”靠“变异”。进一步提问:“那么这种变异的本质是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基因突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平时会看的一些美国大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 2、讲授新课

师讲述:要学习基因突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基因突变,所以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基因突变的概念。(在课件上给出基因突变的概念和能否遗传的条件)基因突变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而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师: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在《必修一》中学过的“细胞的癌变”,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去控制而变成癌细胞”这说明细胞的癌变也是基因突变的一种。那么同学们还记得导致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吗? 生: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又叫生物致癌因子)。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的精神。 师:对,同样地基因突变也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三个原因。同学们看看下面三种分别属于什么因素(在多媒体课件上给出三种情况: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缪勒发现,用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突变的个体数大大增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DNA 分子中的碱基,从而导致基因突变;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的DNA,导致其复制出错。) 生:第一种是物理因素、第二种是化学因素、第三种是生物因素。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理解如何区分了诱发基因突变的三种因素。 师:很好,同学们都答对了。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基因突变的特点: 普遍性: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动植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 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DNA的任何部位 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低频率性:在高等生物中,大约105—108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发生突变 少利多害性: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但有些基因突变也可能使生物更能适应环境。 设计意图:讲授本节课的重点。 师:既然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又低,大多又有害,那基因突变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 生:不是。 师:对,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这就是基因突变的意义。 设计意图:先引起学生思考,在引出基因突变的意义。

一节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一节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乌市第55中学红梅 一、教学课型:阅读课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课型是阅读课,容是初三英语总复习资料阅读部分的一篇关于圣经的文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英语中习语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信仰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学情分析: 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根据具体语境猜测习语意思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指导他们积极主动地阅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重点词汇:in other words ,among other things ,by and by ,have a vague or loose connection to/with ,kill the fatted calf, develop a high level of competence in communication skills…… (2)重点句子:It comes from a story in the Bible, where a son returned to his family after …, …among other things, and unless you recognize when an idiom is being used,you can easily misunderstand……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这些习语能培养学生更高水平的交流技巧。 五、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略读、精读等能力。 2、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交际能力等。 六、教学过程: Step1: Lead in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following sentence and guess what the idiom means: I took my mother’s car without asking for permission. She is angry at me. I ’m in hot water now! (in trouble ) 【设计说明】以有据可依的语境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恰当的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 ” Step2: Fast reading 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is an idiom? 2、Which language was the Bible first written in? 3、Which idiom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children? 【设计说明】简要的问题使学生对文章容有大概的了解,为下一步的careful reading 奠定基础。 Step3: Careful reading Part1: Answer questions 1 Why does the Bible have a lot of idioms? 2 What did ‘by and by’ originally mean in the Bible? 3 What does ‘by and by’ mean today? 4 How many years ago was the Bibl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5 What does “feet of clay” mean? 6 Which animals are featured in the idioms in the artic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